南京政府那十年

出版日期:2015-1
ISBN:9787201089854
作者:周龙
页数:308页

内容概要

周龙,笔名“明河在天”,人称“写史圣手”,其人好学多思,读书甚勤,学识、文笔兼备。已出版《中国人的人格》《为什么偏偏是朱元璋》《圣者为王》《韩信传奇》《大转折1937》等。

书籍目录

序言
第一章、蒋汪的第一回合
1 三月二十日的政变
2 辞职引发的风波
3 狗急跳墙为哪般
4 苏俄的算盘
5 鲍罗廷其人其事
第二章、国民党的五大巨头
1 为革命而活的孙文
2 无法盖棺定论
3 人才难得的胡汉民
4 书生意气的汪兆铭
5 志同道合的廖仲恺夫妇
6 政坛黑马蒋中正
第三章、北洋集团的五位大佬
1 自比关岳的吴大帅
2 狡猾过头的孙传芳
3 徒劳无功的张作霖
4 面目复杂的冯玉祥
第四章、乱成一锅粥的北方
1 闹哄哄的北京政变
2 反奉三角同盟的失败
3 空前激烈的南口大战
4 得不偿失的胜利
第五章、新桂系的崛起
1 新桂系三巨头
2 广西的再统一
3 偏心的李济深与不凡的邓演达
4 好佛的陈铭枢与单纯的张发奎
第六章、北伐战争的前奏
1 两位政坛失意的湖南客
2 一心要独霸湖南的唐生智
3 外援不断的唐叶战争
第七章、两湖的激烈争夺
No.1 北伐军的阵容
No.2 血战汀泗桥与贺胜桥
No.3 武汉攻防战
No.4 底定两湖
第八章、再破孙传芳
No.1 孙氏的和战大计
No.2 大显神威的钢军
No.3 孙传芳投靠奉张
No.4 北伐军席卷江浙
第九章、走向“四·一二”
No.1 幕后献计的黄郛
No.2 作为国民党理论家的戴季陶
No.3 作为蒋嫡系的何应钦
No.4 迎汪复职与迁都之争
No.5 夹缝中的陈铭枢
No.6 清党是把双刃剑
第十章、反共大合唱
No.1 东山再起的冯玉祥
No.2 最后的五分钟
No.3 东线的拉锯战
No.4 武汉的和平分共
No.5 蒋中正的第一次下野
附录一:
附录二:
本卷主要参考书目

作者简介

1926年7月正式开始的北伐战争,是一场令国民党成功问鼎中原的战争。可是在此之前,北伐取胜的条件几乎全不具备,即便在战争爆发之初,国民党集团的实力也远逊于北洋集团的实力总和。然而,以“革命”为号召的国共两党,在苏俄顾问、蒋介石等人的领导下,及唐生智、冯玉祥等部的配合下,究竟是凭借什么有利条件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呢?当北伐军由珠江流域一路横扫至长江流域之后,国民党内部的各种矛盾,连同中苏矛盾、国共矛盾等一齐爆发了出来,一时之间,中国的命运再次走到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
本书是迄今第一部侧重于描述国民党派系斗争的民国通史系列,起止时间主要是从北伐战争到抗战爆发(1926-1937)。
本书规模宏大,描述细腻,全文约计分为五卷,百万字以上。目前完成稿为第一卷“南北风云”,起于“中山舰事件”,迄于蒋介石第一次下野,全文约22万字。
本书注重考据、辨析,在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下,也注意文风的活泼。除了吸取大量优秀的研究成果与最新解密材料外,本书也大量结合了第一手的回忆录、日记等,务必令读者耳目一新。
民国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国民党崛起的历史更是大家所关注的焦点。本书第一次全面展现了国民党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的风采与是非,而且把“事的历史”尽量化为了“人的历史”,易于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南京政府那十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当然,删除以后,也许显得更客观更稳妥了,也不妨碍阅读。但是删除了好多注释,显得行文没有那么严谨了。 ========很多人最关心的就是汪的历史评价问题,主要也就是如何看待他投日的问题,我这里可以先简单指出几点,留待我们后面慢慢求证。   第一,除了崇日亲日外,汪骨子里是个容易理想化、感情用事的文人,一旦碰壁又容易心灰意冷,所以拥有“如毫无骨气,感情用事,意志不坚,时冷时热,变化无常等劣性”(蔡德金语),所以他由党的领袖竟慢慢变成了给蒋提鞋和擦屁股的了。这些是他人格方面的悲剧渊源。   我对于汪的外表也不是很以为然,感觉若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就不应该如此讲究,虽然不必如王安石那般邋遢、龌龊,但如此风流范儿、文士范儿也不像政治人物的做派,与民国的痛苦民生很不相宜。当然,这也许只是本人的一种不成熟的直觉。   第二,受陈璧君的不良影响。陈璧君是个虚荣心、权力欲很盛的人,她在背后不断地煽动、怂恿汪,投日之举也多半是出于陈璧君对蒋的憎恶;陈璧君一副慈禧太后范儿,在后来的汉奸群中就流行着这样一个说法,即“没有汪夫人,汪先生不能成事;没有汪夫人,汪先生也不会败事。”【27】   家庭因素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往往是很大的,政治人物也不例外,世人常常讲“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定站着一个了不起的女人”,反之,也往往站着一个善出幺蛾子的女人。   第三,汪对时局的过分悲观及对民生的揪心。“九•一八事变”之初,汪还算是个主战派,可是他眼见国民政府内部派系斗争严重,各军阀相互倾轧,尤其军队战斗力极差,严重缺乏抵抗意志,虽不至于一触即溃,但也往往作鸟兽散。汪眼见张学良等人视抗战为儿戏,抗战必亡的悲观情绪也由此种下。   及至抗战爆发,眼见国军主力受到重创,国土不断沦丧,人民遭遇巨大的牺牲和苦痛,汪不忍坐视,为了中日两国的福祉(他认为日本的大敌不是中国,而是苏俄,中日交战只会便宜苏俄【28】),所以他愿为两国间的和平奔走;就算达不到目的,让自己去做汉奸头子,卖国也会比那些没有气节、没有底线的真正汉奸要有限,他自认这是一种自我牺牲的“曲线救国”。   陈公博便为汪辩解称:“当日汪先生来京之时,沦陷地方至十数省,对于人民只有抢救,实无国可卖。在南京数年为保存国家人民的元气,无日不焦头烂额,忍辱挨骂,对于个人只有熬苦,更无荣可求。到了今日,我们应该念念汪先生创立民国的功勋,念念他的历史和人格,更应想想他在事变之前、事变之中,如何的替国家打算,如何的替蒋先生负责……”   第四,汪意志不够坚定,旗帜不够鲜明,尤其是能力有限,好心也不一定能办成好事,陈铭枢就批评他是“一会东风,一会西风,而且容易被人利用”。本来汪的初衷应该是和日,但是由于日人的背信,以及汪本身的妥协性、软弱性,也就成了一种变相的降日。   亲历过其事的日人犬养健在回忆录中这样惋惜地说道:“本来,在陆军头脑中早就有一种成见,认为汪精卫是为了掩盖曾说过‘不以蒋介石为对手’的近卫的失言而被提出作为代理人的,因此,即使决定和平条约内容的交涉委员,在谈判中也丝毫不想给汪精卫以最佳条件。他们认为,这一道好菜,是蒋介石本人出场时的‘供品’,若给汪,有些可惜。这样一来,汪的处境就槽了。面对日本陆军如此严重的违约和冷遇,汪耗尽了毕生的政治本钱。”(《扬子江仍在奔流》)   汪对于特务机关及军队的统驭能力非常有限,这也导致了他无法实现初衷。   对于张发奎等人而言,汪是他们的精神领袖,汪不是以权势拉拢人,而是以精神感召人、以主义吸引人,而且他们都是地域观念严重的广东人(据说与粤语的难懂有一定关系)。张曾说过:“1926年5月9日,汪精卫受该事件牵连而离开了广州。我强烈感觉这对他不公平。此后我对他的著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的演讲感动了我,我认为他是仅次于孙总理的演说家,他的品格令人仰慕。”【29】   然而,汪却也是个缺乏责任心的人,张发奎等人誓死追随他的反蒋、护党旗帜,可是汪却对他们缺乏应有的关照,以至于弄得张等人逐渐心灰意冷。   第五,汪的不怕死的精神。早年他就以不怕死而闻名于世,晚年又经历了1935年的那场暗杀,生命随时都可能不保,所以他才抱定了牺牲的宗旨,认定了:我连死都不怕,还会在乎什么权力吗?你们为什么不相信我?   本来他完全可以不操心每况愈下的国事,更可以一走了之,像陈公博在抗战前期那样明哲保身,起码不要被千夫所指。可是他认定了某些人的抗战的“高调”是一种阴谋,民众是受煽动和愚弄的,他非要趟这个“浑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第六,前文中已经提及,汪可能是受到日本文化感染,有一种烈士情结和英雄情怀,有人为此分析道:      “他一直相信自己能以不寻常的方式,再度为国牺牲,甚至期待着再度成为烈士。化革命的激情为治国的耐心,本是革命者转型为政客时经常面临的困难,汪氏虽以调和妥协见长,却似乎难以抗拒“烈德”的引诱;即便已在赴欧“小休”途中,他的诗里还有“劳薪如可热,未敢惜寒灰”之句。此一浪漫而特殊的自我期许,种因于辛亥革命时期,而其投影,则在汪氏民国以后历次政治抉择中,隐约可见。”【30】      长期以来,国共双方都将汪视为民族罪人及卖国贼,国人更指斥其为秦桧之流,可是偏偏日本学者为其大鸣不平,认为汪是个爱国人士——可不是指爱日本人的国、爱蒋介石的国哟!   现在来看,汪的投日行为,也很有可能是经蒋默许的,种种迹象表明,蒋是有意放汪一马的。如此一来,就等于是国民党把注压在了两头,不管抗战前途如何,国民党都不算输家。而且即便将来政府再次如宁汉合流,汪对于权谋老到的蒋的权力也不会构成多大的威胁,何况他投日的重要原因也在于反共。   但是无论如何,汪的行为都分裂了国民党,分裂了抗战的力量,而且在民族大义面前他还一味坚持反共,手腕明显缺乏灵活性,这就难免给国人造成一种“汉奸”的印象,给某些人的误导宣传以口实。至于他究竟是不是汉奸,是多大的汉奸,在充分地洞察过历史的真相之后,相信每个人都会做出属于自己的判断。   有些人把民族尊严看得很重,有些人则把人民的安危利害看得很重。如今为汪盖棺定论一样为时尚早,不妨几十年后再看。毕竟有些真相还需要澄清,毕竟文化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没法做到统一思想。   毫无疑问,汪是个优柔寡断的、善变的人,以此也颇为人所诟病,陈公博也跟他相似。前面说过,孙科也以善变著称,固然有些自身利害的考量,但主要还是出于政治局势与思想观念的因素。   其实这也是一种不恤人言、不媚时俗、勇于追求道义的表现,梁启超也善变,但那是一种自我坚持、不迎合权势的探求真理的勇气:就算世人皆轻我罪我,我亦不悔,只要千百年后尚有一个知己懂我怜我。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政治抱负、政治责任感与政治野心等,在汪身上不易区别。野心分子善使阴谋诡计,但这明显不是汪的长处;而且野心分子大多初衷不善,但是汪也非如此。只是有一点是非常清楚无疑的,就是汪的个性不太适宜搞政治,所有的悲剧即由此而来。   “精卫填海”虽然其志可嘉,终究无异于愚公移山。然而,汪不过是这个时代无数悲剧人物中的区区一个而已,如果说他动机纯正而方向不对的话,那这样的人在当时也是如过江之鲫不可胜数的。悲剧莫此为大,历史终将证明这一点。【27】转引自蔡德金《汪精卫评传》【28】这里也可以拿《冈村宁次回忆录》中的话来作某种印证:“我从来反对与中国进行长期战争……我虽然有如此想法,并四次出任军司令官,这种与友为敌的命运,真使人啼笑皆非。”【29】《张发奎口述自传》【30】《中外学者纵论20世纪的中国•汪精卫与辛亥革命》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政治审查了四五个月才出来。没有使用笔名,也许是出版社考虑四个字的笔名江湖味太重,与本书主题的严肃性不够契合吧。 删除了诸如对革命、孙文、汪精卫等人的评论性文字,这些可以在电子版中看到。当然,也删除了很多注释,显得不那么严谨了。不过欣慰的是,连这个出版社的老大都说这部书写得好!呵。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