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萧条启示录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121079955
作者:赛尔温·帕克
页数:211页

章节摘录

  第1章 证券报价机的歌声  西联汇款(Western Union)的证券报价机是现代科技的一个奇迹。这个滴答声响彻大多数西方证券交易所的神奇发明结合了很多先进科技成果,包括电学、电磁铁、机械装置、工艺设计等。尽管之前有无数类似的发明,而且每一个在面世的时候都让人印象深刻,可是这种自动证券报价机却能够比以前的发明更快地报出股价。  证券交易所每分钟输入十几个报价,该报价随后就会在全美及世界各地数以千计报价机中一条宽约0.75英寸的纸带上打印出来。随着股票交易量的上升,特别是在华尔街和美国其他的证券交易所,速度变得尤为重要。那些每天交易的银行家、经纪人、制造商、商人和专业投资人等都拥有了一台报价机,如果没有,至少也是租用或经常使用这项发明。到20世纪20年代末,证券报价机已然成为股市热潮的标志,是唯一可以和疯狂上涨的股价相匹敌的可获利科技发明。正如极度活跃的时钟一般,报价机发出的声音成为经济繁荣期的主题曲,激发了俄亥俄州音乐家弗兰克·克鲁米特和弗兰克·欧布莱恩的灵感,创作出了调侃歌《报价机的故事》。  这是他们成天唱着的歌曲:  “哦!今天股市不太行,  你的股票有点悬,  报价机一响股价全都跌一点。”  证券报价机的出现和发展很大程度上说明了美国人在20世纪20年代对于股市的迷恋。此后的半个世纪,人们竞相发明速度更快的股价报价机,这种疯狂程度丝毫不亚于对股票的追逐。的确,对于很多人来说,报价机和股票是不可分割的。制造公司格德&斯托克公司的创办人,同时也是经纪人和银行家霍勒斯·L·霍奇基斯后来发明的报价机一度号称“一旦证券交易所发出任何报价,这台机器就能马上报出市场上的活动和价格”。  第一个“能马上报出市场上的活动和价格”的机器是1867年出现的“黄金指示器”,这台机械装置可以通过灵活聪明地旋转三个管筒来报出华尔街黄金交易的最新价格。此后的岁月见证了一系列不断发展的报价机,包括伦敦证券交易所在1872年安装的卡拉汉报价机、爱迪生和波普发明的报价机、菲尔普斯发明的报价机,还有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托马斯·爱迪生的著名发明——“环球牌”报价机,这使得这位伟大发明家的名字出现在了科学史的名册上。逐渐地,证券报价机开始取代人力报价员。过去,这些汗流浃背的“跑步者”在银行和证券交易所的台阶上跑上跑下,刚刚站定报完最新的价格又得马上气喘吁吁地赶往下一个地点。  随着商业的不断发展,市场参与者对速度更快的证券报价机的需求也日渐增多。1910年左右,股票行情电报公司生产的“伯利”报价机不仅比当时所有的机型更轻便,而且还具备一定的自动功能。作为格德&斯托克公司的产物,西联汇款在证券报价机的技术上实现了突破,基本满足了不断增长的股票交易的需求。西联汇款的报价机比“伯利”还要小,主要是因为设置了摆轮磁铁,并且对机器框架的螺丝进行了重新调整。更重要的是,西联汇款的这种报价机在速度上又有了进步。这个报价机起初有个非常冗长的名字,叫做“斯科特一菲尔普斯一巴克莱一佩吉报价机”,后来改名为闻名世界的西联汇款自动报价机。20世纪20年代,共计生产了多达1.6万台自动报价机,其中很多出口国外。自动报价机的出现使人人都能和市场同步,一和,华尔街同步来购买和抛售股票。  市场上终于出现了符合需求的证券报价机,但是正如霍奇基斯所说的,西联汇款自动报价机并不仅仅是一台机器,它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报价,实际上也促进了股市的繁荣。大家都看得到,虽然这种报价机的可靠性仍然值得怀疑,但是这只会给那些比较精明的商人带来困扰。即使是这样的科技奇迹很快也会追赶不上市场发展的步伐。  不论是从世界范围来看,还是就美国本土而言,这场股市繁荣潮的中心地域都是纽约证券交易所。一幢恢弘不凡的新古典式建筑坐落在百老汇大街18号,6个柯林斯式立柱支撑的巨大建筑表面上雕刻了精美的大理石雕塑。这组雕塑名叫“廉正保卫人类工作”,描绘了仁慈的希腊女神守卫辛勤工作的人们,向人们暗示了这个证券交易所的任务是确保为人民大众将生产出来的东西转化成更多的财富。  137年前在华尔街68号门外的一棵梧桐树下,纽约证券交易所成立了,正是从那时起,这家交易所就一直秉承上述的宗旨。在1929年,管理纽约证交所的人是市场上的重要人物,同时也和他们的前辈一样,致力于确保证交所完全不受政府的干涉。这个传统从交易所建立以来一直如此,而联邦政府对此情况也颇为满意。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这种模式。纽约证交所时不时地会因为不受独立监管而遭到指责攻击。一位批评家曾公开谴责“这场腐败欺诈的嘉年华(我更倾向于说这是场纵酒狂欢)写下了历史性的一笔”。  20世纪20年代,当时的总统凯文·柯立芝认为既然经济如此蓬勃发展,那么没有任何必要去规范国内的投资市场。此时的美国正处于柯立芝牛市。1929年是这位以寡言闻名的总统执政的第7年,也是最后1年,当时的商界不断发展,而他则被圈子里的人奉为英雄。新的产业欣欣向荣,汽车制造业和无线电通信发展尤为迅速,公司利润不断增加。的确,在柯立芝牛市期间,给投资者的分红至少增长了一倍。  在这10年间,外资大量涌入美国,希望获得高额回报。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和欧洲大陆很多国家经济严重衰退,还欠下巨额债务,而它们主要的债权人就是美国。英国大约有15%的海外投资,尤其是对美国的投资被出售用于帮助战事。因此战后美国成为拥有巨额海外资产的债权国。这些资产收入转化为红利、利息和收益,简而言之就是,资金让美国成了一个手拿巨额现金的富翁。  相比之下伦敦城的贷款人则被英格兰银行所掣肘。英格兰银行非常担心疲软的英镑,因此对英镑外借数额进行了严格控制。这很大程度上拖缓了英国向海外发展项目贷款的商业进展,长久以来伦敦银行家可都是把自己当做全球贷款人的。然而此时伦敦金融区仍然可以算得上是银行业精英真正的聚集地,大部分的伦敦银行家将大西洋彼岸的同事称为“海盗”。当然毫无疑问,纽约现在拥有了全球大部分的资金。  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期,股市仍然繁荣昌盛,丝毫没有减缓发展的趋势。尽管有些政府官员已经开始担心经济是否发展过热,但是寡言的柯立芝总统可没这么想。尽管商务部长赫伯特·胡佛曾经向他发出过警告,担心当时的经济繁荣无法持续,并可能在泪水中告终,但柯立芝无视他的警告,仍然放松对商业的监管,还相信美国的商业贸易能够理性地、恰当地、诚实地发展,并不需要联邦政府操心。他知道在联邦政府管理下,许多监管机构的很多亲商利商者都非常乐见这种繁荣的景象。柯立芝的某些前任和他的做法则大相径庭。主张取缔垄断的威廉·霍华德·塔夫脱在任时致力于抑制大型企业的发展,他曾迫使一些全能型公司解体,比如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美国烟草集团和铁路巨擘北方证券公司。又比方说塔夫脱的继任者伍德罗·威尔逊采取相关行动阻止公司合谋操控市场价格。而柯立芝则相信美国的行业领导人有天生的美德。在他自由放任的任期内通过的唯一可以说是反商业的立法是关于打击腐败的,这恐怕是任何一个总统都不会反对的。柯立芝也确实喜欢和商业巨子们打交道。在他任期的最后一个月里,柯立芝夫妇作为贵客参加了一个内阁晚宴,当晚出席的还有亨利·福特夫妇和其他商界领袖。柯立芝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尊重,不论是雇主还是雇员,应该让他们自由地勤奋生活,而不应过度干涉。在一次广播讲话中他曾经说过:“所有的进步都离不开行动。不论是体力上还是智力上的发展,都离不开努力,而努力则意味着工作。”  因此在他极简主义的管理方式下,商业垄断不断增加,。美国强大的经济动力落到了越来越少的人手中。到1929年,美国超过一半的公司财富由区区200家左右的公司控制着。  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对这种情况感到担心。柯立芝完全相信商业贸易的利润最终都会回归人民大众的口袋。此外,他还相信商业将给日渐发展的物质世界带来希望。1925年,经济即将咆哮发展,他给美国报纸编辑协会进行了一次讲座,主题是如何切实报道商业新闻。他说:“如果一家媒体和国家商业发展紧密联系,那么相较于那些远离商业影响的媒体而言,它们的报道要可信。毕竟美国人民的要事是商业发展,他们非常关心购买、销售以及投资等活动,也非常关注世界的繁荣昌盛。”  农场出生的柯立芝是个节俭的总统。他十分重视在他就职前两年才开始的联邦预算程序,在他的监督管理下,政府的花费支出基本上能够达到预估的目标。在最后一份预算书中,他照例警告国会在使用纳税人的钱时,要谨慎精明:“我们卓越的财政部不是那种无底且可以自动续水的神奇喷泉,不可能源源不断地提供财政供给。我们不但不能放松对财政部支出的监控,而且要小心明智地将支出导向正确的渠道。”柯立芝对于政府能够有结余感到非常自豪,尤其是这些结余后来又用于国家的商业发展上。  柯立芝的财政部长安德鲁·梅隆和他有相同的想法。梅隆拥有自己的工业帝国,主要是石油、钢铁、造船和建筑行业。梅隆是美国梦的典型代表,这个北爱尔兰移民的儿子将其父亲在社会及经济上的成功转化成了巨大的财富(老梅隆是个银行家兼法官,当时身兼这两种职位不会让人觉得有任何不妥)。作为白手起家的成功典范,小梅隆相信美国,相信天助自助者,相信努力工作,也认为政府不应进行干涉。他曾经写道:“在这个国家,任何一个精力充沛、有创新精神的人都能达成自己的目标,然而如果创新精神被法律法规或是税收系统所桎梏,那么他将不再努力,国家也将不再拥有持续繁荣的能量。”

前言

  杰克·皮尔庞特·摩根和妻子杰西每次去英国走的都是同一条线路。他们或是乘坐漂亮的英国游轮“毛里塔尼亚号”,或是搭乘较新的有着四个棱角分明的烟囱的“阿基塔尼亚”,又或者是选择摩根的私家远洋游轮“海盗号”,横穿大西洋。游轮在南安普敦靠岸后,便有司机送他们到位于埃尔登姆的豪宅沃尔霍尔,这里地处林木茂盛的赫特福德郡,他们经常一住就是好长一段时间。  沃尔霍尔是座宏伟壮观的豪宅,这里住着世界上最有名的银行家,有可能还是全球首富。这座房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早期,是一座哥特复兴式的城堡,有着城堡的典型外观和很多中世纪的建筑细节。说来也巧,沃尔霍尔的前任主人也是个富足的银行家,叫做乔治·伍德福德·赛卢森。他因为成为狄更斯描写法国大革命的小说《双城记》中的一个人物而流芳百世。泰尔森——狄更斯喜欢这么叫他——在坦普尔巴地区有一家银行,因为利率高,很多大革命中过来避难的贵族都选择这家银行来托管他们的资产。  杰克,他的朋友都爱这么叫他,而媒体则称他为小JP摩根(J.P Morgan Jr),1929年的时候,迫不及待地飞离纽约,来到赫特福德郡定居。在回到纽约接手父亲的业务之前,他在伦敦住了好几年。早在1908年的时候,他便买下了沃尔霍尔,因为他和妻子都爱上了这处豪宅。杰西的父亲也是一个银行家,对于在波士顿接受教育的她来说,英国的乡村风光让她得以从大城市拥挤的街道中抽身出来,有个喘息休息的机会。而对于杰克来说,更是能从继承父业的沉重压力中减轻点负担。在沃尔霍尔,虽然操着一口美国口音,他还是犹如一位英国绅士。镶嵌式的餐厅经常被用来招待英国上流社会的宾客,比如未来的皇太后伊丽莎白、贵族代表,还有高层的教会人士、政界代表以及银行家。对于这个拥有无尽财富、对世界各地政府高层都有着极大影响的人来说,拥有这样一种社交圈子似乎是很自然的事。  杰克·摩根颇以沃尔霍尔及其周边环境而自豪,他花了大笔钱在这处房产及其所处的村庄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和杰西已经成了埃尔登姆的主人了。杰西定期参加当地妇女会的活动,活动地点就在离沃尔霍尔5分钟路程的一栋砖房子里。这对夫妇有时会去有着700年历史的施洗圣约翰教堂做礼拜,有时也会到附近的“三个指南针”酒吧和当地人聚在一起喝一杯。当地学校经常受到这位银行家的慷慨资助。同时他还是当地板球队最热心、最慷慨的赞助人,尽管他本人对这项运动并不是很熟悉。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杰克·摩根并不情愿当个银行家。埃尔登姆给他的自由让他对生意以外的东西越来越感兴趣。在沃尔霍尔,他专门辟出一间房子作为自然历史室,这里放着他的显微镜和心爱的标本。他又专门弄了一间暗室,在这里他醉心于新的彩色摄影术。作为一个城市来的人,他还非常乐于在这里发展农业生产,一方面是为了这里工人的生计,另一方面是为了获取可观的收入回赧——他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经济头脑和金融原则不允许他做任何无法产生效益的投资。他兴奋地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想再过一年左右的时间,我们就可以生产足够的牛奶、猪肉和鸡蛋,供当地人购买和食用了。尽管到时候会获得多少利润我们还不得而知,不过如果不能获得满意的回报,就说明我们失败了。”沃尔霍尔南面有个牧羊场,这里出产的羊毛被制成布料在伦敦出售。不论获利与否。他对于农场所出制品在农业展上获奖感到非常高兴。  沃尔霍尔是整个乡村汽车驾驶运动的出发点,也是前往苏格兰甘诺奇松鸡捕猎之旅的始发站。在典型的打猎季,杰克总会在长满石楠花的高地打上几枪,他的同伴通常是波福特公爵夫妇、达奇斯伯爵、洛克斯堡公爵(后来成了印度总督)、林利斯戈侯爵还有刘易舍姆子爵。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一想到在那里的日子,我就心情愉快得像是整个人都飘起来了一样。”  1929年,小JP摩根61岁,这时他正处于事业的顶峰。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英国的战事筹集了资金(尽管他的银行业帝国从中收取了3000万美元的费用),他在英国受到了极大的尊重。他是全球各国央行银行家的密友(部分原因是帮助解决了德国的赔偿危机),同时毫无疑问地,他是拥有将近5亿美元存款的全球最大银行的领袖。几乎所有重要的国际金融谈判桌前都一定会有他的一席。正是因为他在1924年提供了高达1亿美元的贷款,才使得摇摇欲坠的法国法郎得以稳定。同年,他为一笔大额德国贷款担保,为德国货币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一年后,作为墨索里尼法西斯政府的财务代理,JP摩根公司又筹集了1亿美元来拯救意大利里拉。此后不久,另外一个JP摩根联合贷款帮助稳定了西班牙货币。杰克·摩根的权力、声誉和影响对于拯救战争榷残下的欧洲经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母行JP摩根公司支配着华尔街,其伦敦分行摩根建富公司(Morgan,Grenfell&Co.)则在伦敦金融区有着稳固的地位,同时也是一家信誉很高的主权债券发行机构。爱德华·格伦费尔是伦敦分行的高级合伙人,也是杰克·摩根的密友。银行业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行业,跟杰克合作的人必须拥有完美的声誉,格伦费尔很明显是符合这个标准的。作为英格兰银行前任理事的儿子,格伦费尔曾先后就读于哈罗公学以及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他是英国财政部的金融机构——英格兰银行的董事,还是一名议会议员。  杰克·摩根在伦敦金融区也有很多敌人,巴林银行行长瑞佛史托克勋爵就是其中之一。让一个美国佬抢占了伦敦金融区历史悠久的行业,尤其是抢走了声誉颇高且利润丰厚的主权国贷款联贷,这让瑞佛史托克感到非常忿忿不平。他认为摩根的钱是以不正当手段获得的,是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失血失财”之时获得的“不义之财”。瑞佛史托克曾经非常气愤地写道:“他们是世上有史以来最大的投机倒把商。”但不可否认银行家们通常都会在战后重建中获利,巴林银行也不例外,他们在之前的战争结束后也大捞了一笔。  在20世纪20年代接近尾声之时,这位JP摩根公司的老板面对批评变得更加具有智慧了。不像他的父亲,杰克并不是个天生的商人,于是他选择一步一步地从公司中抽身出来。他认为他已经做得够多了。另外一个原因是他的妻子杰西因昏睡性脑炎这种绝症在1925年去世了,这一年她才57岁。极度悲伤的摩根捐出了20万美元用于研究和治疗这种疾病,这笔数目在当时足以对曼哈顿一家神经科医院的整整一层楼进行装备和维护。  从那时开始,他开始将精力转向一些业余爱好,比如摄影、收集标本、建设藏有珍贵旧书的纽约图书馆、开着“海盗号”出游、投身慈善活动,还有进一步改善沃尔霍尔——这可能是他的三个住处中最喜欢的一个。简而言之,他开始向往晚年生活,可以无须操心严苛的金融政策,而且那时他的财富和声誉也是坚不可破的。  然而几乎是一夜之间,杰克·摩根的世界开始崩塌。

书籍目录

第1章 证券报价机的歌声第2章 反思的岁月第3章 全盘清算第4章 英格兰银行的来访者第5章 铁血财政大臣第6章 欧洲经济大火的蔓延第7章 英格兰银行的梦魇第8章 巨船的沉没第9章 英联邦的危机第10章 忍冬时烟经济第11章 困境中的变革第12章 萧条中的美国第13章 罗斯福新政第14章 希望与曙光后记 一切还会重演吗?

编辑推荐

  黑色星期四、华尔街崩盘、金融市场动荡、工厂倒闭、失业率剧增、法西斯兴起……80年前的历史在目犹新!  2008年,次贷危机、股指暴跌、金融危机爆发……冲击波席卷全球。  以史为鉴,过去的一切能否不再重演?  1929年黑色10月,以华尔街股灾为导火索,全球金融市场动荡——银行倒闭、世界贸易额骤减、消费水平下降、工厂倒闭、失业人数剧增、法西斯兴起……世界陷入历时10年的绎济衰退。  2008年黑色10月,以次贷危机为导火索,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冲击波瞬间席卷全球——世界金融体系陷入危机、世界性消费水平下降、工厂面临停工、失业率创历史新高……  美国政府7000亿美元救市,法国、德国、西班牙、荷兰和奥地利政府1.3万亿欧元挽救其金融体系,中国政府4万亿元拉动内需……  阅读历史:理解当前各国政府纷纷出手救市,扼制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背后的深刻含义。  借鉴历史:看各国政府如何推行新政,使世界经济从萧条中复苏。  谨记历史: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严重后果客观评判,未雨绸缪,防止历史重演。

作者简介

《大萧条启示录:1929年股灾如何使世界经济陷入衰退》主要内容:生动的描述、详实的数据、细致的笔触伸向社会的每个角落,1929年由华尔街股市崩盘而导致的金融危机,继而引发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如电影般在我们的面前触目惊心地回放着,一位位历史人物粉墨登场,一个个社会事件娓娓道来,一幅幅荒芜景象眼前闪现,一场场救市大辩论回荡耳边……于是我们了解了罗斯福的新政、希特勒的独裁统治、英国的清算主义、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权……今天,当次贷引发股指暴跌,当金融危机的大潮席卷全球,掩书静思,我们该如何不让历史重演?

图书封面


 大萧条启示录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没读懂。。。里面人名太多,太乱了。。。。求以前读过的高人指点啊。。。只知道里面有生动的描述、详实的数据、细致的笔触伸向社会的每个角落,1929年由华尔街股市崩盘而导致的金融危机,继而引发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如电影般在我们的面前触目惊心地回放着,一位位历史人物粉墨登场,一个个社会事件娓娓道来,一幅幅荒芜景象眼前闪现,一场场救市大辩论回荡耳边……于是我们了解了罗斯福的新政、希特勒的独裁统治、英国的清算主义、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权……今天,当次贷引发股指暴跌,当金融危机的大潮席卷全球,掩书静思,我们该如何不让历史重演?但是不懂里面究竟写了什么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挺生动的。
  •     为了写作业,冲着大萧条三个字看的。。写的不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