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大国海权》章节试读

出版日期:2014-12-5
ISBN:9787564090650
作者:[美] 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
页数:316页

《图解大国海权》的笔记-第62页 - 第2章 二、三荷兰和法国政府的特点和政策


荷兰政府的特点和主要政策
当时的荷兰由7个省份组成,联合省有各自的自治权、舰队和海洋司令部,其中荷兰省就拥有巨大的优势。
荷兰的问题:1、民众的贸易倾向使政府变成了贵族贸易集团,无政治野心;
2、历届政府发展陆军忽视海军的错误政策。
并非领土范围或者人口数量上的劣势。
约翰·德·维特(荷兰共和国时期)还是注重发展海军的,但是威廉·奥兰治执掌期间疲于对付法国,重点是陆上争夺,忽视了海军。威廉三世则登上英国王位,则将英国力量在海上发展讲荷兰的资源用于陆上战争。其后的继任者沿用了这一政策,直至《乌德勒支和约》荷兰既没有得到海洋资源,也没有得到殖民地扩张和商业利益。
法国政府的特点和主要政策
亨利四世和宰相黎塞留:为法国强大制定了非常明智的总体方针,在大陆上,向东扩张,在海上对抗英国,适时笼络荷兰,建立战斗力强的海军
宰相马扎然:沿用了黎塞留的方针,但没有建立海军;
国王路易十四:任用柯尔伯期间,产品生产和航运繁荣,海军建设卓有成效,但一切成果毁于同英国一起吞并荷兰的决定,由此爆发的“七年战争”把法国带入了疲敝状态,违背了最初的方针,损失了盟友荷兰,且使世敌英国得利。
摄政王奥尔良公爵:继续与英国合作,且为报复私怨,与英国一起攻打西班牙,又丧失了西班牙这一天然盟友,让英国得到壮大的机会。
国王路易十五:发展海上贸易,但是无视海上利益,且由于“过于谨慎”的政策和习惯,导致很难有取胜的海战战绩。历次有建立海军的呼声,在造船和海战理论方面有发展
国王路易十六:在1778年的海战中保守政策使海军无法获得荣耀,否则,美国可能更早取得独立
皇帝拿破仑:仍然未从谨慎的政策中解脱,连遭败绩,重新把重心放在陆军上,同意建立海军的目的只是吸引敌人耗费精力去封锁,无法撼动英国在海上的霸主地位
政府对海洋事业的影响:1、在和平时期,通过政策扶持本国民族工业的成长,支持民众在海上冒险,寻找获利的源头。2、在战争时期,通过最合法的方式维持一支海军

《图解大国海权》的笔记-第56页 - 第2章

《乌得勒支和约》是1713年在乌德勒支签署的一系列旨在结束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和约。根据和约规定,各国承认法王路易十四的孙子——腓力五世为西班牙国王。《乌德勒支和约》的一方是路易十四和腓力五世,另一方是英国的安妮女王、联省(荷兰)和萨伏依公国。
合约中,荷兰获得土地赔偿,而英国获得法国、西班牙及西属西印度群岛的通商特权之外,还取得了地中海直布罗陀和马翁港等重要海上据点,以及纽芬兰、新斯科夏半岛与北美洲哈德逊湾这些重要的海上租借地。
从此,法兰西和西班牙的海上力量消逝,荷兰海军逐渐虚弱,而英国却在地中海,西印度群岛和美洲都取得了立足之地,并一步步迈向由英国王国向大不列颠帝国发展的道路。
七年战争(1756年-1763年),又称英法七年战争,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英国-普鲁士同盟与法国-奥地利-俄国同盟之间的对立(汉诺威与葡萄牙为英普的盟友,法奥俄的盟友则为西班牙、萨克森与瑞典),为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战场遍及欧洲大陆、地中海、北美、古巴、印度和菲律宾等地。这次战争对于十八世纪后期当时国际战略格局的形成和军事学术的发展均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参战国家众多、加上战争范围涉及欧、亚、北美大陆,规模空前,温斯顿·丘吉尔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英国历届政府的主要海权政策:一贯坚持致力扩大和加强海洋控制力量,从未因其专制政权的更迭而动摇。只有七年战争和美国独立战争中,由于傲慢出现一些失策。但在民众政府的领导下,由于资产阶级和贵族统治的区别,不愿意把更多的金钱投入军备,所以逐步衰落。
詹姆斯一世:宣称英国要夺得海洋控制权,一艘通讯快艇的船长敢向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的使者萨利公爵开炮,只是因为萨利公爵没有降下旗帜向英国国旗致敬
克伦威尔:英荷战争后,规定荷兰舰船必须向英国的国旗致敬,发展海军,武力征服牙买加,颁布《航海法》,规定所有运往英格兰或其殖民地的进口物品必须使用英格兰本国或货物产地国的船舶运输。
查理二世:宣称控制海洋时英国的传统,和法国一起对付荷兰
詹姆斯二世:本身有海员背景,指挥过两次大规模海战
威廉三世:既是英国国王,又是荷兰执行官,所以联合荷兰对付法国路易十四,削弱了法国的霸主地位;通过《乌得勒支和约》在全世界获得了重要的海上殖民地和基地;扼制俄国,打击丹麦,帮助奥地利获利,从而不断巩固自己的海权

《图解大国海权》的笔记-第20页 - 解构影响各国海权的六要素

海权的三环节:产品、海运、殖民地
一般来讲,影响一个国家海上控制力的主要因素:
1、地理位置
2、形态构成
3、领土范围
4、人口数量
5、国民特征
6、政府特征,包括国家机构
地理位置:
一、 英法西意等国地理位置的优缺点
如果一个国家处于既不用在陆地上保卫自己,也不用通过陆地去扩张自己的领土,而把目标完全指向海洋,那么相对于四周以大陆为边界的国家来说,具有更为优越的地理位置。例如英国的地理位置优于法国和荷兰。
地理位置可能会加强或分散一个国家海上的军事力量。英国在这一点上再次优于法国。因为法国只有通过直布罗陀海峡才能使东西舰队会合,而这样做意味着常常要冒很大风险和损失。
同理美国濒临太平洋和大西洋,如果美国在东西两岸都有规模庞大的海洋商业贸易的话,那么这样的地理位置会成为美国军事上的巨大劣势,或者成为耗子巨大的原因。
不过,由于英国的殖民低太多,已经丧失在它周边集中海军的优势条件。但是以书中时代看是利大于弊的。不过,虽然英国当时的商业航运和财富增长很快,但实际英国仍“感到贫穷的尴尬”。而同样拥有很多殖民地的西班牙则因为海上力量太弱遭到侮辱和伤害。
除了有利于集中军事力量,优越的地理位置还有助于在面对敌人进攻时提供作战的中心位置和良好的基地等战略优势。例如英国的几个战略基地,都能够随时占据纵深基地,迅速会合成联合大军,反击可能来自法国和北方抢过的联合进攻。
同时,英国两岸还具有天赐的便捷优越的港口和更为适合安全靠近的海岸。
依靠地理位置去接近敌人或者攻击目标,比所谓劫掠战更有优势,因而成为一种破坏贸易的力量。如法国在英吉利海峡、北海和大西洋都有港口,且靠近英国的贸易枢纽,因此经常发起劫掠商船。这些港口的间距不适合正规的军事联合作战,但非常适合不规则、分散性、辅助性的活动。
英国的地理优势还在于掌握了英吉利海峡这一世界主要的贸易通道,是莱斯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海事补给品的必经之路
西班牙失去了直布罗陀海峡的控制权,也就失去了和英国类似的军事和贸易优势。
意大利,由于马耳他被英国占领,科西嘉岛属于法国,故也不构成海洋地理优势。
二、 以地中海和中美洲运河为例,看地理位置对海权的影响
随着巴拿马运河的开通,地中海和加勒比海非常相似
同时,美国和加勒比海的关系,如同地中海国家和苏伊士运河的关系或者英国同英吉利海峡的关系。美国需要充分防护密西西比河的进出口,建立前哨基地,并保障这些基地与本国之间的交通,这样才意味着在这一地区拥有毋庸置疑的优势。
形态构成
一、 有海岸线而无港口的悲剧。例如比利时在是西班牙和奥地利的一个省份时,1648年,荷兰在战争中获胜后提出关闭安特卫普港,海上贸易转给荷兰。于是西属尼德兰(比利时)不再有任何海洋权利。
二、 宽阔和水深是优良港口的先决条件,如果这样的港口位于河流的出海口位置,则便于集中国家的国内贸易,港口价值更高。但这样的港口便于接近,如不加防卫和保护,则战时将会成为易遭入侵的要害部位。如荷兰曾经闯入泰晤士河,而独立战争时期,法军几乎夺得哈德逊河上的纽约港。密西西比河对美国也有同样的问题,也是南部联邦战败的重要原因所在,1814年切萨皮克被占,华盛顿遭到摧残。为此,英国因拥有位于普利茅斯和朴茨茅斯的大军火中心及其他供给港口而获得巨大优势,法国则在瑟堡修建了坚固的工事,才弥补了自己在形态构成上的不足。
三、 法国不热衷于向海洋发展(物产丰富),英国被利益诱惑到海上,荷兰被生活逼到海上
四、 当海洋不仅是一个国家的边境,或者把一个国家包围起来,还把这个国家分成两个或者更多部分时,对海洋的控制必然就是一件绝对必需的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一般在这种自然条件下,国家要么产生和增强海上力量而变得强大,要么是国家软弱无力。例如意大利建国之初加强海军,爱尔兰海对英国的军事影响力,而西班牙则是丧失海权后丧失国力的明显例子。西班牙主要靠美洲的白银运宝船苦苦支撑,而后与荷兰在尼德兰大战的时候,甚至与之达成荒谬协议,用香料向敌方换取战略物资。
五、 乔治.安森,海军上将,英国历史上最好的航海家之一,1743年抵达菲律宾附近海域,指挥“百夫长”号俘获西班牙运宝船,然后运到广东拍卖,获40万英镑。“百夫长”是进入中国水域的第一艘英国舰船。
领土范围
在地理与自然条件一致的情况下,人口的数量和海岸线长度就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判断标志。
以南北战争为例,北方封锁了南方沿海港口,中断了南方的贸易和供给,而南方的失败,正在于不以航海业为重,不习水性,没有与它必须防御的海岸线长度相称的强大海军舰队,无法打击北方的封锁力量
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指从事海洋事业的人口。后备力量的差距影响着一场战争的走向,甚至比那些活动在海上的舰队实力的差异更重要。海上舰队需要大量的手工劳动作业者,手工劳动行业本身具备了对海洋的倾向性,都拥有在海上生存的能力。
例如英国杰出的航海家爱德华.皮洛招募矿工补充不足的船员取得很好的收效。当前后备力量的重要性有所减弱,但是仍必须考虑。
特拉法尔加海战:特拉法尔加海战是英国海军史上的一次最大胜利,英法此战中的指挥者正是一对历史上最著名的对手——具有传奇色彩的英国海军中将纳尔逊(HoratioNel-son)和维尔纳夫。1805年10月21日,双方舰队在西班牙特拉法加角外海面相遇,决战不可避免,战斗持续5小时,由于英军指挥、战术及训练皆胜一筹,法兰西联合舰队遭受决定性打击,主帅维尔纳夫被俘,21艘战舰被俘。英军主帅霍雷肖•纳尔逊海军中将也在战斗中阵亡。此役之后法国海军精锐尽丧从此一蹶不振,拿破仑被迫放弃进攻英国本土的计划。而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得以巩固。
奥斯特里茨战役:奥斯特里茨战役(德语:Schlacht bei Austerlitz ,1805年12月2日),又作奥斯特利茨战役,因参战方为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所以又称“三皇之战”,它是世界战争中的一场著名战役。73000人的法国军队在拿破仑的指挥下,在奥斯特里茨村(位于今捷克境内)取得了对86000人俄奥联军的决定性胜利。第三次反法同盟随之瓦解,奥地利皇帝也被迫取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封号
耶拿—奥厄施泰特战役(Battle of Jena-Auerstedt)
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指挥的法军与第四次反法同盟交战的著名战役。该战役表现了拿破仑杰出的军事才华。战胜普军团不伦瑞克公爵主力的达武则被封为奥尔斯塔特公爵。该战役对普鲁士来说是开创其向现代化国家转变进程的转折之役

《图解大国海权》的笔记-第44页 - 第2章 解构影响各国海权六要素之国民特征

勒班陀战役勒班陀战役(1571年10月7日)是欧洲基督教国家联合海军与奥斯曼帝国海军在希腊勒班陀(Ναύπακτος)近海展开的一场海战。由西班牙王国、威尼斯共和国、教皇国、萨伏依公国、热那亚共和国及马耳他骑士团组成的神圣同盟(Holy League)舰队在整天的战斗中击溃了奥斯曼海军,令奥斯曼帝国从此失去在地中海的海上霸权。
而这场战役也是排桨战船的最后一次战斗。在这次战役后,人们发现以风帆作动力的战船更具机动力,更适合用于作战;此外,他们也发现火器的使用在海上战争中愈来愈重要。这使得欧洲的帆船舰队开始出现改变及发展,更逐渐开发出以火炮为主力武器的战术,影响日后海上战争的发展。 而西班牙在此战之后,海战历史就再也没有过光辉了。
此外,西班牙著名文学作品《堂吉诃德》的作者米格尔•德•赛凡提斯也参与了这场战斗,他更因此失去了左手。
国民特征
一个地区人民追求财富的不同方式,往往深刻影响着这个地区的历史和商业命运。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热衷于探险和直接搬运财富,只认识金块和银锭,不重视国内制造业的发展,财富只用来购买而不用来发展生产,政府也束缚和摧残私人企业的自由健康发展,导致财富只是过手。虚幻的财富。
英国和荷兰人追求财富的强烈愿望以更为敬业、持久的形式体现,愿意借助劳动而不是纯粹的掠夺来追求发财致富,它们的根性是生意人、交易者、制造商和谈判家。因此无论是在文明国家还是在殖民地,他们都竭尽全力去开发当地的财富和资源,而不是仅仅掠夺。而这种深度的介入,势必会因保护贸易的垄断权而引发军事力量和政府力量的干预,也就进而影响国家海权发展的范畴。永久的财富
法兰西民族则比较恋栈,同时国民性中爱慕虚荣,看重贵族身份,歧视商业、制造业等“低贱”行业,崇尚节俭致富,财政上过于谨慎。
荷兰人在商业追求上与英国相类,但完全为了商业目的开拓殖民地,只有获利愿望而无政治野心,这就扼杀殖民地自然发展的可能性。英国则有政治也行,国民愿意殖民定居,愿意在政治和军事上占有新地区,并长久地发展它。
马汉认为美国人与英国人相比,有所长无所短,因此也有能力拓展海权和贸易领域。

《图解大国海权》的笔记-第12页 - 海权:统治海洋的威力

布匿战争:罗马于公元前509年建立共和国,在向地中海扩张过程中,公元前264~前146年与迦太基之间的3次战争。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Punici),迦太基曾是腓尼基人在北非建立的殖民地,因此,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战争被称为布匿战争(ThePunicWars)。第一、二次布匿战争是作战双方为争夺西部地中海霸权而进行的扩张战争,第三次布匿战争则是罗马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

《图解大国海权》的笔记-第86页 - 1778年英国与波旁王朝的大海战

1778年之战主要参战国一方是大不列颠,一方是控制着法国和西班牙的波旁王朝。此时美洲殖民地人民正在与自己的宗主国英国进行力量悬殊的对抗。荷兰则随后被英国带入了这场令它无所收获切丧失颇多的战争。法西联盟为攻势,英国为守势。
美国的目的,独立。其抗争消耗了大不列颠的力量,但是,只要英国放弃,就能立即停战。美国和荷兰这两个小角色的目标是终止咱正。
大不列颠的目的:与美洲殖民地产生了分歧,为了维护统治,决定使用武力使之继续臣服。也就是说,其目的是阻止海外领地的分裂活动。
法国和西班牙以反殖民事业的积极支持者身份出现,但这不改变英国的参战目的。法国和西班牙的目的中,世仇宿怨占了很大成分。此外,法国的主要目的是获取英属西印度群岛和落入英国之手的对印度的控制权。(对北美的权利,法国宣布放弃,它认识到如果收回北美领地,可能会促成英美和解)此外,法国想在适当的时间内促成美国独立。这样会大大削弱英国的商贸能力,以便法国取得优势。
同样,超过英国,是衰败的西班牙王国同法国联合的目的。
军事目标的确定:由于上述参战目的,法国的利益在海洋,而美洲殖民地的陆地战争约持久越能牵制英国的力量,所以,法国不会选择把美洲大陆的十三块殖民地当成打击目标。相反,英属西印度群岛以其诱人的商贸价值成为法国人颇具诱惑的目标(试图掌握英国在安德列斯群岛的大部分领地,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热带富庶之地,为西班牙保留牙买加岛)而左右西印度群岛局势发展的关键在于舰队(重要海港的占领需要舰队的护卫才能真正稳定),所以舰队成为军事作战的真实目标。由于法国军舰没有海洋基地,因此占领亭马可里至关重要。
同时,由于与本土联络的重要性,欧洲的直布罗陀和梅诺卡岛,也会成为抢夺的对象。


 图解大国海权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