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门口

出版社: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224105056
作者:张程
页数:258页

内容概要

张程,青年学者,毕业于北京大学,研读政治学、外交学。著有《泛权力》《禅让:中国历史上的一种权力游戏》《夺宫:中国历史上的宫门之变》《脆弱的繁华:南宋的一百五十年》《一步之遥:中国皇太子政治》《大谋略:三国外交智慧书》《微博晚清民国史》等,另有译著、编著若干。

书籍目录

目录
第一章科举:古代官吏的考取途径
第一节科举还算是个好东西
第二节科举之难,难于上青天
第三节别有一番苦滋味
第四节考试定终身,悲喜两重天
第五节金榜题名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第二章职责:古代官吏的职场生活
第一节走马赴任和身份证明
第二节古代官吏的具体工作
第三节难缠的衙门小鬼
第四节官员也有难念的经
第三章官魅:全民狂热的原动力
第一节当官的经济账
第二节古代衙门的“三公消费”
第三节编制外的官人和衙门
第四节古代官吏的青楼梦
第四章规矩:衙门里的明规则与潜规则
第一节绕不开的体制“暗箱”
第二节新官上任必烧的三把火
第三节有些事儿比政绩更重要
第四节为官切忌犯众怒
第五章捷径:官员任用与升迁的争斗
第一节古代官场的人脉关系
第二节官吏的圈子与群体
第三节 “唯上”与“圆滑”
第四节官场的“名”与“利”
第六章谢幕:退休制度和官员晚年生活
第一节退休前后的挣扎
第二节 “被退休”的无奈
第三节古代官吏的退休生活
第四节盖棺论定身后名
第七章病态:古代官吏的“职业病”
第一节官场礼多人情薄
第二节寒暄声中的禁忌
第三节 自古忠孝“两不全”
第四节腐败是官场癌症
第五节 “中国人的官瘾实在深”
第八章怪圈:衙门背后的权力规律
第一节 “海瑞一李用清现象”
第二节王朝腐败周期律
第三节 “清官”不一定是好东西
第四节人生终须一个土馒头
参考文献
附录:清代官职表
后记

梅毅(著名历史作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
衙门口是一个奇妙的地方。站在衙门口往里看,可以看到官场百态,看一个个官员粉墨登场;站在衙门口朝外看,可以看到市井炎凉,看社会如何围绕着衙门运转。看不懂没关系,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在衙门口看到的一幕幕,保管精彩。说不定,一不小心看到了不该看的,就会连累“衙门口”成了一个“敏感词”。
现在,我的老朋友张程就选择站在衙门口,对着读者诸君大谈特谈古代衙门和官场中人。他谈了衙门和官吏的方方面面,大到王朝的官制,小到官员轿子的规格,每个方面都独立成章,又在逻辑上紧紧相扣,最后组成了这本很好看、很耐看的书。书名就叫《衙门口》。这里面的内容,表面上都在谈古代官场,谈古代官员的工作和生活,实际上,它在谈衙门在古代社会的巨大影响,谈了古代中国人对官场的追捧和无奈。
一开卷,《衙门口》就直言“科举考场通向官场”,古代社会对科举的痴迷就是对官场的痴迷,接着分章节介绍了古代人该如何进入官场,进去后怎么生活、怎么工作、怎么退休,以及退休后的待遇和晚景。把这些内容串起来,就是古代官员的一生了。之后,书中辟出三章,介绍在衙门里流传的“官场病”、“衙门规律”和从古代笔记、小说中挖掘的官场案例。如果哪位读者设身处地,把自己嵌进去,说不定能过一把在古代当“官老爷”的瘾。
我以前看到过不少讲古代官场的图书,其中多数是浮躁的出版商找人拼凑或者“编著”的,内容不忍细看,更不能当真。也有一些是象牙塔中的先生们的大作,一写出来就准备束之高阁,或者当做“著作等身”中的一本的。多数读者看不懂,也看不下去。但是,张程这本书不同,既通俗又不失严谨,既扎实又不枯燥晦涩。张程是北大政治学科班出身,又是近年来颇为活跃的青年历史作家,写的东西有学院气,又照顾读者的阅读喜好。他不是为了写衙门而写,而是想把衙门写好,把衙门里的古人写活,从正史、野史、趣史中拉出了不少有趣的人和事来给摇旗呐喊,来说服读者、吸引读者。
看了后记,我才知道,在这本书中“正史与小说、典故与白话、权力斗争和制度变迁、政治史和社会史并肩而立,读者们可能穿梭在达官显贵、下僚小吏、落第士人、隐士僧侣甚至市井小民中间,徜徉在不同的朝代和琳琅满目的衙门之间。”我特意闭上眼睛回顾了一下刚刚浏览的内容,还的确有那么一点“徜徉”在古代市井中的味道。
这趟“徜徉”的感觉是沉重的。衙门制度(官僚制度)是我们历史的一大特产,这个制度的弊端和成就一样明显。“腐败就是政治的顽疾,像癌症一样无法根治”、“官衙的后门直通造假工厂的正门”、“论资排辈的升迁环境,也迫使官吏们要少做事、少出错,争取‘无灾无病到三公’”、唯上和圆滑的古代官风、恋栈不去的老官僚等等,无不指出古代官场的弊病。而种种官场病态的集大成者就是弥漫中国社会的“官本位”思潮。由此,这本书深入到了社会层面。张程最近从社会史的角度看中国历史变迁。这也是现在历史图书市场的一大写作趋势。
我建议那些有意于衙门人生的“有志青年”,在急着往衙门里面扎之前能够站在衙门口,看看古代官场的生态和市井炎凉。
我也建议以下人群不必阅读本书:两岁开始看新闻联播现在佩戴“五道杠”的人,认为阳光下的一切都是光明的人,忙着背英语单词准备出国做世界公民的人。我建议其他读者,都应该好好读读《衙门口》。
是为序。

作者简介

《衙门口:为官中国千年史》内容简介:衙门制度也就是官僚制度,是中国历史的一大特产,而种种官场病态的集大成者就是千年以来弥漫在中国社会细部的“官本位”文化。《衙门口:为官中国千年史》给读者一个既简明又深入的视角。


 衙门口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中国人在精神领域造了两款最为理想的人生模式:第一,为官,第二,当个大侠。前者,跟世俗有关;后者,跟梦想有关。两者皆有许多相同的特质,无论是官场,还是江湖,皆是太过极端的疆域,足够考验人的心力。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均在此鱼龙混杂,暗潮汹涌,明争暗斗,好不让看客们惊心动魄。巴尔扎克将官僚组织定义为“由侏儒管理的庞大机构”。从政治制度缔造者的初始意愿来看,他们原本希望“官僚”能作为政策过程中的要角,在政治生活中承担“官吏统治”的作用。从国家诞生的那一天开始,这部庞大的机器催化了“设官分治”的需求,哪怕是中国几千年来经历了若干王朝世代的更迭,不同的权力体系和国家机器遭遇破坏和重建的循环往复,官场也就是官僚机构却屡屡重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前进和变革。可以说,官场是一种“生态”,也是一种“环境”,因为掌控的总是强势的政治权力,所以,它的健康与否将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幸福以及政权的牢固与否。即便到了现代化程度逐渐提高的今天,若干年轻人依然为各种缘由所驱动,为进入官场而不惜惨烈拼杀、殊死搏斗,这都值得我们冷静思考。再加上当下各级官员频频出事,民众对于权力一边在热捧,削尖脑袋去攫取权力,一边又在极力祛魅,质疑权力的合法性。为何官场成了某些人的试验场,也成了某些人的坟葬场?为什么有人对它津津乐道,有人却对它嗤之以鼻?为什么官场极易成为腐败的温床,屡屡成为政权倒塌的罪魁祸首?为什么这里像被污染过的土地,再性善的人在这里都极易遭遇扭曲变形?古老的“官本位”思想在当下是否遭到了“民本位”的挑战?为何当下反映官场文化现形记的图书得到人们的热捧?这都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中国的官场文化提供了诸多新鲜的课题。一翻开《衙门口》,就仿佛站在一个岔道口,沿着历史的痕迹去打望绵延了几千年的官场文化的原生态——形形色色的制度、规则、职场生活、斗争、浮沉、权利规律等都在这个十字路口汇集,推动着历史车轮的前行。可以这样说,“历史”和“社会”影响了“官场”,而“官场”也反过来影响了它们,并和社会经济文化方面保持“异常密切而协调的关系”。如此可见,关于“官场”的考察完全可以置入到整个社会的大环境里,这样互为上下文,互为背景,才可以把这一个偌大的江湖看得通通透透。说官场,道官场,既然是“场”,那便是布尔迪厄所称的那种“场域”——单个个体间的行为彼此相互关联,形成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和“人情资本”,这个“场”,不能被理解为一定边界物包围的领地,也不等同于一般的领域,而是在其中有内含力量的、有生气的、有潜力的存在。说“场域”是充满力量的,是指个体在场域中展开竞争,每一个场域中都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而任何统治都隐含着对抗。从《衙门口》的归纳来看,官场便十足的符合布尔迪厄的以上言论,这里有如杂草丛生的明规则和潜规则,有绕不开的体制“暗箱”,各种势力在这里斗力,名与利的绞缠,独特的人情往来形成的圈子与群体……总之,用更形象的语言来形容这个独特的场域,它倒是像巨大的江与湖,聚集着惊涛骇浪,任每一个走进这里的人都浮浮沉沉。
  •     中国最深厚的文化是仕文化,最让人流连忘返的那一口是衙门口,最让读书人难以割舍的地位是官本位,能令人一日从年轻气盛而老成持重的是仕途。为什么?愤青、理想主义、小资,别去官场吧。历史如此,处处紧扣现实,千年未变的官本位,看完你要怎么选择,看你自己了。学而优则仕,一代代的学子带着新知,进入仕途,慢慢被钝化,终被同化。问当代读书人你走出这种宿命了吗?
  •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是世界上最完善最庞大最悠久的体系。近代以来,英国文官制度成为世界官僚体系的典范,但寻根问祖,还是会找到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上。孙中山曾说,“英国的考试制度(选拔、培养官员)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它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国古代社会问题,搞懂了“衙门”,也就搞懂了中国的政治经济。衙门虽小,里面的学问却是“一入侯门深似海”。  汉以前,国家公务员是世袭的,寒门出身而能为官者,廖若辰星。西汉时,为了补充政府人员,孝子便有机会去当官。魏晋时,举孝廉的征辟制被九品中正制代替,形成门阀政治。大家熟知的谢安、王羲之就出身名门望族。直到隋唐,确切地说,是唐代以后,科举才成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从它的横空出世到1905年慈禧废除科举的1300多年时间里,上演了无数人间喜剧、闹剧和悲剧,无数才华横溢的读书人沉浮其间,痴迷、咒骂,欣喜若狂、如丧考妣……  说起科举,就免不了提起范进,当时的主考官与范进一样,苦熬多年方在他人资助下中举,当他看见衣衫褴褛已至暮年的范秀才,触景生情,才录取了他。《官场现形记》虽是小说,但你把它看做现实一点不为过。一辈子都用在考试上的童生多了去了。史载最老者是清道光年间的陆云,102岁参加乡试。科举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影响了全世界的文官制度,摒弃了种族、出身、地域、年龄、财富等外在因素,只考量个人学识。从客观上限制了贵族门阀与既得利益集团,为国家选拔高质量的官吏创造了有利条件。“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不再是穷孩子的幻想。随着时间的发展,科举制度日渐臃肿僵化,成了一种顽固、无法治愈的疾病。其中最为人所痛恨的就是八股文了,给明代以后的官府造就了大量保守、迂腐、办事能力极低,只知写八股文章的官员。无论庙堂还是坊间,对此诟病不断。顾炎武就认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其遗患直到今天也未消失殆尽。  古人称知县为“父母官”。县衙是基层单位,朝廷政令需知县去落实,故曰“君权不下县”。父母官每天都在忙三件事:收税、断案和教化百姓,最后一项是面子工程。人人都知道“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但若问“八字”为何意,恐怕多数人都回答不上来。有关古代官员的任免、俸禄,官场的惯例与潜规则,古代官僚体系的发展、变化和特点,现代人就更不了解了。不想让自己的知识停留在宫廷剧的水平上,读一读《衙门口》是绝佳选择。  该书大致从以下方面详解了古代官僚体系:科举制度、官员的任免升迁、官场规则与权力规律、官场文化与举国唯“官”的社会价值观产生的原因及思考等。中国文官(官僚)制度和体系的正面意义作者很少提及,实在是因为它积习已久,给国家带来的弊病远远超出它的贡献。拿人们最感兴趣的官员的俸禄来说,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似乎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合理的标准。宋时太高,禄米俸钱年终奖之外,还有岗位津贴、定期疗养、住房、饮食、随从均由国家买单,出差一律免费,另有名目繁多的福利补贴与公用钱、田地等。苏轼被贬,还有余力倒卖房产,即可说明问题。如此高薪养廉,并未阻止产生像蔡京这样以“贪渎”闻名的大官。明清俸禄最少,但灰色收入极多,有时连皇上也无可奈何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并非虚言。然而有很多为官者同时叫苦连天,甚至达到举家食粥的地步。仅是官场上迎来送往的开销,对于一个比较清廉的官员也是极大的负担。曾国藩就曾在京城过过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日子。鲁迅的爷爷周介孚的爱好之一,就是痛骂官场陋习、工资太低。这种吊诡的情形正说明了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缺陷和畸形。  唐代很多官员喜欢聚在一起品酒吟诗,花的是公款。宋宁宗时竟允许衙门每月可报销一次没有任何名目的酒宴。明首辅张居正回家丁忧,沿途“所过州邑,牙盘上食,水陆过百品”,都是公家买单。衙门附近必有酒楼饭庄,往往皆是顶级设施。牛群、李立山合说的、讽刺公款吃喝的相声《巧立名目》若放在古代,一定受老百姓欢迎。  《衙门口》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书籍,多引文学作品、古人笔记、坊间传说与野史,增添了趣味性和生动性,比如作者坦承王维与太平公主的故事来自《太平广记》,历史上他俩不存在交往。然而唐宋时士人奔走豪门,谋位求官却是不争事实。该书整体上本着学术精神考察古代衙门制度的得失、利弊,使读者通过观察一个小小的衙门口,便足以看清整个中国古代官场的百态。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站在衙门口往里看,可以看到官场百态,看一个个官员粉墨登场;站在衙门口往外看,可以看到市井炎凉,看社会如何围绕衙门运转。 达官显贵、下僚小吏、落第士人、隐士僧侣、市井小民……他们跨越朝代在衙门口上演人生百态! 我是一名刚入职的公务员,工作上感觉有些吃力。闲暇看到这本《衙门口》就买来看看,学习借鉴一下。
  •     知道一些制度谬误,待读完再写点感想
  •     作者辛苦写书也不容易
  •     官场如战场……hard模式更是如此- -
  •     远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