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斯潘的骗局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7
ISBN:9787111193807
作者:拉菲·巴特拉
页数:200页

作者简介

格林斯潘是世界金融圈内呼风唤雨的人物,从1987年担任美联储主席到2006年卸任,其影响力无人能及,曾被誉为“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士之一”。国际媒体对他推崇备至,人人视他为大师、英雄、远见者……但是,当你仔细考察他的所作所为时,笼罩在他头顶上的光环便渐渐消散。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世人真的了解格林斯潘吗?
本书作者力排众议,从格林斯潘1987年就任美联储主席之前说起,一咱检视他的信念与作为,深入分析了格林斯潘的观点和政策所导致的毁灭性后果,向世人展示了这位神秘的美联储主席的另外一面。


 格林斯潘的骗局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经济理论门类繁多,但没有一种理论可以解释是什么诱发了股市泡沫,又是什么引发了崩盘现象。著名宏观经济学家,畅销书《非理性繁荣》一书的作者罗伯特.席勒教授提出:“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的一大尴尬之处就是对股票市场为什么涨跌这个问题,从来都没有达成过一致的认识。”斯坦福大学教师罗伯特.霍尔的表述则更为直白,他说:“经济学家对股票市场的运作和其他人一样困惑。”格林斯潘当然也不会例外——和其他人一样困惑但又自负的他,全然不知自己的行为会给美国和世界的股票市场带来什么。但格林斯潘在无意中也确实发现了一些东西——比如生产率的发展是利润产生的主要源泉。然而,其实生产率只能起到一半的作用;格林斯潘丢掉了另一半,那就是债务。在现代经济中,生产率是主要的供给方,工资和债务是主要的需求方。假如要保持供求平衡,那么生产率提高,工资和债务也应相应提高,从而使需求和供给两方相协调。只要工资能随着生产率的提高不断增加,供求达到平衡,就不会产生新债务。但是,格林斯潘从20世纪70年代上台以来,这一情况从未出现过。债务的增长是唯一保持供求平衡的方法。在格林斯潘捍卫并推动的低收入经济中,利润随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加,工资被远远地抛在后面。所以,只有直线上升的债务才能维持经济平衡。利润的增加会促进股票价格的上升,进而引发泡沫经济。但是,不断攀升的债务总会在某一天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颗稻草,使股价和利润回落。格林斯潘未能看到股票泡沫下债务的需求,他倡导毫无节制地增加债务,终于引发了崩盘。这对在泡沫经济中借钱的人没有影响——不论是消费者、政府还是企业。真正受影响的是当工资无法和生产率同步提高时,必须有人花钱购买商品和劳务用以维持供求平衡——即大家通常所说的财政政策或是货币政策。但这些委婉的代名词都不能抹杀这样一个事实:在现实中,是新债务确保了利润的巨额增加。凯恩斯和任何一位古典经济学家都没有解释过这一机制。下面就是Ravi Batra关于其细节的解释。 一、供求平衡有两个问题需要回答:1、为什么不是每一次的生产繁荣都引发股市泡沫?2、为什么所有的泡沫最后都将破灭?20世纪的美国出现过多次产出大幅增加的时期。20世纪初、40年代、50年代、60年代以及90年代后半期,美国的年均GDP增长率超过4%——但是股市泡沫仅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和1982-2000年间(最近一次是2007年),这两个时期经济表现一般,甚至低于平均水平。工资和债务的作用是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当工资和生产率一起提高时,产出迅速增加,债务不会增加得太多。因为各自的提高阻碍了利润的大幅增加,这时就不会产生泡沫,所以,大幅的利润增长是引发股市泡沫的先决条件。当工资不能和生产率同步提高时,需求就会缓慢增长,所以债务剧增才能保持供求平衡。产出也会缓慢增长但利润会飞快上升,所以泡沫就产生了,在空中短暂停留后破灭。所以,在某些时期会看到泡沫主要是因为工资没有随着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加,导致需求不足,只有靠大量负债来保持供求平衡。下面让我们从一个简单的经济体入手。假设有这么一个自由的、理想的经济体,没有任何形式的负债。这虽然是空想,但却是一个容易的切入点。这样一个经济体的总需求等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加上企业家的投资需求,即:总需求 = 消费 + 投资如果加入政府主体,我们就需要在上面的等式中加上政府支出,同时,我们还要减去所有私营部门的税收。因此,只要政府能够平衡预算,保持政府支出和税收的平衡,上面的等式就不需要做太大的改变。就像我们开始假设的那样,没有任何形式的赤字或负债。我们还假设工人不储蓄,他们花掉自己赚到的每一分钱;企业家的投资资金完全来自企业的利润。这一假设是当前美国经济的真实写照,目前美国的储蓄率为2%。而且假设仅仅起到简化问题的作用,对我们的分析不会产生任何影响。根据上面的假设,我们可以得出消费等于工资,也就是消费等于就业人数乘以平均工资。另一个假设条件是贸易均衡,即不存在进口大于出口的问题。所有的假设条件都不会对我们的核心论点造成任何影响。假设我们的经济体有10名工人,都有工作,平均每人的年收入为4美元,因此,工资收入等于消费等于40美元。CEO和其他管理者的工资呢?他们在这里也是个人,他们的工资是平均工资的一部分,当然,他们还赚取利润,但这来自于产出方面。另外,国民产出或者说供给都来自于资本(机器、土地)劳动和当时的技术。公式为:供给 = 生产率 X 就业人数假设一个工人使用资本和技术,平均每年可生产价值为5美元的商品。因此,生产率在此处就可以定义为单个工人的平均产出。有10个个人在工作,因此,其总产出为50美元。为实现经济平衡,我们有:供给 = 需求因此,在这个简单的经济体中,工资是主要的需求方,生产率是主要的供给方,同时不存在债务、赤字或盈余。因为供给为50美元,消费等于工资等于40美元,所以投资就应该是10美元,这样就可以保证供求平衡。那利润呢?在宏观经济中,利润 = 收入 - 工资成本 - 存货难道我们不需要减去原材料等其他成本吗?在国民经济核算中,不需要。因为原材料也是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它们的收入同样也要计入工资和利润。也就是说在宏观经济中,所有的产出都加总,国民产出或收入由个人和资本家分摊。当经济均衡时,存货为0,于是有:利润 = 收入 - 工资成本收入是国民产出的价值,所以,收入等于50美元,工资成本是40美元,利润是10美元,利润等于投资。换句话说,在我们的经济体中,利润为投资提供资金。哈哈,是不是有人已经在擦额头上的汗了?但是,请相信我,我们所做的努力绝对值得。只要懂得一点点经济学知识,那你就可以看透格林斯潘以及政治家们的诡计。我们所做的只是用简单的算术将复杂的问题表述出来。上述的假设条件不变。生产率为5美元,平均工资为4美元,同一劳动强度下的就业人数为10人,利润和投资各为10美元。换句话说,我们的社会不存在失业——是所有政治家及政策制定者的理想天堂。接下来,我们就要看看在增长的经济体中,政治家们必须采用怎样的方法来维持这一理想状况。因为投资支出包括购买最新的技术和设备,所以,生产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提高。假定生产率增加一倍,每个工人的平均产出变成10美元。此时,工资也增加一倍,为8美元。不存在失业的情况下,供给增加,变成100美元;消费为80美元。另外,因为消费支出的增加和经济扩张之间的联系紧密,经济扩张又要求投资增加,所以,我们假设投资也翻了一倍,变成20美元。而当销售状况良好时,企业家会非常乐意将利润进行再投资,从而创造更大的产出。所以,生产率、工资、投资都加倍以后,我们得到下面的等式:总需求 = 消费 + 投资 = 80 + 20 = 100 = 总供给利润 = 收入 - 工资成本 = 100 – 80 = 20 =投资很明显,工资和生产率同时翻番会使所有因素跟着翻番,供求平衡也会一直保持下去,也不会出现生产过剩。现在,假设工资没有随着生产率的提高而同步增加,比如,生产率翻番变为10美元,而工资仅提高到6美元,在完全就业的情况下,消费是60美元;因为供给还是100美元,投资就必须增大到40美元来填补消费的不足,以维持经济平衡。这样看来,尽管工资不能和生产率同步提高,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增加投资来维持就经济平衡。但是,这一切都是在诸多的假设前提下。消费支出为80美元,投资为20美元;消费支出为60美元,企业产生了存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还能指望企业增加投资额呢?投资意味着产业扩张,可是有谁会在商品积压的情况下继续扩张产业呢?你会吗?消费支出下降时,投资不会超过20美元。换句话说就是:投资只有和产出同比增长才是正常的。从长期看,这显然很符合美国的现状。在我们这个例子中,投资产出比为10/50,所以,产出为100美元时,投资一定只有20美元。因此:总需求 = 消费 + 投资 =60 + 20 = 80 < 供给 = 100这说明存在过量供给或存货。货物在仓库中积压,企业不得不解雇部分员工,从而有人失业。因此,当各自的增长率小于生产率的增长率,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失业率上升。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结论,是经济学的门徒们,不论是古典经济学、供给学派还是格林斯潘学派都忽略的一部分。二、在负债中增长现在,我们介绍工资缺口的概念。工资缺口可以简单定义为生产率/工资。在我们的例子中:工资缺口 = 5/4 = 10/8换句话说,当工资和上产率同时翻倍时,工资缺口不变;但如果工资仅上升到6美元,而生产率攀上到10美元,工资缺口会增加到10/6。正如我们上面看到的,工资缺口的增加会导致产品积压,进而导致失业。因此,要使经济平稳运行,工资和生产率的同步增长至关重要。如果工资缺口增加,消费需求就会下降,由此引发的投资不足又会导致失业率上升。缺乏持续的投资并且面临增加的工资缺口,经济还可以保持低失业率吗?如果想回答“可以“,代价就是持续增加的负债。假设所有的工人都有工作,且个个信心十足,他们就会因为各自的增加而举债。虽然工资很可能滞后于生产率的提高,但只要工资增加,工人就有可能贷款购买奢侈品,比如汽车、房屋和家具。这在20世纪20年底发生过,70年代末再次发生(最近一次则发生在世纪之交至次贷危机崩盘前)。由于失业破坏了政治家的理想经济王国,他们也一定会采取行动——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回应,提高财政赤字,降低利率,诱使社会增加贷款。对于总需求而言,不论是消费者、企业或是政府,谁借贷都没有关系。随着负债的增加,总需求也一定会增加,因为不论是政府还是消费者,其借钱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花掉它。与此同时,不断增加的工资缺口会使企业获得大量利润,因此,尽管也有一些经营不善的企业和有兼并倾向的企业会借贷,但企业界作为一个整体则成了一个大债主。只要新债务产生了,就有:总需求 = 消费 + 投资 + 新债务新债务的需求方包括消费者、政府、企业;供给方为大企业的存款或利润。美联储也会用这些债务来融资。此处消费支出的含义有所改变,包含了财政赤字。显然,在我们开始的例子中,新债务等于存货20美元。因此,如果政府不随着生产率的提高调整工资,就只有靠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维持低失业率。所以,扩张政策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它反映了政治家的智慧和同情。当美联储降低联邦利率、增加货币供给来吸引人们贷款时,它就是在违反工资与生产率相匹配这一原则。(一)飞速增加的利润和股价当债务增加以维持供求平衡时,利润也将急速增加。假设消费者和政府通过贷款将总需求提高到了100美元,并且消除了生产过剩,那么:利润 = 供给 – 工资 = 100 -60 = 40这里利润变成了原来的四倍,而不仅仅是两倍。当工资缺口一定时,利润就已经翻番了;但是现在,凭借债务增长的支持,它突增至最初水平的四倍。于是这为股票市场的泡沫埋下了种子。注意,没有20美元的新增债务,利润就不会增至40美元,因为产品必定是在企业实现其收益之前就被售出。同样,要注意到新增的债务全部进入了企业的利润,并且提高了经理人员的收入。在这样一个体系中,政府和公众都从CEO们在金融机构的存款中借钱,这个体系深得CEO们的喜爱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样一来,CEO们立刻成了贷方和奸商,也就是说,他们借出的任何钱都以新增利润的形式回到了自己的保险箱里。那么,工人们的情况呢?——他们没有因为增加的债务保住了工作而从中受益吗?没有,因为如果他们的工资是依据生产率来支付的,他们本就不会失去工作。我们已经看到了当CEO们没有将工人的工资和生产率相匹配时导致的失业的结果;需求小于供给从而引发了失业。股价从根本上依赖于利润。为了证明的需要,让我们假定,最初股票市场指数与利润水平相当,并且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股价的增长与利润的增长是成比例的。在我们的例子中,当工资缺口一定时,股价将随着利润的翻倍而翻倍,当利润升至四倍它也会涨到四倍。因此,当工资缺口和债务增加,公司利润会急剧上升,股价也是如此。股票指数现在从100升到了400.当其他条件改变时,股价可能会上升得更为猛烈。另一个刺激股价的因素是由增加的工资缺口导致的利率的下降。不管什么时候美联储调低联邦基准利率将公众推入增长的债务中,与股票相比,资产都会失去一定的吸引力。债券和股票相互之间是高度竞争的。当利率下降时,债券会变得缺乏吸引力,因此更多的资金流入了股票市场。这是增加的工资缺口引发股市泡沫的另一条途径,因为这个缺口迫使美联储降低利率以消除消费需求的不足。因而,股价甚至会紧随增加的工资缺口而超出利润。所以,在利率下降后,股票指数将超过400,假定它升到了600.当然,下降的利率在股市收益中仅仅扮演了催化剂的角色。首当其冲的角色还是飞速增加的利润。当利润下降,那么走低的利率对支持股价可能只起到微弱的作用,正如在20世纪30年代以及2000-2002年发生的一样。(二)过度投资和并购下面让我们再来关注一下我们的生产率提高和商业扩张相伴的经济。在新的情况下:总供给 = 100 =总需求,消费 = 60,投资 = 20,利润 = 40,新债务 = 20随着利润的增加,很有可能一些企业会忽视长期投资的原则,不再信奉投资大体是产出的一个固定比例的理论依据,从而过度投资于资本品。当利润增加到四倍,企业自然会变得过于乐观。它们也许没有意识到是国家债务的增加在维持其业务的顺利运行。就算意识到了,它们也许并不会在意。他们看到的是其有着波动底线的资产负债表,其余的对它们来说都是非实质性的。高额利润本身可能会促使它们从银行借款,然后急速扩大投资。如果使工资与生产率同步提高,就不会有债务的增加,投资将为20美元。然而,在倾向于借债的环境下,当利润升至40美元,企业可能会花掉一部分额外收入用于经营的进一步扩张,或者是收购其它企业。由于存在增加的利润,收购变得颇具吸引力。最终的结果是与过度投资相伴的企业并购的增加,这可能被看作是超过了产出的资本投入的突升。随着企业间并购的增加,即使高度盈利的企业也开始从金融机构借钱。企业债务激增,从而促成了新一轮的股价繁荣。由于美联储政策带来的低利率对借债的刺激,房产投资也突然增加。这再一次使得投资泡沫进一步膨胀。要点在于,伴随着剧增的工资缺口和利润,过度投资、并购狂潮、激增的债务可能会同时发生。(三)泡沫经济什么是泡沫?20世纪90年代道指打破了所有的记录,从1990年的大约2500点,上升至2000年1月的11700点。这是泡沫吗?让我们来看看。道指于1885年初次编成,然后从1982年起稳定在1000点以上。道指用了近100年的时间来越过1000点,然后在近20年的时间内突破了11000点。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泡沫,而是千年盛世的泡沫。纳斯达克指数升的更高,从1990年的大约300点一路升至2000年3月10日的5049点。即使到了1996年,指数还只是停留在1000点附近,但在随后的4年中它突破了5000点。什么是投机泡沫呢?当资产的供求法则完全被破坏,投机泡沫或狂潮就产生了。通常情况下,消费者会避免购买昂贵的产品,但是在充满泡沫繁荣喧嚣中,消费者购买资产仅仅是因为它们的价格上涨了,而且预期会涨得更多。另一方面,这些资产的价格一旦下降,消费者就会远离它们。相似地,卖方的行为也与供给法则相抵触,即价格下降,产品的售出量会增加。1999年当Nortel公司的股价为每股75美元时,卖家很少,但华尔街的分析师们哄骗公众购买更多的股票;当它一路狂跌至每股2美元时,分析师们则建议公众不要购买,而此时卖家正需要在市场上将其贱卖。亚马逊公司曾将卖到了每股390美元的高价,而且仍然有许多买家;然后它跌至每股5美元时就少有人问津了。这就是形成泡沫的基础。买家和卖家都变得非理性,供求法则也就土崩瓦解了。“泡沫经济”一词在20世纪80年代变得流行起来,那时日本经历了股市兴旺期,这在当时比同期美国的兴旺更为明显。当债务、投资、并购和股价看上去全都嘲弄了理性限度时,泡沫经济就诞生了。它们都超过了生产率和GDP的增长。随着公众和金融机构蜂拥占有各种价格过高的资产时,投机就旺盛了。在日本,土地的价格甚至比股价上升得还要快。曾几何时,东京的房地产价格股价高于加利福尼亚所有地区的房地产价格。在泡沫经济中唯一沉没的是健全的心智以及GDP中流入工资或者消费的小部分。如果工资缺口继续不加抑制地增加,泡沫经济就是一个无法避免的结局。回到我们的数字说明,随着激增的投资到来的是生产率的又一次飞跃。实际上,生产率现在提高的速度比起在投资仅从10美元增至20美元的情况下还要快。假设劳动的平均产出从10美元攀升至30美元,但实际的工资只升到了15美元,这样工资缺口又增大了——从5/3到30/15。有10个雇员,总供给升至300美元,工资和消费升至150美元。根据我们的假设,通畅的投资是产出的1/5,资金投入的通常水平现在等于300美元的20%即60美元。因此:总需求 = 消费 + 投资 = 150 + 60 = 210存货现在等于:总供给 – 总需求 = 300 – 210 = 90为了封堵需求的缺口,债务必须升至存货的数量,即上升到90美元,之前只有20美元的上升。因此,债务是呈指数递增的。有了大量债务的增加,存货已经不复存在,并且:利润 = 总供给 – 工资 = 300 – 150 = 150相对于前一期40美元的水平,利润也是呈指数递增的。在既定的利率水平下,股价与利润的增长成比例上升。所以股票指数丛00点升到1500点,呈指数分布。这是股市的最小上涨。但在下跌的利率下,市场膨胀的更多。再一次地,飞速增加的利润中的一部分可能会用于满足过度投资及商业并购,另一部分则用于增加的债务。既然这样,投资、并购、利润、股价、消费者和政府债务都呈指数增长,泡沫经济于是就产生了。资产估值从此不再值得信任,股票市场开始让人神魂颠倒。看到越抬越高的股价,就是最普通的民众也被贪婪攫住了心弦,将自己的存款抛向股市。乐观孕育乐观,一时间好像树上也能长出金钱来。然而,这一切的唯一成功之处就是造就了一个白痴的天堂。人们,甚至连专家都开始相信每个人都能成为百万富翁。那些极少数抓住时机出售股票的人的却一夜暴富,成了百万或亿万富翁,但如果每个人都想套现,那股票市场必定面临崩盘。这是整个国家都不愿看到的。(四)无法避免的崩盘工资的增幅落后于生产率的提高时,泡沫经济就会产生,同时带来不断上涨的赤字;接着,利润呈指数增长,股价的上升高于GDP的增长率。终于有一天,赤字增长放缓,需求小于产出,利润开始下滑,股市也就随之崩盘。债务支持着投机泡沫,常识告诉我们债务的增长不可能持久。每到这时候,专家就会跳出来,引用各种比率,比如投资负债比、国民收入负债比、消费负债比等种种类似智慧的结晶,试图向公众解释这些比率的合理性。但理性的声音告诉我们债务的癫狂一定会在某一天烟消云散。当公众深深陷入债务危机时,金融机构因为担心贷款违约减慢了房款的速度。这时候,一些家庭和企业成了高风险的顾客。政府也开始嫌恶那雨后春笋般疯长的负债,通过增税消除赤字,这就是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事情。极少的并购会像预期那样成功,企业也开始出现各种危机,一些企业甚至破产。银行则对放款行为更为小心,这一切的原因导致贷款增长缓慢,由此开始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刺破了泡沫经济。孕育投机泡沫的种子同样孕育着它的毁灭。增加的工资缺口一方面创造了利润,另一方面产生了负债。当债务增加的速度减慢时,泡沫破灭的时候就到了。此时,潜在供求的不平衡浮出水面,尽管这一事实一直被掩盖在膨胀的债务和过度投资之下。也是从此时开始,利润下跌,整个国家的经济都感受到了震荡。首先,股价倾向一边。当超额供给不断增加远远超过需求时,股市崩盘在所难免。大多数的投资者想逃离股市,但这一惊慌出逃却大幅消减了建立在账面收益和不稳固资本收益之上的巨额财富。那些迟到的参与泡沫盛宴的人们遭受到实实在在的损失,甚至丢掉了退休金以及一生的积蓄。这就是为什么政府要尽一切可能防止泡沫。资本收益来了又走了;但是债务被永远地留了下来,直到被还清或债务人宣告破产,但这两条路没有一条是令人舒服的。正如我们前面看到的,生产率的增长不可能单独提高利润;只有当生产率、工资缺口和债务组合一起增长才会发挥作用。这就是美联储在20世纪90年代使用的方法,这个方法创造了高额利润,格林斯潘的解释是新经济下新技术的推动作用,但其实,大量的债务才是必不可少的帮手。上面的例子是从许多简化了的条件下推导出来的,但这些简化条件并不重要。现实中,不是所有的工资都会被消费掉,投资也不是严格按照产出的多少来确定比率,初始债务也不会是零,贸易也不可能平衡等等,但这些都不是实质的影响因素。真正起作用的是工资缺口的大小,工资缺口的增加导致所有上述问题。上面的假设条件会在接下来的讨论中逐渐取消,这样也使我们的分析更加可靠。如果我们用经济部门单位时间产出指数除以实际工人工资,我们就得到了美国工资缺口的指代变量,当然,上面这些数据在《2004年总统经济报告》中很容易找出。如果真实工资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同比增加,那么,第二栏的数据应该基本不变。1962年,工资缺口指数为85,之后开始稳步提高,起初比较缓慢,不久就急速上升,到了2003年到达111,到达二战后的最高水平。显然,实际工资的增加和生产率的提高差距越来越大,40年内,工资缺口增加了近1/3。当工资缺口相对固定时,比如20世纪60年代,经济增长比二战后的任何一段时期都要迅猛,当然也没有什么投机泡沫,更不会出现崩盘。那么到了70年代,工资缺口开始增加时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那时,上涨的油价影响了生产率的发展和利润的提高,资产市场也处于低迷中。工资缺口是引发上升的一个先决条件;另一个条件是增加的产出单位,这两个因素综合起来才能产生高额利润以及腾飞的股市。可是在70年代,下降的经济伴随着高度的不确定性,对股价产生了负面影响。有意思的是,从1962-1970年间,工资缺口为85-88,基本稳定。在1965-1970年,它甚至有所降低。1970年以后,进入了稳定的增长阶段,从此再也没有回头。表1第二栏的数据依赖于整体工资水平,是个加总的数值,因此很难反映一般民众的情况。因为整体工资中也包括世界500强企业CEO们的工资。CEO们的工资在1980年后又很大提高,他们的加入使得我们很难看到真正普通民众的工资水平,因为CEO们工资一部分来源于利润。所以,第三列的数据就更好地反映了实际情况。这里使用的是产业工人(非管理者)的实际平均工资。这一工资通常被称为生产工资,1973年以后,生产工资一直在下降。对于1962-1970年情况的描述,第三列数据和第二列数据基本相同。但在1970年以后,从第三列数据可以看出,工资缺口不是稳定增加而是飞速增加,在30年里翻了一番。表1还显示了20世纪20年代工资缺口的情况,可以看到,它从1919年的111攀升至1929年的156,在10年里上涨了40%,和第三列的情况非常相像。很明显: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这20年,与20世纪20年代有一些相似性,即各自的增加极大地落后于生产率的提高。其实,除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两个时期还有许多相似之处:利润、股价、消费信贷和商业并购在这两个时期都相当活跃;那时和现在一样,政府对企业行为采取放任政策。当时一致的观点是:对大企业有利的对美国就有利;宏观经济政策都侧重强调产业和金融的非管制;税收不断被削减使有钱人获得更多收益,并且还美其名曰是为了提高经济有效性和社会福利。那时和现在一样,收入和财富不均衡地向上增长,可以政府却在一旁晒太阳。最后的结局当然也一样——以崩盘告终。当然,这两个时期也存在着显著差别,但相隔这么多年,有不同之处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也许,更值得我们惊讶的是这两个时期的相同之处,难道这真的是巧合?抑或是增加的工资缺口导致无可避免的火山喷发。
  •     对于不懂经济学的我,竟然能把这本书读完,就可以说明本书的成功了。书中用传记的形式写了Greenspan的商业的政治生涯,以及他是如何运用自己的才智来影响美国(全球)经济和维护自己的美联储主席的地位的。如果说美国的社会保障是一个骗局,那么中国的养老保险呢?
  •     曾有这样一个笑话:儿子告知父亲其学习成绩一直很稳定,这位父亲很是为儿子高兴,却不知道他的儿子一直都是班里的倒数第一。稳定,常是人们信心的来源,但很多时候却是一些人蒙蔽大众屡试不爽的伎俩。人们畏惧动荡,因为不可能每个人都可以在乱世中胜任英雄。格林斯潘执掌美联储18年,这期间白宫里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而他却是紧紧的霸占着掌控国家经济命脉的美联储主席的交椅。2000年法国授予格林斯潘法国荣誉勋章,两年后,伊丽莎白二世授予其爵位,用以:“表彰他为全球金融稳定所做出的贡献。”被称为通胀杀手的格老成功的应对了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风暴,他用他过人的智慧和老道的经验采取了一系列诸如降息的宽松货币政策后,使得美国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正饱尝衰退之苦的时侯依然享受着繁荣昌盛。也难怪这位财富之神受到万人景仰,不过让我们回到如今,看一看这场由美国腹地蔓延开来的金融危机,虽然格老已不在庙堂之上若干年了,但这次危机,毫无疑问,与他的经济政策关联不小。格老创造出了经济在低通货水平上10年的持续增长,尽管战争的影响一时阻断了经济上涨的势头,但是大师的运筹帷幄又一次避免了萧条之虞,面对经济形势依然一片大好的时候,一大群美国人民抵押掉房屋,取消存款账户,卖掉不动产,购买着各种各样新出的金融风险产品,这些东西都拥有着富丽堂皇的名称,在自由的金融产品市场中都配套相应的专业风险与价格评估机制。美国人民就是这样在高举外债和财政恶劣赤字的情况下,被灌的沉醉不醒。现在,投机者们找到了金融监管制度不健全这个无法逃脱的替罪羊,但明眼人都瞧得清楚这伙精明的聪明人,而给他们疏漏空隙的格林斯潘,也同样难辞其咎。他用他的平衡策略保管了将近二十年的国库钥匙,当人们想到那些可恨的金融家们时,又可曾发觉人们爱戴的大师是位圆滑善于妥协的机会主义者。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想要在这位子上多呆些时间,这些灰色的处世技能是必不可缺的。格林斯潘是个称职的主席,因为他至少让美国经济阶段性的短期内增长,正如凯恩斯所言“如果考虑长期,我们大家都已死了。”但是,当货币政策成为能镇痛的致命慢性毒药时,那么作为主治医生的格林斯潘的所作所为该如何评价呢?经济泡沫越吹越大,当大泡沫稍微的装作停留,有些人便认定这就是基本面,因为人们适应了稳定的东西。但是,稳定的毕竟不是长期的,供求法则与市场规律被漠视,远离地面的稳定到底只是一个迷惑人们的假象。这里就不谈格老了,让我们回到我们国内,再看看过去一年里我们自己的股市和房市,也许稳定只是一些处心积虑的人华丽的说辞。儿子的骗局只能得逞一时,难以瞒天过海,而经济中类似天花板上稳定的骗局却会使整个国家经济体大伤元气,使无数的人成为受害者,值得深思,值得警惕啊!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读过,没啥印象
  •     感觉像在商场买东西,一再拒绝,推销员还拼命用一大堆美好的语句企图让人相信这产品值得信赖
  •     有倾向。
  •     借自市图书馆,读完在想是否该买一本呢。
  •     以我的水平觉得作者写的很有道理 利益永远是真正的主宰~不过放松的监管也让华尔街自食其果~
  •     想去看原版的。。。
  •     是非对错自有公断···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