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传

出版日期:2015-12
ISBN:9787550262403
作者:罗银胜
页数:316页

内容概要

罗银胜:
独立学者、资深传记作家。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著有《顾准传》《顾准画传》《顾准评传》《才情人生乔冠华》《乔冠华全传》《潘序伦传》《王元化和他的朋友们》《红色名媛章含之》《周扬传》等书。所著作品被中国国家图书馆,美、英等国各大图书馆收藏,并荣登京沪渝等地畅销书排行榜。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故里家世
在一般世俗之人看来,杨绛无疑是有钱人家的“大小姐”,有佣人奴婢使唤,但她却从不指手画脚,盛气凌人,对谁都客客气气。从这点又可看出她秉承了她母亲的性格。
第二章 大学时代
“喜爱的学科并不就是最容易的。我在中学背熟的古文‘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还深印在脑里。我既不能当医生治病救人,又不配当政治家治国安民,我只能就自己性情所近的途径,尽我的一份力。如今我看到自己幼而无知,老而无成,当年却也曾那么严肃认真地要求自己,不禁愧汗自笑。不过这也足以证明:一个人没有经验,没有学问,没有天才,也会有要好向上的心——尽管有志无成。”
第三章 负笈英法
杨绛和钱锺书白天除了上课,经常结伴出去坐一会儿咖啡馆,注意从社会学习语言和汲取知识,或者一起逛逛旧书肆;晚上一般都回到公寓,不改旧习,发愤读书,青灯黄卷长相伴,不亦乐乎。
第四章 孤岛岁月
杨荫杭父女数人东逃西藏,无处安身,只好冒险又逃回苏州老家。这时苏州已成一座死城,尸殍遍野。回到家里,像是遭遇过打劫一样,下人和他们的乡亲在家里“各取所需”,东西拿走不少。好在还有一些存米,一家人暂时勉强度日。
第五章 步入剧坛
日本作家鹤见佑辅说得好:“泪和笑只隔了一张纸。”杨绛写的就是这种含泪的喜剧。因为是用泪水稀释过的,故而笑得痛快淋漓,笑得含蓄蕴藉;这种笑带有无穷的意味。
第六章 艰难时刻
杨绛原是个闲不住的人,最闲的时候,就总是一面看书,一面织毛衣。她的双手已练成“自动化的机器”。可是,她天天低烧,就病恹恹的,连看书打毛衣都没了精神。父亲已经去世,她不能再像从前那样,经常在父亲身边和姊妹们相聚说笑。

第七章 定居京华
杨绛举家离开上海,定居北京,开始了新生活,从此再也没有离开京城(除“文革”于“五七干校”之外)。杨绛、钱锺书曾在清华求学,度过了终生难忘的学生生涯,如今他们双双又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将在这里执掌教鞭。他们夫妇于八月二十四日携带女儿,登上火车,二十六日到达清华。
第八章 流年沉浮
古往今来,自有人避开“蛇阱”而“藏身”或“陆沉”。消失于众人之中,如水珠包孕于海水之内,如细小的野花隐藏在草丛里,不求“勿忘我”,不求“赛牡丹”,安闲舒适,得其所哉。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第九章 十年尘世
有一晚同宿舍的“牛鬼蛇神”都集中在大院里挨斗,有人竟然用束腰的皮带向杨绛等人猛抽。杨绛的头发被剪去一截,钱锺书的背上给抹上唾沫、鼻涕和糨糊,渗透了薄薄的夏衣。斗完以后又勒令他们脱去鞋袜,排成一队,大家弯着腰,后人扶住前人的背,绕着院子里的圆形花栏跑圈儿,谁停步不前或直起身子就挨鞭打。

第十章 著译尖峰
一九七八年,汉译本《堂吉诃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它的问世,填补了我国西班牙语文学翻译的一个空白,立即受到西班牙方面的高度评价,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亲自向杨绛颁奖。这是我国文学翻译界少有的殊荣,译者当之无愧。
第十一章 笔耕不辍
在杨绛的笔下,没有高大的英雄人物,只有很平常、很普通的人物,不管是可亲可爱的,还是可憎可恶的,抑或是可悲可叹的人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演绎的是这些寻常人物的家长里短,因而更带有生活气息。
第十二章 生活侧影
走进杨绛、钱锺书的家里,只觉得满室书香。他们把客厅与书房合二为一了,主要空间都被书柜和书桌占据着。两张老式的单人沙发挤在一隅,权且待客。简朴的房间里,最醒目的是大小书柜放满书籍:中文与外文、古典与现代杂陈,显示着两位主人中西文化贯通。

第十三章 抵抗不幸
一九九八年钱锺书去世以后,年近九旬的杨绛用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将钱锺书留下来的零散而残破的手稿,一张一张精心拼贴起来,井井有条地整理好,并陆续付梓。杨绛曾笑称自己现在还是“钱办主任”,是他们家留下来“打扫战场”的。多亏有了杨绛这样的“主任”,钱锺书先生仍然不断有作品出版,使世人得以了解一个文化巨人丰富的精神成果。

第十四章 文化担当
“我把稿子交出去了,剩下怎么卖书的事情,就不是我该管的了。而且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所以开不开研讨会——其实应该叫作检讨会,也不是我的事情。读过我书的人都可以提意见的。”
第十五章 年方百岁
尽管已经一百岁高寿了,杨绛的日常起居照常如初,她往往到凌晨一点才睡觉,六点多起来,年事虽高,九、十点钟还是下楼小区“遛弯”,吃完午饭后再睡个午觉,作息有规律,每天坚持写作,甚至练字。

第十六章 拍卖风波
一百零二岁高龄的杨绛于二十日在家中得知拍卖消息时,很是吃惊,她立即给远在香港的收藏人李国强打去电话,表示“我当初给你书稿,只是留作纪念;通信往来是私人之间的事,你为什么要把它们公开?”“这件事情非常不妥,你为什么要这样做?请给我一个答复。”
第十七章 死者如生 生者无愧
杨绛坚定地相信,钱锺书的笔记公之于众是最妥善的保存,她说:“但愿我这办法,‘死者如生,生者无愧’。”

第十八章 生命之火
《走到人生边上》《坐在人生边上》等新作不断问世,《风絮》《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等孤本浮出水面,此外又整理出“文集”尚未收入的作品多篇,如诗作以及二十一世纪初同西班牙语文学研究界就翻译理论问题论争的相关文章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八卷本《杨绛文集》“升级”为九卷本《杨绛全集》的契机。
后 记

作者简介

1、
本书稿呈杨绛先生亲自审阅:了解时代精神标杆杨绛,这一本足够。
作者罗银胜在阅览了大量杨先生口述的一手资料后,用丰富翔实的细节,刻画了杨绛形象的各个方面:与钱锺书志同道合的“书虫”和“隐士”,技艺精湛的文坛宿将,慈爱包容的贤妻良母,随分自持的智者……生动呈现先生一百多年的人生轨迹,书稿呈杨绛先生亲自审阅。
2、
重温杨绛身上所具备的这个时代稀缺的美好品质。
杨绛是穿旗袍的那一代,我们是玩“苹果”的这一代。但为什么在今天,还有那么多人用“苹果”读杨绛的故事?
一个人如果要隐居,京城名利熙攘的人海就是最好的地方,杨绛称自己就是“万人如海一身藏”。她静悄悄地隐身,又在静悄悄地影响这个时代:乱世中淡泊宁静,与世无争,与人无求;袖手书斋,读书写字做学问,这样安静舒张的心,这样绝尘的精神生活,是我们在这个喧嚣躁动的时代一个温润的慰藉。
杨绛融合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与传统女性的美德,其丰富与完善,使她已超越了“文化人”的范畴,成为大众向往的人格榜样和“精神偶像”,其一百余年的人生智慧让人受益无穷。
3、周国平+才女作家黎戈推荐。
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周国平
杨绛让我看到了“过去的品质”,这是一种哑光却不暗哑,低调却不哽咽,醇香却不刺鼻的品质,它像北极光:明亮、坚韧、耐寒,在人格的高纬度闪闪发光。
——黎戈
4、随书附赠精美笔记本,浓缩杨绛先生一生智慧的精华,给心灵迷失的当代人无尽启示。
知名设计师操刀封面,双封装帧,完美珍藏版本。


 杨绛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在书店泡了一下午,把这本书读完了,先生一离世,他的作品被放在了显眼的位置。我恰好看到。耐不住好奇,读了起来。读的时候,总是动容。特别喜欢那个年代,人都特别有才,有才又格外谦逊。像杨绛,像钱钟书。要放在现在,精通几种语言,那叫什么能耐,怎么也是人生赢家,可是他们的眼里只有学问。尤其记得抗战结束,被别人问起先生他们为何不选择离开大陆。这个问题,我每次看到文革中知识分子被迫害,就会遗憾他们为啥当初不离开中国。先生的回答只是,这个问题有啥奇怪,去台湾,我们不认可那个领导者。去香港,这本身就是个商业社会。去国外,中国是弱国,我们是二等公民。所以我们选择留在大陆,仅仅是因为爱国。她和钱先生的爱情,也让人羡慕。她说先生是痴气,而她愿意保护这种痴。他写作,她甘愿做灶下婢,因为爱。他辞世,她高龄去整理他的手稿,也因为爱。那样的爱。彼此懂得,互相扶持。走过了60多年的光阴。文革那段,我看的极为揪心,如此荒唐的岁月。两位先生遭受的苦,不想也知道。但先生没有写苦,提起来也是淡淡的。唯一激烈的,是那次批斗,她对钟书的辩护,没有就是没有,特别的勇敢,一反她平日温和的模样。先生性格好,但不软弱。能谦让的地方从不计较,但不对的地方也是极力抗争。这是我对她性格的描述。也是我看完她这一生最大的感触。文革结束,本以为日子慢慢好了,哪知道,女儿丈夫相继离世。我特地细算了下,18年,整整18年一个人的光阴。我不知道,这样一个老人,她怎么想。她生于20世纪初,刚好满清倒台,经历军阀时代,民国时代,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文革岁月,改革开放,千禧年,奥运会,到电商行业崛起。这100多年的更迭。她怎么看。如果她在世,我真的特别想去拜访她。问她人生的道理。读完书,我看了一下我自己,看着形形色色的人,只有一个疑问,几十年后我会在哪里?世界设么样?我能活多久?年轻时代的先生是否想过这些问题。看完别人的一生,再看自己,觉得当下的一切烦恼,都不过如此而已。没有到过不下去,一筹莫展的境地。先生教会我们的,是生活方式。
  •     如果没有看过先生的书,对先生不是很了解的话可以买来这本书看看,通过阅读来了解先生的生平及著作;第一次知道先生是高中语文老师推荐先生写的《我们三》,因学业压力大面临高考,没空闲拜读先生的作品,直到上了大学,才开始陆续的拜读先生的作品;对先生很是仰慕,也羡慕她和钱老的爱情,又被先生的品行修为所折服······书出版时,怀着满心欢喜的心情买了这本书,读起来有点失望,感觉就像是先生书的一个合集,这么说也不太准确,应该是通过先生的作品串联出了先生的一生。如果喜欢先生,可以买这本书读读,因为个体的差异每个人阅读起来会有不同的体验。希望能帮到你·····
  •     by 谷立立2015年7月17日是杨绛104岁的生日。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的相继离世,曾经的“我们仨”只剩下了她一个。那么,她是如何度过漫长的人生,且在晚年仍保有一颗宽厚之心的呢?或许,罗银胜的《杨绛传》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切实可靠的答案。关于杨绛生平事迹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令人目不暇接。作为一个传记作家,如何才能在林林总总的言说之中脱颖而出,让写作不仅具有独创性,也兼有可读性?同时,一部传记若是要让人记忆深刻,首先要有足够的史料来填充。简单地说,写真实的人,就得复原她的一切,不会因为位高权重、声名显赫,或者出于作者写作的需要,加以刻意的美化,甚至丑化。好在罗银胜有备而来。他深知传记写作即是要“尊重历史、信守真实”,且多年专注于民国人物研究,曾经写下章含之、乔冠华、顾淮等传记。从这方面说,他无疑是做到了。钱锺书赞誉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换言之即是上能博古通今,下能操持家务,在学者、母亲、妻子、情人、朋友各个角色间来往穿梭、应付裕如。罗银胜对此心有戚戚。他既拜服于杨绛的才情,同时对她的赤子之心深有所感。在他看来,她既不凡又平凡,才情世所罕有,但偏偏低调内敛、不事张扬、不喜奢靡,反倒是扎扎实实地根植于平淡生活之中,实实在在接着地气。民国时期从来不乏才貌双全的女子。论长相,杨绛并不突出。但论才情,杨绛实在不输于任何一位。姑且不论她对钱锺书的治学有多少贡献,她自己在小说、戏剧及翻译领域的成就也足以令世人心生敬意。杨绛字季康,1911年7月17日辛亥革命前百日出生于北京,自小在和睦宽松、“融洽而优裕”的大家庭中长大。与高门大户的千金小姐不同,杨绛待人处事自有其从容与柔和。以罗银胜的话说来,就是“沉静诙谐中有沉着老到、雍容优雅的气派,锋芒内敛后的不动声色,有种静穆超然的中和之美”。这当然不是作者自卖自夸的谬赞。事实告诉我们,无论是抗战时期在上海度过的孤岛岁月,还是文革时期下放五七干校接受批斗,不管处境如何艰辛,杨绛总能苦中作乐、泰然处之。她自称“无名无位活到老”,活得不仅自在,也很坦然。当然,生活的品质不仅取决于环境,更取决于心态。今天,人们之所以喜爱杨绛,大约也是因为有了这种可贵的淡然吧。比如1958年,已步入中年的杨绛下决心自学西班牙语。20年后,译作《堂吉诃德》付梓出版。当年西班牙国王访华,杨绛被邀出席晚宴。席间,邓小平惊讶地问起《堂吉诃德》的翻译事宜。杨绛只淡淡地提到“今年出版的”,而无只言片语谈及她的个人处境。我们可以想象,在上世纪50、60年代外国文学屡遭批判、被冠以“毒草”之名大加禁止的前提下,杨绛是如何克服种种困难,无师自通,从原文逐字逐句、独立完成了这项翻译工作的。更何况当时的她人在五七干校,不仅自身命运晦暗不明,译稿也曾多次被人故意丢弃。不过,就算历经磨难,杨绛的精神始终是高高在上的。具体到她身上,就是凡事皆有主张、不人云亦云,也不轻易跟从大流,更不愿无原则地“摧眉折腰事权贵”。在罗银胜看来,这正是读书人最为可贵的品质。1957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曾推行“鸣放”运动,同事、领导皆动员钱氏夫妇参与其中,可两人总是一言不发。等到反右之风一起,当年鼓吹鸣放之人都被划为右派,钱、杨二人反倒相安无事。你道杨绛真有先见之明吗?她只是不喜欢随波逐流,跟着众人瞎起哄罢了。罗银胜写《杨绛传》,注重的是细节。生平事迹固然需要求真,不为人知的细节更要出彩。毕竟仅仅靠骨架身形来复原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传记是否丰满,仍有赖于人物的肌理。谁愿意看到一个干巴枯涩的杨绛,骨血丰盈岂不是更有趣味?何况杨绛所喜所爱的也正是这趣味吧——这也正是杨绛与林徽因、张爱玲、萧红的最大不同。因而,我们读《杨绛传》,也总是不免被一些小而又小的细枝末节打动。比如提到钱锺书,世人只知他的书生意气。作为钱锺书的另一半,杨绛比谁都了解他。她是他作品的第一个读者,为他整理书稿、做饭煮菜、生儿育女,甘当默默无闻的“灶下婢”。她打趣丈夫与生俱来的呆气,但也知道他绝非不知人间为何物的“蠹鱼”,不仅不受制于书本,还是驾驭书籍的主人。“《管锥编》、《谈艺录》的作者是个好学深思的锺书,《槐聚诗存》的作者是个‘忧世伤生’的锺书,《围城》的作者呢,就是个‘痴气’旺盛的锺书。”这样看来,杨绛不愧是钱锺书一生当之无愧的知音了。大正时代的日本作家鹤见佑辅曾说,泪和笑原本只隔着一层纸。这句话放在杨绛身上大约是恰当的。104年的人生不是一个小数字。杨绛曾经亲历并见证了民国时代的混乱,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其后在文革中度过了艰难的十年。等到一切尘埃落定,她已经走到了人生的最边上。人生百年,世事如斯。如今的杨绛看尽人情冷暖、世事变迁,却不取繁华,只执拗地与平淡为伴。想来,岁月留给她的,已经远远不是光阴的叠加,而是超越庸常的大智慧了。

精彩短评 (总计31条)

  •     人们很早就尊称她为杨先生,原因在于,在她的身上,人们看到了更多的智慧。杨先生老而不休,笔耕不辍,令人肃然起敬。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她身上看到了谦虚求真的大家风范,看到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
  •     读此书的目的,在于想了解“女人生活参考标准”。自己确实是个不爱好读书的,但没想到看的这本人物传记却出乎意料的好读,一切都仿佛很轻松,而且也暗自的把这种感觉想象成了是杨绛先生本人。整本书分成了十几个部分,介绍钱杨夫妇二人的生活。读下来细细品味却觉得苦是苦但没那么苦,也许生活的调剂在于此,苦辣酸甜都有,在于你的想法意识吧,是不不停的浓缩,还是不断的稀释,尤其是面对苦涩的生活的时候。读此书的中心完全在于杨绛,留下了几点体会:(一)要做大女人,女人小小的很娇弱这是固有常态,所以绝不该如此,要去做那立得起的任务,用钢硬但柔软的心爱着一切保护着一切。(二)别特么矫情,一矫情就完,不付出却总叫嚷着为什么都不属于我,这点太愚蠢也是非常丑陋的。(三)接受,享受。一切都是突破,突破了就是快乐。
  •     因为读过我们仨感动的稀里哗啦,后来又读了走在人生的边上。最近杨绛先生去世,通过微信读书来追思她。书中最大的感慨是钱锺书读书的态度。笔记记了几百本,与之相比真是惭愧到要挖坑把脸埋起来。回到书本身来,开始的部分写的幸福美好,渐渐进入抗战,文革,日子充满艰辛。中间部分评论传主的著作,比较无聊。最后以拍卖风波收尾感觉有点草率。整个读书过程感慨颇多的,没做笔记就只有这么多了。杨先生真真是个聪慧的女性,无论作为妻子,学者,作家,还是母亲,叹服。在她呵护下,钱大师的才华绽放的更眩目吧。
  •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敬佩老先生的淡泊。
  •     由于已经读过各种钱锺书的传记,加上《我们仨》、《干校六记》的补充,这本《杨绛传》实在是没提供太多新鲜的东西。作者用心的地方主要在于对杨先生主观材料的整理上,使得杨先生的各类散文能够串在一起,形成完整的时间线。由于这本书刚买,就传来噩耗,所以,在阅读时常能被钱杨的平淡温厚的感情给打动。另外有一些吴宓的材料也很是有趣。
  •     讲我男神和女神的书,主要是这还有个小本子,给我母亲当记电话号码的,她还不要咧。o(╯□╰)o
  •     淡定从容优雅 怨而不悲的伟大女性啊
  •     与这本传记无关,只是昨天先生离世,便来对我眼中的先生愚谈几句。 她有文人该有的才学和倔强,也有普通人会有的自私和刻薄,生前身后名前利后,孰是孰非知情人不过寥寥,不过知情如何,不知又怎样。先生终究也是个平常的老人罢了。
  •     个人更喜欢本书的前半部分 三岁看一个人的天性
  •     看完很想读杨绛先生的书。
  •     五颗星是给了杨绛!她是特别智慧的女性,通透世理,保存天真……可惜特殊年代浪费了她们太多的岁月。看了这本书再回想之前看过的小说,有些读懂了。
  •     爱与包容,对一个男人的爱,这么的伟大与持久,生活可能很苦,追寻内在的安宁,不随波逐流,就为能多看一会儿书,
  •     从不了解杨先生到爱上她,心中又多了一个偶像
  •     杨绛先生的大智慧,淡泊隐忍,给我我人生道路的指引方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心素如简。
  •     太啰嗦
  •     2016.06.15刚刚读完杨绛传,稍微有了点了解,杨绛的淡定从容让我很是羡慕,希望也可以像先生一样能够博览群书。
  •     对这本书的喜爱缘由书中的主人翁-杨绛及其家人,印象深刻的画面若干: 1、杨绛怀孕住院期间,钱锺书苦兮兮地来探望: 钱锺书:“我做坏事了,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 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 钱锺书:“我做坏事了,门轴两头的球掉了一个,关不上门”。 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 2、钱钟书趁杨绛睡觉用墨水在她脸上画画。 3、钱钟书的猫跟林徽因的猫打架,他拿个棍子去给自己的猫加油。 4、两人在文化大革命的动荡岁月里在菜园里约会。 5、八十多岁的杨绛先送走女儿再送丈夫,一家人的失散,一个人书写我们仨。 曾看过先生的百岁感言《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欣赏她温柔而有力量的文字,看完这本传记,更加欣赏她朴实而心明澄澈的人生态度
  •     你的问题在于读书不多却想的太多
  •     出生在书香门第的杨绛先生,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教育,父亲是律师,正直有文化。母亲是富家千金,具备古典美,且不骄不躁,性格柔和,对下人都非常友好。杨绛从小受家庭熏陶,爱读书,一天不读书,食饭无味,一周不读,觉得一周白活了!
  •     事无巨细,果然是传记。又了解杨绛和钱钟书更多一点,对他们的为人也更为敬佩。
  •     2016-3-9 三星半,给杨绛五星,给作者两星。Refined,今天刚学了这样一个新单词,送给她应该特别准确吧。很有原则,又很优雅,很有内涵,又很低调。看上去很瘦弱,又很坚强。建议看完我们仨再看这本。
  •     杨绛先生的故事听了很多,读传记时时常有熟悉感。这样淡然、智慧又娴静的性子,不仅是天性,恐怕真的是岁月的修炼吧。印象最深刻的是杨绛在婚姻中的角色,她保护丈夫的痴、憨、直,是一个有担当有智慧的大女子,值得敬佩。 只是这传读起来总有点大而公的意思,像隔着一层什么东西,不真切,不痛快。
  •     【book·杨绛传】相比而言我更喜欢更全面的一些人生经历而不是全是赞誉的话写出来的小文,更喜欢当事人那弯弯曲曲的心潮涌动,不过还是有几处令我动容,人淡如菊,淡泊自若,羡慕痴人的幸福,却做不到该有心无旁骛,人生是一场漫无边际的修炼
  •     还没读杨绛自己写的 等等去看了再来评
  •     万人如海一生藏,温柔坚强智慧!
  •     通过这本书了解不少杨绛先生的日常生活,原来先生过的也是平常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在照顾丈夫和女儿的空余时间还能写出那么多经典著作,真的是不简单,从心底里佩服!
  •     “最美的妻,最才的女。”因惊叹于钱钟书先生的高度评价,即使在高考前最忙碌的日子里也忙里偷闲地看《杨绛传》。同学奇怪,“杨绛去世了吗?”那时还没有。同学以为只有死人才能作传。如今杨绛先生已去,传记或许是不错的追忆方式。不过第一次读传记,总感觉详细到繁琐。
  •     一个可以只凭自己喜好做事的名门望族大家闺秀,一个有着文学家翻译家戏剧家多种身份的受人敬仰的女性,一个钱钟书深爱的集爱人情人朋友于一身的杨绛,一个用清澈的内心万人如海一身藏的大智慧经历苦难走过跌宕百年的老人,她的一生,令人羡慕,也给人以启迪。
  •     其实杨先生自己就写得挺全了
  •     在杨先生离开之后,我读过这一本书,做梦梦见自己置身于先生所阐述出的那种知识分子好读书的场景。 确如到了家里串门一样,热烈的梦熏染了。
  •     写得非常好。淡泊名利,士人风骨。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