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成长

出版社:卞庆奎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3-01出版)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212059415
作者:卞庆奎
页数:179页

章节摘录

马克思VS燕妮:风雨同舟情不移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1818—1883年):早期在中国被译为麦喀士,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犹太裔德国人,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并精通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学、占星学还有数学。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是近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弄潮儿。燕妮·冯·威斯特华伦(1814—1881):德国人,马克思的妻子、助手和亲密战友。生于德国威斯特华伦的一个贵族家庭,1843年与马克思结婚。为了马克思的革命事业,她几乎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卡尔·海因里奇·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于摩塞尔河畔特利尔的一个普通市民家庭,与燕妮·冯·威斯特华伦的家只有几分钟的路程。他的祖父马克思·列维是一名犹太人律法学家,他的父亲希尔舍·卡尔·马克思,后改名亨利希·马克思,生于1782年,同荷兰女子罕丽·普列斯堡结婚,生育多名子女,最终只有卡尔·马克思和三个女儿索菲亚、爱米尔、路易莎存活。燕妮出生于普鲁士的名门望族,她的父亲路德维希·冯·威斯特华伦是一个商人,后来成了普鲁士政府一名枢密顾问官。尽管家庭条件悬殊,但燕妮和马克思早在孩童时代就是好朋友,两人来往频繁,互相之间十分了解。一天,大家在一起兴趣盎然地游戏,时间延长了,笑声越来越爽朗,闲谈越来越漫无边际。轮到马克思走出圆圈了,他的眼睛被洒了玫瑰香精的纱围巾蒙着,他动作不敏捷,手脚不灵活,像小熊似的叉开两腿,用手帕打着空气,笨拙地站在原地。“你走哇,找她呀,捉呀!”四周的人朝马克思喊叫。他歪歪倒倒地走了几步,突然以出其不意的灵巧动作跑起来,双手在黑暗中乱摸。燕妮手提着连衣裙,在他面前转,用笑声逗引他,用麻纱手绢打他那准备捉她紧张的手指。追上这姑娘不是那么容易的,她钻过人手拉起的围挡,在花园里跑,马克思在她后面追。由于追不到她,马克思急躁地把蒙在眼睛上的围巾往头上一推,围巾像绕头巾一样,顶在他那黑黑的、向上梳着的硬发上。“我认输,追不上了!”马克思喊道。他俩在灯光旁边停下。“您真的已经成了大人了。”燕妮惊异地看着他那刺一般的小胡子和黑黄的瘦脸,脸上长着一双不寻常的忧郁得逗人笑的眼睛。他俩忘记了游戏,往家里走去,一面谈着马克思就要去波恩的事。马克思谈论着未来,谈论着大学和书籍,就像一个战略家谈论想要征服的土地一样——“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科学是奥妙无穷的。使人生具有意义的不是权势和表面的显赫,而是寻求那种不仅满足一己私利,且能保证全人类幸福的完美理想。”马克思毫无保留地吐露出深藏在自己心底的思想。“以您的天资,您当然有所成就,获得您所希望的一切。”燕妮说。他们来到凉台上,坐在冰冷的台阶上,继续谈天。花园里没有人了。屋里的人们在跳舞、争论、喧闹。“我认为一个人应该选择一种活动,对于这种活动所依存的思想的正确性,他必须具有绝对的信心。这样的活动使他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为人类工作,使他能够接近共同的目标。而每一种活动都只不过是达到完善地步的手段。”燕妮在马克思身上探索到的力量,使她在内心里产生了巨大的几乎是母亲般的温情。她一只手放在马克思的肩上,突然说:“我愿意做您各方面永远可以信任的忠实的朋友,我愿意看到您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伟人。”对于燕妮的理解与支持,马克思感到温暖极了。马克思和父亲走在回家的路上,显得那样的快活,父亲忍不住问儿子为什么这样兴奋?“你到现在还在唱!”马克思的父亲巧妙地补充了一句。马克思把凉台台阶上的谈话告诉了父亲,慨叹自己找到了第一个真正的朋友。“亲爱的卡尔!”父亲经过深思熟虑非常慎重地说,“你找到了像你这般大的青年很少能够得到的幸福。你找到一个比你年长而且比你老练的品德高尚的朋友,要珍视这种幸福。真实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最美好的无价之宝,你能不能对自己的朋友信守不渝,永远做个不愧于她的人,那将是对你的性格、灵魂、心地以至道德的最好的考验。”那年10月中旬,马克思动身到波恩求学。1836年夏天,在波恩大学攻读法律的一年级学生马克思,回特利尔向自己热恋的姑娘求婚。世人皆说,马克思的求爱艺术是绝无仅有的,浪漫之中充满了幽默情趣。一天黄昏,马克思和燕妮坐在摩泽尔河畔的草坪上谈心,马克思深情地望着燕妮轻声说:“燕妮,我已经找到心爱的人了!”燕妮心里一颤,随后问道:“你爱她吗?”马克思热情地说:“爱她!她是我遇见过的姑娘中最好的一位,我将永远从心里爱她!”燕妮强忍住感情,平静地说:“祝你幸福。”马克思接着风趣地说:“我身边带着她的照片呢!你不想看看吗?”说着就把一只精美的小匣子递了过去。燕妮打开小匣子,心中的疑团顿时解开。原来小匣子里装着一面小镜子,镜子里正映着自己那张绯红的脸庞。燕妮幸福极了,一下子扑进了马克思的怀里。18岁的马克思和长自己4岁的燕妮约定了终身,按照当时的习俗,这是前所未有的。贵族出身、年华似锦的燕妮,被公认为特利尔最美丽的姑娘和“舞会皇后”,她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许多英俊优秀的青年为之倾倒,求婚者不乏其人,燕妮父母也希望找一个门当户对的豪门公子式的女婿。但燕妮本人却蔑视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的一切传统观念,她瞒着父母把自己许配给一个市民阶级的子弟,虽然目前还完全不能预计和马克思共同生活的前途如何。马克思左思右想,觉得暂时还不能当着枢密顾问官的面向燕妮正式求婚,他只能向自己的父亲吐露秘密。他相信,父亲会在燕妮的双亲面前为一次成功的求亲做好各种准备。1836年10月,马克思从离家不远的波恩大学转赴离家很远的柏林大学读书,这意味着他们之间要忠诚等待一段漫长的时间。在柏林,两情相悦所带来的心灵激荡以及种种悬念和焦虑,一度影响了马克思全心全力地投入学习。他曾向父亲坦率吐露,由于远离摩塞尔河谷,远离他的“无限美好的燕妮”,他已“陷入了真正的不平静之中”。困扰他的绝不是什么猜忌心,因为他对燕妮的爱情从未有过丝毫怀疑,只是想到不得不和她在漫长的岁月里长期分离,让他感到心情沉重。于是,18岁的马克思执笔写诗,用诗抒发自己的感情和心声。追求燕妮(如果还是半秘密状态的话)的成功强化了马克思对浪漫主义和诗歌的兴趣。他在波恩和1836年秋天写的诗歌没有保留下来。后来写的编为三本诗集:《爱之书(第一部)》、《爱之书(第二部)》和《歌之书》,这三本诗集都是献给燕妮的。燕妮收到诗集掉下了悲喜交加的眼泪,她终生都细心地保存着诗集。马克思的榜样是海涅、歌德和席勒,他的诗歌包括了德国浪漫主义的、除政治上反进步和民族主义之外所有的著名主题。马克思在爱情诗歌的字里行间,把人类命运说成神秘力量的玩物,有着远离社会的、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常见的主观主义和强烈的自我欣赏。面对与燕妮的爱情,他表示“面对着整个奸诈的世界,我会毫不留情地挑战,让世界这庞然大物塌倒,它自身扑灭不了这火苗。那时我就会像上帝一样,在这宇宙的废墟上漫步;我的每一句话都是行动,我是尘世生活的造物主。”马克思每一天都用浪漫的诗情表达对爱情的美好追求。在马克思为燕妮写的诗歌集卷首有这样的诗句:我永生不能将你遗忘,咱俩永远对对双双。你在我的心中,就像玫瑰长在枝上。马克思的爱情诗歌中,既有得到爱情后的欢乐幸福和海誓山盟,又有得不到燕妮音信时的忧虑和悲伤。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爱情上和普通人一样,有着极其强烈的情感,他在悲伤孤独时吟唱道:假如在渺茫的希望中,你饱尝惊恐、绞断愁肠,假如你的面容变得更加美丽,美丽中闪烁着痛苦的奇异力量。那么我真想飞到你身旁,鼓起勇气向你表露衷肠,说一声:我只对你一个钟情,心中燃烧的火焰也像你一样。我胸中那强烈的感情,在痛苦地嘲弄激荡,一种神秘的力量主宰着我,这种力量也使你眼泪流淌。马克思对燕妮的情爱愈是炽热,愈是疯狂,燕妮就愈是担忧,她在给马克思的信中写道:“唉,卡尔,我的悲哀在于,那种会使任何一个别的姑娘狂喜的东西,即你的美丽、感人而炽热的激情、你的娓娓动听的爱情词句、你的富有幻想力的动人的作品——所有这一切,只能使我害怕,而且,往往使我感到绝望。我越是沉湎于幸福,那么,一旦你那火热的爱情消失了,你变得冷漠而矜持时,我的命运就会越可怕。卡尔,你要看到,由于担心保持不住你的爱情,我失去了一切欢乐。我无法尽情陶醉在你的爱情里,因为我觉得它再也得不到保证了。对我来说,没有比这个更可怕的了。”马克思用诗表达了对燕妮忠贞不渝的感情:活着我们同呼吸,死后咱俩合安葬。燕妮对马克思的爱也是忠贞不渝的,同时她还承受着来自家庭的巨大压力。她和马克思是私自订婚的,而不知就里的父母却为她安排了未婚夫,燕妮完全拒绝与“未婚夫”通信,马克思的父亲深知燕妮的处境。“我已得到你的燕妮的无限信任”,亨利希·马克思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但是这个善良的、招人喜欢的姑娘一直在受痛苦的折磨——她生怕会对你不利,会使你过分劳累,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使她感到苦恼的是,她的父母什么也不知道,或者像我认为的那样,什么也不想知道。她自己也无法解释,她自认为是一个蛮有理智的人,怎么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他建议儿子附一封给燕妮父亲的信,应当阐明“充满温情和纯真的爱情……但信中也应当明白述说你们的关系”,信中一定“不要充满诗人的幻想”。马克思深思熟虑之后,决定给男爵——燕妮的父亲写一封信,阐明自己的打算。燕妮本人此时也感到异常忧虑,幸亏父亲最终同意了他们的婚事。为了儿子能够怀着成熟的心理组建幸福的生活,亨利希·马克思尽力给儿子一些合理的建议:“用诗人所特有的那种在爱情上的夸张和狂热的感情,是不能使你所献身的那个人得到平静的,相反,你倒有破坏她的平静的危险。只有用模范的品行,用能使你赢得人们好感和同情的大丈夫式的坚定的努力,才能使情况好转,才能使她得到安慰,才能提高她在别人和自己心目中的地位……她为你做出了难以估量的牺牲——她表现出的自制力,只有用冷静的理智才能衡量……你应当证明,你虽然年轻,但是一个值得社会尊敬、很快就会使世人折服的堂堂男子。”在父亲的建议和柏林大学整体氛围的影响下,马克思从浪漫主义超脱,开始追求把握自己人生的幸福。1841年4月15日,马克思提前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年轻的哲学博士刚刚回到特利尔,就赶忙去他心上人的家,把博士论文亲手送到燕妮父亲的手里。燕妮和马克思经历多年分离,本来打算立即结婚的,但光有一篇博士论文并不能作为维持生计的基础。自1842年4月开始,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报》撰稿,1842年10月,《莱茵报》的股东们委任马克思为编辑,1843年3月,马克思被迫退出《莱茵报》编辑部。接着又与阿尔诺德·卢格磋商了关于共同从事著作出版的计划。此后他才到克罗茨纳赫(燕妮在她父亲于1842年3月去世后就和母亲迁居这个地方),与燕妮举行了婚礼。6月19日,马克思与燕妮在克罗茨纳赫办公处登了记。这一对夫妻的官方登记是:“卡尔·马克思先生,哲学博士,现住科伦;燕妮·冯·威斯特华伦女士,无职业,现住克罗茨纳赫。”两家的人,只有燕妮的母亲和弟弟埃德加尔在场,作为住在克罗茨纳赫的亲属证婚人。从他们私自约定终身到结合,燕妮等待了漫长的七个年头。七年中,她除了曾与未婚夫马克思有过少数的几次相聚之外,伴随她的是无尽的思念和来往书信。燕妮在给马克思的一封信中写道:“你的形象在我面前是多么光辉灿烂,多么威武堂皇啊!我从内心里多么渴望着你能常在我的身旁。我的心啊,是如何满怀喜悦的欢欣,为你跳动,我的心啊,是何等焦虑地在你走过的道路上跟随着你……处处有我陪伴着你,走在你的前头,也跟在你的后面。但愿我能把你要走的道路填平,扫清阻挡你前进的一切障碍。”婚礼举行后,马克思和燕妮随即动身做了一次短途的新婚旅行。他们先是到了瑞士的沙夫豪森附近看莱茵瀑布,接着游览了巴登省,然后回到了克罗茨纳赫。燕妮后来讲了一个故事,表明了他们两个人当时(并且一直是这样)有着多么令人惊奇的对金钱不在意的态度。燕妮的母亲给他们一些钱去度蜜月,他们带在身边,放在了一个箱子里。用这笔钱,他们旅途中乘坐马车,投宿不同的旅馆。他们看望了几个拮据的朋友,把箱子打开放在朋友房间的桌子上,每个人愿意拿多少就拿多少。不用说,钱很快就告罄了。1843年10月底,马克思和燕妮一起来到巴黎,同比他们早两个月来到这里的卢格筹办并出版《德法年鉴》杂志。至此,他俩拉开了充满困苦和自我牺牲的生活序幕。由于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卓越贡献和对资产阶级的无情揭露和批判,使得一切反动势力诅咒他、驱逐他。他不得不携持家小四处转移,其生活困难有时达到难以想象的地步。1850年3月底,随马克思一起流亡伦敦的燕妮写信给好朋友约瑟夫·魏德迈时,描绘了她当时的生活情况:“因为这里奶妈工钱太高,我尽管前胸后背经常疼得厉害,但还是自己给孩子喂奶。这个可怜的孩子从我身上吸去了那么多的悲伤和忧虑,所以他一直体弱多病,日日夜夜忍受着剧烈的痛苦。他自出生以来,还没有一夜,能睡着二三个小时以上的。最近又加上剧烈的抽风,所以孩子终日在死亡线上挣扎。由于这些病痛,他拼命地吸奶,以致我的乳房被吸伤裂口了,鲜血常常流进他那抖动的小嘴里。有一天,我正抱着他坐着,突然女房东来了,要我付给她五英镑的欠款,可是我们手头没有钱。于是来了两个法警,将我的菲薄的家当——床铺衣物等——甚至连我那可怜孩子的摇篮以及比较好的玩具都查封了。他们威胁我说两个钟头以后要把全部东西拿走。我只好同冻得发抖的孩子们睡光板了……”马克思和燕妮共生了四女二子,由于上述原因,只有三个女儿长大成人。在这种境况下,燕妮还是深深地爱着马克思。燕妮对马克思的依恋中,包含了她对马克思所从事的事业的理解与支持。她相信丈夫所为之献身的事业是伟大的。燕妮这样说:“我到处陪伴着你,追随着你,寸步不离地跟着你。我情愿替你打扫道上的尘埃,夯平坎坷的路面和清除你前进路上的障碍!”她除了承担母亲和主妇的责任,除了为每天的生活操心之外,还担负起了许多其他的工作。燕妮既是马克思的亲密爱人,也是他不可缺少的秘书、助手和战友,几乎马克思的所有手稿——其中大部分是很难辨认的——在送到印刷厂或出版社去以前,总得由她誊写清楚。跟出版社和编辑办交涉,一些繁琐的手续、很难处理的事务等,不少由她代办。马克思不是那种轻易在口头上流露心情的人,但当燕妮因母亲垂危离开了他几个月时,他便在给她的信中写道:“深挚的热情由于它的对象的亲近会表现为日常的习惯,而在别离的魔术般的影响下会壮大起来并重新具有它固有的力量。我的爱情就是如此。只要我们一为空间所隔,我就立即明白,时间之于我的爱情正如阳光雨露之于植物——使其滋长。我对你的爱情,只要你远离我身边,就会显出它的本来面目,像巨人一样的面目。在这爱情上集中了我的所有精力和全部感情……我如能把你那温柔而纯洁的心紧贴在自己的心上,我就会默默无言,不作一声。我不能以唇吻你,只得求助于文字,以文字来传达亲吻……”在马克思和燕妮整个婚姻生活中,他们一直承受着家庭贫困的境地。沉重的经济压力不断加到他们的身上,直到1867年《资本论》系列第一本出版以后,家庭财政状况才有所改善。马克思与燕妮的黄昏之恋更加强烈。1880年,燕妮患了肝癌,她以惊人的克制能力,忍受着极大的疼痛。在这胆战心惊的岁月,马克思照料妻子,不离左右。为了让妻子快活些,马克思于1881年七八月间,陪着她到法国去看了大女儿和几个外孙。1881年秋天,由于焦急和失眠,体力消耗过度,马克思也病了。他患的是肺炎,有生命危险,但他仍然忘不了燕妮。他们的小女儿在谈到双亲暮年生活的时候说:“我永远也忘不了那天早晨的情景。他觉得自己好多了,已经走得动,能到母亲房间里去了。他们在一起又都成了年轻人,好似一对正在开始共同生活的热恋着的青年男女,而不像一个病魔缠身的老翁和一个弥留的老妇,不像是即将永别的人。”1881年12月2日,燕妮长眠不醒了。这是马克思从未经受过的巨大打击。燕妮逝世那天,恩格斯说:“卡尔也死了。”在以后的几个月里,他接受医生的劝告,到气候温和的地方去休养。可是不论到哪里都忘不了燕妮,止不住悲痛。他写信给最知己的朋友说:“顺便提一句,你知道,很少有人比我更反对伤感的了。但是如果不承认我时刻在怀念我的妻子——她同我的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切是分不开的——那就是我在骗人。”他的这些话是多么令人感动啊!1883年1月11日,传来了大女儿突然去世的噩耗,马克思的病情加重了。1883年3月14日中午,马克思安详地、毫无痛苦地与世长辞了。1883年3月17日,马克思被安葬在海格特公墓——燕妮坟墓的旁边。如今在英国首都伦敦北部,有一条通往山丘的幽静小路叫情人路,路的尽头东西两侧各有一片掩映在树林中的墓园,这就是伦敦最大的公墓之一海格特公墓。海格特公墓占地约15万平方米,在16万多位长眠于此的故人中,革命导师马克思是最受敬仰的一位。马克思的女儿曾回忆道:“如果我说,没有燕妮,那么卡尔·马克思也就不成其为马克思,这决不是夸大。”爱情密码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既充满了诗情和浪漫,又与坚贞执著紧密联系在一起。不论生活如何艰难困苦,无论面对怎样的现实打击,马克思和燕妮的炽热情感都没有磨灭,恰恰相反,他们的爱情犹如一坛子老酒,愈酿愈醇,愈酿愈香。

内容概要

卞庆奎,作家,编剧。江苏盐城人,现居北京。曾就读于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先后任《青少年与健康》《神州》杂志编辑、人民日报社《市场报》记者等职。曾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百种优秀图书奖、首届中国长城文学奖、第八届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VS燕妮:风雨同舟情不移第二章 居里夫妇:献身科学的模范夫妻 第三章 尼克松VS帕特:互为彼此的精神支柱第四章 戈尔巴乔夫VS赖莎:莫斯科的爱情童话 第五章 里根VS南希:生命中的角色 第六章 白朗宁VS巴莱特:诗一般的爱情奇迹 第七章 达尔文VS埃玛:红花与绿叶的依恋第八章 列宁VS克鲁普斯卡娅:志同道合的夫妻典范 第九章 莫扎特VS康斯坦斯:夫妻恩爱苦也甜 第十章 维多利亚VS阿尔伯特:一代巾帼的纯真爱情 第十一章 布哈林VS拉林娜:海枯石烂情不变 第十二章 卢森堡VS约吉希斯:爱情因革命而精彩 第十三章 蒙哥马利VS贝蒂:爱就一个准星 第十四章 华盛顿VS玛莎:德高望重的天生一对 第十五章 恩格斯VS玛丽:两颗心一起跳动 第十六章 都德VS阿拉:为所爱的人付出一切 第十七章 陀思妥耶夫斯基VS安娜:家是宽容的港湾 第十八章 车尔尼雪夫斯基VS瓦西里耶娃:历尽磨难并蒂莲

编辑推荐

《最成长:世界名人爱情密码》编辑推荐:马克思与燕妮,恩格斯与玛丽,蒙哥马利与贝蒂,尼克松与帕特,国外名人的爱情与择偶观念境界的升华,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特别推荐!

作者简介

《最成长:世界名人爱情密码》收集了一些世界名人的爱情史,里面有哲学家、政客、将军、文学家……比如马克思跟燕妮,尼克松总统跟帕特,蒙哥马利将军跟贝蒂,都德跟阿拉。书里记载的是这些名人如何恋爱,如何追逐自己喜欢的人,把这些名人客观化、人性化,在这些客观化与人性化之中,可以察觉到他们离我们并不遥远,仿佛就在眼前。通过本书,可以领略到名人在恋爱中的风采、智慧、幽默。


 最成长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