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边界

出版日期:2014-12-1
ISBN:9787203088359
作者:[美] 戴维·温伯格
页数:372页

内容概要

戴维•温伯格(David Weinberger)
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中心的资深研究员,长年为《连线》、《纽约时报》和《哈佛商业评论》等出版机构供稿,还经常担任美国国家公共电台《时事纵览》节目的特约评论员。作为营销顾问,他曾为多家《财富》500强公司、顶尖传媒企业和诸多创意独具的新创公司服务,还曾经担任霍华德•迪安(Howard Dean)总统选举团队的高级互联网顾问。
著有《小块松散组合》、《世界如此多姿多彩》、《新数字秩序的革命》,并与他人合著国际畅销书《市场就是谈话》。
译者简介:
胡泳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政治学博士。数字思想者和观察者,著有《网络为王》(1997)、《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2008)、《信息渴望自由》(2014)等,译有《数字化生存》(1996)、《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2009)、《认知盈余》(2011)等。
高美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目前在媒体担任记者工作,多次赴欧洲交流采访,曾翻译出版小说《窒息》。

书籍目录

序言 知识的危机
这本书将遵循一个独特的路径,探讨一个大到不可知的领域。用大到不可知来形容是贴切的,因为知识的新的提升和变化的核心,就是承认一个最基本的真理。
第一章 知识超载
现如今,我们将信息超载视为一种文化环境。而令我们深夜难眠的,并非是担忧如此众多的信息会令我们精神崩溃,而是担心我们无法得到自己需要的足够多的信息。
知识的三角形
信息超载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新的知识机构
第二章 深不可测的知识海洋
知识的基础即事实,我们自认为我们在事实的基础之上建立了不可撼动的知识宫殿,但也许仅仅是因为那些大声疾呼的不同意见并没有被公众听到。
事实的历史
达尔文的事实
伟大的解放事实行为
第三章 知识的实体
互联网本身并不拥有创造知识实体的要件,知识不存在于书籍之中,也不存在于头脑之中,而是存在于网络本身。
本书其他部分的介绍
第四章 云上的专家意见
在互联网上,衡量一个专家的权威并不在于你对某个话题能够盖棺定论,而在于你能否最先发出声音。
专家简史
从群众到网络
嵌入网络的专业知识
第五章 一个回声的市集
互联网本身包含丰富的多样性,存在太多的分歧。没有一个突出的占据优势地位的观点,我们将会迷失在一个不同观点织就的漩涡里。我们需要在人们对任何事都无法达成共识且将来也无法达成共识的世界里探索如何获得知识。
审视多样性
进入回声室
未完成的话语
第六章 长形式,网形式
知识的网络化正在对知识的本质以及长形式思考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带来一些根本性的变化。如果书籍告诉我们,知识是从 A 到 Z 的漫长旅程,那么网络化的知识可能会告诉我们,世界并非是一个逻辑严密的论证,而更像是一个无定形的、相互交织的、不可掌控的大网。
状如书籍的思想
书籍的尴尬
公共思考
从停止点到诱惑
第七章 太多科学
科学,这个最以事实为基础的学科,在链接产生的混乱中当如何自立?最好的结果,是我们使用网络的经验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科学的真正本质,它是容易犯错的人类中产生的一种宏伟的、持续的合作。而最坏的结果,网络会让我们对科学的方法、态度以及结果的理解,错上加错。
大到无法形成理论
更平
持续公开
开放的过滤器
略有不同的科学
超链接的科学
第八章 盖在网络节点上的图章
正如知识已经变成了网络的一种属性,领导力正在成为领导者所领导团体的属性,而非领导人本人的属性。决策时刻非常清楚地成为了一个网络中的节点,它在网络中产生,也在网络中跳动。
第九章 打造知识的新结构
下一位达尔文,更有可能是一个数据狂人?知识的网络化到底是好是坏?我们如何才能将网络变成知识的更好的基础设施?作者预言:网络化的知识,会让我们更加接近关于知识的真理。
丰富性
链接
无需许可
公共性
未决性
关于太多的战略
下一个达尔文
致谢
注释

作者简介

大数据时代反思知识
因为事实不再是事实,专家随处可见
所有确定性都被连根拔起,话题再无边界,没有人对任何事情能达成一致。
在互联网的引领下,知识现在已经具有了社交性,流动且开放。温伯格向我们展示了这些特点如何可以为我们所用。
——马克•贝尼奥夫(云计算之父,著有《云攻略》)
这本富有洞见的著作,奠定了温伯格作为数字时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的地位。如果你想要理解信息洪流涌动对于我们的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那么这本书就是你一直在寻找的指南。
——丹尼尔•H.平克(全球最具影响力的50大思想家之一,著有《驱动力》和《全新思维》)
《知识的边界》是温伯格的力作,他将无数微小的争论——信息过载、回声室效应、大众的智慧——整合成了如何在知识网络化时代生活和工作的一种洞见。
——克莱•舍基(互联网革命的伟大思考者,著有《人人时代》和《认知盈余》)
《知识的边界》(现今最了解互联网信息结构的学者戴维•温伯格最强力作,告诉你互联网让你更聪明了还是更笨了?)
曾经,我们知道怎么去获取知识。我们的答案来自于书籍或者专家。我们会确定事实,继续前进。而在网络时代,知识已经进入了网络中,出现了史上最多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是不同的。所有确定性都被连根拔起,话题再无边界,没有人对任何事情能达成一致。
然而,对于知识的捕猎者而言,这是最好的时期——如果你知道如何获取知识的话。作者在本书中向我们展示了网络化的知识(networked knowledge)如何增进对商界、科学界、教育界和政府的理解,并且,和人们不得不依赖传统专业知识来源的时代相比,它又怎样做到令人们可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这本开创性的著作,动摇了我们知识观的基础——从事实的作用到书籍的价值到专家的权威性——为知识在互联世界的未来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愿景。


 知识的边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几年前,畅销书作家尼古拉斯·卡尔出版了《浅薄》,副标题是“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显然,他认为网络使我们变笨了。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你是否也觉得被信息包裹得喘不过气?选择困难,注意力不集中,无法做深度思考?媒介的变化会引起思维方式的变化,已经不是第一次有人吹起这样的号角。我们最熟悉的声音来自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在那本书里,作者痛斥电视这个新兴媒介除了娱乐之外什么也不会。波兹曼十分怀念印刷术时代的理性精神,但通过读书来获取知识和锻炼思考的行为在网络时代遇到了更大的冲击,所以卡尔站出来高呼:网络使我们变笨了!那么,网络真的使我们变笨了吗?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来聊一聊戴维·温伯格的《知识的边界》。这本书的主题关于网络时代知识的处境,它道出了一个事实:承载知识的媒介正从书籍转移到网络。同样是这个事实,卡尔认为网络使我们变笨了,但戴维·温伯格并不这么看,他拒绝技术决定论,他在这本书里所做的工作,更多是在梳理知识网络化的过程和现状。如果我们把网络时代和印刷术时代做一个区分,可以看到知识在这两个时代的创造、传播和获取,都有很大不同。造成这样不同的最重要的原因——作者同意尼尔·波兹曼的观点——是由于传播媒介的改变,也就是从纸张变为网络。纸是有限的,而网络是无限的;纸上信息是固定的,而网络上的信息是流动的。纸是有限的这一点很重要。首先,纸的固定形式,决定了思考的形式,也就是作者所说的“长形式”思考方式,它必须有开头,有论证,有结尾,他是线性的。其次,也正是因为纸的容量是有限的,所以在印刷术时代,我们拥有一套严格的信息过滤机制,只有真正重要的东西,才能够被出版。但在网络时代,过去的过滤机制失效了,我们被淹没在信息海洋之中。纸上的信息是固定的也很重要,正因为此,它获得了一种庄重感和权威感,当然还有确定感,它的潜台词是,我们是可以理解这本书的。而网络是流动的,一切都在快速的更新和变化之中,它解放了知识,但没有办法重新收纳它,或者说,它已经没法收纳了。这背后,潜藏着两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印刷术时代,人们将知识分门别类,相信通过理性思考可以认识整个世界。因为知识在印刷术时代是被控制的,一步一个脚印,我们总能走到最后。但是网络时代显现了一个事实,世界太大了,大到我们根本不可能全部理解,这一点,无疑让印刷术时代过来的人感到恐慌。这种种不同,在戴维·温伯格看来各有利弊。比如说,网络时代很容易生成“回音室”,人们容易只靠近和他一致的思想,对其他思想进行排斥,这无疑会加重思想的僵化和极端化。另一方面,知识的网络化带来了很多不可预料的东西,比如说维基百科,它调动了许许多多个节点,让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的形式都发生了改变,用戴维·温伯格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当知识变得网路化之后,房间里最聪明的人不是站在讲台前给我们讲课的人,也不是房间里所有人的集体智慧。房间里最聪明的人就是房间本身。最简单的例子是,当我们在搜索引擎里键入一个问题时,立马可以得到很多答案。网络非常聪明。但是,戴维·温伯格始终没有回答另一个问题:个人,在网络中该怎么自处?所以,那个问题又回来了,网络真的使我们变笨了吗?我和戴维·温伯格一样不倾向于技术决定论,重要的永远是人,也就是你自己。网络有诸多好处,也有诸多弊端,但这并不妨碍一个人自己的求知欲望和行动,甚至网络方便了这些行动。是的,这就是我们的时代。所以,木心的那句话在这里又可以用上了:“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保持开放性,保持好奇心,持续学习,时常反省。
  •     首先吐槽一下本书的局限:1. 作为论据的历史和案例可略读或不读,不然很容易分散你的思路;2. 后半部分很多在重复前文观点,当然你可以把它当作是作者在强调并加深你的记忆。以上两点也是本类畅销书的通病,如《黑天鹅》、《反脆弱》、《异类》和《引爆点》等,但不阻碍它们展示作者的才华。作为一名从事专业服务业和市场研究的人士,在职业生涯中确实存在困惑:网络时代是否意味着以行业信息和知识为资源和竞争力的该行业走向瓶颈甚至衰落?从本书得到一些启发:1. 知识和信息已不可能成为少部分人的秘密或私人财富,专业人士的价值不再占有知识,而在“过滤”。知识每个人都可以享有,但判断知识的价值和解读知识的能力不是每个人都有,而这种能力需要通过长期的行业实践、交流、思考才能得以积累。因此专业人员不会失业,但需要读得更多,更多地对比知识和实践,建立自己的信息来源网络,加强信息真伪的辨识能力,并更频繁地到各种公开场合和其他人交流你的观点,这样才能突出自己的核心价值;2. 不要把你的知识和观点当作成果而看得太重,而要当作你达到成就的过程。网络时代你的观点会被置于公众的评论甚至非议中,这会为你赢得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理论和逻辑,以及表述自身观点的信心和能力的机会,你会在这样的反复磨练中逐步提升自身的专业性。因此当代再伟大的作品很难有以前书籍那样的影响力,但是专业人士在经历这样的磨练后所培养的专业性和对知识的把控能力却可以助其本身成为权威的载体。也就是说,知识和观点是泛滥的,但掌握和解读知识的人是稀缺的。不要把你的影响力寄托于任何证据或媒介,而要让自身成为影响力的来源。3. 在这个开放的平台,任何观点都是有市场的,因此你不必担心论点是否主流或者是否原创,论点不是你的目的,论证才是。你可以借鉴别人的观点,因为这个时代该成本很低,但是你要把它们都融入自己的故事。如果你想进一步得到别人的关注,你可以有一个标新立异一点的论点,也可以有一套不同寻常的论证方式,但是你必须自圆其说,并且深入浅出,让再入门级的听着都能理解并被说服,这是专业人士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     现在的技术,已经达到了一天至少可以增加一本书的程度。从而完全进入知识爆炸的时代。这么多的书,和源源不断的可确定增加,我们该如何学习、阅读、进步呢?请经常阅读图书的知友们回答这个问题。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不能打六星,遗憾!
  •     比其他水水的新媒体书,好很多。
  •     稍显艰涩,但仍不失为一本值得推荐的知识类读本。书中关于知识的网络化、社会化方面的讨论非常值得所有知识工作者认真品读,并找到现代的知识协作方式——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
  •     网络时代重新定义了知识,并改造了人们对知识的理解方式。
  •     总之我觉得很好,值得一看。
  •     【并不是讨论知识的一本书,而是讨论互联网时代中信息传播有效性的问题:互联网使我们对信息的选择更有效还是更失效?更容易传播的是情感立场还是事实真相?使我们信息蜂拥过载还是信息过滤失败?更多的信息是解决方案还是新的问题本身?书里面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实在是啰嗦,而且书中所述都是大洋彼岸,自己体验到的可能也是因人而异,因自己的信源管理方法而异。】
  •     互联网扩充了知识的传播边界,书本作为知识的主要载体地位正受到冲击,但互联网所带来的知识边界到底在哪里,我们又应该怎样地审视这个新的知识世界,这值得我们去讨论与辨证思考。
  •     看了100页左右,感觉没什么意思,干货不多。
  •     翻完,一点点都不吸引我,觉得都是老生常谈,可能是我没仔细看。
  •     好冗长啊好冗长,提炼一下应该还不错
  •     一部分有关互联网时代的知识新结构,也意味要换一种形式来让大脑理解和存储知识,另一部分,是详细讲述了知识的产生路径和类型,太多策略下的抉择
  •     洞见知识网络化时代的生活和工作
  •     对知识的认识深刻,绝对是佳作,但是太多细节,缺乏总结,读起来非常零散。不反复读3遍之上,很难掌握精髓。推荐阅读这篇读书笔记:http://mp.weixin.qq.com/s/08goAn3KuPWdanOqaUB3MA
  •     坚持看了1/5后弃读,感觉废话连篇,一章中就那么几句话能说清得,非得讲好多页
  •     不要读中文翻译版!不要读中文翻译版!不要读中文翻译版!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版翻译读起来简直就是google翻译过后稍微润色一下。满本书的从句,脚注都是一些不太影响理解的人名,尾注才是重点,哎。 至于要不要读英文版,反正我觉得这类活着的人写的社科畅销书都挺糟糕的。
  •     花了4天的时间断断续续的读完的。我是个90后,正好赶上这知识大爆炸时代,书中介绍的东西相对我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但都比较有用,启发性高。书中有句话我比较喜欢:“关于共性的知识的每一个进步,都令我们向完成造物主给我们设定的命运更近了一步。”
  •     读了三分之一发现这本书实在没有读下去的必要
  •     碎碎念
  •     世界本身就是那个终极的黑客平台
  •     翻译烂 干货少 不过前面几章的观点还算新颖
  •     互联网时代下,知识的内涵在变化,知识的生产者从专业人士走向大众,生产方式从private-public到open notebook和动态更新、众包、群体智慧,知识的形态从线性的长程结构变为全息的超链接超文本的形态,知识价值的评估从权威筛选走向大众筛选和基于应用的筛选...这一切看上去蛮有启发,但仔细一想,如果把知识视作一种产品,那么上述内容其实和互联网时代许多的产品所发生的变化并无本质区别,只是知识或许是最适合网络化的一种产品而已,而网络化的知识,让我们更加接近关于知识的真理。(对于教育工作者,自己的主要产品正是知识。那么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变化和挑战,我们的职责和工作方式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     社交过滤。网络化后知识存在的样貌和可能性。前面让人眼前一亮,但后继无力
  •     假期在家随手又翻了一遍,还是老问题,如何应对超载?确定性和共识还有价值吗?如果有,这个稀罕的“1”怎么获得?
  •     当知识变得网络化之后,房间里最聪明的那个,已经不是站在屋子前头给我们上课的那个,也不是房间里所有人的群体智慧。 房间里最聪明的人,是房间本身:是容纳了其中所有的人与思想,并把他们与外界相连的这个网。这也并非是说,网络正在变成一个具有意识的超级大脑;而是说,知识正在变得与网络不可分离。 所以,每个人都有潜力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这完全取决于我们提出什么问题?给出的答案是什么?
  •     挺无聊的…
  •     没有核心概念,观点模糊,像一锅烧焦的白粥。但“停止点”的观点很休谟,“我们不可能浪费精力从根源调查每个事实的来源,知识是一套停止点系统,其正确性由无数停止点来证明。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个系统运行良好,能让你获益。“比如,要知道美国某个州的人口,查查权威的年鉴即可。知识先行长程结构决定了纸书的流畅严谨!“旧式的文本研究可能让你感觉像是在挖洞,缓慢又没有必要,但是这本身也是一种提示:它确认了时间,就如重力一般,是多么无情的力量。”“置身馆中,我们仍会感到,过去就在眼前,等待着向我们诉说。我们会感到,图书馆的书架,一直延伸,回到了古希腊时代,回到了埃及王朝,回到了古希伯来。我们不会在网络上体验到这种感觉。网络呈现的是连续不断的、此刻的、当下的波涛。”
  •     知识形式的变革将引起人类认知策略的变革,而后带来教育的变革。Waiting to see.
  •     还没看,看过在评价
  •     题目有趣,写得略水
  •     5小时。知识是停止点这个概念很好玩。旧知识的出现是为了终结一个探寻。长形式的阅读,是纸质时代的限制,因为书是有开头结尾,是一页页翻过去的。而知识在网络时代终于可以以相互链接来呈现自己。在网络时代,知识也失去了一定的客观性,或者说里面的观点更透明了
  •     太啰嗦了,也行不得要点吧。
  •     知识网络
  •     碎片化的知识即网状结构的知识,具有超链接的特性
  •     知识的网络,自己所处的平台,自己的心态,以往的禁锢与壁垒……这些都值得反思,自己根深蒂固的观念太多了,不够开放和自由,不够大胆和批判。
  •     不好看
  •     适合科普我们处于怎样一个时代。作者用了丰富的事实来告诉读者,知识的形态与组织方式已然发展变化。
  •     优点:内容面广泛,案例多,能提出及总结一些理念 缺点:对于提出的理念缺乏深度思考,以及如何应用更是很少提及。 综述:可以长见识,虽缺乏可直接借鉴的“结论”,但能获得的启示性信息依然值得推荐。
  •     每个字都认识,就是不知道你在说什么。这中文,拗口得我都快哭了
  •     需要集中精神阅读,不然很容易混乱。其实从数据-信息-知识 这个维度上,大家基本上只停留在前两个层面。
  •     【2016读书计划•壹陆肆】题材还可以,很多观点其实在之前不同的书里都有看过,新收获不多。
  •     网络搭建新的知识系统
  •     既过时又水。
  •     看不下去。看了一下书评。还是要看更好的书。
  •     信息过载时代的最好过滤器,就是你自己的兴趣和目标。基于此,才能在眼花缭乱和干扰注意力的各类超链接中,沿着目标乐此不疲地去获取信息、深度阅读并进行知识转化。
  •     过滤系统,知识简化了我们需要知道的事情。房间里最聪明的人是房间本身,但房间却无法神奇的让每一个进入其中的人都变聪明。话语是一种社会建构,某一种文化中人们整合其观念的方法。收集信息,检验明晰事件,描述呈现出的广泛观点。作品嵌入了边际松散的讨论中,更加反映了话题复杂混乱的拓扑结构。生命本身是一种系统属性。知识,每一个主题都不限于它所讲述的内容。有着分岔路径的花园。网络化的知识,会让我们更加接近知识的真理。
  •     一句话总结:kindle最大的优点就是只能用于阅读,17年third,22th by kindle
  •     很特别的视角,关于知识,课本和书本不同,学习者和创作者的关系也有了很多变化。有启发。
  •     过于碎片化
  •     看看
  •     读书会主讲书目,四天时间(其实有一天完全浪费)读完整理完笔记,一小时介绍完整本书。书不难,有些观点很值得了解,但整体论证体系较弱,多靠举例论证,例子罗嗦又利己,作者刻意回避了对自己不利的论证,只强调有利的论证。本质上是一本给商业管理阶层的人看的商业畅销书。虽然说了一堆缺点,但整本书读下来还是很开心,一是完成了自己的一个小小挑战和心愿(读书会主讲),二是看书沉浸进去不断思考很有趣很挑战。这世界很大很复杂,但找到一个小小的方向,踏实去做,step by step,也会有自己的收获和满足吧!这也是一件很不了不起的事情亚!#给焦虑的我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