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衣着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
ISBN:9787513313445
作者:(英)柯林·德克斯特
页数:308页

内容概要

柯林•德克斯特(Colin Dexter ,1930— )
德克斯特生于林肯郡的斯坦福德,就读于斯坦福德中学。完成了皇室通信兵团的服役期之后,他到剑桥大学基督学院攻读古典学,并于一九五八年获得荣誉硕士学位。毕业后,他在东米德兰兹郡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一九六六年,他开始受到耳聋的困扰,不得不离开了教师岗位,接受了牛津大学地方考试院高级助理秘书官的职务——他后来一直担任这项职务,直到一九八八年退休。
他从一九七三年开始写推理小说,《开往伍德斯托克的末班车》于一九七五年出版,把莫尔斯探长这一角色介绍给了世人,这位暴躁易怒的侦探醉心于填字游戏、英国文学、桶装鲜啤酒和瓦格纳的音乐,而这些其实就是德克斯特自己的嗜好。主人公莫尔斯探长是英国泰晤士河谷警察局的高级警官,工作地点位于牛津,年龄约五十多岁,单身。从社会政治角度看,莫尔斯探长是一个有趣而复杂的人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上世纪后半叶英国上层白人男性的形象。他智力超群,目光敏锐,自信满满,诙谐幽默,而与权力机关和上级的关系又若即若离,被视为最后一位“绅士侦探”。该系列描写的侦探故事主要在牛津发生,涉及到大量牛津大学师生和牛津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牛津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文化也渗透其中。小说描述的侦探故事对于了解上世纪下半叶英国中小城市的主要社会矛盾以及人民生活状况也有着重要价值。
三十三集电视连续剧《莫尔斯探长》从一九八七年上映至二〇〇一年,其成功也为德克斯特赢得了更多赞誉。牛津市与牛津大学一直把莫尔斯探长系列当作重要的旅游卖点。在牛津有专门以莫尔斯探长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在欧美各国旅游者中很受欢迎。同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一样,德克斯特在绝大多数剧集里都友情客串过。最近,独立电视台的二十集新连续剧《刘易斯》描写的就是他在莫尔斯探长系列里创造的身强体健的刘易斯警探(现在已经是探长)这一角色。同《莫尔斯探长》里一样,德克斯特在其中客串过一个把紫罗兰花递给探长的人。
德克斯特多次受到英国推理作家协会嘉奖:一九七九年的《众灵之祷》和一九八一年的《耶利哥的亡灵》为他赢得了两项银匕首奖;一九八九年的《妇人之死》和一九九二年的《林间路》为他赢得了两项金匕首奖;一九九七年,他荣获钻石匕首终身成就奖。一九九六年,德克斯特的短篇小说《伊文思参加普通证书考试》为他赢得了麦卡维提奖。一九八〇年,他当选为仅限邀请侦探协会的成员。
二〇〇〇年,德克斯特凭借在文学领域的贡献荣获大英帝国勋章。
二〇〇一年九月,林肯大学授予德克斯特荣誉文学博士学位——这项高等学位通常授予那些学术成就突出或者拥有其他功绩的人。
在侦探小说史上,柯林•德克斯特与雷吉纳德•希尔和彼得•拉弗希齐名,被誉为“英国古典推理三大巨匠”。“莫尔斯探长”系列是继福尔摩斯探案系列之后最成功的一套英国侦探小说,同时在美国也享有盛名。一九九〇年,英国侦探小说家协会(CWA)的会员对福尔摩斯之外的所有英国侦探进行投票,莫尔斯探长当选为“最受喜爱的侦探”。

作者简介

性感迷人的十七岁少女维勒莉•泰勒在上学的路上失踪了,警方却一筹莫展。莫尔斯探长坚信她已经死了,但又是谁在两年后寄给她父母一封信说“我很好,别担心”呢?
莫尔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案件的调查,拼图的碎片相继出现,并似乎都可以被放入合适的位置,但很快又有新线索将其搅乱。莫尔斯希望能找到尸体,非正常死亡的尸体。很快,他真的得到了一具……


 最后的衣着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怎么说好呢,莫尔斯这老家伙属于天马行空不脚踏实地的类型。这么点儿事儿,扯了快300页才说完,号称几重逆转,问题是每次解答真心没什么精彩推理,大部分都是凭空说出来的故事,要这么写,我也会写。。。语言文字拖泥带水,看得老夫我昏昏欲睡,还有不少YY的内容,让我怀疑莫尔斯的品味到底有多低俗。。。
  •     推理——反驳证据——逆转推理——反驳证据——推理——再逆转——无疾而终《最后的衣着》基本就是这个调调。反正,终局依然和起点一样。我是没怎么看明白。可能先天愚钝。只能说,推理部分太弱。只能说,文字叙述还可以。算是可以读一读的小说。
  •     上周读完的,第二本莫斯探长了。还是不知道说什么好,阅读过程很美好,忍不住微笑,但是真没什么高深的诡计,高明的推理。好像就是不得不结束,写了300来页啦,该写个结论结束了,这中间结论出来推到出来推到也翻转了两回到三回了,怎么结也就是莫斯探长说了算。案子结束了,在牛津的莫斯探长生活继续。听说过莫斯探长,一直戴着“英伦最后一位绅士侦探”的名号,不知道谁封的。不知道以后英国人写的侦探怎么不绅士了,阴雨的天气,古怪的性情,英国应该还是盛产侦探推理的地方,是不是岛国都盛产这个?隔壁岛国好像更多啊。我现在也读得津津有味。这个故事是某金发美女离家出走,前任探长突然车祸身亡,莫斯探长接下这个几近收尾的摊子。该结束还是再开始,他执拗的认为这女孩已经死了,开始围绕着曾经和她接触过的人开始探访,一次一次设定推翻,每次再找到根本性的细节推翻,在这期间我们主要看莫斯探长和刘易斯警探互动,他们都互相认为对方胡闹,再看探长喝酒玩填字游戏听歌剧交响乐再看着探长心动,发乎情止乎礼,唉,探长,你还是绅士,如果是美国那位哪有这么些顾虑!故事到探长推论真相大白结束,中间死了一个人,好像很大快人心,探长也不急着追凶了。而案子又回到起点,他最初的认定错了,那女孩没有死,她在探长即将抓住她的那一刻之前又逃到了伦敦,案子回到原点。每章的题记很好玩,画龙点睛又神秘莫测。好像《完美的图画》也有,到底是英国人,玩起文字来还是有文化。莫斯探长的故事发生在牛津,莫斯探长在河谷警察局。他的电视剧拍了好几季。我找了前传看了两集了。小莫斯探长比老莫斯更聪明外露啊,当然更萌。

精彩短评 (总计40条)

  •     1.怎么又是离奇失踪的美少女……故事主线大体上一直在牛津附近转,案件本身其实挺无聊的。莫尔斯探长时不时蹦出几句莎士比亚,玩玩填字游戏,调戏一下好手(ji)下(you),然后就代表了英国上层白人男性的形象?2.所谓多重解答主要是莫尔斯自己冷不丁地提出个解答然后迅速被推翻,所以各个解答注定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凶手身份在中期某个人物登场的时候被我猜到了,不算特别套路但仔细留意便可注意到;3.莫尔斯探长,一位“绅士侦探”,作为警察局高级警官,在查案过程中隔三差五就想和女性涉案人员啪啪啪,嗯……在一干性冷淡侦探中也是独树一帜。泄底关键词:面具;面膜;荡妇。
  •     补标记一下这部,也是看的第一本莫尔斯探长。开篇真是被吸引,后面略雷声大雨点小了。不过牛津的失踪或者被害年轻女性未免也太多了吧
  •     校对失误不能忍啊。。。
  •     莫尔斯探长可爱多了。
  •     不明觉厉……心疼探长……一直在脑内,话唠,悠闲度日……
  •     真的又一次读不懂……
  •     谁能告诉我那封信到底是不是贝恩斯写的。。。如果是那又是为了什么?心塞塞的。。。难道是我的智商不够用了嘛
  •     莫尔斯探长系列第二部。本作有三重逆转。读着老没正经的莫尔斯被时时打脸,以及刘易斯和莫尔斯的对话,真是一段轻松快乐的阅读过程。
  •     其实吧……这本和通往伍德斯托克的末班车一样,要是不急于想看到谜团被解开,只当是普通的小说慢悠悠地读会比当作侦探小说读有趣得多……
  •     弱弱弱
  •     慵懒叙事的英伦外衣下是犹如麻耶雄嵩般崩坏的多重逆转本格推理。莫尔斯的脑洞真是大,没事喝喝酒调调情,随便脑补一个故事,就急着去抓嫌犯。既不需要逻辑推理也不实验验证。
  •     莫尔斯真心累,我读也累
  •     Interesting……莫尔斯好多脑洞……有点理解了为什么霓虹读者会喜欢
  •     莫尔斯探长是一个毫无魅力的侦探,既没有让人惊艳的语句,也没有一个神奇的破案头脑,刘易斯探员也不没有扮演传统意义上衬托探长的角色。一旦接受了这些不同以往的设定,明明是喜闻乐见了,但这个案件却大失所望,反转的很无力,每一章的开头引用也没有乐趣可言
  •     反复的逆转如滚滚车流喷薄向前,读者们纷纷表示坐过站了
  •     年度惊艳本格作家。莫尔斯探长第二部叙事愈加精彩,极短的分章节,平淡展开情节,并在节末设计出人意料的事实。诡计部分千回百转,大概有4重解答。莫尔斯探长的形象描写也实在滑稽:一个让人心疼的老不正经的绅士。美中不足,大概是一如既往的外遇问题,金发女郎,有点迎俗的味道,可还是很棒的。
  •     以为自己在看英国版的希腊棺材之谜,问题是奎恩反转归反转,不会这么近于脑内YY,看顺序是作者的第二本,还没定型吧。人物还行,刘易斯不错。
  •     多重解答,一波三折,层层逆转,非常精彩!最后案件又回到了起点,个人觉得比迪弗的作品好看多了。电视剧不仅改编了凶手,还美化了维勒莉这个角色,相比之下还是小说更胜一筹。
  •     這個故事的有趣之處在於 作者不打算讓讀者輕鬆的念完最後一章尾聲 心滿意足的合上書 然後思考點別的什麼 其實你必須好好回味些東西 全書的最後三分之一開始有些混亂 多個假設的建立和推翻 最終雖然給出答案 但還是覺得哪裡怪怪的 沒錯 泰勒是殺死副校長的那個人 用的就是她家廚房的菜刀 238頁的最後一段明顯是一種有意為之的虛筆 對看 248頁 同樣出現的 猩紅色 白床單 還有菜刀 是的 就是劉易斯發現的 但是我們心中的泰勒臉上恐怕不會有醜陋的座瘡 我也是醉了 一個漂亮的女人和一個滿臉鬍子的男人好上后就會長座瘡?? 求大方之家教我... 總之 還是很喜歡這部作品 推薦給大家 也歡迎大家來討論!!
  •     76年的小说居然用了三重逆转,有点出乎预料,不过这三层解答都只能说是见仁见智,难称完美。和Endeavour里骄傲聪明的小探长比起来,原著里的Morse有点太接地气了,嗯,那些非常弗洛伊德的YY也许是四十岁单身汉的真实写照吧。
  •     书衣大很多,一侧已经压变形了。虽然结尾部分写的很好,但是就像书腰上写的那样,“英国最后一位绅士侦探”,真的希望是最后一位。勘误与商榷:P124,尤为那——注①是“尤为纳”;P140,买个磅胡萝卜——??
  •     单身英国中老年没变成高贵的基佬而是欲求不满的老色鬼很令人敬仰,还配了可爱的副手。全靠脑洞左脸打完伸右脸的破案方式真好玩啊。
  •     当德国侦探们在关注纳粹余孽的时候,日本警察在承受着社会现实给他们的压力,美国大兵在对抗着社区流氓和黑帮分子,而英国神探主要负责泡妞和打炮,而且每个案子的打炮对象都不一样~~
  •     对不起这本让我爆笑了一下,想给倒霉的女主推荐声波洗脸刷。除了这条近乎无厘头的线索,其实还是不错的,剧情的推进虽然慢悠悠但是节奏感不错。
  •     故事开端得非常无厘头,但是随着情节的开展却逐渐地合理化了。这本书的最大优点在于,它抛弃了一般设想的套路,因此最后的反转无比amazing...
  •     逆转的比较多 探长挺可爱的
  •     案件本事挺无聊的,又是一个失踪少女的故事。本来觉得三星不能更多。然而怎么说呢多给一颗星给剧情的多次反转吧。
  •     读来的时候心情复杂,莫斯一错再错,特别是他在质疑伊温妮的时候真以为他疯了,或者装疯卖傻,结局不知道是不是我想的那样
  •     读的第一本柯林德克斯特,为什么称摩尔斯是最后一位绅士探长呢?维勒莉第二次失踪的时候是穿了红色的礼服,是去参加贝克小姐也在参加的那个淫乱趴体对吧。真正的阿库姆夫人去了哪里呢。以为读完能有一个答案,结果反而又生出好多问题不能得到解答。
  •     又一本探长。在牛津的探长生活继续
  •     诡计不错...但读着不爽,估计翻译问题
  •     先看的剧又看的小说,剧的风格和小说还是挺相似的 不过说实话感觉Morse破案就是靠猜啊,把所有的可能性都猜一遍再一点点排除……
  •     被作者介绍里的“绅士探长”骗啦,莫尔斯脑洞究竟是有多大看得人很担心苏格兰场好不好XD比起反转啦推理啦深邃内涵啦社会风貌啦英式冷吐槽才是真看点啊www
  •     结局无力吐槽……
  •     虽然被带着跟主角一起反复撞南墙,倒也并没有很想跳脚
  •     讲的是英格兰少女失踪事件,为啥封面印着两名日本女高中生的下半身?
  •     这探长打脸打的刘易斯都替他心疼,他俩的对话其实更是有意思的
  •     这部的探长一直被打脸,许多章节末尾的细节描写虽然老一套但是很有镜头感,疑神疑鬼的cliffhanger,最后几节的节奏明显加快,终于找到紧张急迫的感觉。
  •     这种明显披着Hard boiled外形的家访书,真正的内核竟然是经过三重twist的标准本格体...前半看得我昏昏欲睡---硬汉的走到哪算哪儿的家访,除了色情和暴力的添加剂之外,还有什么值得继续读下去的理由?---莫尔斯给出了他的答案---twist!!!还是三重逆转,让那些逻辑的既定思维都见鬼去吧。
  •     出现了伪解答,还有漫长而又漫长的人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