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崑曲往事

出版社:秀威資訊
出版日期:2010
ISBN:9789862215609
作者:陈均 编
页数:324页

内容概要

  陳均,文學博士,2005年畢業於中國北京大學,現任職於中國藝術研究院。出版專著《中國新詩批評觀念之建構》,傳記《歌台何處──李淑君的藝術生涯》,小說《亨亨的奇妙旅程》,並編有《新詩講稿》、《小說北大》、《詩歌北大》等。

书籍目录

历史现场
现身说戏
附录
后记

作者简介

自明朝中葉,崑曲傳入北京,並進入宮廷,成為明清兩朝之宮廷藝術,作為國家意識形態之組成和時尚所好,由京城向全國輻射和傳播,崑曲因而奠定其「國劇」之地位,直至清朝末年,皮黃盛行,崑曲漸衰,宮廷崑曲一則流落京畿,保存於鄉間崑弋班社,一則保留於皮黃班中。民國初年,梅蘭芳等人以崑曲為號召,崑弋班亦進入北京,一時有「崑曲復興」之說。韓世昌被譽為「崑曲大王」,與梅蘭芳並稱。此後,崑弋班社分分合合,於亂世輾轉於平、津、河北鄉間,並曾發動全國巡演,保存並傳播了北方的崑曲一脈。在國共易手之後的中國大陸,北方崑曲亦有著生生滅滅之歷程,因而見證著特殊的社會歷史進程。


 京都崑曲往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歷史現場一 漫話“清代宮廷昆曲”(張衛東口述 陳均整理)二 皮簧班中的京派昆曲(朱復) 三 昆弋班的入京與重振(朱復)四 昆弋班的瓦解與衰微(朱復)五 民初之昆曲“復興”(張豂子著 陳均輯)六 記故都慶生社(殺黃)七《北洋畫報》所載昆弋舊聞(陳均輯)八 昆曲老伶工陶顯庭之生平(劉炎臣)九 清末以來北方昆弋老生瑣談 (張衛東口述 陳均整理)十 北京昆劇的生生死死(叢兆桓)現身說戲十一 我演《鍾馗嫁妹》(侯玉山)十二 我是怎麼演《夜奔》的(侯永奎)十三 《單刀會》略說(侯少奎口述 陳均整理)十四 我演《醉打山門》 (周萬江口述 陳均整理)十五 談《李慧娘》的表演(周萬江口述 陳均 楊鶴鵬整理)十六 《草詔》的表演藝術(張衛東口述 陳均整理)十七 談《胖姑學舌》(張衛東口述 陳均整理)十八 我所親歷的《李慧娘》事件 (叢兆桓口述 陳均整理)十九 我與《晴雯》(顧鳳莉)二十 《千里送京娘》創演始末 (陳均 采寫)附錄:北方昆曲傳統劇目本書主要作者簡介
  •     本書中這些篇章的輯錄,最早的機緣始於2005年,斯時“少侯爺”還在臺上“唱不斷的流水,送不完的京娘”,周萬江先生也偶現舞臺,繼續充當《刺虎》中的那只虎和《掃秦》中的秦檜,叢兆桓先生在北大講堂多功能廳的演出前“帥帥的”講解折子戲……不過沒幾年,這些便都成為陳跡、成為念想,舞臺上開始活躍的是“青年演員展演”。這或許是一個時代的尾聲。此一時代,是自昆曲登上京都舞臺的四百年,它曾盛極一時,成為明清兩代的宮廷藝術,並向全國擴散,“家家收拾起,處處不提防”。它也曾衰微之極,即使輾轉於城市與鄉村之間,亦難有容身之地,“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一脈相連,生生滅滅,命運無常,最近的一劑猛藥是聯合國送來的“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書中“現身說法”的幾位先生,與我的緣分大多是由2006年我與內子一時熱心而舉辦的“昆曲之夜”系列講座而起(惟侯少奎先生是因觀劇)。記得最早是朱複先生,其時朱先生在中國傳媒大學給戲劇戲曲學專業的研究生開昆曲課,我聽到消息,推開課堂的門,見到了一個似乎熟悉的身影,回去翻看若干昆曲紀錄片,才知朱先生常有出場。朱先生遞來的名片是一個機械廠的“退休工程師”,在課堂上講起昆曲課來卻比教授還要“教授”。君不見有評說在此:“他雖年逾六十,要是批評起昆曲現狀能像十六的小夥子那樣率真,不是義憤填膺怒滿胸襟,就是怒髮衝冠張牙瞪目,聽了他課無論什麼人都會感動。可是他教起曲來卻既細緻又和藹,也很嚴格,不少學生聽了他的課都紛紛寫起了昆曲畢業論文。”除授曲之外,附帶說一句的是,朱先生雖非正途學者出身,但對學問之認真、嚴謹,常常讓人不由得感歎。他亦自持曲家之尊嚴,撰《自述》雲憤於“昆曲事業在國內、國際南轅北轍,傳統藝術遺存,因之泯滅殆盡,勢已不可挽回。”“意決淡出曲界、獨善其身,自我了結”。朱先生唱曲專研俞派唱法,並曾受教於京朝派曲家葉仰曦,嗓音寬厚,韻味絕佳。一曲《聞鈴》,寫此文時猶在耳際。而《憶王孫》一闋,至今我仍能效顰哼唱幾句也。侯少奎先生一向被尊稱為“少侯爺”,由此可見其在戲迷心目中的地位。他身材高大,嗓音清越,舞臺上亦威風凜凜,為當世武生中少有。人稱“楊小樓的嗓子,尙和玉的功架”,美譽雖或過之,但感覺卻有幾分神似。我喜聽其《刀會》中“駐馬聽”一曲,“這不是水,這是二十年來流不盡的英雄血”, 一唱三歎,台下聆之,不禁熱血沸騰。深夜賞玩,又頓覺“風月消磨、英雄氣短”。與朱家溍先生唱此曲之雄渾,直是兩個世界之極致矣。“少侯爺”初看有北方式的粗豪與排場,其實心思卻是細膩,讀其敍述與妻子之往事,亦是情深意長而難忘。曾與內子同訪其亦莊寓所,一開門便有貓狗迎面,原來是從高速公路撿回的“流浪兒”。“少侯爺”愛寫毛筆字,愛畫畫(臉譜畫得簡直是優美的藝術品),或許真如其戲言,“在臺上是武生,在台下是旦角”。周萬江先生與“少侯爺”卻是相反,“少侯爺”有角兒的派頭,不甚管細事。而周先生卻面面俱到、不怕繁瑣,為人亦是古道熱腸。在當今之昆曲花臉中,周先生亦是特出者,藝兼京昆,且文武六場通透。曾言隨團去北歐演出,因人數有限,於是他不僅演戲,還要操持場面,忙得不亦樂乎。周先生功架好,聲若銅鐘,記得在北大演出《草詔》時,他所飾演的燕王一出場,剛念得幾句定場詩,便氣撼全場。惜此情此景,今已不復睹矣。在北大看戲時,主持人介紹到叢兆桓先生,必稱其為“老帥哥”,如碰上正好演《林沖夜奔》,又必稱他“夜奔”,但此處指的不是他演《林沖夜奔》,而是戲謔他原本出身民族資本家家庭,卻背叛家庭投奔革命之“夜奔”。不過說起來,叢先生與《林沖夜奔》亦有緣分,在北昆建院前即演過《夜奔》,而且文革中系獄八年,在囚牢中拉山膀練“夜奔”以自遣。叢先生經歷坎坷,卻因此愈加胸襟開闊、樂天知命。當我得識叢先生時,他早已息影舞臺、忙於排戲了,再加上經常思考“昆劇理論問題”。但據一位現身處加拿大的老戲迷回憶,兒時看北昆的戲,對叢先生飾演的小生的印象是有英武之氣,不同于一般小生的文弱陰柔。顧鳳莉先生曾就學于“昆大班”,後又考入北昆“高訓班”,可謂身受南北昆曲名家之薰陶,鄧雲鄉所寫《紅樓夢》文裏提及顧先生。顧先生是電視劇《紅樓夢》的導演助理,專門負責全國選角,《紅樓夢》中的昆曲片段亦是她一手安排,據鄧文雲,顧先生跑前跑後“非常能幹”。(說起《紅樓夢》中的昆曲,自然《山門》一折必不可少,聽周萬江先生說,其中的《山門》那場戲時用的他的唱,而由北昆另一位花臉演員程增奎所演。)等見到顧先生,方才知道她進入《紅樓夢》劇組的緣由。在六十年代,在北昆的《李慧娘》大紅的同時,顧先生主演的是另一部大戲——由北京市市長王昆侖編劇的《晴雯》。文革後因在劇院發展不順,又因王昆侖之憐惜和幫助,得以參與《紅樓夢》拍攝,卻因此成就了另一番事業。一日,我買來舊日《晴雯》的戲單,正是顧先生所演,難得的是觀劇者還在戲單上留下了自己的觀感,在此不免抄錄一番,“1963年10月26夜”“在大眾劇院第2排15座觀此劇開場有四個丫鬟手執鮮花邊唱邊走,服裝多是淡雅各色,顧鳳莉姿容扮相是比較特出秀美,極合晴雯風格”“飾晴雯的身材年貌,婉似含苞待放的少女,她表演不肯低首奴婢之氣概,非常自然恰到好處,唱音也清亮,說白詞句念音,好像南方女子非常清明,服裝業淡雅宜人”。評完主演,這位觀眾意猶未盡,繼續寫到“此劇各幕布景古色古香令人欣賞有餘,昆劇唱句多參加現代文句影以字幕聽來句句入耳,佐以後場簫笛口琴,絲絲入扣韻味映然,末場寶玉夜探晴雯,除寶晴二人演唱外,參加後場女子隨唱,異音伴歌,別有一番哀婉情聲,襲人催寶玉走後,晴雯在自家臥室斷氣瞑目,劇隨告終。自7點1刻起至10時1刻劇終、謝幕。因頗感滿意,欣然於次日記之。”此段可與顧先生自傳文對照觀之。關於張衛東先生,我曾有過如此描述,“他是一個多元身份的複雜的人:演員、曲家、昆曲的保守主義者、傳播者,還有老北京文化、旗人文化、道教音樂……這一身份的多元賦予了他某些迷人之處。”除此之外,似乎還有更多可說,卻又一時不知從何說起。想來想去,有不用手機不騎自行車之趣聞,有在酒後大唱其八角鼓,有組織所授曲社學生正兒八經地按古法辦“同期”,有各種資深野史八卦……閒情逸致種種,亦是意存高遠。張先生在2005年發表《正宗昆曲,大廈將傾》的談話,直指時弊,引起昆曲界很大的關注。2006年8月18日,在北大講堂多功能廳觀看張先生與周先生合演之《草詔》,亦可記上濃濃一筆也。除上述各位先生的口述、傳記及文章外,本書還輯錄了若干昆弋史料,譬如民初北大學生張豂子之觀劇紀實,譬如《北洋畫報》所載昆弋班社劇事,譬如昆弋名角陶顯庭之生平,譬如“活林沖”侯永奎講述《林沖夜奔》的表演體會,譬如“活鍾馗”侯玉山談《鍾馗嫁妹》的表演藝術,等等。其中,《北洋畫報》雖主要記錄津門之事,但彼時昆弋班社往返於京、津、河北之間,時分時合,人員亦有流動,畛域之分似並不如今日之分明,或可歸屬于廣泛意義之“京都昆曲往事”,因而輯之。年來手頭上常翻的一本書便是《清代燕都梨園史料》,為近人張次溪所輯。在《清代燕都梨園史料》一書中又有眾書,有名曰《長安客話》,亦有名曰《消寒新詠》,林林總總,皆為清人所撰賞花聆曲之事。客居京城,長夜無聊,把玩世間舞臺種種情態,在寂寞與繁華輪轉的無邊蔓延中,便有與天地同命、與古今相憐之感。本書雖不能及,亦是追慕前賢,願為其眾書之書,可作如是觀也。陳均 己丑年八月初八夜 京東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为昆曲添砖加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