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

出版日期:2016-2
ISBN:9787229105455
作者:【美】玛丽·麦卡锡
页数:400页

内容概要

玛丽·麦卡锡(Mary Therese McCarthy)
1912—1989, 美国当代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1933年毕业于著名的瓦萨学院,曾做过编辑、大学教师以及书评人和戏剧批评家。其作品以政治、情感和道德问题为关注点,秉承文学不应仅为娱乐的原则,凭借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美国文化界占据一席之地。
1942年,麦卡锡发表长篇小说《她所结识的人》,从此逐渐步入文坛,此后陆续发表多部小说及文学评论专著等。《她们》是她最著名的小说,并在出版后位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长达两年之久。
麦卡锡曾为美国国家文学艺术研究院院士,并曾获得爱德华·麦克道尔勋章、美国国家文学奖章以及罗切斯特文学奖等多项奖项。《纽约时报》赞誉她为“我们时代唯一真正的女作家”。

作者简介

玛丽·麦卡锡是一位重要女性主义作家,作为她最著名的一部小说,《她们》开启了女性自我解放主题讨论的先河。
《她们》出版于1963年,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八个20余岁的女孩从美国著名女校瓦萨学院毕业后的人生轨迹。
她们名校毕业,心中满怀理想,她们不甘做没有自己姓名的家庭主妇,努力工作养活自己。但当她们与现实生活遭遇时,虽有惊喜,更多的却是种种问题。
虽然时代变迁,但每一代的女性其实都面临着相同的困境。婚前性行为、不靠谱的男人、事业与家庭的冲突,人生的控制权其实并不在她们自己手里。她们本以为自己可以改变世界,但最后却发现,她们始终要接受自己作为第二性的角色。


 她们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读懂《她们》这本书是件不那么容易的事情,但如果能真的读进去,收益定会无穷。第一次阅读花了两周,是2016年目前所读的书里花时间最多的一本书。看完第一遍后,建议读者先了解两个最基本的信息。1、瓦萨学院(Vassar College)一所位于美国纽约州Poughkeepsie的一所文理学院。学校成立于1861年,建校之初是一所女校,也是著名的“七姐妹”之一,1969年起,Vassar才开始招收男性学生。学校目前约有在校学生2450人,师生比例是1:8,来自50个国家的国际学生占学生总数8%。学校在最新的US News文理学院排名中位列第12。2、作者玛丽•特莱斯•麦卡锡(Mary Therese McCarthy,1912—1989)是一位在美国当代文学界享有很高声誉的作家。她擅长对婚姻、两性关系、知识分子以及女性角色进行辛辣评论。全书以一场特殊的婚礼开篇,新娘凯是个刚从瓦萨学院一周的学生,新郎是个不太靠谱的艺术工作者。参加婚礼的没有亲人,而是一群令人眼花缭乱的女孩,这些女孩跟新娘一样都来自瓦萨学院。全书也正是围绕这群女孩而开展的,特别是新娘交往甚密的好友多蒂、海伦娜、诺琳、波奇(玛丽)、波莉、普瑞斯、莱基、丽比,她们在瓦萨学院接受着高级的教育,拥有着改变世界的理想,但因为来自不同家庭所以他们拥有相对不同的性格和价值观,故在她们融入社会的过程中,都做了不同的选择,使得自己拥有了不同的信仰,从而后续他们也拥有了不同的生活。就如凯来自一个中产的家庭,父母对她非常的宠爱,她性格外向,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深爱着她的爱人哈罗德。繁忙的工作、贫困的婚后生活、爱人的谎言她都容忍着,她活在自己虚构的生活中。哈罗德在凯及他的众多女伴的眼中算是一个比较有才华的编剧。但他本人在书中表现出来的特质是怨天尤人而不那么努力的,他总是将他的失意归结于某些外部原因:比如将他的失业归罪于他拒绝了那个有点娘娘腔的导演对他的骚扰,将他的贫穷归结于他因为选择热爱生活的凯而没有选择那些更富有的女性。他是一个极度矛盾的个体,他深爱着热爱生活的凯,同时他也无法拒绝各种诱惑,特别是女性肉体的诱惑。婚前他乱搞男女关系,婚后他依然没有停止他的种马行为。久而久之,他们的婚姻终于走向了终点。而对于努力的凯来说,这样的失败是她无法接受的,所以她崩溃了。虽然她的父母用更多的宠爱去修复她的创伤,但最终也无法挽救她。她的生命终止于从她第二十层都公寓里的跌落,警察的结果是她是失去平衡而无意跌落,而她的前夫哈罗德却认为她是自杀。就在同样的一天,在他们举行婚礼的教堂里举行了凯的丧礼。同样参加丧礼的不是挚亲而是那群最熟悉而又最陌生的瓦萨学院的挚友。一群美丽的瓦萨女孩,一群拥有不同信仰的瓦萨女孩,一群屈服于社会及环境的美丽瓦萨女孩,最终她们在那个变革的年代里没有实现改变世界的理想,而只是屈服于社会。她们反抗过,她们努力过,但她们的努力并没为改变什么。富家女成为了富豪太太,虽然是被人不太尊重的犹太人;医院的女技师更加严谨的尊重刻度标尺;欧洲战争爆发了,莱基终于带着她的女伴回到了纽约。。。。。。。《她们》结束了,但她们依然在继续,发生在无数“她们”身上的故事随着充满变革的时代在不停的变迁着。美国在发生变革,全世界都在发生变化,女性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也在不停的变化着。但对于女性面对婚前性行为、坏男人、工作和家庭的矛盾直到21世纪的今天依然存在,这其中唯一不同的是女性的选择。
  •     文/夏月《欲望都市》的作者坎迪斯·布什奈尔说在自己十来岁的时候,母亲向自己推荐了麦卡锡的小说《她们》,但当时的她觉得书中的人物对自己没有什么意义,多年后,当布什奈尔重新拿起这本书开始,她就读了不下十遍,“因为那个年龄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成人的种种失望及其背后复杂的原因”。的确,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女子会从《她们》中读出不同的东西,可能有曾经失去的爱情,可能有初入社会职场的屡屡碰壁,可能有哺育婴儿的艰辛……诸如种种,《她们》通过生活在美国30年代的8个女孩的故事,写出现代女性走向社会,面对婚姻、家庭、工作等方面的困惑与艰难。即使是过去了这么多年的今天,书中刻画的女子群体就像活在我们的身边,因为过去的“她们”即是今日的“我们”。《她们》以瓦萨学院33届毕业生凯和哈罗德的婚礼开场,一开始,读者就可以嗅到这场婚礼背后的危机,给人以各种不适之感,“小礼拜堂里的每个人都注意到事情有点不对头”,特别是牧师在祝词中强调的“他们的婚姻是不合法的”。在这样一场婚礼中,8个女孩竞相登场,她们的家庭背景、性格、身材外形等各有特点,唯一的相同点是她们都毕业于当时非常有名的学校瓦萨学院,有着好学历,有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一个个如同刚刚放出笼子的小鸟,想要在浩瀚的天空中飞翔。然而,真实的生活却非如此,一直在脑海中构想自己井井有条的家庭生活的凯,经历的却是丈夫哈罗德的背叛、暴力,最后以悲剧收场。而其他人呢,自认有才华、精通外语的丽比想在编辑工作上大展宏图,但得到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否定,当工作有起色,自以为遇到了童话中白马王子的男人时,这个男人却粗暴得只想到性;当诺琳觉得自己在哈罗德心中与众不同时,在哈罗德的心中诺琳只不过是个婊子,是个“真正的敲诈者”;当普瑞斯经过几次流产才生下孩子,感到无比幸福之时,对于育儿方法的家庭矛盾才刚刚是个开始……进入社会的女子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就算是个性独立、不受束缚的单身者、同性恋者也要顶住社会、家人和朋友的异样眼光。整部小说的人物众多,但通过麦卡锡的精妙构思将各个人物串联起来,丝毫没有给人以混乱之感。小说以婚礼开场,以葬礼结束,寓意发人深省。就算在思想较为开放的当代,女人仍然没有摆脱过去的命运,你的周边一定有许许多多的“她们”。原创,转载请豆邮联系。
  •     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女性都有一些她们需要面临的困境,而有些相同的困境却并不会因为她们所处的时代所接收的文化熏陶而有所改变。就如这本《她们》,发表于1963年,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八位女孩毕业后的生活轨迹。然而书中她们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在我们今天的时代看起来,依然是那样冷酷的存在着。女性,像是一个被社会施了魔法的群体,仅仅因为第二性的身份,不得不面临那种无形又冷酷的魔法所施与的无能为力。仅从这本小说里,你或许觉得难以揣测出玛丽·麦卡锡对女性究竟是持同情的态度,还是冷眼旁边的,亦或是热爱的。《她们》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八个20余岁的女孩从美国著名女校瓦萨学院毕业后的人生轨迹。她们受过现代教育,有自己的理想与报负。在写到每个女孩时,作者都给她们一些吸引人的特质,多才多艺、性格好,聪明漂亮……每个女孩身上都带着一些迷人的特质,好像作者深爱着她们。然而在安排她们命运的走向时,却又无比绝情。你找不到一个所谓的“人生赢家”,每个人依旧在为生活而挣扎,谁也不认为谁找到了一个好的归宿。从毕业后仓促举行的婚礼开始,又从八年后同一个场所举行的葬礼结束。并未对八位女孩的友情进行过多着墨,她们彼此之间却又互相牵连出彼此的人生轨迹。有交集,又相同点又有不一样的人生模式。大量的独白与现实的交织,映衬出现实的冷酷。有婚前性形为,有埋在心底自认为的“深爱”,同性恋,还有围绕女性才独有的育儿话题,是否母乳,是否训练如厕……这些在如今依旧可以轻易引起女性的共鸣。近年来有几部关于女性的美剧风靡中国,“她们”作为绝对的主角登入舞台。像《绝望主妇》、《欲望都市》、《傲骨贤妻》……我们渐渐的熟悉起另一个国度的女性风情。女性的独立、性情生活习惯等通过电视屏幕个性鲜明的深入人心。然而这些20世纪30年代的女孩的生活,还能在今天引起我们的深思。就像《欲望都市》的作者在书中所写的序言一样,读懂了这本书就再也放不下来,被它深深的吸引并在心底引起震撼。在看这本书时,对国外人名不够敏感的人,一定要自己边看边列个人物关系啊。八位女孩,各自的全名、昵称,再加上他们的父母、管家、同事等不停出现的人物名字,在看的时候迅速理清各种关系,实在是一个考验。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数风流人物还看瓦萨女生
  •     冷酷 冷漠
  •     毕业几年以后再回看可能就是印证 总可以找到现实的映射诶
  •     校对和翻译太影响读感。
  •     刚开始没有看进去,但看进去以后,感觉其实女人可以为了自己的命运去抗衡。虽然还是以男人为依赖,但最终能让自己幸福的还是自己。虽然期间有很多的抗争,但最终的还是归结于平静的生活,相夫教子。也许那个时候的女权主义还未完全的成型
  •     可以一直读下去 促进思考(但是这版翻译有问题,而且错别字 我要写投诉信 认真脸
  •     267|读完扔一边都给忘了。好难讲,刚开始有点混乱,最后突然来个大反转。说是女性主义,又感觉有点跑偏,说是个好故事,前面太混乱。也许是因为我不太了解那个年代?反正觉得姑娘们都想的好多啊我的妈呀。。。。自己给自己下套
  •     读的过程中有抑郁感,读完对生活更无措
  •     凯的结局让人唏嘘 她是我觉得最悲惨的 一开始她是女孩中的佼佼者 骄傲引人注目 结局那么悲惨
  •      凯刚开始的风光让人眼红 结局却让人心里一怔 她不想让别人看到她输 最后却是不起眼的诺林成为赢家 很讽刺 的确 女人幸福的唯一出路就有钱
  •     通篇大都是对话形式的白描,读进去了也不觉得腻。
  •     她们本以为自己可以改变世界,但最后却发现,她们始终要接受自己作为第二性的角色。
  •     因为看阿伦特传记知道她,看完小说才知道为什么阿伦特到美国后会和玛丽·麦卡锡成为挚友和终生闺蜜……
  •     好一盆冷水,我喜欢
  •     经典之至,无需多言。开篇婚礼,结尾葬礼,凯作为群体中结婚最早最得意的代表,一步步被男权社会吞噬,而每一个姑娘同样被婚姻捆绑。相反同性恋的莱基确是最明白最清醒的。我们在讨论女权的时候,总是喜欢说不公平,从而忽略了女性不公的本质不是现象,而是人性本身。有些事物在我看来,没有解决的方法。天天骂别人女权癌的可以看看这本书,天天女权挂嘴上的中华田园女权也可以看看这本书。
  •     背景虽设定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于今日的中国城市又几无不同。错爱渣男;出轨;爱上已婚男人;事业上艰难打拼;辛苦育儿,丈夫不仅在一边当甩手掌柜,还爱瞎指挥;发现自己是拉拉:麦卡锡描绘了现代女性的各种可能性,冷静到近似冷酷,却又无比现实。据说麦卡锡对婚姻并不抱希冀,可她至少还是在书中给所有姑娘中最善良的波莉 安德鲁斯安排了个美满近乎童话的结局。
  •     虽然写的是近一个世纪前美国女性的群生相,但感觉不到什么距离。耐着性子看完,还是值得。
  •     这群可爱的小妇人!每个人都有那么多的奇思妙想!
  •     期待麦卡锡的其他作品!
  •     結構精緻,內容充實,女性群像刻畫飽滿,男性相對薄弱,或許是麥卡錫不愛這些男人。一切都是政治。(人稱代詞錯誤頻出,編輯請長點心)
  •     有点凌乱。基本触及了从女生到女人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吧。可惜的是我最感兴趣的两个女孩海伦娜和莱基反而描写得最少。。。
  •     还是买英文版吧
  •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婚姻从来就是对女性自我的最大挑战
  •     今年读到最好的小说!
  •     “她决定过一种清心寡欲、独立自主的生活。”
  •     子宫帽、哺乳、育婴的可怕透着纸面传达了过来,今后你还会是曾经的你吗
  •     重庆出版社的译本并不很烂,但是有不少错别字和人称出错的地方。第七页写艾丽诺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森林湖,又说莱基是个芝加哥女孩儿,其实应该是伊利诺伊州吧。
  •     年代不同,但是依然能够感受到强烈的代入感和对于生活本身存在的那条轨迹,难以控制和改变的无力感
  •     是她们 也是我们
  •     经济不独立怎能有独立的人格呢。
  •     适用于每个世纪的悲惨世界
  •     啊这群聪明有趣又魅力四射的女人们啊,真是太美好了,开阔视野是保持生命力的最佳方式以及各位女孩一定要擦亮眼光远离渣男。书里的姑娘太多,开始有点迷糊,读进去过后,个个都是鲜活动人个性十足,她们的遭遇和困惑都太熟悉了,也不得不说人家对于女性的理解和看法真是领先一百年。不过错别字有点多。
  •     每个时代的女人其实都是一样的。
  •     所以女人还是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起码经济要独立起来
  •     非常一般的小说,不知道为何评分如此之高?情节松散,人物形象支离破碎,八个女人中,只有两个稍微有些印象,其余不知所云。故事的推动也非常地无力,思想更不见任何深刻之处。
  •     很励志,看完感觉应该好好反省下自己。。。
  •     有颜色的,粗糙爱情,欲望与时代。
  •     半强迫自己看完的一本书、感觉很乱、也不太懂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也没看出所谓的女性主义的内容。自己猜测作者可能是想通过对一群从好学校走出的毕业生的人生来表现那个时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主流思想和选择,但是因为故事太散、加入的政治元素过多、加上这个译本的错误频出,导致整个阅读感不太好,很容易让人失去注意力,抓不到作者想表达的意思。
  •     几年后 我也会在她们身上看到我的影子吧。生活的无可奈何
  •     我啊,是没有什么经历的人,凯很可悲,莱基是同性恋有怎样,她活的精彩,自我,结婚需慎重
  •     是一本值得并且能够反复看的书,越看就越是想哭。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明白,这本书里所写的是多么的现实残酷。
  •     女人想要自由,想要地位,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拼命
  •     写得是如此刻骨地贴切。
  •     很神奇,勉强看了三分之一我还苦于搞不清楚名字和冗长的大段叙述觉得卧槽这在说啥,后三分之二突然投入了进去,深感其情。讲的是上个世纪初的女性与社会,但现在看也没有特别过时。需要细细咀嚼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有钱、因为爱情而结婚或干脆不结婚的人才能得到幸福。”
  •     幸亏没在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人名和那么叨叨的大段叙述面前放弃,女性无论哪个时代哪种背景下生存都有相似的困境。还有,经济独立才能人格独立。好好挣钱吧!!!PS:最近好像喜欢上了这种非常冷静旁观的视角。但是下次再看外国小说时还是准备笔纸列好人物关系吧,人名无能患者实在太痛苦。
  •     各有各的人生,都是自己的选择
  •     我们身边一定有无数个这样的她们。
  •     人类的本质受时代环境的影响,却始终逃脱不出反人性的规律。从她们的过去,看到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     讲道理翻译也许不需要十分的出彩,但是总不能让原著大打折扣吧?4-1星因为翻译。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