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作品精选

出版社:杨绛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01出版)
出版日期:2004-1
ISBN:9787020045167
作者:杨绛
页数:275页

章节摘录

插图1插图2《我们仨》     九二高龄的杨绛先生推出新著《我们仨》,记录了她和钱锺书以及女儿钱瑗的人生经历,这在中国文学界和读书界,无疑是件让人高兴的事。此书保持了作者一贯的优美风格:在温婉平实的文字中,蕴涵着深邃和厚重;所写的都是日常的枝节,却处处显出浓郁的人情味,及真正的知识分子所特有的那股朗朗清气。选载的是书中的3、6两节。        3     我们第一次到伦敦时,锺书的堂弟锺韩带我们参观大英博物馆和几个有名的画廊以及蜡人馆等处。这个暑假他一人骑了一辆自行车旅游德国和北欧,并到工厂实习。锺书只有佩服的份儿。他绝没这等本领,也没有这样的兴趣。他只会可怜巴巴地和我一起“探险”:从寓所到海德公园,又到托特纳姆路的旧书店;从动物园到植物园;从阔绰的西头到东头的贫民窟;也会见了一些同学。     巴黎的同学更多。不记得是在伦敦还是在巴黎,锺书接到政府当局打来的电报,派他做一九三六年“世界青年大会”的代表,到瑞士日内瓦开会。代表共三人,锺书和其他两人不熟。我们在巴黎时,不记得经何人介绍,一位住在巴黎的中国共产党员王海经请我们吃中国馆子。他请我当“世界青年大会”的共产党代表。我很得意。我和锺书同到瑞士去,有我自己的身份,不是跟去的。     锺书和我随着一群共产党的代表一起行动。我们开会前夕,乘夜车到日内瓦。我们俩和陶行知同一个车厢,三人一夜谈到天亮。陶行知还带我走出车厢,在火车过道里,对着车外的天空,教我怎样用科学方法,指点天上的星星。     “世界青年大会”开会期间,我们两位大代表遇到可溜的会,一概逃会。我们在高低不平、窄狭难走的山路上,“探险”到莱蒙湖边,妄想绕湖一周。但愈走得远,湖面愈广,没法儿走一圈。     重要的会,我们并不溜。例如中国青年向世界青年致辞的会,我们都到会。上台发言的,是共产党方面的代表;英文的讲稿,是钱锺书写的。发言的反应还不错。     我们从瑞士回巴黎,又在巴黎玩了一两星期。     当时我们有几位老同学和朋友在巴黎大学(Sorbonne)上学,如盛澄华就是我在清华同班上法文课的。据说我们如要在巴黎大学攻读学位,需有两年学历。巴黎大学不像牛津大学有“吃饭制”保证住校,不妨趁早注册入学。所以我们在返回牛津之前,就托盛澄华为我们代办注册入学手续。一九三六年秋季始业,我们虽然身在牛津,却已是巴黎大学的学生了。     达蕾女士这次租给我们的一套房间比上次的像样。我们的澡房有新式大澡盆,不再用那套古老的盘旋管儿。不过热水是电热的,一个月后,我们方知电账惊人,赶忙节约用热水。     我们这一暑假,算是远游了一趟;返回牛津,我怀上孩子了。成了家的人一般都盼个孩子,我们也不例外。好在我当时是闲人,等孩子出世,带到法国,可以托出去。我们知道许多在巴黎上学的女学生有了孩子都托出去,或送托儿所,或寄养乡间。     锺书谆谆嘱咐我:“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我对于“像我”并不满意。我要一个像锺书的女儿。女儿,又像锺书,不知是何模样,很费想像。我们的女儿确实像锺书,不过,这是后话了。     我以为肚里怀个孩子,可不予理睬。但怀了孩子,方知我得把全身最精粹的一切贡献给这个新的生命。在低等动物,新生命的长成就是母体的消灭。我没有消灭,只是打了一个七折,什么都减退了。锺书到年终在日记上形容我:“晚,季(季康,即杨绛——编者注)总计今年所读书,歉然未足……”,笑我“以才媛而能为贤妻良母,又欲作女博士……”。     锺书很郑重其事,很早就陪我到产院去定下单人病房并请女院长介绍专家大夫。院长问:     “要女的?”(她自己就是专家,普通病房的产妇全由她接生。)     锺书说:“要最好的。”     女院长就为我介绍了斯班斯大夫(Dr Spence)。他家的花园洋房离我们的寓所不远。     斯班斯大夫说,我将生一个“加冕日娃娃”。因为他预计娃娃的生日,适逢乔治六世加冕大典(五月十二日)。但我们的女儿对英王加冕毫无兴趣,也许她并不愿意到这个世界上来。我十八日进产院,十九日竭尽全力也无法叫她出世。大夫为我用了药,让我安然“死”去。     等我醒来,发现自己像新生婴儿般包在法兰绒包包里,脚后还有个热水袋。肚皮倒是空了,浑身连皮带骨都是痛,动都不能动。我问身边的护士:“怎么回事儿?”     护士说:“你做了苦工,很重的苦工。”     另一护士在门口探头。她很好奇地问我:“你为什么不叫不喊呀?”她眼看我痛得要死,却静静地不吭一声。     我没想到还有这一招,但是我说:“叫了喊了还是痛呀。”     她们越发奇怪了。     “中国女人都通达哲理吗?”     “中国女人不让叫喊吗?”     护士抱了娃娃来给我看,说娃娃出世已浑身青紫,是她拍活的。据说娃娃是牛津出生的第二个中国婴儿。我还未十分清醒,无力说话,又昏昏睡去。     锺书这天来看了我四次。我是前一天由汽车送进产院的。我们的寓所离产院不算太远,但公交车都不能到达。锺书得横越几道平行的公交车路,所以只好步行。他上午来,知道得了一个女儿,医院还不让他和我见面。第二次来,知道我上了闷药,还没醒。第三次来见到了我;我已从法兰绒包包里解放出来,但是还昏昏地睡,无力说话。第四次是午后茶之后,我已清醒。护士特为他把娃娃从婴儿室里抱出来让爸爸看。     锺书仔仔细细看了又看,看了又看,然后得意地说:“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     阿圆长大后,我把爸爸的“欢迎辞”告诉她,她很感激。因为我当时还从未见过初生的婴儿,据我的形容,她又丑又怪。我得知锺书是第四次来,已来来回回走了七趟,怕他累坏了,嘱他坐汽车回去吧。     阿圆懂事后,每逢生日,锺书总要说,这是母难之日。可是也难为了爸爸,也难为了她本人。她是死而复苏的。她大概很不愿意,哭得特响。护士们因她啼声洪亮,称她Miss Sing High,译意为“高歌小姐”,译音为“星海小姐”。     单人房间在楼上。如天气晴丽,护士打开落地长窗,把病床拉到阳台上去。我偶曾见到邻室两三个病号。估计全院的单人房不过六七间或七八间。护士服侍周到。我的卧室是阿圆的餐室,每日定时护士把娃娃抱来吃奶,吃饱就抱回婴儿室。那里有专人看管,不穿白大褂的不准入内。     一般住单人房的住一星期或十天左右,住普通病房的只住五到七天,我却住了三星期又两天。产院收费是一天一几尼(guinea合1.05英镑,商店买卖用“镑”计算,但导师费、医师费、律师费等都用“几尼”),产院床位有限,单人房也不多,不欢迎久住。我几次将出院又生事故,产院破例让我做了一个很特殊的病号。     出院前两天,护士让我乘电梯下楼参观普通病房——一个统房间,三十二个妈妈,三十三个娃娃,一对是双生。护士让我看一个个娃娃剥光了过磅,一个个洗干净了又还给妈妈。娃娃都躺在睡篮里,挂在妈妈床尾。我很羡慕娃娃挂在床尾,因为我只能听见阿圆的哭声,却看不到她。护士教我怎样给娃娃洗澡穿衣。我学会了,只是没她们快。     锺书这段时期只一个人过日子,每天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我说,“不要紧,我会洗。”     “墨水呀!”     “墨水也能洗。”     他就放心回去。然后他又做坏事了,把台灯砸了。我问明是怎样的灯,我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下一次他又满面愁虑,说是把门轴弄坏了,门轴两头的门球脱落了一个,门不能关了。我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     我说“不要紧”,他真的就放心了。因为他很相信我说的“不要紧”。我们在伦敦“探险”时,他颧骨上生了一个疔。我也很着急。有人介绍了一位英国护士,她教我做热敷。我安慰锺书说:“不要紧,我会给你治。”我认认真真每几小时为他做一次热敷,没几天,我把粘在纱布上的末一丝脓连根拔去,脸上没留下一点疤痕。他感激之余,对我说的“不要紧”深信不疑。我住产院时他做的种种“坏事”,我回寓后,真的全都修好。     锺书叫了汽车接妻女出院,回到寓所。他炖了鸡汤,还剥了碧绿的嫩蚕豆瓣,煮在汤里,盛在碗里,端给我吃。钱家的人若知道他们的“大阿官”能这般伺候产妇,不知该多么惊奇。     锺书顺利地通过了论文口试。同届一位留学牛津的庚款生,口试后很得意地告诉锺书说,“考官们只提了一个问题,以后就没有谁提问了。”不料他的论文还需重写。锺书同学院的英国朋友,论文口试没能通过,就没得学位。锺书领到一张文学学士(B.Litt)文凭。他告别牛津友好,摒挡行李,一家三口就前往法国巴黎。     6     这次锺书到蓝田去,圆圆并未发呆。假期中他们俩虽然每晚一起玩,“猫鼠共跳踉”,圆圆好像已经忘了渡船上渐去渐远渐渐消失的爸爸。锺书虽然一路上想念女儿,女儿好像还不懂得想念。     她已经会自己爬楼梯上四楼了。四楼上的三姨和我们很亲,我们经常上楼看望她。表姐的女儿每天上四楼读书。她比圆圆大两岁,读上下两册《看图识字》。三姨屋里有一只小桌子,两只小椅子。两个孩子在桌子两对面坐着,一个读,一个旁听。那座楼梯很宽,也平坦。圆圆一会儿上楼到三姨婆家去旁听小表姐读书,一会儿下楼和外公作伴。     我看圆圆这么羡慕《看图识字》,就也为她买了两册。那天我晚饭前回家,大姐三姐和两个妹妹都在笑,叫我“快来看圆圆头念书”。她们把我为圆圆买的新书给圆圆念。圆圆立即把书倒过来,从头念到底,一字不错。她们最初以为圆圆是听熟了背的。后来大姐姐忽然明白了,圆圆每天坐在她小表姐对面旁听,她认的全是颠倒的字。那时圆圆整两岁半。我爸爸不赞成太小的孩子识字,她识了颠倒的字,慢慢地自会忘记。可是大姐姐认为应当纠正,特地买了一匣方块字教她。     我大姐最严,不许当着孩子的面称赞孩子。但是她自己教圆圆,就把自己的戒律忘了。她叫我“来看圆圆头识字”。她把四个方块字嵌在一块铜片上,叫声“圆圆头,来识字”。圆圆已能很自在地行走,一个小人儿在地下走,显得房间很大。她走路的姿态特像锺书。她走过去听大姨教了一遍,就走开了,并不重复读一遍。大姐姐完全忘了自己的戒律,对我说:“她只看一眼就认识了,不用温习,全记得。”     我二姐比大姐小四岁,妈妈教大姐方块字,二姐坐在妈妈怀里,大姐识的字她全认得。爸爸在外地工作,回家得知,急得怪妈妈胡闹,把孩子都教笨了。妈妈说,没教她,她自己认识的。爸爸看了圆圆识字,想是记起了他最宝贝的二姐。爸爸对我说:“‘过目不忘’是有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只是“我们仨”只是“我们仨”——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    我们想象的杨绛先生一家总是隔着森严的想象的壁垒的,是有诸如“学者家庭”一样的墙遮着眼的,而杨绛先生讲述的,只是平凡夫妻间一茶一饭中的相守,是三口之家的温馨天伦之乐。钱钟书不是别人眼中口里的“钱钟书先生”,不是学富五车的学者,而只是一个天真纯净又调皮如孩童的丈夫,钱瑗也不是著名的钱教授,而是一个从小就聪慧又懂事的女儿,而杨绛,就是个平凡的妻子,拥有着平凡的幸福。“我们仨”拥有着平淡却珍贵的日子,“我们仨”都是那么与世无争、淡泊名利,坚持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岁月中的厮守,坚持着漫漫人生长路途中的相互照顾相互搀扶,坚持着“我们仨”。    听说杨绛先生出新书,名曰《我们仨》。很期待。一向很敬仰钱钟书先生一家,也真的想去了解到底他们是怎样的家庭。    不喜欢西单图书大厦,没有与书香相匹配的幽雅,反而喧闹如菜市。于是在一个连店名都散发淡淡木香的小书坊里买下了这本书。    书封面是黄中调绿的颜色,粗布纹似的纸面,很平淡,不张扬,却也在不经意间给你怀旧的味道。    翻开就是杨绛先生娓娓的诉说。一开始就是“万里长梦”,仿佛杨绛先生就坐在你对面,手握着一杯飘香的清茶,里面蕴着浓浓淡淡的怀念,微笑着和你闲话家常……    “就从‘万里长梦’开始吧……”杨先生开始回忆丈夫和女儿双双病倒的日子,那也许是一场恶梦,但是杨绛先生依然微笑着陷入回忆,她送走了相濡以沫的丈夫,送走了心爱的女儿,“我们仨失散了”,“只有我一个人在等我们仨……”最浅显的字词,再平淡不过的语气,杨绛先生不是想剥开伤口给你看,而只是告诉你一个事实,因为《我们仨》要说的不是离散的痛,而是因为离散,使得杨绛先生只有怀念。    真正值得怀念的是“我们仨”在一起的日子。初读《围城》时才刚上初中,想象中的钱钟书先生是一个幽默的、犀利的、深沉的、睿智的,甚至有时还有点尖刻,杨绛先生也说“不了解钟书的人会觉得他尖刻……”。却很难想象杨绛先生笔下的、生活中的钱钟书是这样一个人,天真、单纯,有时甚至感觉有点呆,而所谓的学者家庭竟然是如此充满天真童趣,不是该严肃凝重么?    我们想象的杨绛先生一家总是隔着森严的想象的壁垒的,是有诸如“学者家庭”一样的墙遮着眼的,而杨绛先生讲述的,只是平凡夫妻间一茶一饭中的相守,是三口之家的温馨天伦之乐。钱钟书不是别人眼中口里的“钱钟书先生”,不是学富五车的学者,而只是一个天真纯净又调皮如孩童的丈夫,钱瑗也不是著名的钱教授,而是一个从小就聪慧又懂事的女儿,而杨绛,就是个平凡的妻子,拥有着平凡的幸福。“我们仨”拥有着平淡却珍贵的日子,“我们仨”都是那么与世无争、淡泊名利,坚持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岁月中的厮守,坚持着漫漫人生长路途中的相互照顾相互搀扶,坚持着“我们仨”。    杨绛先生讲完了,很沉静的叙述,很琐碎的故事。你会觉得这只是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家常话一般,亲切但细碎。如果你希望看到的是学者家庭的轰轰烈烈,名人生活的不同凡响,或者杨绛先生的痛不欲生,你会失望。除了“彩云易散琉璃脆,世间好物不坚牢”的感慨,除了“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的失落,其他的都是温馨,有泪水也是暖的。    但是,“我们仨”却永远是“我们仨”。“我们仨”已经不是简单的三个人的一样意义上的肤浅,也褪去世俗眼中的三个著名学者的虚浮外衣,“我们仨” 是一种信念,一种坚持,一种生活。    在喧闹中“我们仨”守住一方宁静,在纷纷扰扰中“我们仨”只要一份平淡的相守,在繁乱浮华中“我们仨”有“我们仨”的厚重。

内容概要

杨绛(1911-),原名杨季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本有《称心如意》.《弄真成假》、《风絮》;小说有《倒影集》、《洗澡》;论集有《春泥集》、《关于小说》;译作有《1939年以来的英国散文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

书籍目录

杨绛散文(2)一  我们仨第一部  我们俩老了第二部  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附录一附录二附录三二  记似梦非梦三  方五妹和她的“我老头子”四 钱钟书离开西南联大的实情五 狼和狈的故事六 难忘的一天………………………………

编辑推荐

《杨绛作品精选:散文》(2)选收作者于九十年代中后期至新世纪之妆所创作的重要散文十篇。其中《钱钟书离开西南联大的实情》和《我在启明上学》等篇目均为首次发表,具有史料价值。《记似梦非梦》和《陈光甫的故事二则》记述了几件令人难以理解然而确实发生的神奇故事,读来耐人寻味。出版于2003年6月的家庭纪事散文《我们仨》,则因其真挚的情感和优美隽永的文笔而在读书界产生巨大反响。

作者简介

《杨绛作品精选:散文》(2)我们不必说《我们仨》的文学价值,也不必说这是名人写就,我们就用普通人的心态去阅读《我们仨》中的普通人,又该是怎样的震撼?他们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却又那么清纯脱俗,杨绛先生能为买到300 斤煤面掺土后打出500斤煤饼而高兴,这是再普通不过的生活,这种生活离我们又是多么相近?钱锺书作为大学者,在与爱女的嬉戏中,像个顽童躲在书桌和钢琴之间发出“我不在这里!”的此地无银的喊声,还有比这父女俩亲情更浓厚的吗?钱锺书能在小小的女儿睡着时在她的脸上画胡子肚子上画鬼脸,从而可见父女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以前我们只知道学者作家他们很理性的学习写作著述立说以及在某个领域的巨大贡献,却很少了解像钱锺书杨绛这样的大学者大作家他们平凡而又伟大的家庭生活,读了《我们仨》,使我们不但了解了他们的家庭生活,而且他们患难与共同心协力的精神感召力是那样巨大,他们之间既是亲人又是朋友,这种亲情、爱情、友情的张扬,使他们怎一个“情”字了结?


 杨绛作品精选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第一次知道到“我们仨”的文章是在大一,那时候喜欢在夜里听收音机,有个读书的栏目,女主持人有一副温柔又磁性嗓音,在轻柔的背景音乐声里,将整篇文章娓娓道来。我们三个女生在听了那句“我们~~仨失散了~~~~~”之后无不泪流满面之后在学校老师开的一家茶吧里,无意中发现了这本书,原套应该是三本,当时只有两本,二手买了回来,最喜欢的一篇就是“我们仨”我们仨是指杨绛和其丈夫钱钟书、女儿钱媛媛,文章写在钱钟书老先生与女儿相继逝世之后,表达了杨绛对他们无尽的思念,字字都浸满了爱。文中有很多对往事的细腻描述,有许多三个人一起生活的小故事,每一件都那么可爱,可现在却遥远了,因为两人都不在了,只剩下杨绛先生独自寒凉。感叹,“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逝去的人轻松的抛下了这个世界,留给那些爱他的人止不尽的回忆与怀念~~~

精彩短评 (总计30条)

  •     杨绛寥寥数语总能令到我增加几分人生智慧。给分只针对我们仨后面收录的散文。不然什么文章跟我们仨收在一起出书,都要给五星了。
  •     最是羡慕那种清心寡欲的生活。
  •     她老是有那么一种预感,说不上来,是一种心灵的契合吧...
  •     图书馆里夜以继日的读书时光
  •     最后几篇散文是之前没读过的,看得是各种惭愧各种喟叹。
  •     上班以后我也是很久不听收音机了
  •     #2012373#
  •     图书馆借的
  •     我们仨……
  •     我们仨 一直也没敢提着心再看 略过 倒看得快
  •     非常好的一本书,可惜散文1没货。。。
  •     很喜欢先生的作品~~
  •     以前从别人处借阅过杨绛散文 基本就是散文1的内容 杨绛先生的东西 在朴实中透露出聪慧幽默 请快进好看的散文1吧 我等着
  •     很喜欢这本书。这本书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浓浓的幸福与恬淡。一家仨口住在一起,日子即使过得清贫也甘之如饴。仨口之家幸福地生活和作者童年时候的回忆,都勾起了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     在长沙火车站读《我们仨》
  •     怎么样的修炼,才会有如此睿智和淡然的老人。很喜欢
  •     钱钟书、杨绛、钱瑗一家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热爱学术,不善交际,虽经历了文革颇有坎坷,但也因淡泊名利所幸并未遭受大难。一家人虽然生活清贫,但相濡以沫,颇有雅趣。“我们仨”失散了,杨绛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     有一个小论文是想写的
  •     看着就笑出了泪
  •     我大学时也喜欢听收音机。当时南京电台有一个女主持人,声音特别柔美。可惜现在浮躁,静不下心听电台节目了。而且现在的电台,性病广告太多,听着也烦。那个逝去的年代啊!
  •     再读我们仨,不过最喜欢隐身衣,是对生活状态的一种反思与整理;“狼狈为奸”的故事最有趣
  •     买了全集
  •     质朴,动人
  •     温馨的家~
  •     尽管已经有了我们仨那本书,但是不觉得再多一份多,希望能买到散文一
  •     里面的插画顿时让人觉得杨绛也只是一个充满天真的可爱女童。如此亲切。 ^_^
  •     2009-04-09
  •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后面还有附录一部分钱瑗写的《我们仨》。
  •     主要是想读《我们仨》,杨先生的文字读来亲如邻家阿姨的谈心,温暖亲切。被她们一家三口的亲情感染。
  •       第一次知道到“我们仨”的文章是在大一,那时候喜欢在夜里听收音机,有个读书的栏目,女主持人有一副温柔又磁性嗓音,在轻柔的背景音乐声里,将整篇文章娓娓道来。我们三个女生在听了那句“我们~~仨失散了~~~~~”之后无不泪流满面
      之后在学校老师开的一家茶吧里,无意中发现了这本书,原套应该是三本,当时只有两本,二手买了回来,最喜欢的一篇就是“我们仨”
      我们仨是指杨绛和其丈夫钱钟书、女儿钱媛媛,文章写在钱钟书老先生与女儿相继逝世之后,表达了杨绛对他们无尽的思念,字字都浸满了爱。文中有很多对往事的细腻描述,有许多三个人一起生活的小故事,每一件都那么可爱,可现在却遥远了,因为两人都不在了,只剩下杨绛先生独自寒凉。
      感叹,“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逝去的人轻松的抛下了这个世界,留给那些爱他的人止不尽的回忆与怀念~~~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