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

出版日期:2016-6
ISBN:9787115421927
作者:【英】安东尼·斯托尔
页数:288页

内容概要

安东尼·斯托尔(Anthony Storr),英国首屈一指的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和作家;牛津大学研究员;英国皇家内科医学院、皇家精神科医学院和皇家文学学会的资深会员。
斯托尔的研究领域涉及从性欲错乱症到人类的侵略性、从人类对于孤独的需求到创造的冲动等诸多方面。他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同时深受荣格影响,但他没有墨守成规,而是坚决拒绝职业中的教条主义,对已有的精神疾病划分极不赞同。他专注于分析人类的负面情绪,以富有创造力的理念治疗相关疾病。
斯托尔的著作有:《荣格》(Jung)、《弗洛伊德》(Freud)、《丘吉尔的黑狗》(Churchill's Black Dog)、《人格的完整性》(The Integrity of the Personality)、《人类的破坏性》(Human Destructiveness)、《创作的原动力》(The Dynamics of Creation)、《音乐与心灵》(Music and Mind)、《精神治疗的艺术》(The art of psychotherapy)以及《泥足》(Feet of Clay)。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人类关系的意义
第二章 独处的能力
第三章 孤独的用途
第四章 强制性孤独
第五章 想象的渴望
第六章 个人的重要性
第七章 孤独与气质
第八章 分离、孤单与想象力的成长
第九章 丧失、抑郁与修复
第十章 追求一致性
第十一章 第三阶段
第十二章 渴望并追求完整

作者简介

哲学家周国平、心理学家张海音作序推荐
一部深入剖析贝多芬、维特根斯坦、卡夫卡等天才隐秘心理的惊世杰作
一部大胆矫正弗洛伊德、温尼科特、科胡特等人精神分析传统的罕见巨著
一曲关于孤独的不朽赞歌,一部让心灵得以餍足的辉煌交响乐
心理分析、迷人哲思、诗性光 辉完美融合的永恒经典
-----------------------------------------------------------------------------------------------
大哲学家康德说,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我就是自己的帝王;叔本华说,我们承受所有不幸,皆因无法忍受独处;精神病学家安东尼·斯托尔说,唯有在孤独中,我们才能深入内在的心灵花园,体验到那种忘形的一体感。
在《孤独:回归自我》这部洋溢着迷人哲思和诗性光辉的罕见著作中,安东尼·斯托尔对弗洛伊德、克莱因、温尼科特、科胡特等人的精神分析学说进行了系统梳理,矫正了其过于注重亲密关系的弊病,并以无比的深情和悲悯剖析了牛顿、贝多芬、维特斯根坦、卡夫卡等天才的心理作为佐证:个人所能感受到的最深刻、最治愈的心理体验都发生于内部。因此,独处的能力是成熟的标志,它不但可以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能够引导他们完成内在的整合和精神的升华。
诚如周国平在本书的推荐序中所说,我们并非只是为爱而生,亲密关系也不是我们获得价值和幸福的唯一要素,如果没有过在孤独中与存在合一的感受,精神世界未免狭隘。总之,我们不能一头扎在外部世界和人际关系里,放弃享受美好的孤独。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开森心理(kaisenxinli),不定期推出有思想的心理微课、有价值的心理图书和有温度的心理文字。
--------------------------------------------------------------------------------------------


 孤独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流放与回归 文/栗红丽 我们必须保留一处小小的避世之所,它完全属于自己,丝毫不受打扰。在这里,可以找到真正的自由,远离尘嚣,回归孤独。 ------蒙田 好吧,我以书中所援引的蒙田之语来开篇,因为犀利的迷人哲思和温婉动人的诗性叙述,穿插在深入的心理个案分析里,也是本书吸引我目光的要素之一,书中每章之首或其间内容,随处可见这种引起共鸣的心语,或诗或日记或随记,字里行间充满同理心和悲悯,与心理分析完美融合,让这本心理学著作的阅读变得有趣而耐人寻味。走近你,带你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不仅仅是向人们承诺了一种获得救赎的方式,还有让人欲罢不能的漫游。 1、漫游 或许是兴趣所至,对喜欢设计的我来说,其实收到书的第一眼就不可避免地打量书的颜值,素净温暖的浅棕封面,未打开就有一种安抚。扉页若纸若布,厚实的纸张,手感恰好。走近斯托尔笔下的世界,一路走近那些自然科学、哲学、文学、音乐、绘画等各领域的世界级天才,从爱德华•吉本开始吧,诚如他所说,“交流能让理解更为全面深入,而孤独却是培养天才的摇篮。如果一件作品充满了完美的和谐与一致,就意味着它是一个艺术家的独力之作。”本书不仅对欧内斯特•盖尔纳、弗洛伊德、荣格、鲍尔比、彼得•马里斯、唐纳德•温尼科特等人的精神学说进行了系统梳理,客观提出自己的观点,还揭开我们熟悉的牛顿、贝多芬、维特根斯坦、卡夫卡等人隐秘的灵魂、置辩的人生,他们的背后,是如何的孤独与荒凉,他们又如何将这些孤独与痛楚报之以歌。 这里面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对贝多芬和卡夫卡的剖析,列举了贝多芬失聪后的孤独及他孤独后的两面性。从他失聪后深感绝望,以为生命就此打上死结,到渐生新的体验方式,不受任何外界声音的干扰,不受这个物质世界各种僵化教条的约束,随心所欲地对现实事物进行组合和重组,把它们变成自己做梦都想不到的形式和构造,那些不朽的曲作---赋格、组曲、宣叙调、变奏、诙谐曲、柔板以及奏鸣曲式,在这种情形下所达到的和谐境界更是奇迹,他后期的作品,成了孤独的承载品,完全属于个人内在或者超越个人,并不是存在于人际关系之中的,他深入审视自己的心灵世界,并不是很在乎别人是否能够理解自己,而正是这些作品将他推上人生的巅峰,弹奏着绝妙的生命交响曲;写卡夫卡如何将孤独化为文字,成药成饮,用来医治自己,捍卫个人的空间,这种挣扎纠结的人生,仿佛既远又近,我们领略这些天才们内心世界的同时,又会不自觉对自我进行映照。 2、映照 因为面对的作者安东尼•斯托尔是一个心理学医生与作家,所以会不自觉把自己投射到书里,进行直接的对接与印证,这也是阅读中的有趣之处。“仔细聆听心灵的内在之声,这种声音出现在梦境、幻想以及潜意识的衍生里,从而重新发现正确的道路。”这本书可以作为引路的灯盏,与自己和解,与外界打通,享受与生命达成和解之后的安宁与笃定,找到内心的归宿感。那些断层,得以修复和圆满,仿佛找到灵魂的另一个出口,让人不自觉地对过往重新检索、修正、修复,如同镜子,进行映照。读得愈深入,每个人愈能找到专属的个人标签或解码。在斯托尔的笔下,一些伤痛,不是通过领悟来治愈,也不是通过与另一个人建立更好的新关系来治愈,更不是通过解决某些特定的问题来治愈,而是借由态度的内在改变来治愈。威廉•詹姆斯也曾有类似的描述:从紧张、自责、焦虑,到沉着、包容、平和,这是我们内心为了保持平衡而不断进行的调整中所发生的最奇妙的变化。在这些必过程中最不可思议的就是,你其实不必做什么,只要放松并卸下负担,转换通常就完成了。本书的论述,并不拘泥于直陈孤独,而是客观陈述,且进行纠偏与比照,让人觉得有一种相反力量拉伸体验的深刻,相对与统一,二者并负。 3、并负 一个人同时在相反的方向上奔跑,你知道是怎样的体验吗?事实上,这样的体验我们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那就是矛盾挣扎的时刻,也可以说是相对统一性。“人类终其一生都被两种完全相反的驱动力操纵着,一种是对陪伴、爱以及其他所有能让我们亲近同类的关系的渴望,另一种则是对独立、孤单和自主的向往。”我们被两种相反的力量驱动,并行,拉扯,如同在走平衡木,时左时右,而更为奇妙的是,觉得哪一种有其道理,孤独更有一种柔韧的、更长久的力量,书中很多论述都佐证了这一点。如戴高乐所言,往昔人事纷扰这际,孤独曾令我心向往之。而今,它伴我身侧如良友般亲密,回眸时能与历史邂逅,还有什么比这更让我快意? 诚然,对于我们这些大多数上班族最有说服力的就是,我们既可以与亲朋友好友和谐相处,也对工作投入心力,不管我们是否从心底真正喜欢这份工作,这正好验证了斯托尔之说。 除此之外,在阅读与探究中,往往还会带着过往的疑问,希望有密匙来解惑。 4、解惑 以前的不解和疑惑都在这里找到了答案,内心的映射此刻找到了载体。有一种豁然开朗、相见恨晚的感觉,萦绕多时的困惑刹那间解开,那是一种意料外的惊喜,之前内心构筑的种种全然重新组合,构建成新的体系。比如有关过渡性客体的论述,对于已为人母的我来说是指路的灯盏。孩子在婴儿时期,常会把自己的大拇指或毛绒玩具当安慰品,我当时不解,有时会从他手中拿开,看到《想象的渴望》这一章节关于过渡性客体的论述时,让我好象找到一把打开疑问的金钥匙,如其所言:对玩具和环境中的一些客体表现出最大兴趣的正是那些安全型依恋婴儿,独立的探索、观察行为是安全型依恋婴儿的特点,而焦虑地黏着母亲不放则是非安全型依恋婴儿的独特表现,看到这里时,当时真是兴奋莫名,有醍醐灌顶之感。可惜与这本书相见太迟,如果早一点看到,或许会有更美好的体验,或者说可以避免一些不可逆转的小小的行为,更好的提升自我。 5、自我 在喧嚣的生活中,不乏看到这样的新闻,某某因股票大跌而跳楼,某某因失恋而跳江,某某因生意受重挫而自杀等等,每每此时,内心一阵阵抽紧,遗憾叹息。他们毫不考虑过去曾拥有的幸福,也不考虑将来的可能性,过去曾赢得的爱或赏识似乎根本不值一提,他们的内在似乎完全没有可能提供支撑的东西,似乎也没有任何具有实质意义的价值感,这些挫折可能就是将他们一脚踢入严重抑郁深渊的毁灭性打击,他们的确缺乏其他更坚强的人所具有的某种东西,即自我价值感;而有的人受重挫时会另起炉灶,东山再起,大不了从头再来,以孤独为载体,完成自身内在的整合与升华;同样的事件,或许看到的截然相反的两种结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独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同样,若一个人走向成熟,精神独立同等重要。“任何人都可以拥有这种重要的感觉-------相信自己是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独立个体。无论这种信心的养成是否与遗传历素有关。”他们丢失了自我,而这本书,从多种视角,呼唤流放的灵魂回归。 6、回归 相亲相爱的人,不乏有“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动人誓言,偏偏分手时,又忘了初心。斯托尔认为:即使是最亲密的关系也注定会出现瑕疵,而这恰恰是因为人们不接受这一事实,他们总是有那么多不必要的不快乐,总是由于那么多不必要的原因就互相背弃。如果我们承认世上从来不存在理想化的关系,就会更容易理解为什么无论男女都需要从其他渠道获得成就与满足。如果多一些人明白这一点,这世上又该减少几多不该发生的悲剧。永恒的誓约大概只存在于理想化的爱情,最终,从根本上治愈人们的,还是人们自身,如歌中所唱,在徘徊孤单中坚强,仿佛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你飞,飞过绝望。最治愈的心理体验都发生于内部,即使与人际互动有某种关联,这种关联也很遥远。无论是人际关系还是与人无关的兴趣,如果不被理想化,不被视为唯一的救赎之道,也许就是最幸福的生活。对完整的渴望和追求,必须包含人性的这两个层面。 斯托尔还特别指出,很多从事创造性活动的人其实是非常孤独的,是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下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是在寻觅生命中某种具有连贯性的模式。因为每个人在人格与天分上的不同,这些创造性活动在一个人生命中所占据的位置也不同。每个人都需要人际关系,但每个人也同样需要某种只与自己相关的成就和满足。只要有朋友和熟人,即使在缺乏亲密关系的情况下,那些热切追求人人伟大兴趣的人也可以获得幸福。 是啊,又有谁否认,独处的能力也是内在安全感的象征之一。 或许,现实并非只有童话般的结局,这才是生活真正的本相。 敲字到这里,忍不住回头看,经过两周左右的时间,我也完成了这本书十二章内容的安静阅读。感谢豆瓣书评小组的赠书,更感谢竹溜溜籍此助我推开书评的第一扇门。最后,以书中华兹华斯的《序曲》一诗来完结这篇书评吧,因为我是如此喜爱: 世界仓促,让我们与更好的自己, 日渐疏离,在时光中渐渐委靡, 厌了世事,倦了欢愉, 唯有孤独,多么温和,多么仁慈。 2016.08.12
  •     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好我也在处在一种难得独居状态中,也处在一个人生抉择的关口。关于如何和孩子相处,如何和自己相处,如何选择自己与孩子的人生。有时候我们可能不必那么谨小慎微,每一种人生都有他的利弊,幸福美好的童年很好的去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可能会让他过一个幸福美好平静的一生;动荡孤独的童年虽然会有缺失,但也有可能会激发孩子自身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去生发出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没有一种人生是可以替代另外一种的,也没有一种人生就一定比其他的人生好,我们也没有必要去刻意制造或避免一些生活中的分离或创伤。我们只需要在最合适的时间做最合适的事情,为自己负责,有些事情谁也没有办法说清楚,到底是好是坏。
  •     叔本华说:要么庸俗,要么孤独。我从小被父母培养成自理能力很强的人,被朋友们说成女汉子。因为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做,所以常常能够安静的享受一个人的时光,无论看书还是旅行……能够在孤独中感受生活的美好,体味人生百态,本身就是件美好的事。真正的孤独不是温饱后的无病呻吟。孤独是灵魂的放射,理性的落寞,也是思想的高度,人生的境界。它没有声音却有思想,没有外延却有内涵,孤独是一种深刻的诠释,是不能替代的美丽。独处的能力是成熟的标志,它不但可以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能够引导他们完成内在的整合和精神的升华。在《孤独:回归自我》这部洋溢着迷人哲思和诗性光辉的罕见著作中,作者安东尼•斯托尔对弗洛伊德、克莱因、温尼科特、科胡特、荣格等人的精神分析学说进行了系统梳理,矫正了其过于注重亲密关系的弊病,并以无比的深情和悲悯剖析了牛顿、贝多芬、维特斯根坦、卡夫卡等天才的心理作为佐证:个人所能感受到的最深刻、最治愈的心理体验都发生于内部。作者安东尼•斯托尔是英国首屈一指的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和作家,牛津大学研究员;英国皇家内科医学院、皇家精神科医学院和皇家文学学会的资深会员。斯托尔的研究领域涉及从性欲错乱症到人于类的侵略性、从人类对于孤独的需求到创造的冲动等诸多方面,他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同时深受荣格影响,但他没有墨守成规,而是坚决拒绝职业中的教条主义,对已有的精神疾病划分极不赞同。他专注于分析人类的负面情绪,以富有创造力的理念治疗相关疾病。安东尼•斯托尔说,唯有在孤独中,我们才能深入内在的心灵花园,体验到那种忘形的一体感,越是孤独情感越丰富。独处时,才有时间思考;静思时,才有机会感悟。耐住寂寞、忍受孤独,也许才有奇迹的诞生。学会忙里偷闲,闹中取静,才能享受孤独的时光,默默感悟失去和得到,回味遗憾和美好。挤一点时间,点一杯咖啡,做一次思考,那是何等的惬意?能从忙碌中解脱劳顿,能在静夜里独对心灵,能在晨曦时思考未来,那是一种无法表达的玄妙。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大杂烩
  •     我是一个孤僻的人,这本书使我了解自己的内心以及行为,这种豁然开朗是前所未有的!让我抛开孤独是病态的看法,认为应该享受孤独!书的内容非常全面详细,推荐!
  •     理论上是很好,融入进真实生活中依然是一半一半。
  •     优点:关于孤独的思考有所收益 (多是心理学角度出发) 缺点:例子太多 话语重复 结构偏乱
  •     1602
  •     心理学家也是孤独的
  •     地铁上读完的好书。相比于令人快乐的人际关系,孤独可能是痛苦但更深刻的体验。那些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一旦经历,终身难忘。
  •     This book does save me.
  •     太棒了!孤独
  •     找到归属感,因为性格的关系,我就是很孤独的人
  •     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
  •     一部关于孤独的易读心理学作品,它通过各种案例解释什么是孤独,孤独可以干嘛,什么影响了了孤独……很全面的介绍孤独。但不怎么治愈,没有客观的建议和提醒,相对理论性。
  •     喜欢这个观点,然而因为对科学家和艺术家的了解匮乏,对全文的论证几乎无法自我判断,只能当个吃瓜群众围观了。
  •     前半部分比较精彩,指出为什么有的人陷入孤独,为何一个人会孤独,人为什么需要孤独。后半部分举了不少创作者,大概意思就就是孤独对创作也很好的作用,大概也有失去孤独难以创作的意思。总体还是很不错的。
  •     人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能更清楚认识自己。发掘自己。
  •     自己是个非常喜欢独处的人,所以看到标题和豆瓣评论果断买了。 以为会对孤独这种状态有些理性分析。 然后看书时觉得,好像跟我想得不太一样…… 虽然也是从心理学角度对独处的需求、功能做了分析, 但放了大量艺术家、文学家、哲学家例子, 说来说去反而有种强调孤独的人不太会处理人际关系的嫌疑。 也可能是自己才识疏浅,很多人都不太了解,看晕了…… 可能读第二遍应该会更好些。 但近期也不想再读第二遍了……
  •     读一本好书,就像是与大师的一次直接对话。本书以精神分析为主线贯穿全书,每一章的内容都较为发人深省。孤独一词寓意很深,人需要孤独,需要在孤独状态下发挥个人创造性。推荐。
  •     关于内向、孤独、忧郁、出世的书,总能找到归属感。
  •     看完这本,决定再看一遍《科学睡眠》。
  •     孤独
  •     被描写内向和外向的文字所吸引。个人觉得还可以啊。。
  •     我现在只想以游戏的心态享受人生,不管是好是坏,不管是阳光还是阴影,一概来者不惧,反正它们总是在不断交替出现。而且,我也以同样的方式接纳自己的本性,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样一来,一切都变得更加生动鲜活。我以前真是个大傻瓜呀!为什么要一直强迫每一件事情都按照我想要的方式进行呢!
  •     一部深入剖析贝多芬、维特根斯坦、卡夫卡等天才隐秘心理的惊世杰作 一部大胆矫正弗洛伊德、温尼科特、科胡特等人精神分析传统的罕见巨著 一曲关于孤独的不朽赞歌,一部让心灵得以餍足的辉煌交响乐 心理分析、迷人哲思、诗性光 辉完美融合的永恒经典
  •     非常棒的观点,为孤独正名。
  •     看这本书是读周国平文字时提到过这本书,对心理学感兴趣可以看看。
  •     居然看完了这本书,算是为孤独正名吧,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并不是一个人获得幸福感的唯一方式,有人在工作上,创作上,也能产生圆满的幸福感,一直也认同一个人的一生中必须要有那么一段时间要一个人生活着,听听心里头那种慢慢流淌的声音……
  •     孤独是一种状态
  •     孤独对人类的进程是有价值的。腰封上的豆瓣评分真是够假,找十个人发售前评价一下就拿去做卖点了。我是第21个评价,目前7.7分。
  •     真正的人生体验,只能发生在个人独处时,这时才会与内在的自我相遇,与真理相遇。佛家的禅定,在极深的寂静中明心见性,其实就是对孤独的善用。没有孤独,你能想象佛陀如何成佛吗?能想象那些思想家、诗人如何写出惊世杰作吗?
  •     孤独纪录片
  •     喜欢最后一章前后引用的华兹华斯的诗:“虽然我们终将归为尘土,不朽的灵魂却在生长 一如那音乐中的和声;有一只神秘的手 在暗中调和 那些不和谐的元素,让它们凝聚起来 浑然一体。”“世界仓促,让我们与更好的自己,日益疏离,在时光中渐渐萎靡,厌了世事,倦了欢愉,唯有孤独,多么温和,多么仁慈”……以前觉得自己是外向的,后来又觉得自己内向,然后有一次在写自我介绍的时候,突然想写:既外向也内向。现在觉得,在这本书中找到了契合点,我很高兴。
  •     一般认为孤独如同疾病和贫穷,避之唯恐不及。本书为孤独正名,指出孤独对于心理健康、内在整合、想象力、创造力的不可代替的作用。goodreads 3.94/5.00 1087个评价。
  •     要学会享受孤独
  •     新理论,人与社会可以分开,人际关系并非那么重要。难得序也值得一读。“弗洛伊德之前的人比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幸运”“没有敌意的坚持和不含诱惑的深情”
  •     能独处和有亲密关系都是重要的,只不过不是每个人两件事都做得很好。现在大家都在提倡亲密的外在客体关系,而内心荒芜却被人忽视,这是需要被重新审视的。
  •     周国平、张海音作序。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反对将人际关系作为衡量人幸福与否的唯一标准,并将“孤独”大胆拉到获得平静的康庄大道上来,与根深蒂固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并驾齐驱。甚至,其重要性相对于世俗的平庸的幸福相比,相较于创造力丰富的人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     最难熬的孤独,就是缺乏真诚的友谊。
  •     如果想与自己和解,与世界打通,那就来看这本孤独,这是良药,曾有的疑惑与不解会在这里找到答案。期待拥有,不想错过!
  •     之前看过一部纪录片,让我对人际深信不疑。友谊,爱能让人活的更长寿。我也在思考一个不与人交流,一整天不说话。怎么生活得下去?他能生活得下去,这是他的生话方式。我不知道他渴不望渴望人际,渴望友谊。即使在读完这本书后,还是怀疑。内心能感受到幸福快乐吗?这是我想得到答案。
  •     孤独=终于有了机会思考进化
  •     文字太艰涩了,看不懂………
  •     #10月书单#人需要外界与别人的依恋关系,但也不能放弃享受美好的孤独。
  •     孤独的时候可以做一些形而上的活动,比如读书。
  •     孤独,孤身独处。
  •     治愈系心理学
  •     1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给了我内心的平和。2保持孤独的状态。融入自己内心之中。3当然,书也有不足。因为知识点琐碎,例子繁多,所以不系统。
  •     作者告诉我们,亲密的人际关系并不是获得幸福的唯一源泉。我们在内心的孤独中获得创造也是一种幸福。我们不应该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待那些具有超凡想象力的天才,同样我们也应该警醒自己,只有在孤独中面对真实的自我,才能真正独立地行走于这个世界。只有这种获得自我的幸福,才是长久的,才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     也曾有过‘神秘海洋似的’感觉。那种从心底涌出的愉悦之情,真让人怀恋。这种自我成就的孤独,怎么不算幸福?
  •     作为社科类作品来阅读,太无趣,标题永远比内容好看;作为学术参考,太不严谨,全文有一半以上是举例,但却没有一处引文或注释。这分被前几个人刷得太高,而读者少,分数还降不下来…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