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大师访谈录

出版社:人民邮电
出版日期:2012-1
ISBN:9787115264312
作者:Susan Lammers
页数:357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我们认为打印协议的可扩展性非常重要。这样一来,如果需要更多功能,你完全可以利用语言自身的机制来构建这些功能,而不是从头开始设计。你无法预知自己将来想要什么样的功能。因此Interpress不啻为打印协议的上佳选择。有两年时间,查克·戈斯奇克和我一直试图说服施乐妥善处理Interpress,但是很显然,在将它推向消费者的过程中,他们实际上是在摧毁它。他们打算增加若干特性,同时砍掉其他特性,这使得Interpress不仅很难实现,而且难以维护,也不易理解掌握。我们觉得要是换自己做,完全可以做得更简单更合理。基本上,我们采用了最初简洁的设计,并在多个方面进行扩展,使之成为实用的语言,然后我们便投身印刷业。我们之所以选择印刷,是因为当时所有计算机公司都在试图做打印机产品,并投入大量研发资金,开发激光打印机。但是他们并未取得多大成功,多数产品都不能很好地适应不同情况。我们觉得把PostScript推销给计算机公司大有机会,因为它跟设备无关。它不依赖特定的机器,因此计算机公司不必更改软件,就可以灵活地采用新技术。我们相信这块市场很大,销售不成问题,事实也的确如此。反之,在屏幕业务上,你要跟其他人的屏幕软件竞争,还要顾及操作系统的方方面面;而打印业务则亮丽、清爽而独立,没有太多羁绊。

前言

从事嵌入式Linux内核/驱动开发,业余以技术翻译为乐,时而客串编辑,好为爱书挑错,以求完美,却也常因“小”失大,不得读书要旨。    我与《编程大师访谈录》英文原版同属80后,与书中访谈对象却至少差了一代。这次翻译也是自己与这些编程大师“艰难”对话、重温那段历史的过程,所幸有互联网相助,困难重重但也趣味盎然。初审译稿,通读全书,总体来说访谈对象以商用软件尤以个人电脑软件的编程先锋为主,其他如UNIX领域的鲜有着墨。不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正值个人电脑风起云涌之际,个人电脑显然也是与普通大众距离最近的,全书有此偏重,也在情理之中。如欲了解其他领域的编程大师,推荐《编程人生》(Coders At Work)一书。    此番参与《编程大师访谈录》,历时一年半,拖延多次,感谢朱巍、李瑛、傅志红等诸位编辑的耐心和把关。与咏炜兄互审译稿,受教良多,又得张伸兄(@loveisbug)指正错漏十数,感激不尽。期间往来邮件数百,字斟句酌,谈笑甚欢,实乃一大幸事。    衷心感谢开心外公外婆对我们的照顾,两鬓泛白,仍为我们而分离两地;感谢女儿开心,和爸爸一起读书游戏成长;感谢开心妈妈的支持和容忍;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谢谢你们!    李琳骁    我编程也有十几二十年了,所以去年回国时好友小米觉得俺实在是太闲了,又能与此书产生共鸣,于是就拼命鼓励俺参与此书的翻译。可俺在外漂泊了十余年,现如今中文是提笔忘字,英文看得懂和能翻得明白那可是天差地别呀,从没接触过翻译的俺真是愁啊。    不过当读此书看到这些编程大侠们在做项目时废寝忘食、不眠不休、挠墙捶地画圈圈时,俺平衡了,原来那一代天才大侠们也曾经历过俺编程时所经历的一切,而他们的那些经验之谈也让我不禁会心一笑。做项目很苦,编程很累,养家糊口很重要,但要想编出好程序,真的要有兴趣才行。这些大师是真的痴迷于此,他们中有些人如老乔一样已然离去,但却留给我们一个从不曾想像到的信息新时代,深深感恩并祝他们在天上过得好!    这十几年来我一直在IBM的小型机上开发商用管理软件,主要用于银行和电信业,其中有不少是和钱有关的记账软件,哎,谈钱真的是伤感情啊!现在大家都在用QQ、Facebook、微博时,我的不少用户还在用Green Screen,而且他们只喜欢用Green Screen,为什么呀?答案是:“简约!”就像此书中很多大师所倡导的那样。    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深深感谢我的好友米全喜逐字逐句地校对和审稿。小米,没有你的帮助,参与及完成这翻译工作对我来说会是:MissionImpossible!感谢图灵各位编辑的包容和耐心,也谢谢家人对我无条件的支持和帮助!    张菁    参加《编程大师访谈录》的翻译工作,也算是一个意外吧。不过,当朱巍编辑跟我联系时,我很快就对本书内容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毕竟,近些年来,计算机之外我看得最多的就是史书。而这本1989年出版的书在今天来看,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历史。我读中学时还用过dBASE,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亲身翻译其作者的故事,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当然,这本书不完全是历史和“故”事。里面对时代的洞见,产品开发的过程和方式,放到今天仍然是有意义的。历史不能重复,大师对未来的看法可能也常常犯错,但毕竟后辈是可以从先人的经历中学习的。我想这也是这本书最大的意义。    平时看别人的翻译,总觉得这也不行、那也不是。轮到自己,才知道其中艰辛。幸好有琳骁兄弟和李瑛编辑的把关,才不至于犯下低级错误、误人子弟,成为被自己嘲笑的对象。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不是大师,干活确实更需要通力合作才行。    最后,还要感谢老婆大人允许我“不务正业”;请昆昆和宁宁原谅爸爸陪你们玩得不够多。没有你们,纯粹的程序人生还是太无聊了。    吴咏炜    本书翻译分工如下。李琳骁:第1~3、8、1l、14、15、16章、词汇表、附录;张菁:第4~6、9、10、13、17章;吴咏炜:第7、12、18、19章。编程大师近况“续写传奇人生”部分由图灵公司编辑整理。

媒体关注与评论

“Susan Lammers为我们成功呈现了一本独具风格的图书,它是大胆而有价值的‘创意世界’丛书中的一本:对19位明星程序员进行和善而有深意的采访,让受访者自己畅谈……强烈推荐这本书,无论是对计算机迷,还是对厌恶计算机的人,这都是一本极有趣的读物。”  ——《计算机周刊》“《编程大师访谈录》之于初出茅庐的程序员,正如《巴黎评论》之于未来的小说家,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安慰和启发,还能直观地感受到行业顶尖人物的思想……这本书绝对不容错过!”  ——《纽约时报》

内容概要

Susan Lammers
现居华盛顿州西雅 图市,是手机应用开发公司Flying Sofa的合伙人,也是风险投资资助的创业公司Headbone Interactive的董事长及创始人,这家公司专为互联网、电视及其他面向儿童的媒体开发交互式多媒体软件。Susan是多媒体领域的先锋,曾是微软 公司早期的多媒体出版部联合出版人和总监,负责微软最早的交互式媒体项目,包括微软的电子百科全书Encarta(英卡塔)。
1990年,Lammers离开微软,加入一家创业公司,成为该公司的第三位员工。这家公司现名Corbis,已跻身世界最大的数字图像代理公司之列。Corbis由比尔•盖茨创立,旨在开发自然语言图像的大型数据库并进行交互式电视程序设计。
Lammers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拥有英语文学士学位。

书籍目录

第1 篇  查尔斯·西蒙尼   1
第2 篇 巴特勒·兰普森   17
第3 篇 约翰·沃诺克   31
第4 篇 加里·基尔代尔   47
第5 篇 比尔·盖茨   61
第6 篇 约翰·佩奇   79
第7 篇 C.韦恩·莱特莱夫   95
第8 篇 丹·布兰克林   115
第9 篇 鲍勃·弗兰克斯顿   135
第10 篇 乔纳森·萨奇   145
第11 篇 雷·奥奇  157
第12 篇 彼得·罗伊森   173
第13 篇 鲍勃·卡尔   187
第14 篇 杰夫·拉斯金   207
第15 篇 安迪·赫兹菲尔德   227
第16 篇 岩谷徹  241
第17 篇 斯科特·金   249
第18 篇 加隆·兰尼尔   261
第19 篇 迈克尔·霍利   275
词汇表   292
附 录   301

编辑推荐

《编程大师访谈录》由一系列面对面的访谈组成,带领读者一起去探索计算机行业极具威望的19位编程大师的思想。这些访谈突出了塑造并影响当今软件业的先驱的推动力、事件和人物。这些编程大师们如何走上软件业的道路?他们爱用什么风格进行程序设计?编程是一种天赋还是一项可习得的技术?是艺术还是科学?编程大师们对于计算的未来有什么前瞻性的观点?《编程大师访谈录》为我们一一道来。每篇访谈都可看作独特的成功故事,19篇合在一起就生动地刻画出上世纪80年代中期整个PC产业蓬勃兴起的一幅异彩纷呈的画卷。你可以从中看到莲花软件公司、苹果电脑公司、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和微软公司等著名软件公司的草创和发展演变过程。受访者包括安迪•赫兹菲尔德(苹果Macintosh操作系统开发者)、约翰•沃诺克(PostScript语言开发者)、C.韦恩•莱特莱夫(dBASE的作者)、乔纳森•萨奇(Lotus l-2-3的联合作者)和比尔•盖茨(BASIC语言开发者)等为软件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的编程大师。附录形象地展示了这些软件奇才们的一些实际代码片段和工作底稿。我们还特意汇编了有关这些人物后来生活经历的内容。19位业界先驱的访谈实录、领悟编程大师的深邃思想和深刻洞见、走出自己精彩的编程人生。

作者简介

《编程大师访谈录》是对19位计算机行业先驱的采访实录,采访对象包括查尔斯•西蒙尼、比尔•盖茨、安迪•赫兹菲尔德、雷•奥奇、杰夫•拉斯金等。访谈涉及他们软件创造过程的灵感、技术、编程习惯、动机、反思,以及对未来软件的畅想等。问答中集结了这些计算机先驱的精辟言论,处处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编程大师访谈录》适合IT从业人员阅读。


 编程大师访谈录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编程大师访谈录》已经上市,在本书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比尔·盖茨,图灵社区将此篇访谈公布出来,供大家赏读。在访谈开始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这位大师级人物。威廉·亨利·盖茨 (William Henry Gates)昵称比尔·盖茨 (Bill Gates) 1955年10月28日出生,在西雅图长大。他的父亲威廉·亨利·盖茨是一位律师,母亲是一位教师,性格坚强,富有独立性,善于与人交往。盖茨是家中三个孩子中唯一的男孩,排行第二。从少年时代热衷于电脑游戏,富于想像力,14时不再上数学课,因为他已很好地掌握了数学知识。1973年进入哈佛大学法律系学习,19岁时退学,与同伴保罗·艾伦(Paul Allen)创办电脑公司,直到后来创办了微软公司,自任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1998年1月,他将总裁一职让给史蒂夫·鲍尔默,2000年1月13日,他宣布不再担任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一职,以便从对公司日常事务的管理中脱出身来,集中精力推进下一代视窗因特网平台及其服务工作。 2008年6月27日是盖茨在微软全职工作的最后一天。不过,现在他依然担任微软的非执行主席。进入访谈:作为微软的CEO,威廉•H. 比尔•盖茨(William H. Bill Gates)被认为是当今个人计算领域和办公自动化行业一个强有力的推动者。比尔•盖茨从年轻时就开始了计算机软件的职业生涯。当盖茨和微软的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还在华盛顿州的西雅图上高中时,两人就开始做起了编程顾问的工作。1974年,盖茨在哈佛大学读本科时,他与艾伦合作为第一台商用微型计算机MITS Altair开发了一套BASIC编程语言。在那个项目顺利完成后,两人创办了微软公司,为新兴的微机市场开发并销售软件。微软为软件产业在编程语言、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等各方面设定了标准。盖茨为微软提出了新产品的创意和技术发展的远景。在开发新产品时,他还会亲自指导技术小组,投入时间复审和完善微软所销售的软件。盖茨出生于1955年,是西雅图本地人,至今一直居住在那里。*    *    *采访者:显然,作为微软的CEO,你的责任重大。你现在仍在编程吗?盖茨:我现在不编程了。我仍会在算法设计和基本方法上提供帮助,有时也会看看代码。但自从完成IBM PC BASIC和Model 100上的工作后,我就再也没机会自己动手编写程序了。采访者:在微软的软件开发过程中,你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盖茨:我做两件关键的事情。一是选择在程序中放入哪些功能。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合理把握什么事情容易做、什么事情不容易做。还必须明白你追求的产品系列的策略是什么样的,并要关注硬件领域的进展。此外,我还致力于实现新功能的最佳方案,也就是如何把新功能做得既小又快。例如,我写过一个备忘录,是关于如何设计和实施Excel中的一项功能的:每当屏幕发生变化时,程序都要重新计算其中的公式。在公司成立后最初的4年,我参与编写和设计了微软所有的程序。在所有这些最初的产品中,无论是BASIC、FORTRAN、BASIC 6800还是BASIC 6502,没有一行代码是我没有检查过的。但现在我们有大约160名程序员了,所以我主要是做产品和算法的复查。采访者:你认为你在编程上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盖茨:那得说是为8080编写的BASIC了,因为程序当时所产生的影响,而且因为我们设法把程序做得很小巧,非常适合当时的使用场景。那是我们决定创办微软时所编写的最早的程序。我们三个人都清楚地记得那个最早的程序。我们得到了一个机会,在新墨西哥州的阿尔伯克基花了整整一个夏天,把程序彻底重写了一遍。我认为可以节省几个字节,让程序更精简。我们非常非常仔细地调试着,最终得到了那个4K的BASIC解释程序。当你非常了解一个程序,觉得没有人在看了程序后会说“还可以做得更好”时,那种感觉真是太棒了,而且程序用在了很多机器中,让人觉得编写那样一个程序是件很兴奋的事情。我还非常喜欢为Model 100编写的那个程序,特别是我们把一个非常有用的小编辑器压缩到了软件中。我和一个名叫杰米•铃木(Jey Suzuki)的日本程序员合作完成了那项工作。我们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了那个项目。如果编写的软件要烧入ROM,你是没有机会可以犯错的。采访者:你认为计算机编程中最困难的部分是什么?盖茨:最困难的部分是确定采用什么算法,然后还要尽可能地简化算法。做到最简单的形式是很难的。必须在心中模拟程序是如何工作的,必须完全了解程序各部分是如何一起工作的。最好的软件是其中有一个程序员完全了解程序的工作方式。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特别热爱编程,集中精力让程序变得极为简洁。采访者:随着计算机能力越来越强大、内存越来越多,编程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还是会变得越来越拙劣呢?这对人们编写程序的方式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盖茨:我们已经不再生活在每一个程序都精雕细琢的时代了。但是你会发现,程序要做到顶尖,最重要的是,那些关键的内部代码都是由少数几个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的人编写出来的。现在把程序压缩到4K的内存区域中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你在很多情况下会看到人们使用C语言,而不再使用汇编语言了。遗憾的是,很多程序都太大了,已经没有一个人可以真正了解整个程序的所有部分了,所以能得到的共享代码也不是很多。此外,因为一直要在同一个程序中添加新功能,所以也没有太多机会让你回去重写代码。最糟糕的程序是原来的程序员在开始时没有打好基础,而他们也没有再参与到程序的后续开发中。在这类程序上继续工作就会遇到一种我所说的“实验性程序”的情况。程序员对那些程序了解得太少,他们不知道改动之后会影响什么,比如说会不会影响运行速度。他们可能会使用已经存在的代码,他们也有可能并不知道如果修改了代码,会破坏何种依赖关系。于是他们加入了新代码,并在运行之后说:“噢,看哪,它不是那样运行的。”这种处理程序的方法效率非常非常低,但很多项目到了最后却都是这样的。采访者:在一个像微软这样有160名程序员的公司中,你是如何创造一个环境以确保能开发出成功软件的?盖茨:一种方法是建立小型的项目团队,通常是四五个人一组,其中一个人经证实有能力掌控整个程序。如果这个项目带头人遇到不确定的事情,他会与经验更为丰富的程序员一起讨论。我们的部分策略是让所有程序员在进入编码阶段之前都先想清楚每一件事情。编写程序设计文档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在把问题当做算法看的时候,问题会得到很大的简化。可以说算法是最简单的形式,从中可以看出问题在什么地方是重叠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代码复查,要确保代码是看过的,看看资深人士是否能提出如何做得更好的建议。而且你必须参考类似的、做得特别特别好的项目。程序员可以看看以前其他人是怎么做的,从其他项目获得改进自己程序的想法和经验。采访者:那些程序的构思是怎么来的?盖茨:嗯,说实在的,还真没有什么正式的流程。在微软,通常在晚上或周末会有一个集思会。大家会有些大致的想法,比如说,我们要做世界上最好的字处理器,我们希望技术出版部门借助这个字处理器能够做他们想做的每一件事。为此我们会坐下来讨论:怎样才能让程序真正快捷?能够嵌入绘图功能吗?能够让字体平滑但又不降低程序的效率吗?各种各样的问题都会透彻地讨论,接着就会出现一些好的想法。采访者:大体说来,程序的构思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盖茨:对于决定要开发哪些程序,我们有一个相当大的团队来提出建议。然后会有一个筛选的过程,最后由我决定哪些想法是有意义的。我要确保项目有一些项目带头人,能够亲自参与项目,确保产品开发成功。为了开发一个产品并制定新的世界级的标准,需要投入非常大量的资源,所以我们选择的项目会非常非常少。采访者:很多人都在谈论大型软件公司要想吸引能开发出优秀软件的人才有多难,因为这些大侠都太特立独行了,他们喜欢独自作战。在微软,你们是如何吸引并留住那些优秀人才的?盖茨:优秀的程序员对于软件产品的开发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我们不赞同独行侠的做法,不会仅仅因为一个人很优秀,就允许他在代码中不添加注释,或允许他不与其他人沟通,或是允许他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我们希望程序员能够相互尊重。我认为大多数优秀的程序员都希望周围有其他优秀的程序员。当他们想出了一个很好的算法时,他们希望周围有能够欣赏其绝妙之处的同事。因为你在构想那个算法、脑海中产生那样一个模型时,那是个寂寞的事情。如果你原来以为处理过程很复杂,但却找到一个办法,让过程变得很简单,那种感觉好极了。不过你需要从其他程序员那里得到一些反馈。如果已经有了几个优秀的程序员,就会吸引更多优秀的程序员。传统的管理规则是,程序员的管理者总是一个更加出色的程序员,没有我们所说的“技术倒挂”,让程序员为一个不知道编程为何物的人工作。我们仍旧遵循这一理念:在一定的级别上,我们会用业务经理,但不会用非程序员管理正在开发的软件项目。采访者:你认为开发优秀的程序有什么特定规则吗?盖茨:有些人刚一进到项目中就开始坐下来编码,而有些人则在编码之前把所有的过程都想清楚,我认为你会发现那些一开始就坐下来编码的程序员只是在把那些代码当做草稿使用。那些在他们头脑中思考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你必须得有非常聪明的程序员。一个优秀的程序员会一直不断地思考所开发的程序,无论是开车还是吃饭。不停地思考问题,需要耗费大量的脑力。全文请点击:http://www.ituring.com.cn/article/details/736
  •     绝大多数被采访的程序员都有暑假替学校打工的经历。从言谈中看出,他们很看中这样的经历,很强调这些工作的实际背景和内容,并认为由此加深了对编程工作的理解。很多人就是通过这些暑假工作爱上了编程。但是,他们从未提及在这些工作中获得了什么荣誉称号什么的,而这正是许多中国学生做项目的时候非常在意的。我不得不说现在的高校真的是浮夸、不务实到成了习惯,吹牛吹到自己都信以为真的地步了。那种想踏实进步的人反倒成了另类。大家都懂的,说也懒得说了。
  •     最开始是从图书馆里借的,当时没读几页就还回去了。主要是因为看了黑客与画家之后,想了解更多的LISP的事情。当然看完LISP相关内容就没怎么读其他的了。开发过程中开始关注经常使用的软件的设计,于是在KINDLE上又买了这本书阅读,每读一篇感触颇深。非常适合有一定项目管理经验的人读。

精彩短评 (总计56条)

  •     很老的偶像
  •     还行吧
  •     了解些历史,但并不深入。
  •     没有Coders at work好看。不过相比编程思想,读到的更多的是人与技术的关系,计算机如何改变社会的思考。有意思的是,那个年代也正好是人工智能的热潮。
  •     访谈的内容多数比较松散,不够吸引人,但是是一段珍贵的历史。
  •     大师对编程的看法
  •     你想象不到,其实计算机科学或者说信息产业是有多年轻,发展的又多么迅速,同样也想象不到,现今的很多研究和工作和历史是多么的相似,只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非常好的了解计算机历史的书,对现今的工作也很有启发。
  •     略坑
  •     闲暇的时候可以一读,里面最大的感受有3点:1.大师都很有自己想法,无不创新。2.计算机大师数学都是很好的,至少可以拿来把玩一番3.在设计程序的时候,数据结构很重要,就是整个程序的主心骨。
  •     这书的成书时间是不是在上个世纪
  •     当年的故事,有启示
  •     编程大师访谈录
  •     弃
  •     模仿最优秀的程序员。
  •     虽然是90年代的书,但感觉很多采访的时间都是八十年代。撇开过时的技术外,这些人的很多思想都已经被总结到新理论里,不过依然有少数并没有被重视的思想,值得再回顾
  •     真的挺不错的,我很喜欢。五颗星吧:)
  •     现在看这本书已经没有价值了。
  •     翻了翻,实在看不下去
  •     80年代提出人人都是DEV的神们。。
  •     "After the first three or four years, it’s pretty cast in concrete whether you’re a good programmer or not. After a few years, you may know more about managing large projects and personalities, but after three or four years, it’s clear what you’re going to be."
  •     没想象的那么好,不过海水有很多思想可以学习的,可以看看。 基本就是整理的一本采访记录,有些人的谈话内容还是干货满满的,尤其是盖茨。 其中每个人的成功都是各种各样,但都有个共同点,那就是这事他们当时的兴趣所在,有兴趣、花时间、花精力、加天赋成就了一切。 本书的遗憾是采访时间感觉太老了,只能去感悟这些大师们当时的想法,关于技术的期望和设想对现在来说已经没多少参考价值了。
  •     以前没见过针对编程者访谈的
  •     通过 那些相同的问题,大师的很多回答都具有相似性,例如小团队开发等等。 好书!
  •     Scott Kim才是理想的程序员
  •     浙图借的 查尔斯西蒙尼好样的,在地球就牛了,还上了天。
  •     时间久远,这些人的有些东西是无法复制的,ps:他们的代码写得真心工整
  •     优先
  •     书店里看到过,很不错
  •     断断续续看了有几个月,终于看完了。
  •     对于初出茅庐的程序员来说,这是一本有关工作习惯的宝贵指南,大牛们并非书呆子,他们也是常人,不过更加热情和不拘常规罢了。P.S. 这本书着实激发了我做一名优秀程序员的热情,不过我还是觉得自己不当官可惜了。
  •     现在只看了前两篇访谈, 就深感相见恨晚!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240586/ --- update --- 终于在乱七八糟的百忙之中读完了,后面的几个人不知道是不是阅读疲乏状态出现了,看起来没有前几个人来的共鸣大。总的来说是本跨时代的好书。
  •     因为现在已经没有很深刻的印象了,所以认为一般吧,三颗星
  •     全书最棒的就是Raskin那章,全程撕逼乔布斯。。。
  •     orz啊
  •     相当赞的一本书!颠覆了很多我对编程的理解。回想自己的经历,大致的路程是这样的:为帮助自己和他人更好的生活而编程->为生存而编程->为编程而编程。读完这本书后我决定回归本质,为帮助自己和他人更好的生活而编程。这本书里面列举的大师都不是为了编程而编程的技术宅,他们都很关注生活,有很多爱好,很多事情都是从产品的角度去理解,技术仅仅是他们手中强大的工具,他们都擅长从生活中去寻找灵感,写出震撼的作品。切记,任何技术的本质都是要帮助人类更好的生活。
  •     书中内容都已经过时,能看的只有大师思想和态度,作者可以对当今的大师进行采访,eg Jeff Dean Linus
  •     好书 比历史更精彩
  •     计算机发展太快,短短几十年已经算得上是上古洪荒时代了,虽谈不上是众神涌现,计算机的各个领域也真是英雄辈出各领风骚,可能是对系统比较有兴趣,书中所说的有些领域我也不懂。然而对比UNIX与Linux的历史,不禁唏嘘感叹,你的荣光将有我继承,你的事业将有我完成
  •     我心目中的编程大师: Bill joy,
  •     虽然此书比较古老了(比我还大233),但大佬们的一些观点和思想到现在依然是很受用的
  •     不错!与‘’编程人生‘’珠联璧合。
  •     2016年5月13日,这本书是1989年的访谈录,采访的是当时的大牛。很多技术很陈旧,但是思想很吸引人。
  •     一般般,没有coders at works好看,干货不多
  •     挺有意思的闲聊。基本都是很早开始编程,计算机教育是得从娃娃抓起。有些人预见到便携式计算机、互联网络和虚拟现实,但估计的出现时间比现实要早。
  •     虽然介绍的是80年代的故事,但是从中我们能得到太多的启示,无论是软件工程、设计经验还是人生。
  •     不涉及到技术的环节上,翻译得还可以;一旦涉及技术,就不知道在讲什么了。但是大师们的智慧,确实有其共同点。
  •     沒覺得有什麼好。
  •     多少都能学点东西
  •     很真实,很多启发;只记一点,再怎么喜欢编程,也不可能编程的每分每秒都喜欢,那绝对是谎言
  •     干嘛一定适合IT从业人员阅读。。。
  •     随便翻了翻
  •     匆匆扫过一遍,发现大师就是大师,大师的职业生涯很多都是从高中开始。但是大师也不尽全对,关于行业公司的把握,也没办法那么准确。很难想象这么早就能看到他们对于人工智能的看法。
  •     越开越无聊
  •     记录了80年代那批硅谷IT创业大牛的访谈,感受那个时代的创业激情,不同的时代,相同的IT感悟,虽然已经过去20多年,当年大牛们的想法、 感悟和预言,在今天看来还是那么深刻。
  •     从中可以看到虽然这些人都被称为“编程大师”,但境界和头脑千差万别
  •     1,办公软件的形成年代2,乔布斯偷了别人的系统3,电影业在技术发展中的驱动 TODO:修改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