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浪潮》书评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1983-3
ISBN:SH3002-241
作者:[美] 阿尔温·托夫勒
页数:511页

第三次浪潮席卷了一代人,创造了一代人的梦想

我想,我看来这么长时间的这本书,不做评论是不对的。所以我就来了。我刚开始看《第三次浪潮》的时候,就被它目录的内容吸引住了,因为真的太深刻,太难以把握,并且每个小块都能算上当今的前沿领域,没有人不想去研究一下。我上次吃饭的时候跟我妈聊天,我妈说她以前也看过,并且我家还有书。但是看到细节之处,想跟她讨论点儿什么的时候才发现她已经把那本书忘得差不多了,不像对《傲慢与偏见》那么记忆深刻。我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我发现真的是已然到了就像托夫勒说的,我们已然到了第二次浪潮与第三次浪潮的交接,也许对我父母辈1983年出版的这本书是前沿的新颖的,对我来说这本书也是,我希望我能活到我已经觉得这本书的东西是落伍的时候,那么第三次浪潮就已经席卷全球了。但是现在的他们已经不记得这书的细节了,他们已经习惯接受时间给他们带了的变化,给世界带来的变化,并不企图改变什么。同样是现在坐在经济命脉老总位置读过这本书并有能力改变什么的人。他们只想安心的生活,养家。时代的更迭,将让无数人付出巨大的代价,掌握好,就是英雄。掌握不好,一败涂地,兴许再战的机会都不会再有。选择平坦不是错,但是时代是会变的。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甚至一个人都应该有危机意识。不是说要杞人忧天,而是说要如果能走一步,就不要一步不走。

第三次浪潮就是要革命——革第二次浪潮的命

作者对未来社会的描述非常全面。涉及技术、能源、家庭、社会关系、社会思想、自然观,而且对于其中的联系描绘的同样到位。不敢做书评,只是做一下内容的梳理。关键字:多样化(个性化)、民主、参与一、二、三次浪潮的比较第一次浪潮时期:农业时代、分散(土地)、可再生能源、大家庭、迷信、敬畏自然、依赖自然第二次浪潮时期:工业时代、集中(工厂)、不可再生能源、小家庭、分析(机械自然观)、征服自然第三次浪潮时期:信息时代、分散(SOHO)、可再生能源、大家庭、综合(系统科学)、与自然和谐共处第二次浪潮的影响力第二次浪潮的法则:标准化、专业化、同步化、集中化、好大狂、集权化第二次浪潮的暗示:守时、服从、死记硬背的重复第二次浪潮的结构:小家庭、工厂式学校、大公司第二次浪潮的楔子:把生活劈成两半:生产和消费(市场、交换)总的来讲,感觉目前的核心还是在于新能源和信息技术(IT),就像过去的两个世纪是以电力机械为核心一样,其他的诸如:家庭、社会、政治、观念都是随之衍生出来的附属。

属于每个人的第三次浪潮

纵观全书,核心思想就是我们正处于变革年代,而且是前所未有的变革年代,所有一切都在改变,且改变的速度与程度今非昔比,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读完全书谈几点自己的小感想:1.本书成书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然而在今天读来,其中的很多观点与见解还是令人叹服,可见作为未来学家的作者的功力确实深厚。2.第三次浪潮将会带来更多样化的趋势,让我们生存的环境,无论从政治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都将更加多元化,单一的价值观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由此看来,人类也将多元化,两者之间互相深刻地影响,难分因果,关系纠缠。3.在我看来,第三次浪潮之所以来势汹汹,究其根本还是因为人类自身发展的需求,因为工业革命时代对人性的扭曲与压抑,促使人类不断追求自我解放,由此在各领域和层面掀起第三次浪潮。4.未来趋势:看完全书,几个关于未来的关键词在我脑际不断回荡:多样化、复杂化、纠葛化,由此人类本身需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呢?应该是更综合性的能力,更整合性的能力,也许莱布尼茨式的人在我们当下的时代具有别样意义,只是如何在一个碎片化的时代发展出百科全书式的能力,其深思意味悠长。

读后小感

第三次浪潮,80年的作品,至今看来仍然耳目一新。作者将历史的发展时期分为三个浪潮:第一次浪潮(农业),第二次浪潮(工业)以及第三次浪潮(后现代后工业…)。80年代正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二次浪潮开始消退正要进入第三次浪潮之时。作者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对第二次浪潮进行总结叙述,并对第三次浪潮的未来进行预测。时隔30年才与之相遇,书中的叙述很多早已成为现实。以至于读书时经常恍惚,读着读着竟有些分不清什么是作者预测,什么是80年的现实。书本语言简练,更无难懂的哲学科学概念,但是有丰富的例证和严密的思维,至今读来,仍然很受教。我主要总结一下自己感悟较深并且在30年后的今天仍未实现的3点:1、 代议制转向半直接民主:作者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分析让我印象至深。人们总是喜欢把社会主义叫做专制资本主义叫做民主,其实不然,社会主义再专制也有其民主之处,资本主义再民主,也是一个金钱与政治的肮脏交易。只是时代的发展,让资本主义合了其步伐。相信随着时代的改变,总有一天这种制度会衰退、变形、更新。没有绝对的民主,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民主的程度将不断深化;2、 电子家庭:目前到公司上班的形势已经僵化,人们将更多把工作带回家庭,家庭会变成社会的中心。这个预测很有意思,在东京我也经常早上会和上班族一起挤满员电车,有些比较人气的地铁线甚至需要专门雇人在高峰时期把人往电车里推,这让我一度有种恐惧感。不过人们一旦把工作带回家,夫妻成为了24小时相处模式,真不知道这是在维护家庭关系还是直接把婚姻推向崩溃边缘。第三次浪潮的婚姻应该也如其他领域一般,会变得多元化吧。3、 跨国公司对民族国家的冲击:跨国公司虽然目前与民族国家多少有了矛盾,但是矛盾并未尖锐到可以破坏民族国家的地步。身在国外,对国家共同体、民族共同体感触很大,它可以使我们很团结很亲切,也可以变得很恐怖,那种凝聚力可以使人民变成恐怖组织。国家和民族共同体如何发展,我没有作者丰厚的知识来预测未来,但是我希望这种意识应该被淡化,毕竟本是同共生,相煎无意义。

抄一句书摘,我们最有意义的思考不过是规划未来。

33年后来看当年的未来预测,准的一塌糊涂,所以喜欢这本书,再加上8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风格的后续,看的很嗨。这本书更多的描述所处的时代是什么,然后通过对每个注意到或没注意到的变动和细节的因果综合,去描述过去是一个怎样的时代,现在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未来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关心历史不过是关注现在的产物,但是我越来越觉得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而大历史和未来学的兴起也满足了我的好奇心。虽然我的阅读很多是西方八十年代文盲看的常识性扫盲书籍,不过也许社会发展的进程差距就是这么令人困扰,毕竟,美国人总觉得和外国人说话用英语就够了,而更苦逼的是,我们也觉得要和老外用英语。看完这本书后思维很发散,但是第二天我突然想到,其实这本书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生产方式决定上层建筑。只是我从来没有试过把这句话在思维中扩展,并将社会每一个体系按重要性和因果性进行无关道德评价的描述和综合来寻找趋势。在长久的令人困扰的专业化细分工的学习训练中,我们可能丧失了一种综合的能力,失去了综合把握自己的处境和时代的能力,所以难以描述自己身处的时代大概是精神危机的源头吧。虽然每个人的一生都死定了,不过每个人都需要趋求稳定,哪怕是参与邪教用那种毁三观的秩序来对生活分类进而获得确定性,所以每个人不仅是基因的奴隶,而且总是被基因用安全感抽的sm无限。所以呢,年轻人呢, 想开点、坚强点就好啦,原话很文艺,不过我忘了。最后抄一句书摘,我们最有意义的思考不过是规划未来。而未来神必然是个女性,这句你懂的······

第三次浪潮

托夫勒写出第三次浪潮后十年,世界步入1990年代。那时候,我刚刚上小学,这本书被介绍到中国的时间还很短,加之他的专业性太强,并没能在更大范围内流传开来。虽然他自称为“未来学”的专著,但那时我周围的农民们显然更相信算命先生。我记得大伯区我们家的哪一个晚上,我家灯光昏暗似乎成了关于那个时候记忆的背景,在今天被称为客厅的屋子里,我们的饭桌还没有收拾,大伯站在旁边给我们介绍他手中拿的那张纸。那是一封当时叫做连环信的东西,在学校里我已经见过这个,说是在2000年,这个世纪结束,新世纪到来的时候,世界将面临一场巨大的灾难。而只要将这封信复制n多份,并传播出去就可以被豁免云云。记忆到此终止,大伯和我的父母对此到底持何态度我已经毫无印象。不过那时候我确实对这种东西深信不疑,虽然我并不记得我是否真的复制并传播过这类信件。诚如《第三次浪潮》开篇所记载的,那时候有一种世界毁灭说的确很流行,而且被冠冕的命名为xxx大预言,甚至有一本关于这个的书还被出版,专门讲预言世界灭亡的这个预言家在此之前预言了多少件事情都已经实现。这无疑加深了我的恐惧,我一直相信,陪伴我终身的不安全感大概来源于此。在此之后,到现在,在我的记忆中,那布满油烟的灯泡发出的昏黄的灯光都让我感到恐惧不已。自那时到现在,家已经搬了两次,灯光已经不再昏黄,我也几乎彻底的搬离了供养我长大的家庭,但是那种恐惧感始终伴随我的左右。我记得在一天早晨,我好奇的问母亲,真的会有信上说的那些事情吗?这之后好久,父亲的一个朋友的妻子来我们家,说是传福音,让我妈改信基督教或者天主教(我对其始终缺乏明辨力),其原因就是世界即将灭亡,而信仰上帝才视为的救赎。他的讲述几乎是挪亚方舟故事的现代版——在世界末日之时,上帝会拯救所衷心信仰他的人民。那时候我已经上了初中,虽然受母亲和姥姥影响,对佛教深感敬畏,但是已经对世界末日云云不大相信。她走之后,我问母亲,世界真的有末日?母亲很安静的说,即使有,阿弥陀佛也会保佑咱们的。

半科幻色彩的未来学。

建设性的观点是指出第二次浪潮的集中化标准化并预见第三次浪潮的非群体化和多元化。不过没有足够的数据分析为基础,还是让未来学这个concept带上了科幻的色彩。书里面对科技可能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过分乐观,就是一个证明。当然,就想作者所说的,这个是个时效性很强的话题。对于三十年前就被提出的insightful的观点,表示激赏。很想知道,如果作者可以活到亲见这个三十年的变化,又会怎么样去写这本书。或者这个是读者可以思考的问题。

浪潮已起

对于这些预测未来的书籍,总是怀着复杂的心情。期望作者能够洞察出未来的某种趋势,却每每因为历史的局限性使得预测难免有失偏颇。那么这本书从宏观上来讲还是比较准确的预测的未来的走势,成书于八十年代的第三次浪潮对于民族国家的预测也的确是准确的。整个八十年代末,世界的格局处于不断的动荡之中。伴随着柏林墙的倒塌,苏联解体,世界迈入了新的常态。作者通过对于第一次浪潮和第二次浪潮的比较来预测第三次浪潮,其实质是打破第二次浪潮与生俱来的局限性和弊端。第二次浪潮实现了大规模的生产和效率的极具提高,使得全球经济腾飞。很多的国家摆脱了贫穷,物质生活稳步提高,同时也实现了产能过剩。而现如今的第三次浪潮的出现是为了解决第二次浪潮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将整个世界从流水线上搬下来,打破同质化的局面。当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的时候,就会对个性化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时候就需要私人定制。从吃穿喝到衣食住行包括孩子的教育问题,摆脱以往大规模生产所带来的问题。现在,这一切正在发生。

追风逐影终是慢了一步 -《大国崛起》PK《第3次浪潮

为什么把这两个拉扯到一块了。原因很简单,从上世纪80年代中到2010, 这么些年过去了,给我留下很深刻印象的记录片就3部: 《第3次浪潮》《河殇》《大国崛起》。    《大国崛起》是06年10月看的,当时觉得很不错。之后中国股市迎来如火如荼的2007.《大国崛起》可以说也隐隐的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过了几年之后,现在突然想起了这部片子,对比1980s 年代的 第3次浪潮,觉得境界还总是差了一层,步伐是慢了一拍,认识也还停留在历史中。    我这么说,是因为又重新想了想最近60年所发生的信息技术革命所产生的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整个《大国崛起》对最近60年发生的事可以说是视 而不见的。    当80年代出版的《第3次浪潮》所描述的事情在美国成为广泛的现实的时候,《大国崛起》试图总结的是第2次浪潮的故事和经验。 当知识经济在全球占据主导的时候,盗版和山寨在我们这里成为流行文化,制造业在我们这里蓬勃发展到极致。    毋庸置疑,2007年,中国进入工业化也就是第2次浪潮的鼎盛时期。 《大国崛起》正产生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中。2008年的一场全球金融危机,我个人认为意味着中国已经越过工业化鼎盛时期,必须做好迎接第3次浪潮的全面准 备。 如果当今的精英阶层还是停留在《大国崛起》的那个认识中,廉价的劳动力,大规模的生产,国际贸易,通过资本(土地,生产设备)、资源、能源的全面垄断来管 理和控制社会的各个层面,就会和未来的趋势背道而驰。    我们的制度和文化没有为未来第3次浪潮(知识经济时代)做好任何的准备,相反,当下的很多文化和制度已经成为未来趋势的障碍。例如盗版文化、 山寨文化已经全面阻碍了软件产业,电影业,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样的文化,没有为这些产业形成恰当的经济上正反馈制度,没有提供良好的内部生态环境。    如今的精英阶层大都来自管理大规模生产的 制造业, 奉行的是命令式针对民工的强权管理逻辑。 对于如何管理未来的知识经济没有太多经验。 反而时刻体会到来自第三次浪潮的力量的威胁。 所以他们也无意识的纵容盗版文化流行,对于保护知识产权缺乏积极主动的态度,无意中遏制了第3次浪潮力量的成长。所以他们也试图控制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思维跳跃一下,呵呵, 2008 奥运金牌我们已经是全球第一,但是至今诺贝尔奖没有一个,虽然国家现在在科技上的投入已经非常巨大,这似乎说明,精英阶层并不那么欢迎第3次浪潮。    第3次浪潮必然会动摇和威胁很多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可以想象,精英阶层对第3次浪潮欲迎还拒的态度。 精英阶层需要智慧,怎么容纳而不是去遏制未来的趋势。 精英阶层千万不要滞留在《大国崛起》的认识和沾沾自喜中。 精英阶层也需要胸怀去容纳异见,容纳对自身利益的挑战,需要适当的减弱自己的控制欲望,去迎接呼啸而来的《第三次浪潮》。    信手涂鸦,说的不对的地方,希望能抛砖引玉 ,请谅解。

一生必看的好书

其实是十多年前看过,为之震撼,世界观、价值观因此改变。虽然成书于30多年前,书中很多观点依然在引导着我们。


 第三次浪潮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