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1997
ISBN:9787108010964
作者:韦伯(德)
页数:141页

内容概要

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1920),德国政治经
济学家,著述有系列专著《宗教社会学论集》(其中《新
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由三联书店1987年出版),《经
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三联书店即出)。

书籍目录

目录
韦伯研究再出发
―――韦伯文选第一卷编者前言
韦伯生平著述年表
古典西方文明衰落的社会原因
德国走向资本主义的特殊发展趋势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
资本主义与农业社会
――欧洲与美国的比较

作者简介

辑录韦伯学术早期的四篇主要论作,是为以往韦伯
研究所忽视,现今则受到学界特别重视的文本。展示出
韦伯在最初转向经济学研究时的问题意识和独特方法。
韦伯在此阶段思考的中心问题,乃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
所引发,即德国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所
面临的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困境。
编者整理的韦伯生平著述年表,是一份了解韦伯的
重要文献资料。
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1920),德国政治经
济学家,著述有系列专著《宗教社会学论集》(其中《新
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由三联书店1987年出版),《经
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三联书店即出)。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读完这四篇文章之后,不禁惊叹与马克思韦伯严谨的思维与宽广的视野。在这列出了我认为有较为有趣或是有启示性的观点。这几点中有些并不是这本书的主要论点,但是透过这些观点不难看出韦伯研究问题的独到之处。1.罗马帝国的灭亡源于交换经济下构成的上层建筑已不再适合自然经济的经济基础。2.经济政策应当依附政治,以民族国家的长远利益为本。3.上层建筑不是简单的被经济基础决定,它往往在民众中享有心理基础。4.政治教育对于国民的重要性。5.西德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产品也随之丰富,可以形成繁荣的经济。普鲁士虽然地势平缓,但因其地貌缺少变化使得产品单一,交换经济发展缓慢。6.因受制于自然因素限制与公开劳动,在农民中很难形成个人经济主义。
  •     一百多年前,德国的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登上了德国弗莱堡大学的讲台,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就职演讲。一百多年后,他的声音穿越历史的长河,来到当下的时空,仍然振聋发聩、触耳惊心。我们仿佛能看到他站在讲台上的身影,感受到他激情澎湃的演说,体会到他那对德国的强烈民族情怀。这篇演讲后来整理成文字资料并出版,题目就是著名的《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一、对文本的解读在这篇短文或称演讲中,韦伯通过分析德国易北河以东地区的农业问题,引发并阐述了他关于政治经济学的主张。其文笔之犀利、用词之毒辣,令读者读起来酣畅淋漓、十分过瘾,但却也不敢模仿,只好敬而远之。作者首先在开篇即提出问题:“在各民族为生存而进行的经济斗争中,种族差异意味着什么;从经济政策的考虑出发,应如何看以民族统一为基础的国家所面临的处境。” 紧接着,韦伯花了大量篇幅来叙述德国东部的农民问题,即德国雇农的流失和波兰人在东部地区的壮大。最后作者给出了答案:波兰人“不是忍受着物资和精神生活的低水平而立足于东部的,而正是凭着对物资和精神生活的低要求立足于东部的。” 换句话说,波兰人的胜利恰恰是建立在其劣等的文明之上,因为他们更能适应既定的经济和社会条件。那么,面对这种状况国家应该如何处理呢?作者顺理成章地提出了两个建议:其一,关闭东部边界;其二,由国家大规模收购东部土地。实行这两个建议可能会损害国家的经济利益,但韦伯坚定地认为这是值得的,由此引发出本文的一个核心问题——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应该以什么为标准。韦伯给出的答案是:国家理由,即全民族的经济和政治的权力利益。在这之后,本文指出了德意志民族国家所面临的危险境况,即当时的德国是由经济上没落的阶级——即容克贵族在实行政治统治,而处在上升阶段的阶级却还没有足够成熟能够统治国家。由此作者开始讨论民族国家与其领导阶级的关系问题,并在最后无情地指出市民阶级和无产阶级都不可能成为德国的领导阶级,因为“市民阶级似乎未老先衰,无能担纲民族的权力利益,但同时没有迹象表明工人阶级已经开始成熟并取代市民阶级” ,用简洁的话语来说就是二者的“政治成熟度”不够。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马上进行政治教育,这种政治教育不是由学校课堂上的老师来传授,而是通过全民族对政治活动的实践参与,这也是韦伯眼中的政治经济学的终极目的。从整体上来说,全文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可以看作是一篇呈给当政者的调查报告,在这部分韦伯用了大量的实证数据来分析德国东部的农业问题,从中我们不得不佩服韦伯的博学才华以及他辛勤地实地调查研究。第二部分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论证民族经济政策的制定标准,在这里,韦伯批判了庸俗的政治经济学。第三部分讨论的是经济权力和政治领导权的关系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忧国忧民甚至是对德国“恨铁不成钢”的韦伯。二、庸俗的政治经济学与韦伯眼中的政治经济学的对比1894年,韦伯放弃名校柏林大学法学教授的机会,反接受当时地位甚低的地方性大学弗莱堡大学的聘请,出任经济学教授,这一选择本身固然反映了法学在欧洲学术地位上的降低、经济学成为领头学科的大背景,但从中也可以看出韦伯对政治经济学的热爱以及他誓要改造当时普遍存在的庸俗经济学的理想。当论述波兰人为何在德国东部日益坐大的问题时,韦伯断然驳斥了庸俗经济学家所谓的优胜劣汰理论。按照此种理论,德国人比波兰人优秀,不可能会在竞争中失败,然而结果却恰恰与此相反,劣等的波兰人和斯拉夫人由于其更能适应环境反而在东部占得越来越多的土地。据此,韦伯指出,“物竞天择的结果,并不一定像我们当中的乐观者所想的那样,总是使更高等、或更有经济头脑的民族胜出。” 人类历史上不断重复的野蛮战胜文明的事实对此做出了一个很好的注脚,文明是需要强有力的捍卫的,自由的竞争本身并不能保证优秀的文化生存下来,而自由竞争恰是庸俗的政治经济学所推崇的价值。在这里,姑且不论韦伯对于其他民族是否有歧视,或者他的这种关于德国文明的优越感是不是有些极端,至少我们看到了一个用政治经济学看待问题的韦伯。韦伯眼中的政治经济学是和庸俗的政治经济学针锋相对的。首先,庸俗的政治经济学“以不断配置普遍幸福的菜谱为己任”,其目的在于“加油添醋以促成人类生存的‘愉悦平衡’”,认为“和平和幸福会在未来的墓地等待我们”,因此,庸俗的政治经济学可以说是乐观的,它的工作就是创造自由主义的行动来促进经济的繁荣。而韦伯眼中的政治经济学笼罩着一种厚重的悲观主义,他认为“在进入人类历史的未知将来的入口处写着:放弃一切希望!”他对德国民族国家的深深担忧也印证着他的悲观色彩。其次,庸俗的政治经济学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理性人,只考虑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韦伯眼中的政治经济学的全部工作则是要考虑下一代人的诉求,这是从他的悲观主义得出的必然结果,他鼓励人们要“超越我们这一代的墓地而思考” 。因此,庸俗的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是利己主义,而韦伯眼中的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则是利他主义,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庸俗的政治经济学主要讨论商品生产的技术性经济问题,或是其分配问题,而韦伯眼中的政治经济学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科学,它要研究的是在特定社会经济生存状况中成长起来的人的素质,因此,二者的价值标准也不相同。总之,韦伯强烈批判了庸俗的政治经济学的诸多观点,他认为“在极大多数情况下,经济学家都缺乏自觉的自我审视,往往对自己判断中的内存矛盾毫无意识。” 因此,他才以德国历史经济学派的嫡系传人自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学看问题的方式”,强调经济科学是一门政治科学,这也预示了他日后关于社会科学方法论问题的一系列基本思考。三、对中国的启示当下中国的经济正在迅猛发展,但是否能以政治大国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则犹未可知,这种境况与韦伯发表演讲时的19世纪末的德国何其相似。当时的德国也是经济发展迅速,但正如韦伯的不幸言中,由于缺乏成熟的领导阶级、并且充斥着庸俗的政治经济理论,残酷的历史目睹了德国在20世纪的失败。为了避免同德国一样的失败,我们不禁要问:谁能真正成为中国的领导者?谁是中华民族未来的担纲者?如果只是一味陶醉于眼下的成功,而忽视了民族的长远利益,那么等待我们的只有灭亡。中国未来的领导阶级不能再单单是从庸俗经济学所考察的消费水平、经济发展和普遍幸福等经济标准来考量民族前途,而要更多地考虑下一代人甚至是下几代人的利益诉求。但现在政府的许多做法却是通过榨干后代人的利益来换取当下的利益,似乎当我们这一代人走向坟墓时这个世界就戛然停止了一般,这种做法无疑忽视了民族的长远利益,为当下中国的整体发展敲响了一记警钟。吴景云2012年冬于中大至善园
  •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是马克思韦伯去德国弗莱堡大学就任经济学教授时发表的就职演说。本文开始通过东普鲁士的现实经济情况阐述了民族差异(体质和心理)在经济斗争中起着重要意义。当时东部德国的经济现象:东部德国的日耳曼人的人口比例逐渐减少,斯拉夫民族人口比例日渐上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韦伯给我们做了分析。当时的东部德国庄园区面临着大量雇农流失的问题,韦伯指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在庄园里只有主奴关系,对于雇农本人 他的家庭以及他的世世代代来说只能听着庄园的钟声永无休止的在别人的土地上做奴隶。在雇农的内心深处有着向往自由的冲动。于是大量德国雇农开始出走庄园。而取代德国雇农的是大量的四处流动的波兰民工以及招募的大量游牧民族。伴随着外来民族人口增加的同时,经济手段落后 缺乏资本的波兰人在德国东部占得的土地越来越多。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以会出现这种情况,韦伯再次给出答案:东部德国的气候和土壤适合种植谷类和马铃薯配合粗放式牧牛。这种耕作方式下的农产品的产量是很低的。在这种条件下,只有把对物质和精神生存要求降得越低越小,生存的几率才会越高。与德国人相比,波兰小自耕农可以说是吃草为生,他们凭着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低要求立足于东部德国。与波兰人相比,德国人的要求显然要高的多。面对同样的生存条件,在东部经济竞争中,德国人处于劣势。于是达尔文的经典名言再次被搬了出来,物竞天择,逝者生存。在韦伯心中,优等的德意志民族在经济斗争中却输给了劣等的斯拉夫民族的原因是与斯拉夫民族相比,德意志民族不能够适应东部德国的环境。民族之间的竞争在于哪个民族更能够适应既定的经济和社会条件,适者将会获得胜利。于是,韦伯对适者生存做了阐释,物竞天择后的适者未必就是优秀者。譬如德意志民族和波兰民族在这场竞争的结果即是证明。为了让优秀的德国人在东部德国战胜劣等的斯拉夫人,维护德国在东部的利益,韦伯建议关闭东部边界并且由国家大规模收购东部土地,这两个措施都将给德国带来不小的经济损失。而这种措施违背了当时颇为流行的从经济学看问题的方式。从而引出了通过反对从经济学看问题的方式阐述了民族国家经济政策应该如何制定的部分。在本文中,不能以经济学自身的特定价值标准作为民族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标准十分清晰可见。当时的经济学的工作以幸福的乐观主义为基础,被顶礼膜拜的经济学标准是技术性经济问题和分配问题。韦伯对从经济学方式看问题的的方式作了批判,指出保持德意志民族的民族性才是政治经济学的基石。民族国家经济政策必须为之服务的最终决定性利益乃是民族权力的利益。据此,作者提出了主张:早德国经济政策一切问题上,包括国家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干预经济生活,是否以及何时开放国家的经济自由化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拆除关税,最终的决定性因素是它们是否有利于我们全民族的经济和政治权力的利益以及是否有利于民族的担纲者——德国民族国家。在这之后,本文指出了德意志民族国家所面临的危险境况,即没落阶级实行当前的政治统治(但这从长远来看,是有悖于民族利益的),而开始掌握经济权力试图接管政治统治权的阶级却还没有足够的成熟度以掌握国家的航向。在这一部分,作者论述了德国的社会变迁。当时的东部大庄园式容克们统治的基础,然而随着庄园的式微,德国容克们在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后处于垂死挣扎的状况中,他们显赫地位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他们依旧掌握着国家的政治权力,尽管权力即将转移。对于这一阶段,韦伯再次提出了一个经典的观点:经济权力和民族的政治领导权并不总是一致。在当时的德国有两个阶级可以作为接管政治权力的后备军。但在韦伯看来,二者的政治成熟度均没有达到能够接管国家政治权力的地步。对于这种政治不成熟并非由于经济原因造成的也不是利益败坏了政治,政治不成熟的真正原因乃在于两个阶级的非政治本性。与其他大国相比,德国的政治教育被耽误了一百年。当时的德国面临的危险是市民阶级未老先衰,无能担纲民族的权力利益,但同时没有迹象表明工人阶级已开始成熟可以取代市民阶级。在这以危险中,韦伯得出了结论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立刻开始。这关系到德国民族国家的长远利益,因为只有政治上成熟的民族才不会沉迷于往昔的光荣历史,才不会只知道用伦理理想取代政治理想,并进一步把这种伦理理想等同于普天共好的乐观主义期待。只有政治上成熟的民族才能让德国恢复统一时那种气吞万里 威震全球的声势。读完本文之后,我觉得有几个重要的收获,归纳如下:1不同民族经济斗争的同时也是不同文化价值及不同理念和民族素质之间的斗争。2民族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必须以民族的长远利益作为制定政策的标准。我们应当警惕在全球共同体在本民族内部唤起当前物质利益与民族未来的冲突,并使既得利益者与本民族的敌人联手而反对民族的未来。3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民族的政治教育非常重要,不容忽视,它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伟大的民族并不会因为数千年光辉历史的重负就变得苍老!只要她有能力有勇气保持自己历来具有的伟大本能,这个民族就永远年轻。这是韦伯赞誉德意志的,更加适合中国。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好总结。。
  •     如沐春风
  •     选得不错,恢复了Weber作为德意志民族主义者的壮怀激烈
  •     我第一次从这里认识一个伟大的人格
  •     最开始感觉有些晦涩,不过等读到最后,一些问题也自然明白了。一部分可能源于韦伯的表达方式,一部分可能因为翻译(有的句子表达的确有些奇怪)
  •     又是激情……
  •     韦伯的经济社会学思想的主要著作之一
  •     第二篇”德国走向资本主义的特殊发展趋势“,感觉翻译得不好,多处读不懂。其他都很好。尤其是第一篇和第三篇值得多读几遍。
  •     韦伯的演讲合集。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韦伯将德国东部大庄园农奴劳动力的流失的原因归结为农奴对自由的渴望。
  •     以历史经济学方法解释古典文明衰落和欧美经济社会结构差异。 由边界经济结构的分析到民族利益的分析,进而阐释其民族政治的立场,好多影子给施米特攫取了吧。。然而韦伯也只能大声疾呼,对社会领导阶级的分析结论是:没有能担纲民族重任的。 德国走向资本主义的趋势很琐细,看不懂,也亏李强老师翻译的那么没劲
  •     学术书籍
  •     韦伯是自由主义者?民族主义者?
  •     令人作呕的民族主义。
  •     没有一定的背景,根本吃不透~老湿,我对不起您呀!
  •     补记;居然是甘阳翻译的;另:即使为韦伯的知识迁移能力、逻辑和雄辩所折服,一个最根本的背景变了,我们如今绝不可以将民族区分为优劣。和二十多年后《政治作为志业》的抱负一脉相承,并非精英主义的态度里怀抱以自身担纲民族命运的勇气和意志。
  •     1895就职演讲针对的是经济上日益繁荣、政治上缺少担纲的德意志民族,他的很多批评放在120年后的中国依然犀利;这一演讲中对于欧洲社会结构中农业因素的重视,在1904美国演讲中得到继承。韦伯的学说之所以有吸引力,不仅来自于他架构不同社会结构因素的出色能力,也来源于他将敏锐的社会学观察上升为对现代人处境的出色洞察力。例如,一边是韦伯以德美的社会结构的比较,指出社会结构对各自历史进程的影响,乃至美国的资本贵族化前景和现代世界的自由的可能;另一边,是他希腊悲剧式的生命体验,以出色的修辞展现出的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和强大的生命力。韦伯认为,这两者之间缺少理性贯通的可能,强调基本理性分析“学术”与强调民族光荣的“政治”成为韦伯生命力的两张面孔,这两张面孔之间的张力恰恰是韦伯生命力的来源和致命的伤口。
  •     民族的生死斗争,立法者的社会科学。
  •     为了集齐这套社会与思想丛书,煞费苦心。。。
  •       一百多年前,德国的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登上了德国弗莱堡大学的讲台,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就职演讲。一百多年后,他的声音穿越历史的长河,来到当下的时空,仍然振聋发聩、触耳惊心。我们仿佛能看到他站在讲台上的身影,感受到他激情澎湃的演说,体会到他那对德国的强烈民族情怀。这篇演讲后来整理成文字资料并出版,题目就是著名的《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
      
      一、对文本的解读
      在这篇短文或称演讲中,韦伯通过分析德国易北河以东地区的农业问题,引发并阐述了他关于政治经济学的主张。其文笔之犀利、用词之毒辣,令读者读起来酣畅淋漓、十分过瘾,但却也不敢模仿,只好敬而远之。作者首先在开篇即提出问题:“在各民族为生存而进行的经济斗争中,种族差异意味着什么;从经济政策的考虑出发,应如何看以民族统一为基础的国家所面临的处境。” 紧接着,韦伯花了大量篇幅来叙述德国东部的农民问题,即德国雇农的流失和波兰人在东部地区的壮大。最后作者给出了答案:波兰人“不是忍受着物资和精神生活的低水平而立足于东部的,而正是凭着对物资和精神生活的低要求立足于东部的。” 换句话说,波兰人的胜利恰恰是建立在其劣等的文明之上,因为他们更能适应既定的经济和社会条件。那么,面对这种状况国家应该如何处理呢?作者顺理成章地提出了两个建议:其一,关闭东部边界;其二,由国家大规模收购东部土地。实行这两个建议可能会损害国家的经济利益,但韦伯坚定地认为这是值得的,由此引发出本文的一个核心问题——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应该以什么为标准。韦伯给出的答案是:国家理由,即全民族的经济和政治的权力利益。在这之后,本文指出了德意志民族国家所面临的危险境况,即当时的德国是由经济上没落的阶级——即容克贵族在实行政治统治,而处在上升阶段的阶级却还没有足够成熟能够统治国家。由此作者开始讨论民族国家与其领导阶级的关系问题,并在最后无情地指出市民阶级和无产阶级都不可能成为德国的领导阶级,因为“市民阶级似乎未老先衰,无能担纲民族的权力利益,但同时没有迹象表明工人阶级已经开始成熟并取代市民阶级” ,用简洁的话语来说就是二者的“政治成熟度”不够。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马上进行政治教育,这种政治教育不是由学校课堂上的老师来传授,而是通过全民族对政治活动的实践参与,这也是韦伯眼中的政治经济学的终极目的。
      从整体上来说,全文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可以看作是一篇呈给当政者的调查报告,在这部分韦伯用了大量的实证数据来分析德国东部的农业问题,从中我们不得不佩服韦伯的博学才华以及他辛勤地实地调查研究。第二部分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论证民族经济政策的制定标准,在这里,韦伯批判了庸俗的政治经济学。第三部分讨论的是经济权力和政治领导权的关系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忧国忧民甚至是对德国“恨铁不成钢”的韦伯。
      
      二、庸俗的政治经济学与韦伯眼中的政治经济学的对比
      1894年,韦伯放弃名校柏林大学法学教授的机会,反接受当时地位甚低的地方性大学弗莱堡大学的聘请,出任经济学教授,这一选择本身固然反映了法学在欧洲学术地位上的降低、经济学成为领头学科的大背景,但从中也可以看出韦伯对政治经济学的热爱以及他誓要改造当时普遍存在的庸俗经济学的理想。
      当论述波兰人为何在德国东部日益坐大的问题时,韦伯断然驳斥了庸俗经济学家所谓的优胜劣汰理论。按照此种理论,德国人比波兰人优秀,不可能会在竞争中失败,然而结果却恰恰与此相反,劣等的波兰人和斯拉夫人由于其更能适应环境反而在东部占得越来越多的土地。据此,韦伯指出,“物竞天择的结果,并不一定像我们当中的乐观者所想的那样,总是使更高等、或更有经济头脑的民族胜出。” 人类历史上不断重复的野蛮战胜文明的事实对此做出了一个很好的注脚,文明是需要强有力的捍卫的,自由的竞争本身并不能保证优秀的文化生存下来,而自由竞争恰是庸俗的政治经济学所推崇的价值。在这里,姑且不论韦伯对于其他民族是否有歧视,或者他的这种关于德国文明的优越感是不是有些极端,至少我们看到了一个用政治经济学看待问题的韦伯。
      韦伯眼中的政治经济学是和庸俗的政治经济学针锋相对的。首先,庸俗的政治经济学“以不断配置普遍幸福的菜谱为己任”,其目的在于“加油添醋以促成人类生存的‘愉悦平衡’”,认为“和平和幸福会在未来的墓地等待我们”,因此,庸俗的政治经济学可以说是乐观的,它的工作就是创造自由主义的行动来促进经济的繁荣。而韦伯眼中的政治经济学笼罩着一种厚重的悲观主义,他认为“在进入人类历史的未知将来的入口处写着:放弃一切希望!”他对德国民族国家的深深担忧也印证着他的悲观色彩。其次,庸俗的政治经济学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理性人,只考虑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韦伯眼中的政治经济学的全部工作则是要考虑下一代人的诉求,这是从他的悲观主义得出的必然结果,他鼓励人们要“超越我们这一代的墓地而思考” 。因此,庸俗的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是利己主义,而韦伯眼中的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则是利他主义,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庸俗的政治经济学主要讨论商品生产的技术性经济问题,或是其分配问题,而韦伯眼中的政治经济学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科学,它要研究的是在特定社会经济生存状况中成长起来的人的素质,因此,二者的价值标准也不相同。
      总之,韦伯强烈批判了庸俗的政治经济学的诸多观点,他认为“在极大多数情况下,经济学家都缺乏自觉的自我审视,往往对自己判断中的内存矛盾毫无意识。” 因此,他才以德国历史经济学派的嫡系传人自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学看问题的方式”,强调经济科学是一门政治科学,这也预示了他日后关于社会科学方法论问题的一系列基本思考。
      
      三、对中国的启示
      当下中国的经济正在迅猛发展,但是否能以政治大国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则犹未可知,这种境况与韦伯发表演讲时的19世纪末的德国何其相似。当时的德国也是经济发展迅速,但正如韦伯的不幸言中,由于缺乏成熟的领导阶级、并且充斥着庸俗的政治经济理论,残酷的历史目睹了德国在20世纪的失败。为了避免同德国一样的失败,我们不禁要问:谁能真正成为中国的领导者?谁是中华民族未来的担纲者?如果只是一味陶醉于眼下的成功,而忽视了民族的长远利益,那么等待我们的只有灭亡。中国未来的领导阶级不能再单单是从庸俗经济学所考察的消费水平、经济发展和普遍幸福等经济标准来考量民族前途,而要更多地考虑下一代人甚至是下几代人的利益诉求。但现在政府的许多做法却是通过榨干后代人的利益来换取当下的利益,似乎当我们这一代人走向坟墓时这个世界就戛然停止了一般,这种做法无疑忽视了民族的长远利益,为当下中国的整体发展敲响了一记警钟。
      
      吴景云
      2012年冬于中大至善园
  •     胜多负少
  •     没看出来,韦伯的观点前后变在哪里
  •     政治学期中作业 读书笔记
  •     政治教育对于国民的重要性
  •     眼前仿佛出现了站在弗莱堡大学讲台上的韦伯~
  •     此书让我得以“短暂”地窥视一下韦伯的视野和高度。在其对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探析中可以看见马克思的影响,但也可以看出他不同以马克思的地方。此书中还有一个核心问题是“资本主义对农业的冲击”,是贯穿后面三篇文章的一个或显或隐的主题。最后(但并不是最不重要)的是我们经常从他的《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这篇演讲中推出他的民族主义立场,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他是怎么样的理由来论述他的民族主义立场,这一点苏国勋就没有很好地明白。
  •     韦伯尝试警醒20世纪初的德国,只可惜二战的发生证明他失败了。
  •     当代马基雅维利宣言、政治学入门导论!
  •     第二篇读得很痛苦;第三篇让我第一次对韦伯有点反感
  •     体现韦伯对小市民阶层政治不成熟的担忧。
  •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是马克思韦伯去德国弗莱堡大学就任经济学教授时发表的就职演说。
       本文开始通过东普鲁士的现实经济情况阐述了民族差异(体质和心理)在经济斗争中起着重要意义。当时东部德国的经济现象:东部德国的日耳曼人的人口比例逐渐减少,斯拉夫民族人口比例日渐上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韦伯给我们做了分析。当时的东部德国庄园区面临着大量雇农流失的问题,韦伯指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在庄园里只有主奴关系,对于雇农本人 他的家庭以及他的世世代代来说只能听着庄园的钟声永无休止的在别人的土地上做奴隶。在雇农的内心深处有着向往自由的冲动。于是大量德国雇农开始出走庄园。而取代德国雇农的是大量的四处流动的波兰民工以及招募的大量游牧民族。伴随着外来民族人口增加的同时,经济手段落后 缺乏资本的波兰人在德国东部占得的土地越来越多。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以会出现这种情况,韦伯再次给出答案:东部德国的气候和土壤适合种植谷类和马铃薯配合粗放式牧牛。这种耕作方式下的农产品的产量是很低的。在这种条件下,只有把对物质和精神生存要求降得越低越小,生存的几率才会越高。与德国人相比,波兰小自耕农可以说是吃草为生,他们凭着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低要求立足于东部德国。与波兰人相比,德国人的要求显然要高的多。面对同样的生存条件,在东部经济竞争中,德国人处于劣势。于是达尔文的经典名言再次被搬了出来,物竞天择,逝者生存。在韦伯心中,优等的德意志民族在经济斗争中却输给了劣等的斯拉夫民族的原因是与斯拉夫民族相比,德意志民族不能够适应东部德国的环境。民族之间的竞争在于哪个民族更能够适应既定的经济和社会条件,适者将会获得胜利。于是,韦伯对适者生存做了阐释,物竞天择后的适者未必就是优秀者。譬如德意志民族和波兰民族在这场竞争的结果即是证明。为了让优秀的德国人在东部德国战胜劣等的斯拉夫人,维护德国在东部的利益,韦伯建议关闭东部边界并且由国家大规模收购东部土地,这两个措施都将给德国带来不小的经济损失。而这种措施违背了当时颇为流行的从经济学看问题的方式。
       从而引出了通过反对从经济学看问题的方式阐述了民族国家经济政策应该如何制定的部分。在本文中,不能以经济学自身的特定价值标准作为民族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标准十分清晰可见。当时的经济学的工作以幸福的乐观主义为基础,被顶礼膜拜的经济学标准是技术性经济问题和分配问题。韦伯对从经济学方式看问题的的方式作了批判,指出保持德意志民族的民族性才是政治经济学的基石。民族国家经济政策必须为之服务的最终决定性利益乃是民族权力的利益。据此,作者提出了主张:早德国经济政策一切问题上,包括国家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干预经济生活,是否以及何时开放国家的经济自由化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拆除关税,最终的决定性因素是它们是否有利于我们全民族的经济和政治权力的利益以及是否有利于民族的担纲者——德国民族国家。
       在这之后,本文指出了德意志民族国家所面临的危险境况,即没落阶级实行当前的政治统治(但这从长远来看,是有悖于民族利益的),而开始掌握经济权力试图接管政治统治权的阶级却还没有足够的成熟度以掌握国家的航向。在这一部分,作者论述了德国的社会变迁。当时的东部大庄园式容克们统治的基础,然而随着庄园的式微,德国容克们在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后处于垂死挣扎的状况中,他们显赫地位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他们依旧掌握着国家的政治权力,尽管权力即将转移。对于这一阶段,韦伯再次提出了一个经典的观点:经济权力和民族的政治领导权并不总是一致。在当时的德国有两个阶级可以作为接管政治权力的后备军。但在韦伯看来,二者的政治成熟度均没有达到能够接管国家政治权力的地步。对于这种政治不成熟并非由于经济原因造成的也不是利益败坏了政治,政治不成熟的真正原因乃在于两个阶级的非政治本性。与其他大国相比,德国的政治教育被耽误了一百年。当时的德国面临的危险是市民阶级未老先衰,无能担纲民族的权力利益,但同时没有迹象表明工人阶级已开始成熟可以取代市民阶级。在这以危险中,韦伯得出了结论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立刻开始。这关系到德国民族国家的长远利益,因为只有政治上成熟的民族才不会沉迷于往昔的光荣历史,才不会只知道用伦理理想取代政治理想,并进一步把这种伦理理想等同于普天共好的乐观主义期待。只有政治上成熟的民族才能让德国恢复统一时那种气吞万里 威震全球的声势。
       读完本文之后,我觉得有几个重要的收获,归纳如下:
       1不同民族经济斗争的同时也是不同文化价值及不同理念和民族素质之间的斗争。
       2民族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必须以民族的长远利益作为制定政策的标准。我们应当警惕在全球共同体在本民族内部唤起当前物质利益与民族未来的冲突,并使既得利益者与本民族的敌人联手而反对民族的未来。
      
       3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民族的政治教育非常重要,不容忽视,它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个伟大的民族并不会因为数千年光辉历史的重负就变得苍老!只要她有能力有勇气保持自己历来具有的伟大本能,这个民族就永远年轻。这是韦伯赞誉德意志的,更加适合中国。
  •     马克思 韦伯太可爱了呀 他对于德国的形容和要求:成熟到坚韧而又清醒 试问这样对于国家的形容哪个人能不对这个民族倾心的 看这书真是觉得写论文能有点文采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lasciateornisperanza ,losing all hope is freedom 就是从这里来的么
  •     一战之前德国在政治领域观点可见一斑 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     李强的翻译压根看不下去,甘老师高到不知哪去了
  •     只读了《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
  •     韦伯始终是个民族主义者,不过走得不过火。但走得恰到好处是很难的。做火入魔,就会令人作呕。
  •     “我不知道这是就是我们这一代在历史上的地位,我能说的只是:催人苍老的并不是岁月,一个人只要时时具有天赋我辈的伟大激情他就能永葆青春。……一个伟大的民族并不会因为数千年光辉历史的重负就变得苍老!”
  •     不好看懂,对欧洲基本不了解。
  •     有的语句读起来荡气回肠。。振聋发聩。。“催人苍老的并不是岁月,一个人只要时时具有天赋我辈的伟大激情他就能永葆青春。”然而这些就像怀旧电影,有共鸣但走出电影院回到现实依然失落的不知所以。。
  •     马克斯韦伯的早期作品
  •     德国东部农业资本主义和西部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趋势
  •     前进,德意志!
  •     民族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     要看吐了.........真讨厌德国乱七八糟的历史啊,还民族国家叻,全是槽点
  •     小册子,大手笔!数年前读毕首篇,即惊叹不已……
  •     盛世危言,德国国鞭。
  •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
  •     就职演讲太煽了!可适用于今日任何政治家演说,毫不过时。
  •        读完这四篇文章之后,不禁惊叹与马克思韦伯严谨的思维与宽广的视野。在这列出了我认为有较为有趣或是有启示性的观点。这几点中有些并不是这本书的主要论点,但是透过这些观点不难看出韦伯研究问题的独到之处。
       1.罗马帝国的灭亡源于交换经济下构成的上层建筑已不再适合自然经济的经济基础。
       2.经济政策应当依附政治,以民族国家的长远利益为本。
       3.上层建筑不是简单的被经济基础决定,它往往在民众中享有心理基础。
       4.政治教育对于国民的重要性。
       5.西德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产品也随之丰富,可以形成繁荣的经济。普鲁士虽然地势平缓,但因其地貌缺少变化使得产品单一,交换经济发展缓慢。
       6.因受制于自然因素限制与公开劳动,在农民中很难形成个人经济主义。
      
      
      
  •     韦伯教你如何写抒情文。
  •     政治学强大的逻辑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