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现象学

出版社:中国建筑
出版日期:2008-2-1
ISBN:9787112096244
作者:沈克宁
页数:176页

书籍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场所:建筑的场所与生活的世界
1.海德格尔的场所论
2.场所与空间
3.场所的形成
4.神性的与未开化的
5.场所的“中心”化与层化的世界
6.认知与城市形象和心智地图
7.“家”与家园的营造
8.场所精神
9.建筑场所与真实的生活世界
10.场所与建筑设计
第二章 建筑:建筑知觉与生活体验
1.梅洛-庞蒂的知觉论
2.体验建筑:知觉的建筑与生活体验
3.视觉的体验
4.听觉的体验
5.触觉的体验
6.作为身体本能的营建
7.嗅觉和味觉的体验
8.时间、寂静与孤独
9.光与影
10.对知觉和体验的记忆
结语:综合的知觉与整体的体验
参考书目

编辑推荐

  建筑与情景不可分。与音乐、绘画、雕塑、电影和文学不同,一个(不动的)营建与一个场所的体验交织在一起。建筑的场址不仅是其观念的佐料,也是物质和形而上学的基础。  观念和现象的交织发生在建筑实现之。营建之前,建筑的时间、光线、空间和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骨架是无序的。这时构成的情状还是开放的:体、线、面和比例等待着被激发。当场址、文化、纲领给定,某种秩序,某种想法就有可能形成。但是,这时的想法还只是一种概念。  ——斯蒂文·霍尔  当注视着那些身自平和的物体和建筑时,知觉就变得安静和迟缓。观察到的对象对我们来说没有信息,它们仅是简简单单地在那里。我们的知觉器官变的安静,不带偏见。这种知觉超越了符号和象征,它们是开放和通彻的,好似可以从革种我们无法在其上集中意识的事物上看出什么。在这里,在这种知觉的真空中,一种记忆,那种如同从时间的深处生发出来的记忆,得以出现。  ——彼得·卒姆托

作者简介

《建筑现象学》为“建筑文化与思想文库”中的一本,从存在现象学和知觉现象学的这两个研究领域的成果和进展进行探讨。从海德格尔的场所论,到梅洛-庞迪的知觉论,作者分别论述了建筑的场所与生活的世界的关系以及建筑知觉与生活体验的关系,并讲述了设计中的现象学以及建筑学中的问题。

图书封面


 建筑现象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沈克宁的《建筑现象学》应该算是目前对于建筑现象学阐述较为全面的中文书籍,书中不仅阐述了建筑现象学发展的历程以及两个主要领域:诺伯格-舒尔茨关于建筑现象学的纯学术理论研究以及斯蒂文•霍尔和帕拉斯玛对于实践性建筑理论的探索;还对这两个主要领域的哲学基础——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和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进行了介绍。并且例举了卒姆托、巴拉甘等建筑师的相关作品。但由于第二章第一节《梅洛-庞蒂的知觉论》大部分文字直接引自商务印书馆出版姜志辉译的《知觉现象学》一书,导致晦涩难懂(姜志辉译的《知觉现象学》同样充斥着语病并且不知所云,他的译著貌似网上评价一直不高),个人觉得大可直接跳过不读,对梅洛-庞蒂的观点有所了解即可。
  •     这几年,不知道是现象学突然流行还是现象学在建筑学中突然流行,建筑学无论作为学科还是作为一个行业圈子,都开始频繁的与现象学接触。08年的《TA》就开了现象学专号,以倪梁康为首的国内现象学学者开始严肃的与建筑师就哲学问题展开对话;继而,一期专号显然难以尽兴,彭怒、支文军又出版了专著《现象学与建筑的对话》;此后,国外相关论著的译本也开始有雨后春笋之势,诺伯舒兹的《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以及卒姆托那本久违了的《Atmosphere》……我一向对学科中的时尚潮流心存偏见,但对这次风潮却颇感安慰,或许是出于对建筑学和哲学的双重热爱吧?这两个学科在西方的交织从未停止过,但在国内却似乎从未如此紧密和专业过,有一个八卦说:一位哲学家感叹国内理解现象学的哲学家不超过三个,而一位艺术界前辈则自豪的数出国人理解现象学的建筑师不少于十个。我数不全这十个人都是谁,或许有中国美院的李凯声老师,但起码有沈克宁吧?在我读过的著述中,沈克宁的《建筑现象学》是最系统也是最深入浅出的——要同时做到这两点是很不容易的。胡塞尔在《纯粹现象学导论》中接管了康德有关成见与理性的话题,并力图在对存在的把握中,在去除历史性成见的同时确立体验的优先地位;海德格尔则在《存在与时间》中将存在—在场的思辨推进下去,他不仅用此在的存在意义批判了古希腊传统和中世纪经院哲学,还尖锐的将从笛卡尔到康德确立的哲学起点否定为“流俗的”,当然,与建筑关联更紧密的是他在《筑•居•思》中对“空间”与“场所”的区分,这组区分几乎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莱特与密斯在“流动空间”问题上的微妙差别;而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则更切主题的对艺术体验进行分析,尽管很多专业学者不愿将梅洛•庞蒂与上述两人相提并论,但他的理论对建筑师而言却更直接和具操作性。但这些都是发生在哲学领域中的事情,这些书对多数建筑师而言也过于晦涩了,这是为什么至今有关建筑现象学的讨论仍是学科中少数精英的专利。这是很可惜的,对于以“空间”、“场所”、“体验”、“造物”为生的建筑师而言,能多少理解一些现象学原理是有益的,起码对于初学建筑学的学生而言,能比较早的区分“空间”与“场所”的区别,就会减少对现代主义所谓“纯粹性”和“匀质性”的盲目崇拜和错误模仿。上述问题,也正是沈克宁著作的意义所在。书中,作者将胡塞尔、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的纯现象学理论,针对建筑学问题进行了精到的截取、分析和点评,还将卒姆托、斯蒂文•霍尔关于建筑学的建筑工作与哲学问题反向对应。这些工作既可以作为深入研究建筑现象学的目录索引,又完全可以作为现象学在建筑学应用的一本“观止”之作。依据我个人对现象学以及建筑学的阅读经验,如果要在《建筑现象学》的基础上往下走,可以尝试从阅读卒姆托的《Thinking Architecture》和《Atmosphere》开始,最好读英文版,这样有助于更精微的区分诸如“join”和“joint”这类概念,卒姆托的文字与设计的对应非常紧密,他对场所中不同要素的抽取和重置思考我认为也比霍尔的“锚固”概念更能提升建筑师的个人修为。在阅读卒姆托之后,可以读一读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或许有点晦涩和沉重,《筑•居•思》的轻松和诗意就算抛离了建筑学目的,也会让人受益匪浅……不要忘了,在做这些阅读的同时,不断返回头来重读沈克宁的文字,他的很多分析与评价,读者只有在参照同一理论底本的前提下才能有效的理解和参与其讨论。故无论是初学还是进阶,都可以此书陪伴左右。
  •     这本书读得断断续续拖得很长,害得借书卡超期不能借书,最近才下决心一次读完。整的来说写的还是不错的,就是别人的东西堆砌太多,有些话重复得太多。现象学的东西有段时间很感兴趣,因为它抛开了“科学”、“哲学”这些方面的叙述而回到了对"事情本身”的描述。这和我前段时间的个人感受干好吻合。一直认为建筑终究是器物,上升到太抽象的哲学层面不太好。读完还是发现所有的叙述都符合我总结的那个规律——所有的论述都是道理加偏见。不过这句话本身就好像有点偏激,呵呵。。。还是逃不掉科学和哲学这些层面。现象学的继承发扬这斯蒂文·霍尔最后也转向研究新科技对场所的影响去了。对现象的描述少不了对场所精神的概括。而所谓的场所精神也就是具体事物集合决定的环境特征。而这场所不能简化为空间关系、功能、结构组织和系统等各种抽象的范畴。这些空间关系、功能分析和组织结构都不是事物的本质。采用这些简化还原的方法将会失去场所和环境的可见、是在和具体的性质。诺伯格ˉ舒尔茨应该将建筑放在具体、实在和存在的领域加以理解和体验。这体验分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和味觉五个方面。视觉好理解,就是建筑呈现在我们眼中的形象。当然书中讨论的比较细,还有一些其它的信息。听觉,就是你在建筑里面的时候会听到一些声音,比如秋天的蝉叫声,夏天的风声,春天的雨声等。而这些现象让你对这个场景难以忘怀,而不是所谓的空间。触觉,多是由于材料的肌理和质感引起对光影、色彩、轻重等的感受。这些和人的身体运动痕迹交织在一起。味觉和嗅觉,是指在建筑中的一些味道让你难忘,记住了这种场景。比如建筑中有一阵桂花香飘过,或者厨房传来一阵饭香等。总之就是在一场难以忘怀的建筑体验中,时间、空间和物体都融进一个整体,光线、阴影、肌理、质感和色彩通过人体的全部知觉综合为一个完整的保持记忆中的独特体验。在这样的体验中,那种寂静、沉思冥想和持久永恒的感觉沉淀在记忆中。这种体验不在受到时间、空间和地点的限制,成为永恒回忆的记忆经验。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现象学诸派的沈克宁转述版 出口内销
  •     导读
  •     第一章破——谴责“空间”设计,崇尚“场所”创造;第二章立——建筑与场所的“锚固”、回到知觉体验——重视体验的个体性。不过海德格尔可一点儿也不“静态” 。另,第二章重复的句子太多。
  •     错把此书当做是现象学入门书籍了…………
  •     内容很丰富,学术
  •     总算看完了。。。。还。。。。蛮好看的。。。
  •     大概读了五分之一 我想读理论的源头...
  •     后面基本上是合集
  •     第一章两星,第二章三星。平均2.5星,加上整体结构混乱和流派错误频出减半星。建议:在没有足够的理论基础的情况下(即读的时候能知道XX地方又错了)就不要去读了,实在对感知现象学有兴趣,直接去读读感知现象学+建筑七感就够了。
  •     建筑不应该只是视觉的事情,但在这个网络和视觉化得时代它被大多数人认为只是视觉的事情。关于建筑本身应该有的体验都被抹灭了。动人的建筑才是我毕生的目标
  •     是本好书,不过似乎文字有些冗长,读起来好累
  •     还行
  •     还是没有具体,泛泛
  •     一本不错的入门书。
  •     巴拉干和祖母托真是被各种褒扬啊,同时也喜闻乐见艾森曼和盖里被黑啦啦啦。梅洛庞蒂那一节看得云里雾里的,建筑师也是蛮拼的(´・_・`)
  •     那样静谧温柔的本质
  •     浅显易懂的介绍
  •     以现象学角度再识民居建筑
  •     有关听觉、记忆、时间、寂静、光与影几节有意思。
  •     有意思
  •     后面看不太懂
  •     看不懂是因为哲学素养不够...
  •     好书,刚开始读有点生涩,不过都是一个过程。一本方法论,值得再读
  •     我艹怎么就能弄丢了呢!以后不能在车上看书了...
  •     现象学比较不错的入门书,海德格尔的部分读的血脉贲张,梅洛-庞蒂的则有些晦涩,至今未能全通,作者虽然表达有些啰嗦,但也不失为现象学的厉害人物
  •     又一次凌乱了
  •     好书。前后两部分应该是并列关系,可是作者的观点似乎偏向后者。可惜霍尔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霍尔了。
  •     洋洋洒洒一本书,其实各章节大篇内容用几句话就能概括。说来说去就那么一个意思。
  •     读得我要吐
  •     作者不是学哲学的,但对现象学的理解不错,难忘的阅读体验
  •     对于海德格尔和MP尤其是MP的理解流于表面:不说海德格尔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分,就很难说清海那里筑造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建立作为“位置”的物从而提供场所把天地神人四位一体的淳朴性守护于其本质中(本质是Ereignis的一种生发,建筑师其实是守护着存在本质的诗人);不说MP的肉,就很难说清MP从身体到语言再到世界的复魅,建筑师其实和《眼与心》中的画家一样,只有把身体借给同样是肉的野性存在,才能创造出虽然是物质却具有精神性(传达了蛮荒存在的神秘)的建筑。往深了挖,还能和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庄的“鬼神来舍”以及禅宗中的“妙悟”勾连契合。单单用场所(生活发生的空间,定向与认同)和知觉来组织文本,实在是小瞧了现象学也小瞧了建筑。
  •     属于对现象学归纳性的书,很不错。
  •     经典之作 字斟句酌 但若文字再深入浅出 或加入引导、提纲性质的图示则堪称完美
  •     国内第一本关于建筑现象学的著作,虽然只是引入国外的东西,但也是一件善事。质量不错。
  •     深入简出,到底建筑现象学说了个什么意思,没必要一头扎进哲学“现象学”上来理解建筑上的意义。
  •     写的很好啊,可惜到了后面我有点看不懂了,肚子里的墨水太少.
  •     表达错乱不清,无从真正进入。
  •     这是补裤裆补出来的吗?不过作者看了不少外文的资料
  •     保留 等看完相关 需要再看一遍的书
  •     说来说去说的不多
  •     已经不错啦。。虽然还是写给作者自己的。。。
  •     光与影的地方写的真好
  •     文笔深沉流畅,入门好读物,
  •     就我的程度而言,关于海德格尔的部分写得很糟糕,形同虚设。 但毕竟国内建筑界关于现象学的文章极其稀少
  •     很深奥,反反复复读了一半就停了下来
  •     书里的引用书单很好
  •     一份说明
  •     这本书顶多算编译,里面的东西80%有照抄之嫌。
  •     相当不错的入门书
  •     这本书我只敢说我读过。至于说了什么,我也不知道,完全看不懂啊!现象学神马的完全来不了啊,暂时还是觉得不评价比较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