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勘学

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8.5
ISBN:9787805190884
作者:钱玄
页数:275页

书籍目录

绪言
第一章 字句校勘
第一节 误字
一、形近而误
二、音同、音近而误
三、一字误为二字、二字误为一字
四、不明词义而妄改
第二节 衍文
一、涉上下文而衍
二、涉注文而衍
三、后人旁记之字误入正文
四、不审词义而妄增
第三节 脱文
一、不慎而误脱
二、不审文义而妄删
第四节 倒置
一、字的倒置
二、句的倒置
第五节 多重误例
第二章 篇章校勘
第一节 解说误为正文,另加篇名例
第二节 解说与正文未加标明例
第三节 正文夹解说例
第四节 篇章次序倒置例
第五节 分章分篇错误例
第三章 句读及标点校勘
第一节 句读校勘
一、释句读
二、句读校勘举例
第二节 标点校勘
一、不明词义误用标点例
二、不明专名误用标点例
三、失检事理误用标点例
四、不明语法误用标点例
五、不明记言起讫误用引号例
六、不明引语失用引号例
第四章 补阙
第一节 用同书别本校补
第二节 用本书及相类之书校补
第五章 校勘方法
第一节 对校法
第二节 本校法
第三节 他校法
第四节 理校法
第五节 综合校勘法
第六节 校勘处理方式
一、定本式
二、底本式
三、札记式
校勘学简史及重要著作
第一节 校勘学开创时期
一、校勘学的奠基人刘向、刘歆
二、郑玄校勘群经
三、高诱校释《淮南子》等书
第二节 校勘学发展时期
一、陆德明《经典释文》
二、颜师古《汉书注》、《匡谬正俗》
三、朱熹《昌黎先生集考异》
四、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
五、刘绩《管子补注》
第三节 校勘学全盛时期
一、清代朴学的开创者顾亭林
二、吴派校勘学家——惠栋、钱大昕、顾广圻等
三、皖派校勘学家——戴东原、卢文弨、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阮元、俞樾、孙诒让、于鬯等
四、章学诚《校雠通义》
第四节 校勘学新的发展时期
一、出版大量善本书,编制专书索引及善本目录
二、发现和整理大量竹木简、帛书、敦煌遗书、碑刻
三、本期校勘成果
后记


 校勘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校勘学》 钱玄先生编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8年5月1版绪言P1 校勘,是指用精密的方法、确凿的证据,校正古书中由于抄写或翻刻等原因而产生的字句、篇章等错误。校勘学,是研究有关校勘问题——如校勘的对象、校勘方法、校勘史等——的一门学科。P5 孙诒让《札迻》自叙中说:尝谓秦汉文籍,谊旨奥博,字例文例,多与后世殊异,如荀卿书之“案”,墨翟书之“唯毋”,晏子书之以“敓”为“对”,淮南王书以“士”为“武”,刘向书以“能”为“而”,骤读之几不能通其语。复以竹帛梨枣,钞刊屡易,则有三代文字之通借,有秦汉篆隶之变迁,有魏晋正草之混淆,有六朝唐人俗书之流失,有宋元明校椠之羼改。逵径百出,多歧亡羊,非覃思精勘,深究本原,未易得其正也。字句校勘P8 古书中错误最多的是字句的错误。所谓字句错误,概括言之为四大类:误字、衍文、脱文、倒置。王念孙《读书杂志》《淮南子》内篇 致误之由P10 1.从一至十六,是由于抄写者不慎而误者;2.从十七至二十七,是由于不识古字、不审文义而妄改致误者;3.从二十八至四十四,是原误而妄改,所谓以误改误;4.从四十五至六十二,是不明古音而误者。第一节 误字一、形近而误P11形近而误有许多原因。有的是由于不识古字而误的。王念孙《读书杂志》:《墨子》多古字,后人不识,故传写多误耳。有的由于不识隶书、俗字、简笔字而误改的。也有仅因两字形近而误者,其例更多,古书中触目皆是。音同、音近而误P17 先秦古籍中,同音通借特别多,两汉著述中通借字也不少。同音通借与音同音近而字误,这两种情况,实在很难区别。P18 其实不能一概而论,有些过去无通借用例的,应看作音近而误,加以校正。P18 从汉以后,在经史和文集里,通借字要少得多,即使用通借字,都是前人常用的通借字,这些通借字,基本上已成通用字。象下边举的一些例子,显然都是由于音同、音近而误的字,不能看作通借字。P20 在唐宋及以后的通俗文学作品里,却出现了大量的同音误字。如敦煌变文的写本里,到处都是。有的字从上下文还容易看出,有的则不容易看出。校勘时应作校记或旁注改正。后来如《京本通俗小说》等宋元话本,也或多或少有这类同音误字。陈垣《元典章校补释例》也有“声近而误例”一节。他说:“声近而误,有由于方音相似者,有由于希图省笔者。”一字误为二字、二字误为一字古书中一字误为二字者。顾炎武《日知录》卷七2.古书中又有两字误合为一字者。四、不明词义而妄改P 24古书中常有原书不误,而由于校者不明词义,凭臆妄改。有的原来一本是正的,一本是误的,校者不从正者,反从其误者。P27 段玉裁在《与诸同志书论校书之难》里说:“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讹不漏之难也,定其是非之难。”衍文P28 凡非正文之文字,而误入正文者,这是衍文,也称羡文。衍文应该删去、衍文的原因,主要有下列三种情况。涉上下文而衍因为上下文有这个字,抄写时不慎而误衍。涉注文而衍P30古书正文夹注,每以字之大小分别,正文大字,注文亦单行,仅用小字。如抄写时大小不明显,正文与注文常混淆不分。以上所举诸例,大都因此而产生衍文。这里再举《史通》一例,正文注文混乱,以致两者互有衍文、脱文,竟无法句读。(《史通·烦省》)三、后人旁记之字误入正文四、不审词义而妄增P33 原文无此字,校者不明词义,或不审制度,以为脱字而妄增。P34 陈垣《元典章校补释例》谓衍文常由于下面这些情况而产生:1.以已抄为未抄而误衍者;2.错看前后行字句而误衍者;3.衍字恒在两行接续之间;4.有误字既经点灭,后人不察,仍旧录存。陈氏所述几项都是他的经验之谈,但应加“因不审词义而妄增”一项。脱文P34 脱文有因不慎而误脱的,也有不明文句意义而妄删的。不慎而误脱1.其中较多的是因上下有同字而误脱。P35《列子集释》引俞樾说:“因古书遇重字多省不书,但于字下作二画识之,故传写脱去耳。”也有因上下文有同字、或句式相似,而脱十余字者。也有上下文并无同字,仅因不慎而误脱者,这类例子在古书中也有不少。不审文义而妄删倒置P39 倒置指把原来字或句子的位置前后改动。下边分字的倒置和句的倒置两类说明。字的倒置1.有的是两个字前后倒置,其意义虽无大出入,但不合习惯用法。2.有的倒置之后,与原来意义不同。3.有的倒置之后,不合当时文法,或不成文义。二、句的倒置有前后两句倒置的,也有前后两句的主要句子成分倒置的。多重误例P44 徐复先生曾著《校勘学中之二重及多重误例》一文,就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说:“顾乃文句中有一字之舛讹衍夺,比照文义,求之尚易;其有二重及多重之谬误,则非耽思旁讯,即难为订正。此在昔贤,亦曾致力,无如条例未立,所得不多,学者深病之。”该文归纳二重及多重者凡十六例:上衍下夺例 二、上夺下衍例 三、一倒一夺例 四、一倒一衍例一倒一误例 六、一夺一误例 七、一衍一误例 八、一误一改例二形并误例 十、妄补二字例 十一、句夺二字例 十二、句衍二字例二形并误又误倒例 十四、一字形误迳改二形例 十五、一字形误迳改三字例 十六、三字形误又衍一字例第二章 篇章校勘P50篇章校勘是对古籍的整篇或整章的校勘,与前一章所谈的一字一句之校勘不同。先秦、两汉古籍,由于历时久远,各家传授不同,辗转传钞,所以有些书的篇目标题,篇次即内容各方面,已不是原来的样子,须要加以校勘整理,搞清它的原委。汉刘向校雠古书,也从事删除重复的篇章,考订一书篇目次第,这些都是属于篇章校勘的范围。《礼记·乐记》P51 篇章校勘应该先于其他校勘。因为一本书的篇章刊定了,才能谈得上字句的校勘。近年出土的秦汉帛书简牍很多,有《诗》《易》《仪礼》《老子》《孙子兵法》《尉缭子》等十数种,这些都是现在有书的,其它古佚书更多。出土的帛书简牍与现在的书,不仅字句不完全相同,即篇目、章节亦有出入。这是重要的校勘资料。解说误为正文,另加篇名例P51先秦古籍,正文与解说,经与传记,分别很清楚,不相混杂,它的体例有三种:经与专辑分别独立成书。正文、解说同在一书,但分别成篇。一篇之中,前为正文,后为解说。P52但今存古籍,也有不按上述体例,使正文与解说分辨不清。有实为解说,而编校者误为正文,并另标篇名的。(常常是每段先解说,再用“故”“故曰”“是故曰”等引出正文)解说与正文未加标明例古书中,有前边是正文,后边是解说,而校对不察,未加划分标明。把记文混入经文。古书中也有把经文混入记文的。正文夹解说例P55上文提到古代正文与解说或分别成书,或分别成篇,或解说附于正文全文之后。后来有正文夹解说者,亦即正文夹注。正文与解说均单行,仅用大小字分别。(夹注用双行,乃是后来才有。)正文与解说连缀,又无符号隔开,那就容易混淆不清。如《大戴礼记·夏小正》《水经注》。第四节 篇章次序倒置例P56出土帛书简牍,每与今本之篇章次序不同。象这类篇次的不同,很难定其是非。应各仍其旧,保存下来。分章分篇错误例P58古书篇及章的题目,一般在一篇或一章之末。第三章 句读及标点校勘P61 古人著书,一般不加句读,后来读者或加上句读,或在注释中说明某处绝句。……汉代郑玄注经,当然以训释字义为主,但亦兼及校勘文字,并谈到句读的问题。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常列举几种句读,并辨其是非。 第一节 句读校勘一、释句读P63有一件事不易理解,大家既然感到句读困难,可是秦汉之间帛书、简牍,一般不加句读;开始有印刷之后,古书也不加句读。到宋代有几种经传的刻本加句读,但也没有普及。清人高邮王氏自刊之书,自加句读,这真是方便读者。古书一般不加句读,那么怎样知道前人句读错误而加以校正呢?主要根据古书的注释。从注者加注之处,辨别注者的断句。有时可从注者的解说中辨别注者的断句。有时在注中提到前人的句读。有时从引文中可以了解前人的句读。句读校勘举例有当断而不断者有不当断而断者有当属上,而误属下者有当属下,而误属上者有时几种不同的句读,似乎都可讲通。著者本人又没有句读,无法定其是非,只能说‘数读皆可’,这也是一种不得已的办法。标点校勘P71句读主要是断句,而标点符号除了断句外,还要标明句子的语气、某些词的性质、引语对话的起讫等,它比句读完善。……吕叔湘先生曾受出版社委托对1956年版《通鉴》标点本,作一次标点方面的校勘。吕先生在校勘之后,另写一篇《通鉴标点琐议》。选出有代表性的例子一百三十二个,从标点错误情况和错误原因两个方面,归纳成三十条,非常精确。这标点校勘三十条,真可与王念孙《读淮南杂志自序》中归纳的字句校勘六十二条相媲美。兹择其最常见者,分六类举例说明。一、不明词义误用标点例二、不明专名误用标点例1.不明职官制度而误用标点2.由于不明地理而误用标点P78已故的学者陈垣先生说过这样一句笑话:“标点史书,要注意‘香蕉苹果’一类东西。到底是‘香蕉、苹果’,还是‘香蕉苹果(苹果之一种)’。”这句话,确是从事古书标点工作的甘苦之谈。失检事理误用标点例不明语法误用标点例因不明语法,特别是不明虚词的用法,而误用标点者,其例亦甚多。五、不明记言起讫误用引号例P82文章里有记事之文,有记言之文。记言之文要用引号标出。如果对记事、记言辨别不清,记言部分起讫不明,那就不能正确使用引号。把记言之后的记事之文误入引号之内把记言之前的记事之文误入引号之内也有根本不是记言,而误为记言之文而加引号的六、不明引语失用引号例P84古人在著作中,常引用成语或前人的名言等。在引语之前,用“某曰”、“谚曰”等字样,这是明引,读者容易分辨。如不用“某曰”、“谚曰”等字样,这是暗引。不论明引、暗引,标点者都应加上引号。但有些标点的古籍,由于标点者不明引语,而失用引号。补阙P89秦汉间的竹简有断损,帛书有烂阙,碑刻也有断泐,后来的敦煌写卷以及刻本又有蛀烂、阙叶。由于这些原因,产生大量的阙文。设法校补这些阙文,也是校勘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补阙有两种情况:一种有同书别本可以校补的;另一种无同书别本可以校补的。第一节 用同书别本校补P89同一种书而本子不同,甲本有阙文,乙本不阙,就可以用乙本校补甲本的阙文。这种校补是比较容易的。(如敦煌变文、阜阳汉简)P91现存的常见书也有阙文或阙叶,一般可以用同书别本校补。P92但也有同书别本都阙,而无法校补的。(如《南齐书·地理志》)也有同书别本不得补,而于类书中引文得补的。用本书及相类之书校补P92 秦汉间的竹简、帛书,其中大量是古佚书……而这些书都没有同书别本可以校补,主要靠上下文来推求,或是采用相类之书来比勘,尽量设法把阙文补上。这类补阙,目的在于便于阅读,能使残阙的材料发挥一定作用,决不能说补上的阙文完全恢复了原书的面貌。从本书上下文来推究补阙用相类之书校补依本书之注而补正文之阙《读书杂志》《汉隶拾遗》校勘方法P99以上几章是谈校勘的对象,即说明古书中有哪些地方须要校勘。这一章谈校勘方法。……陈垣在《元典章校补释例》一书中,将校勘的基本方法概括为对校、本校、他校、理校四种,极为周密。在实践中,这四种方法又经常配合运用,互相补充,所以又有综合校勘法,共有五种。对校法P99 对校法是用同书别本互校的校勘方法。进行对校法,首先要广泛搜集同书别本。别本,包括手稿、古钞本及各种刊本。在这些本子中选择一本错误较少的本子作为底本,然后用其他本子校勘。P102对校法有两个主要的作用:从对校中可以发现古书的错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错误非常明显,凭主观就能看出来的。……凡文句通俗浅显,其中如有错误,校者虽无别本对校,亦可据上下文义校改。另一种错误,不明显,须用另一个本子对校才能发现,特别是一些脱文。对校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作为改正错误的有力证据。根据各种充足的理由,校正了古书中的错误,如果再通过对校,用同书别本作证,那才有了书本可靠证据。P104对校法是校勘方法中最基本的一种方法。在运用对校法时要注意一个问题,即不能盲目信古。一般说古本要比后来的本子错误少一些,因为传钞翻刻愈多,那末错误也愈多。但不能以为古本一定是正确的。有人迷信宋刻本,其实宋代人就不信当时的刻本。陆游《跋历代陵名》说:“近世士大夫所至喜刻书板,而略不校雠,错本书散满天下,更误学者,不如不刻之为愈也。”本校法P106本校法是以本书校本书的方法。在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下,采用本校法是一种好方法。根据本书的上下文义,相同相近的句式,相同的词语等,校勘本书的错误。P108本校法也比较可靠。因为一本书有一本书的体例,一个作者的用词造句也有一定的时代性。虽不是直接的原文对校,可是用本书校本书,也是比较接近于直接的。要采用本校法,必须对本书前后融会贯通,才能达到左右逢源。他校法P108他校法是用他书校本书的校勘方法。所谓他书,范围是很广的,如内容相近的同类的书,本书有引用他书的,或他书有引用本书的,或同记一事的。这些都可以用来作他校的资料。张舜徽:校书首贵广罗异本,其次莫若采相类之书以比勘其异同。P111前人常用本书之古注校本书,这是他校法中最好的根据。因为古注所据的本子较早。有的正文已误,而古注未误,即可据古注订正正文。P111 凡是古类书及文集古注,有引用本书的语句的,这也是他校法的重要依据。……校勘资料愈多,就愈容易发现问题。P112在用他校法时,应正确对待古类书及文集古注。这种书是他校时的参考资料,但决不能尽信。因为古人所编类书,所注文集,在引书时往往很随便,有的约取其辞,有的节用书意,不尽如原文。所以在运用这些资料时,要十分慎重,特别是只有一个例证时,更不能尽据以改正原文。理校法P113理校法是以充足理由为依据的校勘方法,也称推理校勘法。推理即指演绎、归纳、类比等推理。运用这些推理,除了它各有一定的形式规律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具有充足的理由。这里所说充足理由是多方面的,如文例、文字、音韵、训诂、语法、历史、制度等,都可以用来作为充足理由,订正书中的错误。所举的理由愈充足,勘正的可靠性愈强。薛正兴《谈王念孙的推理校勘》综合校勘法P123如单纯用对校法,发现了几个本子有异文,除了明显的错误可以凭一般理解,判断何本是何本非;极大部分须与其它校勘方法结合,才能判断几种异本的是非。校勘处理方式一、定本式P129根据校勘的结果,把底本的误字、衍文、脱文、倒置以及篇章等错误,改正过来,成为一本定本,在注中作校记。有的校注者认为底本确凿错误的地方,全部改正过来。有的改正底本的一部分错误,其已改及未改者均在注中作校记。另一种定本式是正文全用底本,再用符号改成定本,在注中或书后作校记。底本式不改动底本,在注中作校记,或书后附校勘记。札记式这一类是不录原书全文,只录校记。上述三种方式,各有所长。定本式适用于普及本,便于读者阅读;底本式保存原本面目,供学者考核原委;札记式则为略去书之全文,节省篇幅,其功能与底本式相似。死校、活校死校指校后只记诸本异同,不判断是非。活校只记诸本异同,判断是非,并改正底本。校勘学简史及重要著作P136有校勘这件事,不等于有校勘学。称为“学”,就得对某项学问划定一个明确范围和一定的内容,制定一定的程式方法,成为有系统的知识或理论。根据这个标准,校勘学的开创应在西汉时期。第一节 校勘学开创时期一、校勘学的奠基人刘向、刘歆1.校勘篇章2.校勘文字3.编列目录二、郑玄校勘群经三、高诱校释《淮南子》等书第二节 校勘学发展时期一、陆德明《经典释文》P145他的校释包括三个方面:注音、释义、校勘。其中引用各本的注音以及字句校勘,这两方面的分量比较多,释义比较少。该书校勘的方法是选择一个底本,然后引各本异文,有的断定是非,有的只存异文,不作断语。除校勘文字外,也正句读。所引的别本都是汉魏六朝的本子,现在极大部分已经散佚。所以这是一部校勘学上资料十分丰富的宝贵著作。二、颜师古《汉书注》、《匡谬正俗》三、朱熹《昌黎先生集考异》P148《考异》 序:“悉考众本之同异,而一以文势义理及它书之可证验者决之。苟是矣,则虽民间近出小本不敢违,有所未安,则虽官本、古本、石本不敢信。又各详著其所以然者,以为《考异》十卷。庶几去取之未善者,览者得以参伍而笔削焉。”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P150彭氏校勘宗旨,见于该书《自序》:“实事是正,多闻阙疑。”“书不可妄改。”全书不以《文苑英华》篇目为次,而以误例分类编列。这是开“校例”之断。五、刘绩《管子补注》第三节 校勘学全盛时期一、清代朴学的开创者顾亭林《日知录·改书》二、吴派校勘学家——惠栋、钱大昕、顾广圻等三、皖派校勘学家——戴东原、卢文弨、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阮元、俞樾、孙诒让、于鬯等P158卢氏校书极为精密谨慎。他说:“古书流传,讹谬自所不免,果有据依,自当改正。……但究须审慎,疑者宁阙,以俟后之人或有能通其意者,若遽凭臆改定,而又全没旧文,则似是而非之弊,又不可胜言者矣。”四、章学诚《校雠通义》第四节 校勘学新的发展时期一、出版大量善本书,编制专书索引及善本目录二、发现和整理大量竹木简、帛书、敦煌遗书、碑刻三、本期校勘成果1.王国维《水经注校》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2.陈垣《元典章校补》3.周祖谟《方言校笺》科学出版社 19564.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5.张友鹤辑《聊斋志异》三会本(会校、会注、会评)中华书局 19866.《红楼梦》,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7.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 中华书局 19838.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 中华书局 19839.孙钦善《高适集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10.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 中华书局 1985后记P5正如宋人宋弁所说:“校书如扫尘,随扫随有。” 宋弁——朱弁。见《曲洧旧闻》,实为宋次道语。P11 《大平御览·道部一》——《太平御览·道部一》P24《管子·牧尼》——《管子·牧民》P29愈樾——俞樾P81元魏·慧觉译《贤遇经》——《贤愚经》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之前简略读过 打算在读一遍
  •     要言不煩,就應用性而言强出倪其心《校勘學大綱》不少,且把句讀標點亦列入校勘內容,不見於其它同類專著(林艾園《應用校勘學》似亦有標點專章,未暇翻檢)。又,現有諸校勘學論著,均未涉及以下兩點:1、中外校勘理論與經驗的比較研究;2、電子技術與網路資源在校勘領域之引入運用。今日若慾再作一新校勘學教本,此二點必不可忽略。
  •     啦啦啦,俺有一本,哇咔咔
  •     很好的教材啊。例子豐富得多。
  •     以前讀的。自學。
  •     当年看过一个油印本。
  •     太简略
  •     又是那种#新世界的门大开了#的感觉,看完在听课顺畅很多。抽时间再把例证看一遍。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