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书评

出版日期:2016-1
ISBN:9787552010347
作者:【美】沙法丽•萨巴瑞博士(Shefali Tsabary, PhD)
页数:272页

让孩子安心做自己—读《失控—孩子不听管教怎么办?》

让孩子安心做自己—读《失控—孩子不听管教怎么办?》“如果你不听话,我就不喜欢你了。”“如果你不听话,就不给你买芭比娃娃了。”“如果你不自己上床睡觉,就不能看动画片了。”“如果你能在英语考试中得到100分,就给你买那辆你一直想要的自行车。”父母们,好好的回忆一下,在自己跟孩子的交流沟通中是否出现过类似的对话呢?孩子们是否如愿的“听话”了呢?我经常会为女儿在睡前讲几个故事,有的时候我心情不是很好的时候,就想着蒙混过去,可是执着的女儿却因此哭闹,当时的我却认为女儿这是在无理取闹。“明明我心情不好,也不知道理解我一些,一点儿也不听话。”这绝对是我当时的心里话。可是真的是她在无理取闹么?我已经为她养成了一个很好的读书习惯,却因为自己说的跟做的不相同,让孩子无所适从。幸运中,我读到了这本《失控—孩子不听管教怎么办?》。亮黄色的封面上一个小男孩一个小女孩儿在用自己的手指分别朝两边拉自己的嘴巴,做着鬼脸。看到这样的封面,看到如此的孩子你是不是也失控了呢?有没有觉得有些头疼了呢?然后我女儿看见这封面也有样学样的做着同样的动作。当我耐心的告诉她那样做是不礼貌的,也是不卫生的时候,她会给我说:书上的小朋友就是这样做的。后来,我渐渐的不再管她是否再继续做鬼脸的时候,她反倒觉得好像无趣了一样,也不再做鬼脸了。在由美国著名正念心理学家、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博士沙法丽•萨巴瑞所编写的《失控—孩子不听管教怎么办?》一书中,沙法丽博士发人深省地指出,亲子冲突的根源在于父母对孩子的控制与管教,如果父母能够放弃“我的孩子应该如何”的执着,转而接纳孩子“本来面目”,尊重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感受,是有效的育儿基本原则,因为它是亲子沟通的基础。尊重孩子,意味着把他们视为真正的人,就像我们希望别人把我们作为真正的人来对待那样。当然,有的时候有些问题并不是非黑即白的答案,我们和孩子持不同的意见时,也要鼓励和尊重孩子的意见。孩子们只是做自己而已,就算他们不听话,他们也只是想做自己而已。父母的责任应该是弄清楚孩子的问题,满足她的需求。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并不是为了做父母的傀儡。他们是来奋斗、探索、茁壮成长和享受生命的,在这段旅途中,他们需要我们的鼓励。最后奉上作者沙法丽•萨巴瑞博士写的一首诗《我的孩子》,看看能不能让我们从中有所启发和思考呢?我的孩子我的孩子不是供我作画的画架,也不是供我打磨的钻石;我的孩子不是让我炫耀的奖杯,也不是我的荣誉徽章;我的孩子不是一个想法、期望或幻想,也不是我的倒影或遗产;我的孩子不是我的傀儡和计划,也不是我的奋斗和欲望。我的孩子在这里摸索、踉跄、尝试、哭泣、学习、闯祸、失败、再次尝试;我的孩子聆听着成年人听不清楚的鼓点节奏,跳一曲自由的舞蹈。我的任务是站在一旁,相信无限的可能,治愈我的伤口,装满我自己的水桶,让我的孩子飞翔。

家教中的管控辩证法

评《失控 孩子不听管教怎么办》在孩子的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会不自觉地“控制”孩子。这个观点也许有些偏激,甚至让父母们的辛勤付出产生变味的感觉,但是在《失控 孩子不听管教怎么办》中,作者确凿得从孩子的心理成长特点、感知事物的方式、观察世界的视角出发,向我们介绍了父母们怎样在潜意识中、不自觉地“控制”着孩子的成长,安排着孩子的生活。于是,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控制”和孩子的“反控制”就不断上演,有的时候还非常激烈,后果让人心焦。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面对不期而至的亲子冲突,家长们一定饱受了煎熬。沙法丽•萨巴瑞是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博士,也是孩子的母亲,在儿童教育方面从学识理论到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以正念心理学的路径,从大量的临床研究与青少年咨询经验出发,向我们揭示了亲子冲突的根源:父母对孩子的控制与管教。而这些总会触发孩子的不满与反抗。带着这样的理念,作者借用了“囚徒—监狱长”、“编剧—演员”等角色模式,来形象地说明家长控制孩子的行为做派、方式方法、产生的后果等等,让读者们形象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控制”,是产生亲子冲突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作者对“纪律、过度保护、诚信、设定界限、放弃完美、哄骗、规则、作业战役”等几十个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逐项进行探讨,从自己的咨询、治疗过程中总结经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为家长处理此类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比如,作者看到“没有威胁或贿赂,孩子就不会主动做任何事,因为他们已经沉迷于不断地受控制之中”,她在实践中认识到“讽刺的是,最受纪律约束的孩子,往往最没有能力约束自我”,由此她认为“所谓的纪律是有害的,无法产生父母期许的好行为”。比如,在过度保护孩子方面,作者认为,要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用后果来教育孩子、引导孩子的行为,这比家长焦头烂额地过度保护更有效果。因为“我们无法完全回避焦虑,因为它是生活和呼吸的自然组成部分。”这是多么直面现实的教育理念啊!饱受压力的父母们,身处焦虑的父母们,面对各种伤害孩子负面信息的父母们,哪个没有对孩子全方位保护的心思呢?都恨不得让孩子武装到牙齿。其实,每个“问题孩子”、“网吧少年”的背后,都有家长全面控制的祸根,都有过度保护的阴影。正是家长们潜意识的过度保护和设定界限等等,日积而月累,量变到质变,最终让孩子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轻者亲子冲突等,严重者甚至让孩子走上更大的弯路。最后,作者以“联结的力量”对自己的教育理念进行了系统总结,建议父母从“见证、调查、中立、协商、共情、解决”六个步骤与孩子建立并保持联结。这些很值得我们在亲子关系培养和家庭教育中尝试。孟人梦言原创于2016年4月11日 转载使用请豆邮联系。

让失控变成可控

家有6岁熊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渐渐露出了叛逆的端倪,常常在我恼羞成怒让他把屁股交出来的时候,斩钉截铁地对我说:不交!!是以当我看到《父母的觉醒》作者沙法丽•萨巴瑞的新书《失控——孩子不听管教怎么办》的时候,毫不犹豫地买回家拜读。看完之后,我确信家长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从而帮助我们成为更强大、更高效的父母,培养出快乐、自律、有责任感的孩子。让我们来提炼一下书中的精髓——m(>^ω^<)m 为什么会失控?因为我们总对孩子说“不”!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越来越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要求独立自主,他们渴望有一个不受干扰的自己的生活空间,在其中充分体验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苦恼和快乐。为此,他们有时也不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希望私下默默地收藏和品味自己的小秘密。但在父母的心目中,他们一直习惯于把自己的孩子看得比他们的实际年龄还要小些,认为不成熟,还需要保护。这时,父母忘了孩子是具有独特性格特征的“人”。过分的干涉导致孩子种种不满情绪,与父母之间的言语冲突随之而来。其实,每个人都不喜欢听别人说“不”。因为“不”包含着来自过去的威胁性信息,它唤起的记忆或许是严苛的父母或无助的童年。纵然我们已经成年,但当我们听到“不”的时候,依旧想像个两岁的孩子一样闹闹情绪、踢腾两脚,或者干脆躺到地上大哭大闹直至脸色发青。不论我们处在什么年纪,“不”听起来依然刺耳。然而,我们每天都会无数次地对孩子说出这个字,也不管他们会有什么感受。当我们偏执而不肯通融的时候,就会毫无禁忌地说出“不”字。孩子或者充耳不闻,或者更糟——干脆直接造反。如果我们对“不”字无法运用自如,那么不管说多少次,孩子依然不会听从我们。沙法丽•萨巴瑞让身为家长的我们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根源,然后又教给我们:只有当我们全心期待被倾听的时候,孩子才愿意听取我们的意见。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期待尊重与尊严;当然,我们的底线也不容逾越。m(>^ω^<)m 面对失控怎么办?对孩子施加我们的意志。沙法丽•萨巴瑞曾说:如果我们不能从容地对待“不”字,那么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就很有可能变得目中无人、放荡不羁。那么,如何说“不”,在什么情境下说“不”,都是很关键的。传统的父母之道是直线型、分等级的。父母居高临下地掌控一切。说到底,孩子难道不是弱势群体,不该是由我们来改造的吗?因为我们毕竟是更有知识的成人,而孩子既幼小,又不如我们懂得多,所以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应当控制他们。事实上,对于父母做主掌控一切的家庭,我们都习以为常了;所以从来也没有想过这种格局也许既不利于孩子,也不利于我们这些父母。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我们在童年时代看到的育儿模式,后来成了我们自己的育儿模式。”一句话道出了我们的教育现状。在很久以前,父母剥夺了我们追求自尊的权利。自尊是尊重他人的前提。如果我们不尊重自己,那么不论孩子还是他人都不会尊重我们。因此,在面对失控的时候,我们需要毫不含糊地施加自己的意志。但是,这完全不同于那种作法:不顾孩子的需求,毫无意识地将自己的行事方法强加给他们。m(>^ω^<)m 如何远离失控?掌握方法很重要!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父母要有耐心、决心和合适的教育方法,能创造性地采取恰当的措施,坚持不懈地去求较好的教育效果,而不应追赶社会潮流,盲目随从。要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对他们所进行的一些有科学、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让他们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基础知识,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其次要尊重孩子,转变观念,平等相处 。许多父母依照自己的预设模式塑造孩子,当孩子的行为违反父母预设的模式时,便觉得难以接受。相反地,如果父母视子女为独力个体事时,则较能接受孩子的独特性,允许孩子依天性发展。书中阐述了很多易于操作的方法:——如果让孩子自然地体验到焦虑,并且达到足够的剂量,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他们的成长。——当孩子表现出不礼貌的行为,父母需要给他们时间冷静下来。父母可以选择主动走开,让孩子体验失去父母情谊的后果。——如果父母的生活能够体现诚信的原则,那么孩子就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拒绝。——通过诸如鬼怪、僵尸等形象,孩子在向我们展示他们的不安全感。父母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青春期的孩子并不是怪物,真正的怪兽是堆积如山的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正是通过这样一些方法,教养孩子才有可能成为一场富有创造性的旅程,让父母与孩子都从中受益。在此过程中,每一刻都是精神的相遇。父母与孩子在精神之旅中携手舞蹈,乐在其中。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可以帮助父母远离亲子冲突,引导孩子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实现的书。对每个人来说, 家庭教育不仅是做人的摇篮, 同时也是终生教育的基础, 作为“第一任老师”的父母, 可谓任重而道远。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合格的家庭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家庭中亲子关系是子女的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而由于群体和个体之间的差异,无可避免地会与产生亲子冲突。但亲子冲突并非一定是坏事,处理得当,可以增进冲突双方的了解和情感, 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父母要对亲子冲突应具有正确而全面地认识,用自己的爱心、智慧和技巧进行卓有成效地关键对话,消除矛盾达成沟通,使亲子关系更加稳固、亲密与和谐。这样,孩子的健康发展、家庭的幸福安乐必将成为现实。

从控制变为指导

读《失控——孩子不听管教怎么办?》书评 文/可月会儿《失控——孩子不听管教怎么办?》作者沙法丽•萨巴瑞,美国著名正念心理学家、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老实说,在没看到这本书之前,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明理、很智慧的妈妈,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我有我自己的方式,做得也不错。可是,自从孩子升入初中后,和孩子的互动、沟通以及教育上总显得捉襟见肘,心有余而力不足。孩子大了,凡事有自己的主见,不像小时候,我说什么她大都会照着我说的去做,所以我们之间有越来越多的冲突和不和谐。沙法丽•萨巴瑞博士的观点是:亲子冲突的根源在于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和管教。这一点,我不得不承认。我总想控制孩子的思想和行为,让她听我的,可是现实却是越来越远。有时,我不得不无奈的妥协于她。对孩子从控制变为指导,我正在一步步的学习和改变自己。书中说:父母很容易将自己的愿望投射到孩子身上,随心所欲地为他们的生活撰写剧本、购买戏服并预测“电影”的结局(此段为书中原句)。我曾经也是这样的妈妈,我天真的以为我喜欢的东西,也必定是孩子喜欢的。给孩子报课外班补习书法,她本意是想学硬笔,而我让她学软笔,并且和她一起去学。当时她并没有明确反对,她的态度是学软笔就软笔吧。这让我很欣慰,我以为她经过我的熏染真心喜欢上了软笔。一次她从学校回来跟我说:“今天咱班同学问我为什么学软笔没学硬笔”?我说:“哦,你怎么答的”。她说:“我跟你说实话吧!我妈喜欢软笔”。我一脸愕然,我就是利用妈妈的身份,把我的愿望强加到她身上。学了一年半以后,她很严肃的跟我说:“我不学了,说什么我也不去了”。我没有再勉强她。对孩子从控制变为指导,我一直在努力的学习和改变自己。《失控——孩子不听管教怎么办?》,我边看书边会情不自禁的联想到我和孩子。总以为自己做得很好,通过阅读才知道,我和大多数妈妈一样,总想控制孩子,俗不知从小受父母主宰的孩子,长大后要么主宰别人,要么被人主宰。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如何管教,而是要理解孩子的需求。孩子的行为是他们需求的反应。沙法丽•萨巴瑞博士把需求分为两类:联结和学习。年轻的父母们,当你们阅读本书后,对你们和孩子来说,是福音。它教会你如何做一个被尊重、被理解而且贴心的家长和他们眼中的大朋友。也让你有一个贴心的、有主见、被尊重的孩子。从而使家庭更和谐,家的氛围更融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父母和孩子都是幸福的。幸福感足,人的心情、心态就好。在面临外界环境的各种压力时,孩子不会焦虑、逃避和束手无策。对孩子从控制变为指导,是首先你要转变的观念。《失控——孩子不听管教怎么办?》,好书推荐!注:水平有限写的不好,均为原创而且用心。如有转载经授权后方可,请豆邮联系笔者可月会儿或发邮件至kuaile-huier@163.com,谢谢!

失控的人生

我自认为育儿书籍看得太多了,几乎是半个育儿专家了。而且对于育儿方面,说起来也头头是道,虽然做起来未必专业,但也能根据问题想到相应的解决办法。但这本书我刚翻起前言,就仿佛当头棒喝,对我现有的理念更是一种颠覆。如果我再提自己是师范毕业的,好像更矫情了。但我之前的确对自己能成为一名合格,并且出色的母亲胸有成竹。但事实是,我那可怜的理论根本无法应对复杂的情况。那个小人精经常弄得我很崩溃,所以家里常常出现我的河东狮吼,打骂、甚至有想掐死她的冲动……好在我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道时刻反省自己,并且积极的想办法解决难题,而且通过阅读各种育儿书籍来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和处理问题的手段。越来越能控制的自己的情绪,理性的解决问题,和孩子共同进步。我自认为现在是个比较合格的家长了。节假日总是带孩子去旅游。周末去远足,我们一起爬山,一起观察小昆虫、观察植物,一起看书,放风筝等等。充分的给孩子自由和尊重。当然必要的规则和纪律还是要遵守的。比如不许吃糖,公共场合不许大声喧哗、打闹等等。如果违反了,我就要采取什么措施,给予相应的处罚。我还以为自己这样做是松弛有度,是个明智的家长,对自己褒奖有加呢。对照这本书,我竟然发现,自己还是属于监狱型的家长。根本没有从孩子的天性角度去真正的尊重孩子的意愿。而我所谓的尊重,也无非从我的角度出发的,所谓的我是为了你好。而最终的结果就是会把孩子培养成庸人,甚至是独裁者和暴君!!真是让我大跌眼镜。仔细想来,竟然真的是这样!每一本育儿书籍都不是万能的灵丹妙药,也不一定就适合你,我们做的只能是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学习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而且真的是我童年所受到的育儿教育,就是现在我所用的模式。这种影响是很难克服的,但我要尽力克服。让孩子承担后果这一点我做的还是比较不错的,基本孩子的作业、以及作息时间都不要我来提醒,我只是负责检查作业签字即可。这点学习的自主性是她在幼儿园就养成的。这也是我放手的结果,起因是我太懒了,呵呵。也就是这点懒,锻炼了勤快的孩子。我也希望家长们都能放手,让孩子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同时在生活方面,也尽量放手,相信孩子,他们自己能处理好的。“我们与孩子的一切矛盾都源于我们自己潜意识里的冲突!”真是一针见血!我们经常犯这样的错误,一边要求孩子怎么样做,一边我们却违背对孩子的要求而去做,让孩子无所适从,久而久之,也变成了无原则了。你对她的要求也便没有了约束力,成了一句空话。这点真的要父母真正的以身作则,坚持和孩子一样的立场和原则。这本书的结尾给了秘诀和策略,很实用。书籍装帧精美,印刷清晰,插图贴合内容,别出心裁,还有非常实用的书签,赞一个。好书就是要分享给大家。我看完给别的家长看了,相信他们也会和我一样,深有体会。为了让自己和孩子的人生不失控,建议大家都看看这本书。这本书的观点和其他单纯的育儿书籍是有很大区别的,真的是让我茅塞顿开。谢谢青豆坊。

从孩子磨蹭说开去,我们来看看如何扭转《失控》局面

 看到一个贴子,谈到孩子磨蹭时是希望家长可以慢慢来。但许多家长质疑,如果不催,孩子更磨蹭了。伴随着磨蹭爆发的可能还有自己的怒火唠叨,和孩子的敌意。于是一连串的麻烦事件不断重演,父母和孩子之间开始了拉锯战。父母们大概也会在这种情形之下,体会到对于孩子完全没有了任何控制能力,恶性循环下去,孩子有可能做出一些更过火的举动。不光是磨蹭,能够引起父母怒火的事情也许还有很多。许多人往往会把这事都归罪于孩子,认为是孩子“不听话。”往往只注意到了孩子表面上的行为,却并不肯深入了解行为背后所产生的根源,并反思自己为人父母所需要承担的责任。要知道在这样的战争中,最大的矛盾不是来自孩子,而恰恰是家长。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明明想好好爱孩子,做一个最好的父母的呀。可是,孩子,你为什么总是触怒我?可是在这样的事件里,我更愿意接受下面这句话来反思生活。其实生活中所有的问题都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父母的问题。在教育孩子之前,还是请先修炼自己。一切问题都只是表象,背后的根源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  当我们想把孩子往在我们看来正确的方向引领时,你有没有想过,这或许对孩子来说只是一种控制,而非出于他(她)的自我约束?而一个不懂得自我约束的孩子,是没有办法真正自立与成长的。  但是如果我们不管孩子,难道就由着他听之任之吗?不,我们需要约束,但不是以敌对的方式,而是以有效的沟通来解决。也许会有人说,我的孩子什么也听不进去,他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所以,我们和孩子之间充满了冲突。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看看来自美国的教育专家沙法丽萨巴瑞博士是如何通过《失控--孩子不听管教怎么办》一书引领我们如何走出家教误区的。让我们抽丝剥茧,一层层去分析失控的根源,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良方。    1,为什么会有冲突?  我们想要控制局面,可是沙法丽博士偏偏告诉我们,“纪律”其实是教育最大的敌人。为什么这么说?  可以想一想,当我们对孩子一遍遍申明纪律时,其实就是在控制着他的行为,而这种行为一定是孩子的弱点,我们不断地强化孩子的弱点,他会感觉到愉快并心甘情愿接受你的纪律吗?  所以请想一想孩子身上是否有令你值得赞扬的行为?比如他游戏、画画、手工时,他是不是并不需要你强迫,就能够很开心?其实,孩子不是缺少自律的能力,他只是被过多的干涉了内心的步调。  2,让我们放弃完美的理念  请接受自己的孩子,他并不完美,就像我们自己一样,我们自己尚且有太多做不好的事情,为什么一定要强求孩子?  想让孩子学会自律,就请先让孩子学会承担“自然后果。”  除非是那些真正危险的事情,例如玩危险物品,从高处往下跳,闯红灯等,这时我们一定要当机立断地阻止,否则其他的小事就请让孩子自己承担。  我们过度的保护只会让孩子学会不负责任,他应该有发展自身韧性的能力。  例如,他磨蹭着不肯出门,那么就让他迟到一次,老师的批评就是自然后果。如果他的行为导致父母工作迟到,也请告诉孩子这个后果,他应该明白这件事造成的更多后果。他写作业磨蹭、完不成,就让他这样接受一次教训好了,因为你的催促只会让他认为,那是“你的事情。”    3,并不是不需要规矩  并不是说因为我们的孩子不完美,我们就对他的行为听之任之。父母一定要明确,我们之所以要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是为了更好的树立规矩。  只有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他才有可能重新思考自己行为造成的影响,由别人管理而慢慢转化成为自己内心约束。    4,规矩一旦制定,就要严格执行,尤其是成人  许多父母一面为孩子树立规则,一面却毫无原则地破坏规则。  比如不许孩子吃零食,可是孩子一旦哭闹就立刻败下阵来。不愿意让孩子吃垃圾食品,可是自己不想做饭一家人就去了快餐店。  父母总是教孩子言行不一,可是一面却总是无道理地惩罚孩子。孩子总在观察我们,我们能否让自己做得更完善?    5,我们的准则来自内心,而不应该是外界的压力  有时候,我们对孩子觉得不满意,并不是孩子真的做得不好,而是我们认为“他应该这样做”。  我们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可是我们的想法就一定是完全正确的吗?我们潜意识里认为正确的,不能强加到孩子身上。  更何况,我们还常常因为来自邻里亲朋的压力而希望孩子变成那个样子,我们失去内心的平衡时,往往会对孩子做出错误的评判与指责。    6当冲突发生时,请学会阅读孩子的心情  我们强加到孩子身上的要求,必然会引发种种冲突。可是作者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学会试着解读孩子语言行为背后的心情,而不是因为他冲口而出的一句话而对孩子大发光火。  要知道,当孩子与我们之间发生冲突时,并不是孩子在拒绝我们,恰恰相反,那是孩子对我们发出的“求救信号。”他其实是在对你说“请爱我,请关心我,我需要你。”  没有孩子不需要父母的爱,请不要让自己的控制把孩子越推越远。    7,关于规则的规则  请记住这两句话:唯一的规则就是安全。言传身教,耳濡目染。    8,重新看待孩子  请重新想一想,你对于孩子的要求符合他的年龄吗?请不要为他制定过高的标准。  如果你决定改变,请给孩子和自己一点儿时间,不要指望一切坏习惯,一天就可以彻底改变。至少,请给他21天的时间。    9,如何改变  不要一下子给孩子制定过多目标,一个一个来。因为生活本来就是这样,往下滑是一出溜,往上走却不得不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来。慢一点儿,别太着急,最重要的是家长,请先放平心态,请等一等你的孩子。  理解:他或许就是他现在的样子,可是,我能够和他一起向前走。  包容:孩子有自己的世界,我们要承认它的存在。可是,他终归是一个坚强的孩子。  幽默感:有理解有包容,才会有从容的心态,试着缓和一下和孩子的关系,他会更容易拉住你的手。  偶尔:孩子可以偷点儿懒,就像,我们自己一样。  反弹:我们慢慢放手,可是孩子并不会一直坚持,请原谅他,并重复如上几个步骤。    10,如果你有更严重的家庭问题,请阅读后几章节,或者请教专家。  11,还要牢记的几句话是:育儿的重点在于家长,而不是孩子,我们的重生就是对孩子最大的负责。  让孩子通过自己的经验走上符合自我的真实道路。  孩子是来奋斗、探索、茁壮成长、享受生命的,让孩子接受生命中,他们并不总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这个事实。  解决问题需要沟通,而非控制。   

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大多源自幼年

作为一个心理叛逆期幼儿的母亲,我是一口气读完本书的。萨巴瑞博士既是一名临床心理学医生,也是一个母亲,她结合自己的学识、客户案例和育儿过程,把多年来的经验所得总结在这本书里,帮助父母认识孩子性格问题的本质以及成年人对待孩子产生不良情绪的根源。在为生存而拼搏的农业社会、为发展而竞争的工业社会,亲子教育问题并不凸显。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并不是父母考量的焦点。经过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与反思,后工业社会的父母们开始思考如何教育子女,如何更融洽地孩子相处的问题。可以说,我们自己本身既是上一代人培养抚育的成果,又是对长辈们性格缺陷的传承人。错误且扭曲的养育模式代代相传,最终成为世界混乱的根源之一。萨巴瑞博士在本书的开篇就明确指出,家长们所迷信的纪律,实际上是一个以控制为主导的“监狱长-囚犯”模式,这种统治的理念不仅造成亲子关系的疏远,而且扼杀孩子的心灵和智识发展,甚至培养出一个看父母脸色行事的机巧圆滑的小大人。许多父母只知道观察孩子的行为,而不去分析背后的形成原因,因而给予孩子的理解过于肤浅和武断。与情绪化的反应相反,家长需要冷静地破译孩子发怒行为背后的含义。关键要保持不偏不倚,防止片面理解,从而才能触及到问题的核心并成功解决问题。既然纪律无益于孩子的教育与成长,那么家长们该寻求什么良方?萨巴瑞博士也提供了她的建议:让自然发生的后果来教育孩子。让孩子明白,他们的每个行动都会唤起一定的因果反应,让他体验到自己的行为结果,并为此承担责任。这时候,孩子们就不会认为家长是应该反抗的敌人,而是可以用来寻求庇护、鼓励和指导的盟友。对孩子也不宜过度保护。如果让孩子自然地体验到焦虑,并且达到足够的“剂量”,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他们的成长。家长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帮助孩子应付他们的世界,我们所需要的是创意,而不是警告或惩罚。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才是孩子学习的最佳方式。本书的末尾还给出了简洁可操作的“在冲突时刻保持清醒的秘诀”,诸如孩子的行为并非故意针对家长、自觉走开、专注于呼吸、发怒的时候假装每个人都在看你(你发怒的样子很丑),用幽默化解紧张气氛等等;也提供了“非纪律性的正强化策略”,诸如乐趣罐、360度反馈、角色扮演、珍宝箱、决定晚餐菜单、让孩子做老师、录制视频、阶梯挑战等等。全书语言流畅、通俗易懂,很容易唤起父母的共鸣,可谓微言大义。其中的很多句子可以反复琢磨并领会于心。孩子是我们自身的一面镜子,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家长自己不断反思、成长、修正的过程。感谢宝宝来到这个世界,让我的人生有了进化的机会和可能。

到底什么失控了

在第一本著作《父母的觉醒》大获成功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博士沙法丽•萨巴瑞又带来了她的第二本育儿心理学书籍《失控》。事实上,仅仅是“失控”这个书名就已经很值得玩味了,在育儿中,传统上谈起失控,当然指的是孩子不听话,而在近些年中,一些专家则反复告诉我们,失控的不是孩子,而是局面,所以家长要控制的永远是局面而不是孩子。然而,这似乎是所谓专家玩的文字游戏,试问,如果孩子就是造成局面失控的“元凶”,那家长又怎么能在控制局面的同时不控制孩子呢?终于,更为真诚的沙法丽•萨巴瑞站出来了,她指出了我们每个人都不大情愿面对的真相----面对失控,家长首先应该控制的是自己,因为失控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的确,回想一下那些我们在公共场合见过的场面,一个暴怒的母亲在大吼大叫,面前站着一个瑟瑟缩缩、很可能还挂着泪珠的孩子,就在母亲觉得孩子失控的同时,局外人却不难发现到底是谁失控了。而这样的失控,和那些冲动之下不加思索就脱口而出的惩罚条款,除了破坏亲子关系,损害自身形象之外,毫无其他作用。千万别觉得有些惩罚措施暂时起效了,假以时日,它们带来的负面效应会在孩子青春期时连本带利加倍返还给你。所以,放弃那些无谓的纪律吧。因为孩子弄丢了书,所以他一周内都不能看电视,这些惩罚毫无逻辑,更毫无道理。如果孩子不写作业,就让他第二天在老师收作业的时候尴尬一回,如果孩子磨蹭,就让他承担一次迟到的后果。家长不要为孩子阻拦后果,后果才是最真实的生活,而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师。诚然,在管理学中,承担后果是事后措施,很多时候并不被推荐,更重要的是,有些后果我们根本承担不起,比如,我们可以允许孩子某天没去学钢琴,却绝对不能忍受孩子吸毒。对此,作者不仅告诉大家,如果涉及安全问题不能让孩子承担后果,更告诉了我们冲突发生时的处理方法----冷静下来,不要被孩子的表面行为激怒,不要失控,而是要努力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当孩子大喊“我恨你”的时候,他很可能说的是“你没有满足我的需求”,而他到底需求什么,则是家长需要弄清楚的难题,也是作者花大篇幅教大家解决的问题。在作者看来,亲子关系的关键在于共情与联结。而共情与联结的基础则在于父母能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让孩子充分地表达自我。想要理解孩子,沟通当然很重要,然而,那些随便问出的诸如“你今天过得怎么样”一类的话其实都属于无效沟通,没有适当的环境,孩子并不会讲出心里话。只有孩子讲出了真心话,父母才能给孩子以他最需要的帮助,让孩子的心理时时处于满足的状态。而一个心理得到了充分满足的孩子,他所有的成就感都来自于自身,当然不会去向外寻找一些伤害自己的自我满足。这也就解决了很多父母读书时提出的疑问“当孩子吸毒、过量饮酒、滥交时父母应该怎么办”----在孩子的自我已经被充分肯定时,这些都不会发生。而事实上,很多失控,究其本质,是因为父母内心潜藏的伤痛。类似的观点早就不新鲜了,这也是《父母的觉醒》中反复提及的,我们每一段亲密关系中的问题都很可能是源于我们自己,源于我们的童年。比如,你特别受不了恋人没有时间观念,那么,赶快反思一下自己的时间观念,或者反思一下自己童年是否有受过类似的伤害,如果有,你首先需要改变的就不是对方,而是自己。亲子关系亦然。而与其他关系不同的是,由于孩子生来是一张白纸,他们天生比其他成年人更懂得遵从自己的内心,更为真实,所以他们是我们更好的学习对象,于是,只要我们有心,在育儿过程中可以找到比其他亲密关系更多的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说,《失控》不仅仅适合父母读,也适合没孩子的人士和未婚人士阅读----育儿过程本身就是自我提升的过程。不可避免的,我们都是带着父母给的伤痛活在世上的,所以也难免再把伤痛传递给下一代,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多读书,多学习,在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的同时,提升自己,尽可能少的传递伤痛。

失控的到底是孩子,还是我们自己?

  文/蓝莓兔子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遭遇过类似的失控局面:面对乱成一团的房间或令人头疼的成绩单、倔强叛逆、不服管教的孩子、在绝望中变得歇斯底里的自己、以及同样情绪激动、大喊大叫的孩子,被浓浓的挫败感所填满,深感教育的无力……  这样熟悉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不同的家庭中上演着。或许内容不同,但形式和结果却如此相似。事实上,亲子冲突向来是导致父母困惑的最大问题,而每一次争吵和冲突,都会给亲子关系带来难以愈合的裂痕。  或许我们都没有意识到,每一次亲子冲突,都是父母对孩子的一次痛苦改造。正如沙法丽 萨马瑞博士在《失控——孩子不听管教怎么办》这本书中所说:“亲子冲突的根源在于父母的控制与管教。“父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我们去约束和纠正孩子的成长,所有歇斯底里的爆发中,都包含着父母自以为是的控制欲。  然而,教育是长期的感化过程。孩子天生懂得随机应变,他们需要的是我们的引导,而不是操纵。  作者在这本书中,探讨了亲子教育过程中关于惩罚、规则、后果教育等主题。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第19章《关于规则的规则》和第21章《避免“作业战役“》。“在生活中,我们与孩子的大多数冲突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然而我们却执着于这些次要的事情,忽视了对孩子的发展真正重要的东西。“”不要迷恋规则,并用规则去约束孩子的成长。“  是的,纪律应该遵守,但它不应该是孩子行为的唯一准则。  读到这里,想起最近时常看到的学生因学习压力过大或完不成作业之类的原因自杀的新闻。这也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一个教育问题:中国的孩子为什么压力大?因为父母把所有成长过程中锦上添花的可选项目都加在孩子身上,学习、体育、艺术必须全优,一个都不能放弃。在父母这种力求完美的心态影响下,孩子的能力成为用证书和奖状去权衡并划分等级的工具,这种被优秀学生和完美主义所绑架的孩子,完全感受不到内心的幸福,而是被各种各样的作业、培训和艺术学习压得喘不过气。  然而我们却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优秀是一种能力,一种涵养,而不是用分数与证书量化的产物。家长应学会放弃,放弃与其他孩子的比较,放弃对证书与奖章的一味追求,辨别什么是孩子成长道路上必需的活动,什么是可有可无锦上添花的选项。孩子们也应该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根本没有所谓的完美人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才是成长必不可少的要素。每个人都有面对挫折和打击的时刻,所以失去朋友没关系,考试失利没关系,失恋没有关系,被人羞辱也没关系,没有什么比生命本身更加重要。我们需要规则和界限,但偶尔一次小小地打破规则:比如完不成作业、考试没能拿高分,也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第二天太阳还是会照常升起,而你也依然拥有享受生活、追求梦想的权利。  此外,从这本书中也可以感受到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的文化差异。中国的父母比较强调礼节与规则,而美国的父母则更注重孩子的自由成长与幸福感受。比如书中的一个例子:作者为女儿玛雅精心烹调出一道蔬菜千层面作为下午茶,而女儿只看了一眼便毫无礼貌地说:“那是什么?我不会吃的。“可能许多妈妈在这种时候,会严厉地斥责孩子不懂礼貌和尊重他人,同时强调自己的付出。他们认为自己付出了时间和精力,收到高兴的感谢便是理所当然的。然而作者经过深思熟虑后却放弃了自己的控制欲和设定剧本,选择尊重女儿的感受。父母的育儿目标不是粉碎孩子对自我的确认,而是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自我,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并提出合理的质疑。  其实这种文化的参考与移植完全可以有更好的方式:我们理解孩子的选择,孩子也尊重父母的付出。当妈妈花费了很多心血为孩子做出一道菜时,需要放弃自己预先设定的剧本,接受孩子不喜欢的可能性(如果能事先征求孩子的意见更好)。而孩子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也可以尝试采取更加委婉的方式,正如后来作者平心静气地和孩子讨论时,玛雅所表达出来的那样:“妈妈,非常感谢你的付出。我知道你是为了我好,但是下一次可不可以不要把蔬菜放在千层面里面?我不喜欢把它们混合在一起吃。“  在家庭生活中,我们需要创造轻松舒适的氛围,减少孩子的焦虑感。不要试图把所有的孩子都培养成刻板无趣的小绅士和小淑女,而是让孩子成长为他们应该成为的样子:保持独立思考、自由选择的权力,而非单纯地取悦父母或他人。  书中另外一个对我有所触动的地方,是根据孩子的性格不同,每个孩子表达愤怒与难过的方式不同:有的沉默内敛,有的大吵大闹,有的虐待自己,有的伤害他人。这也是我们常常会忽视的一个问题,成长中的孩子不一定懂得合理表达自己的心声,而是采取各自不同的方式传递内心的讯息,如同婴儿用不同的哭声表达不同的诉求,父母需要透过表象看实质,破译孩子不同行为背后的密码,探寻导致其行为反常的根源并解决它。  书中关于亲子关系的观点,与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中最打动我的一个片段不谋而合。有一天,龙应台的儿子安德烈在阳台上吐着烟圈对母亲说:“妈,你要清楚接受一个事实,就是,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我将来的事业一定比不上你,也比不上爸爸。“  看着儿子在面前喷云吐雾,龙应台放弃了对孩子的控制和说教,强忍着内心的不适说:”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我怕你变成画长颈鹿的提摩,不是因为他没钱没名,而是因为他找不到意义。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或许,在教育这条路上,失控的并不是孩子,而往往是我们自己。如果父母能放弃对孩子的控制欲,接纳不完美的自我和不完美的孩子,让他们在遵守法律、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感受后果,拥有选择自己人生和兴趣的权力,那么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舒适的亲子关系都不再是个梦。  这本书的不足之处在于对实施方法的介绍过于笼统。比如P128,苏茜在解决女儿莎莉关于学习和玩耍的问题上颇费脑筋,最终她找到了帮助孩子快速从玩耍状态切换为学习状态的角色扮演办法,但具体的实施书中却并未述及。而对读者来说,实施办法显然比育儿观点更加重要。

永远不要妄想让苹果树的种子长成梨树的模样

文/R郭郭孩子从呱呱坠地开始,就自带着一些特有的气质。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个体,独特的生命会有不同的生命张力。当我们面对孩子发生诸多与我们预想不同的场景的时候,战争的号角已经响起,孩子不停地挑战我们的底线,并开始展现自己旺盛的生命力,这让我们的焦虑和担忧的容量在大脑中不断扩大,我们经常容易因此而失去理智,战争会让我们与孩子之间产生隔阂,渐行渐远。这不是我们的本意,我们当然是爱孩子的,但可能经常会用错了方式。美国知名正念心理学家沙法丽•萨巴瑞博士在《失控——孩子不听管教怎么办?》一书中,提出了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学着探究孩子失控的真正原因,我们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控制孩子,而是为了让孩子学习怎么自我管理以及健康地自我成长。在这本书中,沙法丽•萨巴瑞博士结合了很多心理学上的观念,来剖析育儿中的亲子关系,让我们更直观地看到隐藏在亲子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冰山理论”告诉我们,看问题的时候不能够只看到浮在海平面之上的表象,被掩埋在海平面之下的那些问题,才是冰山的立根之处。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不仅在是可见范围之内远离冰山,更应该在碰上冰山之前,就能够避开隐藏在平静之下的那些隐患。“泰坦尼克”号的惨剧就是一个悲痛的教训。沙法丽•萨巴瑞博士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孩子身上发现的那些不听管教的偏差行为,不一定都是由于孩子自身的原因——缺失安全感、需求未被满足或是对自身充满了困惑等因素——所造成的,也有可能发生问题的原因在父母身上——过度的控制欲、迷恋权威或是缺少对孩子的尊重……。在亲子关系中,父母要做到和孩子的感情有联结,这样才能让感情的河水流动起来,流动的生命力才能够生机勃勃。另一方面就是需要父母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这才是育儿的根本,毕竟“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孩子不是我们追求梦想的替代者,也不需要为我们的焦虑或担忧的负面情绪负责,更不是我们可怕的虚荣心的牺牲者,放下你的期望和控制欲吧,让孩子勇敢地活成自己。就像沙法丽•萨巴瑞博士说的那样,“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并不是为了做父母的傀儡。他们是来奋斗、探索、茁壮成长和享受生命的”。以爱的名义捆绑孩子,那种无助的窒息感只会让孩子逃离我们更远。永远不要妄想让苹果树的种子长成梨树的模样。我们需要尊重种子原来的样子,耐心地给予健康的阳光和自信的养分,然后等待着苹果树按照自己的方式生长,或许在高兴的时候开花,不高兴的时候落叶。如果他长得跟其他家的梨树不一样又有什么关系呢?你爱的本来就是一棵苹果树呀!转载请豆邮联系。

了解孩子也了解自己

★ 引导孩子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激励与自我成长!如何应对孩子的反常行为?如何在与孩子发生冲突时保持冷静?如何引导孩子使用非暴力的表达方式?如何让孩子的情绪感受得到良好的代谢?……如果你曾经或正在被上述问题困扰,相信本书会为你答疑解惑,带去启发。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博士沙法丽•萨巴瑞用自省真诚的态度与科学专业的知识,引领广大父母回归教养的本质,以开放、尊重、理解的心态对待孩子,与孩子建立充满能量的情感联结,引导孩子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激励与自我成长。★ 美国著名正念心理学家、《父母的觉醒》作者最新力作!沙法丽•萨巴瑞博士具有多年儿童临床治疗与青少年咨询辅导经验,是美国著名的正念心理学家与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她将东方正念思想同西方心理学理论整合,形成自己有关正念生活与觉醒育儿的独特理念,从而成为正念心理学领域的代表人物。她的处女作《父母的觉醒》因此获得了美国著名主持人奥普拉与心灵导师埃克·哈特托利的推崇。新作《失控》则丰富与深化了沙法丽博士的觉醒教育理念,帮助父母从管教孩子所引发的冲突中解放出来,赋予孩子成长的自由,同时获得自我的更新与发展,是一部兼具启迪性与实践性的佳作。★专业媒体权威人士诚挚推荐!《失控》获得了国内外专业人士与权威媒体的一致推荐!著名育儿节目“伟大育儿秀”主持人杰奎琳•格林称赞:“如果你今年只能读一本育儿书,请拿起《失控》吧!本书讲述的温柔、强大、有效的育儿方式令人耳目一新。”纽约顶峰学校校长卡伦·弗里杰尼评价:“我们需要聆听孩子的心声,让他们做真实的自己,《失控》教给我们如何去做。所有父母和准父母必读这本书。”《父母平和 孩子快乐》作者劳拉•马卡姆博士赞誉:“读过这本深刻的著作,你将成为更强大和更高效的父母。”★ 美国亚马逊网站读者好评如潮! 本书自2013年年底出版以来,获得了众多家长的青睐,美国亚马逊畅网站上好评如潮:“沙法丽博士握着我们的手,指引我们发现另一种教养孩子的方式。”“沙法丽博士举起镜子,让我看到‘控制’将对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失控》将改变我作为父亲的角色!”“作为老师和家长,如果我早点读到《失控》,就不会用控制和管教的方式教育我的学生和孩子。”“这本书不仅让你了解孩子,也让你了解自己。”……

孩子不是用来管教的

都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可是我们却时刻对孩子说:如果你不......,我就......,这明显就是交换的条件。我们打着为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孩子的将来着想,为孩子远离危险等等名义将他们圈养起来,作为我们的私人财产,我们企图控制她们的一切,却发现越是这样,现实越是超出我们的想象。我们时常因为一些小事惩罚孩子,不让她们看电视,不让她们出去玩。我们的本意是让他们记住以后不要有那样的行为,否则就不能看电视或者出去玩耍,但孩子的意识中形成的观念可能变成父母不喜欢他们、他们的行为很糟糕进而演变成对自我的否定,导致他们不自信。“父母一面在口头上痛斥孩子的行为,一面在行动上加以默许,这样做会加倍伤害孩子。”这是我早就意识到的事实,但是这种状况依然继续着。每天早晨我一面催促孩子快点起床,快点刷牙,快点出门,一面告诉她们再不快点我就不能送她们上学,我就会上班迟到。孩子本来可以由我母亲一个人送,因为幼儿园就在我们小区对面。越是催促,孩子越是哭着不让我去上班,一定要我送到幼儿园门口才行。每次总是以孩子的哭和我的妥协来结束战争。我女儿总是喜欢跪在家里的地板上玩耍,为这件事我母亲总是责备她,因为总是弄脏衣服和裤子,家里的衣服都是我母亲洗,所以我也不能要求母亲不要纠正女儿的行为(不干活的人总是说不起人),这可能导致母亲的不满。所以我只能放任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事实上我并不认为趴在地上玩耍对女儿的习惯养成或者性格有任何的影响。孩子经常被责备,好像她自己也习惯了,对抗外婆的指令,反正一直不停的说,那就干脆直接忽略算了,只当没听见。这些可有可无的问题成为家中一些吼叫的导火索,其实我们有点操心过度了,孩子并不会因为刷完牙又吃东西就养成了坏习惯,我们过早地把可能发生的结果当成自然结果强行加在孩子,导致我们矛盾不断。《孩子不听管教怎么办》列举了无数的例子,我们在这些例子中找到我们自己的影子,也因此我们能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最根本的,孩子不需要管教,当我们把自己设定为管教孩子的家长时,就已经导致了我们不可避免的突出。他们需要引导,需要引路人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成长。


 失控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