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同性恋研究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1
ISBN:9787508703657
作者:刘达临/鲁龙光主编
页数:333页

章节摘录

  男风泛滥的明清朝野  明、清二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世、末世,男风更炽。  明代谢肇制所著的《五杂俎》中,详细地阐述了男同性恋作为一种历史传统发展至明代的情形:  男色之兴,自伊训有比顽童之戒,则知上古已然矣。安陵龙阳,见于传册,任幸之篇,史不绝书,王晋而大盛,世说之所称述,强半以容貌举止定衡鉴矣。史谓咸宁、太康以后,男宠大兴,甚于女色,士大夫莫不尚之,海内仿效,至于夫妻离绝,动生怨恚。宋人道学,此风亦少衰止,今复稍雄张矣,大率东南人较西北为甚也。  明代的男风,到了明武宗在位时,可以说发展到了一个高峰,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几乎都有两男相悦的关系。《暖妹由笔》说:“明正德初,内臣最为宠狎者,入‘老儿当’犹等辈也,皆选年少俊秀内臣为之,明官吏、儒生乃至流寇、市儿皆好男色。”  “老儿当”就是当时男同性恋的代名词。由于男风泛滥,当时对男同性恋有不少代名词与“雅称”,明代天然痴叟在所著《石点头》中就指出:  独好笑有一等人,偏好后庭花的滋味,将男作女一般样交欢淫乐,意乱心迷,岂非是件异事?说便是这般说,那男色一道,从来原有这事。读书人的总题叫做“翰林风月”,若各处乡语又是不同:北边人叫“炒茹茹”;南方人叫“打蓬蓬”;徽州人叫“塌豆腐”;江西人叫“铸火盆”;宁波人叫“善善”;龙游人叫“弄若葱”;慈溪人叫“戏虾蟆”;苏州人叫“竭先生”;大明律人唤做“以阳物插入他人粪门淫戏”。话虽不同,光景则一至。若福建有几处,民家孩子若生得清秀,十二三上便有人下聘。漳州词讼,十件事倒有九件是为鸡奸事,可不是个大笑话?  明代男同性恋如此盛行,也有它深刻的社会原因。  总的说来,明代继续受程朱理学、封建礼教的影响,继续实行性禁锢和性封闭。明宣宗以后,裁汰官妓,禁令甚严,无论官员或读书士子,凡有宿娼的,或稍有邪行,轻则贬谪,重则加以褫革,永不录用。在封建社会中,婚姻是不自主的,夫妻之间没有什么感情,所以恩格斯说过卖淫和通奸是一夫一妻制的补充,现在宿娼这条“补充”之路既断,于是只好在同性之间发泄了。  同时,当时中国人的宗室家庭观念极重,因此对男女接触甚为严谨,以免扰乱了家庭和宗室的秩序。从国家社会来说,君臣、父子、夫妻为“三纲”,这“三纲”中任何一“纲”的破坏,都会影响其他,例如“夫为妻纲”破坏了就会影响“君为臣纲”,这是万万不可的。可是,同性恋既不会生儿育女,造成血统紊乱,又不会扰乱宗室家庭秩序,使社会瓦解,于是社会就在严格控制异性爱行为的同时,对同性恋加以放宽了。《五杂俎》中有以下一段论述:  衣冠格于文网,龙阳之禁,宽于狭邪,士庶困于阿堵,断袖之费,杀于缠头,河东之吼,每米减于敝轩,桑中之约,遂难偕于倚玉,此男宠之所以日盛也。  这就是说,与嫖妓相比,男风在当时和法律没有抵触,而且嫖妓要花费许多钱,有些人也负担不起。此外,男子相亲,妻子很难过问、追究、反对,家庭矛盾也不会十分尖锐,这样,男风就越刮越盛了。  当时,在有些地区的民众中,同性恋还起着一种“团结互助”的作用。沈德符在《敝帚斋余谈》中说:“闽人酷重男色,无论贵贱,各以其类相结,长者为‘契兄’,少者为‘契弟’。其兄入弟家,弟之父母抚爱如婿,弟日后生计及娶妻诸费,俱取办于‘契兄’,其相爱者,年过而立者,尚寝处如伉俪。”这种民风民俗的力量是很大的。  同性恋的泛滥还受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性学理论的影响。中国古代性学理论的核心是“采阴补阳”学说,它认为男人和女人性交时,以不射精或少射精为要旨,这样就能从女性那里采集到阴气,以达到相补延寿的目的。否则,射精过多,就会失去阳气,增病损寿。所以。古人还一直提倡“节欲”,即节男女之欲。但是,同性性交虽然不能通过采战而达到互补的目的,但也不会耗失阳气,因为男子同性性交,射出的精子所丧失的阳气又会从对方体内的阳气中得到补偿。同理,女子同性相交,也会将损失的阴气从对方体内吸收而得到补偿。中国古代的性学理论在宋、明以后已渐趋衰微,只能与医学、养生相结合,所以医家们对以上这些理论从养生保健的角度加以强调,在客观上对同性恋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到了清朝这一末代王朝,同性恋无论在朝廷还是民间,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另一个高峰,这也有它深刻的社会、历史的原因。  清朝的统治者对性的控制也是十分严酷的,这是因为,他们要保持自己满族人的皇族血统,所以严禁满汉通婚(这个禁止直到1905年才被慈禧太后所取消);为了保持统治的稳定,避免激起汉人的反抗与社会的动乱,严禁乱扰民间妇女;程朱理学、封建礼教进一步成为统治阶级控制民众的工具;清朝初期又严禁宿娼,禁男女无媒交接。这样一来,同性恋就成为一种为统治者所默许的满汉之间的性关系,况且,同性恋也是中国长期的历史存在,它对清王朝统治者的利益、对封建礼教都没有什么矛盾和冲突。  清初同性恋的进一步兴起还和亡国之恨有很大关系。《唯性主观斋主》说:“清代初叶,明室沦于夷狄,江山易主,这一来政治巨变,使许多胜国遗老,非常沮丧;他们既不能腼颜以事新主,又不易逃过政治的干涉,只有披发佯狂,寄情声色以行娱、狎妇童、醉醇酒种种行径作为政治逃避的办法。”又“清初一班士大夫中,因这种心理而男风相当浓厚。除此之外,又因为清代初叶,统治者初得天下,为了羁縻人心,故示太平,除了吟诗填词以表闲暇之外,也很鼓励这些阶层沉溺于声色之好中,以免他们闲着无事而上街。禁制既少,所以一般士大夫阶层,也就更加得以畅所欲为,且公然以嫖狎聚友,竞相夸尚了。”  于是,同性恋在清朝就成为上许下行的社会风尚,也成为许多人避免政治冲突、民族冲突的“缓冲带”。所以,当时的同性恋带有一定的政治性,“在一般所谓胜朝遗老醉生梦死的生活中……有些人为了表示亡国的哀思,也多把一些去国怀旧之情撰为歌曲,使当时的优伶清唱,既闻其声,泪如雨下,然后又再拥伶而痛啜之,摩安之。”  清代的男风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士大夫所狎昵的男色,多半是优伶。清代京剧之风甚盛,京剧中的旦角都是男伶扮演,由于职业的特点,不少扮演旦角的男伶都秀美而有女腔,他们常被一些士大夫与富商巨贾所玩弄、邪狎。  二是男妓盛极一时。康熙年间,男子设立娼寮即已风行,至乾隆以后,男妓方面的规制更为完备。据《金台残泪记》记载,清时男妓坐堂招客的“相公堂子”一般都聚集在北京韩家潭一带,也就是今天的八大胡同附近。此书描写道:“每当华月照天,银筝掖夜,家有愁春,巷无闲火,门外青骢呜咽,正城头画角将阑矣。尝有倦容侵晨经过此地,但闻莺千燕万,学语东风不觉泪随清歌并落。嗟呼,是亦销魂之桥,迷香之洞耶?”  三是在士子相互之间或和书童、娈重搞同性恋的多。这和玩优伶、嫖男妓不同,前者是在外部发生的,而这是在内部发生的,他们旦夕相处,所以更易结“安陵龙阳”之好。清代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有这类行为。        现代中国同性恋者的十大特点  所谓特点,总是相比较而言的,一是把现代中国的同性恋者和国外的相比,二是和古代的相比,三是和一般人群相比。  一、从总体上来说,现代中国同性恋者的平均文化程度较高,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9.8%,而一般居民还不到50%;他们的职业层次也较高,年龄则以中青年为主。但是,这些同性恋者接受过性教育的比率却与其文化程度不相适应,他们自述没有接受过性教育、性知识,或严重缺乏的竟占74.4%。  二、同性恋者的性生理发育和一般居民没有大的差别,但是手淫的比率要大大高于一般居民,他们有过手淫行为的占85.6%,其中经常手淫(每天手淫一次或更多)的占83.1%,这和1989~1990年组织的全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的数据(一般大学生有过手淫行为的男、女各占59.0%、16.5%,一般城乡已婚居民占15.9%)相比,差异是很大的;在清醒意识下遗精的比率也高于一般居民。其实质在于手淫(或相互手淫)是同性恋的主要性行为方式,通过手淫达到性高潮是他们获得性满足的主要途径。  三、双性恋的比率较大。在他们中间,目前只对同性产生性冲动的占54.9%,对同性、异性都产生性冲动的占42.6%,未答的占2.5%。同时,同性恋者中的已婚者也比较多,但这有种种复杂的原因:一是他们可能是双性恋者;二是他们是绝对同性恋者,但为了掩盖自己的同性恋,迫于社会和家庭的压力而结婚;三是他们过去所处环境难以接触异性而成为同性恋者。  四、发生过同性性交行为的比率不算大。他们在性冲动的情况下,和同性有拥抱行为的占87.2%,接吻的占79.0%,抚摩的占94.9%,肛交的占36.9%,口交的占26.2%,工具交的占3.1%。经过折算,在同性恋者中有过性交行为(肛交、口交、工具交等)的占调查总人数的34.9%,平均性生活频率是2~3周一次。与西方的同性恋者相比较,这个比率是不算大的。在进行过肛交的同性恋者中,不用避孕套的占81.5%,不知如何用的占67.7%,这又一次证明了他们性教育水平较低。  五、有固定的同性性伙伴的不多。调查发现,有固定的同性性伙伴的只占37.4%。他们结交同性性伙伴的途径,偶然相会的占16.9%,专门去找的占47.2%,其它占35.9%,相互之间多系“短期行为”。在调查中曾询问他们,选择同性恋伙伴的最主要的标准是什么,他们回答要求对方漂亮的占57.4%,而要求“谈得来”、有共同语言的只占26.2%,可见,他们之间多数仍停留在“表象吸引”上,这种关系不是很巩固的。他们对待性伙伴的态度以“说不清”为主,其次是“逢场作戏”,不像夫妻关系大多数比较专一、稳定,这和同性恋者的性观念、“择偶”条件、认识途径以及相聚环境都是分不开的。  六、性角色不固定的为多。过去,从理论上说,无论是男同性恋还是女同性恋,一般说来总有一方扮演丈夫的角色,另一方扮演妻子的角色;常扮演妻子角色的男子与常扮演丈夫角色的女子陷入同性恋的程度更深,更难以治疗纠正。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同性恋过程中,性角色不固定(即有时扮演丈夫角色,有时扮演妻子角色)的占65.6%。这也许说明过去的一些看法需要纠正。  七、思想压力大。这主要是由于社会上歧视同性恋所致。据调查,如果周围的人知道他们是同性恋者,真正抱赞成、同情态度的只有13.6%,认为是各人自由、不必多管的只占17.8%,而多数人对此不赞成甚至厌恶、憎恨。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性活动绝大多数处于“地下”或“半地下”状态,相聚场所比较隐蔽,公共浴室、他人家中是占比率最大的两个发生同性性行为的场所,分别占30.3%、29.9%。在公共浴室,大家都裸体,有些浴室还有提供休息的单人间或双人间,在这种地方发生同性性行为比较方便,并且不被人注意。在他人家中发生同性性行为,可以逃避家人的发现与干预。  八、对同性恋的看法处于矛盾状态。从调查发现,同性恋者认为搞同性恋有益的占5.1%,认为有害的占32.3%,认为无所谓益害的占56.9%。从这个数据可见,对搞同性恋进行自我谴责的比率相当大,对此“理直气壮”的很少,但是对此道德评价不明确的仍占多数。  当然,内心认识是一回事,表面上是否承认又是一回事。他们对自己搞同性恋“决不承认”的占37.4%,“有时承认有时不承认”(即迫不得已时才承认)的占47.7%。两者相加,也就是说,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同性恋者的占85.1%。  九、因同性恋而遭受各种处分甚至判刑的比率较大。正常生活和在押的同性恋者分别占23.6%、50.8%。所以绝大多数同性恋者希望社会不要歧视他们,更不要打击他们。他们希望法律承认同性恋为合法的占5.1%,希望社会不要歧视他们的占35.9%,希望社会不要干涉他们的占46.2%。  十、同性恋的产生主要是儿童期受到各种不良的性刺激和性对待的结果。它和遗传因素有关,但影响面不大,主要是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的作用,而使他们的心理不能像常人那样发展。而且,儿童期留下的心理烙印也比较难以消除。虽然有不少同性恋者希望改变现状,但是真正有勇气接受治疗的人却很少。治疗方法也在摸索之中,认为同性恋不能矫正或有把握矫正,都不适合目前的科学发展状况。  总的看来,中国的同性恋者处于较高的文化程度与较低的性教育水平之中,他们的性要求强烈但又比较压抑,同性恋交往的层次不高,对自身的认识也不清楚,在社会的强大压力下,他们的行动是十分隐蔽的,他们有自我解脱的愿望,却没有找到实际的解决途径。  根据以上情况,从社会来说,重视生理和性心理的健康教育,尤其是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性教育;改变社会观念,不要歧视和打击同性恋者,使他们在不危害他人、不危害社会的条件下有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如果某些同性恋者有矫正的愿望,就要进行指导、帮助,同时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这对人类的幸福生活,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都是大有好处的。

书籍目录


前言(一)
前言(二)
前言(三)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同性恋
第一节历史上最早的同性恋记载
第二节同性恋的一些称谓
第三节迷于同性恋的两汉皇帝
第四节古代同性恋者的性角色
第五节社会环境影响同性恋
第六节男风泛滥的明清朝野
第七节清代文人笔下的同性恋
第八节中国历史上的女同性恋
第二章中国现代的同性恋
第一节中国现代对同性恋研究的状况
第二节同性恋者知多少
第三节同性恋者的分类
第四节人们对同性恋的看法
第五节同性恋者的婚姻问题
第六节法律、政策和同性恋
第七节同性恋与艾滋病
第八节同性恋在香港和台湾
第九节文艺介入同性恋探索领域
第三章调查数据分析
第一节艰难的调查之路
第二节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的特点
第三节性生理发育和手淫
第四节择偶标准
第五节相识与相聚
第六节同性性伴侣之间的关系特征
第七节性行为
第八节性观念
第九节性教育和性知识
第四章典型事例
第一节意向型同性恋
第二节性感型同性恋
第三节性乐型同性恋
第四节复合型同性恋
第五章同性恋的防治
第一节同性恋的成因
第二节同性恋的分类确定
第三节对同性恋者治疗的可能性
第四节疏导矫正心理治疗
第五节同性恋的预防
结论
后记

编辑推荐

  同性恋在中国长期以来被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人们把它视为禁区,讳莫如深。实际上这一现象从古至今都客观存在着,它是不容回避的,应该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心与重视。本书由刘达临、鲁龙光教授主编而成,分析古代与现代的同性恋者,并从临床心理学及社会学角度上做了2000多例调查分析,希望人们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同性恋者,使他们从自卑、屈辱甚至绝望的心理中解脱出来。

作者简介

《中国同性恋研究》简介:同性恋在中国长期以来被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人们把它视为禁区,讳莫如深。实际上这一现象从古至今都客观存在着,它是不容回避的,应该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心与重视。《中国同性恋研究》由刘达临、鲁龙光教授主编而成,分析古代与现代的同性恋者,并从临床心理学及社会学角度上做了2000多例调查分析,希望人们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同性恋者,使他们从自卑、屈辱甚至绝望的心理中解脱出来。

图书封面


 中国同性恋研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话说刚翻完了田晓菲的《萨福——一个欧美文学传统的生成》,这几天又翻起了刘达临与鲁龙光合编的一本《中国同性恋研究》,颇有意思。后者的封面是一件文物,叫啥名就不记得了,反正是一个小瓮,瓮的两侧是对称的两条鱼。两条一模一样的鱼紧贴在一起,有艺术性也有隐喻,设计者还是费了功夫的。记得五月天有一首歌,叫啥我不记得了(羞愧ing,我得多吃点核桃补脑),歌词里就有“在一样的身体里也能找到爱与被爱的感觉”,巧的是在《萨福》里看到英国诗人约翰邓恩的一首《萨福致菲利尼斯》里也有这样的句子:“我的两片嘴唇,两只眼睛,两条腿,和你的并无不同,就好比你自己的身体两两对等;既然我们如此相像,为什么不让相像的部位两两相碰?”话题似乎又绕开了……呃,我是想讲这本书。从结构和主题来看,《中国同性恋》研究大体是从历史考察、现代同性恋生存状况、调查研究和让我郁闷的最后一章——“同性恋的防治”组成。从前面各部分来说,基本还是科学合理的,历史文献的记载以及调研数据也很充分;但是到最后一章,让人感到非常疑惑:两位作者其实并没有统一好本书的主题;前四部分似乎是为了证明同性恋存在的合理性,但是最后一章的“防治”二字又立刻把同性恋打入了某种“疾病”的范畴(刚才看了另一篇评论明白原来前半部分是刘达临主笔,后半部分是鲁龙光主笔,怪不得态度忽然会来个大转弯)。前面的历史部分让我数次笑喷。看这本书的第一章“中国古代的同性恋”,让人知道古人对同性恋还是有众多描述的语言。虽则古人有那么丰富的词汇,但到了刘达临与鲁龙光这里就变得让人有点啼笑皆非。请看如下的句子:“……他还和一个有没色的宋公子朝搞同性恋”,“他们知道单凭美色和君主搞同性恋,是朝不保夕的”,“前面所说的宋公子朝、冯子都、秦宫等是在搞双性恋”,“可是他们却成为皇帝的男宠,和皇帝搞同性恋”……“搞同性恋”这个词铺天盖地。在这样一本感觉还比较严肃的研究型书籍里出现这样的词,不但让读者感到非常好笑,也体现了作者无法用一个常规的词语去形容“搞同性恋”这件事。其实我觉得用“发生同性恋情,发生同性性关系”之类都可以,“搞”这个动词,让“同性恋”这件事带了那么点下作和非常态的感觉。除此之外,前面的章节基本还是能够令人满意的,尤其是引用了一些同性恋的来信,还有张北川教授(他写了中国第一本从理论上全面论述同性恋问题的著作《同性爱》)的一些话语,让人感动,比如:“我是医生。医本仁术。从开始行医时起,我就把科学与人道主义堪称引导自己前行的旗帜。当我看到这些同性恋者的经历、痛苦和悲哀时,我也深深地感到了痛苦、悲哀,我感到惶惑不安。我感到极大的压力,一个医生难以忍受的巨大压力,许多次为此失眠。特别是看到个别人所遭遇的、一般的人道主义原则受到严重践踏的困境,我曾多次想起莎士比亚一首著名的十四行诗,那首诗的第一行是:‘我再也看不下去了’。”但是到了最后一部分“同性恋的防治”,我又发现了这样的句子:“不健康的性别发育促进性别同一性障碍,促进性取向定势的错误,从而促进同性恋及其他性变态的发生。”请注意这句话里的这几个字:“同性恋及其他性变态”。很明显,“同性恋”是被视为“性变态”的一种了。除此之外,本章还提供了很多同性恋的“治疗”和“预防”方法。真可悲。由此倒是可以体现一大部分中国做社会学课题研究的专家们的矛盾心情:一方面,他们对此感兴趣,明白中国需要这方面的调查研究,同时和国际接轨得到更多资助,可以认真做这方面的东西;另一方面,他们又害怕在现在的中国,这种还是稍微有些禁忌的话题会对他们的生活发生影响。记得我从前就看到过某医生提出“同性恋不是疾病”,最后在当地引起民愤,被医院革职的事。基于这样的心态,他们的书想努力保持客观,只做理论研究,但是如此以来两边都想讨好,两边却都无法完全取悦。而想要让人们普遍接受,困难还很多。不过,所有的调查研究都显示,受教育程度越高,思想越开明,越容易接受同性恋这一现象,所以,我大概只能祈祷中国继续努力普及高等教育了。最后想说几句关于女同性恋的问题。其实在这本书里涉及的女同性恋的部分真的很少,作者提到了一些历史原因:“历来编写历史的人都是男性,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他们关心、歌颂与容许男性之间的友谊以至爱情,甚至于‘同卧起’,而很少关心女性的生活与心理需要……由于封建礼教的影响,女子如果对性有兴趣,就会被认为是‘淫行’、‘淫风’,同性恋也概莫能外,所以女同性恋的保密程度要比男同性恋大得多”。除此之外,我记得上次戴锦华老师来和我们座谈,有一位传播学院的师姐提问关于“男同性恋在过去会受到惩罚,但是女同性恋很少,因为女同性恋是被漠视甚至是无视的,这其实比惩罚更可怕,因为这意味着男性根本不把女同性恋当回事”,我觉得这位师姐说得非常有道理。我之所以特意提到这位师姐,是因为据说传播学院有个师姐的硕士论文题目做的是“耽美文化的传播研究”,我对此非常感兴趣,并且怀疑就是提问的那位师姐,所以正在努力试图搭讪……握拳,我一定会成功!书评价完了,列几句我觉得特有意思的话:“宜断其钻刺之根,兼塞其迎送之路”来自宋朝的时候明令禁止男娼的“禁男淫文”。啊,说得多么文绉绉多么艺术!并且一看就知道是在说哪里……古人太厉害了。“男女一道,是天造地设的”,“男女体天地赋形之意,以其有余补其不足”,“南风(男同性恋)一事,论形则无有余或不足之分,论情则无(男女)交欢共乐之趣,论事又无生男育女之功”,男性应该把自己的“金汁一般的东西”“施于有用之地”(女性身体), “为朝廷添些户口,为祖宗绵延嗣续”,指责肛门性交:“尾闾(肛门)一窍,是生出来污秽的”,“为什么把金汁一般的东西,流到那污秽所在”。清初文人李渔反对同性恋的一些言论,看得我很囧……“结婚只能在男女之间进行,同性之间的这种行为是违反良好的道德风尚,毒化社会风气的,也是我国目前的法律所不允许的。”2000年广东省人民律师事务所就同性婚姻(广东江门的李某与澳门曹某的公开婚礼)的看法。看到“毒化”这个词,我不禁想起了七八十年代风靡一时的一个罪行:“流氓罪”。有警察说,其他法律管不了的,都可以往流氓罪里面塞。而同性性行为更是首当其冲。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说同性恋是这样一个群体,在整个社会都倡导的时候,不会太多;而在整个社会都打压的时候,也不会太少。他们就一直存在着。在中国,最少有三千万。这样的人口,已经可以组成一个欧洲国家了。而他们却不被关注,不能见光。我希望,这一切都能变得好一点。
  •     它就在我们身边,它是科学。正确了解关于同性恋的知识对于我们自己的生理心理健康、对于同性恋的看法和理解、对于艾滋病的防治都将起着重要作用。一年前,我看过一期《南方人物周刊》主题就是同性恋的,看过对于自己从前对同性恋嗤之以鼻的行为感到自责。这是一个敏感和饱受痛苦的群体,他们由于小时候的一些经历和故事从而产生了不同于大多数人的性向。但同性恋真的是病吗,我们又怎样看待同性恋呢。同性恋在中国长期以来被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人们把它视为禁区,讳莫如深。实际上这一现象从古至今都客观存在着,它是不容回避的,应该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心与重视。本书由刘达临、鲁龙光教授主编而成,分析古代与现代的同性恋者,并从临床心理学及社会学角度上做了2000多例调查分析,希望人们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同性恋者,使他们从自卑、屈辱甚至绝望的心理中解脱出来。它系统的从历史上的同性恋、同性恋的成因讲到同性恋的预防。我在学校图书馆书架上偶然发现了这本书,一周读完,发现受益匪浅。同性恋一般在少儿时期就形成了相反的性取向,成人后达到顶峰并很难更改。在幼时受过不同不正常性刺激的人会在大脑皮层留下潜意识记忆,并在后来生活中不断加强,最后形成同性恋。同性恋虽不是病,但也强调对其进行治疗,主要是:一为了让对自己有同性倾向却并不认同同性恋,在受着心理煎熬的人认同自己的性向,并乐于现在的生活;又或者,改变他们的性向,趋于大多数人。同性恋者除了性取向与多数人不同,日常生活均很正常,他们中很多很有才华并小有成绩。中国现在大概有3000万同性恋者,相当于欧洲的总人数,希望我们真正能关注并给予足够的宽容给这个群体,以免给社会带来更多伤害。本书在某些措辞和言论方面仍然没有完全论证同性恋不是病,偶尔仍然冲杂了一些歧视词语。这是个遗憾。
  •     真的不要轻易轻信所谓“学术”书籍,还是要用自己的思想判断对错!看了本书最后一章我立刻打消借书的念头:第五章同性恋的防治 第一节同性恋的成因 第二节同性恋的分类确定 第三节对同性恋者治疗的可能性 第四节疏导矫正心理治疗 第五节同性恋的预防本书中的很多调查数据很可笑。比如说那个男同性恋大部分都是由母亲带大的因此具有异性气质(即女性化),导致他成为同性恋。这个调查本身就不符合科学,如果要调查男同中有多少是母亲带大的,同样也要调查异性恋中的男性有多少是母亲带大的。按照中国传统,社会上大多数人都是母亲带大的吧?那样的话怎么不“天下大同”?只调查男同中被母亲带大的占男同中的多数就草率下了“母亲带大导致性取向改变”这个脑残结论,其他调查数据不用看了,这本书基本没有任何价值,也就历史上的同性恋部分能看看。没办法,老人家一把年纪了,思想古旧根深蒂固改不了了,不要看这本书就好了。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感觉看了和没看差不多。。。
  •     想要了解同性恋,可以一读。但是本书所做调查本身具有局限性,样本具有局限性,不够随机;时空上也有很大局限。其次,可以看出来,本书作者仍然抱着传统观念,在立场问题上,摇摆不定。理性告诉他,同性恋是一种正常的存在;但他传统的内心却不时流露出对同性恋的偏见。
  •     前面还能接受 但当看到同性恋治疗时,那就明显主观性,认为同性恋是要治疗的。这让我不禁想起看见的里有关同性恋治疗的情形。
  •     参考资料
  •     当科普看看还行。
  •     糟糕透了 站在道德高点把同性恋当成一种疾病本身就很可笑了 还写出来 还出书 还说什么希望人们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同性恋者 什么南京调查 上海调查 弄出一堆诸如妻子的包容终于把我捋直了 治疗同性恋的医学方法之类的案例 瞎掰嘛
  •     很难想象是05年出版的学术成果,相较于更早的《性心理学》和《同性恋亚文化》,很多观念很落伍。
  •     读这本书真是在挑战人的接受底线啊。各种奇葩。
  •     这么不行的书,居然还有人敢在博士论文引用……
  •     有不少可取的地方,真实的记叙和强大的统计资料等等,但是态度有点混乱欲客观而弄巧成拙
  •     内蒙古财经学院图书馆珍藏,望广大学子踊跃阅读。当初看的时候也觉得“搞同性恋”这个表达怎么那么别扭!如果你本来就厌恶同性恋,何谈研究呢????
  •     只是突然想起我竟然看过这本书,尼玛啊!!!!! 曾经我也梦想成为李银河......囧
  •     正在看
  •     没想到新年的第一天,我竟然是在研究同志问题。
  •     05年的书,好像是不是不能要求那么高。。。==! “弘扬民族文化,净化社会环境”,最后一个标题,哈哈哈哈
  •     大学时图书馆看到后便也买了本。书中所谓治疗案例在今日的背景下看,真是暗黑的不得了,无外乎有人八卦刘是「深柜」。哈哈
  •     2005年出版的伪学术研究。严重怀疑作者其实就是一个在努力压抑自己homoerotic drive的closet case。祝你早日“康复”。
  •     很经典,历史。
  •     一般
  •     腐也要腐的学术!!!
  •     08
  •     科普
  •     年代久远,很多思想落后。尤其第五章太差劲,也就看看前面的小故事了。
  •     此书曰“同性恋可治”
  •     很恶心。我对同性恋之间的事都了如指掌了。好恶心!
  •     T_T。又发现一本小时候老偷看的书。但是不得不说:关于同性恋,我还是爱看李银河。
  •     无聊的课上看完的,十分想吐槽里面各种奇形怪状的重口味插图,后半部分选图很像某些H漫,美工是不是太不专业了……再者官腔严重的确也是不得不说的。记得刘先生好像还有本日本和中国的sex文化研究来着……这本书伪教义的感觉的确让人感觉通体不适,除了历史研究部分还可看。卫青也是刘彻的男宠?惊一个。
  •     其实里面还是有对于反同性恋的观点,所以就不打5星了。案例露骨,连我都惊讶了。。。= =
  •     我不得不说这书和李银河写的如此相似
  •     我还多么镇静的将那些所谓的被治疗成功的同志回信,都看了一遍!!! 真的很好笑啊···
  •     高中时候在学校图书馆借到过。
  •     用二手数据就想做研究?白瞎这书名了,性社会学研究报告看看中国性现状和海特报告
  •     做作業
  •     前面看得我深感狗血!中國古代人太JQ了!插圖也很勁爆!就是到了後面居然來個“如何防治同性戀”,直接扔掉。
  •     一本医院广告宣传册。。。
  •     还是觉得稀烂…
  •     圖書舘中的這本書還沒有讀完~還在繼續閱讀
  •     后面的矫正和预防还没有读完。
  •     05年,高二。那时深受其四种成因分类的影响,拿出去唬了不少人。后来再读福柯,再读巴特勒,这种东西都可以一笑而过了。但也是成长轨迹啊
  •     作者脑子有病吧?
  •     同学借的,案例有些重口味
  •     好像除了史料。。貌似史料还有~
  •     很主观 不像研究报告的体裁 更像是一个与世界现实社会脱节的沙文主义自闭者的私人日记 从自己的角度来说我并不喜欢这本书 不够中肯
  •     此题材只看过这一本 不怎么样
  •     总结一下作者的观点“虽然我不歧视同性恋,但同性恋吧毕竟是少数现象,异性恋才是正道……同性恋是可以治疗的,有这些那些方法……但我真的不歧视同性恋哦”。就一傻逼,如果你承认自己不可接受同性恋,我还比较能尊敬你。书中观点自相矛盾,说理犹犹豫豫,历史考究肤浅,怎么就能出版。
  •     别看观点,仅当资料堆砌来看
  •     新千年后还能有这种妖书,好牛逼
  •     从历史一直讲到现在,间中有D沉闷,不过对于有兴趣噶人来讲,系一本唔错噶课外读物
  •     报告书,包括相关的研究数据报告和实地调查记录,透露出极小部分能够公开的同性恋群体状态。
  •     大一的时候读过当时扔桌上被同学当作家的爹看到了。。掩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