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失的母亲

出版日期:2014-6
ISBN:9787807695889
作者:帕蒂古丽
页数:240页

内容概要

帕蒂古丽,女,维吾尔族,文坛近年崭露锋芒的散文新锐,1965年出生于新疆沙湾县老沙湾镇大梁坡村,现居江南,浙江《余姚日报》记者,近年有40多万字的作品见诸《人民文学》《散文选刊》《上海文学》《青年文学》等刊物,已出版散文集《隐秘的故乡》《跟羊儿分享的秘密》《混血的村庄》 等。
帕蒂古丽出生成长于天山下一个多民族共居的村庄,父亲是来自新疆喀什的维吾尔族,母亲是来自甘肃天水的回族,近邻多为哈萨克族,自幼就读汉族学校,因而能熟练使用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汉语。帕蒂古丽用汉语写作,虽非母语,帕蒂古丽却凭借过人的语言天赋,将汉语运用得熟稔自如,出神入化。
帕蒂古丽的写作,以散文见长,多民族融合文化下的独特视角,使得帕蒂古丽的散文具有独有的特质和异样的气息,而多年职业记者的身份,又使得她的文章,对生命和文化有着深刻的思考。
所获奖项:
2012第四届在场主义散文新锐奖
2012《民族文学》年度文学奖
2012《散文选刊》年度华文最佳散文奖
2013“我的一封信”全国散文大赛一等奖

作者简介

☆年度华文最佳散文奖得主帕蒂古丽,不加掩饰揭开生命里的隐私
☆直击心灵的篇章,灼烈、坦诚、残酷
☆活色生香的文字,有气味、有颜色、有灵性
☆这不是汉人笔下关于新疆的猎奇与风景,这是维吾尔人写的真新疆。
☆三十多幅彩色插图生动再现作者在家乡的原生图景
☆少数民族作者, 非母语写作,粗粝厚重熟稔自如的汉语表达令人惊叹
>>>>>>>>>>>>>>>>>>>>>>>>>>>>>>>
内容介绍:
生命是一场散失,我们无从逃避。生命是一场散失,唯有记忆不死。天山脚下,多民族共居村庄,一个文化寻根者关于故土关于生命关于亲情的隐秘记忆。
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是怎样在作用于一个人?语言怎样争夺着舌头?文化怎样争夺着思维方式?故土怎样争夺着游子的身体?母亲与孩子的散失,兄弟姐妹间的散失,身体与灵魂的散失,自己与自己的散失,生命的无常带给我们怎样的人生思索与心灵感悟?
帕蒂古丽不容错过的寻根之旅,如小说似寓言般的原生态非虚构散文,以细锐如刀的文字刻写文化差异背后深刻的生命体验。
.
名家推介:
帕蒂古丽揭开了一座新疆多民族共居村庄的尘封记忆。她的文字饱含对新疆这块土地的复杂感情。优秀的文字都在拨开尘土,让沉睡的事物重见天日。
—— 著名作家、《一个人的村庄》作者刘亮程
.
帕蒂古丽的文字杂糅,撕裂,柔美,有狂欢与悲伤,信仰与苦难,神迹与幽默,这不是汉人眼里的猎奇与风景,她用西方文学手法写出了巨大的蓝色苍穹下十二木卡姆腾跃黄尘的新疆
—— 著名散文家鲍尔吉·原野
.
一击即中,直抵内心,卒读不忍,罢读不能,继《隐秘的故乡》后,帕蒂古丽再度以笔为刀,细致、老道地剖解生活的内核。
——著名作家、评论家杨廷玉


 散失的母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文化的交流,多是带着不同地理气息的人进行碰撞这种碰撞,有时,发生在一个人的身上。在一个普遍丢失故乡的时代,古丽的文字,便是一面镜子,从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照见自己的叹息。亲!你们觉得呢?
  •     文/邓迪思帕蒂古丽以混合、杂糅的行文手法,独特的切入视角,深入灵魂的剖析方式为散文创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样本,近年来声名鹊起,成为新锐散文家里的领军人物。帕蒂古丽以探索文化冲突见长,这得利于她特殊的民族身份,因而在文化差异上她能够表达得销魂刻骨。在为她打上“民族文化散文”的标签时,人们往往忽略她在“生命”这个经典话题上的深刻感悟。帕蒂古丽在故乡的文化里徜徉,她在文化里寻找生命的根,试图破解谜一般的生命。在感受她的散文时,读者常常能体味到一种叠加的、穿透的、撕裂的美,觉得她的文笔和思绪不可捉摸,透露出一种神秘感。这和她对世界的观察方式以及她的创作方式有很大关系,她有意无意地吸收了以柏格森为首的西方评论家的“直觉”“冲动”的感知方式,在创作上没有清晰的主题和线索,而是靠一种超常的感觉来把握文脉的。帕蒂古丽对世界的感知模式是灵魂出窍式的,她能够跳出行走的躯壳,以更高层次的精神维度来审视世间万象,以更深的意识层次来审视她自身。她和生命对视,和自己的灵魂对视,观察灵魂的镜像,看到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自己。这种感知方式犹如暗夜里的蝙蝠用超声波探窥物体,又像巫术中的强大的念力,剥去了生命的外象,而透视到生命场里一个个独具特色的灵魂切片。念力是通过冥想来激发的,帕蒂古丽也喜欢在极其安静的环境里,在觉察不到时光流逝的状态下,静静地感知。她在感知童年的故乡时,不是采用回忆的方式,而是采用了重新进入的方式。回忆是自发生成的,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从脑海里的调出来的生活片断。而帕蒂古丽进入过去的时光,是有意进入的,她是为了寻找生命密码才进入的,具有主动性。因此,她的进入不是对生活的还原,而是再创造。在进入的过程中,有一些片断是模糊的,有一些片断是清晰的,她在模糊的片断中努力寻找真实的存在,因而,她的创作既是切身体验,又包含想象的成分。这种想象的成分是情感的再次投入而引发的。回忆是有连续性的,而重新进入却是跳跃性的,能够打破时空间的属性,让意念自由地驰骋。我觉得帕蒂古丽感受到的不是一个平直的时空间场,而是一个弯曲的时空间场。生命本身是一个闭合的大圆,终点就是起点。在这个大圆中,还有许多闭合的小圆。生命不是一场连续播放的电影,而是一个个肥皂泡,它们的组合构成了生命本身。一、生命在时空间里的异度切面帕蒂古丽的时间观不是连续性的,不是孔子式的“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她的时间具有切割性、平行性、相对性。《影子在时间里行走》这篇散文能够清晰地看出她的时间观来:“我的门户总是紧闭着,拒绝任何声音的闯入和切割,我喜欢把时间独自烹制成大块大块的美味。”她拒绝外界切割她的时间,但是她自己却把现在给切割了,中断了现在进行时,而返回到过去的时光中。她在冥想中能够清晰地看到过去发生的一幕幕往事,就像是现在发生的一样。“无数次,我总是因为迟到,被挡在别人的时间之外。那个时候所有人的眼睛失明了一般,只有我清晰地看到了时间的存在。”因为失去课堂内的时间,而获得课堂外的时间,里面的时间和外面的时间是平行的,但获得的意义却不同。“爹爹的时间在他到了大梁坡以后就停了,他所有过去的时间都变成了从前。”大梁坡几乎没有时间概念,和外面世界的时间具有相对性,外面的时光是正常的,这里却是慢时光。帕蒂古丽在这篇散文里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哨音和钟声象征了时间的属性,而影子象征了生命的本性。这暗喻了生命只是在时间里行走的影子,只是时光在世界平面上的投影,生命是虚无的,因时光而获得意义。“我们两手空空,唯有时间是生命的礼物。”这有别于“珍惜时间,勿浪费生命”的老生常谈,帕蒂古丽只是告诉读者,时间本身就是意义本身,无论发生过什么,生命的存在都是有意义的存在。《仇敌的咒语》则是帕蒂古丽在探索和思考生命上的又一力作,这篇散文晦涩难懂,充满了大量的象征和暗示。该文抛弃了寻常视角和寻常空间,而是进入了一个常人看不到的异度空间中,来体察生命的另一个层面。文中运用了你、我、他、她四个人称来指代不同的社会身份,暗喻了四者在社会空间的复杂的社会关系。仇敌如毒蛇、如鬼魅,她具有潜伏性和寄生性,你和他都是仇敌寄生的宿主。仇敌利用你和他来迫害文中的“我”,只有“我”能够认清仇敌的本质,但仇敌过于强大,“我”对她无计可施。“我”为了生存,不得不屈服于仇敌,让仇敌吃“我”的肉,喝“我”的血。“我”用贿赂的方式来赎回躯体,在复杂的社会空间中艰难地生存。帕蒂古丽的这篇散文以冰冷的风格来象征了现代文明对人类的异化,暗示现代文明中媚俗价值观对人类的侵蚀是毁灭性的。异化这类题材在小说中常见,卡夫卡的《变形记》开创了“异化”主题的先河,但是在散文中,很少见到这样的主题。帕蒂古丽也是一种尝试,她运用大量西方小说的表现手法,用散文的语言将它表达出来。散文也有象征和暗喻,但不像小说运用得那么多,帕蒂古丽则进行了突破,能否为读者所接受,还需要时间的考验。值得一提的是,帕蒂古丽在这篇散文中所运用的手法和茅盾的《沙滩上的脚迹》有异曲同工之处,只不过后者是小说。散文一般是从生活现象中剥离出生活内涵的,但帕蒂古丽这篇散文没有描述任何生活现象,而是直抵内核,进行抽象的描述,这无疑加强了陌生化效果,挑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二、生命的透视透视性是帕蒂古丽在散文创作上的一大特点,她能够深入无生命事物,和生命的内部,进行挖井式的解析。帕蒂古丽极为真实,不避讳灵魂中隐私的一面,她能够细致入微地将生命中最隐秘的部分挖掘出来,展示生命的多元层次,和生命的本质。1、透视无生命事物的生命《伤痕累累的葫芦》对两只来自新疆喀什的葫芦进行了审视,以拟人化的手段去剖析葫芦的内心。这篇散文有三个层次,一是葫芦的葫芦归属感,愿扎根家乡,而不愿漂流江南;二是葫芦的不愿被环境改变的本性;三是被环境改造的葫芦,内心伤痕累累。这三个层次一方面是对生命的敬畏,一方面是古丽的自喻,还有一面则是对文化的隐喻。文中体现了矛盾性,葫芦是会行走的,通过它的籽,漂流到大江南北。而花妮送给她的葫芦,却不愿意随她到江南,以摔破的方式,留在了喀什。花妮是个雕刻艺术家,她的个性很强,她不愿意外出,不愿意被人改变。然而她却愿意改变葫芦,一只葫芦不雕刻点什么,她就会觉得可惜。帕蒂古丽由矛盾性一步步引出葫芦的悲哀,“再美的雕刻,对于葫芦都是伤痕。人们只不过被美迷惑和麻痹了,忘记了他们所欣赏的,其实就是一个伤痕累累的葫芦。”帕蒂古丽站在一个葫芦的角度为它设身处地的着想,在更深层次上是对文化被破坏的叹息。文化的生成有它的历史根源,为了某种使命,或者某种意图,刻意去改变它,去展示它,反而失去它的原始味道。在文化进行现代化改造时,它已然伤痕累累,失去完整性,不再是它的本来面目。在这种移情式的联想中,帕蒂古丽将艺术的可能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其实,她也是在一只葫芦上用文字雕刻,赋予它新的生命内涵。改变葫芦的花妮她原汁原味地写了出来,而不愿被改变的葫芦,她则进行了深层次的联想,改变了它的内在属性。这篇散文因此变得耐人寻味,在诠释人文理念之外,也充满了哲学的味道。2、透视他人的灵魂帕蒂古丽擅长描绘具有民族风情的人物,她笔下的人物众多,各具特色。在她早期文字中,她能够不避讳隐私,鲜活地写出一个又一个个性饱满的人物来。但是,早期的文字只是对人物的审视,而不是透视。审视能够捕捉到人物的性格,却捕捉不到人物的灵魂。自《模仿者的生活》之后,她的文字开始改变,向人物灵魂更深层次挖掘。《散失的母亲》这部散文集中,以对母亲的描写最为透彻,她的灵魂与母亲的灵魂合为一体。《施与受》中的那个十二三岁的喀什的小女孩,尽管没有更深的了解,但帕蒂古丽却在短短的瞬间,穿透了小女孩的灵魂。为了给小女孩顺利拍照,同事塞给了小女孩一块糖和两张零钱。而小女孩没有语言,只有眼神,帕蒂古丽从中读出了对抗、抵触、矛盾、痛楚的复杂心理。于是施舍行为的意味变了,变成了对自尊心的折磨。“她们还太单纯,单纯到在接受了别人的好意后,竟无法处理随之产生的那种与自尊粘连在一起的羞惭感。”从初次相见的小女孩的眼神中读出她复杂的心理变化,还只是观察上的敏锐;从事件中提炼出“施与受”的生活哲理,则是提炼出了事件背后隐藏的意义。发现事件背后的意义,是文学创作成熟的一个标志。帕蒂古丽的提炼过程并非刻意而为之的,而是自然地发现,自然地深入,能够展现思想的美。在《被语言争夺的舌头》中,同样有一个瞬间的场景,也是通过眼神来捕捉内心奥秘的。当古丽用汉语问侄女的时候,猛地看到了侄女吃惊不已的眼神和大惑不解的表情。古丽在回味问话的过程中,体味到了更深层次的意义,这就是在多元文化聚集地的文化争夺过程。《被语言争夺的舌头》从西北到江南,透视了一系列文化现象,民族语言的,方言的,从而感悟到文化渗透与文化融合对于个体生命的重要性,“语言是一条精神得以前行的路径,可以带你走出去,让思想走得更远。在汉语里,这叫出路。出路对于一个人是何等的重要,几乎是存亡攸关的大事情。”这篇散文的意义还不局限在民族文化争夺上,同样也可引申为在全球化背景下,以西方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并存格局之下的出路问题,意义更为重大。这和多丽丝•莱辛探讨多元化格局下的文化保存与文化融合是如出一辙的,同时也让读者看到了帕蒂古丽的视野越来越宽阔,这对一个作家来说,意味着蜕变与羽化。3、透视自己的生命帕蒂古丽早期的文字具有野性的美,给读者的感觉是“赤裸的真实”,原生态的描写。在这个阶段,帕蒂古丽对自己的审视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之上的,她不回避隐秘的情感,挖掘出人性上最真实的一面。这时,她只是找回了过去的自己,但是,还没有看穿她的生命本身。每一个生命都有他自己的奥秘,这些奥秘,也许到死都揭不开,看不透,只能捕捉到一些伤感的、动人的情感碎片,却无法找暗中将它们串联在一起的那根透明的绳子。帕蒂古丽一直在寻找,她足够真诚,也许她的真诚感动了真主,她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发现一个又一个生命之谜,领悟了命运中不可捉摸的那些元素。《生命是一场散失》是《散失的母亲》这部散文集中最具份量的一组篇章,它的美是不因散失而生出的伤感之美,而是生命的本质,生命在散失中的重生之美。宇宙中的每一个物质,从诞生起就不断地转化为熵,原子会从物体的表面散失出去,也从而获得了独立属性。生命也一样,从家庭中散失出去,从而获得了生命的独立性。散失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个现象,死亡就是生命中最大的散失。《被语言争夺的舌头》中,帕蒂古丽以切身体验感受到散失给自己带来改变,她从遥远的新疆散失到江南,她在变化,成为一个新的自己。“我的被改造是如何日复一日地在发生,我看见了自己身上,各种各样的凿孔、裂痕、文身,撕裂、疼痛、不完整,无所适从、猜疑,纷纷扰扰的心理纠结,真实、自然、清晰。这就是我,混血的文化缔造的独特生命。”帕蒂古丽因环境散失了原属于自己的一些东西,变得伤痕累累,但是,在散失中,她的生命也得以重塑。生命过程也是一个不断重塑的过程,并在散失中获得新的意义。在《散失的母亲》中,她发现自己的生命是多重的,现在的,过去的,父性的,母性的,生命是一个混合,民族文化的混合,多重气质的混合,不同精神的混合。很多人都希望获得生命的纯粹性,不受干扰,特例独行。然而,这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和现实相左的。在现实的生命中,没有什么纯粹性,个体生命自一出生就会融入社会圈中,并且因为加入不同圈子而获得不同的特质,每个生命都有许多不同的自我。帕蒂古丽这样描写自己“我抱住自己的身体时,感觉抱着父亲蜷曲的骨骼,我想事做事的架势很古怪,愤怒的时候是我爹,疑神疑鬼的时候是我妈,对我的孩子不得其解的时候,感觉那是来自父母血缘里面的东西。疲惫时,我时常感觉妈妈在我身体里呻吟,我不敢用她的嗓音说话,怕把自己吓着。我不是我自己的时候,反而更像我自己,像记忆中小时候的我自己,那时候多好啊,那时候,我也是一个有母亲的孩子。”生命是一种赋予,每个生命既是上天赋予的,也是父母赋予的,从这种意义上说,生命就是一种传承。假如生命有什么使命的话,那么,它存在的终极意义是完成上天的使命。不同角色的自我在完成不同角色的使命,包括父系血脉中传随下来的使命,母系血脉传承下来的使命。帕蒂古丽在生命的根源上寻找自己、发现自己,不再是情感化的,而思想化的,她凭借超常的感知力来发现生命的意义,帕蒂古丽发现了生命的抗争性,每个生命身上都有几种力量,它们相互缠绕,又相互争夺,在冲突中进化。生命的冲动正是几种力量在矛盾中激发的冲动,意识的绵延也是在冲突中打开的一片创造性的出路。三、生命碎片多层次叠加帕蒂古丽的人生是特殊的,所以她自言是一个民族文化融合的活标本。她的人生被击成了无数碎片,既有维吾尔系统,也有回族系统,还有汉族生活经历。她与众多民族都有交往,她的家庭又支离破碎,经历了一场场散失,从而造成她有一颗极为忧郁、敏感的心。因而,她在捕捉时光碎片的时候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同时也获得了比别人更多的人生感悟。在大梁坡系列散文中,她是把生活碎片拆开来写的,比如帕丽达、黑皮、玛利亚、司马义等人,这种写法能够鲜活地表现人物,但是也比较单调,没有拓展出更深的人生意义。后期帕蒂古丽在写作技法更加成熟了,她能够把不同的碎片叠加在一起写,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境界。生活碎片的叠加和生活碎片的拼合是不一样的,帕蒂古丽以前也写过长散文,是把一个个人物拼合起来的,这些人物都可以独立成篇。拼合能够获得更大的场景,更大的包容量;叠加未必很长,但能够获得更强的纵深度,挖掘出独特的意义来。《被语言争夺的舌头》是叠加效果最好的一篇散文,帕蒂古丽从门上斑驳的油漆说起,逐渐过渡到文化冲突现象。开篇是油漆的叠加,蓝绿两种颜色的叠加,随着岁月的流逝,变得难以辨认。油漆之间的裂痕与融合象征了不同民族文化,特别是父系的维吾尔文化与母系的回族文化的裂痕与融合。在这个基础上,帕蒂古丽将回族外婆家族与维吾尔的父亲家族对她的争夺叠加上去,由象征过渡到具体。之后,她以时空交错的手法叠加了一系列的文化冲突现象,她自己的内心冲突,孩子的语言冲突,丈夫和他的文化观念冲突,回家乡时维吾尔大婶与侄女的文化冲突,少年时代民族班的冲突,江南各种方言的冲突,在这些冲突碎片中,帕蒂古丽娴熟地将它们放在一起,没有刻意的痕迹,她展示的不仅仅是文化,更有生命的内在冲突。在令人眼花缭乱的生活碎片中,帕蒂古丽的语言像刀一样穿透了这些冲突现象背后的意义,每种冲突都在试图获得优势,它们以争夺和侵蚀来获得优越性,以更好地生存、发展。对个体生命来说,掌握每一种文化,融合每一种文化,是获得出路的前提。这篇散文既是国际东西方文化融合和国内民族文化融合的典范之作,也是个体生命在时代背景下获得生命意义典范之作。帕蒂古丽的念力不是巫术,而是她在复杂的生活遭遇中培养出来的一种敏锐的觉察力,也是她对自我的超越,对生命的超越。《散失的母亲》这部散文集以独到的视角,渗入骨髓的语言质感穿越了生命的核心,为个体生命体验的文学作品中又添上了一朵奇葩。这是人生的哨音,思想的影子,在半明半暗的视野中,犹如一缕洁白的光线,穿透了生命的幕帏。

精彩短评 (总计17条)

  •     新疆原住民写的散文,笔力灵动,很深的情感流露,非常优美的文字韵律感。了解新疆原住民的一扇绝佳的心灵窗口
  •     犹记得拜读过帕蒂古丽的《隐秘的故乡》一书时受到的冲击和震撼,对这个维吾尔族女作家印象太深刻了。
  •     有时沉重的生活负担,也可以成为一种精神的支柱,生活的艰辛,也会成为活下去的动力。人常常是苦难一旦消失,活着的支柱也随之坍塌。
  •     非常棒的一位作家,文字有力,流淌出深沉的情感,处处是文化的骨血
  •     真实地还原记忆中一些朴素甚至丑陋的往事,只有追索,不批判不修饰。最爱读大梁坡发生的事,玉米地里的秘密,坟头的蜥蜴...唯一不喜欢,是书的排版,等你沉醉其中,冷不丁看见作者僵硬的摆拍,有点不合时宜。
  •     读过另一本《隐秘的故乡》,很赞
  •     前面的篇幅写了家乡人的生活,那种生活和我们大都市的生活是截然不同的,有点共产主义的大锅饭的日子,什么都是共用,共吃。后面一部分写了作者自己的生活、家人,失散的母亲其实也是作者患经神病的母亲,最后母亲的离家出走,作者对母亲的开始越来越浓烈。书的头虽然写的是村里人,但其实里面也折射出了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书的最后又提及一个小女孩和她的妹妹,这也就是作者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个民族的未来。作者在纷繁的语言环境下成长最终的心却依旧是牵挂家乡。
  •     怎么写得这么好呢?太好了写的。
  •     散失是生命中埋下的蛊毒,年月越久越无药可救
  •     不错,让人想起胡赛尼的三部曲
  •     不能直视的一个个残酷人生,她写得却是那样平和静谧
  •     视角和语言的独特,加上新疆的混血风情,令阅读流畅愉快和伤感。众人叫好的舌头篇章,其实平平
  •     我开始怀疑我曾对于人生长在多文化环境下的观点,是散失还是重生?
  •     不错,一个穆斯林女孩的成长之路
  •     有气味、有颜色、有灵性,令人动容的文字
  •     写得是很好,或者,不如说——太好了。或许有些人会欢呼一个民族的人如何完美地掌握另一个民族的文字,但我不喜欢。哪怕再纯熟,哪怕不用那些“民族风情”的题材、词汇,却没有了自己的语感,在我看来就已经“死”了
  •     帕蒂古丽绝对是一位被低估了的作家。帕蒂古丽绝对是一位语言天才。她把非母语的汉语运用得炉火纯青,她对文化和人性的剖解直指人类的精神深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