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巴貝塔-當代社會學的迷思

出版社:群學
出版日期:2005-3
ISBN:9789572899069
作者:葉啟政
页数:252页

内容概要

葉啟政
台灣大學心理學學士、碩士,美國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校區)社會學博士,現為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著有《社會、文化和知識份子》、《制度化的社會邏輯》、《台灣社會的人文迷思》、《進出「結構與行動」的困境》、《社會學與本土化》以及《傳統與現代的鬥爭遊戲》等等。 專長領域為社會學理論與文化社會學,對哲學、心理學、統計學,也有深厚的學養,對社會學以及當代社會現象,有深刻的反省與剖析,研究成果與學術論著,為台灣社會學界最佳的風範。

书籍目录

自序
第 1章 均值人與離散人的觀念巴貝塔-- 統計社會學思考迷思的兩個基石
一、前言
二、中央趨勢與離散度的概念內涵
三、統計思想表現啟蒙理性
四、常態分配曲線的論述塑造
五、Quetelet的均值人概念的歷史意涵
六、個人為本之自由與民主信念以及「均值人/離散人」概念
七、Durkheim對平均類型/集體類型的摺疊
八、從平均類型與集體類型過渡到理念類型
九、大眾社會型態的彰揚與統計概念的運用--代結語
2 西方社會學理論思考中的一些迷思
一、前言
二、「驚奇/迸生」作為理解文明起源的認知基礎
三、神聖崇拜與神才魅力--驚奇與例行化的體現
四、人民與大眾二概念的社會學意涵
五、社會結構與個體意志的兩元對峙
六、「施為」概念的內涵與其不足之處
七、身軀、實作與其另外之處
八、走出普羅米修斯之迷思的陰影--代結語
3 「個體化」社會的理論意涵
一、前言
二、以「外控存有」為基架的人觀
三、勞動、生產與表現
四、階序結構與個人主義之間的搓揉摩盪
五、「反身現代性」的時代意義--個體化之結構模式的塑造
六、另類的認識策略--回歸人文性的可能性
七、從人本位出發之論述構作的嘗試--代結語
附錄 台灣社會學的知識--權力遊戲參考書目索引

作者简介

當我借用Vico以「驚奇」勾勒人類學起源來做為闡述西方社會學思維的基本模式時,我企圖指出的毋寧是,社會學家所關心而採取的事實上是一個相反的思維方向──他們強調的是Weber所說的「例行化」。
──葉啟政打從一開始,西方社會學家關心的重點,就在於把眾人身上的經驗予以無差異化,以拉出常態的概念,使社會結構、整體性與秩序等概念有充分證成的條件。
然而,漸漸走向以「個體化」做為結構原則的人類社會,與一向強調集體性共識之規範(或價值)做為社會秩序基礎的論調,在邏輯上弔詭地相互扞格著, 人類的文明,已到了必須重新覓尋路徑,來思考人類問題的時候了。《觀念巴貝塔》
誠如 Heidegger 所言,現代科技是人類的天命﹙ destiny ﹚,不論好壞與否,我們都無法擺脫與它的密切關係。而現代社會中,科技至上的意識型態更主導了文化與消費,改變人類的互動模式,形成了新的統制現象。但藉著對應外在環境制約的思想與認知,人類也掌握了 科技的可能性, 使社會結構朝「個體化」的方向發展, 人類得以自我參與、形塑整個世界,如此所展現的才是真正的天命,並非逆來順受的宿命。本書 作者即透過對當代社會的觀察,以明顯或隱晦的手法,搓揉「個體化」的核心觀念與現代社會的現象,點出了現代人所應共同思考的問題。《現代人的天命》


 觀念巴貝塔-當代社會學的迷思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倒数第二章完全被绕了,绕晕了我都
  •     社会统计学角度说明意识形态的问题。赞!但是 结尾。。orz 台独分子神马的。。
  •     除最后一篇文章外,其余均可见作者《社会理论本土化》
  •     说到自己的策略时还是有点弱……
  •     很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