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恋植物染

出版日期:2016-1-1
ISBN:9787549414912
作者:谷雨,郭大泽
页数:144页

内容概要

谷雨,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从事品牌、书籍设计及图书策划工作,行走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多国参与国际艺术设计交流活动,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热爱东方生活美学,现跟随日本、台湾老师研习茶道、花道,热衷手作之物。
郭大泽,三度出版策划编辑,喜爱文字、创意与电影。曾任《Design360°观念与设计》杂志栏目编辑,独立编辑《包罗万“象”——不一样的动物设计》、《LOGO解码》等英文设计书,因编辑本书爱上植物染,并通过书中的教学掌握相关工艺。

书籍目录

前言
创造有关怀的颜色——毛继鸿
历久弥新的植物染——编著者
染材
茜草
紫草茸
红花
柘木
槐花
花生
黑豆
鼠尾草
石榴
佛耳草
洋葱
蓼蓝
菘蓝靛
五倍子
丁香
栀子
苏木
玫瑰
茶叶
紫草
黄檗
染艺
生叶染
鲜花染
煎煮染
杀红染
靛蓝染
紫草染
敲击染
干拓染
扎染
云染
染人
喜乐
一染倾心,遇见草木染
水色染坊
在水色染坊,种植心中的色彩
萝拉·黛泽
用染材与颜色说出自然的故事
席德
Fete 的蓝染游乐会
片蓝造
片蓝造的蓝染新主义
索菲亚·冈萨雷斯
用蔬果花卉汁液,绘制地方风景
碧儿·博文
植物印记与美味的染色
萨莎·杜尔
色彩有生命
乔安娜·梅·威尔森
做自然的顽皮帮手
玛塔·巴科芙斯基
在巴黎,邂逅“自然的色彩”
劳拉·赛斯万
生态染织总动员

作者简介

为了探索植物染这门美丽优雅的手艺,三度邀请了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11家(位)植物染色工坊/设计师,分享他们与植物染结缘,利用植物染创作的精彩故事。
来自南通的水色染坊,是中国仅有自己种植染材的染色工坊,从染材种植、采收,到染色,采取全业态控制,力图达到理想的染色效果;片蓝造是中国香港仅有的一家蓝染工坊,在幽静的大屿山静静染布、悉心教学;萨沙·杜尔是美国知名的植物染专家,在她眼里,植物是有生命的色彩;碧儿·博文来自澳大利亚,醉心于捕捉自然的图案和隐藏于日常食材中的丰富色彩……通过她们的故事,读者将对这门工艺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将为手艺人的坚持和创意打动!
为了让读者深度体验这门工艺,三度特别邀请水色染坊以详细图文介绍包括煎煮染、生叶染、鲜花染、扎染、云染在内的10种中国传统染色工艺与红花、栀子、茜草、玫瑰等21种经典染材,让跃跃欲试的读者可以亲手一试!让我们聆听动人的故事,欣赏美丽的作品,在与植物的亲密接触中,感受自然色彩的神奇流转!
本书采用特种纸印刷,收录超过200张高清美图,细致分解植物染色工艺的步骤,展现植物染色作品丰富的色彩及每个创作者作品的特点。


 恋恋植物染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恋恋植物染》这本书分为“染材”、“染艺”、“染人” 三篇章,娓娓道来21种传统植物染材,10种经典简易的染色技艺,以及中外11位自立门户的染色师。书的装帧朴素简洁,但那一抹深邃的蓝染令人难忘。掀开蓝染的封套,呈现眼前的是素白的封面,就像平整的一张白布,上面印有几种植物,就像待用的染材,似乎等待着路人来采撷。未翻开书页时,会以为这是一本授人以渔的书,读完后方才醒悟,染材、染艺更像是诗歌的起兴,引人入胜的是染色师的故事。11个不同的故事,出于对植物染色的喜爱而凑在一块,就像植物染料浸染出来的布料一样,每个故事都独一无二。尤为喜欢其中一位染色师说的“…像亲手采集的植物那样,带给我一种本能的反应”。这些植物染色师用直白而真实的字句告诉我们,人对美的认知,对情感的表达是源于本能的驱使。在染色师的眼里,不存在固定的染料配方或模板。书里谈到一位染色师选择染材的灵感来自她对家乡的记忆和思念,她特别喜欢用从家乡采集的石榴作为染材,似乎用它的汁液染成的布料披在身上就能回到自己久违的家园。也有染色师喜欢在散步的途中收集各种各样的叶子,根茎,树枝,哪怕是被虫子蛀蚀过的叶子也不放过,她运用拓染的方法把采集的植物的轮廓印染在布料上,裹住自然界在某个季节中留下的记忆。染色师把布料放入植物染料那刻起,便赋予布料以生命,把一切交给了自然。同一种材质的布料,同一种植物制作的染料,会因植物时令好坏,结扎布料的细微差异,复染频率多寡,氧化速率快慢而呈现出不同的浸染效果。染色师不会试图左右布料的最终染色效果,追求本真、独特、自然更像他们的性子。一些染色师跟随本能的呼唤越走越远,有的甚至离开家乡,远赴印度,亚马逊流域去探访植物染色的原住民,寻找本真的颜色。这些区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继承了祖辈留下的传统工艺。当地原住民多数会视自然为神灵, 取于自然而归于斯,内心带着敬畏和感激。其实在过去很长一段岁月里,采集与种植一直是古时农民的主要的生活资料和生产方式,人类对自然、对植物的情感是深厚的。《诗经》中的许多诗歌常借植物起兴,“桃之夭夭,烁烁其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瞻彼淇奥,绿竹青青”……先民在与植物相处的漫长岁月里,通过观察它们的形态、色泽、生长变化而抽象出来的意象,继而赋予它们人类自身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藉此表达相思、祈愿、爱慕、哀怨之情。整个过程是主观的,由人的联想出发,于是乎,某种植物就成了一种集体符号,或者是情感符号,通用于一个族群或整个世界。正如那位染色师说的“…带给我一种本能的反应”,也许就是唤醒了她内心对植物的原始感觉,从而促使她开始像原始人类一样凭借直觉、双手进行着神秘而有趣的探索、试验、创作,乐此不彼。人类在创造文明社会的过程中,从站立行走、穿衣保暖、使用火具、使用器皿乃至今日瞬息万变的科技发明,完成了一次次对动物性的剥离,甚至乎连人脑的记忆功能都可以轻易被计算机所替代。只是人却不可以为文明所驯服,不然会如同驯化的动物一般,长年累月,会忘记了森林的模样,草原的味道,奔跑的愉悦。无论处于文明的哪个阶段,人类都难以隔离自身与自然之间的纽带,人总是要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回归自然,就像植物染色师那样。
  •     虽然不是自己负责的项目,但在近距离看着这本书在同事手上诞生,从最初混沌的想法,慢慢扩散,接着是不断的修正,和诸位植物染创作者来回商量补充图片,扩展到一个完整的想法。最后当它像初升的太阳一般跃出水面,确实是可以照亮此前长时间漆黑的摸索、彷徨、困顿。说起来其实事不关己,可仍然感慨万分。我一直对书和文字存有最真挚的感情,不只是因为我爱看书,也不是因为我是一个编辑,我总觉得人类的历史就是在漫长的时间里传承和继承的事情,而书是当中的载体。《师说》里面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我想这何尝不是一本书存在的意义。想要通过书来寄托一些理想,想要透过书传播一种理念,想要在文字里筑起自己的理想国、桃花源,于是才有了书。所以看到这本书时,我心存感激,植物染是一门如今鞍马冷落、少人问津的学说,但它的历史却可以追溯至古埃及、古中国。随着历史发展在与合成染料的较量中败下阵来,渐渐被人遗忘。没想到在21世纪,还会有人使用植物染创作,还有人关注植物染,让它能够以一种时髦的姿态重新回到我们面前。这本书当然不是完美的,假如完美存在的话。同事的案上曾摆满数十种关于植物染的书和资料,以此为参考。里面有不少有更齐全的教程,有不少比这本书有更专业的知识。但我想他十分用心的去做,一篇文字反反复复地推敲,一个版式来来回回和设计多次沟通修改,在这份诚意之下,不过是两个爱好书籍的人一个小小的理想追求——希望做出一本美的书,让更多人看到,会重新喜欢上这门工艺。通过染材的介绍,染色工艺、流程的介绍,最后是染色师通过现代的,甚至称得上创新的手法应用、传播、推广植物染,这本书收录了二十一种染材,十种工艺,十一个国内外的染人和他们的植物染色故事。同事以这样一种方式向植物染这门古老的工艺致敬,希望大家能在读罢这本书的图文,抑或是按着书中的教程亲手尝试,可以感受到四季植物在手中变成一抹色彩的美好相遇。自有人类以来,不知道我们的先祖经过了多少茹毛饮血、钻木取火的日子,逃过了多少剑齿虎的猎杀、猛犸象的踩踏,忽然有一天,偶然发现有一抹红印在手中,觉得它美得如此动人,而「呀」了一声,人类对美的感知就自此开始了。我想人类的美学产生于对一抹红的赞美。所以美是一种摄人魂魄的力量,不只是因为它触动了我们的神经,而发出了一声感叹,而是它存在本身就意味着一种邂逅,是一份在匆忙逃命,惶惶不可终日时,突然拥有的瞬间感,而这种瞬间感弥足珍贵。在如今大河落日,长烟冷月都不可常见的都市之中,拥有一份瞬间的感动是多么可贵。希望这本书真的会让你和四季美好相遇,给你带来这种珍惜瞬间的感受。

精彩短评 (总计14条)

  •     实用
  •     學習一門傳統手藝,原來這麼簡單!
  •     插图全部很美 版式设计用心
  •     其中一部分关于自己,所以斗胆推荐下啊
  •     买了茜草准备试试。为这些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人着迷
  •     内容很少
  •     稍微有点简单 不算入门 对植物染完全不了解的可以看看
  •     了解了植物染,不算入门,内容太简单了,我称之为鸡肋
  •     回归自然 用天然的染料传统的手工艺进行面料染色 很适合自己动手 又有理论又有教学 可以自己染手绢围巾什么的 很棒
  •     打开新世界大门的一本书。。看着玩
  •     像是推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门。
  •     读到染坊亲自种植染材的部分,心向往之。书中技术部分介绍得不够细致,有所欠缺
  •     前半部分是干货,介绍了常用的植物染材和染色方法,后半部分是手艺人的介绍,包含国内外。很有意思的植物染入门书籍,一切在于体验和实践。
  •     综述性质的书,深度不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