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造城记-从垂直之城到立体之城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5-1
ISBN:9787121200717
作者:谢尔顿 (Barrie Shelton),卡拉奇威茨 (Justyna Karakiewicz),柯万 (Thomas Kvan)
页数:186页

内容概要

贾斯蒂那·卡拉奇威茨(Justyna Karakiewicz) 墨尔本大学建筑、土木和规划学院城市设计专业副教授。
托马斯·柯万(Thomas Kvan) 墨尔本大学建筑、土木和规划学院教授、院长。
胡大平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城市哲学与城市批评史研究”首席专家。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
致 谢
1 强城之邦 1
闪回:20世纪60年代 8
紧凑型城市需求 11
复杂性、密度和强度:资源、范围和意图 15
2 惯 例 22
中国围合式居住 23
香港的围合式社区 24
九龙城寨 26
重庆大厦 30
香港的店屋 31
3 狭长的、低矮的和拥挤的:从水坑口到二战 40
第一类主导建筑形态:中式店屋 44
密集的、狭窄的和陡峭的:维多利亚 49
新世纪、新规则、新交通 52
新城市、旧形态:九龙 56
跨海城市:维多利亚—九龙 59
附言:欧文附件 63
4 体积日趋增大,高度逐渐上升:战后几十年 68
难民和贸易衰退 68
劫后重生:H型大厦和拥挤文化 72
公共住宅改革:平板式大厦 76
新条例:体积增大和悬桁楼面增多 77
新条例回顾:高而非大 81
变化和连续 83
山脊间的城市 86
九龙的腾飞:插上工业的翅膀 90
越过龙山:为新城建设新的基础设施 95
5 垂直之城和立体之城:1980年之后 99
世界之城的兴起 100
重心的转移 103
永不远离自然 107
6 基座和塔楼 110
覆盖地基 113
抬高地基 116
立体的基础,孤立的高楼 120
把地基连成一体 123
隔离地基 125
无处不在的形式 126
立体化的地基 128
7 浮现中的立体之城:要素 131
重新定义地面 132
空间中的运动 137
分层化的功能 141
8 结论:垂直之城和立体之城 155
补遗:在老城区和新界车站探索立体化发展 165
对老城区的改造:旺角 166
创造新城:古洞的那托比亚 169
参考文献 172
索 引 181
译后记 185

作者简介

香港陡峭崎岖的地形造成了这种状况:已建楼宇区紧凑、空间经验丰富,很少远离山地和水域,由一系列最好的公共交通互相连通。《香港造城记》一书的三位作者在这些状况中发现了价值:一个具有小城市足迹的大都市,乘车出行时公共交通的使用率达90%,与自然亲近。虽然这个紧凑的城市是城市思考者们经常提倡的模式,但它却是很少可以遇到的。本书清晰的文本和200多幅大部分系原创的插图(包括设计未来的图像),对于城市设计师、建筑师、规划者、景观建筑师和其他关注城市设计、密度、城市理论、东亚都市主义,以及香港建筑形式的历史和未来的城市专业人员来说,都是最基本的。


 香港造城记-从垂直之城到立体之城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本书清晰的文本和200多幅大部分系原创的插图(包括设计未来的图像),对于城市设计师及香港建筑形式的历史和未来的城市专业人员来说,都是最基本的。我们主张,香港值得城市规划专家、规划师和建筑师们认真关注。这本书便是对香港过去和当前(以及某种程度上,可能的未来)形态的探究;以及在这一语境中,它确立和呈现的重要类型的人造的垂直和立体先例。结果与整个中国的城市发展具有特别的联系,并且我们揭示的本质与中国学关于城市形态的研究也是对应的。
  •     “香港的成功,反讽之一是,尽管固守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式发展,但英国政府却像社会主义那样牢牢地抓住土地的所有权和控制权,从出售连续租赁的土地的开发权中获得主要的税收。世界上没有其他任何一个政府,无论资本主义的还是共产主义的,能够持续、高效、广泛地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保持这样一种政策。”“实际上,半专制话的政府不断地仔细观察潮流的发展,经常是在极端化的情形下对事态进行小心的干预”开头那段话应该和后面这段话结合起来看。就知道虽然土地所有权是在政府手里,但政府只是负责收取税收,把开发和改造的权利交出去,更多的只是作为监督者而不是改造者的角色把事态的发展进程更多的交给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所有市场参与者去掌控
  •     综述背景:人口急剧膨胀,土地面积增长小。政府掌控土地开发权。香港与纽约的差别(高层更多更高,密度更均匀)对私人汽车的调控,大多数人选择公共交通。90%主要关注点:城市形态学,要素的类型学,及其在时间中的演化闪回施密特的统计数据:人口密度极高但是居民生活健康—— 中国人亲密生活的文化传统——相对的汽车拥有量较少Prescott的观点两人质疑雅各布斯的观点,偏爱高密度,但是高密度需要良好的运行与联系。密集城市的三个优点:环境:交通更有效率,步行,临近共享。经济:基础设施服务更多家庭。社会:更广泛更深入的社会服务类型家庭结构的变化引起了对于住宅类型偏好的变化。核心家庭与流动家庭倾向于城市便利生活——日本是未来城市的指针复杂性、密度、强度“空间的秩序安排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安排”概念。高密度不一定导致高强度的活动。而取决于联系的结构、样态和形态。管理、土地使用控制、规章制度、建筑的物理形态等等构成了联系的具体样态。第二章惯例(围村,店屋)中国人通常都生活在狭小空间中:2—3.5平方米每人 城市中国围合式居住——香港围合式社区出于保护的目的,排他性。最早来源于宗族:曾大屋九龙城寨;历史,多层的交通系统——三维运动空间的适应性,集约混合使用重庆大厦香港店屋类型来源:中国南方的店屋在新加坡与马来半岛实施时收到了英国的影响,再传入到香港。(台湾的店屋则更类似于厦门)在人口密度和建筑法规驱动下的类型演变狭长的低矮的和拥挤的第一类主导形态:中式店屋维多利亚;密集的、狭窄的陡峭的:线性的形态新交通:有轨电车给城市形态带来的变化九龙;新城市、旧形态重要的立法 1856、1878、1902、1935欧文的新住宅模式战后:体积增大高度上升难民涌入——制造业发展——出现工厂、竂屋竂屋再安置计划,H型大厦,一圈外廊,顶层学校,公共住宅改革:平板式大厦1956年新建筑条例:大兴土木出现四种新类型悬桁凹形,高层后缩型,阳台流线型,巨型楼宇1962年新条例:底层基座加塔楼的模式山脊间的城市天星小轮:轮渡对香港发展的影响——九龙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工业卫星城——观塘观塘居民的生活范围极小,很少去九龙等地。人均出行次数少1967年政治动乱,公交罢工,小巴出现。越过龙山60年代,急剧扩张,海港运输难以承受——城市继续扩大需要新的交通方式公路隧道、铁路隧道、海底隧道基座+塔楼的形式——二层的地面系统交通系统的发展使得九龙成为交通核心世界之城的兴起摩天大楼的兴起,建筑高度的攀升,与纽约不同:分散式的分布自动扶梯,楼梯、升降机等形成了复杂立体的交通体系。(视野很重要,要能够让人阅读到城市的三维系统而不至于迷失。)永不离自然香港不缺少自然也很容易到达,但是城市与自然缺少互动基座和塔楼基座的五种类型:占据整个街区,而上层的塔楼不再受街区控制穿过整个场所,将行人整体引入了上层占据整个城区块茎状,连接各个建筑群大的独立建筑,孤岛式的底座。抬高地基——美孚邨立体的基础,孤立的高楼——太古城项目把地基连成一体——太古广场隔离地基——奥海城立体化地基——朗豪坊浮现中的立体之城 重新定义地面 复制地面 出入境大楼的人行天桥分离地面 合和中心多重地面 信德中心借来的地面 漂浮社区空中的运动 互锁式楼梯 香港的发明机械梯 中环到半山的自动扶梯空中快速人行道 旺角的空中快速人行道空中快车道功能布局的分层 士美菲市政中心(菜市场、水果蔬菜、熟食、图书馆、办公室、学习中心、运动场)墓地公寓式工厂空中学校和教堂 港岛第三街 救恩堂高层马厩双层交通系统 双层巴士 双层客轮 双层电梯空中花园层叠仓库 码头商铺的垂直表面被充分利用结论三个特征:极端垂直、立体发展、公共交通补遗旺角老城区改造 针对空气污染的建筑群体设计古洞的纳托比亚 “盆菜式”的街区设计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内容很赞,翻译略渣。数据和图标清晰严谨,展现了香港一个多世纪的城市发展之路,如何实现在山海环绕和人口爆发式增长的不利环境下对土地的合理开发,走向多层次的立体之城。
  •     香港城市的拓展史和香港建筑的及城市功能组织的演变,不错
  •     翻译腔太难受
  •     翻译太糟糕了。不过书很棒。造城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由现今倒推,会感到事事有因,其实哪有绝对真理。
  •     实用主义
  •     这本书,居然是我同事的老师写的~~同事对这位老师评价很高~说这位老师是他见过的很有货的老师~
  •     从城市密度与强度的角度看香港城市发展,分析了目前香港如此高密度的现状由来和具体表现。
  •     可能是距離太近以致近視,私以為自己對百多公里外的港九新界很瞭解,殊不知,這座逼仄的石屎森林,遠不止公仔箱或大銀幕裡的驚鴻一瞥。「青山半入城」原指省城廣州的迤邐風貌,但現今反倒覺得用在香港身上更恰如其分——擠逼的樓宇密度、立體的通勤系統,不止服務於騰飛的經濟,保育了蒼翠山野、蔚藍海岸,更傳承了廣府、疍家、客家地區乃至南洋英美的人文匠心(好比騎樓、點心籠、填海、圍村、地鐵),成為行之有效的在地化實踐。與羅馬一樣,香港亦非一日建成,當我們以為香港只有經濟奇跡、文化奇觀,且日漸故步自封的同時,其城市規劃、公共政策、管治邏輯(如政府、商界、市民、宗教團體等利益持份者的自由討論,公權機構從善如流的檢視)仍有非常可觀的借鏡空間。時下中共官文滿篇的「全域化」、「開放式社區」,不應再流於形式,皆因早有例證。
  •     香港,立体之城、垂直之城。陆地面积1100平方公里,城建面积只有120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人口达6万,人均住房面积不到8平方。
  •     考研时看的书,入门级的闲暇读物吧,既然要讲高密度,总觉得关于九龙寨城的笔墨太少。
  •     城规入门学术著作,阐述了香港城市形态变革的历史:如何从围村和店屋,逐步发展成如今高密度,多平面的立体城市。香港建筑史不仅是建筑形式的变革,更是殖民政治,本土文化,激增的逃港人口结合独特坡地地形的产物。作者最后指出这座城市的形态和早茶蒸笼异曲同工…
  •     老外研究事情很严谨,废话少,说的透
  •     与香港相遇后我竟会买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书。。看完才觉得自己居然看了城市建筑真是incredible..
  •     在珠海买的,翻了翻而已。
  •     很专业,启发性强
  •     如果这是一篇论文,这绝对是一篇大论文。
  •     香港地产绝处逢生的智慧值得地价飞涨的内地同行好好学习
  •     还没读完 先给分了。还是喜欢这座城 还是想去 还是把计划定在2020年 刚好那时候面临又一次选择了。就希望 这几年矛盾不要激化到想去都去不了。
  •     紧凑城市
  •     未来之城~
  •     翻译差强人意~
  •     很有趣的書但是似乎翻譯有問題。很多地方描述看不懂,例如說到塔樓與基座的五種類型時,五種類型的區別在何處根本讀不懂。
  •     一个蛮有意思的点在于,对于旧生活方式的挖掘,老香港人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混杂造成了商住 人行混合的模式。严格的控制用地发展,先让城市自由发展,产生问题政府再进行引导和控制,使得高密度紧凑的模式。去香港,也是感觉香港的人行扶梯天桥超多,原来成因如此。
  •     密度越大的城市越环保,效率越高;可能居民离绿地越近。
  •     还美看完
  •     这么难嚼得动一定有一半是翻译的锅已经到了经常要停下来分析句子结构才能读懂的地步了。即使这样对我来说也是复杂又充满诱惑力的新世界,感觉这个城市被赋予了夹缝中拔地重生的末日英雄的悲壮美。
  •     乱七八糟和创造力之间,有时候真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关系——因为规矩少,指引少,会出其不意地散漫地滋生出多种unexpect的结果。即使规范、法律建立起来了,不安分的侵占(公共区域)之心也会促使很多迂回奇特的办法。香港乱糟糟又有条理的城市形态是当地人艰难stuggle的结果,吸引西方人,但身处境况之中的本地人不见得喜欢啊。 一个东南亚城市引起如此多有一定深度的研究,恐怕就只有香港有这种吸引力。从内地的“宣传”来看,香港是一个很Flat的城市,除了购物没有特点、没有内涵,想不到在城市形态方面能有这么多值得探究的地方,也有这么多本地人、西方人已做了一定的工作。 整本书语言不会太专,而干货量也不少,翻译不至于那么难堪。
  •     强度比密度更贴切
  •     历史演变清楚,对于形态转变归纳清楚,缺乏对于形态背后的文化、经济因素的深究。所以只能算是科普等级的研究。对于外国人来说,已属不易!三星是送给他的工作量以及他的精准有新意的语言!
  •     分析了这里建筑和城市的关系,视角很独特。
  •     清晰明了地阐述香港的建筑形态进化历程,及发挥到极致的立体空间
  •     讲香港如何生长成现在的模样,极其伟大的城市建设思路
  •     很清晰,调理和逻辑组织非常棒!类论文
  •     看他们怎样造出一个垂直立体的香港
  •     4星。从时间线索(政治/历史/经济等背景)以及形态线索(平面/垂直/立体)来讲述香港的造城史,其中“立体”的的研究挺有启发性的,图和文都蛮有阅读的价值,补的旺角东站的案例有空可以去看看。 可惜的是有些地方的翻译显得比较粗糙,感觉很多城规的读本好像都有这个问题……
  •     略浅
  •     香港,世界上最拥挤的城市~
  •     好看到哭!!!!阅读这样的书绝对是一种享受。从香港城市最初的建设发展到对现在香港城市交通、商业、住宅的分析,精彩无比!看完之后迫不及待想再去几趟香港认认真真地逛一逛。建筑类专业很幸运啊!能有这么有趣的专业方面书籍。
  •     强烈推荐。顺便从此对所有无法凭自身体验发现香港城市系统之精妙有趣的人充满了有理有据的鄙视。
  •     还真的蛮好看的。
  •     对建筑学小白来说,这本书精彩极了。城市是变化的,流动的,需要在正确的时候,为它做正确的选择。香港,我心中的末日的希望之城。
  •     写得具体,详细。如果图更多一些就好了。
  •     1不错的切入角度,一个城市如何是立体的2内容重复稍多3翻译不畅
  •     “政府的行为总是谨慎而保守的,大多出于对压力的反应,而不是前瞻性的未雨绸缪和创新。”可以说正式因为涌入香港那些数量庞大的移民所具有的民族性,政府给以了大量空间,通过城市这一形式让人与人拥有自由交易的活动,才能产生香港这样一个在高密度高强度的立体自由连接的地方。
  •     香港的特殊身份提供了特殊突然 重口的高度密度和容积产生了绝对的高效率 政府的角色是小心翼翼 引导城市演进的推手 值得内地政府学习
  •     像一篇论文,刚读的讲店屋的有点繁琐了,时间脉络还要再清晰点
  •     垂直城市是一组叠放式的蒸笼,垂直化的烹饪分区;而立体城市是盆菜,分层并不严格相互隔离,而是相互浸润,通过相邻或连接达到的增效或丰富的作用。香港立体化发展有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人多地少,政府推动的公共住宅计划提供了40%人的居住。这本书主要从建筑类型的变化及公共交通体系的发展来描述香港城市形态的生长变化,立体化发展和活力的关键词是“联系”,地块的划分形式对香港又有什么影响?(PS:翻译实在不行不行)
  •     有所启发。关于密度和空间形态的论述角度有意思
  •     殖民后香港建设史,街道到垂直立体。尺度:城市形态与外部空间设计。 从传统居住形式出发,寻找现代建筑形式存在和高密度可耐受性的原因。实用主义下的创造与单调。“半专制化的政府”在极端状况下的谨慎干预:条例管不住的小违章和引得了的大开发。对外来移民的高度包容和高密度小面积的基本居住条件保障,与之后的工业崛起。交通设施对城市发展的引导推动。基座、塔楼与梯。 和《隐形逻辑》一起看会比较有趣。 翻译略次:有用词语不当和语句不通之处,有些似乎不符合上下文,恐怕译者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另,看到各种地名的我一脸懵逼,求示意图。
  •     高密度的相关读物。多知道了一个”强度“的概念。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