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德隆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6
ISBN:9787501184019
作者:王世渝
页数:295页

章节摘录

我在经过短暂的思考和观察后,决定不管在不在德恒干下去,我都要给德恒留下一些东西,对德恒有所帮助。我希望用一个月左右时间,设计出德恒证券投资银行业务的理念、方法、组织体系、业务体系、运作模式。我希望为德恒证券打造一个完全不同于国内所有投资银行依赖股票承销的运作模式,让德恒成为一个业务创新的地方。于是,我临时抽调了两个人,在我的组织指导下,开始起草《德恒证券投资银行业务发展战略》。虽然我低调介入,但我加入的消息也在德隆系内部和我熟悉的圈子里不胫而走。德隆内部的传言是,德恒来了一个老江湖,投资银行高手。圈内人则让我成了他们窥视神秘德隆的线索。不断地有北京的朋友到上海来看我,言谈之中,最不可回避的话题就是:神秘的德隆和外界的传言有何差别。王巍也在许久不和我见面的情况下,来上海看我。我邀请他来到中保大厦我的办公室。王巍是中国海归派中最明白中国玩法的一个。在他这个洋博士眼里,德隆不知是哪个山头下来的土匪,居然闹得满城风雨。德隆一个个大规模的并购行为,也没得王巍之真传,内心实有不甘。在王巍既藐视又居高临下的眼里,他很希望有机会当一把德隆的师傅,从而不负其并购之父的盛名。一则我刚到德隆,二则我只想沉默,也没法向王巍作更多的讨教。他突然萌发一题,由我和他二人来写一本书,题目叫《中国企业并购的本土化工夫》。听起来很有意思,其实两人心中都知道,这只是说说而已。没多久,冯仑也到上海对德隆做了次暗访,我也是晚上才知道他的行踪。我驾车送他回酒店时,才有我和他单独交流的机会。冯仑说他见到了唐万川,他说不明白德隆到底谁当家。

前言

认识世渝已经好多年了,我们称得上是股份制改革、资本市场的老朋友。  十多年前,中国股份制改革方兴未艾、如火如荼,世渝就是当时中国股份制改革前沿海南的活跃分子。不论在海南,还是北京、成都,当时许多国际、国内的研讨会上都可以见到他的身影。在他的努力下,当时的海南顺丰完成了股改融资,实现了在STAQ系统的发行。后来又在资本市场大显身手。我从市场第一线回到了学术领域后,和世渝的见面机会少了,后来知道他去了德隆。记得经常在人多的场合,世渝总是沉默寡语,有时经常在我办公室待上一段时间也不说什么话。现在才发现他却是在认真的倾听、默默观察。他的勤奋、他的努力、他的思考和智慧,全部都凝聚在《曾经德隆》这本书里。不知不觉,德隆事件离我们已经过去了四年了。时间不长,但感觉很久。因为中国市场的变化太大太快了,似乎德隆已经成了当今中国经济生活中不足以关心的话题。如果大家都这样想的话,我认为是悲哀的。

名人推荐

世渝在人多的场合总是沉默寡言,其实他是在认真倾听、默默观察。他的勤奋、他的努力、他的思考和智慧,全部都凝聚在《曾经德隆》这本书里。——刘纪鹏(著名经济学家)《曾经德隆》有实践也有理论。这本书的用意很清楚,它希望借德隆事件让中国去思考用什么方式来造就中国的大企业和强大的金融业。——水皮(资深财经评论家《华夏时报》总编辑)德隆的产业整合理念,现在看来也是超前的,金融控股的实践更是如此。先驱与先烈有时仅只一个字的距离。——胡润(百富出版人暨中国大陆百富榜创始人)如果想了解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金融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德隆事件”全程见证人——王世渝的倾力巨著《曾经德隆》无疑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陈明键(东方高圣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世渝是我认识的第一个做并购的同行,在投资银行家里,他是好人,也勇敢义气。世渝《曾经德隆》中的唐万新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一流人物,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悲剧在于,他一直试图用二流的人、三流的钱去完成超一流的事业。——赵晓(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特邀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

媒体关注与评论

  ——刘纪鹏(著名经济学家)  世渝在人多的场合总是沉默寡言,其实他是在认真倾听、默默观察。他的勤奋、他的努力、他的思考和智慧,全部都凝聚在《曾经德隆》这本书里。  《曾经德隆》有实践也有理论。这本书的用意很清楚,它希望借德隆事件让中国去思考用什么方式来造就中国的大企业和强大的金融业。  ——水皮(资深财经评论家《华夏时报》总编辑)  德隆的产业整合理念,现在看来也是超前的,金融控股的实践更是如此。先驱与先烈有时仅只一个字的距离。  ——胡润(百富出版人暨中国大陆百富榜创始人)  如果想了解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金融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德隆事件"全程见证人——王世渝的倾力巨著《曾经德隆》无疑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  ——陈明键(东方高圣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  世渝是我认识的第一个做并购的同行,在投资银行家里,他是好人,也勇敢义气。世渝《曾经德隆》中的唐万新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一流人物,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悲剧在于,他一直试图用二流的人、三流的钱去完成超一流的事业。  ——赵晓(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特邀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  ——以德隆为镜,探企业兴衰。

后记

尽管很多人都劝我不要出此书,我还是斗胆地写了出来。继著名财经评论家水皮先生率先安排在《华夏时报》连载之后,新华出版社终于让这本书出版了。  2004年夏天就开始用一个又一个长假和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进行写作,至今算来已断断续续经过了四年时间。环顾今日,更觉得这本书来得及时,来得必要。因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若干涉及经济人物的大事件,很少有内部人以自身的亲历亲为来客观记叙这些事情,更多的是选择沉默。我看了太多国内外写公司、写财经人物、写金融家的书,大多是财经记者写的,大多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去认识、分析、批判、揭露、猜测、理解。不是对失败者进行无情鞭笞,就是对过程成功者进行歌功颂德。希望这本《曾经德隆》能够换一个角度。虽然写出来的东西仅仅是德隆事件的冰山一角;虽然写出来的也是我经历的、知道的全部德隆的很少一部分;虽然通篇少不了我对德隆消失的怀念,对唐万新的情感,但我可以负责地认为:事件是真的,人是真的,情感也是真的。在此,我不得不因为真实地书写了那么多人的名字可能会引起一些人的不愉快而表示歉意。

内容概要

王世渝,1957年生于重庆。著名投资银行家。做过工人、教师、销售人员、政府官员,从事了17年企业改制、重组、并购、上市等投资银行业务,是中国资本市场最早的参与人之一。曾担任过北方五环、四川新希望、中体产业、曙光汽车、云天化、海南寰岛、国泰股份、辽宁足球俱乐部股份有限公司等上百家企业的改制、重组、上市的财务顾问和主要策划人。
曾任顺丰集团董事、秘书长。万通集团投资银行部总经理,万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现任瑞恩资本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

书籍目录


引子
第一章 初识德隆
第二章 德恒过客
第三章 友联之梦
第四章 金融混业
第五章 悲壮的探索者
第六章 危机爆发
第七章 溃败之途
第八章 让往事告诫未来
后记

编辑推荐

《曾经德隆》对中国资本市场和民营企业的启示,“德隆系”曾经或明或暗地控制近二十家金融机构和多家上市公司,涉及汽车、机电、矿业、建材、食品、旅游等多个行业。一个曾经的“金融帝国”为何会在一夜间彻底倾覆?“德隆”内部首次公开德隆事件,面对“败局”的高端思考与记述。

作者简介

《曾经德隆》主要内容:世渝作为中国最早的股份制改制、资本市场发展的参与者和德隆高管之一,以其亲身经历和多年的思考写了这本《曾经德隆》,非常难得。有实践、有理论的人和有实践、无理论或者有理论、无实践之人写出来的东西差别很大,世渝应该是有实践、有理论的这一种。这种感受、这种认识是一个不参与市场、不参与实践,只知道站在市场旁边对企业、对企业家指手画脚的人写不出来的。《曾经德隆》的用意很清楚,它是希望借德隆事件让中国去思考用什么方式来造就中国的大企业和强大的金融业。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了,国有企业改革从松绑扩权、两步利改税、企业承包到股份制也有二十多年了;中国的民营企业从个体户、前店后厂到参与各行各业,占有市场经济半壁江山也有近三十年了;中国金融业从银行体制改革、资本市场的创立发展也近二十年了。我们希望更多各行各业的参与者、实践者都拿起笔来,追忆过去、总结历史、关注现实、警示未来,将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图书封面


 曾经德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5条)

  •     2月份大课王明夫先生讲疆、渝商派时谈到唐万新,先生说:“唐万新是我哥们,此刻我很想念唐万新” 。唐万新,德隆的大当家,中国曾经的民营产业大鳄、金融大鳄,先生的引诱加上我对疆商的强烈兴趣,于是三月份读了一本书《曾经德隆》,德隆高管友联金融产品总经理王世渝所著,读了一份材料《德隆周年祭》,组织了一个读书会沙龙,请了曾经在德隆工作一年半的J老师以一个内部视角帮我们解读德隆的兴衰。德隆的兴衰过程大家可以自己去看上述的书和材料,还有唐立久写得一本《解构德隆》。这里主要谈下我的一些感想:1、王明夫先生的“产业为本、战略为势、创意为魂、金融为器”这十六个字,似乎就是为他哥们唐万新提的,似乎就是德隆运作思维的一个概括。唐万新曾在公司的干部会上公开宣称:产业整合是德隆的国策。然而德隆是中国产业整合的悲剧式英雄,如王明夫先生所说德隆在产业整合上是英雄,但是在金融领域一定是悲剧,因为中国的整个产业整合不具备这种外部金融环境。事实上,产业整合并不是简单的产品生产概念,是属于金融范畴。当年美国摩根整合钢铁业就是依靠银行做起来的,将产业整合与金融运作结合在一起。唐万新也必须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金融渠道,以完成其产业整合的战略构想。从二级市场炒作到代客理财,从银行信贷到民间借贷,最后又寻求国际融资,但每条道都没能走通,最后走进了死胡同。所以早一步是英雄,早十步是先驱。2、中国民营企业生存环境的恶劣。政治服务于经济,在中国目前政体情况下,民营企业是私生子,是黑户,与虎谋皮其结果可想而知。在德隆倒下的最后那段时间里,除了郎咸平这种狗屁经济学家抹黑之外,其他媒体几乎一边倒的发表不利于德隆的报道,之前还觉得是德隆公关做得不够,后来才知道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媒体只是工具。后来沙龙上就这个话题,和J老师产生了很大的共鸣,放在大背景下看德隆,已经不是企业经营范畴的问题了,而是在现今国制政体下,民营经济如何发展的问题。想到浙江工商局长郑宇民和央视记者论民营企业的讲话,民营经济难,民营企业家难。如何让民营企业活的体面、有尊严这是个历史性的命题。德隆兴衰可以说即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大潮,又受制于政体发展的不完善。3、企业文化乃至命运均是企业家性格的体现。王世渝的书中有个片段:唐万新率领几位高管在北疆边境那个叫做独拉抬的农场追逐一只狼,车在旷野里任意飞驰,四周一片漆黑,坐在副驾驶的唐万新架起枪,“啪啪啪”地朝着在车前猛跑的狼开枪……这一段看的我热血沸腾,商场如同狩猎,在四周一片漆黑的情况下如何发现猎物,如何与猎物搏斗并收获猎物,这些是相同的,德隆那种西北狼性的企业风格,无疑不是唐万新这种猎人性格的体现。他既是粗俗的武将,也是文雅的绅士;既刚烈,也柔弱;既粗犷,也细腻。俨然一位中国企业中的教父级人物。这种性格融入企业之中,便形成了德隆的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德隆的命运。最近一直在想,如果德隆没有倒下那会是什么样子,然而成王败寇,如果德隆没有倒下的种种假设都如梦幻泡影一般没有实际的意义。但德隆曾今的那股沙漠王子般的凛冽的气息,唐万新雄狮般的气魄和深邃,都让我无比的喜欢和向往。文字终究是浅薄的,如果你没有去过新疆,也许你真的没法百分百的领悟什么是戈壁狩猎的快意与失落,没法领略那种天高地广的胸怀和视野,如果没有真正扎根商海,也就真的没有办法理解德隆曾经那份快意情仇,没法领略唐万新那份抱负和气魄……说真的,此刻我很想念唐万新。
  •     否极泰来,当巨鳄德隆系的倒下,在06年1月宣判,正是大牛市到来的前夜,符合易经的说法。当时我觉得一片黑暗,下定决心不碰这万恶的股市。德隆和中国的银行一样,资金链早就玩完了,但是德隆用以毒攻毒的方法,继续吸纳各大公司的理财资金,但没挺过去,而银行用扩大吸储、利用存贷利差填平了亏损,手段都一样,但是国家的偏好决定了两种不同的命运。模模糊糊的觉得,神秘的金融零售、代客理财和很多其他行业有类似之处;分为产品部、客户销售部;产品部负责制造金融产品(例如衍生品、或者投资项目),而客户销售部负责向客户进行销售;如果产品部的人和客户部的人共同拜访客户,效果会更好,毕竟客户部的人不完全了解产品。郎咸平也许是一个好经济学家,写出的也是客观真实的文章,但在客观上也许断送了一个好的民族企业。
  •     看方军推荐了这本书,本以为是本不错的书,结果一个小时读了一半,就OVER了。能拿起这本书的人,80%的人估计是冲着“德隆”二个字而来的。很可惜,读了一半,除了新疆西北狼小个圆脸义气有魅力,没读到唐万新思维方式,处事方式什么的教诲(也许是因为我读了一半吧,读完的如果有通知一声哦)。。。当然作者一直强调德隆的神秘,看来这是真的神秘,连高管都无法猜测德隆的心思。这是一本作者的自传体小说。如果想认识作者,一个在中国资本市场叱诧了10年,就职过万通,德隆,创办过万盟的牛人,推荐一读。(作者这么早理解了PE和风险投资的运作,还是很值得敬佩的)当然,本博难避浅薄,也许是自己层次不够吧。另:文中提到了老狼郎咸平对德隆当年的质疑让德隆焦头烂额,本博找到了这篇文章,贴到下面,以愉读者:-------------以下为郎咸平文章:德隆系:中国独特的“类家族企业”敛财模式--------------  不健全的交易监管机制,令中国的“类家族企业”在敛财模式上与东南亚“家族企业”存在很大差异,但在本质上却是一样的-都损害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我们发现,亚洲“家族企业”的运作规律是,被置于企业金字塔下层的上市公司的资产,往往会被“控制性股东”运送到金字塔的上层。  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控制性股东”对下层的上市公司拥有很强的控制权,却只拥有很小比例的权益。这种不平衡,加上亚洲地区司法制度薄弱、企业会计制度不够透明,使得“家族企业”将上市公司置于金字塔结构的下层,并且将下层的资产通过关联交易运送到上层,或者将上层企业的危机转移到下层公众公司,损害了小股东的利益。  然而在中国,我们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类家族企业”的运作模式,其金字塔结构中资产的运动方向往往和亚洲其它地区的情况相反。上市公司在复杂的结构中,往往成为这种“类家族集团”中的旗舰企业,其资产变为向下运动,具体表现为投资行为。  产生这一模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目前中国股市的初级市场特征尤其是不健全的交易监管机制,决定了“控制性股东”有可能通过证券市场股价上涨获取暴利。无论是上市公司向下投资,还是上?quot;控制性公司“股权的转让,往往会被市场当作“利好消息”,进而推动股价上涨。  另一方面原因是,由于未流通的“国家股”和“法人股”,在上市公司的股份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同时价格远低于“流通股”,这使得“控制性股东”,尤其是那些处于相对控股地位的“控制性股东”,可以通过很低的价格受让国家股或法人股,实现对一家上市公司的控制。中国上市公司流通股(A股)占总股本的比例平均为30%。  在对上市公司国家股和法人股的收购实例中,“每股净资产”是个非常重要的定价依据,转让价格的平均水平为每股净资产溢价30%(对于国家股,管理部门设定了下限,其转让价格,不能低于每股净资产)。在2000年国家股及法人股转让实例中,法人股的平均转让价格,为同期流通股平均价格的13%。由此来看,那些处于相对控股地位的控制性股东可以用很小的代价,通过法人股场外协议转让,实现对一家上市公司的控制。  当这些机构低成本控制上市公司之后,便不断投资。通常投资额并不是很大,很难有规模效益,却能以此制造二级市场上的“利好消息”,而且我们观察到,这些公司通常都选择高送股这种奇妙的分配方式,并没有让股东拿到一分钱现金,却推动了股价的上涨。这类公司股票价格上涨幅度相当惊人。我们无从证明这些控制性股东是否从二级市场获取巨额收益,但这种可能性的确是存在的。那么谁能证明这种可能性呢?  按照成熟市场的法律,这种情况是应当由控辩双方中的辩方举证。如果辩方不能证明自己清白,将受到相当严重的处罚。  这也正是我们十分重视“举证责任是证券交易法成败关键”的原因。这是解决“大股东控制问题”的有效途径,对中国证券市场未来的健康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的“类家族企业”敛财模式是初级的,其收益率远高于亚洲其它地区“家族企业”的普遍模式。随着监管机制的完善和国家股、法人股流通等其它问题的解决,也许在中国我们也会看到类似于东南亚国家“家族企业”的敛财模式。  事实证明,许多亚洲国家和地区,正是由于没有解决“举证责任”这一关键问题,而备受大股东问题的困扰。随之而来的家族企业敛财则是造成亚洲金融风暴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于举证责任,我们将在本文的最后进行系统的论述。以下我们分析一下“德隆系”的操作模式。  “德隆系”的神奇历程  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新疆德隆”控制的三家上市公司-“新疆屯河”、“合金股份”、“湘火炬”,股价已分别上涨了1100%、1500%和1100%。这些上市公司及其它与“新疆德隆”有关的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被称作“德隆系”。(本文中“德隆系”的涵义还包括与“新疆德隆”有关的人员及其相关公司,即“一致行动人”。)  “德隆系”股票如此巨大的涨幅,如像市场传言有所谓的“庄家”介入,其获利是相当惊人的。  早期的融资  由“新疆德隆”及其母公司“乌鲁木齐德隆房地产”提供担保,子公司“新疆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发行1亿元“特种金融债券”。  资料显示,“新疆金融租赁公司”在“德隆系”的早期融资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这家公司是1996年2月由“新疆屯河”、“新疆德隆”等11家新疆公司和机构注册成立的。“新疆德隆”和“新疆屯河”各出资700万元,各占12.73%股权。  1996年10月,“新疆德隆”即介入“新疆屯河”,成为第三大股东(持股10.185%)。时间在“新疆屯河”上市仅4个月之后,间隔之短,似乎早有安排。  在介入“新疆屯河”半年之后,也就是在介入“合金股份”两个月前,1997年4月,“新疆金融租赁”发行了1亿元“特种金融债券”(期限为3年,年利率11%)。  为这笔“特种金融债券”提供担保的两家公司都是“德隆系”的公司。  一个是“新疆金融租赁”的母公司“新疆德隆”。其质押的,是其所持有的“新疆屯河”1410.18万股(持股比例8.19%)法人股及其质权登记日以后的分红派息。  另一家担保公司则是“新疆德隆”的母公司-“乌鲁木齐德隆房地产开发公司”,抵押的则是其下属“城市大酒店”的部分楼层。  这笔质押情况,在“新疆屯河”1998年中报中被“遗漏”。此后,在“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公司”发布的关于此项抵押的公告后,“新疆屯河”也发布了“更正公告”。  关联公司如此倾注血本的担保,加上“新疆屯河”中报的“遗漏”一事,令“新疆金融租赁”所获一亿元资金的用途分外引人注目。  两家“德隆系”上市公司同时修改公司章程,各为“上海星特浩”提供2亿元贷款担保“合金股份”的向下投资多数是以“上海星特浩”为中心完成的,而“上海星特浩”通过“德隆系”两家上市公司的担保,获得了4亿元银行贷款。  为了扫清对“星特浩”进行担保的障碍,1999年4月,“德隆系”的两家上市公司同时通过决议,赋予董事会处理对外担保事项的权力。“合金股份”于4月6日召开股东大会,通过决议:“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在今后为股份公司直接或间接控股公司提供财务担保事宜中独立决策并负责实施?quot;同在4月,德隆另一家控股上市公司”湘火炬“也修改公司章程,将“董事会可以行使4000万元以下项目投资决策权”改为“董事会负责处理对外担保事项并可以行使公司净资产20%以下项目投资决策权”。  5月20日和26日,“合金股份”及“湘火炬”董事会分别发布公告,各为“上海星特浩公司”提供2亿元银行贷款担保。如果“上海星特浩”不能按时还款,两家上市公司将向银行支付全部借款本息。  不得不指出的是,如果说“合金股份”为“上海星特浩”提供贷款担保出于是该公司的“关联企?quot;,那么“湘火炬”的担保行为则毫不沾边。即使“上海星特浩”盈利前景再好,也不能体现为“湘火炬”的利益。而一旦“上海星特浩”不能按时归还贷款,“湘火炬”的股东将不得不为其承担巨额债务。这笔担保,严重损害了小股东利益。  通过“合金股份”、“湘火炬”的共同担保,“上海星特浩”获得共计4亿元贷款。而这笔贷款的去向则特别令人关注。  根据“合金股份”的公告,“上海星特浩”向下的投资总额在1.75亿元左右。如果说,上述4亿元贷款都用于投资的话,那么而另外2亿多元贷款的去向,则是一个问号-而这些贷款,都是由上市公司担保的。  另一方面,通过“上海星特浩”这些大量令人眼花缭乱的投资动作,“合金股份”1999年的公告不断涌现,股市“利好消息”层出。  频繁投资、转让及高送股令股价飙升  "湘火炬"频繁投资,不乏关联交易  1998年中开始,“德隆系”控制下的“湘火炬”开始了频繁的投资。在两年时间里,公告的投资动作达11项,涉及公司达21家,其中不乏关联交易。  最典型的关联交易的例子是,2000年4月,“湘火炬”与“上海奥神环境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上海奥神”)、“中极控股”合资组建“株洲湘火炬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湘火炬以厂房等实物出资,经评估为1.6亿元,其中5100万元作为资本金入股,占总股本51%,评估超出部分作为合资公司对“湘火炬”的负债。  如此慷慨的出资行为,除了“中极控股”与德隆系的关系之外,还因?quot;上海奥神“也是德隆系一员。“上海奥神”1999年注册成立,法人代表唐万平。  在“湘火炬”频繁的投资过程中,“湘火炬”的股价也在不断上涨。  1997年11月新疆德隆入主湘火炬,至今经过三次转配股,一股变成了4.7股,股价由1997年的7.6元/股,如果仅对1997年以后进行还权,到2001年3月23日,经复权后变成了85元/股,涨辐达1100 %以上,自上市以来更是上涨了3000%以上。  神奇交易,刺激股价:“北京太合金”一年内转手,盈利1800万元。  1997年,“新疆德隆”进入“合金股份”后,即宣布了1997年配股方案。以10:3比例,总股本5168.5万股,共计配1550.55万股,价格5元/股,共募集资金7752万元。  配股说明书中称,募集资金主要用于与“北京太空梭娱乐设备有限公司”合资组建“北京太合金动感电影成套设备开发有限公司”(下称“北京太合金”),总投资4000万元,“合金股份”占80%股权。项目投资回收期1.87年,年投资利润率80%。按计划项目应在2000年初才开始回收投资。  然而,仅1年之后,在1999年6月,“合金股份”便将“北京太合金”80%股权作价5000万元转让给“新疆东方奥斯曼化妆品有限公司”。还未完成投资,就盈利1800万元,这么好的“生意”显示出德隆对“合金股份”非同一般?quot;打造能力“(该转让收益占公司当年净利润的15%,我们注意到,审计该公司的沈阳华伦会计师事务所对当年年报出具了无说明的审计意见)。  “合金股份”还进行了其它一系列投资,也起到促进股价上涨的作用。  1997年6月6日新疆德隆入主合金股份,至今经过四次转配股,一股变成了6.2股,股价由1997年的12元/股,到2001年3月20日,经复权后变成了186元/股,涨幅达1500%。  “新疆屯河”股价两年后的启动,也起于频繁的投资  自从1997年4月“新疆金融租赁”发行一亿元特种金融债券后,直到2000年,“新疆屯河”股票才突然再发力。在之间这段空白时间里?quot;合金股份"和“湘火炬”则股价飞涨。  2000年3月,“德隆系”加大“新疆屯河”控股比例,拥有“新疆屯河”近28%的股权。此后,“新疆屯河”在沉默两年后,也和“德隆系”的另两家上市公司一样,开始了一系列频繁的投资。  不算“新疆屯河”2000年配股资金专用的几个项目以及以实物资产出资组建的“屯河水泥公司”,“新疆屯河”近一年来共投资7亿元。这么密集的投资,更让人怀疑。从"新疆屯河"的经营业绩及年报来看,难以支撑如此巨额的投资。  自从“新疆德隆”进入“新疆屯河”以来,“新疆屯河”经历数次送配股,当初的1股变成了5.48股,经复权,到2001年3月23日每股股价已到127元,累计涨幅1100%以上。  股权转移至自然人控制的公司  亏本转让,“北京总府”淡出“德隆系”内部股权大换手  相关资料显示,自1999年9月到2000年6月,不到一年时间里,“德隆系”对“合金股份”的权益,在其北京的上层关联性公司中间,发生了一次大的转移。  1999年9月,“北京总府”将“合金股份”1810万股(占总股本8.46%)转让给“北京绅士达”,此次转让价格1.48元/股。  相比“北京总府”1997年受让这些股权时的价格3.11元/股,“北京总府”经过两年运作不仅连本钱都收不回来,“亏损”竟高达2950万元。此时“合金股份”的资产净值已大大增加,为什么“北京总府”竟然“亏”得一塌糊涂?  经调查,“北京绅仕达”是由自然人出资的公司,1998年1月注册。公司由清华大学毕业仅1年的王琦出资800万元(占总股本36.2%),白薇、杨益各出资700万元(分占总股本31.9%)成立。其中白薇特别引人注意,她在1997年10月就被选为“合金股份”第三大股东-“北京万新达”的董事长(法人代表)。  2000年6月,“合金股份”大股东“北京万新达”的股权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该公司增加注册资本后,“德隆系”人员张万军股权由10%增加到48%,成为第一大股东;另一位新加入的个人股东杨力持股46%。原第一大股东“北京吉吉”所持股权由75%,降为6%;原持股15%的第二大股东唐万川则从“北京万新达”退出。  这样,由“德隆系”自然人直接控制的公司成为“合金股份”的主要大股东。  原来“德隆系”的重要角色-“北京总府”在“合金股份”中的权益已微乎其微。以致于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无论是北京市工商局,还是北京朝阳区工商局(“北京总府”营业执照上加盖该局印章),均未查到有关资料。看来,“北京总府”已从“德隆系”淡出。  “举证责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德隆系”表现为一种现象,即一个庞大的金融控股集团,其控制的上市公司股价无一例外地巨幅上涨,这牵扯到了一个重要的证交法问题,也就是其是否恰当,是否合法,是否侵犯了小股东的权益,这是我们探讨的重点。本文希望利用美国证监会现行法令来做一个评估。  如果德隆系利用上市公司炒高股价取得利益后再来收购子公司,就立即牵涉到了操纵市场的嫌疑。但问题是何谓操纵市场。  目前有关法令可以分成下列两项:  1、操控价格-按照中国证券法,操纵价格是指利用资金及信息上的优势,操纵股价牟利或避免损失的行为。在美国的法律环境下,控方须证明该不法交易曾经发生过,辩方可引用负责辩护条款,证明其行事的目的并非进行不法的交易。  2、披露虚假或具误导性的资料以诱使进行交易。这个案例可以利用去年(2000年)11月份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及瑞银华宝银行操控中国移动股价做一解说。中移动去年11月8日前逾一周出现大量卖空盘,每天卖空值高达交易量的一成五,一周卖空值高达每天交易量的七成。11月8日,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分析员突然改变对中国移动的股价预测,由10月份的目标价76元,调低至49元。其后,该行在11月21日继续调低目标价至39元。  11月24日开市前,瑞银华宝举行一电话会议,会上介绍一信息产业部高级研究员钱进潮接受访问,钱进潮证实了市场传言,指今年一月份开始,中国便实施手机单向收费政策。结果中国移动股价一周内跌至39.6港元。中国移动股价变动及跌幅,基本上与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前两周的预计吻合。但该行随即否认钱进潮的意见代表信息产业部,只说钱进潮的意见只代表个人意见。  去年十一月初机构投资者卖空后股价大跌和否认钱进潮来自信息产业部等事件,即可看成作为违法的诉因。在美国,美国证监会可透过听证决定不当行为谁属问题,并进行制裁,此时辩方必须向美国证监会提出解释或证明清白。  “德隆系”的作法与上述两项操控市场行为有关,“德隆系”中“合金投资”(原合金股份)股价上升15倍左右,湘火炬股价上升11倍多等等。且在利好消息公布前,股价开始上涨。  按照美国证交法规定,如果市场认定该公司有发展而进行交易,则可认为是合法的。但如果利用散布谣言而抬高股价则是不可接受的。事实上,小股民与证券监理机构根本不可能知道或认定股价上升是否由于谣言而起。同时小股民与证券监理机构也不可能知道"德隆系"是否利用谣言而图利自己。  因此举证责任应归于辩方而不是控方。也就是应由“德隆系”向小股民及证券监理机构证明股价上升并非由于其所散布谣言而引起,“德隆?quot;”也未利用股价上升机会而图利自己。  在美国,若“美国证监会”根据各项证据认定不当行为后,次级举证责任即转向辩方,辩方有责任必须极为努力的收集能证明清白的证据。问题是,“美国证监会”如何强迫,例如“德隆系”举证呢?“德隆系”可不可以不去美国证监会听证,甚至来个置之不理呢?  “美国证监会”有着超乎外人想像的无限制的权力迫使被告提证。为了提供一个无法辩驳的事实,我将引用James Cox等人于1997年发表的《Securities Regulation》一书有关美国证监会的无限权力做个引述(翻译,924到925页):"美国证监会"官员若对被告提出证据不满意,可要求一个正式的调查。该官员有发出传票的权力。……他的传票权力在美国境内是无远弗届的,他可传召与该调查有关的任何人及任何证物。若任何人不服从传票传召,可诉请联邦地方法院强制执行力。可以这样说,美国证监会对违反证交法的调查权力是无限制的。……而且法院对于美国证监会官员基于办案需要而随意传召证人或证物行为不会有所怀疑。美国证监会的调查是受美国宪法保障的。任何人对其传票的挑战将被法院拒绝。  “美国证监会”的做法可大大增强其监控能力,并有效的迫使被调查者举证以证明自己清白。这个新的权力是值得为中国所借鉴的。  “德隆系”的神奇历程  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新疆德隆”控制的三家上市公司-“新疆屯河”、“合金股份”、“湘火炬”,股价已分别上涨了1100%、1500%和1100%。这些上市公司及其它与“新疆德隆”有关的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被称作“德隆系”。(本文中“德隆系”的涵义还包括与“新疆德隆”有关的人员及其相关公司,即“一致行动人”。)  “德隆系”股票如此巨大的涨幅,如像市场传言有所谓的“庄家”介入,其获利是相当惊人的。  早期的融资  由“新疆德隆”及其母公司“乌鲁木齐德隆房地产”提供担保,子公司“新疆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发行1亿元“特种金融债券”  资料显示,“新疆金融租赁公司”在“德隆系”的早期融资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这家公司是1996年2月由“新疆屯河”、“新疆德隆”等11家新疆公司和机构注册成立的。“新疆德隆”和“新疆屯河”各出资700万元,各占12.73%股权。  1996年10月,“新疆德隆”即介入“新疆屯河”,成为第三大股东(持股10.185%)。时间在“新疆屯河”上市仅4个月之后,间隔之短,似乎早有安排。  在介入“新疆屯河”半年之后,也就是在介入“合金股份”两个月前,1997年4月,“新疆金融租赁”发行了1亿元“特种金融债券”(期限为3年,年利率11%)。  为这笔“特种金融债券”提供担保的两家公司都是“德隆系”的公司。  一个是“新疆金融租赁”的母公司“新疆德隆”。其质押的,是其所持有的“新疆屯河”1410.18万股(持股比例8.19%)法人股及其质权登记日以后的分红派息。  另一家担保公司则是"新疆德隆"的母公司-“乌鲁木齐德隆房地产开发公司”,抵押的则是其下属“城市大酒店”的部分楼层。  这笔质押情况,在“新疆屯河”1998年中报中被“遗漏”。此后,在“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公司”发布的关于此项抵押的公告后,“新疆屯河”也发布了“更正公告”。  关联公司如此倾注血本的担保,加上"新疆屯河"中报的"遗漏"一事,令“新疆金融租赁”所获一亿元资金的用途分外引人注目。  两家“德隆系”上市公司同时修改公司章程,各为“上海星特浩”提供2亿元贷款担保  “合金股份”的向下投资多数是以“上海星特浩”为中心完成的,而“上海星特浩”通过“德隆系”两家上市公司的担保,获得了4亿元银行贷款。  为了扫清对“星特浩”进行担保的障碍,1999年4月,“德隆系”的两家上市公司同时通过决议,赋予董事会处理对外担保事项的权力。“合金股份”于4月6日召开股东大会,通过决议: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在今后为股份公司直接或间接控股公司提供财务担保事宜中独立决策并负责实施?quot;同在4月,德隆另一家控股上市公司“湘火炬”也修改公司章程,将“董事会可以行使4000万元以下项目投资决策权”改为“董事会负责处理对外担保事项并可以行使公司净资产20%以下项目投资决策权”。  5月20日和26日,“合金股份”及“湘火炬”董事会分别发布公告,各为“上海星特浩公司”提供2亿元银行贷款担保。如果“上海星特浩”不能按时还款,两家上市公司将向银行支付全部借款本息。  不得不指出的是,如果说“合金股份”为“上海星特浩”提供贷款担保出于是该公司的关联企?quot;,那么“湘火炬”的担保行为则毫不沾边。即使“上海星特浩”盈利前景再好,也不能体现为“湘火炬”的利益。而一旦“上海星特浩”不能按时归还贷款,“湘火炬”的股东将不得不为其承担巨额债务。这笔担保,严重损害了小股东利益。  通过“合金股份”、“湘火炬”的共同担保,“上海星特浩”获得共计4亿元贷款。而这笔贷款的去向则特别令人关注。  根据“合金股份”的公告,“上海星特浩”向下的投资总额在1.75亿元左右。如果说,上述4亿元贷款都用于投资的话,那么而另外2亿多元贷款的去向,则是一个问号-而这些贷款,都是由上市公司担保的。  另一方面,通过“上海星特浩”这些大量令人眼花缭乱的投资动作,"合金股份"1999年的公告不断涌现,股市“利好消息”层出。

精彩短评 (总计66条)

  •     这本书,我刚读完,是从图书馆借的(与这里卖的封面不一样,应该不是一个版本)。我是金融学硕士刚毕业,现在一家公司的资本运作部。看了之后很震撼。震撼于德隆的先进,德隆的敢于创新,德隆探索的金融控股实践以及产业整合理论应该是中国未来至少10年的重点工作。最近郎咸平,出了很多书,其中好几本都是讲产业整合,产业链整合。从这一点看,德隆领先郎咸平10年了。另外,我初步,感觉平安集团现在做的工作就是德隆未竟的事业。
  •     选材很好,作者也确实是货真价实的投资银行家,就是文笔太次,内容讲的不好
  •     尚佳,需重读
  •     6|读书笔记
  •     意义有几个:首先是介绍了成功的空降兵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其次是成功领导应该怎么做;第三是如何在中国野蛮生长。
  •     德隆的崩塌在2004年的中国财经界是一件轰动性的大事情,对于后续中国的经济、市场、政策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最有希望成为第一个世界五百强的民营企业,德隆的溃败令人惋惜。之所以有兴趣读这本书,是因为读了忙总在德隆崩溃之后的一篇报告,来解读民营企业在中国的发展。王世渝从九十年代初期就在中国的资本市场和企业并购生产上奔波,是第一批的本土化投资银行家,他从2001年加入德隆探索以友联为核心的金融混业平台模式入手,详细描述了在德隆三年,目睹德隆由盛至衰的全过程,其中对于友联金融混业平台的思索、中国投资银行业前景、民营企业的发展等问题都做了深入讨论,他在友联的管理思路和运营手法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对于曾经在国外投资银行工作、现在就职于国内民营企业的我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观察的窗口。
  •     德隆的模式至今仍为先进模式
  •     传奇!
  •     看到后来略感失望,作者写道后面感情上有点刹不住车了,可以理解,毕竟是倾注着理想的地方看着一下子覆灭。主要还是心路历程吧,干货很少。不过德隆关于产业整合的思路真是领先了市场十年。。。
  •     值得看3遍以上的书
  •     第一财经推荐,借来看,不知道作者是金融专业,写作业余,还是我自己经济学水平太低,看的不是很流畅,实在看不动。如果德隆不倒,现在是国内一航母公司吧,淘宝的大股东也不会是日本软银集团,有可能是德隆。但是,很明显,国家是不会让这样招摇的公司存在。看起来,德隆的罪状是拿了人民的钱祸害没有了。但是,市场经济初始,必然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壮大几个公司。日本,民治维新,是国家出钱资源把公司建起来,然后低价转卖给大的财团家族。这样,日本公司才迅速站在世界之林。但是,中国,政府与公司博弈,不想放手这么些会赚大钱的儿子,于是混乱,宅斗,宫斗,曾经辉煌的鼎鼎大名的公司产品,淡出民众的视线。占领我们市场,各行业,榜上的头名大都不是本土的。让国外的投行、公司、产品,在中国横行。时代的悲哀~~亡羊补牢,还不晚,给民企条活路
  •     在我心中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想把我在德隆工作的一段经历描述一下,刚好最近看了<曾经德隆>这本书,便勾起我的往事.虽然德隆工作时间不长,但却改变了我的一生从一个无产阶级过度到现在基本小康水平.其实我不能和<曾经德隆>书中提到的任何人比,我当时只不过是德隆军中马前卒,充其量也就是个排长,虽然职务很底,但德隆的企业文化给了我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没有来德隆工作前,自我感觉不错,单位和职务在别人眼里也算个人物.但踏进德隆的大门才知道什么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如果你没有文化,没有社会经验,没有个人整体素质,没有独立作战的能力,想在德隆这个大家庭里混饭吃难上加难.在这里工作只有一个结果,没有过程.上级只告诉你什么地方有金子,当你兴奋的跑过去,你却发现那是一堆石头.这时候有人选择两字"退却",但也有人开始挽起袖子把石头一块块的搬走,在把泥土挖去,拼命的挖啊,挖完泥土下面还有泥浆,泥浆下面还有岩石,等你把岩石凿透,这时你才发现你想要的"金子"就在里面.为什么要这样讲呢,我们首先要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俩,而德隆的管理就是根据你的几斤几俩,把你安排在你能发挥你最大能量的地方,使你的才华得到展示.而且你的付出和回报决定正比.在德隆工作的最大好处就是没有阶级斗争,大家凭业绩讲话,完成任务就是好样的.上级部门从不干涉你的工作方法,你就感觉自己指挥着千军万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再奋斗.
  •     真诚细致,有料有深度。
  •     修行3rd,波澜壮阔,一页一惊,鲜血淋漓,苦痛交集。英雄造时势少见,时势造英雄则多,时势毁英雄则多而且多。唐万新德隆坐庄之事必有,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后逐渐开始驰骋梦想不断洗白大做实事之时撞上冰山,的确可惜。每个人都需要他的时代驰骋,时间轴平移两三年,唐万新今日就是你我仰望的神,王世渝向宏尽数是行内大咖,对此人推崇如此必有根据,本书中记叙的言论有一半为真此人已经是超一流高手,可惜可惜,可惜啊。金融圈尤其是投行圈其实很小,顶尖人物无非那么些位,如今向宏跟着刘长乐,王世渝手扣三百亿美金的盘子,他们都想和唐万新重整河山,可惜唐万新沉寂下去了,毕竟,理念超前性优势很小了,市场也不再是一马平川,没有竞争对手,我们只能扼腕叹息,重复那无数个假如,回忆悲壮英雄倒下前的风采
  •     很惭愧,拖了很久才读完。
  •     同意楼上的看法,此书初看之时,稍显混乱,但整篇文章在组织上却相当的严谨,一定是作者呕心沥血之作,而也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方能写出如此佳作!!
  •     BOOK201516:泡馆读完《曾经德隆:对中国资本市场和民营企业的启示》,完全陷入其中,久久不能自拔。作者王世渝,原德隆友联高管,用文笔记述了德隆的伟大愿景、激情创业、危机爆发与悲壮倒塌,反省德隆事件对于金融混业、资本市场、投资银行、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唐万新其人、战略投资、金融控股、产业整合、大企业战略、危机公关、企业重组、媒体关系、改革开放、政府有关机制等的深思与启示。5星推荐。
  •     从当事参与者的角度看问题是一个独特的视角,也很有感染力。但对德隆的发展、崩塌的过程缺乏系统性的分析,估计就像作者所说,很多事情都是各个部门的负责人才知道,其他人即便都是德隆高层,也难有全景式的视角。所以也不必苛求作者,而且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自己职业发自内心的热爱。包括混业经营、金融控股的模式、海外基金在国内的掘金等,放在当时,的确是高瞻远瞩。作为后辈,当学习之。
  •     本书与其说是为唐本人立传,不如说是为那擦肩而过的本土金融混业民营鼻祖立碑吧。王其实并未亲密经历唐在关键的崩塌阶段的表现,整本书,更是在为德隆的「庞氏骗局」之名提出一点点异议。
  •     无责任总结:唐万新很吊,德隆很神秘理念很先进,比你们不知道高到哪里去。怎么还不放开混业经营!非法吸存、做庄这个锅我不背。对于德隆为什么倒、怎么倒都没说清,大量篇幅都是在说德隆曾经多牛逼,都是我生错了时代。
  •     心疼,遗憾。
  •     书有很多种,取决于写书人的心态。这本书,初一看很多小毛病,甚至有很多重复的段落。但是,这部书绝对是作者用心血写的。因为来自内心,所以一气呵成。所谓写书的大真诚!至少,我们应该永远记得那帮新疆汉子的金融梦想。。。 。。。至少,我们走过这个路的人都知道这条没有方向的路有多么艰辛。。。。。
  •     很好的一本书,感觉里面的内容很好。很想了解一些有关德隆的事。
  •     人的一生能参与到这种事业上面,风风火火的大干一场还是挺爽的。无论最终失败了还是成功了。
  •     好一本荡气回肠的书,有经济思考,也有人间感情
  •     作者主要写的个人在德隆的经历,如果没有了解德隆整个状况,看起来会比较缺乏比较。作者除了展示自己和德隆如何牛之外,对于为何失败只归结于环境,而没有找自身原因,略失客观。
  •     揣测心理吧,人都是展现TA想给你看的那面,TA不想让你看到的才是本质的。这种看本质的功夫我还是太弱。
  •     金融企业经营方案
  •     德隆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人心不足蛇吞象”,明明自身实力不够,外部条件也不具备,却一味求大求全:想要一口气吃成胖子,却不知自己能否消化;又好比在浮冰上建造房屋,缺乏根基,又怎能长久,因此德隆失败已属必然。另外,在王世渝的规划中,完全没有提到危机处理和风险防范,从事金融,却缺乏金融行业所必需的稳健,早晚必败。而且德隆的战略里,只有攻,没有守,即使是在危机中,也是以加强攻击的方式试图脱离危机,这样的赌博心态,短期内可能奏效,但长期必败。即使是德隆的进攻,也把混业经营,全方位服务理解为什么都做,处处出击。根基尚浅,却并没有想要形成自己核心竞争力和特色产品的计划,而求大求全,这样的人海战术,是否真能奏效呢。另外,隐蔽控制多个金融机构,拆东墙补西墙的资金运作方式,以及缺乏透明度的企业文化,又怎能不是监管机构的心腹大患,投资者和客户又如何能真正信任德隆。对承销业务的轻视,更是可笑而浅薄,须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投行业务最大的利润来源,仍是承销,因此如果想要成为大的投行,那么即使是从财务的角度来看,也要非常重视承销业务。从这本书中所看到的德隆,是一个游走于法律和道德边缘的,不按牌理出牌的,江湖气十足的,诡秘的灰色身影。这样的机构,又如...何能指望它尽到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不忽略公众利益?所以德隆这样的机构,唐万新,王世渝,这样的人,中国的金融界还是越少越好。 阅读更多 ›
  •     曾经是一位老师推荐,拜读之后才得知这个1200亿的金融帝国,才知道唐万新。一次来上海考试途中,寻访了这座德隆大厦,缘分也从此开始,最终来到了上海工作,也住在德隆大厦附近(上海科技馆),看着这个荒芜的三角地,突然有一天变成了华侨银行,唏嘘不已。
  •     淹没在时代里,却不应被忘却
  •     了解德隆的必读物。无奈文笔太差,捉急。
  •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狭小,虽取名曾经德隆,却和德隆所干的事,关系不大。王世瑜更多像理论家而非实干家,行动中充满着理想主义色彩。谈及中国本土投资银行发展的时候,试图直接复制西方投资银行的体系,然后嫁接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唐万新乃至德隆的尝试,更像是在1861年的中国发动的一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在缺乏根基的土壤上注定失败。更何况,金融的本质是信用,以德隆当时在市场上野蛮人的形象,信用二字根本无从谈起,金融控股的尝试,自然也不可能在德隆身上成功。
  •     了解王世渝的经历,了解为什么德隆倒塌。我觉得唐万新和我导师有点像,然后挺佩服王世渝的。第一次知道这个人是海润影视借壳申科股份的案例中,没想到这个人这么牛。
  •     不知道什么原因,我的书来的特别慢,十天.......别人买一本货到付款的第二天就到了,是不是货到付款的书一般都送的比较快?求解释
  •     这本书没有深入的写,只是有个大概
  •     经典!
  •     看得出作者对于金融混业尝试的自豪与陶醉 也的确是一项复杂而伟大的尝试 其中的思路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对德隆和唐万新的评价我相信也是客观真实的 但是若想看清德隆事件的来龙去脉 恐怕只能管中窥虎 略知一二 我想作者自己也没太弄明白这其中的原委真相
  •     这样的人生才算活过
  •     一个企业家的自述。因为金融知识的匮乏,现在看起来很吃力,但字里行间透露出无奈与悲壮的气息。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多少民营企业雨打船沉,即使在呼风唤雨的企业家在政治洪流下也无力回天。
  •     在错误的时代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世人的评价无法掩盖德隆的辉煌,德隆系当年欲打造的金融帝国,是现代每个金融机构的追求,而产业整合的理念,正是如今大家的追逐,这场游戏真的不是胜负,只是跨越了时代停留的脚步,没有遗憾,只有借鉴!
  •     适合很多关注历史的人看这本书。
  •     2015.02:但凡我们用生命去赌的,一定是最精彩的。
  •     典型的流水帐,根本读不下去。看到的只是泛泛的描述、对自己的理想无比热情以及对德隆生不逢时的感慨,不喜欢作者这种叙事的口吻和态度。作为读者,我在这本书中没有看到智慧,只看到了说教和抱怨,所以我不能继续读下去。
  •     《曾经德隆》这本书,让我感慨的是,一切都是时机,德隆的整合的概念和做法,早了10年。另外, 看看德隆旗下的组合,现在的归属方,不由得会信一点阴谋论。 新疆屯河,潍柴动力(原湘火炬)等等。 可惜这个金融奇才,也许早生了X年, 错生了一个地方。如果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也许是另一个金融大亨了。... 阅读更多
  •     在法律制度缺位、金融文化培育欠缺的二元经济体制下,超前的目光和步伐,和相对动荡的外部大环境,令德隆最终走向了崩溃。时至今日,BAT三巨头做的事,其实也并没有超越德隆的战略高度,可叹!
  •     作者以德隆的高管的身份,为读者解析了“德隆事件”的整个过程,叙事性强但又有一定的专业性,推荐经管专业学生阅读
  •     在法制不健全的社会里,做金融创新、混业经营,难度很大。
  •     叹英雄
  •     当年叱咤风云的神秘德隆 学金融经济 将来志向于进入中国投资银行届的童鞋真的有必要了解一下10年前的行业是个什么样
  •     资本市场的大玩家~ 厉害哒~ 十年过去了,依然没有一家能做到曾经友联那个模式,但是曾经的友联真的走的下去么?利益的协调,没有唐万新,应该也没有人能控制的了吧。 真正的金融混业的实现,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一代枭雄!
  •     了解并关注这事的人还是值得一看的,质量可以
  •     半瓶醋 指导没知识,只自己出书揭丑,搞笑版。。。。。。
  •     实在是深入的观测了客观的事实,但所谓的几条崩塌的理由难以说服人,或许真是墙倒众人推吧
  •     没有唐立久的德隆研究有见地,太多个人患得患失,但是王世渝的生命态度很不错,尝试各种新鲜的生活。德隆的战略并购应该比Buyout还高级些,除了要买,还得整合。李白是新疆人耶!错别字好多的书啊,真的看不出实操水平有多高……
  •     读了一半实在不想看了。作者在那个时代的中国作为一个非海归能够对混业经营、投资并购有这么深的理解确实难得,可是那又怎样呢?读者想了解的,大多应该还是德隆的手段吧。
  •     书中友联的商业模式即时放到今天仍然会有很大的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产融结合,金融控股的理念至今仍然闪烁着光芒。德隆轰然倒塌,是因为它承担了一个企业不能承担的责任和理想,理想主义酿成了最终的悲剧。
  •     个人感情色彩太浓
  •     内部人写的书,在有的总感觉吹过头了 整体感受就是,十多年了,资本市场没有一点进步,还是在探讨西方30多年前玩剩下的
  •     是好书,只是读的人结果不同罢了,更需要销售人员在一定的阶段中执行。培育与用人的问题同样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处理不好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壮大事是与人才的积累与培养成正比的,世界上从来没有哪个企业是高速发展却人才匮乏的。 用人是留人的根本,让人才能够在公司找到自己的价值,并能够通过公司的平台谋求发展与利益,这是留人的根本法则,而不是简单的经济手段。只有能够不断的培养人,才能够将更多的人留下,只有当每一个人发现,自己的价值实际上是必须在公司的平台上才能得到发挥,他们才会真正的被留下。 用人是留人的根本。用人的核心是训练。用人的关键是训练。
  •     倒是不缺真实感情。但是一些具体的案例剖析不明了,有过分饶舌而不知重点的感觉。
  •     不是有关德隆失败历程与原因的全面揭示,而是一个参与者从内部视角对经历的追溯,甚至不乏辩白。对唐的钦佩不加掩饰,时势无力扭转,笔触间见尽惋惜。空降兵经历、行业观察与法律分析皆有可借鉴处。值得一读。
  •     王世渝从当事人的角度阐述了德隆的来龙去脉,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一本讲德隆故事的书。德隆是中国金融混业的尝试者,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也轰轰烈烈。创业前经常跟自己说,如果德隆还在,我们只有打工的命。后来创业中途也去拜访过德隆当年国际部的总经理老魏,老魏也唏嘘感叹不已。虽然德隆已烟消云散,但德隆系出来人仍然是当今中国金融界的精英骨干,也是德隆奠定了今天新疆在中国金融市场的整体地位。听说唐万新已经出来,每天除了钓鱼,就是专注在做中小企业的行业整合上,还是行业整合,但这个市场在唐万新眼里真的有这么大么?前人已往,后者之师。
  •     德隆的书这还是看的第一本,整个事件的角度不全,也就不多评论了
  •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