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生中的书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3
ISBN:9787300052144
作者:亨利·米勒
页数:333页

章节摘录

书摘    值得注意的是,同样也是这个人,又为我们写出了一些最短的句子,特别表现在他的诗歌和散文诗中。这时,他根据断音节奏——不要忘了,他在成为一个作家之前是一个音乐家!——运用了一种电报文体(也可称为“特利斯蒂克”)。按我的思想方法,他用的词与汉字之间有着奇异的相似性,你可以像读汉语一样把他的东西读得飞快。桑德拉尔的这一特殊技巧创造出一种驱魔符咒,以至于摆脱了散文的重荷,驱除了语法和句法的障碍,澄清了言谈中单纯交流的虚假的可理解性。比如说,我们发现《高卢僧侣》具有一种思想和言论的神秘特质。这本书是他的奇书之一,是一个极端,而且也是起始和终结。确实很难把桑德拉尔归类,尽管我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把他归类。我有时会把他看做是“作家中的作家”,尽管他明显不是那样的作家。不过我的意思是说一个作家可以向桑德拉尔学到很多东西。我记得上学时老师总是鼓励我们把麦考利、柯尔律治、罗斯金、埃德蒙·伯克——甚至德·莫泊桑这样的人作为榜样。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没有提到莎士比亚、但丁或弥尔顿。我想,可能是没有一个教授相信我们这些调皮鬼中有谁日后能成为作家。他们自己失败了,所以只好去做老师。而桑德拉尔让我们明白,惟一的老师,惟一的榜样,就是生活本身。从桑德拉尔那里,作家了解到要凭自己的直觉写作,要听从生活的指示,要崇拜的神就是生活。一些阐释家会说桑德拉尔所指的是“危险的生活”。我相信桑德拉尔并不局限于此。他理解的生活在所有层面、所有细节之所有旁枝以及诱惑、危险等等方面都是纯粹而简单的。如果他是一个冒险家,他就是生活中各个领域里的冒险家。使他感兴趣的是生活的每一方面。他涉及的学科,探索的主题,都像百科全书一样丰富。他作为“解放者”的另一标志,就是一无遗漏地汲取生活的无数表现形式。很多时候他似乎是最“现实主义”:的,比如说,他总是想拔出他的管风琴上的所有音栓。现实主义者是思想贫乏的人。他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就像蒙着眼罩的马一样。桑德拉尔的视野永远都是开阔的,似乎在他的头顶上隐藏着另外一只眼睛,开有一扇能接收所有宇宙射线的天窗。可以断定,这种人永远都不会完成他一生的工作,因为生活自始至终都是他前进中的下一个阶梯。并且,生活是没有终点的,而桑德拉尔总与生活同行。皮埃尔·德·拉蒂尔为1946年8月6日版巴黎《文学报》写的一篇文章告诉我们,桑德拉尔计划在今后几年时间内写出十几本书来,或者更多。考虑到桑德拉尔已年届六十,考虑到他没有秘书。是用左手写作,考虑到他内心难以平静,总是渴望外出旅行以见到更多的世面,考虑到他实际上痛恨写作,并将这一工作看做是强加给他的劳动,那么这一计划实在让人震惊。他同时在创作着四五部作品。我相信,他会把他计划写的书全部完成的。我只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能够读到称为《我的象牙塔档案》的“人间回忆录”三部曲,它们包括《文人》、《实干家》以及《无名者的生活》,特别是希望能够读到最后这本……    我长时间思索过桑德拉尔自己承认的失眠症。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他将之归咎于自己在战壕里度过的那段生活。毫无疑问,这是事实,不过我猜想其中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至少我希望指出的是,他的丰饶和失眠之间似乎有着某种联系。对普通人来说,睡眠就是恢复精力的补药。而那些特殊的人——圣徒、“古鲁”、发明家、领袖、实干家或某些类型的狂热者——能够适应很少的睡眠,他们显然有其他方式恢复潜在的活力。有些人只需改变工作对象,就可以继续干下去,几乎不用睡觉,再有一些人,像印度的瑜伽信徒和“古鲁”就因为感觉越来越灵敏而更有活力,他们实际上不受睡眠的束缚。(如果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最充分地享受创造的快乐,为什么还要睡觉呢?)对于桑德拉尔来说,我觉得他是在从活跃的生活转到写作,再从写作转回到生活的过程中给自己注入精力的。这只是我的猜想。否则我就难以理解一个人同时两头儿操劳而能不耗尽精力。桑德拉尔在哪篇文章中提到过,他出身于一个长寿的家族。他肯定已经把继承下来的家产挥霍一空了。但是——他精神上并没有出现垮掉的迹象。实际上,他好像步人了第二个青春。他相信自己七十岁高龄的时候也会随时踏上新的探险征程。如果他这样做,我不会感到丝毫惊讶;我知道他九十岁的时候也会去测量喜马拉雅山的高度,也会登上飞往月球的第一班飞船。    不过还是回到他写作和失眠的联系这个话题上来吧……如果你仔细看看他标在书末、表明他写作该书花了多少时间的那些日期,你会惊叹于他完成这些作品的速度以及它们(全是些大部头的作品)一本接一本出的速度。我认为所有这些都暗示了一种情况,那就是“着迷”。一个人要写作就必须疯狂而着迷。使桑德拉尔疯狂、着迷的是什么?是生活。他是一个热恋着生活的人——et c’est tout(法文:这就是一切)。即使他时常否认这一点,即使他攻击时势并痛斥同时代的艺术,即使他在自己不远的过去和现在的比较中发现了后者的匮乏,即使他指责我们时代的潮流、风尚、人们的哲学观和行为方式——他仍然是我们时代中惟一一个宣称并鼓吹当今社会深刻而美好这一事实的人。他寄身于当代生活中,就好像从一个嘹望塔上俯瞰生活的全部,直至过去、现在和未来,探视星空和海洋深处的生活,观望生活的细枝末节和繁华绚烂。正是因为如此,我才紧紧抓住他,将他视作具有正确生活原则、正确生活态度的光辉典范。与桑德拉尔相比,没有谁能更深地沉浸到过去的辉煌中去,没有谁能以更大的热情向未来欢呼;但是他高歌称颂的、他与之紧密相连的还是现在、是永恒的现在。正是这种人,而且只有这种人,才能既承袭传统又不断前进。其他人则是迟疑不定的观望者和偶像崇拜者,否则仅仅是些行尸走肉。因为有了桑德拉尔,我们才发现了生活的宝藏。而且正是因为他对当代如此深刻的理解,因为他接受当代并投身其中,他才能够如此准确无误地预见未来。但他并没有自称是先知!他小心而谨慎地作出他的预言;它们往往隐藏在彼此之间毫无联系的材料的迷宫之中。在这方面,他常使我想到医术高明的大夫。他懂得如何号脉。实际上,他像中国古代的医生一样,了解所有的脉相。当他诊断说某些人病了,揭露某些艺术家邪恶堕落,是些骗子,指出政客一般都是些狂人,指责军事家是些罪犯时,他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作出评断的正是他内心的裁判者。    不过,我还是更喜欢他的另外一种叙述方式。他能够带着温情进行叙述。要知道,劳伦斯原本想用《温情》来命名他的作品《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我提到劳伦斯是因为我清楚地记得桑德拉尔在访问修拉别墅时说到过他。“你必须深入研究一下劳伦斯。”他质问似的说。“我是这样做的。”我回答说。我们交谈了几句,然后我记得他要求我实话实说——如果我认为劳伦斯并没有被高估的话。我猜想,劳伦斯形而上学的一面并不怎么合他的意。我要声明,这只是“猜想”而已(我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专注于劳伦斯这一特殊方面的),至少我能肯定,我为劳伦斯所作的辩护是脆弱而难以持久的。老实讲,更让我感兴趣的是聆听桑德拉尔对这个人的评价,而不是为我自己的观点辩解。后来在我读桑德拉尔的作品时,“温情”这个词常常滑到我嘴边。它会不由自主地蹦出来,把我从梦幻中惊醒,然后我会陷入无休无止的遐想,把劳伦斯的温情和桑德拉尔进行比较,尽管这一切毫无意义。我现在认为这两种温情是截然不同的。劳伦斯的弱点是个人的,而桑德拉尔的弱点却是人所共有的。劳伦斯渴望更好地了解人们,他想和他们一起工作。就是在他的《启示录》中,他有一些关于“群体”本能萎缩的最动人的篇章。这些篇章使我们心中产生出真正的痛苦——为劳伦斯而痛苦。它们使我们意识到他试图成为“人群中的一个人”时所遭受的折磨。而在桑德拉尔身上,我觉察不出他有丝毫被剥夺被损害的痕迹。在人类的汪洋大海中,桑德拉尔就像海豚一样欢快畅游。在他的故事中他总是与人们相伴相随,和他们一起行动,一起思考。当他独处时,他依然是一个丰富而完整的人。他还是所有人的兄弟。他从来不把自己看得比同时代的人优越。劳伦斯经常——我想这是无可否认的——认为自己比别人优越,但实际上他经常是毫无优越之处可言。总是有一个身份较低的人在“指示”他,或者是羞辱他,劳伦斯对“人类”有着太伟大的爱,以至于无法理解他的同类,或与他们共处。    正是当我们谈到他们各自的小说人物时,我们才感受到这两个人之间的差异。除了自我刻画以外,在《儿子与情人》、《袋鼠》、《羽蛇》以及诸如此类的作品中,劳伦斯笔下的所有八物都是他的哲学或者他希望证实的哲学代言人。他们是概念的动物,像棋子一样按规则移动。他们确实是有血有肉,不过是由劳伦斯灌注而成的。桑德拉尔的人物来自于生活,他们的行动来源于生活的活动旋涡。他们当然也使我们了解了他的生活哲学,但却是间接地以一种隐晦的艺术方式了解的。    桑德拉尔的温情从每一个毛孔中流露出来。他不宽容他笔下的人物,也不斥责或辱骂他们。他最尖刻的言辞——请让我插一句——通常都是留给某些诗人和艺术家的,他认为他们的作品都是些骗人的东西。除了这些猛烈的抨击以外,你很少能发现他对其他人作出评判。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言本书在今后几年中将达数卷之多,其目的是要使我生活的故事更加丰满。它将书视为活生生的体验。它不是一种批评研究,也不包含一个自学纲要。    这种自我考察——因为写这本书就是一种自我考察——的结果之一便是这样一种坚定的信念:一个人应该书越读越少,而不是越读越多。看一眼附录就可以明白,我远远没有学者、书蛀虫,甚至“有教养的”人读过那么多书——然而我读过的书无疑比我为自己着想而应该读的书多出一百倍。据说,在美国每五个人当中只有一个是读“书”人。但是就是这样少数量的人们读的书也太多了。几乎没有一个人活得很聪明、很彻底。    曾经有,而且始终会有真正革命的书——也就是说,有灵感的并且能激发灵感的书。当然,这样的书要隔很多年才会出现一次。一个人一生中能遇上少数几本就是很幸运的了。而且,这不是一些一般公众都可以拥有的书籍。它们是隐藏的宝库,可以满足那些懂得如何感染路人的才华平平之人。每个领域的大量文献都是由陈旧的思想构成的。问题——从未解决,唉!——是,在何等程度上可以有效削减浩如烟海的便宜货。现在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文盲不一定是我们中间最不聪颖的人。    如果一个人寻求的是知识或学问,那么他最好直接到源头上去。这源头不是学者或哲学家,不是大师、圣贤或教师,而是生活本身——对生活的直接体验。艺术也是这样。在艺术中,我们也可以不要“大师”。当我说生活的时候,我心中想的无疑是另一种生活,和我们今天所了解的生活不一样。我想的是D.H.劳伦斯在《伊特鲁里亚地区》①中所谈到的那种生活。或者是亨利·亚当斯所说的圣母玛利亚在沙特尔拥有最高权威时的那种。    在这个相信一切都有一条捷径可走的年代,应该学习的最了不起的一课是:从长远观点看,最困难的道路也是最容易的道路。书中阐述的一切,显得十分生动而有意义的一切,不过是这一切的缘由的些微部分,利用这些东西是每个人都力所能及的。我们的全部教育理论都建立在这样一种荒唐看法上:我们必须在同水打交道以前先在陆地上学会游泳。这适用于从事艺术生涯,也适用于追求知识。人们仍然被教导要通过研究别人的著作或通过制订永远不打算付诸实施的计划或方案来进行创造。写作的艺术是在课堂里教出来的,而不是深入到生活中去获得。学生们拿到的,仍然是被认为适合各种气质、各种才智的模型。无怪乎我们造就的是比作家更强的工程师,比画家更强的工业专家。    我同书的交往,我同其他生活现象或思想现象的关系,我都等而视之。所有交往和关系都是要使你成形,而不是使你孤立。在这个意义上,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书才像树木、星星或大粪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对书本身并不怀有敬意。我也不把作者看得有多么特殊,享有多大的特权。他们像其他人一样,并不更好,也并不更坏。他们利用给予他们的权力,就像其他各界的人士一样。如果说,我有时为他们辩护——作为一个阶层——这是因为我相信,至少在我们的社会里,他们从来没有得到他们应有的地位和尊重。尤其是那些伟大的作者,几乎总是被当做替罪羊来对待。    用读者的眼光来看我自己,就像看一个拼命在莽林中夺路而走的人一样。无疑,生活在莽林的中心,我学到了一些关于莽休的东西。可是我的目的绝不是生活在莽林中——而是要摆脱它!这是我的坚定信念:不必要首先栖息于这书的莽林之中。生活本身就完全是一座莽林——至少可以说,一座非常真实的非常能增进知识的莽林。但是你会问,当我们奋力行进在莽林中的时候,书不可以是一个帮手,一个向导吗?“N’impasloin(法文:维持不了多久的),”拿破仑说,“celui qui sait d’avarice oǜ il veut aller(那个事先知道要去哪里的人)。”    ……

内容概要

亨利·米勒(Henry Miller,189l-1980)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年轻时从事过许多不同的工作,在第二位夫人(一生共五位)琼的鼓励下开始写作。1930年迁居巴黎,此后的十年里,他同一些穷困潦倒的侨民和放荡不羁的巴黎人混在一起,获得了丰富的写作素材。1934年在巴黎出版了《北回归线》,五年后又出版了《南回归线》。这两本书的写作风格形成了一种对传统观念的勇猛挑战与反叛,给欧洲文学先锋派带来了巨大的震动。
1940年米勒回到美国,住在加州的大瑟尔。在那里他创作厂“殉色三部曲”——《性爱之旅》、《情欲之网》和《春梦之结》,但由于被当做写“下流作品”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不能在美国出版。1961年经过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诉讼,《北回归线》终于在美国出版,米勒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被60年代反主流文化誉为自由和性解放的先知。
亨利·米勒的境遇让人联想起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和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但艾略特认为《北回归线》的深刻洞察力远远胜过劳伦斯,艾兹拉·庞德显然更加推崇米勒,他把米勒与意识流小说大师乔伊斯和伍尔芙相提并论。

书籍目录

总译序
序言
1 它们生气勃勃地同我交谈
2 早年的阅读
3 布莱斯・桑德拉尔
4 瑞德・哈格德
5 让・吉奥诺
6 影响
7 活生生的书
8 《我一生的岁月》
9 克利希那穆尔提
10 亚伯拉罕平原
11 《我心中的故事》
12 致皮埃尔・莱斯坦的信
13 在厕所里读书
14 戏剧
附录1 对我影响最大的100本书
附录2 我还打算读的书
附录3 向我提供书的朋友们
作者的话

编辑推荐

即使曾经被主流媒体长期拒之门外,即使作品总是备受争议,毫无疑问,亨利·米勒还是美国文学史上开创新时代大师,他具有浓郁个人风格的作品,影响了美国、欧洲先锋文学的创作,意义深远。由人民大学出版社倾力推出的《我一生中的书》一书,是亨利·米勒的散文集,体现了他最真实的自我,是读者了解他风格的必读书目。

作者简介

有些作家总是试图把那些对他们的思想形成产生过影响的文学作品隐藏起来,秘而不宣,而亨利·米勒并不这样。在这部风格独特的著作中,他以彻底的坦白和自我剖析精神,将他在性格形成时期的阅读经历娓娓道来。形形色色的图书造就了米勒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他而言,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充满新奇的发现之旅,他将在此历程中感受到的心灵深处的震撼和欣喜忠实地记录在本书中,与读者分享。   
米勒钟爱的作家中,有些是公认的文豪巨匠,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惠特曼、詹姆斯·乔伊斯、托马斯·曼,以及中国的老子,也不乏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作者一一走近他们,以深刻的洞察力和新颖的视角解析他们的作品,只言片语之间充满睿智与灼见。
更重要的是,亨利·米勒将阅读与自身的成长和创作过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他的目光,读者看到的不只是文学进化史的冰山一角,同时也在不自觉中,步入了作者充满激情而又隐晦敏感的内心世界。


 我一生中的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悉达多》是诺贝尔文奖得主赫塞融和东西文化,探求人类内在精神真实体验的一部巨作。在本书中,赫塞藉由主角求道的过程,反应出潜藏世人内心各种不安、迷惑、莫名蠢动诱因力道之强大,以坦白、不假修饰的真诚频率,带领读者以一种平和、不执妄的喜悦心,臻至追求真我性灵的丰美与满足的境地。《悉达多》叙述一个婆罗门贵族青年寻求人生真谛的一生,他从锦衣玉食到游方为僧,又从骄奢淫逸到摆渡济事,最终悟道成佛。小说被誉为黑塞思想和其文学作品的精华,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成功之作。        ★ 深深影响了格莱美奖获得者——电台司令乐队。   ★ 摇滚史上梵高式的传奇人物尼克•德雷克的灵感来源。   ★ 美国“垮掉派”作家亨利•米勒的最爱。   ★云门舞集创始人、台湾编舞家林怀民的《流浪者之歌》由此改编。   ★《悉达多》是黑塞的第九部作品,1922年在德国出版,直到1951年在亨利•米勒的再三说服下,才有出版商出版了该书的英译本,此后逐渐在60年代的美国形成黑塞热潮,据说那时的大学生几乎人手一本。   ★ 特别增补传奇作家保罗•科埃略的最新导言,保罗自言,他第一次看到黑塞《悉达多》是在一次被送进精神病院之后,阅读后让他得出一个结论——“我要选择自己的生命”。   ★全球青年口耳相传,黑塞是被阅读最多的德语作家。   ★谁读了《悉达多》,谁进行了体验,谁就可以摆脱外在的强制,摆脱随波逐流,摆脱约束和羁绊。   ★他(悉达多)象征那些寻求真理的人——那些寻求自我之真理的人。……赫尔曼•黑塞已然感受到我们这一代人那种内心的骚动、那种青春时代自寻其路的固有需求;这种需求让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索取天经地义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自己的生命。黑塞的这种先知先觉也必然启发未来时代的人们。——保罗•科埃略   黑塞谈自己的作品:     致一位波斯读者     “这部小说(《悉达多》)写于四十年前。它是一个出身基督教文化、受基督教教育的人的自白,他很早就脱离教会,努力理解其他宗教,特别是印度和中国人的信仰形式。我想弄清楚所有宗教以及表现在人类身上的一切虔诚的形式中那些相通之处,那些超越一切民族差异的、那些每一个种族和每一个个人都能信仰和尊重的东西。(1958年)”   纽约的女大学生说“黑塞是今天美国需要的反物质主义的发酵酶”,他的“Do your own thing”也成为美国整整几代青年人的座右铭;在日本,黑塞是除了歌德之外最著名的德国作家;迄今为止,在日本和美国,黑塞是20世纪被阅读最多的德语作家。黑塞崇拜还蔓延至全球,他的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总印数超过1.4亿册。
  •     亨利•米勒的书。这本书的附录里列出了对亨利•米勒影响最大的100本书。其中有《一千零一夜》《十日谈》《魔山》这类举世公认的经典名著,但更多闯入我眼帘的却是一些陌生的名字。布莱斯•桑德拉尔、瑞德•哈格德、还有让•吉奥诺,这些在西方国家都鲜为人知的名字,却受到亨利•米勒推崇备至,在本书中他对这些作家的作品和行为进行了极其详尽又充满热情的赞颂。当然也使我这个丝毫也不了解情况的人变得手足无措。不过我想我是能理解亨利•米勒对这些作家的热爱,如同我们每个人捧着一本“属于自己的书”时所感到的幸福与满足。书单不是你应该去读的一些书,而只是提供参考和寻找的途径。亨利•米勒也说:“书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我在世上最不愿意向人建议的事情就是让人学会阅读。”读书与生活。亨利•米勒认为,如果一个人寻求知识或学问,那么他最好直接到源头,即“生活本身”。这里涉及到读书与生活的命题。在我看来,这极为重要。作者早年的生活环境并不优越,据说曾经从事的职业就有三十多种,写第一本书时已经43岁了。但即使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亨利•米勒仍然时刻不忘阅读,利用一切条件,让自己的精神在嘈杂的环境下独立、充盈起来。我甚至觉得,作家的成名不能“趁早”,因为只有随着他阅历的不断丰富,才能越来越深刻地了解“生活”这部大书,从而激发出自己潜在的才能,作品的流露才会更加真实,更具智慧。在第七章“活生生的书”里面,作者列举了自己认识的很多在生活领域表现得超脱不凡的人,“他们的生活本身就如同一本书”。显然,亨利•米勒热爱那些在生活磨砺下不断成熟的灵魂自由者,他主张回归生活。是的,他从不逃避生活,而疯狂地热爱读书又使他区别于那些只知为生活而忙碌的人。他从生活与读书的融合中找到了生命真正的价值。正如作者所说,一本书是死的,除非它被一种精神所点燃。这里,我想引用亨利•米勒对读书和生活的看法的一段话。“对生的恐惧取代了对死的恐惧。生和死变成了一回事。然而生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包含更多的希望。……是的,无论如何要把你的书扔掉!尤其是如果它们把问题变得模糊不清的话。生活本身此时此刻最想一本打开的书。但是,你能读生活之书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读完这本书,虽然亨利•米勒的阅读世界并没有让我感到多大兴趣,但至少他使我重新认识并渴望读到这样几位作家,他们是:拉尔夫•爱默生,沃尔特•惠特曼,D•H•劳伦斯,还有赫尔曼•黑塞。找到“属于我自身的书”并愉快地去读它们。我想这就够了。
  •     牛X的作家都是自信心爆棚的人,觉得自己的文字里自有金子般闪亮的真知灼见,但他们或多或少有点自恋又有点心理阴暗,与人分享的时候还要磨磨叽叽地矫情一番,于是心怀叵测多此一举地设置一些阅读障碍,文不加点是一种。今天你读他的书,貌似还能看到他隔着棺材板冲你狡黠一笑。其实也难怪,如亨利米勒那般才华如流水,意识奔腾不息又极度自我的家伙,他们才不希望自己毛细管一样的思绪被打断,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他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增强话语的粘稠度。“我对生活的全部要求不外乎几本书、几场梦和几个女人。”米勒在《北回归线》里经由他人之口说出这句话,等于自己给自己贴上了“色情大师”的标签。提起他,这个标签就像火箭一样条件反射飞窜进入头脑。男优从来不阳痿。米勒给人的印象也如此。但是不要忘了,av里头还有剪辑这一说 。米勒那个时代是没有伟哥的,AK-47也还没有发明。不要老盯着他的下半身,你会迷失在文字带来的幻觉中。晒书单就是晒内衣,要了解他,看这本《我一生中的书》真正比看别的书管用。

精彩短评 (总计31条)

  •     第一次接触作者,很迷人
  •     8.4~~~
  •     mar/08
  •     很特别的一本书,特别在于书上盖着一个小小的印:朗朗.而这本书其实是我在当当买的.
  •     读不如选重要
  •     同楼上
    有人喜欢花短裤
    有人喜欢T字线
    有人喜欢透明凶兆
    有人喜欢蕾丝花边
    有人全部都喜欢
    当然有时候会装逼地穿一条印着斑点狗色块的三角裤
    但它在他的衣橱里永远只是异类
  •     只記得他說的書基本沒讀過,堅持讀完了,好像還做了筆記,其他的都不記得了...
  •       《悉达多》是诺贝尔文奖得主赫塞融和东西文化,探求人类内在精神真实体验的一部巨作。在本书中,赫塞藉由主角求道的过程,反应出潜藏世人内心各种不安、迷惑、莫名蠢动诱因力道之强大,以坦白、不假修饰的真诚频率,带领读者以一种平和、不执妄的喜悦心,臻至追求真我性灵的丰美与满足的境地。《悉达多》叙述一个婆罗门贵族青年寻求人生真谛的一生,他从锦衣玉食到游方为僧,又从骄奢淫逸到摆渡济事,最终悟道成佛。小说被誉为黑塞思想和其文学作品的精华,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成功之作。   
        
        ★ 深深影响了格莱美奖获得者——电台司令乐队。
        ★ 摇滚史上梵高式的传奇人物尼克•德雷克的灵感来源。
        ★ 美国“垮掉派”作家亨利•米勒的最爱。
        ★云门舞集创始人、台湾编舞家林怀民的《流浪者之歌》由此改编。
        ★《悉达多》是黑塞的第九部作品,1922年在德国出版,直到1951年在亨利•米勒的再三说服下,才有出版商出版了该书的英译本,此后逐渐在60年代的美国形成黑塞热潮,据说那时的大学生几乎人手一本。
        ★ 特别增补传奇作家保罗•科埃略的最新导言,保罗自言,他第一次看到黑塞《悉达多》是在一次被送进精神病院之后,阅读后让他得出一个结论——“我要选择自己的生命”。
        ★全球青年口耳相传,黑塞是被阅读最多的德语作家。
        ★谁读了《悉达多》,谁进行了体验,谁就可以摆脱外在的强制,摆脱随波逐流,摆脱约束和羁绊。
        ★他(悉达多)象征那些寻求真理的人——那些寻求自我之真理的人。……赫尔曼•黑塞已然感受到我们这一代人那种内心的骚动、那种青春时代自寻其路的固有需求;这种需求让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索取天经地义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自己的生命。黑塞的这种先知先觉也必然启发未来时代的人们。——保罗•科埃略
      
      
        黑塞谈自己的作品:
          致一位波斯读者
          “这部小说(《悉达多》)写于四十年前。它是一个出身基督教文化、受基督教教育的人的自白,他很早就脱离教会,努力理解其他宗教,特别是印度和中国人的信仰形式。我想弄清楚所有宗教以及表现在人类身上的一切虔诚的形式中那些相通之处,那些超越一切民族差异的、那些每一个种族和每一个个人都能信仰和尊重的东西。(1958年)”
        纽约的女大学生说“黑塞是今天美国需要的反物质主义的发酵酶”,他的“Do your own thing”也成为美国整整几代青年人的座右铭;在日本,黑塞是除了歌德之外最著名的德国作家;迄今为止,在日本和美国,黑塞是20世纪被阅读最多的德语作家。黑塞崇拜还蔓延至全球,他的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总印数超过1.4亿册。
  •     愚兄私人藏书转让,QQ:1554948415
  •     很多有关书的话很有道理
  •        又一次在公交车上,关于Herry Miller的想像.
      
       阅读他对他所热爱的作家的赞扬时,我试图从文字中想像Miller的表情和伏案疾书的场景,也试图构建他日常的生活,和他的书房,和卧室的模样.和他晦涩敏感的内心.这一种时光倒错的感受.
      
       偶尔抬起头,从框架镜片看向现实生活,那时有一种似乎灵魂突然从某处游荡回来对现实的不适感油然而生,而对喧闹意识探出头随后便胆怯的又缩回到肉体的一片黑暗之中.
      
       于是,我看到了Miller对吉奥诺的评价--"他将会过时再过时,被束之高阁再束之高阁,复活再复活,直至最终的期限."刹那间,我回到多年前的一本书中被某个朋友划了横线的几个字,"婷婷玉立再婷婷玉立".这几个字和字底的用黑色水笔划下的波浪线被放大,无比清晰.视线穿过时空中繁杂的人和物回到当初的几个字上.
      
       许多场景以为已忘记,却在不经意间被另一些线索所唤醒,被再一次咀嚼.
      
       我甚至能够回忆起因为朋友为了表示某种惊异或情感加以横线以示重视而对这几个字引起的注意,以及观后的幻像.
      
       如果那时就已热爱着许巍,我会看到许巍笔下站在街头的那个白色衣裙被风扬起的女子.我始终觉得这是许巍对爱情无与伦比登峰造极的浪漫想像.
      
       很奇怪,许巍和Miller被联系到一起,他们有丝毫的相似之处吗.如果有,那一定是他们敏感而晦涩的心脏.
      
       这个逃课的早晨,一边吃着两天前剩下发誓要吃完的方便米粉,一边把昨天的思绪结成文字,有那么一瞬间,瑶绫和王丫几乎呼啸着要从体内挣脱而出,就在那半秒的一瞬,而,半秒后我沮丧的发现,她们安静下来回到某个我无法探寻的角落里继续她们的私密对话.而我始终是一个可以选择的外人,只有在她们认为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场合下才会做为倾听者被选中.
      
  •     大师(或曰淫棍)的推荐书目哦
  •       亨利•米勒的书。这本书的附录里列出了对亨利•米勒影响最大的100本书。其中有《一千零一夜》《十日谈》《魔山》这类举世公认的经典名著,但更多闯入我眼帘的却是一些陌生的名字。布莱斯•桑德拉尔、瑞德•哈格德、还有让•吉奥诺,这些在西方国家都鲜为人知的名字,却受到亨利•米勒推崇备至,在本书中他对这些作家的作品和行为进行了极其详尽又充满热情的赞颂。当然也使我这个丝毫也不了解情况的人变得手足无措。不过我想我是能理解亨利•米勒对这些作家的热爱,如同我们每个人捧着一本“属于自己的书”时所感到的幸福与满足。书单不是你应该去读的一些书,而只是提供参考和寻找的途径。亨利•米勒也说:“书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我在世上最不愿意向人建议的事情就是让人学会阅读。”
      
      读书与生活。亨利•米勒认为,如果一个人寻求知识或学问,那么他最好直接到源头,即“生活本身”。这里涉及到读书与生活的命题。在我看来,这极为重要。作者早年的生活环境并不优越,据说曾经从事的职业就有三十多种,写第一本书时已经43岁了。但即使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亨利•米勒仍然时刻不忘阅读,利用一切条件,让自己的精神在嘈杂的环境下独立、充盈起来。我甚至觉得,作家的成名不能“趁早”,因为只有随着他阅历的不断丰富,才能越来越深刻地了解“生活”这部大书,从而激发出自己潜在的才能,作品的流露才会更加真实,更具智慧。在第七章“活生生的书”里面,作者列举了自己认识的很多在生活领域表现得超脱不凡的人,“他们的生活本身就如同一本书”。显然,亨利•米勒热爱那些在生活磨砺下不断成熟的灵魂自由者,他主张回归生活。是的,他从不逃避生活,而疯狂地热爱读书又使他区别于那些只知为生活而忙碌的人。他从生活与读书的融合中找到了生命真正的价值。正如作者所说,一本书是死的,除非它被一种精神所点燃。这里,我想引用亨利•米勒对读书和生活的看法的一段话。
      “对生的恐惧取代了对死的恐惧。生和死变成了一回事。然而生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包含更多的希望。……是的,无论如何要把你的书扔掉!尤其是如果它们把问题变得模糊不清的话。生活本身此时此刻最想一本打开的书。但是,你能读生活之书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读完这本书,虽然亨利•米勒的阅读世界并没有让我感到多大兴趣,但至少他使我重新认识并渴望读到这样几位作家,他们是:拉尔夫•爱默生,沃尔特•惠特曼,D•H•劳伦斯,还有赫尔曼•黑塞。找到“属于我自身的书”并愉快地去读它们。我想这就够了。
      
  •     听他说话,像我哥哥。
  •     自然人亨利是如何构成他的世界本体论的,他开诚布公地列出自己的书单,并详尽地解释重要的某书对其影响,比起书评来更准确地说是他的接受史.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公认的思想原创爆发期,各式各样的主义\流派充斥,亨利作为批判者与接受者,我认为更多的是受自然主义的影响,但与自然主义站在反浪漫的立场不同,亨利本质上是一个殉教者,一个不去教堂的教徒.也只有那个激荡的时代,才能赋予作家亨利以最大价值.这套书单上的书,我大都没有读过,也不想去一一找来读,我更关心的是,作为探讨文学的本源,不论是准备从事写作也好,还是作为满足求知欲的爱好也好,我的读书生涯,应该怎么学会辩别好的趣味.书中印象最深的一段(大意):当他的父亲意识到来日无多,某一日,与他在一棵枝叶茂盛的菩提树下,说了一段话:"总结我的一生,我最大的错误就是总想对人好,对人有所帮助.你也是这样,所以也会受苦."当我阅读到这里,眼泪不禁盈眶,太真实了,太真实了,我为他父亲而哭,为自己而哭,我们这一类人,永远不会吸取教训----为了理性的正确而不遵从自己的内心,而说到底,我们不是每次还是为了爱而犯错吗?"
  •     “活生生的书”.....
  •     就像梁漱溟最推崇的伍庸伯不为人知一样。
    这个书单是不错的参考,虽然很私人化,但比学院老师的推荐强多了
  •     非常博学和迷人的一本书。可惜哪里都买不到了
  •     最不露骨的一本了
  •     好想把里面提到的书一本一本地找到,未必是买回家,只是想认识一下。……就是,这天煞的出版社出了一套好书,却硬生生翻译成了如此这般……
  •     晒书单就是晒内衣 同意!!
  •     列了书单
  •     当年写毕业论文,借阅米勒全集,这本书里米勒亲自教我写。
  •     亨利米勒说要少读而不是多读。然后兴奋地谈到他喜欢读的几百本书。他喜欢的作家:惠特曼、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塞利纳、劳伦斯、悉达多、拉伯雷、斯宾格勒、梵高自传、德莱赛、费恩历险记、呼啸山庄、道德经、乔伊斯、爱默生、罗曼罗兰、兰波、禅宗佛教的书、汉姆生、普鲁斯特、圣经、古希腊戏剧以及其他的几百本书。他不喜欢的,托马斯曼、乔叟、伏尔泰、白鲸等。
  •     “在这部风格独特的著作中,他以彻底的坦白和自我剖析精神,将他在性格形成时期的阅读经历娓娓道来。形形色色的图书造就了米勒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他而言,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充满新奇的发现之旅,他将在此历程中感受到的心灵深处的震撼和欣喜忠实地记录在本书中,与读者分享。”
  •       牛X的作家都是自信心爆棚的人,觉得自己的文字里自有金子般闪亮的真知灼见,但他们或多或少有点自恋又有点心理阴暗,与人分享的时候还要磨磨叽叽地矫情一番,于是心怀叵测多此一举地设置一些阅读障碍,文不加点是一种。
      今天你读他的书,貌似还能看到他隔着棺材板冲你狡黠一笑。
      其实也难怪,如亨利米勒那般才华如流水,意识奔腾不息又极度自我的家伙,他们才不希望自己毛细管一样的思绪被打断,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
      他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增强话语的粘稠度。
      
      
      “我对生活的全部要求不外乎几本书、几场梦和几个女人。”米勒在《北回归线》里经由他人之口说出这句话,等于自己给自己贴上了“色情大师”的标签。
      提起他,这个标签就像火箭一样条件反射飞窜进入头脑。
      男优从来不阳痿。米勒给人的印象也如此。
      但是不要忘了,av里头还有剪辑这一说 。
      米勒那个时代是没有伟哥的,AK-47也还没有发明。
      不要老盯着他的下半身,你会迷失在文字带来的幻觉中。
      晒书单就是晒内衣,要了解他,看这本《我一生中的书》真正比看别的书管用。
      
  •     亨利·米勒原来是这么一个天真又可爱的读书人。。很多句子让我会心一笑
  •     还可以.
  •     喂神马当当和卓越都谬货!喂神马!!
  •     神~
  •     标题党啊,早闻米勒了,对其生平比对其写的东西似乎更感兴趣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