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叔华自述自画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1
ISBN:9787515320601
作者:凌叔华
页数:213页

内容概要

凌叔华(1911-1990),生于北京的一个仕宦与书画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家教,并接受了多位名师的指点,后成为现代著名作家、画家。她的小说擅长以中国妇女和儿童生活为题材,《小哥儿俩》《绣枕》等是其代表作。她的散文擅长写海内外纪胜及文艺诗歌评介,代表作有散文集《爱山庐梦影》。她在绘画也在海内外取得很高的赞誉。

书籍目录

凌叔华自述自画
目录
引 言 素兰清芬 /1
学画记趣
穿红衣服的人 /3
第一堂绘画课 /11
一件小事 /19
阴谋 /29
贲先生 /40
义父义母 /48
老师和同学 /63
人生点滴
解闷随记 /77
悼花狗 /81
小莹 /88
慰劳汉阳伤兵 /90
后方小景 /97
留恋云南园 /102
艺文掠影
我的理想及实现的泰戈尔先生 /107
回忆一个画会及几个老画家 /112
志摩真的不回来了吗 /123
我们怎样看中国画 /127
二十世纪的中国艺术 /138
回忆郁达夫一些小事情 /146
画海行踪
朝雾中的哈大门大街 /153
泰山曲阜纪游 /156
记我所知道的槟城 /177
爱山庐梦影 /188
敦煌礼赞 /201

作者简介

童年时,凌叔华就拜著名的女艺术家、慈禧太后宠爱的画师缪素筠为师,还受到当时被称为文化艺术界一代怪杰辜鸿铭的教育,打下了古典诗词和英文的基础。七八岁时,还拜著名山水兰竹画家王竹林为师,后又从女画家郝漱玉习画,这使她的绘画技术有了坚实的基础。凌叔华的绘画在国内外有着很高的声誉。她既善工笔,又善写意,墨迹淡远,秀韵入骨,曾被国内外的名家所称道。法国传记作家、法国艺术学院院长莫洛亚说她是一位多才多艺“心灵剔透”的中国女性,“寥寥数笔,便活生生地画出一株幽兰,一茎木兰花,或一串苹果花的蓓蕾”。
凌叔华的散文,“同样具有小说般的隽永趣味,诗词般的玲珑莹丽,画笔般的俊逸矫健,使人读了顿生万壑烟云,有飘然出世之感”(李冰人语)。
本书选取凌叔华讲述自己的学画经历、文坛画坛交往品评以及海外内旅游见闻的散文共20余篇,她人生各个时期的照片十余帧以及她的绘画作品30幅。


 凌叔华自述自画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凌叔华(1900-1990),原名凌瑞棠,祖籍广东番禺。生于书香世家,外祖父本系粤中画坛高手,家藏书画极丰。其父凌福彭曾与康有为同榜进士,并点翰林,官至顺天府尹、直隶布政使,辛亥革命后曾任北洋政界约法会议议员、参政员参政。虽然身为官员,亦工于词章书画,与与齐白石、姚茫父、陈半丁、金城、陈寅恪等画家雅士关系甚密。凌叔华耳濡目染,幼时对绘画便有兴趣,常在家中粉墙上练笔。她父亲的一位好友看到这些画后,认定她是可造之材,父亲便延聘慈禧宫廷女画师缪素筠教习,后正式拜丹青名家王竹林、郝漱玉为师,得齐白石的亲传,还受到当时文化怪杰辜鸿铭的教诲,令她古典诗词和英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这种强烈的艺术氛围中熏陶下,俾使画艺日进。 凌叔华在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时,她的写作才华若出水芙蓉般显露,其作文常在校刊上发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天津成立“天津爱国同志会”,由许广平、蒋云主编出版的《醒世》周刊,她也受到过影响。 二十二岁那年,她考入燕京大学预科,曾与即将毕业的谢冰心同学一年,翌年升入本科外文系,此间听过周作人的“新文学”课,并私下写信求教。燕大时期她依然挥作画,画作不时登载报端,她参加华北旱灾举行的义卖画展,以一幅“不成熟的山水画”卖得一百大洋赈灾。当时她的画艺已到了“偶一点染,每有物外之趣”的程度。后来朱光潜看过大半画作,他评论说:“取材大半是数千年来诗人心灵中荡漾涵泳的自然……在这里面我所认识的是一个继承元明诸大家的文人画师,在向往古典的规模法度之中,流露她所特有的清逸风怀和细致的敏感。她得取材大半是数千年来使人心灵中荡漾涵咏的自然。一条轻浮天际的流水衬着几座微云半掩的青峰,一片疏林映着几座茅亭水阁,几块苔藓盖着的卵石中露出一丛深绿的芭蕉,或是一湾谧静清莹的湖水旁边,几株水仙在晚风中回舞。这都自成一个世外的世界,令人悠然意远。……” 二十年代陈师曾、齐白石组织画会,十分活跃。只要有人折柬相邀,画家们便召之即来,茶余酒后,濡毫染纸,直抒胸臆后,尽兴而去。凌叔华在《回忆一个画会及几个老画家》中有具体生动的描述。在由她家作东主办的雅集活动上,陈师曾、姚茫父、王梦白、齐白石、陈半丁、金拱北等品茗把盏后,凌叔华裁纸磨墨请众人合作《九秋图》。姚芒父题款:“九秋图,癸亥正月,半丁海棠,梦白菊,师曾秋葵,泉松,白石雁来红,养庵桂花,拱北牵牛红蓼,姚茫父兰草,集于香岩精舍,叔华索而得之,茫父记。”此画被凌叔华视为藏画中的精品(后来此画失于战乱)。在抗战时期,武大迁到四川小城乐山,她一度闭门研究东方艺术,重心又转到绘画。她寄情丹青,以此“忘掉操作的疲劳及物价高涨不已的恐惧”。1943年武汉大学校庆,她作《水仙》长卷志贺。她的一位学生晚年回忆到此画,印象仍十分深刻,他说:“凌老师的画力求从淡雅上把捉气韵,不设色,不蓊染,满幅清丽的叶与花,脱尽尘俗,似乎是焚香清供的那一类。”再看这幅山水横幅:秋水、芦苇、古柳之间,一老翁抛丝,悠然独钓秋色。题语是:“闲来静坐学垂钓,秋水秋色入画图”。充满文人情趣。抗战后辗转来到英国,和丈夫陈西滢相聚。她与情人朱利安的母亲(画家)瓦内萨联络上;她将凌介绍给布鲁斯伯里文化圈的朋友,帮她联系画廊,举办画展。凌叔华在海外设法融入新的环境,画了一些表现西方风景的作品。伦敦北部的景物、泰晤士的浓雾、苏格兰的湖光,都在她的笔端摇曳生姿。值得欣喜的是她在伍尔夫丈夫伦纳德处找到了原来寄送的底稿,经过补充修改和绘制插图后出版。 《Ancient Melodies》 (大陆中文版《古韵》)在出版引来一片赞叹,这本富有浓郁色彩自传体的小说,以其淡雅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在世界的另一端已经消失了的生活方式的有趣故事”和值得热爱的“古老文明”的再现(《泰晤士报》副刊)。此书成功让她在国外获得认可,同时还推动了她作为画家的事业发展。1954年春天她在巴黎的塞鲁斯基(Cernuschi)博物馆的画展大获成功,《世界报》《前锋论坛报》《费加罗报》等刊专文评述,法国艺术学院院长、著名传记作家安德烈•莫洛亚专为画展作了长序,他如此评价:“她画的那些雾气溟俶的山峦,两岸线条模糊得几乎与光相混的一抹淡淡的河流,用淡灰色轻轻衬托的白云,构成她独特的、像在膝陇的梦境里涌现出来的世界。她的艺术的另一特色,则是她知道怎样运用她的魅力,寥寥数笔,便活生生地画出一株幽兰,一茎木兰花,或一串苹果花的蓓蕾。她用中国墨,在洁白的画面上,单纯、简洁得几乎无以复加,几乎可以说这是一种抽象的笔法。但看她描绘自然的曲线,又能令人忆起这些花枝和花朵的实体,其实,这是由真实的存在发生和传出来的。”莫洛亚盛赞这位“心灵透剔细腻的中国女性”的艺术成就。为表示谢意,凌叔华赠送给莫罗瓦一幅西湖水墨画留念。这在当年传为美谈。 不久在她妹妹凌叔浩的帮助下,在美国印第安纳波里开办画展,随后画展又开到了纽约、波士顿。1962年12月塞鲁斯基(Cernuschi)博物馆为纪念已故院长、著名汉学家格洛肖特逝世十周年,她应邀在巴黎举办中国文人和她自己的画展。。这次画展,除她自己的三十多幅作品外,还展出她收藏的元明清三代大画家董其昌、倪瓒、陈老莲、恽南田、李鱓、傅青主、石涛、、郑板桥、陈洪绶、金农、赵之谦等人的名作,并印成纪念画册。另外还展出了她收藏的文物、文房四宝及金石。从1972年至1981年,先后五次回到大陆,遍访祖国的大好河山,作画写文,散文《敦煌礼赞》(刊于《大公报在港复刊三十周年纪念集》)就是她在1975年参观了敦煌石窟后写下的佳作。她先后发表独幕剧,在香港《大公报》、《南洋商报》上发表介绍祖国名胜和文艺作品多篇。1984年台北洪范书店出版了《凌叔华小说集》(一、二),她亲自作序;同年她创作了最后一个短篇小说《一个惊心动魄的早晨》常年漂泊海外的女作家写了部浓浓京味具有“爱国情怀”的作品。1984年秋她在伦敦对萧乾说:“我生在北京,尽管到西方已三十几年,我的心还留在中国。”1986年她染上了重症伤寒,又跌坏了腰骨,加之乳腺癌的纠缠,使她痛苦不堪。1989年末在诸多朋友的帮助下,由女婿英国汉学家秦乃瑞陪同,坐着轮椅下了飞机,遂送往北京景山医院。1990年3月25日她在病榻上,在鲜花、笑脸、寿礼、蛋糕、亲人、朋友和记者簇拥中度过了九十华诞。很快病情加剧,时而出现昏迷。在她清醒时,常说想到北海看白塔,到史家胡同看看旧居。5月16日在院方和亲属的陪同下,愿望得以实现:她躺在担架上,看到了美丽的白塔,也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史家胡同甲54号——那已变成了幼儿园;孩子们列队欢迎这位老太太。 六天后老人离世,据说临终时她已不能言语,想在纸上留点什么,结果是一堆横横竖竖的线条。这是她的“最后一片叶子”。有人说是字,也有人说是画。如果说离开大陆前,其主要成就在于小说创作,那么蛰居海外的四十多年,从事绘画的时间和实绩甚于其文学创作。 根据凌叔华的遗愿,她的骨灰与丈夫陈源的骨灰在一起,同葬在无锡惠山脚下陈氏家族的墓园中……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就是文章顺序排的不够好...
  •     民国的那些才女都有一个毛病,就是无病呻吟,和现在的文青差不多。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