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气概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544707435
作者:哈维·C.曼斯菲尔德
页数:381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性别中立社会  如今“男性气概”这个词显得迂腐而过时。我们正在将英语变成性别中立的语言,而男性气概却表现了某一个性别的特征,这样看来它所描述的似乎正是我们所要攻击的敌人、我们所要清除的罪恶的本质。最近我接到一个电话,是我大学的校友杂志打来的,他们要对我以前的一个老师致以敬意,并征求我的意见。我脱口而出回答道:“令我们所有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男性气概。”电话那边一阵寂静,最后那个女性的声音问我,“您可以想到别的词吗?”  现在我们避免用Man(男人)指称两性,甚至在“人权”(rights of man)这个被美国一度奉为圭臬的闪光字眼中也是如此。所有和man有关的字眼都被重新考虑并得到了修正。Mankind(人类)变成了human-kind,man of the year(年度人物)变成了person of the year,等等。但是即便当“man”仅指男性,“manly”(具有男性气概的)的存在似乎依然矫揉造作,并且依然威胁着我们这个新的社会。具有男性气概的人代表的是一种他本该贬低的不当态度。  如今将语言变成性别中立表现了我们民主制度的抱负。一种性别中立的语言意味着一个性别中立的社会,这标志着在我们的生活方式中出现了一个四处弥漫的变化。我们的社会已经接受了性别之间平等化的实践,而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变化的广度和强度。在已知的人类历史上,这种变化从未发生过。平等的原则诞生于近代,已经有几个世纪的历史了,而平等在性别上的应用却是很晚才出现的,我们可以看到,即便生活在民主制度下的人们也长期忽略了性别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平等。但是现在我们已经不再接受民主与不平等之间的不一致了。业已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已经不仅仅是调整法律从而保障女性有平等的就业机会。一些女性要求法律以肯定的方式赋予她们在竞争中的优势,归还她们之前被长久地排除在外,甚至没有准备好接受的东西。但是那种(并非为所有女性接受的)调整,即便对于它的倡导者来说,也是暂时性的和过渡性的。即使仅仅为了维持这样的法律并使它良好地运作,我们也需要新的态度和新的行为方式。长远的目标——不管在多久的未来——是一个性别中立的社会。现在我们要考虑的是“性别中立社会”是什么意思。  让我试着从如今各种不同的思考中给出一个答案,同时暂时让问题保持简单。性别中立在理论上是指从性别差异中进行抽象,从而使工作和职业(尤其是后者)对两性同时开放。不管你的性别以前如何决定你的机会,现在这一点必须要被看作与机会无关。那么你又如何将性别这个以前高度相关的要素看作是无关的呢?答案是一个人必须要反对传统的思考方式,并“提高觉悟”(mise consciousness),从而考虑女性可以且应该做些什么。我们要克服反对女性的偏见,女性必须被说成并表现为与男性平等。那就是原则。但是像道德和行为举止中的任何新事物一样,这个新的原则也会遇到反抗,因此必须在实践中废除或减少性别差异,至少是那些重要的差异。这样在某种意义上性别中立的含义就被转变为达到性别中立所需要的努力。性别中立最开始是一个从性别差异中抽象出来的形式化的、否定性的原则,如今它变成了一个现实的、肯定性的变革,并且要消除性别差异。因为不存在性别中立的人,性别中立的社会也就不可能通过完全自然的方式实现。问题不是像有些人想的那样简单,只要去掉性别的印记,两性都会感到轻松,每个人就都成为性别中立的人。这根本行不通,有利于性别中立的印记需要被应用到社会中。我们将会看到,对一些女性主义者来说,改造之路要走得很远,她们认为只有当女性在性别上像那些最敢于冒险的男人们一样自由,性别中立才可能实现。  如今女人想要与男人平等,而平等的方式是把她们变得与男人相似,甚至相同。她们不想要那种在家里高于男人而在工作中低于男人的平等。她们已经决定工作高于家庭。贝蒂?弗里丹②认为家庭高于工作不过是“女性的奥秘”(flemnine mystique),这是她开始在美国倡导女性运动时就反对的观点。任何相信家庭高于工作的女人都被男人欺骗了,因为他们从不这么想。其实男人不这么想是正确的,女人们也应该在这个根本问题上效仿男性。工作比家庭给你更多钱、更多认可、更多自由。最后这一点是决定性的,工作给了你更多的选择。“选择”是现代女性的代名词,而且绝不限于堕胎问题。但是太执著于“选择”的原则也会限制你实际的选择,因为它要求你选择工作而不是家庭,在工作中有更多的选择,因为你可以换工作,而在家里女人则要被拴在丈夫和孩子身上。对于那些总是在家的女人来说,丈夫白天或更长时间不在家,他们从事着比她更赚钱、更有趣、更重要的工作,孩子虽然总在她身边,但他们总是太缠人、太难伺候,并且会带来没完没了的忙碌和麻烦。  这样看来,女性获得平等地位的真正含义在于女性的独立,而这又意味着尽可能独立于男人和孩子。完全的独立显然是不可能的,至少对于一个想拥有家庭的女人来讲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了尽可能得到自由,女人愿意效仿男人,过男人的生活,并努力将家庭责任削减到男人自己也愿意接受的水平。另一种策略是让男人做更多的家务劳动,让他们做更多女人做的事情,让家庭中的双方牺牲相同的独立性。根据这样的安排,女人通过契约的方式保证自己的独立,而不再接受强加给她们的角色。在过去的社会中,婚姻虽然被看作某种契约,但是女人无法摆脱她们受奴役的角色。而现在她可以明确地告诉丈夫自己想要什么,以及她愿意为了他放弃什么。如果她出于对情况的了解自愿做出让步,那么就不会对她的灵魂造成那么大的伤害。如果男人做不到这些,那么只能说太遗憾了,是他们而不是女人需要改变。  一个性别中立的社会是一个包括独立的男人和女人的社会,尤其是要有独立的女人。虽然现代女性依然保持了一些传统女性的行事方式,但她们更多地是以过去男人的方式行事。性别差异确实减少了,但是并没有因此被人们搁置一旁。女人不仅更多地像男人一样行事,而且男人也更加欢迎这样的女人,就像我们说的,更同情她们。那些同情她们的男人首先是同情女人渴望像男人一样(虽然在较低的层面上,男人也同情她们保持女性的渴望,或者将二者结合起来的渴望)。这样的男人就不再是一个大男子主义者了,在这场变革之初男人经常受到这样的指控。男人即便不是完全放弃,至少也要抑制他们对女性的优越感。当在女性的要求下做出这种改变之后,男人也就在某种意义上放弃了争论,并且承认他们那种优越感是人为的和脆弱的。男人们没有反抗表明他们承认平等的生活更加容易。  在一个由独立的男女组成的社会中,两种性别的人都放弃了他们对性别差异的感觉(不管是在大问题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社会当然有它的诱人之处。最核心的一点就是人们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在20世纪70年代这场女性运动刚开始时,它将女性从几千年的压迫中解脱出来,让她们表达愤怒,在亢奋的情绪中开始一场革命。在这场运动中,不管是领导者还是追随者都充满了火热的激情、斗争的渴望,并目雄心勃勃。她们受到了来自传统习俗的反对,这种反对声中包括宣称男女之间存在自然差异,因而支持原有的习俗。所有的自然与习俗都联合起来反对女性,全社会所有虚假的智慧都结合成虚伪的道德,现在是将它们统统抛弃、创造一片新天地的时候了。这是女性主义如日中天的时刻,人们被一种反叛的精神驱动着,女人对男人早有不满,而这时她们不再羞于向男人表达这种情绪了。  女人教育男人的事情之一就是性骚扰必须停止。性骚扰自从有了充满掠夺性的男人就一直存在,很久以来也只受到绅士准则(code of a gentleman)的约束。有关性侵犯的新法律取代了绅士准则,意在保障女性的独立和荣誉,使她们不再仅仅依靠绅士准则来抵抗那些充满掠夺性的男性。我们可以在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里面看到一个性骚扰的传统例子(当然不是发生在办公室)。小说里的威克姆先生是一个介乎傻瓜和恶棍之间的人物,他占了莉迪亚?班内特的便宜。这种一点也不绅士的行为引起了我们的惊愕和义愤,他的行为与绅士标准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绅士与这种卑鄙小人或蠢货不同,他绝不会占比自己弱小者的便宜,尤其是女人。他不会因为一个强大的欲念(更不用说强健的肌肉)而将自己推向别人。虽然我们期望他首先采取行动,因为在男女关系中总得有人走出冒险的第一步,但是他总会为选择留下时间,总会让女人再多想想,如果她不那么需要他,他就不会采取下一步行动。他可能没有那么容易放弃,他也不会为他的每一步行动寻求书面的批准,但是如果他遭到了拒绝,绝不能抱怨。

前言

  总算不负几年来的苦心——该为这套书写篇短序了。  此项翻译工程的缘起,先要追溯到自己内心的某些变化。虽说越来越惯于乡间的生活,每天只打一两通电话,但这种离群索居并不意味着我已修炼到了出家遁世的地步。毋宁说,坚守沉默少语的状态,倒是为了咬定问题不放,而且在当下的世道中,若还有哪路学说能引我出神,就不能只是玄妙得叫人着魔,还要有助于思入所属的社群。如此嘈嘈切切鼓荡难平的心气,或不免受了世事的恶刺激,不过也恰是这道底线,帮我部分摆脱了中西“精神分裂症”——至少我可以倚仗着中国文化的本根,去参验外缘的社会学说了,既然儒学作为一种本真的心向,正是要从对现世生活的终极肯定出发,把人间问题当成全部灵感的源头。  不宁唯是,这种从人文思入社会的诉求,还同国际学界的发展不期相合。擅长把捉非确定性问题的哲学,看来有点走出自我囿闭的低潮,而这又跟它把焦点对准了社会不无关系。现行通则的加速崩解和相互证伪,使得就算今后仍有普适的基准可言,也要有待于更加透辟的思力,正是在文明的此一根基处,批判的事业又有了用武之地。由此就决定了,尽管同在关注世俗的事务与规则,但跟既定框架内的策论不同,真正体现出人文关怀的社会学说,决不会是医头医脚式的小修小补,而必须以激进亢奋的姿态,去怀疑、颠覆和重估全部的价值预设。有意思的是,也许再没有哪个时代,会有这么多书生想要焕发制度智慧,这既凸显了文明的深层危机,又表达了超越的不竭潜力。  于是自然就想到翻译——把这些制度智慧引进汉语世界来。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此类翻译向称严肃的学业,无论编者、译者还是读者,都会因其理论色彩和语言风格而备尝艰涩,但该工程却决非寻常意义上的“纯学术”。此中辩谈的话题和学理,将会贴近我们的伦常日用,渗入我们的表象世界,改铸我们的公民文化,根本不容任何学院人垄断。同样,尽管这些选题大多分量厚重,且多为国外学府指定的必读书,也不必将其标榜为“新经典”。此类方生方成的思想实验,仍要应付尖刻的批判围攻,保持着知识创化时的紧张度,尚没有资格被当成享受保护的“老残遗产”。所以说白了:除非来此对话者早已功力尽失,这里就只有激活思想的马刺。  主持此类工程之烦难,足以让任何聪明人望而却步,大约也惟有愚钝如我者,才会在十年苦熬之余再作冯妇。然则晨钟暮鼓黄卷青灯中,毕竟尚有历代的高僧暗中相伴,他们和我声应气求,不甘心被宿命贬低为人类的亚种,遂把迻译工作当成了日常功课,要以艰难的咀嚼咬穿文化的篱笆。师法着这些先烈,当初酝酿这套丛书时,我曾在哈佛费正清中心放胆讲道:“在作者、编者和读者间初步形成的这种‘良性循环’景象,作为整个社会多元分化进程的缩影,偏巧正跟我们的国运连在一起,如果我们至少眼下尚无理由否认,今后中国历史的主要变因之一,仍然在于大陆知识阶层的一念之中,那么我们就总还有权想像,在孔老夫子的故乡,中华民族其实就靠这么写着读着,而默默修持着自己的心念,而默默挑战着自身的极限!”惟愿认同此道者日众,则华夏一族虽历经劫难,终不致因我辈而沦为文化小国。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部作品是一次经过深入思考的尝试,它推动我们更清醒地思考我们是谁,思考我们自由主义社会的未来何在。  ——玛丽·尼科尔斯  它提出的问题时刻困扰着我们,但绝不乏趣味。这本书要阐释许多非常重要的东西,值得被广泛地阅读,争论与思考。  ——戴维·布罗米奇  这本书别致有趣,视角深刻独到,让人耳目一新……读者们将感激作者的坦率与勇敢。  ——《旗帜周刊》

内容概要

哈维·C.曼斯菲尔德(1932— )政治哲学家、哈佛大学政府教授,施特劳斯学派重要人物,研究领域涉及埃德蒙·柏克与政党本质、马基雅维里与间接政府的发明、执行权理论的发明与发展等,同时也是马基雅维里著作的翻译者。主要著作有《政治家与政党政府》(1965)、《自由主义的精神》(1978)、《马基雅维里的新范式与秩序》(1979)、《驯化君主》(1989)、《美国的宪法灵魂》(1991)、《马基雅维里的德性》(1996)。

书籍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性别中立社会……………………………………………………………………………
第二章 流俗看法中的男性气概…………………………………………………………………
第三章 具有男性气概的坚定主张………………………………………………………………
第四章 具有男性气概的虚无主义………………………………………………………………
第五章 女性的虚无主义…………………………………………………………………………
第六章 具有男性气概的自由主义者……………………………………………………………
第七章 具有男性气概的德行……………………………………………………………………
结 论 未得到应用的男性气概…………………………………………………………………
参考文献……………………………………………………………………………………………
索 引………………………………………………………………………………………………
译后记………………………………………………………………………………………………

作者简介

男性气概,主要见于男性,恶男与绅士均可具备,亦常与偏激、无理性和野心联系在一起。我们的“性别中立社会”不喜欢这种东西,却又无法摆脱它。本书被称为首部研究男性气概的专著,博采科学、文学和哲学论述,考察了男性气概的多种层面,从粗鲁到暴虐,从骄傲自大到老谋深算,兼及它在不同的历史名人身上的表现,以至女权主义运动对它的重新诠释。
什么是男性气概?男性气概的核心特征是什么?本书作者从科学、文学、政治学和哲学等多种角度审视这一人类特质,为男性气概寻求定义,探索男性气概的丰富含义,是首部研究男性气概的专著。具有男性气概或者有这种倾向的男性当然应该读这本书;本身就喜爱或同情男性气概的女性当然也应该读这本书;与此同时,那些女性主义者或女性运动的同情者也不该拒斥它,因为它向我们指出了很多通常的女性主义者或性别问题的研究者忽略或者不愿指出的问题。

图书封面


 男性气概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 作者:小 贝商业缺乏男性气概,因为它是物质主义的,满足于获取而非获胜,满足于权衡而非正义。商业活动拒绝牺牲,立足于计算收益。对于具有男性气概的骑士精神最著名的辩护就是攻击现代性的算计。柏克哀悼法国大革命期间玛丽•安托瓦内特皇后遭囚禁,说没有人拥有足够的男性气概去为她报仇,“骑士的时代已经逝去,接下来是智士、经济学家、算计者的时代。欧洲的荣耀已经永远消亡了”。  现代社会中的运动员更关心挣钱,而不是浴血奋战,因此不能与角斗士或骑士们相提并论。在商业活动的精神中有一些男性气概,美国人把某种英雄主义加入到了商业活动中。在推销员的精神中表现了商业具有男性气概的一面。当推销员赞美产品的优点时,他们倾向于夸大其词,而从男性气概的角度来讲,夸张是件好事。  一般认为舞文弄墨的人缺乏男性气概,曼斯菲尔德却为他们 (包括他自己) 做了一些辩护:科学的成果有益于肉体,而文学滋养灵魂,文学承担起那些被科学抛开和忽视的大问题。文学具有洞见的证据是那些创造文学作品的作家有着极其敏锐的观察能力。在研究人类事务的过程中,科学用可复制的证据做出保证,但它带来的麻烦就是同时保证了笨拙和平庸。  除了海明威这样的硬汉作家之外,哲学家也有男性气概,因为他们最不畏惧死亡。与女人相似,“哲学家是男性气概的尺度,欣赏它的能力,也觉察到它的限度”。  曼斯菲尔德指出,现代社会缺乏男性气概并不是某些男性不争气,而是现代社会的内在要求:现代社会的特点是理性控制,大家都很职业,不轻易发怒,不会在某些情况下对别人饱以老拳。现代技术也创造出了一种没有男性气概的类型。勇敢变成了一种技艺,修理电器是一种技艺,救生、保镖也只是技艺。这跟过去不同,《老人与海》中的老人知道很多聪明的办法可以制服那条大鱼,他的男性气概里面充满了计策,但是这一切并不依靠先进的科技。  由于过度的男性气概会带来危险,所以对它加以限制是好事,但另一方面,男性气概不足的社会缺少戏剧性,缺乏爱和抱负。托克维尔就担心一个巨大的守护力量悬临在人民头顶,这会完全剥夺他们思考的麻烦和生活的痛苦。为了反对这种趋势,他要依靠民主机构中的自治来强化个人的骄傲,他认为男性气概是民主专制的解药。  身为政治哲学家,曼斯菲尔德认为,包括进化论在内的自然科学把握不了男性气概这一概念。他认为哲学和文学对此更有洞察力。但诺贝尔奖得主、奥地利动物学家洛伦兹在《攻击与人性》中的结论跟他是一致的:攻击性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同类之间的争斗能让它们在一块居住地公平分配到居住的地方。“为数不少的行为模式是以攻击性为动力的,当这种攻击性消失时,人从早到晚,从刮胡子到艺术或科学的创作,都将缺乏推动力。一切与野心、阶级地位有关的事物也将消失。”  在慕尼黑,2月19日当地人开始庆祝“女人节”。在“女人节”期间,妇女要表演“夺权”喜剧。她们成群结队地冲进市政大厅,闯入市长办公室,剪掉男人的领带,宣布接管市政权。古希腊戏剧家阿里斯托芬在《妇女大会》中想象,女人们推翻了男性统治的政府,但她们会通过伪装成男人进行统治,戴上假胡子,把她们的皮肤染成古铜色,穿着男人的装束。女人统治的社会依然有争执:为了削弱年轻和俊俏者在性方面的优势,为了对年老和丑陋的人更有利,法律规定后者有权优先选择。结果三个丑老太婆和一个年轻女子争夺一个令人销魂的年轻男子。曼斯菲尔德说,妇女夺权是极端的做法,真正的出路是在不足与过度之间的中道。女人应该用微笑认可男性气概,限制它的同时也偶尔鼓励它一下。
  •     没有动物性的男人没意思———查建英偶然看到哈维·C.曼斯菲尔德的《男性气概》,还是吃惊题目的,没有想到男性气概会成为一本专著的题目,接着买来读了,让自己觉得书写的逻辑上有点乱,但依然收获多多。男人和女人最大的区别,公认的认为,就是女人没有“血气”,而血气作为一种自然的特征,好像是男人专有的,是男人的一大特征,也事男人的象征。“血气”决定着一个男人是否有阳刚之气,或者说男子汉气概,也决定了男人的进攻性,女人的谦逊性。在希腊语中,“男性气概”和“勇敢”是同一个词,因此可以说,男子汉气概最大的特征就是一个男人是否拥有勇敢这个德行。一个具有男性气概的人内心你是渴望自己很独立的,这样使得他要求自己尽量避免与别人过从甚密,以显示此特征——具有男性气概的人拥有自信和指挥的能力。当然一个人要坚持主张自己就必须冒失败的风险,勇于面对风险是男性气概的一个特征,它与权力相伴,权力意味着渴望对别人的支配或者自己被崇拜。具有男性气概的人善于解决问题而原因之一就是他善于通过命令别人把问题解决,有很强的意志力,从而征服了其他人的意志力。男性气概寻求和欢迎戏剧性,原因就在于它甘愿让自己冒各种风险,因此也就偏爱战争、冲突和冒险。如果说屈从和祈祷是我们最后的办法,哪么男性气概就是它们之前倒数第二位的诉求。当遇事惯例无济于事,当计划最终泡汤,当试图用现代科学的成果理性地控制一切但最后结果漏洞百出之时,男性气概或者带来变化、或者回复秩序。 在当今时代,也许最大的特征就是男性气概日益被现代文明的理性所扼杀,因为新的法律关系尊重性别见的平等,抛弃了令人厌恶的男强女弱的假设,要追求一种男女平等,甚至要建立一个消除两性之间差异的中性社会,这一理想体现了我们民主制度的抱负,虽然在理念上我们的社会已经接受了性别之间平等的实践,但依然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变化的广度和强度以及给两性之间关系带来的困惑与新问题,追求中立社会带来的困扰在我们中国体现的尤为突出。 性别中立在理论上是指从性别差异中进行抽象,从而使工作和行业尤其是后者对两性的同时开放,性别中立最开始是一个从性别差异中抽象出来的形式化,否定性原则,如今它变成了一个现实,肯定性的变革,并主要消除性别差异。一个性别中立的社会史一个包括独立男人和女人的社会,尤其是要有独立的女人。在一个由独立的男女组合的社会中,两种性别的人都放弃他们对性别差异的感觉(不管是在大问题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社会当然有它的诱人之处。最核心的一点就是人们获得了更大的自由。现代的自由主义理论如今为女人想要和男人平等提供了坚实的依据,她们追求平等的目的是为了让自身获得独立和自主,她们追求独立也并非为了独立本身,而是要从她们先前以来的东西中独立出来,因此她们的独立已然不同于男性气概追求独立的内涵。而平等的方式是把她们变得与男人有相似甚至相同,因为女性们已经决定“工作”高于家庭了,居家美德不再居于第一位。法律不仅开始保护女人与男人之间的平等,教育男人不要再骚扰女人不仅是女人的目标之一,并且成为了一种违法行为,因性骚扰自从有了充满虐夺性的男人就一直存在,很久以来也只受到绅士准则的约束。在我们东亚文明里,君子也许就等同于欧洲文明的绅士准则了——“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个真正的绅士是那种出于策略而非软弱而举止温和的人;他不会在自己处于优势和感觉受到威胁时冲女人吼叫甚至攻击女人,无论如何不能允许绅士及其危险的,带有诱惑性的礼貌存在。在性别中立社会出现之前,父权制社会的荣誉规范部分体现在男性面对女性时体现出来的殷勤,这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绅士态度。殷勤是一种保护的礼节和要求,有时候看来有些过分,它不是一种标志,表明男性随时愿意为女性提供所需要的保护。殷勤的真正本质是什么?在今天的部分女权主义者看来,殷勤有时被委婉的讽刺地用来指性征服,也足见在追求建立以超越性别差异为目标的中性社会过程里,两性之间的误解进一步深刻了,而不是取得的更大的一致。对于一个又一个女人来说,必须面对这样的选择:是和一个拥有男性气概的人发生浪漫的故事;还是和一个小心,明智的人安稳的生活。对女人来讲,具有男性气概的男人并不难追求,却很难占有。因为女人们心理清楚,男性气概是种充满激情的品质,通常会带来无法自制的情况,不管是为了好事还是坏事,拥有男性气概性的人不懂得在不可能获得足够知识的情况下如何保持信心,很容易为激情支配,太爱冒险,太爱追求独立,男性气概拒绝安全的自我保全,而偏爱冒着生命危险去证明自己的正当和价值,从而获得荣耀,这些明显会危害到居家美德。那些被定义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失去尊严的淑女,依然对充满男性气概的男人内心充满好感,因为具有男性气概的男人,最喜欢荣誉,意味着她们能获得最好的依靠和浪漫以及保护,对男人来说荣誉是保护个人、家庭和财产的声明。对生活的信念体现在它们之中。男性气概特有的保护性就来源于这种荣誉感。荣誉将私人环境与公共信念结合起来,这样那些渴望荣誉打人就感动自己有权以某种方式行事;通过对荣誉的主张,他们超越那种没有头脑,没有原因的进攻性。因为男性气概既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非理性是因为不管在什么事情上具有男性气概的人却坚持他自己的重要性,理性是因为他有理由这么做,导致了荣誉总带有某种特效和归属感,在某种意义上它也就是任意的。自从尼采说上帝死了之后,这同时宣告了我们现代人精神世界进入了一种虚无主义状态:任何事物本身都没有意义,意义必须由人这个唯一的意义之源提供。对现代男人缺乏男性气概对这一品质最忧心忡忡的则是哲学家尼采。作为现代最具有男性气概的哲学家。他看到现代文明的衰落,并且让人觉得唯一的挽救办法就是让男性气概复活和再生。他的思想强大有力,为如今的女性主义奠定了基础。尼采说了很多伤害如今女性的话,最著名的莫过于到现在也解释不清楚含义的“去女人那儿,别忘记带着你的鞭子”,但他并不厌恶女性,尼采认为女性的理智表现为完全的控制和心灵的在场,而男性则更情绪化,更有激情,正是凭借着心灵的在场,女性足以打击那些专心致志,具有男性气概的男人的自负,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打击的危险,尼采说女人是危险的玩物。尼采相信怜悯是灵魂的缺陷,它剥夺了现代人判断别人的能力,使他们变的软弱,事实上他们变得可怜,需要别人怜悯。是正义而非怜悯塑造了绅士。马克思贡献在于指出人类的异化只有在消除了劳动分工之后才有可能终结,因为专门从事某种工作会让人狭隘和不完全,但马克思的理论太不确定了,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观点是彻底了否定了人性的复杂性,从而否定了人的道德性。赞成精英领导的人也没有男性气概,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价值应该通过某种教育系统得到承认和促进,这个教育系统应该替他们完成主张自己这项具有男性气概的工作。他们无须宣称和斗争就可以得到哪些荣誉。商业缺乏男性气概,因为它是物质主义的,满足于获取而非获胜,满足于权衡而非正义。民主也可以被理解为反男性气概。民主制的标志就是坦诚地交换意见,即便人与人之间不是完全平等,也生活在“平等的条件下”,这里也有男性气概,但是说民主反男性气概是因为它与现代理性控制的发展合作,迫使男性气概无法施展。穿着女装的尼采——西蒙娜波伏娃,是著名的女权领袖,是代表作是《第二性》,从该书标题你就能看出这本书是在抗议男性普遍的统治地位,当你翻看它时,你会发现它敌性别角色和母性。《第二性》最奇怪的特征在于它几乎完全没有讨论女性的工作,几乎通篇都在讨论逃离家庭的另一种方式——性。波伏娃认为正是女人在性活动中的被动地位导致她成为男人和自己的情欲对象,这样就导致她无法成为一个独立的主体。波伏娃是一个睿智的作者,她值得我们给予认真关注,但是她并不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她依靠着伟大的思想家,而他们都是男性。为了达到目的必须要有男性气概,为了自由,男性气概是必须的;为了安全,男性气概则成了主要障碍,充满贪欲的阳刚是非理性的,但是它习惯非常有力,要么与它妥协,要么服务于它。这样矛盾使得男性气概容易导致悲剧,这一点在古希腊里有诸多的放映,最著名的就是荷马的《伊利亚哥》里由大美女海伦引起的那场伟大战争,直接说明了美貌是一种奴役,当然是被男人奴役;女性的身体还会吸引和愉悦男性。如果男子为了坚持自我,聪慧的女子则只能带着包含深意的沉默看着自己男人做出愚蠢的举动,这给很多充满男性气概的行为蒙上了一层无助而令人惋惜的阴影。男性的独立建立在坚韧不拔的毅力,强大的力量以及进攻性上,这属于道德法则的自然和政治条件。女人因无视正义,这让她能够发号施令,却不能统治,因统治必然与正义相关,因此女人天生不适合做领袖,尤其在危急关头。男性气概作为一种美德,到底是否是一种知识,还是后天培养的或先天天生的,依然是一个哲学逻辑上的悖论?这一点,日本武士道也许是一个最好的例证。民主制度与自由主义,为构建超越性别差异的中立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武器,但从两性之间自然的气质来看,今日在家里女人对男人的关爱远远超过了两者的平均水平,女人依然具备更多的居家美德。每当读荷马史诗时或古希腊悲剧时,不由的感慨,讲男性气概最多的古希腊人,在这些作品里吸引人的男性气概好像就与偏激、无理性和野心联系在一起,但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古希腊人爱的多么热烈,而现代人则日益缺乏这一可贵的品质。
  •     正如此前某篇书评所说,推销保守主义,包括所谓正义以及威权。由于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拐弯抹角试图用中立性别包裹性别尊卑,以及与我偏自由反威权思想的对立(几乎)等等不得不让我放弃阅读。全书共380页,忍耐读到第80页后不得不到豆瓣搜索其他评价,诚如是,则立即放弃阅读。插花,此前我还没有吃释放硫化氢的鸡蛋吃的如此之多,可见我的忍耐水准反江河日下了。看到前言中对中立性别社会的设想以及不否认,我原以为这大概是部正常的,试图客观阐述“男性气概”其虚无缥缈的书籍,或者我只是预感到它的内容而没有警醒。说到底,作者试图用达尔文、科学、社会科学、流俗观点、认知捷径、权威、正义、男性、攻击性等词语包裹出一个非常恰当地存在于人类之中的名词:男性气概。然而即使我读过的著作实在屈指可数,即使我本人逻辑性在著述中并无建树,我依然愤慨于他的种种描述性的逻辑及其推理,也即不通过基本概念和定义,惶惶然走向男性气概四个字,无视“科学”的概念及其范畴,对女性主义著作以及心理学著作断章取义(或者全世界的学术论著其实都是在截取片段来凑足观点的),将从始至终性别中性的形容词,片面地归结为男性以及男性气概所有的,将可能存在的不一定广泛认同的所谓“最出色优秀的男性”作为男性气概的范本,而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少数男性统治多数男性统治女性统治人类的思想了。我希望这只是我的多心,但我不敢保证人的思想可以揣度。请允许我断章取义节选我不得不情绪波动的片段。第57页“这些科学研究的另一个失败之处在于从不考虑最好的情况(第二个缺陷)。……但是在我们日常的使用中,男性气概是一个用来赞美少数最优秀者的字眼。男性气概不是某种所有男人都具有的气质,也不是大多数男人和少数女人拥有的,而是少数男性以一种最高级的方式具有的品质。其他人只是表现出这少数人的痕迹,而那少数具有男性气概的人看不起其他那些他们认为不够男人的人。那么一个具有男性气概的人就是最好的人吗?……科学研究关注平均而忽略了最佳,并且对最好的东西抱有复杂的感情。”如果不是男性都具有,那么这要如何定义为男性气概?如果女性具有与其内涵相同的性质那么为什么仅仅将这种并不考究的品质的集合称为男性并对其百般维护?而在本书的最开始,我以为作者至少会比较明确地给出个男性气概的定义,让人非常失望的是他含糊其辞,仅仅列举了一些看上去会支持他观点的男性的形象以及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形容词,按他的说法这非常不科学。但他也没有解释究竟什么是科学,却直接表示他认为某些研究因为如何怎样所以不科学。上述文字隐含意义为那些具有男性气概的便是人群中的“最佳”,没有任何理由地直指科学分析者并没有采用这些个例作为分析。我实在是无力辩驳了。如果说本书最开始对权威的崇拜倾向只是让我不适,那么从这里开始不适直接转化为作呕了。全书开头部分想当然“遂真”的语气以及对应内容让我无从逻辑而理性地分析下去,正如不正确的数据直指虚妄的结论一般,我无法通过阅读以及思考消化这本书了,我选择直接放弃以及试图呕吐。真正有逻辑的著述我看得极少,但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至少告诉我了要如何建立所有的概念以及理论框架,并在这个基础上做模拟假定和逻辑分析。当然我也应该感谢我的性别以及自由主义的倾向,否则也许逻辑并非黑白分明的个体会轻易被作者并不逻辑的圆圈绕进去。也浪费了冬日一个晴天。最后,我翻到了其中的一个章节——女性的虚无主义,突然觉得什么都不需要讲了。很明显,作者自诩关注女性主义并大量引用相关著作,只是因为他并没有试图去了解女性主义及其作为,或者说他只了解他脑海中属于他的女性主义。同理可证,其他与作者三观相反的主义也只是他自己描绘的丑恶面容。让我怀念哈耶克。

精彩短评 (总计22条)

  •     这本书经典值得看
  •     阿列?居然没有标记?大学期间得分最高的论文之一就是看这本书以后写出来的!
  •     这是一个长期研究政治哲学的作者 在书中他梳理了关于男性气质的所有问题与疑问 读来很有启发
  •     manliness,书名很有误导性。个人觉得这么翻译很不应该,也和内容有蛮大出入的。
  •     我似乎还没有给过1星。
  •     科學的魅力和力量在於不斷挑戰常識。
  •     承认了就真的输了,哈哈
  •     虽然散发着一股“施派”的恶臭,但是这本书还是颇具有臭豆腐的特点的~~~
  •     其实全本看完后觉得说来说去基本上就是把男性气概=坚定主张(说白了其实是刚愎固执)勇气(说白了是有勇无谋不涉计算)和非理性。。。其实我更关心的是这种对男性气概的定义作者是怎么得出的,此书的目的说是探讨男性气概的定义,但其实从一开始作者就已经确定了这种论调的确切无疑(而且似乎还颇以此主张之坚定为自身男性气概的证明),那么所有的讨论又意义何在呢。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作者的态度很恳切。看完了朱迪斯再来看这本确实感觉蛮微妙的,也略痛苦orz但两种观点放在一起还是蛮有意思的w
  •     和康奈尔一起用。
  •     以生理,心理,社会学剖析男性心理学读物。
  •     在提及究竟谁具有“男性气概”时,作者屡次指出了撒切尔。其目的之一在于强调被冠以男性气概之名的一系列德性(例如所谓“坚定主张”)并非男性独有。对作者来说这些德性对社会是必要的;他的担忧之一便在于,在性别中立社会中这些必要的德性是否会因其名讳而一并遭到抛弃。
  •     写的好混乱呀,而且不明白意图为何?
  •     简直看不出有什么可取。
  •     不知道在说啥,只当开卷有益
  •     “直男”作为一种德性
  •     就感觉作者感觉自己就是男性气概,还很好,写了一半书肯定自我。难道没听说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吗,你很男性气概就必须把里头负面的也一并保持着吗,又不是智障。
  •     曼斯菲尔德是美国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的学生,因此是施特劳斯学派中的成员之一。现任哈佛大学政府系主任,而曼斯菲尔德的另一个特殊身份是:他曾担任美国政府高官。这些经历无疑给了曼斯菲尔德政治哲学研究以一种身临其境的优越视角。但是让我们感到疑惑的是,作为一位政治哲学教授,为什么会对“男性气概”感兴趣?难道男性气概在政治哲学或政治生活中有着什么特殊的不为人知的地位吗?答案是肯定的。曼斯菲尔德认为,男性气概特别地与政治生活中的决断相关联。无独有偶,决断是德国宪法学家、政治哲学家施米特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当我们在大脑中出现“决断”这个词时,我们会想到什么样的人物呢?我们想到了凯撒、拿破伦、华盛顿等等著名的政治家或军事家。决断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就是适时地作出明确判断以采取果断措施,而决断需要勇气,勇气是男子气概的一种表现形式,勇气要与智慧相结合,有勇无谋是政治家应该首先加以避免的。男子气概必须要有勇气或血气,但仅有勇气或血气的男子气概却往往有害无益,比如911事件中的那些恐怖分子及其幕后策划者,他们的男子气概并不比任何最勇敢的人差,并且他们也拥有智慧。所以,男子气概还需要另外一种东西来约束,那就是善好或高贵。没有这种约束,一个社会里男子气概的增强会导致灾难。曼斯菲尔德并不是随便地对人的勇敢、智慧和德性作漫谈式的叙述,他对男子气概的阐述有着深厚的古典哲学底蕴,其中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是其出发点与归宿,这与乃师施特劳斯完全一致。在当今这样一个日益中性化的世界里,重温古典哲人对男性气概的赞美与褒扬,无疑有助于我们生活质量的提升,特别是政治生活质量的提升。本书作者曼斯菲尔德也提醒我们,男性气概也会导致虚无主义,而虚无主义是现代性的最大病症。因此了解男性气概如何导致虚无主义,对我们应对现代性病症也许是不无意义的。本书作者语言技巧丰富,学养深厚,将重大的政治哲学课题用轻松活泼的语言娓娓道来,而又不失深刻的洞见,杂以渊博的学识,加上这么有趣的题目,确实是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
  •     搁浅 一般很一般
  •     有趣的一本书,对男性气概的解释恐怕中国的传统士人很难认同
  •     多谈些菜谱,少谈点尼采和马克思。
  •     男性研究在西方是继女性主义兴起之后的一种研究,此书可以一读,但要辨析真伪。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