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一年(修订版)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3-8
ISBN:9787108044983
作者:林文月
页数:193页

内容概要

林文月,台湾彰化人。曾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客座教授。学术上专攻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教学之余,更从事文学创作及翻译。她以一人之力,移译日本古典文学名著《源氏物语》、《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记》、《伊势物语》。另著有散文集《读中文系的人》、《拟古》、《饮膳札记》、《读我的书》,文学评论集《山水与古典》、《中古文学论丛》、《谢灵运》等

书籍目录

新新版序兼怀悦子
深秋再访京都
自序
奈良正仓院展参观记
京都茶会记
岁末京都歌舞伎观赏记
访桂离宫及修学院离宫
京都的庭园
空海·东寺·市集
樱花时节观都舞
神户东方学会杂记
鉴真与唐招提寺
祗园祭
京都的卉书铺
吃存京都
我所认识的三位京都女性
京都“汤屋”趣谈
“京都一年”以后

作者简介

这是一本书写京都的经典之作。林文月深谙日本的语言与文化,当年访学、居留京都期间,深入古都的各个层面,以细致的观察、娓娓的叙述,呈现了她个人对于京都的体会,于是京都近郊的亭台楼阁、古刹名园,京都的节令行事、民情风俗,有如一幅白描长卷,一一展现眼前。


 京都一年(修订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曾经,跟着公司的旅行团路过了京都,只是匆匆的看了一眼清水寺、西阵织的和服表演。可是那个浓郁的古都给我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却深深的烙在心里。我不是那为匆忙的观光客啊,我想要了解我所喜欢的地方,京都一定是能够引得我心潮澎湃的地方。只是我来不及去体会她的美,好吧,我知道我一定会再去的,我一定会去那属于我的京都,体会到的是属于我的感受。我愿跟着林文月的《京都一年》设计和游走我心目中的京都,如果在不久的未来,我能够和喜欢的人一起去日本,那么我一定会把到达的机场设为关西机场。时间大概是在三四月间,鸭川江畔,疏水之堤,人行道旁,墙里墙外,全城的樱花在一夜间开放了,整个京都被深深浅浅,如霞似雾的樱花点缀得明媚无比。我们在祗园的枝垂樱下留影。如果赶得巧,我们会到河原町的“祗园甲部歌舞练场”看上一场传统的都舞表演。稚嫩的舞妓与妖娆的艺伎拼尽了青春在那大大的舞台上,用自己的人生四季努力表演着一年四季的轮替。唏嘘了别人的青春之后,我们在小巷子里轻轻的漫步,不知不觉得来到市中心的圆山公园,欣赏千万颗樱花同时怒放,欣赏一贯严肃的日本人不羁的在樱树下放松喝酒的场景。我要去那唐招提寺,去看一看鉴真和尚六次东渡才得以到达日本传道授业的地方。其中虽不乏艰辛与各种不理解,甚至鉴真在东渡的过程中还因病失明,这一介高龄盲僧,凭其个人无比坚毅精神,透过宗教的戒律,将我们文化带到日本,经过时间与事实证明,他辛勤的播种,终于开花结果在日本人心上。我要去银阁寺看向月台、银沙滩的枯山水庭园。日本古人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喜爱表现在生活各处,水墨山水能够用具体的假山假石白沙制作美仑美焕的景观,以自己的方式展现出来,没有哪一个国家在这方面会有更加的高超的表达了。如果有机会,我会去参加一次真正的茶会。在古老而落拓的庭院,走过有点阴森的长长走廊,尽情的欣赏主人精致的藏品,细细品味茶会的悠闲与固定的模式。做为一名游人,还要好好的用味觉去品尝。要去吃南禅寺北侧的“壶庵”汤豆腐;去吃闹区三条京阪车站的“北斋”御火锅;去吃秋道家的“十二段家”涮牛肉火锅;去吃“五十岚”家的河豚。京都有大大小小数百座寺院,每一座都有自己的独特。古老的青石板街道间生长着茸茸的绿苔,街道干净,人们礼貌,年纪大的妇女们穿着和服,平静且美的绽露出笑容,每一点不同都是感动。……林文月笔下的京都,已经是40多年前的京都了,对于当下的京都,已经有很多不同了吧。也许很多都是空想了,那些露店还在经营嘛?那些故人曾游的地方还是原样嘛?也许人们正努力的保持着原样,可是同时又在不自觉的破坏着规则。林文月在后来再版时增加了这样一段话: “京都——一个保留古典遗迹的骄傲,同时又慷慨地兼容今日科学文明的都市。这是一个奇妙的都市,在这儿,低矮而古老的日式木屋,可以和钢筋水泥的新型大厦比邻而居;在这儿,三味线的弦音,可以和爵士热门音乐并存;在这儿,梳高髻、穿和服、长带摇曳背后的祗园舞妓,可以和染红发、着露膝迷你裙的摩登少女同行。这也正是京都之所以为京都。”这很妙,我愈发期待亲身去体会那些感动与碰撞。
  •     这本书是林文月先生70年代在日本进修一年期间的散文集结,本来是写来打发在异乡的苦闷之情,正好也和研究的方向一致,就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日本京都的风土人群。因为是定心住下来学习研究的,再加上从小的有学习日语的经验,所以对日本观察的视角与别人比更加细腻到位,从小处着眼,写了园林,茶道,歌舞,寺庙,袛园祭,汤,旧书店,饮食等,读来很有意思。只是与现在时间隔得久了,有些风土人情就算去寻估计也找不到了。还好有这本书可以让读者发思古幽情。三联04年的出版已经买不到了,所以现在的这本再版正是太合心意了。如果要看时间靠现在近的日本京都,可以看《门外汉的京都》,另有意味。
  •     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读林文月的《京都一年》读林文月的文字,总让我想起披头士乐队的《挪威的森林》,那是一种类似于《星空》般的惆怅,如《雪绒花之恋》的委婉沉郁、惆怅无奈,但惆怅中却又充满了希望与梦想。一个8岁之前接受的都是日语学习的中国人,似乎注定了日后与日语、日本的不解之缘。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段语言的启蒙,平安时代的伟大文学成就,可能在中国会少了一种推广的助力,这个助力就来自于林文月的翻译。跟我住在一起的一个在天河区检察院上班的朋友下班回来后问我在看什么书,我回说是一本散文。他不无感慨地说到:这个年代能够读散文的真是太少了。我自己也觉得,似乎早已过了读散文的年代,印象中是高中和大学的时候,会抱着那些描写江南的山水、北国的冰天雪地、人间的冷暖情怀等的小文章读来品去,如同咀嚼自己的生活一样。后来到了读研,认真看过的散文,印象中记得的有温儒敏写北大的《书香五院》、汪曾祺的《世相中人》、王世襄的《京华忆往》以及北岛的《城门开》,其他零星的已记不起了。读散文能够让我在恬淡的空气里揣摩着他者的情怀,从而想象着自己要走的路。一直都觉得散文和诗是最跟人心贴近的体裁,也是最快能唤起情感共鸣的。读这本《京都一年》,缘于今年端午节回家,在白云机场买了一本林文月的《谢灵运》,传记文学的最美呈现,我想应该是融合了学术研究和文学技巧,林文月做得很完美。所以,那天去购书中心,下定决心不掏钱包的我,最终还是没管住,快下楼时,从书架上抽出了这本《京都一年》。但其实若从心里找寻与林文月的缘分,我想可能要往前推两年,因为有一天,我从网上一齐买了林文月翻译的《枕草子》和明朝人尤侗、于奕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读这本《京都一年》,头脑里也总是浮现《雪国》、《伊豆的舞女》、《源氏物语》、《枕草子》的影子,那种对“物哀”美学的深切体现,是中国文学里的惆怅、伤感、无奈的融合。2013年2月份,《南方周末》有一期报道林文月,她最后说:“人生是一场直觉。我始终都是靠‘直觉’。然而‘直觉’之外,其实你是自己有所准备的,只是你自己不那么清楚。”也许吧。读台大中文系,到京都大学做研究,完了像王粲登楼一般惆怅地写起了《京都一年》,后来又开始翻译《源氏物语》,这所有的一切似乎真的都是源于偶然、又凭着直觉进展下去,但却都是有准备的。林文月说,有些人看了她的《京都一年》,会按着她在《吃在京都》中写的那样按图索骥,寻找京都的吃食,我也觉得,对于一个没有到过京都的人来接触京都,或者21世纪的日本人来回望20世纪70年代的京都,《京都一年》是最好的选择。旅行日记如果写得下乘,是连导游的解说词、景点的广告语都比不上的,而最上乘者,便是像林文月这样的,会让你如亲临其境般走了一趟,品了一番,吃了一次,睡了一夜。看完《京都一年》,你会对春天的樱花“都舞”、夏天的“祇园祭”、秋天的“时代祭”、冬天的“颜见世”充满了向往;你会对京都的歌舞伎充满了期待;你会对料理亭的寿司、十二段家的涮牛肉垂涎;你会对那原本属于我们的唐朝充满莫名的自豪……所有这些,就像日本那著名的浮世绘,虽与你隔着山,隔着海,但真的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尤其是美的艺术(如能、歌舞伎的舞蹈)和精妙的文化体现(如建筑),这些更能够跨越国界、跨越时间、跨越语言、跨越人种等,而刺激共同的味蕾,产生一样的共鸣。我没有读过丰子恺翻译的《源氏物语》,也没有读过周作人翻译的《枕草子》,但我知道林文月的翻译,那将优美的和歌翻译成楚辞体的大胆尝试,长短节奏搭配中,完美地体现了日语文学的本色,那是如凄美的恋歌让人回味陶醉。不信的话,你可以试着读一下林文月的《枕草子》,只需读第一节的“春,曙为最。夏则夜。秋则黄昏。冬则晨朝”,便可尝鼎一脔。我喜欢林文月的文字,有时候她会熟练地运用古汉语单字,简洁明了,又满含文雅;有时候轻描淡写,却已摄人心魄。你会跟着她的惆怅,而如登上月满的西楼;你会跟着她的高兴,如飘零的游子他乡逢了故知。有时候,你读的是一本书,但读懂了这本书,你会觉得,你读的已经不是一本书了。比如《京都一年》,它会让你产生向往,而抛开这向往,会让你对自己当下的生活产生美好的盼望,会刺激你用眼睛和心灵发见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快乐。茫茫的大千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但你自己的生活是否已经找到?读一本好书,可能会告诉你答案,会刺激你寻找答案。《京都一年》给我的不止是一年,或许是一生。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林文月总是有一种矫情
  •     in 宿舍 / 文字如人 /
  •     我读林文月的第一本书,了解京都,了解林文月
  •     超美的写京都的随笔集,里面有几篇关于写京都古建和庭院的文章,见解独到,建筑专业的童鞋如果感兴趣也可拿来读读。。。粉她,继续读起!
  •     2016.3.22。有点意外的是林文月对里边一些事情的小牢骚,不过更有生活气息。京都的苍苔、枯山水、狂言剧、唐招提、金阁寺、樱花、古书铺、汤屋…真想去看看。
  •     其实已经很久远的一本书了,读起来却并不觉得过时,林林总总,京都风物
  •     1970年,将近四五十年前的京都的点滴。作为一个对历史文物提不起兴致的读者某些篇幅阅读起来压力还是挺大的。但关于京都的人与事,景与情,还是相当有独特的韵味,不禁令人心向往之。(喜:空海.东寺.市集、樱花时节观都舞、祗园祭、京都的古书铺、吃在京都、我所认识的三位京都女性、京都“汤屋”趣谈
  •     优美的文字,好想去京都啊
  •     大大加深了自己对京都的无限向往。
  •     明年去京都看看~
  •     填补学术研究空隙时间的随笔,读起来比较轻松容易,可大致了解一些日本文化
  •     比较喜欢后半部分,不知道是不是修订版加上的。
  •     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
  •     文字很不错
  •     在飞机上飞快的翻完。京都的散文还是喜欢舒国治的。
  •     文字的背后似乎能看到那时的京都,它开放而包容,古朴但不守旧。像是他国赠与你一朵花,别国藏之以标本,而日本,虔诚培育,示以世人无尽芬芳。
  •     不愧為中文系教授,所訪之處所見之物都要細細考證一番,終成一部有文化的遊記。但散文感比較單薄,心情感慨不過兩三形容詞而已,少有精緻描述。
  •     当时冲动下买了酒井顺子的《都与京》,现在读到《京都一年》,认为林文月写日本比前者内容更加详实,文字更亲切。
  •     林女士描述了她在京都一年期间参加的节日,参观的景点,这些我跳着看的,但我很喜欢她的文笔,书中我最爱最后三篇文章:吃在京都,我所认识的三位京都女性和京都汤池趣谈。
  •     读完林文月老师的《京都一年》时,她的年纪已经比她书中写到的秋道太太还要大了,时光飞逝,40多年过去了,作者本人的容颜老去,但她笔下的京都却一如当初,仿佛岁月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一般。很快就要第三次造访这座古都,与林文月相仿的这份对京都深深的眷恋,也刻在了我渐渐逝去的青春年华之中。有时也会想,我这一生还有多少次机会流连于这千年古都呢?
  •     林文月三十六岁获得旅日访学的机会,在东京度过一年,经历了日本的饮食、服装、书店、日常生活,因为是年轻时期的文字,写的格外生动。林文月这么多文章,这本日本散记写的最好。
  •     叙述方式不是我的菜
  •     这本书买了好久一直没有货,好不容易买到了却拖拉着一直没有看完,可能从心底不想看完它吧…京都,我一定要去的地方!
  •     不是太好读的京都小品,一天一篇,不宜过量
  •     更想去京都了
  •     第一次读有关日本的书籍,虽然此书时间与现在间隔久远,但是字里行间依然可以感受到那种古朴的日本民俗,学习日本京都的风俗,美食,书籍以及一些日常生活!
  •     京都一年,跟着林先生走了一遭,最迷枯山水,还有淡淡的唐代遗风
  •     一年的客居他乡,使作者在描写异域风情景物时怀抱着一种独特的心情,特别是不经意间对故乡文化历史的追忆与比较。一些视角比较有意思,而其他的一些描写又比较乏味。
  •     毫无惊喜 以后不会读林文月了
  •     很羡慕作者有这样一年在京都生活做研究的机会与经历,正是这样的日常生活才能了解真实的一方风土人情,不是么
  •     泪流满面
  •     有几篇挺有趣
  •     一口气读完,心中温暖而亲切。印象最深的是作者与日本妇女的忘年之交。好羡慕,好希望自己也能有这么一位朋友,不必常见,不会相忘。
  •     读不习惯,实力高冷。
  •     有很学术的介绍,也有很私人的体悟,对了解京都挺好
  •     很喜欢封面上的两个和服女子。作者笔触温润,心思细腻,写的文章适合一个人静下心来好好品味,我喜欢看描写人以及描写日本美食的篇章。
  •     台湾作家,曾翻译《源氏物语》,作为访问学者到日本一年,对京都的寺庙、茶会、庭园、衹园祭、古书铺、饮食等都作了详尽地介绍,虽然是三十多年前的见闻,但古都保存历史完好,就如我们刚去日本的感受一般。 古书铺、汤屋未能感受,正仓院在每年的十月左右才对外开放,时间不长--只有两三周;去年是第68次展出,今年下半年应该是69次,如果想去的话,就得时刻关注相应的网站。 日本的旅游业很发达,铁路和地铁也十分便捷,离国内又近,可以去多次,感受一下不同的风景和历史氛围!
  •     适合慢读的一本书
  •     京都的文化,细致,令人难忘,必须细细品味。
  •     讲了很多跟日本和京都文化有关的东西,除了作者的见闻,还有很多说明性的介绍。看完觉得京都这个地方可以走走逛逛的地方的真多,特别是想象春天的时候鸭川河畔的樱花,肯定无比美丽
  •     学术派的京都旅记,略端正高深……
  •     京都历史人文剪影。推荐。
  •     定要去找本纸版书来,跟着作者看京都的寺庙庭院,春之观都舞,夏之祗园祭,秋之品茶会,冬之颜见世。汤屋一文更是因为见识日式“袒”诚相见让我大笑不止。书中游历之下也有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内容。
  •     这本书写于70年代,不知道现在的京都与那时有什么不同,主要是作者在京都一年的生活,不是旅游手册,因此可以看到一些日本传统文化的介绍,当然也涵盖了一些景点、书店、美食等介绍,翻翻看还是不错的
  •     15年朝阳书市半价无意中买的,今年去了京都后才想起读,感同身受颇多。该书成于70年代初,书中描述的京都的都舞,祇园祭,钱汤这些百年传统,有的体验过有的没体验过,但就今年看过的144回都舞和作者看过的98回都舞,近五十年的光阴,少年子弟江湖老,可那舞妓的传承一点都没有变。更为惊叹的是,好奇去查了查书中提到的饭馆,50年后居然一半都还存在!作者是名门之后,连战的表姐,她翻译的源氏物语比丰子恺版出版还早,我有一本枕草子也是她翻译的,有春曙为最的名句。书中当年的照片那么青春秀美,现在也已是八旬老人。看她书中时时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再想想现在的台湾人之欲去中国化情形,不胜感慨。
  •     很朴实细腻的游记,看得觉得有点飘,但是有种很正统的感觉。大概上学的时候作文能写到这几分相似,老师应该会很开心。
  •     很不错的一本游记,要是去京都前好好地看一下,估计去了就会有很深刻的感触,关于各种当地的风俗,写的相当生动,有种跃然纸上的感觉!
  •     看得好累……anyway 好想去日本 好想去京都
  •     最喜欢那篇《我的日本保姆》
  •     不是深刻的文章,也不算文学,是一片介绍京都四季,文化,和各种仪式活动的散文随笔。比一般游记有趣,是因为文中各项活动和仪式中都有对各种阶层京都人物的塑造,如京大教授平冈先生、平冈夫人,平冈先生的助手那须小姐、十二段家紫屋的秋道太太,秋道先生,作者分租房间的楼下住户下平太太; 作者在这一年参加的活动也大多是京都最著名的活动,春季赏樱观都舞,夏季参加祇園祭,秋季的大文字烧,赏红叶,岁末京都歌舞伎…… 参观奈良正仓院展品,参加京都茶会,去逛东寺市集,参观京都的庭院,寺庙,神社,去钱汤洗澡,吃京都料理…… 读过之后活跃在脑子里的形象多是人物,而非旅行时记起的那些个景点。 旅居和旅行的区别大抵如此吧,跟当地人接触交谈交往,而不仅仅是景点到此一游。联想到拍照的高境界是对人文的理解,对人物的刻画,而非自然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