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3月
ISBN:9787544701570
作者:J.D.塞林格
页数:448页

内容概要

塞林格出生于1919年1月1日的纽约,15岁就读于宾州的一所军事学校,1936年毕业。1942年塞林格从军,1944年他前往欧洲战场从事反间谍工作,1946年塞林格退伍,回纽约开始文学创作。最著名德作品是1951年出版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后创作了《弗兰尼与卓埃》(1961年)、《木匠们,把屋梁升高》和《西摩:一个介绍》(1963年)《九故事》(1953年)等。
塞林格在欧洲期间曾经与一个女医生结婚,但不久便离异。1955年他与一个叫克莱尔·道格拉斯的女学生结婚,但是后来又离婚。1972年塞格林和耶鲁大学女学生乔伊斯·梅纳德通信,但两人的关系在十个月后破裂。
1999年,塞林格34年后首次发表了新长篇小说《哈普沃兹16,1924》。
2000年,塞林格与第二任妻子克莱尔·道格拉斯的女儿玛格丽特·塞林格出版了《梦的守望者:一本回忆录》。
2010年1月27日塞林格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家中去世,终年91岁。

作者简介

当代译者,资料不详。


 麦田里的守望者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4条)

  •     叛逆青年的流水帐,像极了小时候的我们。青春期妄想症、荷尔蒙分泌过剩。那么多粗鄙的骂人的字眼,看起来却不让人感到丝毫别扭。我们的记忆里都曾有个类似叫做“琴”的女孩儿吧。
  •     没想到的是,这本书一直拖到即将答辩才读。关于这本书的情节,可以追溯到初中。那时有一本我很喜欢的杂志——《中学生阅读》。每周一期,我从小学三年级看到了高中二年级。《中学生阅读》每期都会介绍一本小说。很遗憾,到现在我还记得的只有三本。一本是个儿童文学,忘了名字,只记得情节。记得这本小说是因为,在小学看过和这本书情节类似的电影,里面有个小胖,貌似还有只流氓兔。另一本是戴漓力的《铃儿响叮当》。原因是初二时看了好几遍。还有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了。仅仅是因为这个名字和一句话。I keep picturing all these little kids playing some game in this big field of rye and all.Thousands of little kids,and nobody's around -nobody big, I mean -except me.And I'm standing on the edge of some crazy cliff.What i have to do ,i have to catch everybody if they start to go over the cliff-imean if they running and they don't look where they going i have to come out from somewhere and catch them. That's all I'd do all day. I just be the catcher in the rye and all.只是不同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那个只有11岁的姑娘如今早已成人。仍然有不切实际的梦,只是梦不同了。11岁的姑娘看完简介,想做 one of the kids。现在的我,想做的是catch in the rye。我很清楚这么多年是什么在改变,不是不知不觉。每一个阶段的变化,必然有显著的特征。例如12岁时,换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我就知道了要委曲求全;14岁之后开始明白父亲所谓的大浪淘沙;然后是17岁,我走的更远,于是明白我还是离不开我那个并不怎么富裕的家。霍尔顿喜欢她的小妹妹菲比,他喜欢所有的小孩子。因为小孩子内心单纯而没有烦恼。我想做one of the kids ,因为那时也是个只知道玩耍的小孩子。永远无忧无虑。现在却是想远离一切烦恼和虚伪。孙仲旭在后记里说,我把这个译本献给那些热爱《麦田》、内心永远年轻的读者们。也许我们的内心早已苍老,但无人能阻止我们回忆年轻,虽然徒留伤悲。我见过麦田,成长的或者成熟。许多人喜欢用金黄色形容成熟的麦田,那样的词听着就让人欣喜。可是似乎并不恰当。成熟的麦田散发着金黄色,可那金色里带着一股惨白,如同经历了无数的沧桑。是的,它们是经历了无数的沧桑,冬日的酷寒和夏日的曝晒,然后成熟。带给主人以喜悦。你能想象,炎炎夏日里,你孤身站在麦田里,一阵阵热浪迎面扑来,里面夹杂着麦香,可也夹杂这麦灰。到最后,看到霍尔顿住进疗养院时,我想起了徐璐一篇叫做花火的短篇里的子曰。那孩子在高三的最后,亲眼目睹了一场鲜血淋漓的自杀。最终在高考时弃卷而去,从此常住精神病院。但子曰似乎没疯,疯的是这个世界。我用的是似乎。回归本书,开头我看着是有些无聊,如果不是这么多年的情结,我险些弃书。我说过翻译的书,我大都没有读下去的恒心。你一直读下去,会发现,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霍尔顿。
  •     人性有很多恶心,而人始终要与人打交道。洞悉人性的人最痛苦,他们不得不忍受这种恶心而保持着礼貌。有句话叫难得糊涂,人生看通透了就剩下荒诞和恶心。随着社会价值观,社会道德规则去生存。若真糊涂,便易幸福,若假糊涂,难得糊涂便适合作为座右铭。菲比是个让人怜爱的小姑娘,关于她的章节是我觉得最为清新可人的,她让我感动,让我想起我的妹妹。妹妹已经长大了,那些想去弥补的事情,想去珍惜的时光已经过去了。无论怎么样,真觉得霍尔顿是个好哥哥。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年轻时代的苦闷,是一种嗔目忘却的难耐。 “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的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     读了一遍,但是印象不深。估计是时间拖得太久
  •     不知道是因为太久没读书,还是为什么,好像也是第一次读到哈哈大笑笑出声。装模作样的人,也麻烦离我远一点。
  •     施咸荣老师的翻译,不敢恭维
  •     青春的无奈
  •     对不起,没读出深刻内涵
  •     经历的越多,反而越喜欢这本书,单单只是因为它固执的姿态,就足够动人。
  •     好吧,哥就是看不懂
  •     我读这本书时大概初二,一字一句读下来竟然没有读懂,但英文名字记下来了用在了很多作文很多日记很多网络日志里...
  •     其实一开始根本没明白他想说什么
  •     垮掉
  •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太差,这本小说给我感觉是一个自恋狂的自白。不过,我们很多时候都像小说里的人那样有些装腔作势,但是如果像主人公一样成天对各种事情不满的话会活得很累
  •     朋友送的生日礼物。 拖沓了两年才看完,原谅我的庸俗和直白--没有处在那个时代的我真的没有get到那么多点。
  •     看到有些人读此书产生了共鸣,因为他们也曾是这样的人。可惜我并没有过,也挺讨厌任何骂骂咧咧的懵懂少年形象,只能与此书无缘了。
  •     烦躁的调调
  •     什么鬼的就站在悬崖边上了
  •     英文版的也有在看 ^_^
  •     for chrissake 翻译成岂有此理 boy 翻译成乖乖 实在不知道比施版的好到哪里去
  •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上。我的职责是在那里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往哪里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事。
  •     一开始看觉得男主有点愤世嫉俗,后来觉得霍尔顿偏执废柴的外表下隐藏着追求着内心的至真至善至美的心~
  •     2014.06.02 MARK. update: 啊(;¬_¬) 现在不中二了觉得就那样呗
  •     痛恨一切。
  •     适合叛逆期的青少年读
  •     我能说我讨厌这本书吗?
  •     读起来还好(没什么感觉)。
  •     只想做个无所事事的守望者
  •     需要有个麦田守望者
  •     中英文都看了,里面的脏话记忆深刻。这才是青春!
  •     看不懂。
  •     关于成长
  •     脏话是真实,一个个反问或是不经意的一个想法都有可想可问的地方。
  •     读罢想起中学最最看不惯学校的种种虚伪。青春期的叛逆与对权威的质疑已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     有许许多多的人像我那样,对这世界感到彷徨与虚伪,甚至是恶心。人间的道路上不止我一个人以为自己是异类并小心翼翼呵护自己的伪装,太多像塞林格这样的人对这个世界充满的疑问,恐惧。但是,却很少有人像他这样看穿了一切,却什么也不说破,只是在麦田里当个安静的守望者。感谢他把自己的经过都记录了下来,做了我小学时想做却因为懒没做的事。哈哈。 嗯,找到组织了,这是一本看了能让人变温柔的书。
  •     我比傻逼还傻逼
  •     有些经典就是,小时候开了一半的头不想看了,长大了又不想重复看看过的,又不是能把前半部分都想起来,所以就一直被搁着……
  •     我站在悬崖边上,看到一群孩子向我奔来。我要做的就是一把拉住他们。
  •     即使是孙仲旭也翻译得不好。这个版本纸张非常臭。
  •     一个心碎的人儿
  •     不明白好在哪
  •     “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轰轰烈烈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谦恭地活下去。”
  •     很有趣的一本书,满满都是无可发泄的青春躁动与杂乱无章的情感,某种程度上用夸张的手法折射了年轻人的心理状态
  •     买了双语版的,非要任性地啃英文版,断断续续啃了几个月吧估计。。。哪个坑爹的翻译的这么文艺小清新的书名?整个看下来觉得好抑郁,整个人都不好了。。。只有男主的妹妹是个聪明可爱有个性的女汉纸~
  •     微微读不懂,果然还是我外国文学读得太少了。
  •     还是很喜欢这个书的。
  •     一开始看完是不知道这书在叨逼叨逼什么的,一小男孩被开除回家路上的故事,穿插了太多脏话,多到我以为是翻译太糟糕的原因。不喜欢叙事风格,不喜欢主人公的价值观,不喜欢故事本身。过了很久才意识到这书写的是守护儿童世界的纯真美好。但我还是不喜欢。
  •     常常能听到这本书的大名,本以为是一本文艺清新风的小说,甚至以为有可能是散文集,结果看完第一章,让我大跌眼镜。
  •     我是带着期盼看到骚年的改变而看的,想学习骚年是怎么改变,然后发现骚年身边有天使=。=我身边会出现天使吗(´・_・`)
  •     正值青春期,他看世界的角度与与态度有些我赞同
  •     读到了自己,很可怕
  •     满篇的脏话有些对不住这个漂亮出众的名字,但很奇特,有些脏、普通平凡的文字却让人觉得有些安宁甚至觉得有趣而美好。实在难以想出一个懦弱而渴望真实的孩子怎样在一个虚伪的世界里活下去,因其单纯善良所以无比懦弱,不想伤害任何人。我不愿将其称为童真或者幼稚,因为我们都曾经拥有,也都在渴望拥有。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