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小传

出版社:南海
出版日期:2005-11-1
ISBN:9787544227247
作者:罗莎·蒙特罗
页数:132页

章节摘录

书摘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她的照片中几乎从未张嘴笑过:她的牙齿不好,而她又十分注意自己的外表。说实话,她关心所有事物的外表:她需要世界是一个平静而确切、和睦而有序的地方。但现实是眼花缭乱的,趋于混乱,不管我们如何设法使它服从我们的要求;这样,从四十岁起阿加莎胖了许多,变成了一位丰胸肥臀的壮妇。她过去一直很苗条(她自己负责在所有的自传里不厌其烦地重复这一点,就像某^提及一件几乎奇迹般的事情,一件对他人来说不可置信的奇事,或许连她自己都不会相信),因而这种突然和决定性的发福,自己将要被禁闭在一个巨大的躯体里度过后半辈子,这大概加剧了她内心的灾难意识。因为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生存变成一场长期的逃避黑暗,一场与混乱的秘密斗争。    她出生于1890年;因此她属于那代不得不超越维多利亚时代的遗产,还要直面帝国最初衰败的不列颠人。维多利亚主义已经树立了像一只铅桶那么坚定和明确的世界观:一切事物各居其位,一切都有存在的理由,现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美丽与法则是可以相提并论的。这种精确的梦想在十九末摔得粉碎。达尔文解释说神的预言没有按照我们的模样来创造人和动物,而我们的进化打上了偶然和任意的跳跃烙印。人们发现了具有流动习惯的有害无形分子细菌,因而疾病不再是上帝的一种惩罚或检验,它变成了一个坏运气问题。更有甚者,在所有这些不安和如此多的变化当中,爱因斯坦于1905年抛出了他的相对论,声称连时间和空间都不可靠。二十世纪带着它所有的恐惧、无序和战争慌忙来临。维多利亚主义静止的巨大架构伴随着泰坦尼克号的海上临终喘息倒塌了。    维多利亚时代的继承人急忙证实这场海难:“布卢姆斯伯里团体”的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利顿·斯特雷奇①等)接受生存的无序和破裂来建构他们的作品,于是从文学的角度进入了二十世纪。相反,阿加莎虽然属于同一代人(她比弗吉尼亚小八岁),但她一生都在同混乱作斗争。她想蔑视这种混乱,试图恢复先前那个有秩序有规则的世界,那个她童年时代完美无缺的世界。所以她的侦探作品(七十九部小说,十九部剧本)是完全可以解释的环形世界,是不只舒心而且健脑的数学游戏,那是可预见的世界,在那里,好与坏占据着预定的位置。    为何有那种堵住漏水洞的渴望?为何无法忍受深渊的稍微显露?谁知道是什么东西使我们每个人成为自己:性格的遗传,早年的变故。阿加莎是一位花花公子的小女儿,他那么高兴地挥霍掉自己的年金,以至于死时没给家人留下一分钱,那时阿加莎年仅十一岁。于是,这个未来的女作家小小年纪就认识到孤儿的处境、破产和一个占有欲强、抑郁的母亲那种令人窒息的爱,从此她不得不照顾母亲。这一切都仿佛是黑暗中伸出魔爪的怪物。    阿加莎很了解那个内心的怪物,那个她一生逃避的迫害者。在她的自传中,阿加莎准确地讲述了一个童年时代的可怕记忆:那时她只有五六岁,在法国度假,夏天的一次散步中,一位十分和蔼的导游为了送给阿加莎一个礼物,捉到一只漂亮的蝴蝶,用一只别针穿过它。导游把那只蝴蝶别在女孩的草帽上。几个小时里,在童年那段静止和没有终结的时间里,这群人在田野散步,而蝴蝶绝望地振翼,在草帽沿上奄奄一息。阿加莎被恐惧吓呆了,她哭不出来,也说不出话来:只能因他人痛苦的疯狂而十分难过。那种无言,那种无法面对可怕之事,数年后在她一生中最出名、最具象征性的事件中——她的失踪——再次吞噬了她。    P15-16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蒙特罗用笔来揭示女性的内心世界,描写或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或为得到社会承认而付出高昂代价的女性命运;重新审视旧的禁忌和神话,颠覆逻辑性对待性别角色和性生活的传统立场。西班牙评论界认为罗莎·蒙特罗代表了一种持久的、尤其是捍卫女性地位的义务。

内容概要

作者:(西)罗莎·蒙特罗罗莎·蒙特罗,西班牙著名作家、记者。她的作品多反映社会问题,结构相当巧妙,文字机智、尖刻、俏皮,寓意深刻隽永,很受青年读者欢迎。她的新作长篇小说《吃人生番的女儿》(暂译名)以描述曲折动人的故事的笔法,探讨人的自身价值问题。已发行20余万册,全部精装。1997年力挫群雄,获西班牙全国春季文学奖,奖金1500万比塞塔(约合10万美金),与塞万提斯文学奖等额。她长期任西班牙《国家报》文学副刊主编,现改任该报专栏作家。 已累计发表小说十余部,其中较有影响的有《失恋纪实录》、《德尔塔功能》、《我将待你如女王》、《颤抖》、《美丽和阴暗》、《赤裸的生活》、《食人肉者的女儿》和《地狱中心》等。

书籍目录

前言 无形的生活阿加莎·克里斯蒂 永远的逃亡者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 热情的孤独塞诺维亚·坎普鲁维 致命的生活西蒙娜·德·波伏瓦 生命的意志奥托兰·莫雷尔夫人 奢华与伟大阿尔玛·马勒 带着钢爪玛丽亚·莱哈拉加 沉默劳拉·赖丁 最邪恶的女人乔治·桑 圆满伊莎贝尔·埃伯哈特 殉教的渴望弗里达·卡洛 世界是一张床奥罗拉·罗德里格斯和希尔德加德·罗德里格斯 死神母亲玛格丽特·米德 在风中筑巢卡密尔·克洛岱尔 梦想与梦魇勃朗特姐妹 勇敢而自由结语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蒙特罗以纪实风格创作的十六篇西方杰出女性的传奇,蒙特罗用笔来揭示女性的内心世界,描写或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或为得到社会承认而付出高昂代价的女性命运;重新审视旧的禁忌和神话,颠覆男性对待性别角色和性生活的传统立场。西班牙评论界认为罗莎·蒙特罗代表了一种持久的、尤其是捍卫女性地位的义务。是一部触摸人灵魂的女性精神传记。

作者简介

本书收录了蒙特罗以纪实风格创作的十六篇西方杰出女性的传奇:阿加落·克里斯蒂,英国女侦探小说家、剧作家;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英国女作家,以为妇女争取平等教育机会和社会地位而闻名;塞诺维亚·坎普鲁维,西班牙诗人胡安·拉蒙·希梅内斯(195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妻子;西蒙娜·德·波伏瓦,法国女作家及女权主义者;奥托兰·莫雷尔夫人,英国文艺事业赞助者和支持者;阿尔玛·马勒,奥地利指挥家兼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的妻子;玛丽亚·莱哈拉加,西班牙现代主义戏剧的奠基者兼作家;劳拉·赖丁,美国女诗人、评论家和散文家,对美国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前卫派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乔治·桑,法国浪漫主义女小说家,以乡村小说和风流韵事而名闻遐迩;伊莎贝尔·埃伯哈特,瑞士女作家,皈依伊斯兰教,女扮男装游历北非;弗里达·卡洛,墨西哥超现实主义画家,著名壁画家里维拉的妻子;希尔德加德·罗德里格斯,西班牙天才少女,进步活动家兼作家;玛格丽特 ·米德,美国女人类学家,以研究大洋洲无文字民族而知名;卡密尔·克洛岱尔,法国雕刻家,罗丹的学生、合作者、模特和情妇;勃朗特三姐妹,英国十九世纪文坛三剑客。

她们大都是文学艺术领域的杰出人物,都因自己的超凡才能而付出巨大代价,都面临共同的生存困境:精神折磨、贫困、对抗常规、受教育权被剥夺、为世人指责或唾弃、早逝或被送入疯人院。

作者没有采用通常传记手法,而是将传主具有代表性的精神片断放入当时深远的时代背景中,以探索的笔触深入到这些女性的灵魂深处,反映出她们在几个世纪中为争取女性自身权利与地位所付出的努力、挣扎和牺牲。这是一部触摸人灵魂的女性精神传记。


 女性小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这本《女性小传》,并不是一本女性励志传纪。当中介绍了16位史上女性代表,她们并不是全部都带着圣洁光环,获得世界的尊敬。在这些女性身上,像阳光一样使人灼目而着迷的,常常是那些偏狂的,危险的,如临深渊的坚忍。当你的心智能驾驭到一定程度,能从她们身上得到开启,却很难找到一种可行的参照。因为她们无论是在当时的历史纬度,还是放置今天的处境,她们仍然不是属于正常的世俗评价标准内的人物。要获得对她们的精确理解,必须要具备巨大而强韧的穿透力,排除那些非常态的行为举措、言辞、思想所带来的迷雾,才能从那些纷繁复杂的交错表象里,获得她们终其一生都在贯穿和凝聚的异质光芒。它们有的成就了她们,有的则摧毁了她们。罗莎•蒙特罗不仅具有独到透彻的眼光和思考力,而且凭着她强大的控制力,凝练而极具美感的语言,精确地提炼出这些女性身上的独特异禀。她说,“在我们集体健忘的平淡无奇之后隐藏着一幅奇特女性的斑斓景象。她们共有的是,背叛了社会寄予她们的期望,逃避了她们有限有妇女命运,赢得了个人的自由”。而她们身上的那种非正常性,令她在创作这个系列中,比任何一个时候都更清楚地发现,每个生命都是一次历险,是一种对正确事物之局限性的偏离。而这,又常常是平淡生活着的芸芸众生,最缺乏的控制、清醒和质感。长期扎实深入的记者生涯,令罗莎•蒙特罗较一般作家更容易累积写作的素材,增加写作的敏感度。同时这种职业背景,令她的文学写作时时都渗透着清晰的责任意识。她的写作立场贯彻鲜明,爱憎对比,倾向于将世界收归在一种社会公德的秩序里,也同样以这样的基准去欣赏和解析,她所理解的女性的美丽程度。但这不妨碍她书写的自由和清醒,即使对那些她并不推崇的女性,不管是著名的,还是邪恶的,她依然能挖掘并呈现出她们身上的异光点。只是对于她所认定评价的标准,我并十分认同。那将是另一个话题。不过也并不妨碍我继续爱她,期待看到她的小说。
  •     卡密尔,在西班牙女作家的书里又一次遭遇了她。话说那天阳光明媚心里一直沉重。为那30年恨恨不平。恨的在于那个国家的大辞典里,收录她不过短短两行,雕塑家,还有的头衔是罗丹的弟子和情人。她的艺术呢,怎么鲜少提及。那30年,她被冠以精神病患者的罪名,再不能碰心爱的雕塑。18岁,这位被父亲偏爱的长女,被父亲送到巴黎,那时女性还不怎么被允许在大学学美术,她却进了一家学院学雕塑。糟糕的是母亲妹妹都嫉恨她。因为父亲命令她们远离家乡,陪着她在巴黎读书。那时她是多么的勤奋。15岁她的作品就叫旁人惊讶。直到遇到罗丹。作者罗沙说自他们分手后十年罗丹的题材仍是受他们一起时的影响。可这一点谁又会关心呢。人们只知道罗丹、罗丹。这一切都因为卡米尔是一个女性。是注定被忽视的。悖逆罗丹,之后众叛亲离,她仍然勤奋的做着雕塑,昂贵的艺术开销和赤贫的生活,终于无法相容,卡米尔疯了,以为罗丹要来迫害他。作者罗沙看见卡米尔30多岁时的一张照片,人胖而毫无神采,可她年轻时美貌惊人,什么摧残了她?因为她酗酒。为什么酗酒?罗丹在哪里?卡密尔逃不开那个社会。因为她是一个女人。她的阶级,甚至她的家庭都不能容她。即使老父纵容,但母亲妹妹同为女性,却一样嫉恨她。老父一死,卡米尔就被投入精神病院。母亲再不肯探望她,理由是,她无法让人容忍。此后30年,除了家信什么都接触不到,而这是母亲规定的。这是最大的摧残。对于一颗蠢蠢欲动的灵魂。一颗挣扎着想给这世界真善美,想探索真善美的灵魂。她曾经夜以继日的工作,后来却亲手将作品一一敲碎毁掉。这样巨大的悲剧性。甚至没法责怪罗丹。他至死一直都跟罗斯在一起。他和卡米尔一起10年。从她那里汲取灵感和题材。卡密尔也从罗丹那里获得想要的。作者罗沙说,除了提及罗丹她会很狂躁其余时候她都好好的,为什么不让她出院。她和弟弟最好,却是弟弟送她进的精神病院,他常年旅居国外难得看她。母亲从不肯见她哪怕一面。那勇敢的灵魂,生错了时代,那时候女子本该本本分分,怎么好去学什么艺术,伤风败俗。卡米尔的悲剧还有一点,就是她甚至被同性拒之门外。这个社会有一种可怕的清洁能力,将不入它法眼的,暗暗清洗。可是它的标准,不过是不停地打自己的嘴巴罢了。走在前面的,就当了炮灰。只有回望百年时的错讹与悲伤暗涌。人逃不开时代。乔治•桑可以把握住自己的命运,也因为那是浪漫主义的年头,她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强者,不过是顺应时代的弄潮。而除此之外的多数时间,女性,如我们所想,只是弱者。难免想起阿佳尼演的卡密尔,工作时那般专注,而对着要逮捕她去精神病院的人破口大骂。她是这样的激烈与决绝——女性的爆发力是多么的惊人。华彩的谢幕。此后是长久的缄默,如男性社会期望的那样,而做了帮凶的,常是同性。萧红说的,不甘,不甘!
  •     《女性小传》,作者是西班牙女作家、记者罗莎·蒙特罗,内中收有她为十六位女性写的小传。看她写的前言已经爱上她。她说:“在我们集体健忘的平淡无奇之后隐藏着一幅奇特女性的斑斓景象。有些女人令人崇敬,另一些名声狼藉。她们共有的是一次背叛,一次逃避,一次赢得:背叛了社会寄予她们的期望,逃避了她们有限的女性命运,赢得了个人自由。”她说:“我将讲述那些在某一时刻对我说过话的那些妇女。我所力图呈现的,与其说是一种新闻和学术特有的横向和有序的视野,不如说是一种纵向和无序的视线,那种极特殊的眼光所独有的视线,有时(我们睡觉之前的一个夜晚,我们开车回家时的一个傍晚)我们以为用这种眼光瞬间隐约窥见了生活的自我本质,混沌的内核。”她几乎具备我所喜爱的女性的全部:美好的文字,感性的柔情,独特的视角,思考的高度,底层关怀,当然,还有女权主义的立场。《女性小传》,不是女子励志书,虽然都是知名女性,却不是为她们的丰功伟绩树碑立传,而是为女性的苦难作传写史。女性的苦难从来不是个人的,每一个个例都是全部女性苦难中的一根发须一截触角。是亿万的沉重,是千百年的漫长。女性承受着女性的及人类的双重精神之苦。玛丽亚·莱哈拉加,一生的著作均署名她丈夫的名字,只取稿酬的一小部分维持生计,其夫作为名人在社会上扬扬自得混的如鱼得水,明目张胆地与女演员同居,同时不断向旅居国外的玛丽亚索稿。男人可以无耻到这种地步,实在令人无语。同时,也要说这是可悲女性纵容的结果。但这一结论仍为武断。那天看一篇女权文章,《何必对女大学生愿嫁“富二代”失望》,指出,嫁的好本来就是父权制为女性专门辟出的一条生计,“指责开始做实际考虑的女大学生,不如把手指向那些造成女性进步艰难的男人和相应的社会体制。”所以任何女性的软弱与过失,都不是孤立的,不应由个人承担所谓道义上的谴责。卡密尔·克洛岱尔,在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上,只作为罗丹的情人而占据一句话的席位,她在精神病院渡过悲惨的三十年直至死亡无人知晓,她名字后面括号中的年代是1883-1898,那只是她与罗丹共同渡过的十五年,仿佛在那个关系之外她不曾存在过。这就是历史。这就是男性书写的历史。这就是男性的历史。书架上那本精美的还未看过的《罗丹论》,我将永远束之高阁,我无法再去欣赏他本人乃至他的作品,我为男性的无耻再次感到生理的恶心。说它有着“美好的文字”,这未免太简单太大而化之。她的文字,实际上柔情与敏感藏在背后,文字本身硬冷直指真相与本质。合上《女性小传》,密布的阴云穿过二百年的历史压集在我的心头。或者,它们从未消散。比起过往千百年历史的所有女性,无论是那些奇异的还是沉默的,今天的我们都显得太过幸运。我们逃离了中世纪被焚烧的女巫噩梦,逃离了封建社会妻妾成群三从四德的咒语,我们不再被裹小脚割阴唇。但,今天的光亮仍离黎明太远,我们女性乃至整个人类,仍未走出文明史前史的漫长黑暗。

精彩短评 (总计80条)

  •       《女性小传》,作者是西班牙女作家、记者罗莎·蒙特罗,内中收有她为十六位女性写的小传。
      
      看她写的前言已经爱上她。她说:“在我们集体健忘的平淡无奇之后隐藏着一幅奇特女性的斑斓景象。有些女人令人崇敬,另一些名声狼藉。她们共有的是一次背叛,一次逃避,一次赢得:背叛了社会寄予她们的期望,逃避了她们有限的女性命运,赢得了个人自由。”
      
      她说:“我将讲述那些在某一时刻对我说过话的那些妇女。我所力图呈现的,与其说是一种新闻和学术特有的横向和有序的视野,不如说是一种纵向和无序的视线,那种极特殊的眼光所独有的视线,有时(我们睡觉之前的一个夜晚,我们开车回家时的一个傍晚)我们以为用这种眼光瞬间隐约窥见了生活的自我本质,混沌的内核。”
      
      她几乎具备我所喜爱的女性的全部:美好的文字,感性的柔情,独特的视角,思考的高度,底层关怀,当然,还有女权主义的立场。
      
      《女性小传》,不是女子励志书,虽然都是知名女性,却不是为她们的丰功伟绩树碑立传,而是为女性的苦难作传写史。
      
      女性的苦难从来不是个人的,每一个个例都是全部女性苦难中的一根发须一截触角。是亿万的沉重,是千百年的漫长。
      
      女性承受着女性的及人类的双重精神之苦。
      
      玛丽亚·莱哈拉加,一生的著作均署名她丈夫的名字,只取稿酬的一小部分维持生计,其夫作为名人在社会上扬扬自得混的如鱼得水,明目张胆地与女演员同居,同时不断向旅居国外的玛丽亚索稿。男人可以无耻到这种地步,实在令人无语。同时,也要说这是可悲女性纵容的结果。但这一结论仍为武断。那天看一篇女权文章,《何必对女大学生愿嫁“富二代”失望》,指出,嫁的好本来就是父权制为女性专门辟出的一条生计,“指责开始做实际考虑的女大学生,不如把手指向那些造成女性进步艰难的男人和相应的社会体制。”所以任何女性的软弱与过失,都不是孤立的,不应由个人承担所谓道义上的谴责。
      
      卡密尔·克洛岱尔,在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上,只作为罗丹的情人而占据一句话的席位,她在精神病院渡过悲惨的三十年直至死亡无人知晓,她名字后面括号中的年代是1883-1898,那只是她与罗丹共同渡过的十五年,仿佛在那个关系之外她不曾存在过。这就是历史。这就是男性书写的历史。这就是男性的历史。书架上那本精美的还未看过的《罗丹论》,我将永远束之高阁,我无法再去欣赏他本人乃至他的作品,我为男性的无耻再次感到生理的恶心。
      
      说它有着“美好的文字”,这未免太简单太大而化之。她的文字,实际上柔情与敏感藏在背后,文字本身硬冷直指真相与本质。
      
      合上《女性小传》,密布的阴云穿过二百年的历史压集在我的心头。或者,它们从未消散。比起过往千百年历史的所有女性,无论是那些奇异的还是沉默的,今天的我们都显得太过幸运。我们逃离了中世纪被焚烧的女巫噩梦,逃离了封建社会妻妾成群三从四德的咒语,我们不再被裹小脚割阴唇。但,今天的光亮仍离黎明太远,我们女性乃至整个人类,仍未走出文明史前史的漫长黑暗。
  •     可惜不是我的书~奶奶滴
  •     绝大多数是“被世界逼疯的女人的故事” 不过很喜欢作者完全不忌讳提到主人公的各种阴暗面的态度
  •     婚姻,家庭,大多数女人逃不开的两种社会关系,往往带来的真的只是毁灭,也许在人格上,也许在存在上。
  •     图书馆!
  •     不可言说地畅快 其中有我仰慕的好几位女性 她们是特立独行又极度热爱生活的孤独者,用勇敢和疯狂的方式唤醒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和社会对女性的另待。
  •     一本让我从不同角度来看待女性、看待女权主义的书
  •     能翻翻她的小说嘛555
  •     还不错,对女性就感兴趣,每个世纪都有很多杰出的女性,她们有时都超过了身边的男性许多许多
  •     非常喜欢Rosa Montero的作品,看很多问题都一针见血!
  •     对不怎么了解这些女性的人来说是本很好的入门书
  •     希望卓越能够进一些我们想买的书。比如这本
  •     叶沙屡次推荐的小书,故事短小精悍且带有诸多评论的色彩,翻译得也不错,值得一读。
  •     值得再看一遍
  •     以女性的挑剔.
  •     文章很好,翻译也很自然,但是文字的间距和字号大小不适合阅读,看的眼睛疼
  •     很好的指导阅读性书籍 阅读国洁尘的人就应该知道这本书对他影响蛮大的吧
  •     三颗半,女艺术家们的风流韵事。
  •     我们总是谦卑地望着他们,希望从中得到启示。这本书最近看的,很喜欢啊。
    恩,从你的电子书库链接过来的,想看那本《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如果方便发我一份,谢谢呵!
    wkocowang@yahoo.com.cn
  •     偶尔会出现一两句警句一样的表达。
  •     圣经中,夏娃偷食禁果是女性的原罪;现代叙事中,女性被建构为软弱而无害的。然而,当第一批女性觉醒并开始争取权利时,人们终于惊恐的发现,他们自欺欺人的谎言被拆穿了,女性竟然也可以如此邪恶且残暴...
  •     性别不应该代表任何能力、性别也容不得给予批判。I am what Iam,世界上只有一种性别,那就是:人
  •     喜欢你的这篇书评。
    想看这本书很久了,书店找不到,卓越当当上也没有...
  •     热情的孤独 永远的逃亡者
  •     传记描写鲜活而有深度;很好的处理了作者个人感情色彩同客观历史之间的关系。翻译得也很好,读来很流畅,没有生涩感。女性认知自己的一本好书。当然,假如你希望读一本轻松的不用动脑的小说,这本书绝对不是好选择。呵呵~
  •       西班牙女作家Rosa Montero写了一本值得一读的小书:Historias De Mujeres(《女性小传》,南海出版社,2005年11月第一版).
      
      熟悉我的朋友们现在肯定在想:啊,真是typical.有女权思想倾向的Mia看的又一本有女权思想倾向的书.
      
      没错,Montero的这本书是以女性为主角,然而却不像通常情况下一提及女性命运和女性的社会角色即牵扯出一大串政治议题和没完没了的对男权社会的批判. 在Montero的笔下,书中所记叙的近20位女性,首先是以人的身份存在,尽管她们身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女性特质,但始终占主导地位的却是人性,男女共享的人性.
      
      Montero在前言里说,她并不是按照年代或国别或社会领域来选择所记叙的女性.这18位女性前辈之所以会汇集于一书中,是因为她们都在某一时刻与Montero进行了隔着历史的对话."与其说是我选择了这些女主人公,不如说是她们选择了我."
      
      这18位女主人公里,有的广为人知:阿加莎.克里斯蒂,西蒙娜.波伏瓦,乔治.桑,弗里达.卡洛,玛格丽特.米德,勃朗特三姐妹.因为广为人知,她们不免会被意象化,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某种象征.在作为众多传记所刻画的对象时,她们的形象渐渐脱离原本那个鲜活的有趣的平常的充满魅力的女人的样子,逐渐成为一部作品,一种思想,一个流派的同义词.我们听说过她们,却不了解她们,或者说,我们了解她们,却不了解那个褪去名声的光圈后归于真实的她们.Montero的书虽不能说是完全还原了这些杰出女性的真实形象,但至少给了我们一个难得的机会,小声走进她们的书房或画室,去一瞥她们的生活图景:思考着,恋爱着,挣扎着,追求着,生存着.
      
      除去那些被我们所熟知的女性,剩下的那些女主人公便都生活在历史的边缘.她们有的存在于一些男性的影子中,即便自身才华横溢,却只能作为一个妻子或情人的身份被历史记住.在Montero的书中,男人不是被批判的对象,尽管她也批判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不公,但这种批判是指向整个社会的,即女性自身也有责任 (对自己,对别的女性).在这些女性的悲剧中,能看到社会的不宽容,也能看到女性自身的软弱和依赖性.然而,尽管Montero点明了这些女性身上的弱点,却没有进行不留情的批判,而是以一种带着同情和惋惜的笔调进行叙述.毕竟,在那个无比粗砺的时代环境下,即使是坚强如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性,都不免以沉默的受害者的姿态淡出历史.那么,大多数女性的软弱,犹豫和对男性的依赖,便也不是不可理解和不可原谅的了.而书中还有一些女性则几乎完全被历史遗忘,以至于当我从Montero的笔下第一次接触到她们时,恍惚中竟觉得她们是不真实的只存在于传说和童话中的人物.比如那个信仰伊斯兰教,女扮男装游历北非,最后死于阿尔及利亚的瑞士女作家伊莎贝尔.埃伯哈特,以及那个西班牙的天才少女,希尔德加德.罗德里格斯.她是作家兼社会活动家,去世时只有18 岁.
      
      读完这本书的人很难不被震撼.这种震撼,按照Montero的话来说,就像潜水员在热带海洋平静无奇的水面下发现一片色彩斑斓的珊瑚群.我们惊讶于这些女性身上所折射出的人性的多样:不止局限于传统和常理所局限的女性特质(软弱,柔美,温顺...),还包括很多原本被认为是男性专利的特质.虽然这些女性有的令人崇敬,有的遭人唾弃,但她们的人生经历无一不具有特殊的进步意义.这进步意义在于她们共同完成了一次背叛,一次逃避,一次赢得:背叛了社会寄予她们的期望,逃避了她们有限的女性命运,赢得了个人自由.这种阅读过后的震撼,还来自于这些女性人生经历的独特生命力.她们所生活的年代与我们的相隔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然而她们的故事却能穿越时代和观念的差距,触动今天的我们,并且或多或少地引发我们的思考.身兼记者和作家两职的Rosa Montero,将一个新闻工作者明锐的社会洞察力和一个作家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结合在一起,使这本书在传统人物传记和纪实文学中找到了自己独特的位置. Montero留给每位女主人公的篇幅只有段段五六页,在这有限的空间中,她将这些女性最具代表性的精神片段放如当时深远的时代背景中,使得这些女性的形象在历史的宏大映衬下突显出一种张力,正是这种张力让这些女性的故事突破了她们所属时代的局限,在几个世纪后的今天,依然向外辐射着某种启示和感动.
      
      你可以将这本书只看作一本女性故事集,当然,也可以像我一样,将它看成是"第三浪潮女权主义"(我讨厌用某某主义来吓唬人...)的行动实践.不同于我们发起"第一浪潮""第二浪潮"的前辈们从上至下向男权社会对抗以争取平等政治社会经济权利的基本思想,"第三浪潮"中的女权主义者们希望从下而上,通过改变歧视的社会根源,既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来达到机会公平,选择自由的理想情况.在"第三浪潮"中,有越来越多有良好教育背景的女性像Rosa Montero一样,坐进图书馆和档案室,从蒙着厚厚灰尘的卷宗和泛黄的书页间挖掘出我们卓越的女性前辈们,让被历史遗忘的她们重新和我们见面.这亦是一种革命,只不过更温和也更意义深远.通过还原女性的历史,那些曾对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女性们得以获得她们应受的敬意,而整个人类的历史也因为女性的加入变得更完整,更丰富,也更有生气.那些因为不符合传统定义上女性美德的标准而被历史的记录者(通常是男性)排除在外的女性们,就像Montero笔下的18 位女主人公一样,代表着人性的多样,她们的重见天日将会使男性与女性特质和社会角色间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关系逐步瓦解.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第一特质都是人的属性.人性是多样的,因此,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也应该是多样的.如此一来,"第三浪潮"的革命不仅仅带给女人以解放,同时又何尝不是对加在男性身上的束缚的解脱?
      
      当完我读完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时,开始明白什么是Rosa Montero所说的这些女性"在某一时刻和我说过话".那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感觉,是作为后人的我在阅读前辈的故事时所感受到的一种共鸣,或者说,一种力量的传递.力量的源头也许是这18为令人着迷的女性,也许是写下这本书的Rosa Montero,也许是其他许许多多我知道的或不知道的女性们.她们都生活在历史的光亮于阴影交界的地带,她们也都有一颗不甘向命运臣服的心.
      
      这样的传递在历史上一定发生过很多次,而且一定会一直延续下去.一代一代,在勇敢而无名的女性间.
      
      
  •     邂逅:2009年某月于福州路今声打折书店; 旅程:2009年8月; 地点:上海家中。 勇敢的女子最美丽!
  •     有几篇挺震撼的,特别是卡米尔的那篇(罗丹的情人),但读的时候有些没抓住重点,也许我一开始心怀的希望就是错误的,我以为它是关于feminism的,但结果是关于一些不循规蹈矩的女人的故事,焦点在超越常规,而不在于feminism。
  •     感觉翻译有些生涩。。。 最爱 波伏娃 的那一篇。。。
  •     有静雅思听。听过其中的“梦想与梦靥”
  •     哈哈~
    难得有缘人!
  •     如果有下辈子,我还是想当女人……
  •     为了表示对自己的残忍,我不删掉它。以及所有,不能以自己的方式说话的写。
  •     一本好书,对个人价值观的养成影响特别大。高中时第一次看,后来大学又看了好几遍。不太好找,最终也没买到,只好复印了一本藏着
  •       罗莎•蒙特罗,她确实能体恤卑微,却对骄傲颇有微辞。
      她虽然眼光透彻,却不是时时都能抽离、摒除偏见去欣赏各种形态的女性美。
      作为职业新闻记者,蒙特罗长期习惯承担社会责任感,倾向于将世界归收在品行道德的秩序里,同时也以这样的秩序来欣赏和分析女性的美。
      《女性小传》里面,她提到两个人的态度令我不能接受,一个是波伏瓦,另一个是弗吉尼亚•吴尔夫。
      蒙特罗对两位作家的不满,来自于她们在书信中提及蒙特罗所欣赏的其他女性时包含着不满或嘲弄。但我觉得,这种从书信体里表现出来的情感,和两位作家本体的情感,并不存在可以提炼递增和下结论的关系。
      书信体里的态度,情感的表达是即时的,生活化的,这种碎片的流露真实而可爱,不带攻击和杀伤力。就像我们对待朋友的感情,会随各自空间不同,兴趣嗜好不同而改变。比如曾经很仰慕的人,某天穿了一条水桶长裙出现,那天无论如何也不会称赞她很可爱。当我们某天偶然再说起她那天穿过的裙,那只是陈述某一已过去的事件或场景,并不代表那人的本质彻底不可爱。
      但蒙特罗似乎不能接受书信体里的即兴背叛,她要求始终如一,完整的对待和修辞。
      蒙特罗在写作中表现出来的更多是一种立场意识。立场是鲜明的,坚定的界限,代表正式,代表深思熟虑。而她长期作为职业新闻记者的身份,让她习惯于肩负使命去搜寻证据,比如这些书信体。然后用她新闻报道思维的特性,将这些书信作为证据,来套入自己预设的道德秩序里,作为她判定事件、人物的真相和女性美丽程度的评级标准。
      这样,我觉得书信体是善良的,不伪饰的,而传记小说是目的性的。虽然书信体的意义只存在于书写的瞬间,其中包含的一切恶意似乎都可原谅,而美也是不确定的。
      或许所有的书写,它的宿命都是短暂而幻变不定。
      它的生命中,一部分来自书写者的倾心贯注,另一部分来自阅读者。被阅读范围的深广,抵达读者内心的深浅,决定了它的另一部分不能被介定的生命。除非,它被彻底毁灭,抹杀。
      在蒙特罗对待吴尔夫的问题上,我是太执着,甚至比对那些投在自己身上的怀疑目光更在意。这种不接受、不满,不同意一个欣赏的作者不完全认同一个自己更喜欢的人,这本身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自私和封闭。我也只是一个自私的阅读者,处在不是事事都能抽离,保持客观的阶段。
      之前有几次,我问自己,从此以后,你可以时时事事抽离地看待生命了吗?生命中包含的爱情、父母、灾难、自我的完成……
      我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实在是,也许当时实在是我在发低烧吧。
      
      2006-02-25
      
      PS:并没有重读这本书,贴出这篇当时内心狠是碎碎念情景下的东西是不是不合时宜呢。
      抽离、客观、公正太难了,我只想自然一点就好。
      自然就是记录,今天我重温了06年自己的笔记,就是这样子吧。
  •     Dear NYE,
    第一個羅莎是Rosa Luxemburg
    第二個羅莎是她或者是我。
    第三個是妳愛的Rosa Mentero。
    另:這書的譯本在細節上有些讓人不滿意的地方,故不力薦。
  •     原来波伏娃在西方的名声是如此不好……
  •     翻译的某些地方是有点不让人满意……
  •     她们共有的是一次背叛,一次逃避,一次赢得:背叛了社会寄予她们的期望,逃避了她们有限的女性命运,赢得了个人自由。说的真棒。
  •     一般..........算是普及知识吧........波伏娃原来也是双性恋么
  •     有趣
  •     读这个让我突然想起了哈利波特里预言家日报里那个丽塔·斯基特,我怀疑这本书的作者每句话都用了夸张的伟大修辞方法而且作者对揭露名人背后的丑闻有着极大的兴趣,这是现实版的《预言家日报》么?
  •       这本《女性小传》,并不是一本女性励志传纪。当中介绍了16位史上女性代表,她们并不是全部都带着圣洁光环,获得世界的尊敬。
      在这些女性身上,像阳光一样使人灼目而着迷的,常常是那些偏狂的,危险的,如临深渊的坚忍。当你的心智能驾驭到一定程度,能从她们身上得到开启,却很难找到一种可行的参照。因为她们无论是在当时的历史纬度,还是放置今天的处境,她们仍然不是属于正常的世俗评价标准内的人物。
      要获得对她们的精确理解,必须要具备巨大而强韧的穿透力,排除那些非常态的行为举措、言辞、思想所带来的迷雾,才能从那些纷繁复杂的交错表象里,获得她们终其一生都在贯穿和凝聚的异质光芒。它们有的成就了她们,有的则摧毁了她们。
      罗莎•蒙特罗不仅具有独到透彻的眼光和思考力,而且凭着她强大的控制力,凝练而极具美感的语言,精确地提炼出这些女性身上的独特异禀。
      她说,“在我们集体健忘的平淡无奇之后隐藏着一幅奇特女性的斑斓景象。她们共有的是,背叛了社会寄予她们的期望,逃避了她们有限有妇女命运,赢得了个人的自由”。而她们身上的那种非正常性,令她在创作这个系列中,比任何一个时候都更清楚地发现,每个生命都是一次历险,是一种对正确事物之局限性的偏离。而这,又常常是平淡生活着的芸芸众生,最缺乏的控制、清醒和质感。
      长期扎实深入的记者生涯,令罗莎•蒙特罗较一般作家更容易累积写作的素材,增加写作的敏感度。同时这种职业背景,令她的文学写作时时都渗透着清晰的责任意识。她的写作立场贯彻鲜明,爱憎对比,倾向于将世界收归在一种社会公德的秩序里,也同样以这样的基准去欣赏和解析,她所理解的女性的美丽程度。
      但这不妨碍她书写的自由和清醒,即使对那些她并不推崇的女性,不管是著名的,还是邪恶的,她依然能挖掘并呈现出她们身上的异光点。
      只是对于她所认定评价的标准,我并十分认同。那将是另一个话题。不过也并不妨碍我继续爱她,期待看到她的小说。
  •     第一篇对阿加莎的刻薄也让我莞尔
    可爱的刻薄
  •     生活的勇气
  •     现实中的传奇女人们
  •     在性的方面也真的是男女平等吗?
  •     平淡生活中尊重自己,处处优雅。
  •     无血无肉的短篇传记
  •     我们竟然有着同样的习惯,喜悦。《女性小传》也是读了洁尘的介绍后再按图索骥寻来。
  •       卡密尔,在西班牙女作家的书里又一次遭遇了她。话说那天阳光明媚心里一直沉重。为那30年恨恨不平。
      恨的在于那个国家的大辞典里,收录她不过短短两行,雕塑家,还有的头衔是罗丹的弟子和情人。她的艺术呢,怎么鲜少提及。
      那30年,她被冠以精神病患者的罪名,再不能碰心爱的雕塑。
      18岁,这位被父亲偏爱的长女,被父亲送到巴黎,那时女性还不怎么被允许在大学学美术,她却进了一家学院学雕塑。糟糕的是母亲妹妹都嫉恨她。因为父亲命令她们远离家乡,陪着她在巴黎读书。
      那时她是多么的勤奋。15岁她的作品就叫旁人惊讶。直到遇到罗丹。
      作者罗沙说自他们分手后十年罗丹的题材仍是受他们一起时的影响。可这一点谁又会关心呢。人们只知道罗丹、罗丹。
      这一切都因为卡米尔是一个女性。是注定被忽视的。悖逆罗丹,之后众叛亲离,她仍然勤奋的做着雕塑,昂贵的艺术开销和赤贫的生活,终于无法相容,卡米尔疯了,以为罗丹要来迫害他。
      作者罗沙看见卡米尔30多岁时的一张照片,人胖而毫无神采,可她年轻时美貌惊人,什么摧残了她?因为她酗酒。为什么酗酒?罗丹在哪里?
      卡密尔逃不开那个社会。因为她是一个女人。她的阶级,甚至她的家庭都不能容她。即使老父纵容,但母亲妹妹同为女性,却一样嫉恨她。老父一死,卡米尔就被投入精神病院。母亲再不肯探望她,理由是,她无法让人容忍。
      此后30年,除了家信什么都接触不到,而这是母亲规定的。这是最大的摧残。对于一颗蠢蠢欲动的灵魂。一颗挣扎着想给这世界真善美,想探索真善美的灵魂。
      她曾经夜以继日的工作,后来却亲手将作品一一敲碎毁掉。这样巨大的悲剧性。
      甚至没法责怪罗丹。他至死一直都跟罗斯在一起。他和卡米尔一起10年。从她那里汲取灵感和题材。卡密尔也从罗丹那里获得想要的。
      作者罗沙说,除了提及罗丹她会很狂躁其余时候她都好好的,为什么不让她出院。她和弟弟最好,却是弟弟送她进的精神病院,他常年旅居国外难得看她。母亲从不肯见她哪怕一面。
      那勇敢的灵魂,生错了时代,那时候女子本该本本分分,怎么好去学什么艺术,伤风败俗。卡米尔的悲剧还有一点,就是她甚至被同性拒之门外。这个社会有一种可怕的清洁能力,将不入它法眼的,暗暗清洗。可是它的标准,不过是不停地打自己的嘴巴罢了。走在前面的,就当了炮灰。
      只有回望百年时的错讹与悲伤暗涌。人逃不开时代。乔治•桑可以把握住自己的命运,也因为那是浪漫主义的年头,她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强者,不过是顺应时代的弄潮。而除此之外的多数时间,女性,如我们所想,只是弱者。
      难免想起阿佳尼演的卡密尔,工作时那般专注,而对着要逮捕她去精神病院的人破口大骂。她是这样的激烈与决绝——女性的爆发力是多么的惊人。华彩的谢幕。此后是长久的缄默,如男性社会期望的那样,而做了帮凶的,常是同性。
      萧红说的,不甘,不甘!
      
  •     试图走进她的心
  •     呵呵对,根本是人无完人
    刻薄得可爱也就不可怕了
  •     呵呵 你会为很多人大哭的
  •       一开始我是带着崇敬之心去读这本书的。但读到一半之后,尤其是读过了波伏瓦和乔治桑之后,便有了另外的一种感觉。看起来作者显然也摆脱不了时尚社会的那种矫揉造作之风气。那些做作肤浅的东西被她看成是神秘崇拜的特质。而那些真实深刻的品质被她不屑地挖苦讽刺。这真是一个充满虚伪和造作的年代,这就是他们的生活,的确,他们也自得其乐。
  •     这不是这本书前言里面的全文么?
  •     很喜欢前言
  •        这本让人毛骨悚然的小传,不是好在传记上,而是好在作者犀利的视觉与解读能力。
       他们和她们,是的,她们永远不是独立于世界,而是与他们并存,女性的生活、世界,也不是与男性相对立,而是与男性不停发生关系,发生联系的生活与世界。
       这一切,不过证实了我一直的推测——人,有多么阴暗,有多么不可告人,潜藏了那么多异常的东西——而这就是人性。人性是天生可怕,而不是天生美好的。小奸小恶,似乎都可以被原谅。毕竟,那是隐藏在我们体内的别人。
       任何人都无须也不必——毫无主观,纯粹客观地评价,判断,解读。作为女人来写另一些女人,作为现代女人来写过去的女人,作者做得比我想象的要好。
       她试图理解她们,她同情她们,她是道德评判家,在暴露她们的同时,她把自己暴露给我们,坦诚坦荡而无私。
       她们并未走远,她们的遭遇仍在发生。
       人性,永远相通,潜藏在她们体内的一切——狂热、偏执,愚蠢,变态,异形,自毁,毁灭,等等种种,也在我们体内,在每一个男人或每一个女人体内。
      
      
  •     书是好书,只是略有几处的翻译会让阅读稍稍停滞,或许是我的阅读障碍的缘故?
  •     女性应该的样子,看到应该两个字就已经特殊化了她们,但其实这就是她们的样子
  •     人物传记多少有后来人对其评价的喜好枭颇。不过看完后的确还是会影响自身的喜好。无非这么多不同的女性呈现的也是跟男性世界不同的人性,女性女性,还是人性。
  •     其实没有完全读完这本书.其实也不是自己读的,而是春春朗读给我听的.最有印象的是讲述卡密尔的. 在当当和卓越上搜了很多次,每次都是缺货,都不知道登记了多少次了.估计以后很难买到这个版本了,除非是二手书.....好怨念啊.....
  •     在我们集体健忘的平淡无奇之后隐藏着一幅奇特女性的斑斓景象。有些女人令人崇敬,另一些名声狼藉。她们共有的是一次背叛,一次逃避,一次赢得:背叛了社会寄予她们的期望,逃避了她们有限的女性命运,赢得了个人自由。
  •       西班牙女作家罗莎 蒙特罗写的<女性小传>一书,颠覆了我对一些女性的固有看法.这本书尽力于去解读那些传奇的非凡的女性,用人性的眼光来看待她们的生活,更关注于她们是幸或不幸.你可以同意她,也可以不同意她,但,看这本书绝对是一种享受.
      西蒙 波伏瓦,一直以来,我钦羡她与萨特之间灵魂伴侣的长久关系,更因为她写给美国情人的热烈书信而喜欢她,可是,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波伏瓦.这个波伏瓦有着强烈的精英意识,像一只蜂王一样吸噬着周围的崇拜者,用生物解剖的目光冷酷地分析着崇拜者的感情,并且发出种种鄙视的评论.她诚实而透明地跟萨特分享着所有的隐秘细节,肆无忌惮地解剖着他人.这样的波伏瓦,实在是有点可厌的.
      可怕的是罗丹和卡密尔 克罗代尔的关系.这是一个天才压榨吸取另一个天才,吸干另一个的血肉,成就丰满自身的可怕故事.一个像蚂蝗一样肥满起来,另一个却堕入无底的深渊,遭遇"生命之梦的梦魇",在沉默中肢解,消失,她甚至没有自己的坟墓.卡密尔 克洛代尔,世界上有过这样悲惨的天才吗?天才遭遇穷困,是有的,然而毕竟可以用作品来证明自身,而克洛代尔,却连自己的才华,天赋一并被别人摄取了,被别人享用,为别人换取不朽的声名.在被强制送入疯人院前夕(除了针对罗丹的被迫害妄想症,她其实非常清醒,就连这一点,也不能确切地说是谵妄),她砸碎了自己所有的作品,只为了不被别人利用.
      克洛代尔,我为你一大哭!
  •     时间就是这样过去,又两年。
    我一直打算重读,却过去了两年。
  •        通常读到一本好书、看完一部好的电影或者偶然瞥见了一幅好的画之后,我不但追着看这个作家、诗人、画家或导演的全部作品,而且更可笑的是,还会想尽一切办法觅到其传记仔细品读。这些杰出的人物,可以列出的名字实在太多,比如梵高、高更、塞尚、王尔德、黑泽明、特吕弗、伍尔芙、杜拉斯、乔治•桑、弗里达、欧姬芙、苏东坡、李清照、张爱玲……
       对于我的这个特殊“嗜好”,以理性自诩的L非常不屑,他总用钱钟书先生的那句话嘲弄我“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还不错,又何必要去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每当我津津有味地向他说起某个作家、画家、诗人怎么怎么啦,他就笑话我太八卦,说“你脑袋小,脑水就少,娱乐八卦新闻占了那么大的比例,所以做其它事就笨!有那闲工夫,还不如做点实事%¥#……”这时候我就怔怔地说不出话,无力反驳。
       然,只有我自己心里知道,不是这样的,绝对不是这样的!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当代人,我原本无意窥探他人隐私,可是同时却又对那些杰出的艺术家的真实生活的确特别好奇。
      个中的吊诡之处,当如何解释呢?
       直到昨晚读过西班牙最富盛名的女作家和记者之一罗莎•蒙特罗的《女性小传》,我想我是找到了答案。作者在探讨了16位独特女性的生命历程的传记后,在书的后记中坦言道:
       “前些时候,女作家贝伦•戈佩吉曾对我说,她不喜欢传记,她觉得这个体裁纯粹是搬弄是非。相反,我很喜欢;不是因为能从嚼舌头中得到什么,而是因为它镜子般的特性。我认为阅读他人的生平时,我们在试图向他们学习:传记人物是在生活那片未知领地进行侦察的探险者。我们研究他们的历险和不幸,渴望推断出等待我们的那些是什么东西——一个人在胜利和失败面前,在衰老、敌意或损害面前,在他人和自我的死亡面前,如何应对。既然世界的偶然性实质越来越明显,混乱缺乏治标之药(婚姻不会永远长久,等待我们的既无天堂也无地狱,已经没有能适宜安排我们日子的意识%形态和宗教),我们需要在这么多的空白中指路的应急地图。于是当了解其他人的生活时,我们逐步绘制自己的私人地图:珊瑚礁在哪里,外海和浅滩在哪里,可以撞碎你的岩石在哪里。”(摘自《女性小传》[西]罗莎•蒙特罗著,王军译,南海出版社2005年版,p130)。
       说到底,即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吧。L正在外地开会,等他回家,我会把蒙特罗的经典见解一字一句、抑扬顿挫地慢慢读给他听%¥#•*—
      
  •     每次绚烂都是蘸着血的侵染。
  •     Lady,嬉皮赖脸的想要你的QQ号.请不要拒绝
  •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撒谎、蒙蔽和自卑,使得她一直在思索“体面地杀死一个人的方法”,悲剧性的命运成就了推理女王。以及,整本书里的女性都既伟大又可怜。可是,名女人尚且如此,那些千千万万的普通女人又是如何呢?
  •     透过罗莎的笔下的女性似乎不同于她们本人的传记,看起来别有一番味道,罗莎提供的视角绝对让你有理由看到她们的人生散发着璀璨耀眼的光芒。
  •     才华飞溅和狂乱起伏的人生们。
  •     幸而她们还没有被沉默吞噬。如果能有配套照片就好了,我去哪找米德1900年留的披肩发和弗里达卡洛十八岁车祸前的自画像啊==
  •     比想象中无趣多了
  •       在这本书里,你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女人,她们不全是软弱:有些勇敢赛男人,装扮为男人参加战争、出海远航;有的充满情欲,对爱渴望,奋力挣脱俗世的藩篱;有的谨慎、细微,在处境不利的时代里小心地生活,暗中找寻自己的生存之道;有的报复心强,令人毛骨悚然……
      
      她们都有不为人知或鲜为人知的黑暗、隐晦的一面。有的女人凑巧成为了被时代记住的人,有的不幸,因为所谓的爱情和那个时代赋予女人的定义和管束而毁灭了自己。这样的毁灭是自觉的,却又是在时代大手操控下完成的。飞蛾扑火般地认真和庄重,生命成为一场仪式。虽然女人在时代中的痕迹不比男人在历史中那般用汗水、热血、生命铸就来得轰烈,可是眼泪和肉体、牺牲和奉献让女人在历史的巨轮碾压下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如果说男人的使命是历史发生的素材,那么女人则是记录和承载这一切的书卷。历史不容忍女人的参与,可是却少不了女人的存在。
      
      达尔文说:通常承认女性身上的直觉、感觉以及或许模仿的能力比男性更为突出,但这些功能中的一部分至少是低等种族的特征,因而是一种过时的、较不发达的文明状态的特征。
      
      达尔文的说法会让女人愤怒,对错与否却不能轻易断言,也许他只是从生物学的角度上来看待这个问题(至于是否真的如此,还需在阅读他的有关论著后方知,现不妨假设)——女人的的确确受困于自己的性别。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便从动物的两性差别分析开始,深入地分析了由两性生理差别进而引起男女两性在社会习俗、道德文化、精神政治各个方面的差异。
      
      “从男性的角度,女性开始被视为一种异常性,一个受制于月经和疼痛的病人。不健康的和折磨人的女式时尚胸衣(女性被这种胸衣扭伤肋骨,引起子宫和肝的错位)加重了窒息及昏厥,社会地位和生命前景的缺乏加大了沮丧和苦痛。”
      
      波伏娃说,在热衷于搞简单公式的人眼里,女人很简单,就是子宫,就是卵巢。
      
      这些女人是抗争的代表,可是她们多数的命运是悲哀的。虽然我并不悲观,但是在女性主义这条道路上前行,必然有无法摆脱的桎梏,不幸的是,有一些囿于女性生命个体而永远无法得以超脱。
      
      这些女性当中,有的很十分强硬与残暴,“妇女也可以是邪恶的,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宽慰,因为它在人类整体和全面的人性中重新肯定了女性:女性跟人和人一样,能够干出一切美好和邪恶的事”。
      
      这些女人的名字都很长,我除了几个以前听过的,其余名字都记不住。
      
      不过我的脑子里有一幅波澜壮阔的图景,是一幅不亚于男人血雨腥风、驰骋沙场的更宏伟博大、隐忍精深的黑色潜流。
      
      2006.
  •       早上起来刷牙,罗莎对着镜子张开口,牙齿完整,没有洞,当然也不过分的漂亮。所以她无法成为阿加莎,因为小的缺陷而对细节过分的敏感,可以在海边筑自己的城堡,里面有阴险却总是应该被原谅的女主人公。
      
      她开始吃早餐:咖啡、面包、火腿、苹果,之后又喝了一杯咖啡。她对食物有冷漠的热情和亲近,是让人沮丧的。要知道她们都是患有厌食症,或轻或重。她们是:吴尔夫,薇依,埃米莉勃朗特,依莎贝尔埃伯哈特……罗莎没有任何可供书写的癖好,比如坚持买一个牌子的面包,保持一个睡姿,夜里起来喝水,她都没有(由此可以判断她不够执着、渴望或者孤独)。
      
      她只喜欢过不多的人,从没有和他们恋爱。她爱慕的她们都有让人哀叹的爱情,有双性恋倾向(和她重名的罗莎、吴尔夫、波伏瓦、弗里达……),成为毁灭者和被毁灭者。
      
      她叹了一口气,喝掉最后一口咖啡,又加了一杯水。之后去公司上班。
      
      
      
  •     传奇
  •     像一只蜂王一样吸噬着周围的崇拜者,用生物解剖的目光冷酷地分析着崇拜者的感情,
  •     埃伯哈特 女扮男装环游北非。。
  •     竟然没有推过。蒙特罗绝对是我读过最赞的传记作家,没有之一。
  •     强硬或细腻的女性,辉煌或无法让人忍受的女性,她们都很耐人寻味。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