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读10

出版日期:2015-6
ISBN:9787549567530
作者:执行主编:衷声、吴琦
页数:272页

内容概要

衷声:曾任《城市画报》《人物杂志》记者,现为单向街文化助理出版人、《单读》系列文集执行主编。
拉丽莎·麦克法夸尔,《纽约客》撰稿人,曾任《巴黎评论》编辑。
范立欣,纪录片导演,代表作《归途列车》、《我就是我》等。
袁凌,《博客天下》资深主笔。出版诗集《石头凭什么呼吸》,及《我的九十九次死亡》、《让沉默之物发声》等作品。
包慧怡,诗人,译者,都柏林大学中古英语文学博士,现居爱尔兰。出版译著《好骨头》《隐者》《爱丽尔》等九种,著有诗集《异教时辰书》和散文集《翡翠岛编年》。、

书籍目录

焦虑是焦虑者的通行证
话题
衰落的先知——哈罗德·布鲁姆的影响性焦虑……拉丽莎·麦克法夸尔
失衡……张泉
速度与激情……N+1
小镇青年威廉·夏伊勒……萧轶
访谈
“我的怀疑从来不构成恐惧”—— 范立欣访谈……单读
影像
他们直视我们,不在乎未来的惊讶目光……苏文
报道
生死场……袁凌
诗歌
在萨拉乌苏……张定浩
随笔
不存在的白夜……包慧怡
图书馆之死……唐克扬
书评
一部英国早期工人运动的史诗……凌越
全球书情……吴瑶

作者简介

焦虑似乎成了这个时代的慢性流行病,本期单读试图从不从的角度去表述进而直面这种焦虑。著名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曾写过著名的《影响的焦虑》,这本薄薄的书几乎撼动了整个文学世界,但晚年的布鲁姆面对现实,却被一种完全不同的焦虑包裹住。张泉用精彩的文学笔法,描写五台山一位信众面对时代变迁产生的种种困惑。年轻的纪录片导演范立欣面对“单读”记者,敞开心扉谈论自己在拍摄过程中的兴奋和迷茫。袁凌用一贯冷峻白描的风格,记录了两个老人的死亡。单读系列在本辑中首次刊载诗歌,选的是张定浩的《我热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新天使》《在萨拉乌苏》。


 单读10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这一期的单读尽管延续了前期的话题模式,似乎以一种极富争议的面孔让读者的既疲惫又狼狈的心不那么焦虑,但又似乎,它变的不那么许知远了。它的呼之欲出由一种羽扇纶巾似的青年理想,亦或是环肥燕瘦式的审美模式变成一种精英内化式的自我协调,普世转身投向圆滑的专业表达。当焦虑感在这种有些失望的内心体验中愈加清晰的时候,清醒似乎瞬间也被无情的拒斥感吞噬掉。单读作者们的示弱情怀,连同他们写作倾向的弱者情怀,在普世的迷茫期,与读者发生一次至关重要的相识。这是一种基于偏见的阴谋,也是一种基于偏袒的赏识。焦虑,是渗透到生活每个意义里的怂恿,它会在极力主张我们在每个人生峰回路转之时以最残酷的方式面对那些降低难度的冒险,以便我们辜负着所有别有所求的会面时刻,能安于现状的美好。许知远的持续写作,带领着那些不写作的人秘密探索,使得时代在这种写作逃避中获得某种形式或者是某种结构上的道德分流,另一种形式的资料统计,变成了焦灼的、逃避式的共鸣。人们在亢奋状态下的理解力,嗑药状态下的理解力,远远大于他们对于自己平静生活的包容。所有的焦虑似乎都在这种安全感中变成一种风尘的气息,人们外挂的思维突触和他们极力搁置的纠结,都在这种气息中,缓缓变成他人身上无法被识别的部分,好似世界就是我们最早认识的自己和路人。他们的被压抑的理想像是作家脑海中的灵感一样,被马漫长的写作进程偷偷稀释,成为时间流逝的注注脚。焦虑感在他们失去身份平衡的时候,缓缓变成世界无法回避的一部分。深夜会移走许多许知远式的存在,他似乎在陪伴我们渡过很多无眠的深夜,陪我们过考试结束的夏日的时候,告诉我们内心多么妒忌曾经的疲惫,但却一再庆幸曾经那么真挚的被考验着,被理解着,被充斥时间的陈年往事裹挟着。最近许知远在ft上写着他的民国史,每周又抽出2天在喜马拉雅听书上和家庭主妇耳鬓厮磨。他的这种强烈的自我表达的主动意识让我想起他的懒散式的游荡,会不会变成另一种形式上的缺席。现在,我看不到当年许知远在羞涩状态下的求生意识,在各种视野中游弋时,又或者在各种预测中贪多,现在,他更像一个鼓励知识分子谋生的社会活动家。他鼓励知识分子自己创造一些擦枪走火的字眼,是音译过来的,又或者是生演出来的,取代敏感词,他自己就是一个睿智的先行者,用反讽和反语取代那些暧昧角色应有的发生。这些嗑药的效应让大多数和政治无关的性情中人成为了许知远的追随者,他们用许知远所限定的词语表达自己的焦虑,连同自己的愤怒,表达着自己最简约的牺牲。这让我想到,所有的焦虑无非都是给时代最重要的危险。但从这些坦率的危险的角色之中,我们从能从一段黑暗走向另一段有了星空的黑暗。健忘和健谈都试图让我们在黑暗中找到自己内心的定位,在表象的挣扎中安身立命,在焦虑的共核中把所有良知的关怀交付给荒谬的、戏谑的无奈。尽管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悖论,但至少我们清楚自己在最穷酸的年龄里,和多少个没有未来的男孩子滚过床单,喝过啤酒,他们是佯装成蒙面大盗的样子,还是故弄玄虚的考究着外省的风流韵事,那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焦虑不会把我们的理想赶尽杀绝,它会带着周游列国式的缺陷和引经据典式的遗憾,走向世界,走向许知远。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在非常焦虑的情况下读完,从布鲁姆一路看到夏伊勒的那篇我几乎整个人都已经在颤抖了。唯一的缺点:太少了,我还没看够呢。究竟需要多少剂量才足以抑制我的心中的焦虑啊。
  •     不好看,除了那首诗还不错。
  •     每期总有几篇会很动人
  •     一下午翻完,布鲁姆特写,范立欣访谈,袁凌,张定浩的诗不错。感觉不如《东方历史评论》干货多。
  •     有点不知所云,篇目有点无章的感觉,也许是我的认识水平未到。 焦虑,也许“知识分子”有,也许美国人有,但我觉着普通人,至少我和我身边的普通人没有
  •     一般。。
  •     主编换了又换,换回了许知远~每期内容的风格也跟主编喜好紧密相连啊我有这么感慨了…这一期最喜欢的是《速度与激情》,写出了包括我在内的当代人对于如何处理空闲时间问题上感到的恐慌。
  •     他们总是切中要害,探讨一些我们深陷其中却阐述无能的话题,我总是能从这里感受到我设想中对阅读的理想状态,沉浸,感触,思索,扩张,抽离,甚至也对作者语言和角度有所领悟
  •     我曾追《单读》。
  •     从焦虑中也能酿出诗意来
  •     我只细读过里面唐克扬写的一篇《图书馆之死》,刚刚一查,发现他是建筑师和策展人;同时喜欢写些文字。 #我的来理想生活状态#
  •     2016已读01很少头痛 但经常焦虑 文章都写的很让人沉思
  •     考试周,读的很焦虑。喜欢范立欣访谈,可能是这篇文章符合我一向的阅读口味吧。
  •     2016.1
  •     “我以为可以重造世界。我以为教给别人布莱克和雪莱,可以点亮他们内心的花火。现在听来这太可笑,只是一个美丽的幻觉。但在我年轻的时候,我确实这么笃信着。 ”
  •     这一辑太有文化了,看得我很焦虑。
  •     课堂必备读物。
  •     我焦虑是真的。
  •     不是每篇都喜欢,但是喜欢的就忘不了
  •     这次书评不好看。好的书评是在给你剧透完了,你仍然想要永远它!
  •     焦虑的年代,人人焦虑,焦虑的内容也大同小异。
  •     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生死场》,感觉我未来的人生也不过如此了吧。看着看着,突然想起了《桃姐》这部港片,但至少,在《桃》里面,主人公还算是幸福的离去的,而文章里面逝去的老人,却是孤独而又无助。
  •     对《失衡》那一篇印象很深刻。
  •     文字略生涩,翻译腔重,喜欢里面的小说和诗歌,最后的书评改成有关国内出版的新书的就好了。
  •     没有第一次看耐心的惊艳感 不过也不错 看完纪录片导演的访谈 开始自己试着拍些小片段
  •     焦虑的时代如何静下来阅读思考写作
  •     布鲁姆的特写好看
  •     小镇青年那一篇影响蛮深
  •     关于国外的文章有些晦涩难懂 不如中国本土的故事接地气 后面的印刷和配图让我感觉被出版社糊弄了
  •     越做越差了,只有范立欣采访尚可。
  •     我发现了一个bug,为什么全球书情里的书目在豆瓣找不到呢
  •     焦虑就是着急
  •     文学性过高,很多没听过
  •     读过的单读中 最欣赏的一期 提高了效率似乎为我们节约了时间 但因为没有更好的时间来让我们掌握这些时间 我们并不觉得时间变多了 只是觉得生活变快了
  •     排版精良,从序开始,既有年轻向的焦虑迷茫,也有真诚的严肃与反思。选的内容涵盖很广,不会单调枯燥。其中,张定浩《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一诗很美。访谈也很立地。能感受到用心的一本书。会关注本系列的其他书。
  •     对我来说实在是太生涩了。
  •     弊病最多的一期,无病呻吟的主题(焦虑的年代),以及并没有给出答案甚至解释的一系列文章,突兀的横向设计,真的是心塞,乍一看哦原来主编都换了。
  •     感受是把图书馆的书丢了,需要本人三倍偿还,于是又买了本。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没丢什么工具书或者罕见孤本。 焦虑是把摇椅,它让你有事可做,但从不带你到哪里去,所以诸君还是要平静有力。共勉。
  •     7分。
  •     身体和思维跟不上自己想要的快节奏,不断加重的意识焦虑。于是,试图通过阅读减轻焦虑。
  •     记录片导演那章真好
  •     阅读2015
  •     从反智的年代到焦虑的年代,再读下来,对自己的冲撞少了,但越来越柔软的内容,更易于自省。
  •     焦虑的时代,与你时间过细,与我它过于粗糙,不能在我的筛面上留下太多东西
  •     有一篇
  •     几篇文章选得实在牵强,特征把握也不过流于浮表。难免是在为了选题而选题。喜欢压轴的那篇布鲁姆。
  •     纸张摸着的手感是极好的,书本大小也适合随时随地握持翻阅。就是内容没有太多吸引人的地方。那个北京老照片还是蛮有意思的。
  •     内容不说,装帧精巧,一本小书,拿在手里舒服,读的时候想起查令十字街84号里,海莲汉芙说过的,一本小巧的诗集,揣在大衣兜里,坐到公园的长椅上,在午后暖洋洋的阳光下,随便翻几页…
  •     花未开时月未圆的美估计鲜有人知了,因为无暇顾及窗外。这册最棒的是最后的小诗一首。
  •     逼格太高,高攀不起。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