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的狂欢和审美的变异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5
ISBN:9787508039992
作者:南志刚
页数:276页

作者简介

本文以文化本土化和审美主体性为基本立场,运用比较叙事学的方法,在全球化视野中分析西方现代叙事学和中国叙事传统的冲突与融合,通过解剖以马原、余华、莫言、苏童、格非为代表的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叙事特征和美学属性,探讨中国文学面对全球化语境的对策和出路。
绪论:首先通过对叙事学中普遍抽象的人、叙述主体、技术主体等人学观念的分析,抓住叙事学的文化本质和文学价值观;其次,结合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实际情况,分析叙事学的人学观对先锋小说价值取向和叙述技术等方面的深刻影响,认为在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与西方叙事学“错位的对接”背后,体现了中西文化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的解放、思想解放背景下的不同选择。
第一章,动态地描述叙事学的中国接受语境和接受过程,分析这一过程中西方话语霸权和民族话语缺失的深层原因,指出叙事学中国接受存在的以西化中、以中证西,忽视民族审美经验和文化传统,进行技术层面简单类比等文化态度和方法的误区,并以“中国的声音”为标题,对中国叙事学研究的状况和主要成果进行了必要的评述。
第二章,分析西方叙事学理论对马原叙事圈套的影响,从叙述人、叙述态度、叙述视角的角度,透析马原“叙事圈套”在突出叙述主体、实验西方小说叙述技术的同时,淡化了文学的审美主体和生命意识,忽视民族生活经验和叙事文学传统的致命弱点,肯定文学首先是生命美学,然后才是技术美学。
第三章,追溯人类时间体验产生,比较古今叙事文学、中西叙事文学的时间观念,提出故事时间、本文所指时间、本文的能指时间和阅读时间等共同构成叙事文学的时间系列,并与人类的普遍经验和个体情感体验相对应,形成叙事作品的叙述顺序。以此为基础,分析中国当代先锋作家(特别是余华)的时间体验。
第四章,分析余华小说的叙述时间问题,提出余华小说的叙述时间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先锋时期、九十年代初期和九十年代中期等三个阶段,呈现出两条相互联系的线索:叙述的快感——自我的复活——人物的声音;冷漠的时间——体验的时间——生命的时间,透视余华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理念向中国当代现实文化转变,从抽象的人性思考向现实的生命关怀的转变,揭示了余华从自我迷失到个体自我,再到回归文化自我的成长历程。
第五章,针对批评界关于莫言“民间写作”的评论,从叙事学语域理论的角度,通过对莫言小说中精英文化立场和民间文化立场、精英话语和民间话语、西方话语与中国话语等关系的分析,提出莫言小说的伪民间话语场、伪民间叙述和伪民间立场的精神实质,质疑“民间写作”这一理论本身的必要性。
第六章,以中国叙事传统中诗意追求的思想基础和形式技法为基本依据,分析苏童小说细腻诗意的抒情笔调和传统特点的人名修辞与江南文化、中国叙事文化的关系,分析格非小说古典意象式叙事手法的运用和繁复细密的叙述笔调等,对中国叙事文化传统的继承,透视中国传统叙事文化的现代转换问题。
结语,提出中国文学面对全球的语境,要以中国的独立身份、带着自己的文化个性,参与世界文学建设和文化建设,为此,必须坚持三个回归和三个抵抗:回归本土文化立场,抵抗西方话语霸权;回归文学审美主体,抵抗抽象叙述主体;回归人类生命意识,抵抗单纯技术表演。


 叙述的狂欢和审美的变异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多次出现的“本文”一词,强烈怀疑是“文本”。前几章煞有介事地介绍结构主义叙事学基本理论及其在中国的传播接受过程。后面几章对具体作家的分析,除了余华,其他几位和叙事学有半毛钱关系咩?我们不能在吃川菜的时候苛责口味过重不够清淡;同样不能在品尝江南甜点时怪罪过于甜腻缺少刺激。不同的菜系有不同的口味。我们不能在观看文艺片时质疑场面不够宏大;也不能在欣赏动作片时挑剔情感不够细腻。不同的类型片有不同的侧重点。我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明,不同的文学类型,其实有不同的欣赏标准。该书论者批评马原缺少人文关怀,好吧,我承认。但是,那又如何?这本来就不是“先锋”的追求。相反,他们创造的新的审美体验恰恰让文学回到它自身,更具文学性。论者对莫言的批评更是到了离谱的地步,用道德批判代替文学评论。没想到大陆学界居然还存在这种常识性的错误。更没想到居然把这样的评论就写成了博士论文。万万没想到的是,居然还通过了。万幸我不是学人!论者在道德评判了莫言之后,还指出莫言套用了《百年孤独》。那么,您怎么评价马尔克斯及其笔下的乱伦呢?论者在本章最后彻底否定了“民间立场”。言下之意,所有自称“民间立场”的写作者都是像莫言一样的可疑?论者对余华早期的创作持否定态度,认为过于冷漠,缺少人性关怀。难道您不知道吗,除了正面描写,还有“反面描写”这一说?除了正面强攻,还有迂回包抄的战术?余华大概就是这样呼唤人性的,是有大爱的。就像批评莫言一样,论者认为写丑怪残酷就该被否定。且不说西方一直就有丑怪谐趣一路(《巨人传》、《堂吉诃德》、卡西莫多),真不知道您怎样评价鲁迅小说中的“吃人”和“人血馒头”。强烈质疑论者的文学修养。论者认为苏童的小说好在继承了中国传统叙事中的诗意描述。不敢苟同。我承认苏童善于营造意象,但他使用的意象和古典传统的意象差异很大。比如,苏童和莫言都在自己的小说中运用过“红色”的意象。莫言那个(高粱)是恣肆奔放(被论者所否定);苏童这个(灯笼)却是滞闷压抑,根本不是古典的用法,而有他自己的审美在里面,区别于传统的审美。真心怀疑论者有没有好好读过苏童的小说啊。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做得中规中矩
  •     他妈这是今天看到最烂的书了!!!傻哔写的!!!!!
  •     从道德立场对文学艺术进行评判这种行为确实有点匪夷所思,而且作者在批评莫言的"伪民间立场"时的理由居然是叙事与手法的西方化…逻辑?虽然莫言那块特别极端,不得不说的是这样揣测作者写作意图确实可行。审丑未必是启蒙与批判,也有沉溺与暴力的快感。书写惨烈悲剧之时是否在消费他人的痛处,难说。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