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巴格达的尤利西斯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30
ISBN:9787544733106
作者:(法)埃里克-艾玛·纽埃尔·施密特
页数:244页

内容概要

作者简介:
法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电影导演。1960 年出生于法国里昂,曾就读于音乐戏剧学院,拥有法国高等师范学院哲学博士学位。他深受哲学家狄德罗的影响,作品继承了法兰西文学与哲学融会的传统,充满了对生命、宗教、人性等的追问,在艺术与畅销之间达到了一种美妙的平衡。作品有《访客》、《利己教派》、《纪念天使协奏曲》、《无法增重的相扑手》、《最后十二天的生命之旅》、《来自巴格达的尤利西斯》、《镜子中的女人》和《诺亚的孩子》等,是当代法语作家中读者最多、作品被改编次数最多的作家之一。译者简介:
译者简介:
周国强,浙江宁波人,武汉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法合办博士预备班导师,法国帕斯卡大学CRRR 合作研究员,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理事,湖南理工学院外聘教授。译著有《笑面人》、《包法利夫人》、《岁月的泡沫》、《金林的爵爷们》、《亡灵对话录》、《追忆似水年华》(合译)等五十余种。

作者简介

《来自巴格达的尤利西斯》内容简介:青年萨德在大学法律系的学业,因美伊战火而中断,母亲建议他离开家乡巴格达,好为家人的经济解困,也为他自己争取自由、赢得未来。别无选择的萨德,决心前往他与心上人蕾拉共同向往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天堂。这个在父亲口中被称为“我的血中血、肉中肉、星星的汗水”的青年,如何能身无分文地越过千山万水,完成一段尤利西斯般的旅程,走向他心中的希望之地?


 来自巴格达的尤利西斯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一口气读完埃里克-艾玛纽埃尔•施密特的四本小说,真的是一口气,第一,这四本书里有三本篇幅不长,第二,很少有这样的作家,可以写好女人、男人、老人、孩子等各种人生。能够说清各种终极话题。   有趣的是,他的名字倒很难一口气读下来。   我们先看看他到底写了哪些终极话题吧。   《镜子中的女人》,女人的终极价值一直就是走入婚姻,沉浸于婚姻。从什么时候开始,女人活动了心思,想试试别的选择了?   《来自巴格达的尤利西斯》,只要有国界存在,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明。   《诺亚的孩子》,泯灭人性的战争中,个人如何挽救文化?文明如何延续?   《最后十二天的生命之旅》,终极话题中的终极话题。如何面对死亡?!         《镜子中的女人》   是法国最著名的女性主题小说之一。有着大跨度的史诗感,仿佛是在慢慢讲述女人之所以成为今天女人的样子要走过多少坎坷路程。   书中分别写了三个时代的女人。文艺复兴时期,如果女人不想结婚,那她只能去当修女。不想听从于丈夫,就只能听从于上帝。她不能喜欢动物,不能讨论宗教,否则,就有可能像安娜一样,被当成巫婆烧死。二十世纪初,女人可以离婚了,可以选择工作了,但要背负不洁的名声,甚至巨大的舆论压力。汉娜在做出巨大牺牲之后,得到了短暂的“自由”。到了二十一世纪,一切又有点过了头,女明星安妮酗酒、飙车、吸毒、滥交,但那真的是自由吗?不是,因为她被巨大的利益集团压榨,只能用最堕落的方式阻止自己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并假装已经拥有了一切……   安娜、汉娜、安妮,不同时空之下,却有着一贯的精神内核,她们的命运如此相似,却又截然不同。不过,《镜子中的女人》并不是一部女权小说,书里甚至没有什么抗争的痕迹。有的只是按照本心追求自由的想法,和一步步去实践的勇气。所以也可以说它是部人的进化史,只不过这一段碰巧是由女性来演绎罢了。      《来自巴格达的尤利西斯》   青年萨德在大学法律系的学业,因美伊战火而中断,母亲建议他离开家乡巴格达,好为家人的经济解困,也为他自己争取自由、赢得未来。别无选择的萨德,决心前往他与心上人蕾拉共同向往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天堂——英国。这个在父亲口中被称为“我的血中血、肉中肉、星星的汗水”的青年,如何能身无分文地越过千山万水,完成一段尤利西斯般的旅程,走向他心中的希望之地?   逃离的过程其实并不比生活在战乱之中轻松多少。跨出国界也并不意味着就一步踏入文明。萨德先是来到埃及,有了些许安全感,但只能找到卑微的工作。他在意大利遇到了爱情,但他依然无法停下脚步,他在法国遇到了真心帮助他的人,但他依然无法留下来。   也许,英国只是一个目标。证明他有选择生存之地的权力。这种权力不应该被国界切断,被国籍阻隔。因为整部人类史就是不断的移民的过程。      《诺亚的孩子》   二战期间,被迫害的犹太人背井离乡、东躲西藏,一个个犹太家庭支离破碎。但人性的光芒从未泯灭。晨涞村的彭斯神父、药剂师玛塞尔小姐以孤儿的名义收养了一批犹太孩子,保护他们免遭纳粹的毒手,同时用心为孩子们保留下犹太文化。   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搜查中孩子们都化险为夷,但晨涞村的村民们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人们也在这个过程中一次次反思宗教的意义。   小说以孩子的视角记录下一切。这个孩子慢慢意识到,神父不光是把他当做一个人来救助,更把他当成犹太文化的一部分。当成世界文明的一部分。当孩子因为感激基督教带来的安全感而要皈依时,神父却坚持拒绝,甚至自愿教授孩子犹太教应该掌握的东西。对神父来说,世界的丰富多彩正是因为文明的多元。人的丰富多彩正是因为你我不同。   既然世界自己选择了多样性,就意味着那些独裁、清洗、高度统一永远不会成功。      《最后十二天的生命之旅》   骨髓移植手术失败后,小男孩奥斯卡的生命进入了残酷的倒计时。身边所有人都试着回避“死”这个字眼。   无人倾诉的奥斯卡郁郁寡欢,直到遇到了古怪的玫瑰奶奶。从玫瑰奶奶的口中,奥斯卡得知了“神奇十二天”的传说。于是,小奥斯卡开始仔细观察每一天,并把这一天当成是自己人生中的十年。他每天给上帝写一封信,每天对上帝许一个愿望。在这短短十二天里,小男孩重新体验了生命这份特殊的礼物⋯⋯   真是一对有象征性的组合,小男孩与老奶奶相遇,但是即将死去的确是孩子。最勇敢面对死亡的也是孩子。他以天然的勇气、幽默赢得了所有成年人的心,他的父母、主治医师、病友、守护他的耄耋老人。   看了这本书,也许你会泪流满面、但从来没有哪一本关于死亡的书,会写的如此温暖。   十二天从来都不短,对真心珍惜时间的人来说,十二天就能拥有一生的精彩。   死亡并不可怕,怨天尤人的离去才是给自己和亲人留下最大的遗憾。      再让我们读一遍并记住这个名字:埃里克-艾玛纽埃尔•施密特。法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导演。他的作品被译成40多种语言,与《小王子》《圣经》一起入选法国《读书》杂志“改变一生的书籍”书单,还获得龚古尔短篇小说奖,是当代法语读者最广、作品被改编次数最多的作家之一。在艺术与畅销之间达到了一种美妙的平衡。   施密特还拥有法国高等师范学院哲学博士学位。深受哲学家狄德罗影响,这也就是他能够继承法兰西文学与哲学融会传统的原因,并充满了对生命、宗教、人性等终极话题追问的热情。当然,他更有解答这些追问的理论和能力。
  •     故事让人心生悲悯。一个偷渡客,流亡人,一个,很遗憾,没有祖国的人。之所以他没有祖国,不是因为他不懂祖国的意味,恰恰相反,他渴望祖国,他只是浪漫主义的认为:地球应该是全人类的祖国。他追求“自由,平等,博爱”,他遭遇了太多,他付出了太多,他失去了太多,却始终没有放弃,他要到他渴望的国度去。最终当他踏上梦想中的国度,却只能失望。一切如梦幻泡影……在专制独裁的恐怖下,那硝烟弥漫的战火,点燃了他对新生活的希望。然而这希望只能破灭。更加混乱的局势把他们推入更恐怖的深渊。这位路线截然相反的尤利西斯,注定面临截然相反的结局。人类的意识形态能向着那个"真善美"的境地发展么?作者无疑对西方现实世界做了批判。这是了不起的地方。在人类历史的现阶段,作者通过了这部作品,唱出了一句中国歌词"有国才有家"。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为了梦想 遭遇重大挫折 从不放弃希望,一往无前。还有爱情。萨德萨德 你是希望。
  •     “只有非人类才是外国人”,作者在小说的一开始就引用了这句话,这也成为了整部书的主旨,一个天下大同的梦想,又或许是一个幻想?当全人类没有了边界、没有了“我们”、“他们”的区别、没有了“敌人”,会是怎样哪?是真正的文明吗?是真正的和谐吗?消除了偏见、消除了国籍、消除了阶级的大同,这是能够实现和运行的吗?我好奇,也盼望。主人公力求挣脱他不公正的命运,他永远对生活怀有希望,这也是我们所应该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
  •     一般般吧,话题虽然沉重,但是坦白讲,人间多苦难。看下来感觉主人公没心没肺的,
  •     奥赛德回家,尤利西斯离家。
  •     他是当代作家中我最喜欢之一,怎么阅读一个艺术家的藏寓在文字其中的裸露的观点,作家的用最有趣的方式筛选了他想沟通的人。可以借任何人的嘴说出他想说的话,让人们相互辨认,这是作家的特权。这本书随空间的跨度,一再的重新审视着人类的人权、自由、国度、边界,审视人们将希望寄予空间的变化里还是时间的路程上,审视死亡,审视存在,审视爱。在紧凑的描写中冷不丁的给人的大脑来猛烈一击,精心准备的思辨,读完像享受了一场饕餮盛宴。
  •     1.“尤利西斯”作为精神流浪的表征,不是施密特的独创。父亲的灵魂形象,在现代影视作品中也是屡见不鲜(最近的如《赛德克巴莱》)。 2.一位来自巴格达的“尤利西斯”,无论从称谓的由来还是从现实角度分析,这个名称都是怪异的。从主人公文化背景分析,他更像是一位来自欧洲的独立知识分子,而不是穆斯林。宗教信仰方面描写的匮乏,只能反映出作者对穆斯林世界的陌生,所以在叙述的时候,有些取巧。试图用普世的东西来掩饰意识形态的分歧。 3.作品从另一个角度(文明的冲突、精神的自由、肉体的解放等等)揭示了欧洲难民潮的由来。试图从精神层面来透过现象看本质,但是结论却过于孱弱——孱弱的人道主义,幻想自然而然形成的乌托邦——最终的结果却是迷失,
  •     伊拉克 难民 偷渡者 自由 平等 博爱 人类
  •     尤利西斯原来就是奥德修斯的另一个名字
  •     写伊拉克人的反奥德赛之旅,值得玩味的是,作者是名法国人。 最近看了不少类似题材的书。其实不是很感兴趣。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