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萍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09
ISBN:9787540424220
作者:王安忆
页数:255页

内容概要

王安忆,上海人,1954年生于南京,次年随母亲茹志鹃迁至上海读小学,初中毕业后赴安徽淮北农村插队,后调地区文工团工作,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1978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平原上》,1986年应邀访美。主要著作:《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流逝》、《小鲍庄》、《小城之恋》、《锦锈谷之恋》、《米妮》等小说集及《69届初中生》、《纪实与虚构》《长恨歌》(获茅盾文学奖)等长篇小说。作品曾多次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98年并获得首届当代中国女性创作奖。
王安忆的小说,多以平凡的小人物为主人公,表现他们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经历与情感。“理解”与“爱”是她的创作宗旨。在艺术表现上,她的早期小说多感情抒发,近期创作则趋于冷静和细致。

书籍目录

奶奶
东家
富萍
吕凤仙
女中
女骗子
威师傅
祖孙
舅妈
孙达亮
小君
剧场
请奶奶看戏
过年
年后
孙子
不辞而别
舅甥
母子
大水

作者简介

《富萍》讲述的是"文革"前--一九六四年、六五年的故事。当时的上海社会组织很严密,王安忆从一个特别感兴趣的题目--移民入手,描述上海人怎样到这个城市来聚集。分头写了许多上海中层、底层的市民,描写他们以什么样的理由来到上海,又如何慢慢居住下来。
小说里的富萍从小没有父母,在亲戚家长大,她因为和"奶奶"的孙子有婚约来到上海,富萍外表木讷,在内心却处处透着聪慧,表面上柔顺,骨子里却是倔强的,事事都有自己的主张,她周身上下都散发着青春的气息,透着一股子鲜艳的乡气。


 富萍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当一切都有了答案以后,却是一场大水,与倾城成就了一段姻缘不一样,这却是一场所有人都欣欣然,幸福的大水。除了蚌埠和淮河以外,关于场景的描写,大水这一段,几乎是王安忆所有作品中的顶峰和翘楚,而且关键这里面有富萍的从容和安定的感觉。
  •     富萍家境可怜从小便无父无母,一人从扬州乡下来到上海,投到未婚夫李天华在上海帮佣的祖母处。在上海的日子里,富萍增长了见识,她慢慢地对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安排的未来的婚姻前景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和不满,她与李天华奶奶间的隔阂也一天天加深,她在忍无可忍之际出走,决心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富萍最终遇到了一对靠糊纸盒为生的母子,儿子因小时患病截了一条腿,而品性淳良。故事的结尾,富萍怀孕了,船在开阔的河面上行驶,“婆婆问怀里那个小的:你知道他们是什么?是观音边上的莲花童子,专来送子的。富萍一下子红了脸,低下头去,再没抬起来。”一个含蓄的结尾,却带来了希望。 这构成了《富萍》这部小说的情节主轴。书的名字叫富萍,但是在书中富萍并不是最重要的人物,作者从富萍开始延伸到她生活中的很多人,延伸开来。富萍的未婚夫孙子, 孙子的过房奶奶, 奶奶做佣人的东家, 东家的孩子, 孩子的同学, 邻居, 奶奶的同行, 朋友, 富萍的舅舅舅妈, 和他们的邻居, 孩子, 乃至站着看戏,拉她 在自己身边挤一挤坐下的老婆婆, 老婆婆有了小儿麻痹症的儿子,等等。都一样光彩照人,栩栩如生。没有谁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整个群体。那个年代的人对生活的追求和需要。没有英雄,没有天才,没有美女,没有怪胎,甚至没有悬念,普通又平常的就像我们每天的生活。唯一可以称道的是纤毫毕现, 知味入髓的真实。通篇都有亮点和感动,一个个小小的闪光点在闪烁。是普通人散发不耀眼却持久的小光辉。书中的所有人都独立成篇,自立门户,谁也不是谁的陪衬。从人物到背景都非常细致厚实,是上海弄堂和棚户区的群像图。虽然人物众多但是小说结构严谨,针脚细密,每一句里都透着工整与故事。富萍的婚事始终贯穿始终,时隐时现。作者非常擅长写波澜不惊的生活,视角里能感受到同情和温暖。文字很接地气,说的是柴米油盐,谈的是生活琐事。细碎而贴近。看她的文字我更加相信文字有着影像所不能比拟的魅力,写上海夏天刮台风 发大水, 色彩, 声响, 气氛,心情, 场景,气味,大大小小,一切都透人肌肤的精细贴切,这就是生活底蕴。看书能感到作者的文字魅力,却苦于无法形容它的好。佩服作者的文字!她自己曾说:对小说的认识越来越朴素。我觉得小说就是要讲一个故事,要讲一个好听的故事,不要去为难读者。我曾经写过很多实验性小说,都是很晦涩很暧昧,时空交错,目的不明确,人物面目模糊的故事,因为我很想挣脱故事,摆脱小说的陈规。可是到现在为止,我越来越觉得对我来说,小说的理想很简单,就是讲故事,讲一个好听的故事。她做到了!!
  •     一个人的战争--读王安忆《富萍》富萍是个倔强的孤儿,用她气头上的话说:用娘生,没娘养。富萍的叔婶把她抚养成人,给了她一个表层意义上的家,也给她内心深处蒙上了无法挥去的关于家庭的,关于负担的阴影。富萍可以承担,却仍有一种想要极力摆脱的本能。谁愿意让生命的姿态僵硬地屈躬,长久地生活在沉重的负担下?年轻,让富萍的生命象阳光下所有美丽的事物一样,凝聚积极伸展的努力。一个人的一生中,至少有三个改变命运的机会:学业有成,婚姻如意,事业成功。而象富萍这样的农村女孩,学业与事业都与她们保持着一种骄傲的距离,平凡得有些困窘的现状,反倒使得她们的婚姻有了与她们不同阶层的女孩难得的容易。这容易虽然多少有些赌博的色彩,可也不失为改变现状,乃至改变命运的方法之一。命运为富萍安排了一段感情,她最初的的接受在全文结束的那一刻泛起凄楚味道。姑娘大了,叔婶家容不下她。同时富萍内心也有想要摆脱的迫切,生命被克制得久了,就会失去健康的形态。富萍需要一片自由的空间,和自我的生活方式。她一个人在无奈得有些被迫的情况中接受了一段婚姻盟约。一个人的战争就这样开始了。富萍需要一种信念的支撑,战争中,她首先要打败自己。在老家与上海之间,以离开与投入为契机。内心的丰富让富萍对新事物保持着沉静的敏感,她无声接收与融汇。外表的木讷,更象是富萍无助的自我保护,其实也是惨淡脆弱的。无论是那段有些被迫的盟约还是舅妈热心的介绍,富萍都在沉默中小心地推测,揣摩,权衡。富萍需要不仅仅是一场婚姻,她更需要一个家,一个可以让她内心充满宁静平安,自由温暖的家。这个标准当然由富萍自己来定,苦也不怕。富萍离开过,她在离开的过程中认识了光明和后来成为了她丈夫的人。富萍的离开其实是一种反抗,虽然这反抗很无力。不是因为富萍不够勇敢,而现实实在太强大了,富萍再一次妥协。妥协并不代表绝望,富萍并不贪图“奶奶”留给李天华的一切。她需要在自如的生活中大大的喘一口气,她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空气都跟她每天呼吸的一样是苦的。她再次离开了那些曾经预示了她的未来的她根本不想得到的生活与人。然后,富萍地被她周围的人孤立起来。闲言碎语是何等伤人,可富萍倔强而坚强,象一个孤独的战士阵守着最后的营地。她铁了心要在自己的生命中踩出一条道来。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富萍为自己找到了无悔的归宿。我就不信富萍不苦。我就不信富萍不累。。。。。。我就不信富萍不甜。富萍实为“浮萍”的谐音,浮萍无根,但只要环境适可,浮萍便生息不断。王安忆的文字色彩中性地叙说着与富萍相关的一切,看不出过多的怜悯,也看不出主观的鄙薄,事情层层铺开,是错是对,皆为读者仁智。其实我还是挺喜欢看王字忆的作品的。从图书馆借了几本中短篇,都看得津津有味。王安忆笔下的上海,再怎样都是一种有些许颗粒感的市井味道。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那些个插画倒是很有趣
  •     王安忆原来就几本可以读读T^T
  •     王安忆对作品人物的相面及心,用放大镜立体细观、体察人物的效果,真是工笔重彩。她笔力又够,可以感觉到几乎是她手写了她想,有这样的文字能力和表达天赋,真是值得艳羡。然而有了这样的本事,不舍得不用,又欠缺点控制和布局,小说就容易絮了。人物像活人被关在密封的小小微缩景观里,你看他们生动无比,纤毫必现,但是空间就这么大,去不了别处。
  •     30123
  •     不喜欢富萍这样的女纸:不知好歹、忘恩负义,把自尊来掩盖自卑,还莫名其妙一股狠劲,做人做这样真够失败讨厌的。
  •     最鲜活的大世界在这里
  •     王安忆的这本书,委实不大算好
  •     小册子。没有故事。
  •     细腻的手笔是女作家的独有
  •     很淡很平实
  •     o
  •     我怎么觉得这本那么好看呐,字字句句都是戏味。
  •     大学毕业那年 在深圳实习时看的 王安忆的第一本书 内容忘的差不多了 只记得故事挺吸引人的 好看
  •     相对于陈丹燕,我对她的语言叙述方式适应多了。
  •     书名叫富萍,实际却是以富萍为线索串联出的旧上海众生相。
  •     王安忆老师的作品,一直这么有味道
  •     富萍这样的姑娘似乎是诺大上海的小角落,不出众,无太多颜色可装饰。王安忆写这样一个姑娘在婚事面前完全没有自主权的困境中,如何倔强地走出自己的人生路。很细致,但是给人感觉似乎是对细致的挑战,试图更加细致,更加冷淡。
  •     富萍性子太烈了,奶奶家的孙子李天华她不要,头发打着油的张光明她也不要,偏偏选了个靠糊纸盒营生并因幼年时的小儿麻痹症而肢体残疾的陌生青年!原因:她在他们面前有强者的姿态了,文中有一句她的心理描写:“他们连我都不如呢”,在奶奶或舅舅家她都是寄人篱下的被救济者的心态,所以她拼命干活很怕闲下来,在这母子面前她的形象多少有点救赎的意味,至少拯救他人于水火,有她自己的价值了!
  •     某些场景给人一种很温馨的感觉,虽然是在那个贫苦的时代,现在这种感觉已经越来越少了......
  •     此作者天赋高,风骨真。惜行文绵密,连读会得透不过气。
  •     王安忆的文章有一种魔力,牵制住人,欲罢不能。她笔下的上海真是绝了,踏实的,能切切实实的看到、摸到、闻到的上海。
  •     将焦点对准了上海的移民群体。富萍的不甘与倔强,与她没有父母无关,与叔婶家容不下她无关,与她不识字无关,她的沉默是反抗和自我保护,她有权利寻找和争取并非被安排好的生活。
  •     【2015.11.22~11.25】篇幅不长,但由于集中在富萍身上,偶有奶奶与戚师父年轻时的故事、富萍丈夫与婆婆的遭际占了一些篇幅穿插,也不嫌凌乱。人物不算太少,可都是衬红花的绿叶,不抢主角的光鲜。全书的闲笔极多,如不耐心,比《长恨歌》的前十几页难熬多了,但用了这么多闲笔,就像汪曾祺那样,这些风土人情,已经是小说的主体,是“人与环境”、“城乡碰撞”这类题材中的城市与环境,是与主角的际遇密不可分,缺一而不成为一个完整的内蕴所在。结尾一共9页,竟只有最后2页才交待了富萍的结局,另7页全都是写环境,王安忆是到了结尾也要再次告诉读者,我这本书,就是这样往无趣了写的,你若用心,自然处处见得有趣,你若不耐,也就处处都觉乏味了。
  •     很耐读。
  •     初中时候看的,当时觉得老好看了
  •     文风一看就是王安忆的,多看起腻。
  •     对上海市井小人物的细腻刻画,值得一阅。
  •     王安忆笔下的上海依旧真实。
  •     作者以女性的视角写一个小人物的事实更替,很真实的人性观察,不一样的生活,你会窥视到那个时代的喜怒哀乐。
  •     一个人的战争
  •     这个城市的女人的不简单,在于内心有主张,冷暖自知,都是自己选的活法。
  •     觉得王安忆的文字层层叠叠有些复杂。
  •     其实富萍挺实善的,看到她不嫌弃孤儿寡母的贫寒与寂寥,觉得挺暖的。奶奶也好。
  •     倔强。喜欢王安忆。
  •     情节走向蛮诡的,倒有点个人英雄主义的意思了。这算什么,教导女性应该奉献吗?我丝毫也是没看出富萍对最后个青年有什么别样的感情呀。4星给叙述,还有我热爱的家乡上海。
  •     太过琐碎
  •     富萍实在是史上最不招人待见女主角,像动物一样横冲直撞。还好这部小说本意是描绘上海周边的外来人口在上海的扎根历史,是一副众生相,虽然东一笔西一笔但很有意思,富萍只是个线索人物,忽略之。王安忆这次太痴迷于写环境了,废笔墨太多。
  •     富萍展示了农村新女性的形象。
  •     她最后是怀孕了么,高中时看的,么明白
  •     读这书概括出一新词:外来妹婊
  •     生活呀,没准儿~
  •     此书有王安忆阿姨的亲笔签名!
  •     只有长恨歌能看看……
  •     人物写得高超就写出了人生。故事有很多,却又仿佛是没有的,苏州河,闸北,淮海路,棚户人家,干部家庭,扬帮人,宁波人连成了一体。 王安忆的小说是给还对上海大变样之前有生活经验的人的福利,读着读着就发现,嗯,是这个样子的。
  •     爱情是一种奇妙的气体。
  •     上海的弄堂,平凡的小人物,日常琐碎的生活,种种细节,被王安忆描写的鲜活饱满,活灵活现,让人仿佛置身在弄堂昏黄的灯光中,或者松江旁破旧的棚屋里,让人能够久久回味起那样的温暖与知足。当看到富萍对李天华要求婚后单过的情节时,我认为这个女孩子是自私,倔强又不喜欢承担责任,满脑子小农思想的野丫头,但看到结尾我懂了,富萍并不是嫌贫爱富的人,她只是想过安静的生活,她有选择过何种生活的权利,有选择爱情的权利。富萍其实就是反抗旧式社会规则的新时代女性的典型。
  •     我挺喜欢的感觉是王安忆的转型之作,比较朴素从容
  •     还是王安忆的一贯的细腻笔触,普通人的细腻情感才是我生活中的最爱。
  •     她一个人有些茫然而倔强地逃开了定下的婚约,欠了些信义,也遭人背地里闲说了几日,幸好旁人都是健忘而多少有些宽容的,于是渐渐有了主意和自己的生活。
  •     富萍是那么的倔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