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縱即逝的印象

出版社:印刻
出版日期:2005-1
ISBN:9789867420459
作者:王聰威
页数:240页

内容概要

高雄中學.台灣大學哲學系.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

作者简介

像一個掘屍者,我的愛
在紙面上挖掘 檢索 細察意義的骨架
想親親妳的肩帶,我的愛
願逆戟鯨吞滅我之後
也吞滅了妳
於時間與空間的共容與轉換,意識的感知流轉,與文字語言的精研細究,王聰威做了思想與技藝上的強大展現。其作品具有強烈的前衛性格,且各擁殊異風姿,乍看之下,也許極甜美、現代風格、意識流、瘋狂暴虐、存在主義、冥想哲思……不同的小說面目,但王聰威貫串文章的關注視線,是要讀者在閱讀時,離開這個被現實事物所膠著的世界,放棄現世的思考邏輯。
《稍縱即逝的印象》收錄〈m的婚禮〉、〈戰事〉、〈過鳳南路〉、〈如果是傷懷〉及〈SHANOON海洋之旅〉、〈PRECINCT〉、〈群妖狂飆疾進的進擊〉、〈稍縱即逝的印象〉八篇短篇小說。
◎ 在《如果是傷懷》中,這個往事回憶係以細瑣、感性且充滿哲思的方式鋪陳出棒球文化的美學,以及這個「視景」的複雜糾葛。其中一些句子就像一記結實的安打,一點也不落俗,由此檢視,本文無疑把棒球文學的想像領域大幅開拓,且提昇到一個高度。 --劉克襄,於1993年棒球小說獎
◎ 作者所採的是一種後現代式的「諧擬」(parody)寫法,從村上出發,但進入一種反諷村上,甚至後設於村上的境地。《稍縱即逝的印象》故事以「不倫」的姊弟之情為主軸,但是卻採用了「反故事」及「反言情」的策略。從兩種「諧擬」出發,本文以「瑣碎為尚/反客為主」的敘事方式,醞釀出了一種波希亞(Baudriliard)式「拷貝比原版更真實」的獨特書寫。 --廖咸浩,於1997年全國大專文學獎
◎ 《SHANOON海洋之旅》是一篇吊詭、神祕、傳奇的小說,橫跨的空間很廣,但都與海洋有關。看完之後,會對海洋有深層和哲理的定位,因為海洋可能成為一種新的思考模式。尤其別致的,是小說中不時出現的景點,再由中發展出一個一個意味深長的故事。 --邵僩,於爾雅87年短篇小說選>
◎ 《戰事》這篇小說有很多特別的想像方式,我很著迷它像迷宮一樣一層一層的戰事,能把一個戰事延伸成很多層面,卻都能跟死亡、戰爭相關,很有特色。 --李昂,於2002年第16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


 稍縱即逝的印象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伪装小说家的诗人就现代文学创作而言,小说和新诗几乎是两个难以贯通的文类。我们常常可以见到散文/新诗或小说/散文的双能作家,却甚少见到通贯小说/新诗的作者。就我个人狭仄的阅读经验所及,我以为较为成功的是远在阿根廷的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以及,近在台湾的林耀德。(可惜的是,他们都已经挂了。)不过,就算是同为诗人/小说家,写出来的方向其实也大异其趣。波赫士的小说时时散发着灵光一闪的惊人意象,一小篇一小篇都处理了甚多其实以诗也写得来的故事。因而他的小说具有极高的寓言性和可读性;林耀德却像是一名可以随意分裂的精神病患,横跨小说、新诗与评论,灿若流星般竟然留下极为可观的作品数量。他的小说具有强烈的批判意味,矛头指向的是整个社会和历史(唯一比较失败的作品应该属与黄凡合写的《解谜人》。这件事告诉我们:在小说创作上,1+1=2的数学算式大概是不存在的);写诗的他,又能一反小说家姿态,同样直指事物的核心。这些都跟我接下来要谈的王聪威有点关系。王聪威《稍纵即逝的印象》收录八篇作品,横亘十来年。八篇作品的主题和形式当然有所差别,却隐然可以见到作者意欲镕铸的个人风格:新诗与小说的混种结合。以我个人的偏见认为,这一部小说集扣除伊格言的的导读和空白页,其实是由224页诗句组合而成,是一部诗集所伪装的小说集。而在我的理解中,新诗注重诗句字词的锻炼、语句的节奏、整体营造的氛围和意象,而早期大学诗社出身的王聪威显然将这些创作的概念放入了他的小说创作观,乃至于篇篇都透露出异质空间的况味来。君不见,《过凤南路》说的故事相单简单(家族拾骨),使用的语言文字也到了极为简单的境界(大量省略句中主词、受词和形容词),造成一篇仅有14页的小说难以卒读,大大延迟了读者阅读小说的时间感,而被迫困在文字团块里读得极慢;这显然是一种形式的试炼,但这试炼似乎又与新诗手法脱不了干系;又如《战事》、《SHANOON海洋之旅》、《PRECINCT》、《稍纵即逝的印象》、《群妖狂飙疾进的进击》诸篇,篇篇采用了情节交错、叙事观点交叉、时态反复、句型长短不一的尝试,试图达到他的小说艺术美学(《稍纵即逝的印象》一篇尤然,几乎是当作诗篇在写了)。这些短篇当中,我们又可轻易发现作者哲学的思辨。例如《战事》不直写战事,写得是一个军官的脑中战事,牵涉许多关于“记忆”的思考;又如《SHANOON海洋之旅》尽管写得怪异,但若与辑下的其它三篇合观,不难了解作者建构而出的“海洋城市”及其海洋论述是怎么一回事;而与《SHANOON海洋之旅》应属姊妹作的《稍纵即逝的印象》也解答了许多两篇之间的关连性。此外,我认为这本集子里较不一样的是《m的婚礼》和《如果是伤怀》两篇。熟读村上春树的读者可能会发现这两篇作品相当的“村上流”,是属于较为软性的抒感小说。那到底,小说与新诗的结合在王聪威的小说中有什么样的风貌?相较于波赫士,他的小说创作显然就如他自己所言,并不重故事性而偏重于技术性。这里的“技术”,恰好泄漏了他的诗人身份。兼通小说与新诗的作者之所以难产,往往在于,一般小说强调情节、故事性的推移,语言文字很可能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点;而新诗最重要的则在语言文字的掌握和运用,乃至于诗的意象经营、节奏步调。因此若要以小说观点来写诗,很可能是极为失败的诗(如伟大的小说家黄春明早年也想当诗人,不过幸好他没成功;不然我们就多了一名三流诗人,少一名一流小说家了)。王聪威小说之难读难懂,我以为在此故:你必须要以读诗的心情来读才行。早年也写诗的杨照说过一句很不错的话:“诗不是诗人的身份证,诗就是诗人本身。”我认为,这句话套在王聪威身上似乎也可以。织造虚实的板块运动初读《复岛》,其实有点搞不清楚:到底“复岛”是什么意思?这座书中人物口中的“岛”是干干净净未经命名的、看不见的岛吗?那为什么读者又可以拿起高雄市地图对照准确无误地推知这其实是指旗津呢?又或者,这其实是座仅仅存在于作者心中的“魔岛”?如果我们妄自解读对照为真实存在的高雄旗津,那么小说将无法推展铺排开它内在丰富的肌理?以上尝试提出的问句,我必须先做出解答——是,也都不是。然而,正在零与一百的极限两端之间,小说最丰厚的油脂被挤压出来了:作者只手推起了一场板块运动,织造了一座岛屿。对于“小说家”王聪威之不容易在于,前一本《稍纵即逝的印象》追求形式和实验,这次他收起了“诗人/伪小说家”的流动诗意,扎扎实实当起了土地测量员,尽管量测的仍是一座虚实交织的岛,一座家岛(a home island)。四篇小说讲述的是同一个家族的故事,当然可以依照现行分类的便利归档到“家族史小说”书写去。读者甚至也可以轻易在“家族/国族”的历史脉络本身追寻到对照的图景。只是一旦这样划分,小说肌肉更为结实隆起的部分,就很容易被“家族史小说”五字给遮盖过去:就像“小说家”仍是个伪装,这次作者告诉我们的很可能是别的什么。譬如说记忆。譬如说记忆的不可靠。譬如说记忆的重新诠释。譬如说记忆的重新诠释及其修补。首篇《奔丧》,作者稍微调动了双言装置,置换成闽南语发音,马上引读者进入一段过去的时光,一通过去已久的电话,一串过去许久许久的念头。《淡季》的场景依然存在于过去,真正使叙事者怀想的,是那宛若淡季的瘦小海滩和那长长的白色石板阶梯,以及藤蔓衍伸攀附的蓝色门里的偏房故事。《渡岛》的故事更是走进了过去的过去,那不断遭到复制的岛景、岛民及承载其上的过去。《返乡》借着两个跨越时空的返乡,共同述说了一个关于离去的故事(尽管小说里的小阿妈文诌诌的口气真不像个下人)。因此整本小说,作者所做的竟是“招魂”——招家族之魂、招历史之魂也招来了记忆之魂。就像远古埃及人喜乐的想法那样,认为人死后灵魂将会归返,所以要将肉身妥善保存。当然死去活来的过程中,有些人的心脏因为比羽毛重而再也回不来,但古埃及人约莫是从未亲眼目睹死而复生的戏码——那么作者招魂之后,那些魂魄又该如何安置呢?于是作者以笔为力,推动了想象板块,造就了复制、复迭、复杂的复岛。据说苍蝇的复眼看出去的世界并非电影上演的那样错综发散成许多块影像,而比较接近透过毛玻璃看马赛克拼贴的画面,只能对光的明暗有所辨识。作者制作的岛,其实也只能是类似复眼所见的世界那样“复馆蜃楼”(fata morgana),近看不过是复杂交错的影像。如果太逼近、太讲究,最后终会走向湮灭之路。一如《渡岛》里原版刻录对拷岛的海底基地,只能存留在爷爷的记忆之中。因为只有记忆才能成就完美,只有记忆才能造就完整;反过来说,遗留在岛上的人们只能残缺地活。所以复岛之为虚幻,才能运载泡影似的记忆,浮游在没有记忆的海洋里。所以它会是一座船舶不小心撞上的“魔岛”,可以一夜成形,一夜消逝。 王聪威著:《稍纵即逝的印象》,(台湾)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月,台币240元。王聪威著:《复岛》,(台湾)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年2月,台币270元。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只有技巧是不夠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