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上的爱丽斯》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 床上的爱丽斯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
ISBN:9787532741632
作者:[美] 苏珊·桑塔格
页数:132页

梦呓的自言自语

2小时读完,印象不深。之后看了题记,才知道几出戏背后的隐喻(桑塔格招来了几位才女的魂,让她们和爱丽斯来了个“疯狂的茶会”)。这是个关于拥有才华的女人,梦呓般对话的戏。思维跳跃。相当跳跃。她悲观,自闭。印象深的有个对比,通过台词体现出来:爱丽斯:你们不知道我一闭上眼睛我看到的那些恐怖的东西。为了不再看到这些可怕的东西我唯有一死。玛格丽特:我一睁开眼睛才看到可怕的东西。这就是悲观和乐观的差别吧。

第一次的八幕剧

第一次接触八幕剧,内容还是很平淡。这里“平淡”不是贬义。最初是想买苏珊桑塔格的《恩主》等书,尝试看看这位作家的作品为何被人们广泛喜爱。阴差阳错,买成了这本书。书中的爱丽丝在我看来有些神经质。印象最深的是她和她父亲的对话,她不停地、只说“父亲”,感觉很固执,似乎她父亲的话并没有引起她的共鸣。目前只看了一遍,但是有要看很多遍的想法。

心有戚戚焉

有一种书是你读了,然后突然发现里面盘知错节的和自己本身混乱的思绪缠绕在了一起——所以害怕读下去——又无法控制不读。就在战战兢兢和中书放下来又看,看了又搁下,几次反复,最终还是读完了。本以为可以坐下来一鼓作气的盘点下感想——因为太多太杂,竟至于说不出话来。这本小册子,于我,就是完全如此。好像明白了,又仿佛一无所知;在每个出场的女人里都仿佛看到自己的影子,仿佛自己和自己在吵架,无数个自己在说话……叽叽喳喳,无头无脑,根本谁也说服不了谁,只是出了场,暴了光——就像一百只雀儿自顾自的同时歌唱。题注的最后两句说的对啊:精神囚禁的事实。想象的大获全胜。但,想象的胜利仍嫌不够。是啊,这样虚无的意淫式的自我满足的怎可能足够?我想说,桑塔格是诚恳的,有付温暖的好心肠。这样的主题和语调,哪怕都冒出了悲怆的气味了,读过之后都还能感到后面透出的亲切。她不激进,也非愤怒的女权主义者,她能冷静的看到现实,公正而平静的传达,说明自己的立场,也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和痛惜。——这样坦荡的情怀,抹去了太多女性歇斯底里的性格色彩,就一种论调而言,剧本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立场。本来想说的开场是:我肯定不是一个深刻的评书者,就发发议论。不能当真。正准备敲出来的时候突然想起玛格丽特对爱丽斯说——别自轻自贱。这是第一条。——我就犹豫了。虽然事实是我确实只简单的对桑塔格觉得好奇,认为此人甚是不凡……但至于研究和了解,是绝对不多的。也许只是简单的8幕剧,也许是碎片、意识流似的独白和喃喃自语一样的对话使得这剧背后的含义看起来像宇宙一样浩瀚,可和微粒一样难以把握。或许我读的和你读的并无重合还相互抵触,都无妨。读出了自己,认出了自己,就好。至于只是辨认过后怎么善后,归之于各人,没办法啰嗦。如果读不出自己,觉得不理解故弄玄虚了意识流了,那么请让我衷心的祝福你,请好好善待手中已有的幸福。简单的梳理个大概做个收尾吧,还得看题注:“……一个女人因不知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天才、自己的独创性、自己的进取心,终止成为废人的太司空见惯的故事。……“……写一个无助或者假装无助的女人陷入绝望的戏。“……写女人的悲哀和愤怒……”无论如何,这是这个睿智的女人唯一的剧本,出发点是她是女人。我太年轻,所以要一读再度,要悟出新的再新的东西。

今天我去意大利

不是书评。阳光正好,坐在书架中间看一个八幕剧,床上的爱丽丝起身打开任意门,就来到了晴天的罗马旧书摊边淘书的那个侧脸,雕刻的线条让人心旷神怡贫民窟里传来管弦,众议院元老穿着长长的袍子教皇从教廷的阳台探出脑袋,不尊重地笑得玩世不恭黑白影像的奥黛丽赫本留着短发坐在派克的小车后座一掠而过哎哎哎地疾跑过去,只追到了玛莲娜妖娆的背影西西里的海风咸湿,混杂着柑橘和柠檬的清新海豚在海边召唤,诱惑你潜到深海和他拥抱与舞蹈但我只是静静地待在岸边,遥望这一段深蓝的爱情一个小孩走过来,笑嘻嘻递给我一叠胶片低头一看,是托托圆圆的脸迎着阳光,胶片里满是迷醉的亲吻举起一把伞在威尼斯的船上矗立,船夫民谣唱的悠扬岸边拜占庭的建筑在眼睛的快门里留下了一张又一张永恒经过一个回廊的转角,遇见监视器前专注的安东尼奥尼意大利你好

女人“狂想曲”

这几天接连看了好几遍《床上的爱丽丝》。 《床上的爱丽丝》,这个八幕剧本实在太简洁了,一口气看完第一遍的时候我甚至不太敢相信它就是苏珊桑塔格用了几十年时间酝酿后写出来的剧本。于是,这才有了接下来的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对这本书的反复阅读。现在我丝毫不怀疑在未来的某个时间里里我还会把它翻出来向现在这样细细看上好几遍。《床上的爱丽丝》这个剧本似乎没用到什么别出心裁的技巧。看上去它的人物、对白、道具都让人有一目了然之感,唯有灯光的安排与设置能让人感受到些许艺术家该有的匠心……我隐隐约约感觉到桑塔格用了几十年光景酝酿的绝对不是剧本创作的技巧,而是作为一个与艺术沾边的女知识份子多年来内心潜伏的创伤、隐痛、孤独与责难。据说一个女人想在文化界里用自己的头脑……是头脑而不是身体,挣口饭吃是件很相当不容易的事情。更何况这口饭还要挣得人心悦诚服,让那帮习惯把女性踩在脚底下的男人们对自己另眼相看,让夸夸其谈的文化人望尘莫及,实在太难太难了——我说的是桑塔格,她是个有天赋的知识份子,而且她成功了。那……是否存在某些与桑塔格一样有天赋却因为种种原因最终在文化界里郁郁而终的女人呢?答案是肯定的。本剧的主角爱丽丝应该就是其中的一个。按照我的经验看来,能与文化界沾边的女性,似乎都是有灵气的。“有灵气”的另外一个说法就是:女人都是“敏感”的……我曾写过一篇文章细数了敏感这种品质在艺术创作中的种种好处,但要是把“敏感”放在现实生活中,一个敏感的女人除了被忧郁的潮水淹没外似乎没有其他的选择……当然,如果足够强悍,也许可以修炼成另一个桑塔格。可问题是,敏感的女人很多,桑塔格却只有一个。这样一来,我们好像可以做出这样的结论——敏感的女人不一定能成为桑塔格,可桑塔格一定非常敏感……嗯,也就是说,桑塔格的心里可能也住满了跟爱丽丝这样从小十九岁就开始忧郁的女人的心里一模一样的魔鬼……只是桑塔格运用“独立思考”这种武器成功抵挡住魔鬼的侵蚀罢了。剧中还含蓄地揭露了桑塔格与魔鬼争斗的过程。那幕异想天开地召来了两位十九世纪美国女作家的亡灵与两位具有代表性的其他文学作品里的女主角与爱丽丝一起举行的“疯狂茶会”实际上就是对有思想的女人遇到的困惑与问题进行讨论与思考的……神来之笔。这幕剧中,桑塔格寥寥几笔就把女人的爱情、婚姻、自由、信仰、孤独、无助种种状态描摹得入木三分……这可能真的不需要多么复杂的句式,多么高难度的抒情技巧,成就这幕剧需要的也许就是桑塔格数十年来对女人这一群体的观察与思考。这让我意识到“厚积薄发”对文学创作来说,确实是个不二的真理。在摒弃了首次阅读此书时的浮躁后,带着宁静的心反复阅读,这种举动让我深刻地感受到《床上的爱丽丝》这个剧本简单、平凡的外表下蠢蠢欲动的张力……哦,这不是绝对的,也有可能是翻译的文本与语言给我带来的错觉。我想,对桑塔格感兴趣的人还是学好英语仔细阅读原来的文本吧!对我来说,无论阅读此书与写下这篇短文都是一种享受……享受错觉,以及由错觉引起的后遗症。这世上恐怕没几个人会像我这般有空吧!既然鲜有人像我这般清闲,那阅读原版的英语文本还是很有必要的……外国书,也就这样了。对了,我还认为《床上的爱丽丝》是部女人“狂想曲”。

我害怕的

这本书,深读下去,是会害怕的伍尔夫也曾经设想过莎士比亚有一个具有同样才华的妹妹。可是结果呢?恩,结果我们懂的明白和说出来,这两者的差距不仅在高度,也在内心

“混乱中明晰”

“混乱中明晰”——读《床上的爱丽斯》苏珊·桑塔格《床上的爱丽斯》是一部基于真实人物的幻想曲。爱丽斯•詹姆斯,十九世纪美国一个出类拔萃的接触家庭的幺女(而且是五个孩子中唯一的一个女儿)。父亲是巨大产业的继承人,是当时著名的宗教和道德问题作家,性格乖僻而又意志坚强,十三岁上因一次意外失去了一条腿,他是孩子们最重要的导师,在他们还年幼时就带他们几次远去欧洲旅行。据说爱丽斯•詹姆斯三十岁时决意要自杀并告诉了父亲,他在郑重严肃地一番讲道之后竟认可了她的这一决定。1884年,她移居美国,那是她兄长亨利定居之地,一直缠绵病榻,直到七年半后因乳腺癌病逝。苏珊•桑塔格说,说起一个人来,再没有比这个人的名字更有说服力也更随意武断的了。因为它让我们想起十九世纪那个著名的爱丽斯,《爱丽斯漫游奇境记》的女主角。随后,为了劝告和告慰爱丽斯,桑塔格又召来了两位十九世纪美国作家的亡灵,其中之一是天才女性艾米莉•狄金森——以终生甘做一个遗世遁隐的老处女、料理了一辈子家务的形式对付灼烧着自己的炽热的独创天赋,其一千七百多首诗作生前只发表了不到十首。另一位是美国第一位重要的女文人、作家玛格丽特•福勒,著有研究歌德的著作以及众所周知的第一部女权主义著作《十九世纪之女性》。她多年寄居在意大利后乘船返美,不幸在距纽约火地岛仅一百码左右的海上遭遇风暴而翻船,与她年轻的意大利丈夫及尚在襁褓中的孩子一同溺死。此外,桑塔格还从十九世纪的舞台上两位愤怒的女性:米尔达,所谓薇丽的女王,薇丽是一群在婚礼前因被负心男人抛弃而屈死的少女的冤魂,出自《吉赛尔》的第二幕;还有睡鼠昆德丽,在《帕西法尔》中那个一心想睡觉的受罪孽折磨的悲苦女人。事实上,这让我们想到伍尔夫的《自己的房间》中提出的那个问题:想象一下,如果莎士比亚有个妹妹,一个才华横溢、与其兄长具有同样超群的创作天赋的妹妹,将会怎样?桑塔格说她一生都在为写《床上的爱丽斯》做准备。最后,我们看到她成功了——即便是从若干年后的今天看去。当然,桑塔格也说了,精神囚禁的事实,想象的大获全胜。但想象的胜利仍嫌不够。多数人最初认识苏珊•桑塔格是从她的论著,而不是从她的文学作品,比如《激进意志的样式》,或者是《疾病的隐喻》,等等。最后,我们知道了她为什么是美国当代卓著的“新知识分子”,以及她和西蒙娜•波伏娃、汉娜•阿伦特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当然,如若桑塔格依然在世的话,她一定不会同意有人在称呼她为知识分子时还在前面加一个“女”字的)!

受困的女人

传说中现代文学都是受困这一主题的各种形式的表达。在《床上的爱丽斯》这部戏剧里面,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那个受困的女人,爱丽斯,她不仅仅被困在床上,联系到时代背景,她的才华横溢也被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束缚着。许多对话传神地表现了爱丽斯这个丰富的形象。她是绝望的,是懒散的,是思索着的。然而她终究不敌她的哥哥,不敌这整个社会的沉闷。主题是好的,但个人认为戏剧感不足。也许是因为茶会一幕,作者才觉得不得不把它变成一出戏吧,游离在现实之外,很荒诞。出去这个部分,可以用简明的对话体来实现所有的内容,我猜。连贯性基本没有,要谓之先锋,却少了一些冲击力。我是第一次读桑塔格,就读了戏剧这样边缘的东西。琢磨不出她的风格,还要补充阅读些其他吧……

随便写写

“一个女人因不知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天才,自己的独创性,自己的进取心,最终成为一个废人,”病态的社会,绝望,莫名的失落,昏暗的房间,无底的深渊,千重万重的被褥,像是伊斯兰教徒给死人缠上一重又一重的白布,鸦片,萎靡的精神,哄人的护士。对死亡的向往,悲剧在于,知识是极度危险的东西,就像是武器,也像是金钱,没有出口的时候就会招来杀身之祸。死亡意识对一个没有希望的人来说就像是黑夜,越高越黑,到了一定的高度,没有神性的温暖,也没有世俗的温暖,唯有孤独地死在一个黑暗的冰窟里。含冤而死的爱丽丝,可能就是任何一个人,粗鲁有力的小毛贼,像是古代看着冷宫的护卫一样,多么的可怕。

请注意!这是一部戏剧!

一个月以前,在东大的哲学沙龙里听张艺女士讲过苏珊•桑塔格。她是美国声名卓著的公共知识分子,女权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位作家。2004去世后,国内掀起了对她的研究热潮,近来桑塔格的儿子公开了她的几本日记,桑塔格热更加如火如荼了。我个人感觉桑塔格是个挺矛盾的人,她是同性恋,但却与一个男人结婚生子;她是个声名显赫的社会品论家,但却一直想在人们心中树立个作家的形象;“在女知识分子中,她是最美丽的;在美丽女人中,她是最有知识的。”桑塔格有很多经典之作,比如最为人们称道的《反对阐释》。艺术家都有一种矛盾的情节——希望被理解,但拒绝被阐释。艺术家们都渴望一段伯牙子期式的精神交通,但如果你试图给他们的作品搞个注脚、写个评论,他们就会愤怒不已,认为这是对艺术的简化、冷漠与亵渎。按现象学的观点,他们强调艺术品作为一种“感觉材料”向你扑面而来的时,你最直观的感受。这种感受最本质,最真实,最可靠;这种感受不需要解释,也不可能说出原因;这种感受在语言之前,不可言说,难以慰藉。比如,我听左小祖咒的歌,第一个感觉就是恶心,为什么恶心呢?我也不知道,反正就是一种扑面而来的想吐的冲动,这就是最真实的感受。左小祖咒说他不做无关痛痒的音乐,他做到了。再比如,我看到一个很喜欢的妹子,为什么喜欢呢?我也不知道,反正就是喜欢。所以不要问我喜欢她哪一点啦,她有什么优秀品质啦这类的问题,我根本回答不上来,也不想去思考。人的感情不能受理性的奴役,否则生命将陷入永恒的干瘪之中。废话不多说,今天的主题是《床上的爱丽丝》,我真的很想给它个差评。在你读的时候,一大堆如同乱麻一样的对话让你根本不知道主题在哪。当你放下书,回想一下,突然发现那些东西在你脑海里留不下任何印象。按题注中的说法,这应该是一篇提倡女性解放自我的作品,书写了女性的悲哀与愤怒,作者还特意把《吉赛尔》中的迷尔达和《帕西法尔》中的昆德丽招到这幕戏中,在每个人物出场之前,都会播放相关戏剧里的音乐。但这是一部戏剧呀!想想你就是坐在剧场里的观众,你会在意这音乐么?你会根据音乐来识别出这两个角色么?昆德丽就是在不停的睡睡醒醒,这真是对观众的一大考验呀!一部戏剧,最核心的目的是讲一个故事。海明威说过:“故事写出来后,把所有的精彩对白拿掉,再看看剩下的还算不算一个故事。”但在《床上的爱丽丝》这幕戏中,把所有的对白都加上也不知道作者在讲个什么故事。一个好的剧作者应该时刻揪着观众的心,让观众想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而看《床上的爱丽丝》时,这一秒发生了什么我都不知道。尤其是第五幕里那几个女人的对话,就像一群麻雀一样叽叽喳喳。可能有人会说,这部作品的思想性大于戏剧本身。可能有人会说,你还太年轻,这部作品需要反复读,每读一次都有收获。但《床上的爱丽丝》毕竟是一个剧本呀!如果强调思想性,如果这部作品需要反复研读,为什么不写一部小说呢?剧本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舞台上的表演,就是要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在与观众只见一次面的情况下,把它的思想传递给大家。要的就是直观、清晰、明确的人物形象,激化的矛盾冲突,表现主义的表演模式。否则,观众花了门票,在剧院里绞尽脑汁的呆上个把小时,然后满头雾水的走回家,洗洗睡了,这不是坑人么?看《床上的爱丽丝》时,让我不由自主的想到《等待戈多》。但我感觉相比之下《等待戈多》要清晰明了的多。一是因为《戈多》只有两幕,其中主要人物也只有四个,而且个性十分鲜明,语言重复,加强了印象;二是因为《戈多》中“靴子”、“帽子”、“鞭子”、“绳子”等等暗喻也相对好理解。不管怎样,作为观众的你,在看《戈多》中人物不知所云的表演之时,那种扑面而来的“虚无感”是肯定的,这样一来,作者的目的不就达到了么。虽然很富思想性,虽然“想象力大获全胜”,虽然这是才华横溢的桑塔格的唯一一部戏剧,但我还是觉得《床上的爱丽丝》不适合成为一部戏剧。

【读品•品评】张斌璐:给杨不风的一封信,聊聊桑塔格

亲爱的杨不风:一月不见,很想你!我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来向你叙述此刻的狂喜。不过在此之前,首先要向你致以歉意。最初我曾约定一篇谈论桑塔格那部剧作的短文,于是我找出了手头所有同桑塔格相关的书籍和文字来仔细阅读,但是在这一次和她的重逢中,我再度获得了无上的幸福和快感,以至于宁可把那一篇关于剧作的评论文字暂时抛在一边,却来向你慢慢阐发我心头对那个女人热忱的爱。我对她的迷恋将从她的电影迷恋开始述说,在《百年电影回眸》一文中,这个充满自信的美国女人通篇流露出的乃是对于一场逐渐失落的电影史的感伤情怀。她不惜用最高昂的语调来赞美这一贯穿于二十世纪的伟大美学变革:“喜爱诗歌、歌剧和舞蹈的人心中不仅有诗歌、歌剧或舞蹈。但影迷会认为电影是他们的唯一……电影既是艺术,也是生活。”同这场艺术的诞生相伴随的是一系列制作规范、大量的资金投入、特定的观看仪式、以及,最重要的,一种生活方式。当人们浸染了这种生活方式,甚至以这种生活方式改变了电影院之外的人群之后,世界却渐渐地将这种教会式的迷恋抛在脑后,虔诚化作了虚假的中产阶级身份标识,或者矫揉造作的怀旧情感。这里的桑塔格如同一个高雅的古典贵族,丝毫不吝惜自己的才华,却不动声色地坦白情感。我把这种气质称为“有节制的浪漫主义”,这是她独到的话语中魅力的源泉,并将贯穿她所有的著作之中。假如我要在一个男性作家中寻找到与她相类比的气质,那么这个人毫无疑问是罗兰•巴特——至少就我有限的阅读经验而言是这样。后期的巴特把传统的整体性置诸脑后,诗人般优雅地陈述自己的理论见解。桑塔格在大洋彼岸也曾慨叹道:“他的早逝令人苦恼,叫人伤心。”这两个人可以视作在同一灵魂下两种性别的延伸,然而更值得读者玩味的是,当巴特隐藏在玫瑰花丛间窃听恋人的叨叨絮语之时,桑塔格却把自己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布满荆棘的政治森林和战乱前线。2006年的中国出版了《关于他人的痛苦》的汉译本,相比早已为人所熟知的《论摄影》而言,这时候的桑塔格更加类似一名国会议员。她并不是单纯地谈论战争和摄影术给观念带来的革新,却仿佛立足在土地上切身体验着他人的生死爱欲。没错,立足在土地上,这是一切值得尊敬的人们最永恒的出发点。身在生死中,但置生死于度外,没有如此襟怀,怎会有《疾病的隐喻》?然而,当一个女人作为女人直面生死的时候,她们又将显出怎样的形象?爱或者绝望,这总不是一个轻盈的问题。时至如今,在社会学意义上关于女性主体的谈论早已陈旧不堪,在那部新出版的《床上的爱丽斯》中,桑塔格反而把眼光的焦点放在了女人的自我消蚀上。对男权的屈从和自身活力的压抑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女人形象,这个形象是历史性的,并不涉及形而上学中终极、永恒和未来的事物,她只关注那些曾经发生的以及正在发生的一切。在《床上的爱丽斯》的简介中,这部书被称作“桑塔格创作的唯一的剧本”,严格来说并不确切。在数年前出版的桑塔格文集《重点所在》一书中便曾经收录一个独幕的短剧,名叫《百感交集的皮剌摩斯和提斯柏》,后者讲述了柏林墙推倒之后人们的无望和空虚。有意思的是,分别代表柏林墙两侧的意识形态差异以一种性别对立的形式被讲述出来。两部剧作创作于1990年和1991年,时代激烈振荡,人的自由再度面临危机,而女性作为被压抑的“第二性”又获得了历史的政治寓意。作为隐喻大师,桑塔格在落笔之下的寓言往往拥有极大的丰富性,以至于读者总是深感她的捉摸不定,包括对这些涉及性别政治的后现代剧作的阅读。事实上,就《床上的爱丽斯》而言,每个角色之间的对白几乎每一句都可以被独自抽离出来,作为某人的格言或者某篇论述的题记。这种格言式的写作是桑塔格的一大特色,然而在认真面对作品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同样是来自她的建议,也就是反对阐释。所以,让我们暂时忘却战争和享受共存的九十年代吧,一起来看看爱丽斯和她的朋友们。狄金森、玛格丽特,这些女人的天才以各种方式被熊熊燃烧,却又无一例外地遭到压抑和消磨,爱丽斯在一声叹息后说道:“我还从没见过罗马,如今再也别想了”,19世纪的女作家玛格丽特则说:“没见识过罗马的人就等于没活过。”于是爱丽斯的罗马之行最后在一场梦呓中得以完成,盗贼所代表的资产阶级世界、父亲和母亲组成的家庭伦理纷纷为爱丽斯的身边构筑了厚厚的篱笆,爱丽斯就这样被双重火焰所摧毁,在历史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听到她的回声。桑塔格说她一生都在为写这部剧本做准备,这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悲剧,爱丽斯和桑塔格都在各自的床上仰望他人的风景,自始至终围绕着土星的光环。无论如何,这种情感令人难以割舍——我所指的是我对桑塔格的敬意。在网络上流传最广的某张半身照是对她极好的阐释,在画面中,她手持烟卷,现出蒙娜丽莎般的神秘微笑,神情丰富但忧伤。同样如此,亲爱的杨不风,在这份简短信件的结尾,我愿意将桑塔格的某段美丽的期许抄写在这里,这是对你,或者对我自己,最大的激励。1980年,在一篇关于罗兰•巴特的纪念文章中,她这样写道:“(巴特)他彬彬有礼,不那么世故,但适应性强——他讨厌暴力。他眼睛漂亮,总是一幅忧伤的神色……”共勉![美]苏珊•桑塔格著:《床上的爱丽斯》,冯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1月,13元。

世界是男人的

爱丽丝睡在床上,她不是没有起来的力量,只是不想起来。起来会怎样呢?去履行一个女人的义务,或者去履行一个大户人家女人的义务。参加舞会、找寻男伴、午后小憩、精致晚餐。却难以去实现框架外的理想。在一个年轻男子偷偷跑来偷东西的时候,她只是淡淡地问了句:你们那儿有女盗贼吗?可当听说女人不能爬上爬下的时候,爱丽丝失落地垂下了睫毛。难道女人就不能做盗贼吗?女人不能做这不能做那?女人真的只是一个摆设吗?爱丽丝无法挣脱社会的桎梏,于是她躺在了床上。死亡使她安心,可是为了哥哥哈利,为了关心她的家人,她却在护士的照料下活着。她一直在思考死亡,谈论死亡,别人听了要捂住耳朵,觉得她疯了。只有她知道,包括自己在内,整个世界都没有逻辑,全疯了。

桑奶奶吉祥

讓男人來讀女人的書(books of the women, by the women, and for the women),確實很難。在電影P.S. I Love You的豆瓣頁面裏,有一位小女生在論壇中提出了一個很幼稚的問題,無人回應:“男人看得懂這部電影嗎?”我記不得是哪個時期哪個評論家提出了這樣一個很常識性的女性主義觀點——每個人身上都有著“男性特質”(masculinity)和“女性特質” (femininity)的混合。祇有身上的女性特質足够强烈,幷認真地應用于賞欣,我想性別不會成爲文本閱讀的鴻溝。然而事實卻往往以不同的方式呈現。我看過《時時刻刻》(The Hours)這樣的片子,曾爲之動容,我的第一篇像模像樣的論文(還是英語的)就寫給了它。我也看過洪晃的《無窮動》這樣標榜了女性電影標簽的片子,卻是完全不知所云。由此我對男性閱讀女性文本的可能性産生了懷疑:所謂讀懂,莫不是偶然的靈光一閃?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臺譯宋妲,或許本身就是對她的不敬。女性主義者是不屑于、甚至記恨于把被貼上太過明顯的性別標簽,桑奶奶(抱歉,如果這個稱號也犯了如上所述的不敬之罪)如果算不上一個徹底的女性主義者,也是一個有風格有風度的后女性主義者吧。說道桑塔格,不知道的人恐怕會當作一個男性的名字,就像桑塔納、桑塔亞納、桑塔亞亞納一樣;而論及宋妲,稍微有點中文常識的人都會通過感受力,而不是理性闡釋,而判斷出她的性別。我認爲,桑奶奶很漂亮——我看到的是她老年的照片。高公說,她不是漂亮,是有氣質;她年青時很漂亮,跟波伏瓦一樣。有思想的女人老了都那樣。所以說,女人要想漂亮,就得有思想。說到桑塔亞納,本應該跟桑塔格是八杆子打不到一邊的陌生人(借用加繆的話語,l'etranger)。但是,男性特質在桑塔格文字裏的强化,和女性特質在桑塔亞納文字裏的强化,達成了一種互相映照的平衡。桑塔亞納的教母是他同父異母的姐姐蘇珊娜,翻成英文就是蘇珊。他博士論文的指導老師是威廉·詹姆斯;桑奶奶在《床上的愛麗斯》(Alice in Bed)德譯本題註裏寫到,威廉·詹姆斯是“最偉大的美國心理學家及倫理學家”,其兄亨利·詹姆斯則被她推重為“最偉大的美國小說家”。在這個同時擁有最偉大的兩個大師的家庭裏,還有一個小么妹,叫做愛麗斯·詹姆斯。她就是這齣八幕劇的主角。桑奶奶說,“我感覺我整個的一生都在為寫《床上的愛麗斯》做準備”。慚愧的是,我卻從來未曾為讀《床上的愛麗斯》做任何準備,這成了我對她的幾乎第一直觀印象。其他的淺淺印象來自他人,是多重反射的結果,不足為信。所以,我幷沒有怎麽讀懂這齣劇,似乎是可以原諒的。如果說我在此小放厥詞,有痴人說夢之嫌,敬請專家學者斧正。在我看來,或者說就桑奶奶寫來,這齣劇就是在“說夢”。夢境不夠真實,不够系統,虛幻,淩亂,文字跳躍感太強,讓人抓不著頭緒,就像在看一連串的網上聊天記錄,以及傾聽《無窮動》裏面那幾個中年女人的閒聊,覺得她沒說什麽,又好像說了很多很多。桑奶奶自己說了,這“是一齣關于女人,關于女人的痛苦以及女人對自我的認識的戲”。一個患病的女人,其夢囈跟愛麗斯在奇境裏的遭遇又有多大的差异呢?跟《愛麗斯漫游奇境記》的續篇《鏡中國》(Through the Looking-Glass)結尾處劉易斯·卡羅爾那句深深的感嘆又有多大的差异呢:“Life, what is it but a dream?”桑奶奶自己也說了,本劇的原型便是《愛麗斯漫游奇境記》中“瘋狂茶會”一章。全劇第五幕,篇幅占了總量的三分之一強,請來了四位女性:詩人艾米莉·狄金森和超驗主義者瑪格麗特·富勒,以及《吉賽爾》中的迷爾達和《帕西法爾》中的昆德麗,兩位十九世紀舞臺上具有代表性的憤怒女性——后兩位我聞所未聞,成了我本書的閱讀真空。艾米莉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句臺詞是:“一顆患病的心靈,就像一副患病的身體,既有痛苦的日子也有舒暢的時光。”這就是“疾病的隱喻”?勃朗寧夫人伊麗莎白,即使身臥床榻,也享受到了和羅伯特·勃朗寧愛情的歡愉。瑪格麗特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句臺詞是:“相望適合你的東西,以及適合你相望的東西,而且在這一問題上要絕對地有把握,然後就照此生活。”這就是“重點所在”?讓我想起了一句據說是一偉大的人說的話:“We don't aspire because we believe, conversely, we believe because we aspire.” 難道這就是破解女人那神聖的秘密(the sacred secret)的一條途徑?愛麗斯的身體被禁錮于床上,心靈卻在幻想中自由地飛翔。第六幕是一篇長長的獨白,愛麗斯在幻想中神遊羅馬。“必須到羅馬去”——爲什麽?伊迪斯·沃頓的《羅馬熱》也發生在羅馬——這一切都有所隱喻嗎?羅馬是一座由母狼的乳汁哺育起來的城市,不是桑奶奶生長于斯的紐約,由一群充滿開拓精神和戰鬥力的歐洲男人一手栽植起來的城市。人注定要自由?愛麗斯的自由,不過是精神的構想,當她從羅馬的雲霧中跌落下來,發現自己仍舊躺在病床上,無能爲力。她不得不喟嘆道:“這個世界上有這么多可怕的引人入勝的事在發生,而我卻身陷在這個污濁的自我中不能自拔,讓我受苦,把我緊緊束縛住,使我如此渺小。”愛麗斯終究是一個無助的女人,她想到過自殺,卻最終死于癌病。哈里(也就是亨利·詹姆斯)對痛苦中的愛麗斯說,“在某種意義上她悲劇性的健康對于她的人生問題而言恰是唯一的解决途徑——因爲它正好抑制了對于平等、相互依存云云所感到的哀痛。”哈里催促愛麗斯睡去,以便暫時忘掉這些哀痛,愛麗斯却說:“我還不想睡。再靠近些。給我講個故事。讓我感受一下廣闊的世界。我想跟你一起大笑,一起痴心妄想,一起灰心沮喪,一起睥睨世人。我的才子。”身為女性主義者的桑奶奶,是不是把她整個一生都寫進了這句話裏呢?吾薦2008-06-05

献给爱丽丝

伟大人物的生活总是有一些谜无法被解开,然而后人却热衷于此。爱丽丝的哥哥、被誉为西方现代小说的鼻祖、英语世界贡献了一个叫做“詹姆斯风格”的单词亨利.詹姆斯(Herry James1843-1916),为了避免私人生活被过分关注,甚至在生前就和友人约定烧毁彼此的通信。不过,他的一生还是被揣测和窥探着,人们带着敬意,在构成他生命的文字前徘徊,发现只言片语的新意,便觉得满足。虽然一生也没有解决自己的性取向问题,连接吻的经历都值得怀疑,不过亨利.詹姆斯写起小说却俨然一位太极高手,曲折幽远的架构令人折服,文字有如窗外之景一般葳蕤而生。在饱读了一阵之后我碰到写《小世界》(Small World )的戴维.洛奇(David Lodge),他有关于亨利.詹姆斯的蓄势兼备的“小说体传记”《作者,作者》(Author, Author,2004)让我用一个晚上就读完了,我觉得对不起亨利.詹姆斯,因为里面的八卦实在太令人沉迷了,还好,不多久我又“拔钗沽酒”买回了爱尔兰作家科尔姆.托宾的迄今最出名的作品,描写亨利.詹姆斯晚境的《大师》(The Master, 2004)。所以,与爱丽丝一家算是老相识了。关于爱丽丝的生前身后事亨利.詹姆斯的祖父是来自爱尔兰的移民并因而致富,到了他的父亲老亨利(Henry James,1811-1882)已成了当时最主要的通俗宗教信仰家。哥哥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己成了第一个美国的本土哲学家,再加上亨利.詹姆斯及其姐弟,就美国国家的文化发展而言,这个詹姆斯家族可算是“美国本土第一文化世家”。老亨利所认同的其实是欧洲丰富的文化,因而在他子女年幼时即带着一路在欧洲各地旅行,而非常特殊的,他们家里包括威廉.亨利的姐姐爱丽丝等人都有很强的“爱尔兰意识”,独独亨利詹姆斯一方面非常亲英,但又有“新美国,老欧洲”这样的见解,这都充份显露在他的作品中。他的这种认知,其实和当今美国的心情完全吻合,这或许也是人们对他特别重视的原因之一。现在能看到的爱丽丝.詹姆斯的作品有一部《爱丽丝日记》,忧郁的潮水在她年方十九岁时淹没了头脑,人们说这叫病疑症。而苏珊.桑塔格据此敷演出一部八幕的《床上的爱丽丝》“肺喜欢旅馆,…它们渴望旅馆,特别是穿堂和楼梯,还有餐厅和卧室,若是风景好,窗子关上的话。”而“心脏,喜欢漂亮、暖和的火车车厢,头脑当然呼唤着一艘远洋班轮了。”爱丽丝信手拈来的比喻是无数诗人梦寐以求的灵感。而亨利.詹姆斯,一直认为自己与妹妹也是一种互文的关系。比如亨利.詹姆斯在《鸽翼》中塑造的米莉.希尔一直被批评家们用“异质”这一考语进行分析,这个自我意识觉醒的女性形象是靠她的周围的凯特、邓歇尔、斯特林海姆夫人、洛得夫人、马克爵士以及司特莱特医生等人的观察和意识逐渐塑造起来的。这个重大场景几乎被无一例外地省略的作品,而米莉这位第三卷第五章才出场的主人公在小说结束前一百多页就淡出了读者们的视线,这种缺失地表达她存在的方法构成了双重的文本——否定的和肯定的——两者相互指涉,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正是爱丽丝和亨利两种人生命运的写照:传记中的亨利.詹姆斯就算对某人动过感情,也时常带有一种为自己写作服务以及幻想被看的目的。所以他对于自己的妹妹爱丽丝,以及最有可能成为他终身伴侣的明妮.坦普尔,都是同样的冷酷,明妮因病去世,生前非常希望詹姆斯能带她一起去罗马过冬,而詹姆斯恐对自己的创作有妨碍,也不愿意被束缚,拒绝了她的恳求。她死后,詹姆斯反而坦然了,他觉得她活着不知道该拿她怎么办,但她死了,“他可以控制她的目的地,给她她想要的经历,并将戏剧性赋予一个被残酷缩短的了生命。”原先的一丝愧疚也很快被写作的激情所代替。相对应的,而纤弱又感情丰富的爱丽丝却时刻还有另一种游历,心的游历——当她闭上眼睛面对无边黑夜,听任心灵在一无所有的空间漫游,她看到了一个无限狭小又无限广大的罗马城。尽管这对兄妹彼此始终保持着各自的风格,但无疑爱丽丝是亨利.詹姆斯作品展现出的强烈的女性气质的外部来源之一。关于爱丽丝的那场疯狂的茶会谈到爱丽丝的芳名不难让人们联想到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遇记》。桑塔格将一个才华出众而又倍感茫然困惑的女人与发现成人世界残酷的维多利亚时代小女孩混同起来,借用了卡罗尔书中最著名的“疯狂的茶会”为原型(“虽然实际上貌合神离”)创造了《床上的爱丽丝》这部作品。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桑德拉.M.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在《阁楼里的疯女人:妇女作家与19世纪的文学想象》中对19世纪重要的女作家做了整体性研究,作品中自己探讨了父系家长制统治下女性艺术家的境遇问题,而作者本身对她们所提出的问题的解答显然也是错综复杂的:“通常在某种意义上是作者的复本——具有她自身焦虑和疯狂的形象。事实上,大部分出自女性之手的是个和小说虚构出这样一位疯子;只有这样,女性作家才能在她们自身独有的、分裂的女性情感上得到平衡……”疯女人的形象象征着一种微妙的文学计策,按照吉尔伯特和格巴的话说,这种计策赋予了十九世纪女性小说以革命性的锋刃。在桑塔格的《床上的爱丽丝》中以幽灵身份参加疯狂茶话会出现的艾米丽.狄金森正是这么一位靠遵从父系家长制文学标准途径获得真正的女性文学权利的作家——以终生甘愿作遗世遁居的老处女的形式对付灼烧自己的炽热的独创天赋(狄金森1700首诗在生前发表了不到10首)。吉尔伯特和格巴极具诱惑性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显然不那么适用我们的主人公爱丽丝,但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天使与恶魔、甜美女主人公和咆哮的疯女人是作者自我形象的几个方面,由此还可以扩展到一些列二元对立(binary oppositions)的关系,囚禁与逃脱、疾病与健康乃至文章的片段与整体,都可以用以解读女性文学对于自我的认识。虽然爱丽丝和另一位“疯狂茶会”的嘉宾:愤怒的米尔达(出自《吉尔赛》第二幕,薇丽们的女王——薇丽是指那些在婚礼前因负心男人抛弃而去死的少女冤魂)相比就显得那么羸弱,但是在第七章里爱丽丝和小偷的对话却赋予了“女性主体”这个陈腐不堪的主题赋予了新的意义:本来是写尽了愤怒和悲哀的一出戏,桑塔格反而把眼光的焦点放在了女人的自我消蚀上。然而隐忍不应该仅仅是女人的名字,女人在这个世界该如何生存?女人自身的独立价值在哪里呢?看看题注吧: “……一个女人因不知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天才、自己的独创性、自己的进取心,终止成为废人的太司空见惯的故事。”女人以不同的形式绝望着,我们是很能忍受痛苦的。这样,桑塔格笔下的爱丽丝带着对男权的屈从和自身活力的压抑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女人形象,这个形象是历史性的,并不涉及形而上学中终极、永恒和未来的事物。桑塔格她不激进,也非咆哮着的女权主义者,她能冷静的看到现实,公正而平静的传达,说明自己的立场,也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和痛惜。——这样坦荡的情怀,抹去了太多女性歇斯底里的性格色彩,就一种论调而言,剧本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立场。在网上的简介中,这部书被称作“桑塔格创作的唯一的剧本”,严格来说并不确切。在苏珊.桑塔格文集《重点所在》一书中便曾经收录一个独幕的短剧,名叫《百感交集的皮剌摩斯和提斯柏》,后者讲述了柏林墙推倒之后人们的无望和空虚。有意思的是,分别代表柏林墙两侧的意识形态差异以一种性别对立的形式被讲述出来。两部剧作创作于1990年和1991年,时代激烈振荡,人的自由再度面临危机,而女性作为被压抑的“第二性”又获得了历史的政治寓意。作为隐喻大师,桑塔格在落笔之下的寓言往往拥有极大的丰富性,以至于读者总是深感她的捉摸不定,包括对这些涉及性别政治的后现代剧作的阅读。事实上,就《床上的爱丽斯》而言,每个角色之间的对白几乎每一句都可以被独自抽离出来,作为某人的格言或者某篇论述的题记。这种格言式的写作是桑塔格的一大特色,也是每次与桑塔格作品重逢必有的喜悦。 亨利.詹姆斯声明日隆,是因为他将人生献给了文学。可是当他的剧作《盖·多姆维尔》一败涂地,猛烈的挫败感取消了其它可能性。落魄的亨利活脱脱就是萨特忧虑且彷徨的“多余人”, 《大师》的末章,亨利.詹姆斯顿感时代飞奔,自己兀自老去。在极端的孤零、对情的缅怀中,他将自身和沧桑的老城划上了等号。整理她的遗物,并将她的衣物沉入湖水,那是书中最伤情、最迤逦的片段,象征大师青春和情感的衣衫、连同威尼斯古丽色残的背景淹没在一起,足以囊括他一生颠沛孤寂的写作人生,尤其是凄怆的晚年。 这是一种种近乎消失的存在感让他忧虑不堪的伤情。尽管十年后,萨特才出生在巴黎。 这时候,我们何不一起来看看爱丽斯和她的朋友们。狄金森、玛格丽特.福特,这些女人的天才以各种方式被熊熊燃烧。实际上,爱丽丝能走,因为“死鱼也得游”,历史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听到她脚步的回声。但是,她们却又无一例外地遭到压抑和消磨。盗贼所代表的阶级世界、父亲和母亲组成的家庭伦理纷纷为爱丽斯们的身边构筑了厚厚的篱笆,她们就这样被双重火焰所摧毁,于是只有沉浸在重复的调子里,然后渐渐老去,就像兰慕别墅外面夏日黄昏的光线,映照出无数回忆的尘埃,令人不胜唏嘘。桑塔格说她一生都在为写这部剧本做准备,这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悲剧,爱丽斯和桑塔格都在各自的床上仰望他人的风景,自始至终围绕着土星的光环。“男人不是将女人变成娼妓就是变成天使。”尽管桑塔格以她极端的方式解构了男女之间的关系,而她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也没有找到和男人和解的方式。在桑塔格的晚年,她和一位女摄影师住在一起,在孤独和衰老中死去。

看来我的功课还不够

看了一遍,无法理解,无法领悟,但我也不着急,就让这些文字在心中沉淀,如果哪天有什么境遇能让我灵光一动,那就好了。我喜欢有盼望。

阐释女性

苏珊•桑塔格是不应该被阐释的,因为对她的任何阐释似乎都是对她本人的挑战。然而,我却不得不对《床上的爱丽斯》做出自己的阐释。我知道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对自身的了解往往是自以为是的了解,接下来的阐释又往往陷入极端。积极再到激进,剩下来的可能只有极端的恶果。我希望我一直保持着理性的观点去看待它。这是一出关于女人的戏。我觉得所有的女人都应该去阅读它,然而她们是否会和我一样持肯定的态度去欣赏它,我深表怀疑,也许她们中的很多人持的是不屑一顾甚至否定的态度。因为,即使是现在,很多女孩也仍然以结婚生子作为她们的终极目标,甚至在大学的某课堂上,我亲耳听过如此言论,所谓接受高等教育种种只是作为将自己“高价售出”的筹码罢了。老祖母格里尔50年前的书中的幽灵仿佛走了出来,活生生地来到了我们的面前,让人胆战心惊。半个多世纪已经过去,在这半个多世纪里“解放”的呼声从未停息。它停息不了,因为革命并没有完成,漫长的进程中还没有过一次彻底的胜利的实例。革命是如此艰难,甚至在某些顽固的地区,启蒙教育都没有完成,还有太多人没有接受这个观念。我们在大多关于波伏娃的介绍中都可以看见这一句话:萨特的终生伴侣。而关于萨特的介绍中却鲜见相似的说明。在这个始终以男性为中心的世界里,即使是波伏娃也不能例外和免俗。女性艰难地生存着,她们的痛苦到底是什么,痛苦的根源又是什么,我相信这一切如同河流一般深沉。忧郁的潮水在十九岁时淹没了爱丽斯的头脑,她曾经试图鼓起了断自己的勇气,她曾经备受各种莫可名状而又极度难缠的疼痛的折磨……她死时四十三岁。这是一出关于真实人物的臆想的戏。第一幕和第二幕是爱丽斯与护士的对话。第三幕和第四幕分别是她与父亲和哥哥哈利的对话。第五幕即是极富想象力和戏剧性的茶会,她邀请了四位赫赫有名的女性,母亲的灵魂也不请自来,当然,那只是简短的插曲。第六幕是爱丽斯近乎梦呓般的独白。第七幕则形成了全局的一个高潮,夜贼闯入了爱丽斯的卧室,她开玩笑般的与夜贼谈起话来,其中又插入了哈利对她的看望。最后一幕又以爱丽斯与护士的对话结束了全剧。短短八幕剧中出场的人物相当有限,大段对话和独白又使整部剧类似于心灵的拷问。它是简单的,又是意义深刻的,关于女人的痛苦和女人对自我的认识,它作出了深度思考。大多数的女儿只是循规蹈矩地走着与她们的母亲、祖母相同的道路,她们从没有思考过自身的需求,作为女性的自身价值,所以她们可能从未感受过那种痛苦。女性的才华变得湮没不闻,“并非只缘于缺少鼓励而湮没不闻,因为对女性的种种要求,诸如妩媚动人、耐心体贴、相夫教子、贤淑温顺、敏感多情、三从四德等等,所有这些都必定是与巨大的创造性为了发挥出来所必需的自我中心、积极进取以及对个体的漠不关心相抵牾甚至格格不入。”政治家、科学家……所有这些尖端上层的社会核心力量中女性的数量总是居于少数。女性总是不如男性的集体意识就是这样根深蒂固,其中又包括了许多女性在内。并非女性不如男性,权利主体排斥着女性参与其中,同时也基于“一个女人因不知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天赋、自己的独创性、自己的进取心,终至成为废人的太过司空见惯的事实”,女性到底需要的是什么?不断修饰容貌以取悦男人,追寻所谓的爱情,或者更功利性的婚姻,怎样做好一个全职太太……“你一定得报复,男人把女人变成妓女和天使,你怎么能相信那个,你没有自尊吗?”米尔萨那强有力的诘问一直回荡在耳边。福勒则宣传女性有“追求内在自由的权利”,所谓的内在自由应该包括心灵的充实、智识的成长、理性与创造力的激发。她并没有否定女性作为“母亲”的角色,但母职是女性生活的部分而非全部,女性必须超越特定的家庭关系去追求自身的丰富与充实。我从不认为母亲应该为家庭、子女放弃自己的个人事业和个体发展的观点是正确的,那只能抹杀女性的个体独立性。我从来欣赏那些坚强并独立的女子们。既然女人在今天有取得经济独立的契机和能力,为什么她们仍然不能过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就如同男人一般,她们也有选择的权利。虽然其中的痛苦感是必然存在的,但是我仍然能见到无数先驱者的形象,坚定的、悲哀的、痛苦的、愤怒的……驱赶着我们。桑塔格绝不是一个落伍的老学究,虽然这样的形容与她本身的形象并不相符,但是在我眼中,她就是那个很酷的听着摇滚的老祖母,永远保持着先锋的姿态。但是,想象的胜利仍嫌不够,我们都了解。任重而道远。

聪明吗?

她如果是个为聪明而困的女人.我们说她不聪明. 若总是破截和杀害提在口.她莫非不感到无趣? 若只是一个梦..我想我也可以有一个梦在一天... 那是我们太多话了,就自说自话了

床上的爱丽斯

苏珊桑塔格在当代被誉为美国知识分子的良心,以对摄影方面的美学理解,广博的艺术见解和鲜明的女性主义旗帜而闻名。这部《床上的爱丽丝》是她的八幕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她对于女权的自我认同。爱丽丝一词,出自《爱丽丝梦游仙境》。当年著名的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曾在著作《自己的房间》做出一个假设,如果莎士比亚有一个妹妹,叫做爱丽丝莎士比亚,她是否会因为哥哥的才华而变得平庸?传统社会对于女性的定义温柔贤淑,三从四德这些要求显然会限制一个人作为艺术家的创造性与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的消亡导致的个体沉沦是一种怎样的社会现状……基于这个想象,苏珊桑塔格以美国著名小说家亨利詹姆斯的妹妹爱丽丝詹姆斯为原型,写了这样一出戏。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儿,在她的两个极度优秀的哥哥的压抑下的生活状态(她的大哥威廉詹姆斯是美国最出色的心理学家),在某个混沌的夜晚,这女孩参加了一场属于她自己的爱丽丝茶会,茶会上有两个幽魂,艾米莉狄金斯,玛格丽特福勒。前者从二十五岁开始闭门索居,过着僧侣般的生活,但在她去世后人们发现了她的千首诗作,这些诗作为她赢来了极高的声誉;后者是19世纪最出色的超验主义思想家之一,同时,作为第一位女权主义者,她提出的“女性气质”和“姐妹情谊”等女权理论观念,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现实世界和象征秩序中为自己争得了一席之地。另外两个在茶会上出现的人物则是小说中的两个女性角色——芭蕾舞剧《吉赛尔》的第二幕中出现的弥尔达女王,她率领一群幽灵向负心的男人报仇;瓦格纳著名歌剧《帕西法尔》中的女妖孔德丽,因为罪恶而一直想要睡觉的可怜人。这四个人和爱丽丝在茶会上畅所欲言,却发现这些女人都是沉重而悲伤的。当茶会结束的时候,一个小偷闯进了爱丽丝休息的房间,爱丽丝和小偷的对话营造了整出戏的高潮……据说,桑塔格在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正在排练皮蓝德娄的一出剧,然而这个故事中并没有太多的空间突破,这是皮蓝德娄最有名的特质,出现在《六个寻找作家的角色》里,但对于场景本身的叙事突破和虚实结合,桑塔格做了极多的尝试。在最初爱丽丝和她的护理人员的现实场景里,护理人员演奏的钢琴曲就是帕西法尔,而在茶会上,还出现的一个游魂则是爱丽丝的母亲。其实,从一个男性视角来说,这种女权主义的作品对于我的共鸣是一种弱势群体的被排他感。人们总是在无法理解中度过一生,尽管这期间所有的人都在试图交流。剧中的女主角爱丽丝,从没有和别人坦诚地交流过,无论是现实生活,茶会,或是最后的那个小偷,无法理解的根源一方面是现实,另一方面则是现实在心里结成的枷锁。就如这个题目所说,爱丽丝将自己困在了床上,其实,她完全可以下床,只是她告诉自己,她走不动了!

床上的爱丽斯:没有高潮的内心戏

穆肃戏剧笔记之:有一天,爱丽斯照例在家里睡觉,后来了一个年轻夜贼,在他正在鬼鬼祟祟收拾房中细软之时,爱丽斯醒来,她没有惊恐,没有愤怒,她只是平静地告诉他:“拿上那个镜子”。那个镜子在第二个抽屉里,那镜子是镀金的。在此之前,镜子是爱丽斯这个幽闭的姑娘映照自我世界的最佳工具,夜贼来到时,已经是《床上的爱丽斯》这部戏剧的倒数第二幕,也就是第七幕,当夜贼把镜子拿走后,在最后一幕剧中,爱丽斯放弃了与灵魂对话的努力,她只想“让我睡吧。让我醒来。让我睡吧。”《床上的爱丽斯》是美国公共知识分子苏珊•桑塔格唯一的剧本,八幕剧,在我看来,这部剧很难公开上演,它更像是一部没有高潮的内心戏,缺乏戏剧冲突,充满隐喻、暗示和形而上的独白。从剧情上来看,第七幕“爱丽斯与夜贼”的故事算是最为通俗近人的,但即使如此,夜贼也被苏珊•桑塔格用来代表“那个压根就顾不上什么心理病患这种资产阶级奢侈品的世界”。而爱丽斯,却仅仅只能代表她自己。她是一个女人,一个真实人物,爱丽斯•詹姆斯,出生在十九世纪美国一个出类拔萃的杰出家庭,她有两个名扬天下的哥哥,一个是19世纪著名作家亨利•詹姆斯,另一个是19世纪伟大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爱丽斯与其兄长一样,有着超群的智慧,也是一位世人皆知的女权主义偶像,但她19岁起就为抑郁所困,曾试图鼓起勇气了断自己,最终在43岁时死于疾病的折磨……《床上的爱丽斯》则是基于这个真实人物的幻想曲,更准确的说法是,在爱丽斯身上,嫁接了许多苏珊•桑塔格想要表达的一些东西:对灵魂更自由的幻想、对自身的深度反省、对世界的真正看法……“反对阐释”的习惯立场在这里消失,苏珊•桑塔格对这部剧反而有些“过度阐释”之嫌,在她所写的《床上的爱丽斯•题注》中,她对剧中角色的来历,对想要表达的主旨,编剧的一些技巧,都进行了坦诚的交待——“一出关于女人,关于女人痛苦以及女人对自我认识的戏……我感觉我整个的一生都在为《床上的爱丽斯》做准备。”她如此重视的爱丽斯,在剧中敏感、自我矛盾,孤独,这与她本来想要塑造的形象基本吻合,“她情感的诸多变化与茫然困惑以身体尺寸与比例随意变化的形式体现出来”。这完全是一个精神囚禁,生活遁世者的形象,无论是在她与父亲、兄长谈话时,还是在第六章中独白时,爱丽斯都仅是一个在“意识中旅行”的女人,面对生活,她是个无能者。一个有趣的阅读发现——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苏珊•桑塔格和这个她亲自塑造出来的角色,恰恰形成两极鲜明的对比。在美国,苏珊•桑塔格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她对社会现象,尤其是时政热点尤为关注,比如美军在伊拉克的虐囚事件、以色列与巴载斯坦的斗争,她都积极参与评议,最终为自己赢得了“美国公众的良心”的称号;而爱丽斯恰恰相反,她幽闭在床上,只有靠想象聊以自慰,她拥有天才的智慧,却不屑于将之投放到世俗生活中,她更愿意时刻休察内心的细微变化。一个站在社会道德的最前沿,一个缩在个体灵魂的最深处。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刻意的定位,为读者带来了一份想象:苏珊•桑塔格与爱丽斯,其实是同一个人物的两种命运分身。或者说,剧中每天与床为伴的忧郁爱丽斯,就是现实中斗士桑塔格臆想中的另一个自我。她把对这个分身的所有想象,都倾注到了爱丽斯身上。两个分身,哪一个更符合她最真实的内心?这个问题很难有结论,在这部虽然简薄,但却可视为解读苏珊•桑塔格自身灵魂的“密码书”中,苏珊•桑塔格藏起了她对爱丽斯的看法,既不怜悯、同情,又不认可、美化。爱丽斯成了一个与己无关的“局外人”。

站在樹頂的絕望病人

我這篇東西嚴格意義上不算什麽評論,如果你願意讀下去,那麽請至少做到兩點:一,讀過這本書;二,暫時心平氣和地拋弃你的性別。我寫的,只是我的閱讀筆記,很簡短很淺薄。此外,如果你對這個劇特別重視之特別迷戀之,想最大限度地理解,那麽,就別讀這文了。我覺得除了閱讀作家其它作品外,至少還應該去感受一下這麽些作品:《黛西-密勒》,《吉賽爾》,《帕西法爾》,《如妳所願》,《十九世紀之女性》,以及,艾米莉-狄金森的重要作品。幷且,你得有繼父,還得是個長年忍受病痛的病人,更得有一些同性戀傾向,甚至得有過離婚和吸毒經驗。別無它法。我嗎?我只是個擅長制訂計劃的懶人,可能連作家作品都讀不全。而且,如果有人大方地送我觀摩該劇的入場券,我也不願意挪動身子去看。這也是爲什麽我竟然要讀兩遍才敢做讀書筆記的緣故。它,是一服藥效極端强大的催眠劑。此前,我從來沒有讀過如此令人昏昏欲睡的劇本。上段的意思是說,文學角度看起來,這委實算不上一部出色的劇。雖然有很多矛盾衝突,也很激烈,但在表現上一點兒也不刺激。我以爲,大多數的戲劇觀衆應該和我一樣,更喜歡重口味的劇,換句話說,就是你恨不得沖上舞臺去關照演員應該如何如何那樣子的劇。舉例說明:我小時候有一次去同學家,瞥見他母親在激動地觀賞《蝴蝶夢》,當年那位中年婦女當時的神情,看上去,簡直快要拿起菜刀猛砍電視機了——電視畫面是房屋失火,女管家一張恐怖老臉的特寫。但我不能否定桑姐的思想高度。其敏銳洞察和無情批判也屬一流。這個劇不複雜。在一定程度上,把它看成是作家的心靈自白並不算什麽曲解。第一幕,奠定基調。第二幕,護士是個冷漠的旁觀者,也是俗世女人的一個代表,兩人對女人魅力理解上的矛盾是重點。第三幕,我理解成對于少年立志方向的迷惑、懷疑。當然,假如我只讀到爬上梯子取下磚頭一樣的厚書舉過頭頂又放到父親的手上並問能否自殺的劇情的話,我會理解成後悔。但是,落幕前的臺詞是——父親:“我只有一個要求。不要操之過急。不要讓那些被你拋在身後的人痛不欲生……”愛麗斯:“有沒有個我能沉進去的洞?我是否得首先沉入睡眠?”(注意:這是一個和我的鉆洞人生理論多麽接進的思想啊!)第四幕,貌似謙虛地强調自己的智力和意志。第五幕,對于女性生活的徹底絕望。愛麗斯對以下四種典型都不嚮往:才華橫溢隱居獨處的老處女,性格堅強私奔成親的女才子,在俗世中傾注熱情最後卻被男人無情拋弃的,以及,被生活的各種苦難折磨得心灰意冷只想逃避的。這一幕中,也借了昆德麗來表達對男女肉體關係的厭倦,或者說,糾結。第六幕的臺詞晦澀了些,姑且理解成堅持思想獨立,渴望包容一切吧。(渴望,不是願意,也不是能够。)第七幕,最終,對物質也極度忽視。第八幕,在冷漠的旁觀中絕望離世。這實際上就是《浮士德》的女性濃縮版。雖然陰暗窒息,卻也冷靜犀利。然而,作家為德文版寫的題注多少泄露了她的隱秘之心。這段文字裏面,在某些部分,過分地强調了“女性”這個字眼。比如,說到艾米莉,特別例舉了一下詩人一千七百多首詩作在生前只發表了不到十首這件事。自然,女性直到如今在許多領域內還是處于相對的弱勢;但是,只要人類一天還在直立行走,就一天也不可能做到男女絕對平等。實際上,艾米莉這種遭遇,古往今來許多男人也同樣在類似地經歷。諸如此類的蛇足不要也罷。?從許多臺詞來看,桑姐是個透澈的有趣人,但在1990年,57歲,達到了這樣一種高度的時候,還在為這些而苦惱,是我萬萬不能明白的。她在題注最後寫道:“精神囚禁的事實。想像的大獲全勝。但想像的勝利仍嫌不夠。”依我看,部分程度上,囚禁她的精神的,也許是她本人吧。這部短劇,使得我這麼樣一個陽光的油滑男性,都感到生活沒有一絲希望和樂趣。題注里,她還說一生都在為寫這劇本做準備。這句話,我寧願將之看成裝飾的廣告語。最後,思維跳躍下,看看孟德斯鳩的這句話:“如果同一個人或同一個要人團體、貴族團體或人民團體來行使這三種權力,即制定法律的權力,執行公共决議的權力,和審理罪行與個人爭端的權力,那就一切都完了。”他說的雖然是政治。但,轉移到個體的”人“身上,又有哪一個不是這樣的?我們,男人和女人,都是自己生活的立法者,司法者和審判者。因爲有不可能完美的“人法”,那麽,誰都是病人,誰都是這麽痛苦的。誰也都是站在某棵或高或矮的孤獨的樹的枯頂絕望地期盼著能躲在被褥堆積成的深洞里的——假如,病房外沒有一絲一毫陽光的話。

自我

护士是现实中的旁观者。兄长代表男权。他们一直鼓励爱丽斯能起来,可她不想,她拒绝。贼的出现反而使爱丽斯站了起来,说明她的很深的反叛意识。她不怕,显现她的勇敢。她最后劝他做更有意义的事,说明她想拯救别人同时也想拯救自己。疯狂的茶会中出场的人物都代表着某类人或思想。米尔达带着极端外露的报复,昆德丽试图通过睡觉来逃避,艾米莉隐忍,玛格丽特强调女权,她们展开的谈话是爱丽斯内心矛盾的一种相互辩驳。古罗马是爱丽斯向往的理想的世界,因而能靠意识在其中漫游。然而又不尽完美,总有现实的影子,如小男孩的姆指。闪回的那幕,和父亲的谈话,是对男权世界的询问。有关自杀的问题,只是不愿被困扰的极端方式。最后一幕,爱丽斯要和护士讲故事,没有大团圆结局的我们就不讲。说明爱丽斯是向往美好的。剧本名为床上的爱丽斯,是现实中的梦幻仙境。要么妥协要么反抗。这是作者苏珊'桑塔格的思考。她说:“一出戏,然后是一出写女人的悲哀和愤怒的戏;而最后,成了一出书写想象的戏。精神囚禁的事实。想象的大获全胜。但想象的胜利仍嫌不够。”---向苏珊致敬!

谁能读懂女人

在读这本书在书店的角落里读到第六章,女人的思逻辑很奇怪,尤其是才女,思维的曲线很曼妙,也很复杂,又带又细腻。书读到一半,只能读懂五六成的意思,剩下的就要靠领悟还有今后的机遇,若是发生类似的事,便可以以书来聊以自慰。其实女人有才,有时候是悲剧,因为有才的女人生活必定是不幸的,看得明白透彻,能感悟到别人所不能感悟到的东西,这是有所经历,并且注定是不幸的经历所造就的。有些女人懂得收敛才华,日后相夫教子,生活或许美满,却平淡,也或许中庸,终有一天会感慨已逝的才华。有些女人用尽才华轰轰烈烈地度过一生也没有什么错误,留下传世的芳名,那份苦楚却只有个中能体会,旁人终究只是用眼睛看,心若是能感应,也只是对其他人的一种表态而已……

生命是个勇气问题

薄薄的一本《床上的爱丽斯》,用一个小时时间看完。对于苏珊桑塔格的书,一个小时只能是看个印象。爱丽斯生在一个有着四个聪明的有成就的哥哥、父亲是个博学多识的人的家庭。那个年代,女性还被社会习俗所限制,纵然有满身才智也无处表现。世界是男人的。于是爱丽斯从小厌世。(她父亲并没有限制她读书。)二十岁时还郑重同父亲谈起自杀这件事。父亲尊重她的决定,而她终究没有自杀,只是依然困在个人的忧伤思绪中,困在无法施展个人才智的社会中,直到四十几岁因病去世。书里表现出来的她,终日躺在床上,不愿下床,不愿到外面的世界走走。玛格丽特,十九世纪的著名女作家,一个女权主义者。她的人生态度跟爱丽斯截然相反。爱丽斯说“生命不光是个勇气问题”,玛格丽特却觉得“生命恰恰是个勇气问题”爱丽斯没有勇气过自己想象中的生活,她想去罗马可是她却一生困在家里。是她首先限制了自己的意识,于是意识限制了她的行为。她大概认为是时代毁了她,因为时代鼓励男人创建伟业,却要求妇女温柔贤惠待在家里碌碌无为。同样是十九世纪,书中出现了两个杰出的女性。一个自由随性的生活,玛格丽特。一个生前暗地里创造自己的作品死后才让作品流传于世(生前只发表过不足十篇),艾米莉。艾米莉大概也和爱丽斯一样,受世俗想法限制较深,但是她比爱丽斯可贵的一点是她创作了很多诗歌。即使没法子同男人一样在生前将作品发表让世人品读,但至少她在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上付出了才智。而爱丽斯,却懦弱,踌躇不前。她连努力的想法都不敢有。第七幕剧出现了一个小偷。小偷进入爱丽斯的房间准备偷盗。爱丽斯醒了却没有喊人来,相反她叫小偷偷走A偷走B偷走许多东西。小偷没有遇过这样的人,甚是惊讶。爱丽斯还因此下床了,在这之前无论护士、哥哥哈里如何叫她下床她都拒绝。小偷临走时对爱丽斯说“我仍然觉得你可以做点更有意义的事,别白白浪费了你的时间,你的青春,你可怕的精力。外面的世界多么广阔。”最后一幕,爱丽斯终于下床了。是个好的征兆,不是吗?>·陷入人生无意义、一切都是虚空的低落情绪中成了和大姨妈一样的月月都要来一次的事。这在有些人眼里很是“为赋新辞强说愁”。有些时刻也自我怀疑是否真是无病呻吟。但绝望是那么真实,汹涌席卷,你无力抵抗。也想,在看清这个世界虚无的本质下爱它,努力的生活。“我仍然觉得你可以做点更有意义的事,别白白浪费了你的时间,你的青春,你可怕的精力。外面的世界多么广阔。”这句话让我想起一个朋友,他说过类似的话。当他试图扭转我的悲观想法,我会生气。却其实,我对勇敢的矗立于世界充满遐想与渴望。只是常常,被害怕扼住脚脖子。2011-12-12 14:23:38

天才。女人。悲剧。

在这个愚笨的世界上,每一个天才的诞生都是一个悲剧的开始;但悲剧是很美的,不能被愚人欣赏的美。在这个男权主义社会里,每一个天才女人的诞生都是一个更惨艳的悲剧的开始;美得那么孤独,孤独。爱丽丝*詹姆斯爱米莉*狄金森玛格丽特* 福勒简* 奥斯汀……太多太多女子因为其才华太过卓绝而不能为俗世接受于是要么沉沦俗世才华湮没不闻要么彰显自我与外界格格不入天才+女人这两个透着无限悲哀的词语一旦组合到一起一切美的丑的悲的喜的都相形见绌它超越任何真实的感知的悲剧性

书摘:一些深谙我心的。

精神囚禁的事实。想象的大获全胜。但想象的胜利仍嫌不够。 第二幕:在屋里里足不出户的爱丽斯:我在这儿看得更清楚。第三幕:爱丽斯:父亲我已经已经爬到了树顶再没有去处了。爱丽斯:绝望就是我的正常状态。父亲:真实发生的事情没有一样具有丝毫的重要性。父亲:迄今为止我都在按部就班地过着我的生活结果我无法看到它的边界。爱丽斯:给我生命的是我的母亲。第四幕:哈里:聪明不过是一种强度形式,或者说就是强度的形式。爱丽斯:我想谈什么就谈什么。结束也可能不止一种。也许我还能侥幸逃脱。也许事到临头一切都变了样。哈里:你小时候有过快乐的时光吗?我是说这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你肯定也快乐过。没有谁一生下来就是绝望的。你肯定啥也快乐过。我为什么不记得了?(含泪)我认识你一辈子了。爱丽斯:不。是我认识你一辈子了。你比我大。哈里求你别哭。第五幕:艾米莉:需要就像一朵花,而我已经准备好了我花一样的微笑。爱丽斯:我对我自己而言就是个麻烦。(大笑)... ...死对我来说就是密友和安慰... ...我活的太轻飘飘的了我需要些重量。昆德丽:你可以说我想睡是因为我在受罪,也可以说我在受罪是因为我老想睡。爱丽斯:我在背叛自己。玛格丽特:我曾是多么活跃。(吸烟)可现在我已经不再是我自己了。玛格丽特:大家总是给我建议,说是为了我好。事实上,他们是不想让我搅得他们难堪。玛格丽特:女人以不同的方式绝望着。艾米莉:人无法正面地去思考死亡正如人无法正视太阳爱丽斯:... ...我们都已经被父亲教育的觉得死不过是种现实而生命不过是桩实验。爱丽斯描述已亡的母亲时爱丽斯:... ...因为她已经到了终点,而我们全都兴高采烈地往那儿奔呢。艾米莉:命令沉下,问题就会浮起。* 第六幕: 这出戏里最深得我心的一幕,每一句都好精彩!爱丽斯:在我的意识中,这应该是世上最美的城市,虽然别人都说是巴黎。有人说是威尼斯,可威尼斯背负了太多盛名,而且威尼斯使所有人都想到死。可罗马却让你想到生,当我在意识中到达罗马时我会这么想... ...在我的日记中描写它,我将用画笔来勾勒它——没错,有一个记录她印象的观光客。我将会非常谦卑。我算得了什么,跟罗马比起来。我是跑来看罗马的,并非罗马跑来看我... ...倘若我确曾看到了所有那些美丽的事物我知道那也会使我非常快乐,但我不知道怎么跟它分离。我到什么时候才能餍足。我会深深依恋上罗马我会想永远待在那里。我永远都不会餍足。我将漫步在大街上穿越无数个广场可又总会有另一条大街,别一番风景。透视的远景,眼前的柱廊。无数的见方碑。还有猫咪,无家可归,肆无忌惮... ...我孤身一人在各个教堂闲逛,甚至可以偷偷地穿越我自身。我想穿越自身,我觉得这没什么不对,可我不想让任何人看到我... ...新时代的各种迷信。在意识中我被紧紧地锁定在我生活的这个时代不论我喜欢与否。(稍顿)知道这个也是靠意识的力量。它使我在相当程度上超越了自我。我能变得非常之大并看到自己非常之小,而那仍旧是我,在我的意识中。在这个新的,丑陋的时代。是很丑陋,没错... ...而且我是在我的意识当中旅行,而这一意识就是过去,这一意识就是罗马。而这一次还是在意识之中。我不会掉进历史的深渊。我会攀住边缘......而且在我的意识中我还能高高在上。在意识中,在世界上自有优势位置。房檐和圆顶构成的全景,清晰地映衬着罗马的天空。我看到了,从山上,从我的意识中,虽然说罗马并非一座你愿意远眺的城市,除非在意识中,像是爱涅阿斯......在意识中。你无法看到所有的一切。可就算在表层也有那么多东西可看。无论在罗马的什么位置你只要一转身总会有另一番景致......意识可以自由地胀缩,而谁又能说出合适的大小?或者合适的年龄?我有多大了。我不会说任何事物的年岁。罗马正因其古老而闻名。我不会说任何事物的大小。我的头脑没有具体的大小。它包容一切。

她们

看完The Hours,望着桌上摊着的Mrs. Dalloway,《她们谋生亦谋爱》和《床上的爱丽斯》,心里的不安与震撼第一次来得如此强烈。电影和书讲述的都是女人的故事,里面既有我们熟知的秦淮八艳,Virginia Woolf, 又有着可能被我们忽略了的Alice James, 和一群不存在却又有着和我们密切关系的女人们,她们以不同的方式生活着,也以不同的方式绝望着。 看着她们,我的心也跟着一起苍老。摘录:“女人以不同的方式绝望着。”“绝望就是我的正常状态。”“我以为自己已经攀上了卓绝的峰顶一切都豁然开朗,结果却只不过是我无数“寻死”方式中的一种。”“人无法正面地去思考死亡正如人无法正视太阳。”“死不过是种现实而生命也不过是桩实验。”“人宁可痛定思痛也不愿眼看着它的扑面而来。”“一颗患病的心灵,就像一幅患病的身体,既有痛苦的日子也有舒畅的时光。”“那是个循环。沮丧——反抗——瞪眼——和解。”“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可怕的引人入胜的事在发生,而我却身陷在这个污浊的自我中不能自拔,让我受苦,把握仅仅束缚住,使我如此渺小。”——苏珊•桑塔格 《床上的爱丽斯》“If I were thinking clearly, Leonard, I would tell you: that I wrestle alone in the dark, in the deep dark and that only I can know only I can understand my own condition. You live with the threat, you tell me. You live with the threat of my extinction. Leonard, I live with it too. This is my right. It is the right of every human being. I choose not the suffocating anesthetic of these suburbs but the violent jolt of the capital; that is my choice! The meanest patient, just even the very lowest, is allowed some say in the matter of her own prescription. Thereby she defines her humanity. I wish, for your sake, Leonard, that I were happy in this quietness but if it is choice between Richmond and death... I choose death.”“Dear Leonard,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lways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nd to know it for what it is, at last, to know it, to love it for what it is, and then to put it away. Leonard, always the years between us, always the years, always the love, always the hours.” “You cannot find peace by avoiding life.”——The Hours

某一种逃避

首先要说这纸质选得真是好,使我的墨水签名化出韵味。 另外,这个八幕剧本身表达着一种寻找,至于是否找到全在个人。像我这种貌似四肢健全的人,不过也是个内心残缺的病人,想来想去都是些使人沮丧的想法。 “大家总是给我建议,说是为了我好。事实上,他们是不想让我搞得他们难堪。”“男人不是将女人变为娼妓就是变为天使” 至此为止。


 床上的爱丽斯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