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配置失衡背景下的劳动力乡城就业转移应对研究

出版日期:2012-4
ISBN:9787216071444
作者:曹亚
页数:268页

作者简介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村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与此同时,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日趋突出,亟待解决。由此,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的政策也经历了从控制到允许再到鼓励的演变,在此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进入城市非农部门务工并成为这部分劳动力的主要就业选择,乡城两部门生产方式随之发生调整,农民工逐渐成为城镇非农就业的主体。但农民工群体始终未被纳入城市登记失业人口的统计范畴,无法享受就业扶助和社会保障,加之该劳动群体的人力资本承载度相对较低,这导致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上地位脆弱,对宏观经济波动的敏感度极大。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剧烈演变,农村劳动力流迁就业呈现出新特征、新问题,尽管已有研究在认识现有就业问题提供了很多有益见解,但由于研究视角的差异以及问题的复杂性,导致争议较多且部分研究结论与现实相矛盾。在借鉴已有研究并联系农村劳动力流迁就业现状进行反复思考的基础上,本书认为,劳动力流迁就业与资本、土地二要素部门间的配置调整相伴,农村劳动力就业流迁问题实质上是要素资源在乡城间结构性重组中引致的。鉴于此,作者指出,要从根本上把握农村劳动力流迁就业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演进趋势,提出切合实际的应对措施,需要将农村劳动力流迁就业与要素部门间配置联系起来展开分析。
对1990—2010年间中国农村劳动力流迁就业各阶段演变进程的回顾分析发现,在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过程中,乡村要素部门间配置失衡与农村劳动力就业流迁相伴,这增加了农村劳动力流迁就业问题的解决难度。主要表现如下:其一,对高素质劳动力的较高社会需求与农户教育、培训投入增长缓慢相悖,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收入不对称,且人力资本差异所形成的收入差距大多被务工与生活成本所抵消,这使得农户教育投入增长缓慢、农民工参加培训意愿较低。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及劳动力人力资本承载较低的背景下,劳动力教育培训投入现状将为劳动市场波动出现埋下隐患。其二,城乡之间,农村内部,区域、部门与行业问要素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且农户收入存在分层“锁定”或固化趋势。在此情况下,居民间收入差距扩大且功能性收入增长缓慢会对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产生消极影响继而波及农户经济决策。其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经历了“两潮两荒”,即“民工潮”、“民工荒”、“返乡潮”与“用工荒”。在此过程中出现一个悖论:一方面,农村劳动力求职难、创业成功几率低、收入增长缓慢,部分就业应对政策具有较强的暂时、固化特征,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企业劳动力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且劳动供求易受经济波动影响。在此过程中,劳动价格对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动的敏感度较低,劳动价格低估与扭曲严重。其四,乡村劳动力、资本逆向输出与农地低效利用并存。农地现有经营模式下,劳动力、资本逆向输出,而资本单向输出引致农业生产中人均资本下降,非同质条件下低人力资本存量的留乡务农劳动力与现代农业技术水平不匹配,土地低效利用出现并持续。以上问题表明,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与要素估价偏误、配置失衡相伴,并趋于复杂化,如不能有效解决,可能会导致农村劳动力陷入就业不稳定怪圈,使得农户收入增长诉求无法得到满足甚至部分农户返回贫困境地。
此外,作者还对武汉、恩施等地进行了抽样调查,对样本数据进行的分析表明,宏观经济环境调整会对劳动要素原有格局造成较大冲击,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有:1.农村劳动力就业路径单一与就业信息不充分,导致务工者抗风险能力低;2.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承载度较低,无法有效适应经济结构调整与波动下的宏观经济环境;3.要素市场化配置不健全,要素价格对市场供求变动的敏感度低;4.非农部门劳动力承载度有限,而乡村二元经济结构下的非农部门尚未有效开发;5.劳动力需求方调整转移滞后,劳动供求双方难以有效结合。
为进一步验证前述研究结论,本文引入统计年鉴数据,分别以土地、资本二要素乡城配置调整与农村劳动力流迁就业间的互动为切入点展开实证分析。首先,以农地经营模式调整为研究视角展开的实证分析表明,虽然三要素都与农业部门产出具有显著相关性,但在影响程度和方向上存在差异,同质要素部门间配置的边际产出差异趋于缩小,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书中假定,即农地流转经营规范与契约化有助于要素的优化配置。当然,劳动力要素两部门边际产出逐年上升,但产出差距呈发散趋势,其中,人力资本承载度在产出差距扩大过程中发挥了较大影响。引入劳均资本、单位劳动产出与劳均耕地量,对农地经营模式调整与要素配置间的互动机制展开分析则发现,现有农地经营模式对劳动力与资本构成斥力,阻碍劳动力与资本的有效结合,而这反过来削弱了要素优化配置的可能。在此过程中,价格机制与农地经营规范状况发挥着显著作用。其次,从城乡资本配置与劳动力流迁就业间的互动角度进行的研究则表明,尽管城乡收入差距、就业机会不均等等引致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非农部门,且劳动力两部门配置的实现也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乡村劳动力过剩问题,实现了农民收入增长,但由于城市容纳能力有限及要素估价偏误的存在,使得城市化进程中的要素投入产出效益并不尽如人意,甚至降低了城市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当人口迁移超过了城市化发展的极限且迁移者无法获取内外助力时,劳动就业进入或退出机制欠缺将导致迁移者陷入更加严峻的生活、就业困境。我们需要思考乡村人口迁移与城市化进程中的要素配置规律,规避对某种发展倾向的过度倾斜,以促进农村劳动力以及相伴要素在部门间的优化配置。此外,乡村资本配置远没有充分发挥吸纳农村劳动力的积极作用,乡村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为农村劳动力本地就业的实现留下较大的空间。
基于以上研究,曹亚编著的《要素配置失衡背景下的劳动力乡城就业转移应对研究》指出,促进农村劳动力顺利实现流迁就业与相伴要素的优化配置有助于农户收入增长、农村稳定以及农业部门持续均衡发展。故此,将人力资本差异作为估价依据并剔除非市场干扰因素,构建要素配置预警机制以及前瞻性政策的预先推出,寻找政府、劳动力供求双方间的最佳利益联结点,构建要素市场化配置与劳动力就业安置联动体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对农民工流迁就业源起、演变趋势的分析也表明,就业流向单一会强化对某一转移区域的依赖性,在乡村经济内部吸纳力不足的条件下,流迁就业劳动力难以应对经济波动下的就业振荡。在制度环境变革尚未完成的情况下,“二重”社会格局将继续影响民工去留决策,以小城镇为代表的县域经济发展对民工返乡就业安置的作用凸显。此外,本书还指出,现有研究同当前产业及投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宏观经济环境及国家资金下投反哺农村政策存在一定差距。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如经济政策从过度依赖外部市场转向内外并重、产业结构调整转移与中西部承接趋势显现以及政策由偏重大中城市转向农村倾斜并促进城乡并行发展等,应利用这一有利变化,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演变规律,适时调整与引导农民工流迁就业方向,以乡村城镇化为契机,实现就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基于以上研究,《要素配置失衡背景下的劳动力乡城就业转移应对研究》提出如下应对建议:其一,以农地经营模式的变化为切入点,将农村劳动力流迁就业、小城镇建设与解决乡村“空心化”问题结合起来,在有效配置乡村资源的同时构建劳动力梯级就业体系。其二,以要素价格重构为切入点,构建要素市场化估价与优化配置路径。其三,基于农村劳动力阶段性流迁就业演进趋势的分析,构建劳动力稳定就业机制。包括:加强实用性培训,帮助农民工在危机淘汰效应所形成的新务工市场中稳定就业并有效推行就业保障机制;将支农补贴、就业安置专项资金及农民储蓄三者以入股形式建立社区银行以增加信贷供给并提供理财指导的可行性分析;将政府部门与高校、企业等社会资源结合起来,建立创业咨询机构,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智力支持、风险规避常识教育等操作路径等。


 要素配置失衡背景下的劳动力乡城就业转移应对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