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尔弗雷德·卡津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
ISBN:9787544734189
作者:魏燕
页数:310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第四章概述卡津对美国当代文学的研究和对现代文学的反思,表现了他对美国当代文学和文化的忧虑。卡津看到当代美国文化的分裂和当代文学的疯狂与空洞,尽管犹太作家的创作让他看到一些当代文学的希望,但总的说来,卡津对当代文学的前途并不乐观,他认为现代主义文学曾经的辉煌时代已成过往。卡津晚年的创作通过对现代文学的重新阅读,“修正”了自己从前的进步主义思想。如果说《扎根本土》的卡津还是一个充满激情与幻想的年轻人,那么到《当代人》他已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思想家,而在《美国的历程》和《上帝与美国作家》中他则是一位追忆往昔的睿智老者,虽哀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却仍不失对文学的信念。 通过对卡津著作的深人阅读与“感悟”,本书第五章考察卡津的研究方法,揭示他以“文学性”对抗“理论化”批评方式的独特性,指出他的文学批评关注人的命运,力求在洞察道德思想和体验艺术美之间达到平衡。卡津的文学批评在文学作品中捕捉到社会变化对美国人精神的震撼,塑造了美国的“现代精神”,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以表现矛盾思维之间的张力为其基本特征,强调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先锋派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矛盾、文学的审美性与社会性之间的矛盾。卡津的文学批评标准从根本上来说是现实主义的,尽管他的思想前后变化较大,但他的文学评论却始终“扎根本土”,反映了活生生的美国生活与美国文化,正冈为如此,他的文学评论才是具有活力的上乘之作。 当然这时的人也不像以往那么幼稚,那么容易陶醉于理想主义的幻想。战后欧洲人的精神是病态的,整个社会陷入绝望之中,与此相反,美国社会则是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学表现了他们成功的自我发现,出现了第二次现实主义的高峰。 战争使欧洲人精疲力竭,不想再关注更多身外之事;而美国人却对战争兴奋不已,以至于忽略了其中深刻的内涵,这就是这场战争的讽刺性。一战后,欧洲开始流行狂热的实验主义,随后就有了表现人与人之间难以沟通的欧洲式悲剧感,而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学却取得了全面的胜利,文学运动不仅没有随乱世而消亡,反而具有奇特的新生力量。战争虽然改变了美国人的某些信念——那种广泛传播的理想主义,把美国建成崭新的人类社会的梦想,以及曾经标志着美国现代思想的互助共济精神都消失了,但门肯和波恩等人在战前所倡导的文学批评和反叛思想却引领了新生代的批评家。这一时期欧洲许多年轻作家死于战争,老一辈作家的思想则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而在美国这样一个繁华世界里,战争让现代作家毫无顾忌地以脱离传统为骄傲。波恩那一代人所信奉的“美国生活的美好未来”已经消逝在战争中,战后又出现了新的思想动向。 这时的美国作家具有强烈的解脱感,旧秩序的束缚和殖民主义的阴影都彻底瓦解了,从前形只影单的社会反抗者、“秩序的敌人”突然战胜一切成为社会主流,这让他们感到非常振奋。美国作家们已经度过了最初的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阶段,但他们还没能正确地评价他们的世界,而且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批判工作信心也不足。

前言

前言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文学批评出现了“理论化”的倾向,不少批评家受欧洲思潮的影响,用语言学、哲学、人类学等方法从事文学研究,从结构主义转向了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他们与前辈的现代批评家不同,总是依据当代语言学和哲学的观点,否认文学具有的真理性。他们把诗学看作是广义符号学的一个分支,这一符号学批评的功能主要在于对文学的意义进行“解构”,认为以前存在的文学真理性只不过是用语词构筑的神话,而语词只有放在与之相关的各种关系中才能得到确定,文学作品的意义也必须置于与之相关的各种认识体系中才能确定。“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法国思想促进了各种新的方法,这些方法……把活的主体完全消除了。”这样的批评走出了人类信念与欲望的领域,进入一个稳固而平静的世界,其中虽不断涌现新的观点,但这样的文学研究只与认知和理性相关,却与日常生活相分离,从中很难看到文学震撼人心的力量。有的美国学者带着悲观的态度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如果说西部的疆土边界线19世纪90年代就封闭了,那么文化的边界线到20世纪50年代才封闭。……到20世纪60年代时,大学从根本上囊括了一切知识性工作……很多年轻的知识分子成了激进的社会学家、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女权主义理论家,但算不上是公共知识分子。”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文化的中心从城市转向校园,其主要标志是知识分子的活动场所从城市咖啡屋、街头广场、公共杂志转入了大学校园、课堂讲座和专业期刊,生活场所改变的同时,知识分子的精神也被重新塑造了。这些年轻学者大多是某一领域的专家,生存在校园狭窄的学术圈中,很少关心公众的利益和社会的良知,也不再为有教养的广大读者写作。波士顿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布里吉特•伯杰对这一现象的分析就更为深入:“美国学术界现在已成为争夺如何界定社会现实的战场。大学以其自身特有的性质而为交战各方提供了某种象征性领地,即处在危机之中的远超出纯学术的圈子。虽然辩论各方都选用哲学理念的术语来参战,但他们所体现的,都是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不管其用词是何等含混不清。正因为如此,美国高校知识分子之间的战斗决不限于争夺美国下一代的思想。今天问题的关键在于大学对自身的理解,更在于整个西方学术传统和这种传统赖以立足的文化价值体系是否还有合法性。”根据伯杰的看法,后现代的批评理论正在使学术高度政治化,确立了文学批评对文学著作本身的优先地位,来夺取教育和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并进而实现新的社会解放。“这场文化革命将不是来自枪杆子,而是来自对经典著作涵义的颠倒,来自一语双关的连珠炮,来自对普通英文词语的篡改。”伯杰担心文化多元主义(multiculturalism)①使美国走向分裂,这样的忧虑不无道理,如果各个种族都要确立自己文化的优先地位,那么分裂甚至战争将是不可避免的。不过他也不必多虑,因为美国从来就不是只有一个声音的社会,多元文化使其具有自我调适的内在活力。即使是理论之风最盛时,美国也有不少学者从事文学意义上的批评研究,如今美国又重新出现对人文传统和经典阅读的重视,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那些曾经坚持独立思考,深入体会,为文学而感动,又以他们的文学批评感动我们的“公共知识分子”,也许不失为寻求平衡的一种途径。“纽约知识分子”中以文学批评家著称的艾尔弗雷德•卡津就是这样一位坚守文学信念、重视独立思想、维护美国文化传统的公共知识分子。也许由于二战以后美国文学批评逐步走向理论化、科学化的道路,卡津缺乏理论体系的文学评论似乎不合时代的节拍,所以论及他的文章虽多,但专题研究却仍是空缺。在中国,他的作品常被引用,但尚未翻译成中文,更不用说系统地介绍研究了。本书对卡津的研究,一来为了填补空白、抛砖引玉,以期看到更多相关的研究;更重要的是,笔者认为在文学研究的“理论热”暂时冷却之际,重读卡津感悟式的文学评论作品,感受他“知识”外衣下的情感内核,体察他对现代个体化生存的反思,或许能够拓宽文学研究的视野,而不仅仅是把文本阐释当作营构理论的手段。1995年卡津荣获杜鲁门•凯普特文学基金(TrumanCapoteLiteraryTrust)颁发的“文学批评终身成就奖”,该奖项用以赞扬“一些著作,它们表现了文学批评古老的优点:充满睿智,富有洞察力和启发性,具有同情心和想象力,热爱并普及文学,以此为人类的成长和彼此理解创造可能性。”颁奖嘉宾伊丽莎白•泰伦特认为:“当卡津发表观点时,你能感到他喜欢用真情写作,他最好的批评作品都是出自真情实感。”文学批评家、文化历史学家保罗•鲁滨逊教授说:“卡津继承了莱昂内尔•特里林和埃德蒙•威尔逊的传统,从事一种我称之为鉴赏式批评的工作。他对作家的政治意识很感兴趣,但他的批评并不以解构文学因素去表现潜在的政治或意识形态结构。与之相反,他的批评主要是文学化的,他总是被文学深深震撼并不断为之感到惊奇。”尽管20世纪后期的美国文学批评出现了理论化、科学化的倾向,卡津却坚持特里林和威尔逊等“纽约知识分子”的传统,重视批评的文学性,但“理论化”与“文学性”的争论或称哲学与文学的对抗是古已有之,卡津的批评方法魅力何在?卡津的文学研究重视文学中人的力量,努力在道德和美之间寻求平衡,他提出:“批评应当关注人的理想,关心人们追求的未来和注定的命运。只有把想象力和历史感—对已然发生、当下发生、理该发生的一切都融入到对艺术作品的分析之中,这样的评论才有意义。”卡津以文学的使命感和价值论来对抗理论的侵袭,他的努力是有效的,如今批评的钟摆又回到了文学的一边,卡津在20世纪90年代获得文学批评终身成就奖无疑说明了这一点。此外,1990年出版并在1994年和1998年再版的《希思美国文学文选》在前言中说明其编辑宗旨是:“要将文学和文学研究重新与社会和文化联系起来……突出在美国文化中特定文学表现的历史发展过程。”作为一部具有高度权威性的美国文学文选,它充分说明了当代文学研究与社会文化不可分割的关系,而卡津提倡的“个人现实主义”模式从来就以文学中所反映的人与社会的关系为批评的出发点。卡津的文学使命感并不是空洞的口号,泰德•索罗塔洛甫认为他是“爱默生式的美国学者:具有强烈的公民责任、坦诚的言行举止、自立的精神以及炽热的情怀。20世纪30年代是卡津最得益的成长背景,正如60年代对于他儿子的意义一样”。卡津自己也声称他是“属于30年代”的。1929年10月美国证券市场的崩溃以及其后长达十年的经济萧条期,使得30年代的美国知识界具有普遍的激进主义倾向,知识分子希望用自己的知识和道德判断把人类带入健康的发展轨道。卡津在这一时期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必然会受时代影响,年轻的时候他就提出:“艺术、真理和希望能够融为一体,只要一个真正的作家能把它们结合起来。”在卡津看来,文学作品的价值主要在于它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强烈的使命感决定了他把自己的注意力投向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美国现代文学。他将文学研究与自己笃信的价值观念结合在一起,通过深入细读美国文学作品,看到了美国西部开发、工业化以及城市化进程中民主意识的发展与变化,带有反叛社会特点的小说也随之不断成熟。从方法上看,这种感悟式历史批评重在探索文学中人的重要性,而不是文学中语言或形式的意义。它脱离了传统按图索骥式的传记批评,把文学放到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中去考察,但它又不像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那样重视环境中的人,而是在强调社会历史文化对人的影响的同时,更注重人在环境中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卡津的文学批评本身就具有美国特色,反映了美国人对自我的重视和对社会的批判。卡津并不仅仅把美国现代文学看作是对斯文传统的反叛,他从中看到了具有美国特色的文化形象和价值观念,他的阅读也并不仅仅限于美国文学,而是试图理清美国现代文学与欧洲传统的种种关系,继而重新发现美国现代文学的独特之处。泰德•索罗塔洛甫把《扎根本土》视为“美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堪与佩里•米勒的《新英格兰思想》(TheNewEnglandMind)、F.O.马西森的《美国文艺复兴》(AmericanRenaissance)以及理查德•蔡斯的《美国小说及其传统》(TheAmericanNovelandItsTradition)等作品相媲美”。二战后卡津如愿以偿地进入美国的中产阶级,成了“纽约知识分子”的一员,他是精英文化的代表、权威观点的持有者。他体察到美国社会与文化的变化,对当代美国文学的评论显示了他对“后现代”社会的困惑与失望,《扎根本土》中的激进主义、进步主义的光芒逐渐暗淡下去,但他对美国的批判不是疾风骤雨式的,而是有所克制的悲叹。晚年的卡津依然笔耕不辍,但泰德•索罗塔洛甫对卡津后期的作品并不看好,希尔顿•克莱默也认为卡津后期的作品变得“自我陶醉、自我欣赏、多愁善感”。还有批评家认为他后期的两本专著《美国的历程》(AnAmericanProcession,1984)和《上帝与美国作家》(GodandtheAmericanWriter,1997)缺乏逻辑性,不少地方重复了以前的观点,没有太多新意。也许晚年的卡津确实变得“多愁善感”,但那起码也是“真情实感”,而且还是敢想敢说的肺腑之言。《美国的历程》明显是早期里根时代的产物,卡津把这一时期视为美国政治的低谷,这使他接受了亨利•亚当斯悲观和怀疑的态度,对美国现代文学进行反思,这本书其实是卡津对自己早期进步主义思想的再思考。20世纪80年代对“自我意识”的关注以及90年代对“上帝与美国作家”关系的研究都表明卡津对当代美国社会中教条化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批判,当他说“美国作家没有继承统一的宗教传统,……美国人一贯的信念就是不受限制的自由”时,他的语气是讽刺而又无奈的。卡津的文学评论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内容涉及广泛,本书只是对他的作品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在介绍卡津的批评观的基础上,把他放到整个时代的背景中去解读,表明卡津的文学批评以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为最终目的,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在道德和美之间、思想和激情之间寻求平衡。在20世纪40年代,虽然世界大战让卡津感到危机来临,但他仍肯定美国现代文学中所体现的民主思想和多元文化(pluralism),而到50年代,卡津就开始意识到大众社会消费主义的泛滥,但他不像许多精英学者那样,把大众文化的发展归咎为大众的愚昧,他更多的是反思文化的制造者—知识分子有什么问题。卡津的文学批评总是体现了他对美国当下社会与文化现象的思考,他的思想看似从激进走向了保守,但总的看来他的主要立场并没有改变,一直重视和坚守一种广泛的社会文化价值。他批评观的核心就是保持开放的思想,怀疑一切教条,批判狭隘的文化观,尽可能全面地理解世界、理解人。卡津肯定不是唯一关注生命意蕴的美国知识分子,大多数对世界大战进行反思的人都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这一问题,但卡津却是美国较早地反思大屠杀的学者,而且他总是在美国文化的框架中寻找现实社会问题的出路。卡津的文学评论能够从文学想象的领域关注美国的政治和社会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被视为一名“公共知识分子”。本书第一章主要分析卡津批评观形成的背景,论述犹太身份对他的影响,着重探讨20世纪初期的社会文化批评家和同时代的对立思想给予卡津的启发。把文学与社会、文化相联系的做法在美国早已有之,从爱默生、惠特曼到豪威尔斯,美国文人一直重视文学的现实作用。到20世纪初期,进步主义的弗农•路易斯•巴灵顿、理想主义的范•怀克•布鲁克斯和独立自由的埃德蒙•威尔逊进一步开拓了文学研究中的社会历史范畴,从不同的视角或批判或维护美国文学的传统,卡津从他们的研究中得到灵感,扎根于本土的社会文化,并以此肯定了新一代美国作家的价值,寻找美国文化的优势。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经历了大萧条的巨变,左倾思想在知识界颇为流行,文学批评受其影响,试图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纳入文学研究的视域,但大多数所谓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并没有抓住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而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使文学成了政治武器,失去了文学赖以存在的审美价值。与此同时,“新批评”派则“悬置”影响文学的外部力量,专注于文本的细读与解剖式分析,使文学研究成了毫无感情的正误判断。卡津在深入阅读的基础上,吸取了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新批评”对文本的细读,形成了他感悟式的历史批评。第二章论述卡津的批评观,卡津的感悟式历史批评结合了智慧与激情,在个人现实主义模式中显示了人对社会的疑惑与反抗,同时又不失希望和幻想。他把自己文学研究的领域定位在美国现代文学,这并不是说他只关心美国文学的发展,或以美国文学为最优秀的民族文学,恰恰相反,卡津阅读了大量欧洲文学作品,深知美国文学不过刚刚“步入成年”。卡津当年之所以会对并不出众的美国现代文学感兴趣,就是因为卡津与之出自同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他熟知其中反映的美国现实,体察其中蕴藏的美国思想,看到这样的文学中“美国特色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在的”。卡津与这样的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共鸣,他认为唯有如此才可能从事批评工作。好的文学评论应当从文学中看到人的努力—他们对未来的希翼和注定的命运。正因为卡津的批评看到了美国人过去为争取民主而做的斗争,分析了当代大众社会对自我的强调,由此引发对美国民主未来的担忧,所以他的研究让人感受到批评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这是文学批评的力量所在。本书第三章梳理卡津画出的1890—1940年间美国文学的发展轨迹。卡津在写作《扎根本土》之前不仅研究主要作家,还阅读了大量不知名的小说、宣言、小册子等,他为自己的发现而震惊,感到不得不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孤独的反抗者”说句公道话。在他看来那些杰弗逊主义者被一个陌生而冷漠的美国所折磨,其中一些人没有太多文学创作的潜力,但却有着说真话的勇气。他们发出了独特的美国声音,为自己的土地而奋斗,为失去土地而悲伤,这一根本的民族主义实现了爱默生的预言—把斯文传统连根拔起,为新作家的出现做好了准备,使他们能够以更大的优势塑造他们自己的世界。卡津画出了美国现代文学与现实主义并行发展的轨道,概括了美国现实主义的三次发展高潮:第一次以德莱塞、弗兰克•诺里斯、厄普顿•辛克莱等作家为代表;第二阶段以舍伍德•安德森和辛克莱•刘易斯为代表;最后是20世纪30年代的新现实主义,包括多斯•帕索斯和法雷尔,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标新立异的作家,如福克纳和托马斯•沃尔夫等。卡津把这些作家看作新式民主的先驱,他们大胆地指出了工业资本主义所带来的混乱和野蛮。第四章概述卡津对美国当代文学的研究和对现代文学的反思,表现了他对美国当代文学和文化的忧虑。卡津看到当代美国文化的分裂和当代文学的疯狂与空洞,尽管犹太作家的创作让他看到一些当代文学的希望,但总的说来,卡津对当代文学的前途并不乐观,他认为现代主义文学曾经的辉煌时代已成过往。卡津晚年的创作通过对现代文学的重新阅读,“修正”了自己从前的进步主义思想。如果说《扎根本土》的卡津还是一个充满激情与幻想的年轻人,那么到《当代人》他已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思想家,而在《美国的历程》和《上帝与美国作家》中他则是一位追忆往昔的睿智老者,虽哀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却仍不失对文学的信念。通过对卡津著作的深入阅读与“感悟”,本书第五章考察卡津的研究方法,揭示他以“文学性”对抗“理论化”批评方式的独特性,指出他的文学批评关注人的命运,力求在洞察道德思想和体验艺术美之间达到平衡。卡津的文学批评在文学作品中捕捉到社会变化对美国人精神的震撼,塑造了美国的“现代精神”,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以表现矛盾思维之间的张力为其基本特征,强调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先锋派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矛盾、文学的审美性与社会性之间的矛盾。卡津的文学批评标准从根本上来说是现实主义的,尽管他的思想前后变化较大,但他的文学评论却始终“扎根本土”,反映了活生生的美国生活与美国文化,正因为如此,他的文学评论才是具有活力的上乘之作。

名人推荐

卡津的文学批评和自传有个共同之处,它们不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高潮的写作技巧,而且充分展现卡津的个人观点。他那个性化的声音既饱含智慧和远见,也充满偏见,他的声音一贯如此,时而让读者高兴,时而让读者愤怒。——理查德•库克卡津继承了莱昂内尔•特里林和埃德蒙•威尔逊的传统,从事一种我称之为鉴赏式批评的工作。他对作家的政治意识很感兴趣,但他的批评并不以解构文学因素去表现潜在的政治或意识形态结构。与之相反,他的批评主要是文学化的,他总是被蚊子深深震撼并不断为之感到惊奇。——保罗•鲁滨逊艾尔弗雷德•卡津是爱默生式的美国学者:具有强烈的公民责任、坦诚的言行举止、自立的精神以及炽热的情怀。——泰德•索洛塔洛甫

内容概要

魏燕(1972—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美国文明。2010年8月—2011年8月赴美国哈佛大学美国文明系任访问学者。主持并完成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江苏省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各一项。在国内相关权威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多篇,主要有:《站在犹太传统和美国文化之间——艾尔弗雷德·卡津的文学批评思想述评》、《美国现代文学的“自我之歌”——评艾尔弗雷德·卡津的<扎根本土>》、《离散者的悲歌》、《对民主的反思——<亨利·亚当斯的教育>评述》。

书籍目录

前言
一 犹太青年步入城市的旅程
1. 艰难的历程:从落魄青年到纽约文人
1.1. 成长的道路
1.2. 学术的发展
2. 前人的足迹:美国社会文化批评的先驱者
2.1. 进步主义的弗农·路易斯·巴灵顿
2.2. 理想主义的范·怀克·布鲁克斯
2.3. 独立自由的埃德蒙·威尔逊
3. 并行的脚步:两种极端的批评
3.1. 教条的批评:庸俗马克思主义批评
3.2. 审美的批评:“新批评”
二 感悟式历史批评:卡津的文学批评观
1. 方法的缘起:对科学主义的反驳
1.1. 文学展现了比科学更直接的现实
1.2. 美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价值
2. 具体内容:批评的目的在于理解人
2.1. 批评家的智慧是思想和感情的结合
2.2. 批评家是“偏见”的维护者
2.3. 批评家不是艺术家而是思想家
2.4. 批评的本质是关注人的理想
3. 合理内核:“个人的现实主义”模式
3.1. 以个人意识感悟现实
3.2. 以个人意识超越现实
三 本土现实主义发展之路:卡津对美国现代文学的研究
1. 现实主义的兴起(1890—1914)
1.1. 美国早期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疏离感和平民主义
1.2. 现代文学的先去:威廉·迪安·豪威尔斯
1.3. 在颓废浪潮中崛起的第一代现实主义者:
西奥多·德莱塞、弗兰克·诺里斯和厄普顿·辛克莱
1.4. 推动现代思想发展的优秀学者
1.5. 复兴民族精神的理想主义
2. 伟大的解放(1918—1929)
2.1. 第二代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
舍伍德·安德森和辛克莱·刘易斯
2.2. 技巧大师:薇拉·凯瑟和埃伦·格拉斯歌
2.3. 自由主义与新人文主义批评
2.4. 迷惘的一代
3. 危机中的文学(1930—1940)
3.1. 自然主义的复辟
3.2. 陷于危机的文学批评
3.3. 新情感主义的代表:福克纳与托马斯·沃尔夫
3.4. 美国民族文学的重新发现
四 现代的终结:卡津对美国当代文学的批判和对现代文学的再思考
1. 对美国当代文学的批判
1.1. 现代主义的体制化
1.2. 美国文化的分裂和当代作家的平庸思想
1.3. 犹太作家的成就
2. 对现代文学的再思考
2.1. 从豪威尔到亨利·亚当斯
2.2. 对“自我意识”的探索
2.3. 信念的坚守
五 扎根本土的社会文化批评:卡津文学批评的特点
1. 从阐释者到批判者
2. “文学性”对抗“理论化”
结语
注释
参考文学
主要人名翻译对照表
大事年表
后记

编辑推荐

《纽约知识分子丛书:艾尔弗雷德•卡津》运用比较和细读的方法,深入分析艾尔弗雷德•卡津的文学批评思想,说明其批评观的形成、特点及影响,是对“纽约只是分子”群体的再发现。

作者简介

艾尔弗雷德·卡津(1915—1998)出身于纽约犹太移民家庭,分别在纽约市立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7岁以《扎根本土》(1942)一举成名。其后陆续推出的经典名著有:《城市里的漫游者》(1951)、《当代人》(1963)、《始自三十年代》(1965)、《纽约犹太人》(1978)、《上帝与美国作家》(1997)等。
本书《艾尔弗雷德·卡津》运用比较和细读的方法,深入分析艾尔弗雷德·卡津的文学批评思想,说明其批评观的形成、特点及影响。卡津的犹太身份,以及20世纪初期的社会文化思潮,促进卡津以“疏离者”的视角探讨美国文学的特性。卡津一生的文学研究都扎根美国本土,在20世纪风起云涌的文化大潮中发现美国文学的价值、辨明美国文学的发展方向、甄别当代美国文学的优劣。卡津的文学批评是“偏见”之作,是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提出的一家之言,其内容也许缺乏理论体系,但却是具有感染力的文字,闪耀着创新思想的光芒。
——————————————————————————————————————
卡津的文学批评和自传有个共同之处,它们不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高潮的写作技巧,而且充分展现卡津的个人观点。他那个性化的声音既饱含智慧和远见,也充满偏见,他的声音一贯如此,时而让读者高兴,时而让读者愤怒。
——理查德·库克
卡津继承了莱昂内尔·特里林和埃德蒙·威尔逊的传统,从事一种我称之为鉴赏式批评的工作。他对作家的政治意识很感兴趣,但他的批评并不以解构文学因素去表现潜在的政治或意识形态结构。与之相反,他的批评主要是文学化的,他总是被蚊子深深震撼并不断为之感到惊奇。
——保罗·鲁滨逊
艾尔弗雷德·卡津是爱默生式的美国学者:具有强烈的公民责任、坦诚的言行举止、自立的精神以及炽热的情怀。
——泰德·索洛塔洛甫


 艾尔弗雷德·卡津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这本书从各个角度立体式的介绍了卡津的文学批评。通过对不同流派的对比,各个容易掌握卡津的批评系统。再加上卡津原著的阅读,更加豁然开朗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