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解读老子

出版社:线装书局
出版日期:2006-8
ISBN:9787801066022
作者:傅佩荣
页数:137页

章节摘录

书摘【白话】    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都知道怎么样算是善,这样就有了不善。所以,有与无互相产生,难与易互相形成,长与短互相衬托,高与低互相依存,音与声互相配合,前与后互相跟随。因此之故,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事,以不言的方法来教导。任由万物成长而不加以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养育万物而不仗恃己力,成就万物而不自居有功。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离开他。    【解读】    人间的价值判断是相对的。一方面,没有美就没有丑;另一方面,美之上还有更美,丑之下还有更丑,永远比不完。圣人明白这个道理,于是无所作为,缄默不语,让一切自行发展。    “圣人”是指领悟了“道”的统治者,可以体现“道”的作为。“万物”则包括人类社会在内,所以才有居功不居功的问题。如果不居功,则功绩“无从”离开他,并且不必担心“有功就有过”这种相对价值观的干扰。    “有无相生”可以理解为:一、在概念上,说“有”时,知道它不是“无”;说“无”时,知道它不是“有”;两者若是分立,则两者都将不知所云。二、万物常在变化之中,所以现在“有”的,以前是“无”;现在“无”的,曾经是“有”;由将来看现在,亦复如此。换言之,有与无,在此并非西方哲学所谓的“存有”(Being)与“虚无”(N0thingneSs)。    《庄子·应帝王》:“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其意为:“明王治理时,功劳广被天下,却好像与自己无关;教化普施万物,而百姓不觉得有所依赖;拥有一切但不能描述,使万物可以自得而喜,立足于神妙不测的地位,邀游于虚空无有之境。”这段话生动描绘了“圣人”之治。    P5-6

前言

我们手边这一本《老子》,又名《道德经》。司马迁在《史记》写到它的作者时,是列在《老子韩非列传》中。以上简单的两句话,就可能引起不少误解。    首先,《老子》又名《道德经》,但是内容与世人所谓的“仁义道德”完全无关,亦即所论并非伦理学的题材。以王弼(公元226—249年)所注的版本为例,《老子》分为上下两篇,先论“道,可道,非常道”,后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于是遂有《道经》(一至三十七章)与《德经》(三十八至八十一章)二篇,合称《道德经》。    其次,《史记》卷六十三以“老子、韩非”并列为传,其实所述还包括庄子与申不害。韩非是法家代表,著作中有《解老》与《喻老》二篇,发挥老子的部分思想。司马迁认为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最后又总结说:“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礅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老子的思想当然比韩非深远,但是韩非“自认为”并且“使别人认为”他在推广老子的学说,以致老子的真面目反而模糊难辨。这不能不说是老子的不幸啊!    关于《老子》一书的作者,亦即“老子”此人,司马迁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是周朝管理文书档案的官,学问与见解应该具有一定水平。根据孔子(公元前55l一前479年)曾经向老子请教礼仪一事来看,老子应该是春秋时代的人,年龄比孔子稍长。孔子听了老子的一番训勉之后,对弟子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所谓“龙”描写他是“乘风云而上天”,并非年轻时孔子所能理解。老子眼见周朝衰颓,决定西出函谷关,准备隐居,守关的官员请他留下作品。“于是老子遒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事实上,老子是以《老子》一书而对后代产生重大影响,并且此书与老子的生平际遇并无密切关系。换言之,“老子为了什么”要比“老子是谁”更为重要。那么,老子为了什么呢?今日通行的是王弼注的版本,而王弼上距老子的年代也有七八百年,谁能担保这期间的传抄与刻印都没有问题呢?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的“汉墓”出土了一大批帛书,其中就有《老子》的帛书甲本与乙本。这两个版本大同小异,都是《道经》在后,并且没有分章。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村“战国楚墓”又出土了许多竹简,其中有三种《老子》的摘抄本,分为甲、乙、丙三组。摘抄本的字数只有通行本的三分之一,并且丙组中的文句较为接近帛书本与通行本。专家认为,甲组较为接近《老子》祖本,它的抄写年代距离老子逝世“可能”只有一百多年。换言之,目前所能找到的断简残篇,离作者老子本人也有一百多年了。既然如此,我们在依据最新出土的资料修订《老子》通行本的同时,还是要把焦点置于老子学说的阐释上。    在探讨老子学说时,会发现材料最多的是历代的注解与引申。从最早的庄子、韩非等人,经过河上公、王弼,甚至唐玄宗这位帝王以及宋朝的王安石、苏辙、朱熹等人,无不发表心得,增益老学。但是,《老子》似乎是一面镜子,人们总能借它照见自己的长相,而未必说得清楚它原来的用意是什么。老子是道家的创始者,他所谓的“道”,是指“真实”(更好说是“究竟真实”)而言,亦即要将人生依托在永恒不变的基础上,再由此观照人间,安排适当的言行方式。他在儒家之外,另外开辟了一条路,并且是更为宽广的路。奈何天下人却难以体认他的美意。他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七十章)我们不妨欣然接受此一邀请与挑战,一起认真研读《老子》。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鸟,吾知其能飞也;鱼,吾知其能游也;兽,吾知其能走也。至于龙,吾不知也。今见老子,其犹龙乎!    ——【春秋】孔子(前55l一前479)    老氏书赅古今,通上下。    ——【清】魏源(1794一1857)    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他的主义是不为什么,而什么都做了,把人类无聊的计较一扫而空,喜欢做便做,不必瞻前顾后。    ——梁启超(1873一1929)    后之学者如果能够懂得老子所说的道理,在人生短短的数十年问,就不至于感觉前路茫茫,进退失据,寿夭莫测,我命由天。这就是“道家”处世的哲学精神和“道教”超世的修炼方术结合一起,互相为用的优越性。    ——陈撄宁(1880一1969)    按照西方哲学的分类,哲学包括形而上学、宇宙论、伦理学和政治学。在老子那里,哲学是一个统摄一切的基本思想的整体。《老子》一章中的寥寥数句就将这四个方面包容无遗。    ——【德】雅斯贝斯(Karl Jaspers,1883一1969)    《老子》说:那理解光明者将自己藏在他的黑暗之中(知其白,守其黑)。这句话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人人都知晓的、但鲜能真正理解的真理:有死之人的思想必须让自身没入深深泉源的黑暗中,以便在白天能看到星星。    ——【德】海德格尔(Martin}teidegger,1889一1976)

内容概要

傅佩荣,1950年生,祖籍上海。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毕业,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莱顿大学客座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教授的教学深受学生的欢迎,曾获教学特优奖、大学生社团推荐最优通识课等奖项,并被《民主报》评选为校园热门教授。另外,在学术研究、写作、演讲等方面皆卓有成就。    傅佩荣教授著作甚丰。其作品深入浅出,擅长说理,范围涵盖哲学研究与入门、人生哲理、心理励志等。著有:《哲学与人生》、《管理自我的潜能》、《探索生命的价值》、《走向智慧的高峰》、《转进人生的顶峰》、《活出自己的智慧》、《哲学入门》、《四书小品》、《柏拉图》、《中西十大哲学家》等八十余种,以及有声书系列《创意人生》与《重建心灵》等。

书籍目录

前言一  老子其人其书前言二  以智慧取胜的老子    上篇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第二十六章第二十七章第二十八章第二十九章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第三十二章第三十三章第三十四章第三十五章第三十六章第三十七章    下篇第三十八章第三十九章第四十章第四十一章第四十二章第四十三章第四十四章第四十五章第四十六章第四十七章第四十八章第四十九章第五十章第五十一章第五十二章第五十三章第五十四章第五十五章第五十六章第五十七章第五十八章第五十九章第六十章第六十一章第六十二章第六十三章第六十四章第六十五章第六十六章第六十七章第六十八章第六十九章第七十章第七十一章第七十二章第七十三章第七十四章第七十五章第七十六章第七十七章第七十八章第七十九章第八十章第八十一章

编辑推荐

《傅佩荣解读老子》傅佩荣教授从“道”这个关键概念入手解读《老子》,引领读者进入老庄哲学幽深辽阔的思境,比照现代社会人们对所谓成功、快乐的心灵焦虑,对读者不无裨益。

作者简介

《傅佩荣解读老子》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开创者,其所著《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对后世的影响既深且远 可与儒家比肩。傅佩荣教授特别指出,老子所谓的“道”是指“真实”而言,亦即要将人生依托在永恒不变的基础上,再由此观照人间,安排适当的言行方式,他在儒家之外另外开辟了一条更为宽广的路。傅教授根据自己研习中西哲学三十余年的心得,解读《老子》,特别注重书中传达的深刻哲理与智慧,以凸显哲学“爱好智慧’的本义。在每一章原文之后,用白话取代一般读本的注释,文字上力求通顺畅达。而在解读部分,则参考了历代注家制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专就关键概念加以解析,可作为了解老子及圭家思想简明易懂的入门书.


 傅佩荣解读老子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总的来说《老子》虽然不长,但内容博大精深,加上它年代久远,更是佩服。里面很多道理都可以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它的主要思想莫过于不争,无为,以百姓心为心,柔弱胜坚强等,另外强调道不可描述,须行不言之教。在这个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处处竞争,要老子的思想运用于日常的工作和学习确实不易,但我相信它还是对我们多少有些帮助的。就像书中说的,“天之道,损有余而不不足”。在《傅佩荣解读老子》的帮助下看完了《道德经》,共八十一章。简单摘录和感悟如下: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这可能是《道德经》中最popular的一句了。说明道很玄妙,难以通过语言描述清楚,只能感觉。第二章.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以“无为”的态度做事,用“不说”的方法教导别人。为而弗恃,功臣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有所作为(养育万物)而不仗恃自己的力量,成就万物而不自居有功。正因为不自居有功,所以功绩就不会离开他。只有没有占有功绩的欲望,功绩才会常在。第三章.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圣人治理时,简化他们的心思,却提高他们的生活条件。难道是通过愚民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非也。这里的简化思想可能是回归道的思想。第四章. 无。第五章.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说太多话就会走投无路,不如守住虚静。世间万物都有其规律(守道),为什么还要去议论呢?第六章. 无。第七章.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所以圣人退居众人的后面,结果反而站在众人的前面,不在意自己的生命,结果反而保全了生命。这个老子“不为天下先”的“不争”想法一致。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最高的善就像水,帮助万物而不争,处在众人最厌恶的位置(下端)。老子老子还拿水比过坚韧的精神。夫唯不争,故无忧。只有不与万物争,才不会引来责怪。第九章.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万物都有其规律,达到一定的高度就应该下来。第十章.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这句和第二章“为而弗恃,功臣而不居”意思类似。利用外力有所作为不居功。第十一章.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所以“有”带来的便利,“无”也能发挥它的作用。老子用车轴,器皿,房子来比喻。比如瓶子的壁用粘土做起来,但中间的空才是器皿的作用。“有”“无”搭配才能发挥作用。第十二章.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稀有的货品让人行为不轨。各种颜色,味道,声音让人产生过多欲望,从而失去的做正确判断的能力。第十三章.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得宠,心里一惊,因为那宠幸本不属于你,失宠,心里又难过似乎失去什么。其实一切本来都不属于你。因此“宠”这样的事情,我们要淡然;“辱”也一样。第十四章. 无。第十五章.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持守这种道的人不会要求圆满。因为没有达到圆满的状态才能够去旧存新。这就像一杯水,满了就放不进任何东西,只会一出来,只有“无”的状态才能有所成就。第十六章. 至虚极,守静笃。要求我们追求“虚”到达极点;守住“静”,要完全确实。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万物变化纷纭,但最终都会回到其根源。所以我们就要守住我们的根源,保持“虚”和“静”。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只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等的,人民亲近他并称赞他;再次一等的,人们害怕他;更次一等的,人们轻侮他。我们往往以为这个“亲而誉之”就是好了,但是老子认为最理想的是“无为而治”,让百姓自己治理不加干涉。最高级的领导也是让员工充分发挥才能的。第十八章. 无。第十九章.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去除技巧和利益,盗贼就不会出现了。第二十章.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众人兴高采烈,而唯独我淡泊,无动于衷,好像不懂得嬉笑的婴儿,孤单。表现了求道之人孤单的心情。第二十一章. 无。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这是以退为进,物极必反的思想,只有弯曲了才能保全,只有低洼才能填满。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也是精华。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我们要少说话,才符合其本来的状态。和“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一个道理。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踮起脚跟,就不能站太久;跨步前进就不能走太远。还是说明我们要遵循万事万物的本来规律,顺其自然,不要去有太多目的有所作为。第二十五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所取法的是地,地所取法的是天,天所取法的是道,道所取法的是自己如此的状态。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重视轻的根本,静是动的主宰。做人要实在,静止,要比轻浮,躁动好。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痕迹。也是说高手顺其自然,无为,不居功,不留痕迹。第二十八章.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知道光明的好处,却能守住暗昧的位置,这样可以做天下的山谷。亦可见老子的思想中也有责任感的。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想要治理天下而有所为之,是不能达到的,天下是个神奇的东西,不可以对他有所作为,不可以去控制。就是说有些东西是不能去勉强的,有其自身规律,不可强行作为。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说明老子不崇尚使用武力,反战的思想。物壮则老。所谓盛极必衰,强大了就会逐渐消亡。第三十一章. 无。第三十二章. 民莫之令而自均。人们不需要君王的命令就会自动达到均衡。这个和市场经济的思想应该是一致的。第三十三章.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胜过别人是有力,胜过自己才是强大。不失其所者久。不离开他本来的性质才会取得长久。第三十四章.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由于他从来不自以为大,所以才能够成就他的大。第三十五章. 无。第三十六章.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这是常用的一句,“渊”就是鱼儿离不开的“柔弱”。也比喻君王所离不开的百姓。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总是无所作为,但又没有东西不是出于它的作为。“无为”要求的是无目的性,“无不为”又说明普遍性。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推崇禀赋的人不可以修德,所以保存了禀赋。第三十九章. 无。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的活动,变现在返回上;“道”的效用表现在柔弱上。这里的“弱”是配合了既定条件所能采取的唯一的路线,一种顺应万物的无为结果。第四十一章.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明显的“道”好像是暗昧;平坦的“道”好像是后退。当我们真的去实践“道”的时候,别人看来可能就觉得愚昧,因为有道和无道的眼光是不一样的。第四十二章. 无。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坚。天下最柔的东西,驾驭了天下最坚强的东西。就像滴水穿石一样。因为“道”于低处,故可包容万物。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不发一语的教导,无所作为的好处,天下很少有人能够得到。不言之教在《道德经》中提到多次,因为一旦教,就带有了目的。第四十四章.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过分爱惜必然造成极大的耗费,储存丰富必定招致惨重的损失。因此我们切不可沉迷某事或某物。第四十五章.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最大的正直好像枉屈,最大的灵巧好像笨拙,最大的辩才好像木讷。当我们退而居其后的时候,就能看到更多,更全的事物,而又有无为的心态,就会显得笨拙,木讷。第四十六章. 祸末大于不知足。人要学会知足,才是真正的满足。第四十七章.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这个有点像有人认为读书越多,反而知道的越少。圣人靠冥想,顿悟,不看书就能知天理。第四十八章. 为道日损。探求道,每天都要减少一些,最后一直到无为的境地。这个就像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拳的时候,学到后来问他忘记了多少,等全部忘记的时候就记住了。无为而无不为。见三十七章。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心表示意念。这就是以顾客为中心,关心民生的思想啊。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对于善良和不善良的人,都应该善良的,无差异的对待,这样就可以使天下人,人人都善良。第五十章.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兕虎,入军不被甲兵。…以其无死地也。听说善于护养生命的人,在陆地上不会遇到犀牛老虎,在战争中不会被兵器所伤。因为他没有致命的要害。可以解释为没有过度的欲望,因此不会受到各种威胁。第五十一章.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产生万物而不占为己有,养育万物而不仗恃自己的力量,引导万物而不加以控制,这就是神奇的德。见第十章。做领导对待人才一样,也要这样去发掘员工的潜力,去创造价值而不居功,更重要的是引导员工而不是操作员工。第五十二章. 无。第五十三章. 无。第五十四章. 无。第五十五章. 未知牝牡之合晙作,精之至也。还不懂得男女交合,可是小生殖器自动挺起,这是专注道极点,这是专注到极点的缘故。这句最雷人了。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因为说出来,就已经失去了本来的意思了。第五十七章.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法令定的越精细,盗贼反而就越多。道家的思路和法家、儒家不同于此。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当君主不去干涉人民时,人民就会自己到达富足的状态。第五十八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福交替,不必纠结。第五十九章. 无。第六十章. 治大国,如烹小鲜。治理大国,就像烹调小鱼一样,不去肠,不去鳞,整整的下去而不加干涉,就是要无为而治。这也是本书封面的那句话。第六十一章. 无。第六十二章. 无。第六十三章. 抱怨以德。老子经典的处世态度。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解决困难要在还容易的的时候,成就伟大要在它还微小的时候,就是要做市场的领先者。也说明事情虽然困难,但开始的时候一定容易,just do it。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因此圣人因为不自以为伟大,所以能成就他的伟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轻易许诺很少能够守信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一定就会遇到很多困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所以圣人总是把事情看得非常平淡,所以最后才能毫无困难。这一章里面全是为人处事的哲学。第六十四章.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太经典了。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事情结束的时候也能像开始那么谨慎,就不会遇到失败。从开始到结束要始终一贯的认真,谨慎。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名,将以愚之。这句常被视为老子的愚民主义。但事实上不是。第六十六章.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圣人应该能够在语言上谦让,退让,才能得到人民的尊重。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种不争是老子处世哲学的重要原则。第六十七章.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是老子手中的三样法宝:慈爱,节俭,不争。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仁慈了,心中无鬼,包容一切,便会不畏惧一切。节约了,所以万物的效用就能推广开,就像细水长流。不去和天下人争,就可以成为天下人的领袖。第六十八章. 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善于作战的不轻易发怒,善于克敌制胜的,不直接交战,善于用人的,对人态度谦下。老子真是伟大的军事家和企业家。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所以在此阐明老子的思想是不与人争,运用别人的力量。第六十九章.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如果两边兵力相当,是慈悲的一方获胜,因为慈悲的一方是不得已而战,自然不会轻敌。第七十章.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老子的思想很少有人能明白,能够去实践的就更少了。第七十一章.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坦然的把缺点当做缺点,所以会设法避开它。第七十二章.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圣人了解自己而不彰显自己,爱惜自己而不抬高自己。第七十三章. 勇于不敢则活。境界不一样,敢于做出放弃,回避这样的选择的人才是大智慧的,才能存活。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原来这句出自这里。第七十四章. 常有司杀者杀。总有决定人们生死的自然法则来惩罚该死的人,告诫统治者不要以为自己可以替天行道。第七十五章. 无。第七十六章.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的就属于死亡的哪一类,柔弱的才能够生存下来。兵力强盛就会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别摧折。看着觉得挺矛盾的,所以说老子的道看上去是退步的,理解的人也是稀少的。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不是就《九阴真经》的第一句吗,呵呵。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个不就是“马太效应”吗?财富将越来越多的积累在已经有用财富的人手中,到底谁对呢?一个是天之道,一个人人之道。第七十八章.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滴水穿石的道理大家都知道,但都无法真正做到。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能承担国家屈辱的才可以称的上时国家的君主。这和“以百姓心为心”是一致的,一种责任感才是领导应该有的,而不是争功夺利。第七十九章.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有德行的人像管理借条一样总是宽裕,没有德行的人像管理税收那样总是计较。非常形象的比喻。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这就是老子心目中的理想国,回到原始社会,因为有了文明的进步才有了诸多烦恼。邻国相望,鸡犬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国家相邻,鸡犬声都能听到,但是人民活到老都不相互往来。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博是卖弄广博的意思。信言,善者,美者都趋于真实而没有目的。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圣人不保留,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加的充足。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自然地法则是有利万物而不是损害的,圣人的作风,是完成某事而不是与人竞争的。
  •     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听过傅佩荣教授讲东西,感觉不错,冲着这个买的。 看了之后很失望,原文,白话译文,少量的解释,这类图书非常多,内容没任何特点。对于原文中与其它版本不同的地方,更没有任何说明。阅读价值不大。
  •     先有同学推荐《傅佩荣.向老子问道》系列视频,以为很好,中西哲学结合解析老子,很有茅塞顿开之感。后于图书馆无意看到此书,直接借回来,读来窃以为有凑字之嫌,无连贯之感。

精彩短评 (总计27条)

  •     书很好,但人浮躁。囫囵吞枣看了一次,把它放书架里。希望过一段时间读,会有新的感悟。
  •     : B223.1/2224
  •     很多不懂 慢慢体会
  •     傅佩荣没有理解老子的境界
  •     这本书讲解老子的道德经很通俗
  •     2012-10-05:后悔看了 2012-12-22:弱者和强者表现上好像一样,但是好像是同质的东西,自卑和自恋好像跟自信没啥关系?
  •     写得非常好!白话文晦涩难懂?不知楼上是何水平?我很喜欢!
  •     简单就好~
  •     道德经入门书,通俗易懂
  •     不久前买了一本,书是比较厚,但白话内容讲解很晦涩,非常不通顺。个人感觉比林语堂先生的《老子的智慧》中对部分庄子的翻译讲解差很远。
  •     傅解读道微明所代表的智慧,实为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因为一般人缺乏微明,就会把它当作权谋,借此造成个人偏差的欲望,而完全背离了老子立说的原意。我根本就是一庸俗唯用主义,粗鄙!政治是手段,生活才是哲学。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啊。
  •     我前面的评语贴的不是地方,想评的是《傅佩荣解读庄子》那本书,sorry:-)
  •     有些译注总觉得有些牵强。
  •     所谓解读不深也不浅,还是论语说得好
  •     解读得太浅太粗糙。。。
  •     治国之无为,不争之为。
  •     傅老师对老子。。。爱的不深啊。大概看懂老子的,都不出来讲课了。也就儒家爱出来讲课。BTW:庄子比老子好懂多了。
  •     一本道德经,便可读尽一生。
  •     傅佩荣以自己的人生经验与知识体系对老子进行重新解读,结构清晰,内容明确。这是傅佩荣的老子。
  •     写论文用
  •     常读常新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傅老师的注解好懂。老子的安生立命之道依然适用。
  •     把老子抄了一遍
  •     不甚了了,无需多言。。。
  •     台湾人怎末读老子哦~
  •     这本书真是一本老子理论的精彩解读,教授的指点深入浅出,画龙点睛。是启蒙智慧的不可不看的精品。向对心理学、哲学感兴趣的读者强烈推荐!!!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