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创造历史

出版社:外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5
ISBN:9787119082011
作者:亚历山大•容,迪特马尔•皮坡,赖纳•特劳布
页数:280页

章节摘录

美元风暴    截至2010年,经济危机让全球损失了4万亿美元。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却是一种源自美国的、臭名昭著的金融产品,它在不知不觉间将全球经济拖入深渊。    1991年万圣节前夜,飓风席卷了美国东海岸,此前没有任何气象学家对此有所预见。风暴低压区转移至大西洋,并与高压区的冷空气相遇,由此演变成一股携带巨大湿热能量的致命风暴。其实,这只是正常的天气现象,但它引发的后果却是灾难性的。这真的是一场“完美的”风暴:高达30米的巨浪一波波袭来,最后造成的损失超过了2亿美元。    2003年6月25日,世界经济的“完美”风暴始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1%,这是45年来的最低水平,希望以此刺激已经瘫痪的美国经济。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2001年,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金融界惊慌失措;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打响,道琼斯指数创历史最低。    通常,一旦货币贬值,通胀就要加速。但是2003年的美国却没有按照惯常轨迹向前发展,原因在与美国隔洋相望的另一个大洲上,1.5亿的中国产业工人在流水线上不分昼夜地工作,他们生产廉价的T恤、电脑和玩具,美国人恰好是这些商品的消费者。    确切地说,这场经济危机的导火索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已埋下,它和华尔街上的所罗门兄弟公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源是从大学中途退学的刘易斯?拉涅利所开发的一种名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的特殊金融产品,它本质上是一种由不动产担保的证券。    这种证券的基本原理是,正常情况下,购房人向银行贷款,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向银行分期偿付利息,银行赚取贷款人的利息和接收储户存款所支付利息间的差额。但是住房抵押贷款证券不同,银行把自己所持有的流动性较差但具有未来现金收入流的住房抵押贷款汇聚重组为抵押贷款群组(又称抵押贷款池),然后出售给大投资者。这样银行具备了发放新贷款的资金,潜在的购房者也更容易获得贷款,投资者则拥有了更有保障的投资。表面上看,这是一项多赢的政策,至少这项产品最初的设计理念是这样的。    2006年夏,金融风暴近在咫尺,在波士顿近郊罗克斯伯里,42岁的健身教练宝拉?泰勒以26.9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一栋公寓,其中很大一部分房款是通过从美国国家金融服务公司获得的贷款来支付的。此前,她一直没有自己的房子,不是住在父母家,就是和朋友们挤在一起;每个月为多赚1500美元,她还要兼职给别人当家庭厨师。泰勒说;“我出生在13个孩子的大家庭,现在我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这种感觉太好了。”这就是“美国梦”。    现在她每月需要还贷2200美元,实际上高于她的收入。可是贷款合同上记录的收入却是实际数额的3倍——7300美元。泰勒说,这些都是中间人操作的,她甚至没有亲自看过贷款合同。她本以为,银行顾问“要审核合同,还要问你是否能承担得起。”    仅仅过了一年,宝拉就无法继续还贷。但她的债权人——美国国家金融服务公司,早就将她的贷款转售给了纽约银行。这样就产生了数十亿美元的债券,即抵押担保证券。连同很多与其相似的次级贷款,它们让美国的金融市场风雨飘摇,而这一切都因为缺少稳定、安全的客户。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份报告称,“这种情况开始表现为部分次级市场非常有限的衰退,进而转移到美国的贷款和金融市场,直至全球。”次级贷款现在已将全球经济拖入深渊:自危机爆发以来,损失高达1.5万亿美元。2009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展望未来经济形势时称,至2010年底,“这个数字(危机造成的损失)将变成4万亿。”    但是,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呢?很多人说,是人的贪欲,是毫无节制的资本主义制度,是银行家的原罪造成的。但这些还远不足以造成如此后果。美联储前任主席、纽约经济学家赖尔?格莱姆雷说,“人们寻找危机的元凶时,走了很多弯路,犯了不少大错,元凶其实有很多。”    首先是向市场廉价倾倒货币的美联储主席;其次是原本无力承担却一心想实现美国梦的小人物和小家庭;当然,那些希望一夜致富的房地产投机者和几乎给每个“活人”都发放房屋贷款的信贷机构,即过去的贷款经纪人,他们从中捞到不少金钱,难逃其咎;很多机构从中收取费用,华尔街的银行家们对这些债券早就迫不及待了;需要负责的还有给那些复杂的贷款群组盖章的信贷评级机构;最后是从美国银行手中抢走这些产品的投资者。想规避风险,就要通过“信用违约互换”。它类似于保险合同,债权人通过这种合同将债务风险出售,合同价格就是保费。一旦出现信用类事件(主要指债券主体无法偿付),违约互换购买者将有权利向违约互换出售者索取现金,从而有效规避信用风险。    风险表面上看起来消失了,因为贷款人和出资者相互并不了解,就像是养老基金的老板并不知道宝拉·泰勒负担不起她的房子。穆迪投资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马克?赞迪说:“每个人都认为其他人应该对此负责,但最终没人真的负起责任。”没人驱车前往加利福利亚的橘色康迪或佛罗里达的棕榈滩,去亲眼看看开发商在那里建起的高楼;也没人亲自查看到底是谁拿到贷款。    2000年-2005年间,美国房地产价格平均增长了50%多。很多人认为,这种上涨的趋势不会停止,毕竟房子是钢筋水泥造出来的,是踏踏实实建在土地上的。不过还是有一些对此持怀疑态度的人。一些忧心忡忡的经济学家曾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过类似的文章,但所有这些都被盲目乐观的美国人忽视了。    美国人热爱自己的房子:房子象征着家庭道德和富裕的生活。美国人用自己1/3的收入来供房。在美国购买自有住房几乎可以免税。当然,其中两大政府赞助的非银行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房地美和房利美——功不可没。    比尔·克林顿就任总统时,64%的美国人拥有自己的住房。但同一时期,仅有43%的德国人有此幸运。然而克林顿并不满足,他要求房地美和房利美将其一半以上的贷款发放给穷人、黑人或美籍拉美人,这进一步鼓舞和推动了美国的房地产市场。此后,克林顿的继任者小布什继续坚守这一政策。他在2002年说:“我们希望,每个身在美国的人都能拥有自己的房子”,他甚至为此颁布了一项法律,规定国家为贫困的公民,也就是未来的房主提供资金购房,作为其自有资本。    在此形势下,购房需求一路攀升。数百万已经拥有房产的美国人面对如此诱惑的条件和如此优惠的贷款不能自已,他们要再买一个更棒的房子。而房地产和信贷中介也从中赚得盆满钵满。需求增加,价格必然随之上涨。2004年,格林斯潘上调了联邦基金利率,但是房地产金融公司还是迎来了越来越多的顾客,因为他们发明了“非传统”贷款。美国福来德曼投资银行董事、总经理及分析师米歇尔?扬布拉德说:“这是形成抵押贷款泡沫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此前,美国的地产抵押贷款一点都不复杂:30年期限,固定利率,购房者需要预付20%房款。但是现在,新成立的信贷公司通过次级贷款为客户提供了更优惠的政策。这项政策原本是为客户考虑的,客户只要表明清偿诚意并对所交代全部财产情况宣誓就可获得贷款,但利息高很多,最高达16%。银行的这一理念为很多人节省了时间,帮助他们实现了“美国梦”。    宝拉·泰勒得到这种新的贷款,不过它像定时炸弹一样时刻威胁着宝拉的生活:银行首先借给宝拉房产买入价的80%,利息是八个百分点;但两年后,利息要根据信贷市场的情况以及银行利率上浮,而作为计算贷款者是否具有承担能力的贷款计算基础却是最低利率。由于宝拉?泰勒没什么积蓄,所以她还要为余下的20%房款再次贷款,也就是“背驮式贷款”。遗憾的是,宝拉甚至完全不清楚自己都签下了怎样的协议。    根据美联储2006年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将近一半的次级贷款的贷款人根本不了解抵押贷款最最基本的信息。2006年,美联储消费者事务委员会主席爱德华·格拉姆利克困惑地问道:“为什么这些风险最大的贷款最终卖给了受教育最少的债务人呢?”    P236-241

前言

2008年9月,各大媒体在报道美国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破产时,不止一次贴出那些西装革履的银行业年轻人行色匆匆的照片。他们将事业上曾经的辉煌打包,装入纸箱,然后急匆匆地离开了纽约摩天大楼中那个曾经属于自己的位子,落寞地穿行于曼哈顿街头。不过当时只有极少一部分人嗅出了潜在的危机:那些原本拿着丰厚薪水的金融界青年才俊突然之间从高位跌下,尽管这一切如此不真实,但却悄无声息地预示着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已经到来。    自此,全球范围内无以计数的人相继失去了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地球上较为贫穷的那部分入和国家又一次遭到最为惨重的打击——即便是那些相对富裕的国家也不得不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比如欧盟成员国希腊,就由于经济危机的原因而濒临国家破产。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也只能背负着沉重的国债,依靠巨额的援助和投资项目暂时躲避危机;人们至今还能清楚地记起上一次全球性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后果:延续数年的经济大萧条,希特勒和纳粹的上台以及由此引发的世界大战。    现实的发展似乎重复着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那些经济危机的轨迹,更通过一系列事实赋予了人们尽可能形象而全面地去探讨新时代资本角色的机会。《金钱创造历史》这本书的标题是如此贴近现实。全球化背景下的地球是一个整体,各国之间的经济和金融关系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自出现开始,也就是自中世纪末起,便书写了一部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发展史,而也为人们提供了详实且丰富的历史研究资料。它不但富于变化,妙趣横生,而且与现实出奇的相似。    虽然资本控制的时代少不了战争、危机和灾难,但资本同时也推动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进步;资本所带来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总是如影随形。法兰克福经济历史学家维尔纳·普鲁姆佩在其关于所谓“创建者崩溃”的历史教材中提及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普鲁姆佩指出,当时资本的崩溃是如何在一方面毁灭了很多人的梦想并导致大量企业和银行破产,而在另一方面却终结了毫无章法的自由经济主义,并引发新一轮的经济繁荣,进而奠定了社会市场经济的基础。    富有美国乐观主义精神的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在他著作的序言中认可了金钱“在人类崛起中的重要意义”,这位哈佛大学教授将金钱视作“几乎所有历史进步的助产士”。但也有人对此持有异议,他们认为有鉴于最近的金融危机,弗格森的这一观点过于鲁莽。而弗格森打了一个比方来反驳他们的观点,这恰好也是他的著作《货币崛起》的理论基础:“我想,我们可以将货币制度的发展想象成连绵的山脉。山脉起伏不定,有的地方陡然升高,有的地方可能又急剧下降,但从长远来看,却是总体向上的发展趋势。就好像在历经高通胀、紧缩和1948年的货币改革后,德国人迎来了相对20世纪初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经济繁荣。”    如果我们再来思考一下刚才提到的那个画面,那么货币的发展史也许是有学习价值的。比如到目前为止,已经相当成功且在国际社会上得到共识的,应对当前经济危机的方法,即各国通过中央银行采取低息政策以及国家施行投资计划——现在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会考虑再次使用缩减开支的方法来应对危机。因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个对策曾在1929年经济危机时引发了农产品价格暴跌,甚至还加剧了原有的危机。    不过人类和货币能否长久、持续、共同地发展,这一期待是否现实,却是另一回事。这本书并没有对人们如此美好的期望给予太多支持;相反,它向人们指出,不论身处哪个时代,人们都无法逃避一种可怕的重复模式。1637年荷兰爆发“郁金香狂热”时,无数的荷兰人都做着妄图通过郁金香球茎一夜暴富的投机美梦,而当时的这场危机也已经昭示了金融投机活动以及金融泡沫产生的各种要素和环节:对财富的狂热追求、羊群效应、理性的完全丧失、泡沫的最终破灭和千百万人的倾家荡产。后来在不到百年的世界经济史中,同样出现了一个本想收拾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留下的烂摊子,以振兴法国经济,却最终失败的苏格兰赌徒、金融数学家、投机者约翰·劳。由于他贪婪的欲望,这个纸币和股票发烧友给法国经济带来了致命的打击,而他也因此被历史记住。    柏林经济理论学家米夏埃尔·C·布尔达在他的短评中分析了最近的全球经济危机的原因和走向,并从历史中得出了理性的结论。“几百年来,所有的金融危机都遵循相同的模式,但人类始终未曾从中学到什么。”“合理调控”虽然是必要的、可行的,但科学家对未来的展望体现为这样的标题——命运之轮继续旋转,也不是偶然,因为作者对于人类的学习能力实在存有怀疑。

内容概要

亚历山大•容,生于1966年,在吉森和波士顿研读历史、新闻编辑学、公共权力和政治学。1997年起任《明镜》杂志社的经济版编辑。他的侧重点是:世界经济、总体经济形势和原材料。他还著有《新冷战》一书。
迪特马尔•皮珀(Dietmar Pieper),生于1963年,研读文学,1989年起供职于《明镜》杂志社。2001年至2008年间他是德国政治职能部门版面的负责人之一。他主掌政府职能部门的特别题材,并负责《明镜历史》和《明镜知识》的配列。
赖纳•特劳布(Rainer Traub),生于1949年,1987年起成为《明镜》的编辑。这位获得博士学位的政治学家的侧重点在社会史、文化史、当代史,还有文学。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资本的崛起  /  001
我们需要新银行 / 003
1096年至1480年的编年史:中世纪的银行业 / 012
商业革命 / 014
罪恶的交易 / 023
美第奇家族的繁荣与没落 / 029
给皇帝的贿赂金 / 039
从黄金到记账货币 / 050
第二部分 第一次全球化 / 057
白银的诅咒 / 059
1480年至1800年的编年史:流向全球的货币 / 068
象征贪欲的佛洛拉 / 071
印钞机上的赌徒 / 078
借贷革命 / 088
货币狂想 / 096
第三部分 1800年后的辉煌和困顿 / 105
对铁路的狂热 / 107
1800年至1900年的编年史:货币的解放 / 116
可爱的货币之谜 / 119
国王们的股票经纪人 / 125
“我要杀了他们!” / 136
彻底破产的教训 / 145
忘记才会幸福 / 155
第四部分 双重打击 / 159
1929年的信号 / 161
1900年至1945年的编年史:世界大战和世界危机 / 176
鼓励挥霍 / 178
国家的创伤 / 187
剪断纸币 / 198
被欺骗的骗子 / 203
第五部分 繁荣之后的倾覆 / 209
从林间小屋到赌场 / 211
1945年至2009年的编年史:资本的波动 / 224
鸭子的终结 / 227
美元风暴 / 236
临渊却仍狂妄自大 / 249
命运之轮继续旋转 / 254
参考文献 / 264

编辑推荐

不到四百年的时间里,十多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这些危机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原因?下一次危机会影响到我们吗?    金钱创造历史:谁是下一个金融帝国》由《明镜周刊》的三位作家亚历山大·容、迪特马尔·皮珀、赖纳·特劳布合力而成,主要讲述了资本如何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和改变历史。从中世纪的银行家为君主提供资金援助到发现美洲大陆,从工业革命到当今社会的股市危机……所有的这些,对于处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以及经济变革时期的我们探究经济发展规律,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这是一本讲述经济发展史的书。书中描述了从11世纪所谓的金融业开端,一直到新近的经济衰退,金融业整个发展和起伏的过程。《明镜》周刊(Spiegel)的三位重量级人物,客观详实地记录了资本如何以它全部的运作方式影响着我们的历史。从中世纪的王朝向银行世家筹措经费开发美洲大陆,到工业革命,到现代的股票交易暴跌,作者从历史的角度研究和解释金融发展历程,同时深度剖析了每一次金融危机背后的原因,对于当今的金融创新和发现具有积极的意义。    我国正在努力地发展资本市场,每一个人都将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大潮的影响,了解金融发展历史,探究经济发展规律,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限助益。


 金钱创造历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多年以前,笔者看过一部改编自经典游戏的好莱坞电影:反派想要统治世界,用一笔重金聘请了一位绝世高手帮他做事,最后反派被干掉的时候,高手带着他的钱跑了,安全了以后,高手发现反派给他的“钱”都是印着反派头像的——根本就是废纸一堆。这个搞笑的桥段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每一个想统治世界的人都想统治金钱;二,没有主权的支持,“钱”就是废纸;三,人们总是很贪婪,都想试图通过投机而一夜暴富。电影自然是虚构的,但以上这三点却一直贯穿着世界的历史,也贯穿着《金钱创造历史》这本书。      从最早的真金白银,到换成通用的纸币;从银行收取利息被视为异端,到次级贷款;从国家机器严厉地控制金融,到自由市场主义的盛行……每一次金钱的革命都使金钱的流动性更方便快捷,但同时也使得投机行为更方便:开得发烫的印钞机、任意伪造的担保凭证、层出不穷的金融工具……每一项背后都是人们赤裸裸的贪欲和紧随而来的一次又一次的危机。金融危机似乎是一种宿命,总是螺旋性地出现。最关键的问题是似乎我们很难摆脱这种宿命,每一次金钱革命都会带来一次危机,但我们又无法人为地阻止人们对方便快捷的需求,换句话说,与危机相比,人们对发展的需求更为迫切;也许消除人类的贪欲是破解宿命的一个根本的办法,但人类能够做得到吗?当我们嘲笑荷兰人什么都不做一心想种出最美的郁金香而一夜暴富的时候,我们自己却把时间、精力和金钱用来炒股票炒房地产上了。   其实,无论是郁金香危机也好、美国次贷危机也好,还是别的什么金融危机也好,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通过投机而暴富的人并没有为社会带来任何的财富,但他们却发了大财,那么,他们的钱从何而来呢?答案很简单,是那些投机失败的人、至少是试图通过非劳动手段获得好处的人付出了代价。就拿美国次贷危机来说,那些明知自己无力买房的人,也想通过次级贷款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当然我们不能过分指责这些拥有“住房梦”的人,不过他们也确实是因为他们的梦想而被利用。最后当华尔街的高管们怀揣着巨额的收入从金融危机中全身而退的时候,那些还不起贷款的人最终退出了自己的住房。于是换个角度说,通过金融手段发财的人,都或多或少是压榨、掠夺了别人的财富。每一次金融危机,其实都伴随着罪恶。   从“罗斯福新政”开始,每当经济出现危机的时候,人们就会想起凯恩斯,想起加强监管。《金钱创造历史》最后的结论也很明确:监管是必要的。我们不管实体商业领域如何,至少在金融领域,纯粹的自由市场是不存在的——因为总是有人掌控着更多的信息。当他们发现利用手中的信息很容易获取高额回报又不需要付出代价的时候,凭什么让他们的血管中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呢?金钱的历史就是贪婪的历史,是危机的历史。要想摆脱危机,或者让危机的危害更小一些,唯一的办法就是阻止人们无限的贪欲。只有当人们的财富是建立在为社会创造实实在在的财富的基础之上的时候,他们才应该有所回报。
  •     怎么还是尼尔·费格森?阅读德国《明镜周刊》的3位编辑亚历山大·容、迪特马尔·皮珀和赖纳·特劳布所写的《金钱创造历史——谁是下一个金融帝国》没几页,我就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之所以如此,在于尼尔·弗格森,这位哈佛大学教授。我此前看过他的《金钱关系》,书中他直接炮轰近代史上最成功的世俗宗教——金钱万能论、金钱决定论,认为金钱并不是推动世界运转的动力,而是政治事件,尤其是战争,造就了包括税收机构、中央银行、证券市场、股票交易所等现代经济生活体系,推动了政治体制的演变。《金钱创造历史》引用了作者之一亚历山大·容对同一个弗格森的一次访谈,此间他的观点却来了一个360度大转弯——认为每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背后都隐藏着一个金钱的秘密,而且相信——金钱是历史上所有进步的助产士。 弗格森的前后矛盾让我以最快的速度看完了这本书。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经济发展简史,三位作者通过对1096年以来西方经济与政治、战争之间关系的梳理和分析,竭力所要证明的观点一如书名——肯定金钱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金钱是历史发展的原动力。 在中世纪,商业往来产生的货币兑换需要催生了银行、支票、商业票据等现代金融事物的雏形,放贷人成为一种势力,美第奇、富格尔等代表资本势力的家族势力相继崛起,资本与宗教和政治势力相苟合,开始控制人们的生活,以至于“灵魂终究还是要靠金钱赎买”。 进入近代,借贷成为欧洲王室维持奢靡生活的主要资金来源,对金钱的追求使他们热衷于对新大陆的探险,而殖民地流入的巨量黄金白银支撑了欧洲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现代世界经济版图的基本格局。普通民众对财富不切实际的幻想,将这个世界推进了金融泡沫时代,郁金香狂热、约翰·劳的密西西比公司泡沫继之而来。 1800年以后,财富呈爆炸式增长,旅游支票、纸币、信用合作社等金融事物逐渐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危机成为悬在人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它也成为经济思想的催化剂。同时,三百年来最具影响力的金融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进入历史舞台。 进入20世纪,1929年的大萧条至今让世人心有余悸,人们对于市场的信心一度被彻底摧毁,直接促成了纳粹的上台,成为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战后形成的经济秩序新框架——布雷顿森林体系,很快被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攻破,世界变成了一个超级赌场,经济危机更加频繁,动荡更加剧烈,影响更加深远。 历史是一条河,那么,金钱就是河底的那股暗流。 从作者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金钱,财富的代表,也就是通常的货币,是社会经济体系的血液。从历史上看,经济利益的争夺贯穿人类历史始终,频频引发战争,改变历史的走向,而且人类社会的一切进步都离不开金钱的支持。到现代社会,所谓契约社会的前提是相互信任,则货币就是一切信任的基础,是现代社会得以运转的基础,滋养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可以说,金钱就是涌动在人类历史深处的暗流,它的流向往往决定了历史的走向。 但是,我们回到书名,真的是金钱创造历史吗?其实不是的。尼尔·弗格森在《金钱关系》中表达的观点更深刻——金钱本身是中性的,它只是工具,它的流向取决于社会力量的对比,创造历史的其实是争夺金钱的人,是人们对于以金钱为代表的财富、成功和奢靡生活的欲望所激发的行动(他所谓的“助产士”大概正有这个意思,也只是助产士,而不是真正的孕育者)。对金钱的狂热追求催生新的方法、新的手段和新的制度,人类社会按照“刺激——反应”模式不断进步,这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书的封面上也如是说。而决定这股暗流走向和力量的,仍然是人的欲望和贪婪。作者提出的另外一个问题值得我们警醒,人们如何从一再发生的经济危机中汲取教训?有没有找到驯服这股暗流的良方?他们对此表达了失望。在他们看来,人类虽然总在不停的尝试从不断增长的怪圈中解放自我,但源自人性的贪婪,使人们总是能够从现存制度中找到漏洞,引发新的狂热,再到新的危机,创建者繁荣与创建者崩溃交替出现。这似乎无解。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正是试图驯服这股暗流的努力,推动了人类金融制度的向前发展,这是人类对自己的抗争……
  •     《金钱创造历史》不算是金融史或货币史,更象是大事记,而且是多人合编的大事记,如果你想系统地了解货币金融史,那这本书会让你大失所望。而且作者是三位德国人,他们是站在德国的角度来审视金钱和历史的,并尽其所能陈述德国对世界经济的作用及其受到的影响。因为德国曾几何时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等方面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他们是绝无仅有的两次世界大战的始作俑者,他们有聪明而富有的犹太人以及毫无人性的反犹大屠杀,有神秘而传奇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有预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曾经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的马克思,有创立了相对论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当然,他们还有希特勒。不无讽刺的是,在这些世界级的人物中,老罗、老马、老爱都是犹太人,只有人渣小希是个纳粹。本来德国人应当充分发挥犹太人的聪明财智而不是消灭犹太人,试想,如果世界上很多顶级聪明的犹太人生活在德国……又会怎样?无孔不入“金钱是好仆人,坏主人。”这是一句名言,可是又有几个人知道?不是因为很多人知道它才是名言的,而是因为当你知道它时,你会觉得它是名言。人类发明了货币,本来是为了方便交易、提高交易效率,为人所用的“仆人”,结果却成了人类无法驾驭的“主人”。我不禁想起了哈姆雷特那句著名的独白: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借用到对金钱的思考上,我们可以说:是做金钱的主人而生,还是做金钱的奴隶而死?这就是问题所在。  从最初的以物换物,到各地出现的不同交易媒介,比如巴比伦的陶土瓦片、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泥版、亚细亚海边的贝壳、太平洋岛上的石头和印弟安人的珍珠项链,再到金银、交子、纸币、虚拟货币,自从货币历经选择,从生活品相互交换时(以物易物)的“实物”逐渐演化成商业交易时(劳动分工之后)的“符号”,再到最后变成可以独立地以钱生钱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离得开它,就再也没有人能控制了它,它时而助纣为虐,时而除暴安良,时而造成经济动荡,时而带来技术进步,不论是穷人、富人、政客、军阀还是教徒,不管或明或暗地利用金钱的力量,或崇拜或贬抑货币的作用,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人类从此掉进了一个巨大的漩涡,而且万劫不复,不知道还有什么力量改变这一现实。无论穷富、好坏、愚笨,他们的生活、思想或行为都与金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逐利性的商业和战争,以及金钱支持下的战争和统治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灵魂也需要靠金钱救赎。十字军东征,基督教从穆斯林手中争夺地中海地区控制权和贸易市场。尽管基督教教规禁止放贷,但主教、修道院院长和教父却利用所谓的银行家在放贷,有时把利息包装成“赎罪券”,有时又要通过各种借口为放贷者辩护。依据犹太教法典,犹太人不能向自己人索要利息,但可以向基督徒放高利贷,因而备受屈辱。二、家族可以操控国家。美第奇家族,为欧洲的教皇和国王提供资金。富格尔家族,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国王和罗马教廷都要依赖它的金融活动,他们建立了最初的国际金融网络。但由富格尔家族基金会捐赠建造的贫民居住区至今依然存在。德国的罗斯柴尔德家族。靠着黑森公爵逃离时留给他们的300万英镑起家,逐渐成为欧洲各国国王的银行家。三、殖民掠夺。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主要动机不是获得新的土地,而是寻找新的商路。西班牙、葡萄牙对拉丁美洲自然资源的掠夺。欧洲之所以崛起为世界贸易和经济的中心根本上离不开殖民地财富的支持。四、资本与权力的角逐。约翰·劳利用印发钞票、发行公债和垄断性的股票帮助法国摆脱了财政危机,但在把法国抛上天之后,却又让法国重重地“硬着陆”。法国大革命。法国旧政权的垮台是遭遇金融困境的结果,而在纸币基础上建立新政权的尝试,最终也以经济危机作为结束。期间,我们看到了“指券”这个次贷危机的先祖。拿破仑的滑铁卢战役:其实较量的是两种财政制度。法国人通过抢劫充实军备,而英国人则通过借债筹集军费,从而崛起为世界大国。沉重赋税引发美国独立战争。18世纪60年代,英国在争夺美洲殖民地的战争中获胜,但庞大的战争开销迫使它大量增加殖民地的税收。《独立宣言》中指出:英国“未经我们的同意便向我们强行征税,”人民有权利也有义务去推翻这样的政府。杰克逊总统和美利坚银行的斗争。但是,魔鬼依然存在,人们用道德、民主和平等的框架来限制魔鬼的努力也从未间断。此外,统治者也会掺杂使假,所以才有了“劣币驱逐良币”。比如古罗马帝国的皇帝降低银币中白银的含量,为的是制造更多的银币供自己花费。结果造成通货膨胀,导致古罗马帝国的衰落。当然还有利用假钞摧毁敌国的做法。五、工业革命的前因后果工业革命促进了铁路的发展,继而在铁路的推动下经济得以繁荣,产业工人出现,而且出现了食利阶层。期间,出现了“最低工资”的雏形。除了产业工人和食利者之外,还诞生了马克思主义。不无讽刺的是,马克思与钱纠结了一辈子,一方面他费了老鼻子劲琢磨出了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将金钱与万恶的资本主义联系起来,并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另一方面却要接受恩格斯这个工厂主、资本家的资助,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但是,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被“利息”KO,因为若承认利息不合理,那就要消灭市场经济;若是认为利息合理,则马克思的“二论”就会一文不值。现在,共产主义的幽灵早已不在欧洲大陆徘徊了,或自取灭亡,或被资本主义绞杀,或被资本主义环伺制裁,只剩下了几个碉堡,就象是围棋中的眼,一群人努力想做成真眼,其实已是四面楚歌的假眼。六、金融危机郁金香狂热,第一次有记载的金融泡沫。1873年至1896年的经济大萧条。1925年10月25日的黑色星期五。1987年10月19日全世界证券交易所的“黑色星期一”。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破裂。2007年夏季开始的次贷危机。……没什么也不能没钱,但想说爱你也不容易。小致个人,大致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拯救还是毁灭?2013年10月16日,美国广播公司(ABC)旗下节目《吉米·坎摩尔直播秀》(Jimmy Kimmel Live!)播出一期“儿童圆桌会”,节目中有4个6岁左右的小朋友坐在一起模仿国家议会讨论国家大事,当吉米问到“美国政府欠了中国1.3万亿美元该怎么办?”时,一名男孩答道:“我们应该绕到地球那边去,把中国人都杀光(Kill everyone in China)”!吉米虽然没有鼓励,但也没有严肃否定,而是似乎是带有反讽意味地笑着说这是个有趣的想法(It's an interesting idea)。接着,孩子们又针对“杀光”的可能性进行幼稚的辩论,吉米打断了他们,并说这是一期“有趣的儿童圆桌会”。男孩的回答以及吉米的反应引起全球华人的强烈不满,随后出现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华人游行活动,中国的网络上也到处是对此事的声讨及议论。目前,吉米已公开道歉,美国广播公司也公开道歉并承诺永久停播“儿童圆桌会”这一环节。现在说来,这事已经尘埃落定了。但我觉得抗议是应该的,但我更想说的是,这种心理并没有烟消云散,这种思维的危害在于:这种为了摆脱债务要杀人的想法不只是小孩子的想法,大人更是这么想的,而且是有先例的。当各方面的条件适合时,因还不上欠中国的债,就要杀光中国人的想法就会成为现实。历史上中国屡次遭受侵略和侵犯,莫不与列强掠夺财富有关。而德国法西斯屠杀犹太人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掠夺犹太人的财富,摆脱德国的经济危机。莎士比亚没有想到的是,在整个欧洲文学中,没有那个形象比他在《威尼斯商人》中塑造的夏洛克影响更深远的了,没有哪个形象比这个残酷无情、不知廉耻的高利贷者更能得到人们认可了。在某种意义上,对犹太人的迫害和屠杀与这一犹太人的形象不无关系。 犹太人的远祖是古代闪族的支脉希伯莱人,公元前,他们的祖先曾聚居生活在阿拉伯马勒斯坦土地上。在遭到罗马统治者的镇压和驱逐后,他们不能占有土地,被各行各业排挤,只能从事受人鄙视的商业和金融业。他们崇尚智慧,不仅在困境中顽强地繁衍生息,而且逐渐通过经商致富。自1096年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起,抑制犹太人的思潮就一直在欧洲暗流涌动。13至15世纪,欧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新兴资产阶级同犹太人资本家产生了利益冲突,利益冲突加上宗教信仰的差异,大批犹太人被迫流往东欧及美洲各国,开始第二次逃亡。不幸的是,这种反对犹太人的意识,居然演变成了一种文化沉淀,在某些国家和地区一直“遗传”到现代。尤其是进入本世纪后的德及奥民族,反犹情绪与日俱增,希特勒及其追随者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希特勒就是一个极端的种族主义者和反犹主义者,他在《我的奋斗》中写道:“雅利安人的最大对立面就是犹太人。”有人分析希特勒及纳粹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大肆屠杀犹太人是有其历史和宗教,甚至是希特勒个人病态心理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阿道夫·希特勒的上台和德国经济史有着很大的关系。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指出:纳粹主义在德国迅速发展壮大,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漏洞百出的财政政策造成的,整个德国在短期内经历了巨大的经济动荡:1922至1923年的恶性通货膨胀和1929年之后全球性经济危机期间的通货紧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冷眼评价说“货币的崩溃让德国人丧失了民族性,丢掉了道德,还毁掉了握有的文化生活。”越来越多的德国人变得极端。深刻的经济危机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转嫁危机的想法刺激了德国人对外扩张的野心。“德意志民族必须从掠夺的土地和生产空间中寻找出路”,希特勒要做世界霸主的主张得到了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拥护和支持。为此,要建立一个德意志民族的日耳曼帝国,为此,需要巨额的资金,为此,纳粹把手伸向富有的犹太人也就不难理解了。希特勒强调:“只有在国营商店里才可能有奇迹发生。”因此,要把大多掌握在犹太人手中的商店收归国有,而最彻底的办法就是消灭犹太人,那就不只是商店的财富了。没有答案?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到欧洲货币体系,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到凯恩斯的“看得见的手”,再到米尔顿·弗里德曼的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学理论在不断地进步,银行应对危机的能力在不断提高,金融监管机构的能力也在增强,但仍然有一场一场的危机轮番而至。虽然人们一次次地幸运地度过了危机,但新的问题又会不断涌现。难道面对金钱,人就无能为力了吗?难道人的历史就是金钱的历史了吗?观点一: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拥有越来越大的自由度,他们随意创造新的贷款和衍生产品,而且借助全球金融体系将风险散播到全世界。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是商人应当为其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而现实是庙倒了,和尚却领完工资跑了。观点二:当今经济的各个领域对银行的依赖性都很高,因此,金融危机会逐渐升级为经济危机,一国的经济危机会扩散成世界经济危机。观点三:本来应该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货币经济反而凌驾于商品和服务之上。若要战胜危机,就要及时、公开地解决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矛盾。2009年3月,在伦敦召开的金融大会上,与会的工业国家和一些门槛国家达成了一项基本的共识,即限制金融机构的自由。但限制金融机构的自由,再加上让货币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而不是让实体经济成为货币的附庸,就能保证不重蹈历史的覆辙吗?我再次想起王子的独白: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至于本书的副标题“谁是下一个金融帝国”,我从头读到尾,也没有找到答案。但或许这就是答案。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3星。外国历史学家、杂志编辑写出来的,没有经济学理论的东西,总体当杂志看看吧。1929年以后的部分,配合上经济学知识当材料分析,有可以思考的地方。
  •     历史的另一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