彳亍躓頓七十年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3-11-1
ISBN:9789573273042
作者:何榮幸
页数:256页

内容概要

葉啟政
1943年生於新竹,新竹中學畢業,台灣大學心理學學士、碩士,美國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校區社會學博士。任教於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2007年退休,現任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講座教授。

书籍目录

自序
前奏 一個不確定島嶼社會的不確定時代
第一章 被撕裂的土地
第二章 走上學術之路
第三章 台大社會系三十年
第四章 書生論政與社會實踐
第五章 知識份子的風骨

作者简介

葉啟政出生在日治時期末年的新竹,在肅殺的1950年代就讀於學風開放的新竹中學,培養了對於思想、電影的興趣,並不顧家庭反對,以優異的數學成績考入台大哲學系。
大二轉入心理系,跟著楊國樞先生讀書,當時正是行為主義與實證主義當道的年代,葉啟政一方面受實驗心理學的訓練,另一方面也種下日後出國改唸社會學博士的種子。
葉啟政赴美唸書時,正逢學生運動風起雲湧、西方馬克思主義左派理論勃興;回台任教,則碰上台灣經濟起飛、社會逐漸穩定、但文化認同的問題與自由民主的推動則漸漸浮上檯面的階段。葉啟政以台大社會系教授的身份向政府提出建言、興辦雜誌、發表文章、集會結社,更透過教學啟迪年輕的心靈──後來許多學生在1980年代末參與學運、投身媒體、從事政治。
儘管葉啟政在台灣社會轉型的眾聲喧嘩中曾經發出議論,但他最嚮往的還是獨自一人從事思想工作。從台大社會系退休之後,應世新大學之聘,擔任講座教授,帶領讀書會,潛心著述。
透過葉啟政學生何榮幸的整理執筆,捕捉了年屆七十的葉啟政回憶過往的點滴,把這個人的生命歷程,鑲嵌進台灣半個多世紀以來的發展軌跡。


 彳亍躓頓七十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暑假早些的时候李康在南方周末上推荐过此人此书,马上万能的豆瓣友邻就分享了扫描版(我记得是一位叫“举鸡手”的友邻),这几天读完,有点意思。学人的回忆录读过一两本,最初是何炳棣的《读史阅世六十年》,相比起我另外两个同学形容“读完像打了鸡血一样”,我倒是没有读叶启政的回忆录更体会深切,可能是因为叶启政先生社会学的背景和他早年在政治公共领域参与的精彩经历吧。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他作为深深介入到台湾政治和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但依旧保持着学者的风骨。尤其是讲到台湾解除戒严前后的书生论政和直接参与学运,像我这样的大陆仔也跟着激动人心地参与见证了一回历史(==)。想起今年服贸学运时一帮人在朋友圈怒吼:他们都占领立法院我们还在准备考四级!不过叶先生似乎并不留念,轰轰烈烈之后回他的研究室独来独往研究他的法国日常生活学派去了,这大概是真假知识分子的区别吧,叶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驳斥了“中国的文人总是吊死在政治这棵树上”的论断。另外一个最深的感触是在(中文)学术圈,高冷如叶先生还是深深嵌入在复杂的人情网络中。书中出现了无数同行、同学、老师、领导的名字,我感觉眼花缭乱,像是落入了乱花丛中,只知道杨国枢和胡佛这几个名字(自感没文化...)。叶先生还详细描述了学术圈人事变动,资源获取背后人情网络的流动过程,好复杂,再一次说明了学术圈也是人情场这个道理,没有“关系”(不管是正常的network还是中国特色的裙带关联),寸步难行。本土化。话说“本土”这个概念在我短暂的一年社会学专业学习中还是出现的很频繁的。中国社会的第一节课就是讲《在中国发现历史》的几种中国观(虽然很惭愧,书没怎么看懂...),最近甘阳刘晓枫针对燕京学堂的文章写得又长又臭,讲来讲去好像也是在讲要有立足于中文的中国研究。唔,跑偏了。暑假在复旦传播学理论暑期课程上,翟学伟还从关系的角度对西方社会学对人的假设进行了质疑。叶先生在第三章《台大社会学系三十年》中,对自己接受的心理学实证、统计上的训练一直是持反思的态度,但却花了很大的笔墨讲述自己反思西方社会理论的历程,并且简要的说了说他自己思想的脉络源流(简要通俗的说我还是看不太明白,捂脸)。我记下来的只有两点,叶先生说,西方社会理论中一个气质是“迸生”(emergency),而在中国传统中理解社会变迁更多着重“孕生”(conception)。另外,西方理论分析非西方社会之所以呈现出很暧昧的状态,觉得用他们的理论分析也挺有道理的,叶先生说,这是因为西方现代性扩张呈现“全球化”的特点,乡土社会的内生性已经被侵入了。还有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叶先生说,西方社会理论(西方思想)的一个底色是西方的哲学传统,研究社会理论回避不开这一点,他特意提及尼采,说他试图颠覆西方的哲学传统,本土化的学者需要从他的思想里吸取营养。另外通过叶先生对早年生活经历和社会环境的娓娓道来,我也顺带补了对台湾历史和社会的了解,比如说叶先生作为一个“本省人”兼知识分子,台湾统/独问题他是如何理解(叶先生不那么明确的站队和不时流露的本省人立场应该是本书没有在大陆出版的原因,根本政治不正确呀...)。原来文学本土化运动和校园民谣是对台湾人身份定位的一个回应。我深感通过阅读本书我极大程度地提升常识水平。最后一点,孤独的社会学人。副标题似乎表明了叶先生的心迹——恰似末代武士的一生。叶先生在最后一章谈到他所做的思想研究时无不有些感伤和决然,“我知道,我在前面的整个论述表现出来的,是带着浓厚启蒙色彩的知识分子情怀,是“现代性”的一种体现。对于习惯与一切显得多元、多变、轻盈、片面、自我繁殖且表面化的后现代人类来说,这样的生命态度显得太厚重了,难以承担,也不愿意承担。他们要的是带着浓厚戏谑而浪荡的态度来生活,任何理论的重量都是没有意义......说真的,对于处于这样后现代场景的“社会学家”,我们实在不忍心要求什么知识份子的社会责任或什么批判反思。对他们,做社会学家,或许只不过有机会把它当成游戏来弄,一切必不太严肃、太在意,随波逐流就够了,只要感觉到有乐子就可以。我也不反对这样的生命观,也不完全否定以这样的态度来看待社会学家,但是,这绝不是我个人所持有的态度。就此,我是落伍了”(231页)。似乎从事思想史和理论研究的学人都会有一些这样的情结,拥华sir给我们上课时形容自己说:我从来不用微信(笑),要与这个时代保持一定的距离。金观涛在《探索现代社会的起源》一书带着怀旧的语调作结:在暮色中匆匆赶路,去响应那个我们我们虽不能度过但必须面对的时代。sigh,我们这些“后现代人类”大概只能从文字中感受他们忧思的目光和心境啦。同时我不敬地小声说一句:不是还有人认为,社会学家只是现代分工体系里的一颗螺丝钉,这一些加诸上的“意义感”本身就很是很暧昧的。我们为什么去读理论呢?很多人诉诸自己的好奇心,还有一些人,一方面做着后现代人类,另一方面只是单纯地想去搞清楚(make sense of)自己面临的时代情境罢了。-------我是不正经的分界线------------第五章的第一个小标题是:国科会见闻与“学霸”现象。我顿时惊呆,哇,学霸。原来是来形容特别会拿基金课题的那些资深教授。173页,叶先生回忆起参加学运被带走的经历时说:”我很怀念这两位学生,因为他们很带种,被保警打的时候,声也不吭,颇耐操,尤其,那位台湾科技大学的学生,沉默寡言,但总是打先锋。“叶先生,你怎么能形容你的学生为耐操呢(......),让我脑补两分钟那画面。

精彩短评 (总计17条)

  •     书在家中,每次回家都会再看一遍
  •     总算找到一本社会学家的人物传记,不过不知道这本口述传记中“私生活”篇幅较少的原因是叶先生有意为之,还是学问做到叶先生的程度相比其他就只有学术才是真爱。
  •     理解。
  •     很好,很少了!
  •     斗胆说:文气远不如《巨流河》……
  •     家族与台湾历史,个人学思历程与社会转型、学术环境,社会学家的回忆录也是充满社会学想像力。意外的是以为他温和儒雅,却没想性格这么硬,最后的自甘边缘与淡然还是有点悲的意味。
  •     叶启政的自传,末代武士这一过时意象不可谓不恰当
  •     和葉老師的緣分
  •     朋友说看这书很感动,我怎么一点都没感到?
  •     感受到他的真诚,预见了自己的未来
  •     社会学家果然连传记都甚为严谨,个人经历和时代沉浮的有机结合。台湾学术圈经验的描述对应到大陆竟也毫无违和感。
  •     从大学时八份家教的苦苦坚持,到任教台大后孤独地与在美国身后亦步亦趋的台湾学界抗衡,叶先生诚一武士哉!第五章尤为动人。
  •     想打六星,原因如下: 1.对两岸关系的分析有历史的厚度 2.把学人的一生坦坦荡荡地展现在你眼前,似乎毫无保留 3.对西化和本土化有独特的见解 4.这是一份来自末代武士的礼物
  •     那些有味无谓的学界纷争、社运风潮、学政进退、学思回溯,自是难得的内幕史料或学人镜鉴,而少时阁楼寻书一生三转专业的执念、大学的八份家教自立养家、三代族群情怀的沉痛剖析,才是持守陌生人立场的力源。青灯黄卷、暗夜孤火的艰辛都是别人眼里的,光明和欣悦属于自己内心
  •     叶先生,令人钦佩
  •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叶老师在大学做家教那一段。虽然有曲折,好在最后找到了自己挚爱的事业。一生短暂,那些茶杯里的风波完全不是个事,专注于学术,写出(或许)能留得下的东西更加要紧。殷海光挺有意思的,生活中居然是如此奇葩的人。但或许如此卓然个性,才能领导所谓“新文化运动”吧!
  •     十颗星,没想到看上去那么谦和的叶先生骨子里这样血性,也许是因为照片上是他老了吧,“修养好了,就表示你老了”。然后就该观照到自己在积累和态度两方面都是“学尘”了吧?还好不是学烬,能燃就燃起来吧,哪怕被告知了那“残酷的机率事实”。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