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妮萨

出版日期:2017-1-1
ISBN:9787300234313
作者:玛乔丽·肖斯塔克 (Marjorie Shostak)
页数:381页

内容概要

马乔丽·肖斯塔克(Marjorie Shostak),美国女人类学家。自1963年起,美国哈佛大学的人类学家理查德.李(Richard Lee)和艾芬.德沃尔(Irven DeVore)等人对博茨瓦纳西北部多比地区的昆人开始了一项长期的调研计划。1969年,该项计划已近尾声,结婚不久的肖斯塔克与她的研究生丈夫参加该计划的研究同往多比,丈夫研究母婴关系和婴幼儿身心成长,而肖斯塔克则关注妇女生活史。肖斯塔克是尼萨生活故事的访问者、记录者、转译者和整理呈现者。

书籍目录

一、非洲
二、多比村的声音
三、精神之旅
四、妮萨在里面
五、礼物和酬劳
六、去丛林里
七、夜里的狮子
八、村庄印象
九、妮萨记得
十、深度降灵舞
十一、过去和现在
十二、士兵和间谍
十三、治疗师妮萨
十四、最后的告别
后记
致谢

作者简介

《妮萨》出版之后,肖斯塔克曾于1989年6月至7月间第三次踏访昆人社会。这次重访的经历和感想在肖斯塔克逝世后由其亲友协助编辑整理出版,即《重访妮萨》。该书在写作风格上更接近于个人回忆录,而非民族志。
《重访妮萨》讲述的主要是肖斯塔克自己的旅行经历、感受和对当年田野经历的 对比回想。当时作者身患乳腺癌、接受了乳房切除术和化疗,她试图故地重游,重拾友谊,寻求内心的平静。因此,这次旅行被称为“精神之旅”“心灵之旅”。作者和包括尼萨在内的一群昆人,进行了一次狩猎-采集的旅程,途中开展了多次当地传统的治疗仪式和舞蹈,作者对青春、健康和友谊的渴求跃然纸上。不过,《妮萨》中所展示的那种和谐关系在这本书中出现了裂痕,致使肖斯塔克进而反思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权力、经济以及对双方关系的定位和期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但是,人类普同性中的某些品质毕竟有能力超越体质、种族、文化等的差异性,使得肖斯塔克在她的阿非里加(Africa)感知“天命”。


 重访妮萨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写得很感人,文艺人类学家重返田野的情怀。但是这样纯民族志的写法在今天不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很难出了吧。
  •     人类学家与自己的对话,全书都透着作者的忧伤之情,无论是对景色的描述,还是对事件的叙述都带着作者自身的期待与伤感。
  •     看的我很感动。人类学家和当地人的感情竟如此深厚。身患癌症的人类学家重返田野,除了感伤,还有心痛。
  •     入!(对这种纯记叙文式的民族志无感是怎么回事?)
  •     学者玛乔丽在自己的名著《妮萨》出版多年后,因身患绝症而再赴非洲,重访妮萨后写下的感想录。如果说《妮萨》还是一本遵循民族志方法的人类学学术论著的话,那么这本书只能算是带有学术性质的随笔或回忆录。作者情真意切的叙述文字,为我们从容讲述:人类学的调查对象对调查者的影响能大到何等地步。
  •     玛乔丽认为自己与昆族人建立了情感,然后妮萨和其他人算计她的行为让她觉得备受伤害。学者和调查对象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学术研究是共情还是客观?作为学者应该带着怎样的立场完成研究?这些问题是没有答案。
  •     年纪、阅历和现代社会对原始部落生存状态的冲击,让本书的人类学色彩淡了很多。作者时隔多年故地重游又身负绝症的状态,看上去与埋伏算计的昆人有了冲突,而这样的冲突才愈显本真。
  •     2017年已读026:玛乔丽罹患乳癌后、重返非洲的治愈与救赎之旅,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一个被死亡阴影紧紧包裹的女人,她的仓皇与恐慌,以及对活下去的渴望。然而,现代医学所无法治愈的,非洲的“降灵”也同样无能为力,其实玛乔丽又何尝不明白那片土地并不会产生奇迹,她却在那里收获了广袤而深邃的安宁。癌症患者与人类学家的视角交织,一方面为妮萨等昆人的不断索求而苦恼不已,另一方面又对他们在现代生活中所遭受的冲击深表同情。最后玛乔丽还是死于肿瘤转移,一个悲伤的故事。
  •     可能女性读女性写的女性间的故事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吧。最开始是想买给母亲看的,但自己读完发现,我母亲所经历、知晓的故事,所讲述给我的故事,远比这个精彩。我还能期望这本书能撼动她么?
  •     14年后,身患乳腺癌的玛乔丽重访旧地。当文明无法治愈疾病,她祈望非洲和妮萨能抚平心境。三重叙事不再,惟留一种视角,妮萨也不再是故事讲述者。氛围沉郁。原始部落的采集经济在现代文明面前进一步溃败,玛乔丽的尴尬更加凸显了物质的侵入和双方关系的重新定位,最后的黄昏般的诗意隐落于地平线……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