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贝·加缪

出版日期:2016-6
ISBN:9787540778210
作者:[美] 罗伯特·泽拉塔斯基
页数:224页

内容概要

【作者介绍】
罗伯特·泽拉塔斯基(Robert Zaretsky) 美国休斯敦大学荣誉学院法国史教授,著述涉及法国史、哲学史诸领域,在加缪研究界有一席之地。著作另有《不负此生:阿尔贝·加缪和对意义的探寻》(A Life Worth Living: Albert Camus and the Quest for Meaning)、《哲学家之争:卢梭、休谟和人类理解的局限》(The Philosopher’s Quarrel:Rousseau, Hume and the Limits of Human Understanding,合著)、《尼姆战争》(Nimes at War)等。
【译者介绍】
译者 王兴亮,1994年四川大学历史系毕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7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江苏科技大学教师。
校译者 贾晓光,英国爱丁堡大学翻译学硕士,现供职于出版社,业余从事翻译。

书籍目录

关于加缪
第一章 1939:从梅奥郡到卡比利亚
第二章 1945:封锁线上的道德主义者
第三章 1952:法国悲剧
第四章 1956:随之而来的沉默
后记
注释
索引
致谢

作者简介

★迄今关于加缪最简洁有力的思想传记
★解读一个不可忽视的灵魂,提供一份真正的道德生活范本
★罗伯特·泽拉塔斯基让我们知道,为什么今天我们仍然需要阅读加缪
【内容简介】
聚焦加缪作为一位作家、一位公共知识分子,以及作为一个人的四个重要事件,本书思考了阿尔贝·加缪何以能代表一个时代的声音,又何以对今天的我们仍然重要。
这是关于阿尔贝·加缪最简洁有力的思想传记,为所有困惑于人类荒诞处境的人提供了道德生活的范本。
这些年来,关于加缪的意义,我的一个始终不变的理解是:直到1960年去世之前,他始终在和某些特定的观念做斗争,并和他的读者分享这场斗争。
如果存在某种学者和非学者共同拥有的信念,那就是在我们的知识生活和伦理生活里,加缪仍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伙伴。极少有作家像他一样,作为一个为他自己的生命、也为我们的生命写作的人,展现在我们面前。
——罗伯特·泽拉塔斯基
【编辑推荐】
1、一本“加缪的生命观念史”。本书选取了加缪生命中的几个事件与侧面,为读者展现他与某些思想观念做斗争的过程,特别是与道德观念。
2、谨慎而新颖的传记写法。作者从事件与证据中倾听,试图解答围绕在加缪身上的疑问和争议。
3、观念碰撞,内容丰富。以事件为线索,以观念为核心。作者精要地勾勒出当时围绕在加缪身边的人物群像,比如萨特、莫里亚克、波伏瓦等人。
4、特别邀请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张念老师撰写本书中文版导读。
【学者、媒体评价】
本书所叙,正是加缪这位道德家,在勇敢的自我批判、永恒的不安中奋力做出选择时,最具人性、最怀仁慈、最反叛或最沉默的重要时刻。它揭示了加缪至今仍是挑战和难题的原因:我们自身的洞察力和对他人的关切,是最根本的问题。
——罗德·基德沃德(Rod Kedward),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历史学教授
加缪是极其细腻、敏感的作家,本书阐释加缪的方式既具智性的敏锐,又深入人性。
——杰弗里·伊萨克(Jeffrey Isaac),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政治学教授
除了研究法国思想史的高等院校学生,那些对20世纪法国文学感兴趣的人也需要读读这本书。
——罗伯特· T. 艾维(Robert T. Ivey),孟菲斯大学目录学副教授
我开始时的任何怀疑很快被作者在本书开篇时的评论所击退,作者说自己对加缪的看法和三十年前是不一样的。这是本书最大的价值之一,它鼓励读者从那些熟悉的事件中另辟蹊径。
——克里斯汀·玛杰里森(Christine Margerrison),《法国研究》
这本语言优雅、叙述动人的小书会吸引许多读者。那些对加缪的观念早有共鸣的读者能从中找到额外的精神营养;加缪的反对者也许想从泽拉塔斯基的著作中找到些许修正其批评观点的灵感。
——大卫·德雷克(David Drake),《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一本扣人心弦的著作……通过审视他生命中一连串关键事件来理解加缪,强调了加缪作品自有的雄辩性,泽拉塔斯基对加缪一生中关键事件的选择堪称完美。……本书展示了加缪作品中不同形式的伦理意义,以及他在表述这些意义时如何举重若轻。
——贾斯汀·克莱门斯(Justin Clemens),《澳大利亚人》
罗伯特·泽拉塔斯基让我们知道,为什么加缪在今天仍然值得被阅读。
—— 史蒂文·G. 凯尔曼(Steven G. Kellman),《观察者》


 阿尔贝·加缪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如果需要推荐一位读来可以使人为之振奋的作家,我的首选正是阿尔贝•加缪。纵然《局外人》的情节荒诞而令人无助,《鼠疫》悲惨而令人绝望,他笔下的人生荒谬使人难以忍受,但其作品却又始终不曾失去指向光明的力量。就像是《局外人》中默尔索所认定的“太阳于我而言有特殊意义”,荒谬绑架了生活,但是人终究可以保全自己,向往夺目的光彩。《阿尔贝•加缪——一个生命的要素》是美国学者罗伯特•泽拉塔斯基关于加缪一部十分有力的传记。“一个生命的要素”的副标题,紧扣加缪作为一位战士、一位卓越的行动者的命运,而作品本身则还原了他生命中的重要场景与思想脉络。对于今天的读者而言,阅读加缪的意义,仍在于为自己的道德生活寻求到一个有效且必要的模板。即便是信仰不再的年代,人们仍可以希求一种存在方式,守护公平与正义。和大多伟大的思想者相似,加缪同样活在矛盾的夹缝之中。他有着“法国知识分子”的头衔,但出身却只是个来自阿尔及利亚殖民地的“黑脚”。思想的高贵与出身的卑微使得他从不曾拒绝对少数、对底层的关怀。可自己在身份上的尴尬本身总使得自己会陷入被误解和攻击的泥淖之中。他要付出额外的勇气与决绝,才可以使自己不被非议和挫败吞没。正因如此,他才比任何人都有资格,来谈论正义与荒谬。那是一种与所有世俗都格格不入的状态,可一切世俗又都在茫然无助中孤立无援。因而加缪的英雄主义,往往是对“敌人”的悲悯——那么谁是他的敌人呢?显然是生活里的全部他者——如他的“敌人”萨特所言的“他者即地狱”。而悲悯他们的原因,只是因为除了如此行事,我们便再无他法化解仇恨与怨斥。“荒诞是君主,但是爱把我们从中拯救出来”。比起作为一个思想者,加缪作为一个行动者的身份与活动则更加迷人。这是他个人生命哲学的来源,同时也是这种哲学最终的表现形式。即便思想的尽头是一切皆无意义,但无意义的窠臼却只有通过受难般的执着与爱才可能得以逃离。而这所有的苦难与最终的光明相比,实在是不值一提的玩笑——“轻蔑”是他在自己关于生活的哲学小册子《西绪福斯神话》中为困难中的人们提供的有力武器。无视癫狂与错乱,一个人才可能达成自我的纯粹。可所有荒谬又始终都是一种强迫性的力量,它使人不得不去怀疑自己的信念,又不得不担忧自己的处境,最终使每个或许有抱负,或许有头脑的人,都陷入到无谓的自我循环之中。这种尴尬在当下或许更为明显——我们并没有机会如加缪一般,“左手持枪,右手执笔”。和平与庸常的生活如一杯温吞的开水,侵蚀了所有雄心,使人忘记正义或是英雄存在的世界。而那样一个世界在哪里呢?这正是我希望可以向所有萎钝的灵魂推荐加缪的原因。正义或是英雄,存在于默尔索干冷的枪声中。只有那一刻,他和我们才逃离了过去和未来的胁迫,成全了一刻的自由。这正是加缪的英雄主义——它最简单,却最有力。
  •     《阿尔贝•加缪:一个生命的要素》:20世纪两大思潮的痛点折射20世纪告别已经多年了,什么是20世纪的最核心的思潮?我想,可以归结为主义之争与宗教之争。在跨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在主义之争随着冷战的结束,表面上暂且搁置之后,宗教之争凸显出来,并且在最近几年演变成世界的核心焦点事件,包括难民问题、恐怖组织问题、ISIS问题。也许一个人很难处于主义之争与教派之争的漩涡之中,能够找到自己的独立的站位与思考,任何一个人在复杂的多变的风云变幻的时局交锋中,往往会从一个激进参与派,转化为无奈的观望派,这也是我们中国人所熟知的,一个年轻的激进分子,在他步入中年后,会意志消沉,甚至求助于宗教来解决心灵的失衡问题。而我们注意到,法国作家加缪的身上,正死死地纠缠着决定了他的哲学思想与文学创作的二十世纪的核心问题。主义之争与教派之争,是他的思想体系中最让他苦恼的两个部分,并最终决定了他的“荒谬、存在主义、沉默”等等世界观里的关键词。一部由美国教授的评述加缪思想史的《阿尔贝•加缪:一个生命的要素》最近有了中译本,这本书,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的那样,它不是一本人物传记,也不是一本学术评论,它抓住了加缪一生的四个特定事件,而对加缪的思想历史进行了细致的解析与解剖。人生总有某一个节点,或者叫关键处,对人的一生思想产生重大影响,就像鲁迅青年时代接触到的俄国人杀死中国人的影片,使鲁迅从学医转而从文。在《阿尔贝•加缪:一个生命的要素》中,作者选择的加缪生命中的要素,分别是:“1939年加缪访问卡比利亚,报道当地柏柏尔人部落的境况;1945年他决定签署一份请愿书,来减轻身犯通敌叛国罪的作家罗伯特•巴西拉奇的死刑判决;他和朋友萨特在1952年关于共产主义性质的著名争论;1956年他对于阿尔及利亚战事的沉默。”(P2)四个要素,其实我们可以合并一下,第一与第四,关涉的是宗教之争,第二、第三,其实都是涉及到主义之争。加缪的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西班牙人,但他出身在阿尔及利亚,这是一个法国殖民地,法国殖民者与当地的穆斯林在宗教取向上完全不同。幼年在阿尔及利亚时,加缪已经深感到殖民主义者与当地阿拉伯人之间的巨大精神与现实落差,作为一个人道主义者,加缪通过自己的笔,披露了当地人的困窘生活,竭力抹平法国殖民者与当地之间的沟壑,因为他深知,这种民族间的裂隙会导致玉石俱焚,加缪不可不谓深谋远虑,事后证明,正因为法国人的不肯退让,终至失去了北非的殖民地。二战结束后,阿尔及利亚人走上了民族独立的道路,而法国是不会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殖民地拱手送人,于是,法国殖民者与当地人在对话失败后,开展了武装对抗。当地武装无力对抗强大的法国军队,便采用了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恐怖方式”,袭击法国平民,制造恐怖声势。而这几乎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中,加缪意图能发挥自己的能量,对自己的出生国家奉献出自己的和平良方,但是,这个世界是一个强权世界,一个学者的力量,终究是微不足道的,加缪的努力,只会让受调停的两方,都对他道之以目。作者在书中写道:“正如阿尔及尔之战很快显露的那样,双方都决心要把对方要打趴下。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能说什么呢?没有,他相信:他留下的只有沉默。”(P142)所以,加缪的沉默,不是一种矫情,更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种无奈,一种含着深切痛苦的尴尬。他处于他无力解决的矛盾之中,他的血缘之根被早期法国殖民者,随同他的祖先,送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度,在这里发育生长,接受了当地的文化,但是,当地滋生出的民族主义声浪,却将他视着“局外人”,像挤走一个异型血一样,欲把他“排异”出去,他能说什么?他能像他的先辈作家雨果痛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凶暴吗?他的任何发言确实没有任何意义,真正决定阿尔及尔未来的那个地域上的政治与暴力的博奕,一个作家基本是无从置喙的。也就在加缪为自己的出生国与祖籍国之间大打出手而令他一筹莫展的情况下,滑稽的是,他却听到了自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加缪大惊失色是可以想象的,而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诺贝尔文学奖从来有着浓厚的政治倾向。加缪在政治理想上的失败,却由文学上的一个弱不禁风的奖项给予了弥补,但这无法改变现实中他的无力。他信守在阿尔及利亚问题上的沉默,在诺贝尔奖授奖时遇到了挑战,他在演讲后面对观众时,很少有人“请教文学问题”,几乎无一例外地“转向阿尔及利亚问题”(P145)。在现场,加缪的沉默不得不转化为尴尬的愤怒,可以想象,加缪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复杂困境中。加缪所面临的这种困扰,在今天的现实世界中,我们同意可以感受到。当时的法国军方采用武力镇压,而民族主义者则采取恐怖袭击的方式,这种源自于西方列强侵略为基础、披着宗教外衣、力量对比悬殊的对抗方式,今天依然在中东地区并扩展至欧、美诸国演化成甚嚣尘上的时代冲突。加缪的矛盾与困惑,他对世界的荒谬感的感受,他的无能为力的沉默选择,显现出的是一个知识分子面对世界风云动荡的价值的殒落。左拉时代,他的一纸抗议,可以改变一个判决,但加缪生活的时代,他所代表的知识分子职能已经被旁置起来了。正如美国的一名法学家感叹道:现在的学者不过是混饭吃而已。言外之意,再也不见了某一时期著名学者振臂一呼便能撼动世界的雄阔场面。加缪选择存在主义与阐述荒谬感,来表述他对世界的看法,实在是世界潮流在他心头的映射。加缪另一个困惑就是他卷入到主义之争,主要表现在他与萨特之间的争论。法国巴黎一直是左翼思潮涌动比较强劲的地区,当代思想家托尼•朱特的思想自传《思虑20世纪》对话作者认为:“某种意义上,巴黎在30年代后期成为了欧洲共产主义的首都。”五十年代,当时的萨特果断地站到了苏联的一边,而加缪则怀着他的一贯的人道主义立场,对苏联的暴力阴影存有警惕,对此,萨特认为:“它可能会在俄国创造一个活生生的地狱,但是人类不得不通过这个地狱来获得一个更好的明天。”(P102)加缪曾经加盟过法国共产党,他困惑的地方是为什么一个没有阶级的美好社会,必须通过暴力来实现?他与萨特本来可以说是志趣相投,都属于左翼一派,但是在政治取向的作用下,两个人却分道扬镳了。萨特选择了偏激,而加缪则坚守自己信奉的“平衡”,什么叫“平衡”?我想,找到一个中国的词汇来讲,大致相当于“中庸”,儒家的经典《尚书》里说:“允执厥中。”就是做任何一样事,要符合中正之道。中国文化有其面向世界的自身阐述体系,可以化解人生的困惑所在,加缪从早期的明确的政治取向,最后一退再退,抽身出强烈的政治诉求,而寻求用一些模糊化、中性化的词语来概定他的思想体悟,反映出他的一生思想纠结。而今天,我们值得注意的是,他的人道主义思想,的确在二十世纪尘埃落定之后,显示出是一种更切贴历史本真的人生态度,正如作者在前记中所说的那样:“某种程度上,这个世界——或者说,至少那些倾其一生分析这个世界的人——已经赶上了加缪的脚步。”(P6),加缪的痛苦与困惑,是他太超前了,不被当时代人所理解,然而,今天他的思想却成为世界上的可以认知的普遍的潮流,这也许正是加缪的文学与思想历久弥新的价值意义吧。上世纪八十年代,加缪随着西方各种思潮的涌入,曾经在中国学界炙手可热。但是,我们能够从加缪身上直接截取的是他的语词,他的片言只语,他的残章断篇,我们却难以了解与体悟他的文本背后的心灵的真正的痛苦与波动,而现在,借助于《阿尔贝•加缪:一个生命的要素》这本书,我们更能够触摸到一个伟大作家灵魂里那种分泌出文学想象与哲学思想的痛苦的母床,由此我们才猛然醒悟到,我们当年曾经鹦鹉学舌所谓现代派、先锋派、存在主义的狂热势头,是一种多么可笑的依样画葫芦的袭仿,折射出的是我们怎样的为赋新诗强说愁的矫情啊。不了解一个人的灵魂的架构,仅仅模仿他的最外在的表现形式,只能说明我们的浮浅与无知。加缪因为他的痛点,才有了他的思想,而我们装模作样地崇拜他的思想,却不知他的痛点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阿尔贝•加缪:一个生命的要素》有助于我们看清加缪内心的真正的秘境所在。
  •     漓江出版社的装帧还算不错 封面的设计很出彩 《阿尔贝加缪》仅用近两百页的篇幅就把加缪几乎完整地呈现给读者 一位作家 一个知识分子 以及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选材新颖 了解加缪以及他所代表的一个时代的声音

精彩短评 (总计38条)

  •     通过对加缪人生中的四次选择梳理了加缪主要思想——存在主义、人道主义——形成的脉络。加缪是一位哲学践行者,与把自己置身于纯文学象牙塔中的作家不同,加缪以其整个生命,来阐释他的人道主义思想,他的人生是他最好的作品:认识到世界的荒诞,然后反抗。
  •     “我现在知道不存在超人的幸福,不存在超越时光曲线的永恒,而这些荒唐和基本的品质,这些相对的真理才是令我感动的。”
  •     小而精的加缪传记,四个事件展现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
  •     我努力的看了,可是我看不懂。
  •     确实是加缪短暂一生的四个重要节点。说是思想传记也不为过。太简洁了,有意犹未尽之感。关注具体的个人而非抽象真理,如此才能始终秉持诚实,以及建立在这种诚实之上的人道主义伦理。
  •     太过痛彻,一个沉默者的正义,人道和矛盾。足够了解,但从节点下手的传记阅读起来感觉错过了被记录者的一小部分人生,而我们当然不能失去这些部分。他是如此孤独和温柔,总是把他从精疲力竭中挽救出来的一件事,是他从来没有停止相信——由于没有比之更好的——他所称之为“我的星星”的东西。
  •     加缪是真正的高贵者
  •     几个重要瞬间
  •     重回现场,见证一个脆弱而伟大的道德主义者。
  •     “在这个世界面前,我不愿撒谎,也不想听到谎言。我想保持我的清醒直到最后一刻,以我全部的嫉妒和恐惧凝视我的死亡。”
  •     有极高道德感的人才能写好加缪
  •     知识与伦理不局限于针砭时弊,道德主义在荒诞中踽踽前行。他始终敢于强烈凝视男女同胞,至此才有了沉默。
  •     寻找联系。所有形式的联系。他在1936年告诫自己,如果我想写人,那么我应该不再谈到乡村吗?如果天空或者光线在吸引着我,那么我应该忘掉我所爱的人的目光或声音吗? 加缪在笔记本中所写的观察则更接近特豪克梅的直率断言:这个世界的痛苦和伟大之处在于:它不提供真理,只提供爱的对象。荒诞是君主,但是爱把我们从中拯救出来。 一部小说无非是通过形象来表达的哲学思想。这两种元素之间的平衡是关键:如果允许哲学理念压过了角色和行动,小说就变得毫无生趣。加缪担心对荒谬的误用:“某一类文学作品误认为生命之所以是场悲剧,是因为它本身是可悲的。”没有比这更远离真相的了:“生命是悲剧,正是因为它本身是可悲的。”由于这个原因,加缪总结说:“肯定生活的荒谬,这不能成为目的,而仅仅是个起点。”你有着多少温柔才能从不轻言伤心。
  •     1939年作为记者报道阿尔及利亚当地部落境况,1945年以抵抗派一员身份为叛国通敌的作家巴西拉奇请愿免死,1952年跟挚友萨特的不断争论乃至最终决裂,1956年对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的沉默与噤声——本书选取了加缪生命历程当中最重要的四个关键时刻进行重点描述,采取加缪作品解读与其生平经历记述相互映照的互文式分析手法,为读者展现加缪对于法国,乃至我们当下这个时代的重要意义。全书篇幅虽然短小,但可谓是微言大义,义理尽显,我读到过的关于加缪思想生平的最好作品。
  •     本书作者是法国史+哲学教授,所以书里讲述历史尤其政治部分的内容特别多。看的有些模糊。毕竟对法国阿尔及利亚的历史不了解。但所有的事情背后是同一个勇敢温柔的加缪。“你有着多少温柔才能从不轻言伤心…”
  •     加缪和萨特相比较,加缪更加隐忍而决绝,他发展出的沉默更贴近了维特根斯坦的,荒谬并不导致虚无出现,沉默也不是。
  •     道德和正义不是书斋里靠推理得到的东西,所见正确才是所行正确的前提,他的身世、见闻塑造了一个具有强烈道德感召的加缪,而其理想于今天仍然值得我们这代人去理解和奋斗。
  •     挺好的 了解加缪的好著作 书比较薄
  •     “现在我们打开这本书,正如加缪所深信的,打开一本书就是担当起了责任的重负。”
  •     “过去由死亡构成,充斥着幻象。”
  •     好的传记长这样。
  •     推荐
  •     荒谬下去还是沉默下去。
  •     好久没读书了,那天和朋友谈到局外人,就在图书馆遇到此书,犹豫之下,拿回来读了一遍。读完之后,颇显压抑。鉴于我未读过其任何作品,我觉得此书应再次咀嚼。对于其人其事,对于欧洲人道主义的探索有所了解。反思吾国,相关作品甚少见到。天使需要武装吗?沉默。沉默。残酷的沉默,残酷的天使。 阿越,我想忘掉你的眼睛。
  •     在责任之旁矗立的,依然是命运的重负。Vale,法国上空的天使。
  •     无论何时读加缪都会让人热血沸腾。
  •     以生命中重要的要素来诉说一个人的一生。阐述不同时期加缪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想。
  •     通过四个重要事件精妙地展开了加缪的思想历程,非常好看。对个体生命所处困境的同情、对死亡的关注、对道德和政治介入的坚持以及那些沉默与挣扎,加缪通过他的文字、行动和他的一生呈现了人本身所要求的意义。一个真正伟大的灵魂。
  •     加缪难懂,连这本关于他的书也难懂,我可能是个智障吧。“在这个世界面前,我不愿撒谎,也不想听到谎言。我想保持我的清醒直到最后一刻,以我全部的嫉妒和恐惧凝视我的死亡。” 从现在开始我保持沉默。
  •     由几个事件窥探一生,有趣的传记形式。但是!翻译你出来我保证不打死你…
  •     加缪不仅仅是一个沉默而克制观察者,在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中致力于政治理想,以及隐藏在政治问题之下的关乎人性的问题。无论是反犹主义、维希政府以至于阿尔及利亚与法国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加缪身处时代的困境之中,并且无时无刻地面对人类的尊严与自由的问题,并表现出在苦难之中对抗荒诞的勇气与人生的意义。
  •     几个关键词:想象力、犹豫、沉默、民主与谦逊……
  •     翻译者王兴亮是我大学时候的近代史老师,很期待这本书。
  •     令人意犹未尽的极佳之作。最近"小"书真是看了不少。
  •     翻译差
  •     是本思辨比生平分量更重的传记,越看思辨的成分越重,越觉得加缪的孤独。人要反抗,但要度量自己的限度,无限制的反抗就变成了极端。哪怕没有任何抗争的效果,也要保持观察者的状态,这也许是最接近于解决争端的方法。加缪最终也没有成为局外人,也并不是“存在主义”的代言者。他始终冷静的观察着悲剧而荒谬的社会,也以自己的行动来证明个人尊严相对于社会大局而言的重要性。
  •     关于加缪,关于荒诞和反抗,关于沉默以及与之相配的爱和正义。
  •     截取加缪一生中四个重要的时期,短小精悍,对于理解他的作品和思想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始终要求自己去思考、去参与,去为了自身之外的事物而奋斗,甚至被攻击、被迫沉默,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欠缺的精神。从高中时读到他的散文而被吸引,到现在沉浸在他的思想里,加缪永远是我的男神#毕竟长得也很帅#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