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五大心理治疗案例

出版日期:2014-8-1
ISBN:9787552006625
作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页数:500页

内容概要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知名医师、精神分析学家,犹太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著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图腾与禁忌》等。提出“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结”、“里比多”(Libido)、“心理防卫机制”等概念。被世人誉为“精神分析之父”,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

书籍目录

关于一名五岁男童的恐惧症的分析报告(“小汉斯”)
引言
病历与分析
评述
后记
关于一个强迫性心理症病例的分析报告(“鼠人”)
引言
病历记录
理论概要
关于一个幼儿期心理症病历的分析报告(“狼人”)
引言
背景介绍和病历综述
幼年性引诱的经验及其直接后果
梦和原初意向
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强迫性心理症
肛门爱及阉割情结
得自童年早期的一些补充材料——最终的解决
概要综述和几个问题
后记
关于一个妄想症病例的分析报告(“施雷伯大法官”)
引言
病历
解析
论妄想机制
后记
关于一个歇斯底里症病例的分析报告(“少女多拉”)
引言
临床表现
第一个梦
第二个梦
后记
论歇斯底里幻想及其与双性恋心理的关系
论歇斯底里的症状
论精神分析中常见的几种性格类型
与众不同的人
倒在成功临近时的人
带着负罪感犯罪的人

作者简介

弗洛伊德五大心理治疗案例首次集结出版
本书精选弗洛伊德作为精神病医师治疗心理疾病的五个重要案例,主要通过对小汉斯、“鼠人”、:“狼人”、施雷伯大法官和少女多拉五个案例的描述和分析,展现了精神分析理论和临床的基石:从人格建构的核心、压抑到各种结构性的病理,最后到梦与症状的构成,以及临床会谈中的基本方案和转移反转移等核心的实践过程;而且弗洛伊德借此展示精神分析的不断发展,包括他本人勇于透过自己的错误来展现这些发展,他呈现了精神分析如何从实践产生的理论和因为实践而不断变革其理论和技术的过程。


 弗洛伊德五大心理治疗案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精神分析思想的生成与证成——弗洛伊德的案例分析及其方法论意义帕斯卡尔曾言人是会思考的芦苇,正是思考及由此所形成的思想和知识,才赋予如芦苇般脆弱的人类以顽强的生存力量。但思考过程或思想的形成绝不只是凭空而想,也不仅是经验总结,而是在实践经验与大胆想象之间不断穿梭的神秘艺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就是这样一门他自认为是科学的思考艺术。任何对社会科学有些了解的人,相信都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本观点耳熟能详,诸如意识与潜意识、本我、超我与自我、力比多、性本能、俄狄浦斯情结或恋母弑父情结等等概念几乎已经成为社会科学中无需解释的“常识”。由于已经被视为是学术经典的《梦的释义》、《精神分析引论》等著作,主要牺牲了案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来论述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思想,因而少有人去深究精神分析思想是如何生产或被生产出来的。而要想让思想赋予脆弱的人以强大的精神支撑力量,理解思想的生产过程远比思想本身更为重要。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思想的生产过程,则体现在他对完整的案例或病例作为事实所给予的详尽阐述和深刻分析,其案例分析所呈现的并不是精神分析理论的直接应用和例示说明,而是精神分析思想的自然生成,不是定量意义上的“实证研究”和抽样推论,而是精神分析思想在人性与逻辑上的理论证成。于是,案例分析绝不仅限于一个个的个案而已,正如弗洛伊德所言,“单独的一个案例总是有其局限,我们不可能从中获得我们想要的一切——更确切地说,从一个案例中把握所有问题其实也是可能的,但前提是我们要有能力对这案例做彻底的理解,还要不被自己拿缺乏训练的认知力限制在片面的认识之上。”(P197) 通过与患者及其亲人的深入谈话,在具体案例中追踪心理病症的自然生成过程,在对案例的严谨分析中实现精神分析思想的理论证成,这正是弗洛伊德的案例分析的重要意义。犹如苏格拉底的“精神接生术”通过怀疑式的诘问来催生他人的思想一样,弗洛伊德则是通过对话式的交流,去发掘他人言行举止与表层意识之下的潜意识。于是,弗洛伊德的案例分析总是介于患者的病情发展史与治疗史之间,他在行文中力求在事实阐述与分析过程之间尽量保持某种平衡。一方面,他坚持将案例视为是可用科学方法予以分析的客观事实,坚持从事实出发去探寻心理病症的根源,如他指出精神分析要习惯于将性变态这类的道德不良现象看作事实,并务必将个人好恶置于一旁。因为“事物的多样实在远非我们的哲学所能包括”(P199),于是,面对众多他认为只是从理论或观念上“将事实简单化”的指责之声,他指出,“理论上的争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没有结果的。一旦我们开始远离那些原本是我们的资源的材料,我们就面临着因自己的见解而陶醉自满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可能拿出一些根本站不住脚的观点,此类观点本事稍作观察就可否决的。要在互有分歧的观点之间辨出优劣,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案例和问题来对之进行检验。”(P231)但另一方面,“精神分析工作的展开,从来就不会循着心理症发展发展的道路进行”,必须“借助学院思维的帮助来把具体工作中的漏洞补上”,在精神分析的案例分析中,“实践当然是需要的,但其中真正核心的部分,还是学者式的思辨而已”。(P284)而且,“病人其实完全是在循着自己的道路前进,直到最后和医生在指定的目的地相遇。医生对病人的潜意识情结的认识,与病人对自己的潜意识的认知,这完全是两回事。”(P99)因此,作为事实的病情发展史与作为分析过程的治疗史往往交织在一起,以患者与治疗师之间的主体间性的形式在行进着,此间的拿捏或平衡则是精神分析的艺术,最好的精神分析师经常发挥着知己般的最大影响力。对于弗洛伊德来说,要在病情事实与精神分析的平衡中,把握患者心理病症的潜意识根源,在具体分析时需要从各种病症的混乱状态中重构出发生学意义上的多重镜像转换,从各种错乱关联中还原出原本的因果链条。首先,精神分析要跨越日常琐事的不可见性、遮蔽性、惯性,去“看出”常人所不曾看出、难以看出的日常生活中各种细节的秘密所在,即从日常的言行举止和观念意识中“窥探”患者其背后的潜意识和无意识,抓住分析中浮现出的只鳞片爪去拼凑出一副完整的图景。残缺梦境、琐碎记忆和“症状性动作”等的象征意义就在于,昭示了“其实人身上的每一个毛孔都在不断地泄露着他的隐秘”, “正是这些几乎被忽略的琐碎记忆在掌握着通往核心真相的钥匙,而掩盖着它们的,就是病人的心理症。”(P268)所谓“症状性动作”,是指“那些自发的、无意识的、不经大脑的、仿佛分心走神时的动作”。“可以说,对于这些动作,我们的意识是一无所知的,也根本不想有所知晓,但是仔细的观察却会告诉我们,这些动作事实上就是各类潜意识念头和冲动的表现,因而也就是最有价值也最有指导意义,因为它们就是潜意识中那个业已准备好浮现到意识中的部分的体现。”(P422)每一症状都是多种潜意识机制的作用后果,因而经常具有多重含义,如粪便就有肠道、肛门、礼物、婴儿、金钱等等相互关联的象征意义,以及其与性本能和俄狄浦斯情结的关系。因此,就日常而琐碎的言行举止的象征意义而言,精神分析思想的证成同时也颇有种禅宗意义上的“证悟”的意涵,在司空见惯的日常举止与跟性有关的潜意识之间,证与悟总是相辅相成的。其二,精神分析要从成人及青少年儿童的意识及潜意识,追溯至婴幼儿时期的活动或经验,也即挖掘个人经历的“史前经验”、“史前史”或“前身”。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病人的心理病症都往往是幼儿期或童年时期的焦虑的延续,“疾病的心理机制总是在不断地编织它的罗网,从那些童年期冲突心理开始,直到病人的整个一生都不曾稍停。最初的病兆保持下来,但也可能在环境的压力下隐退。”(P114)比如,儿童时期的阉割威胁或阉割情结可能会移情到他人或他物身上,也可能会长期潜伏而导致延迟影响或“延迟的服从”,甚至于阉割情结还是反犹主义和男性优越感的潜意识根源。其三,无论是日常生活中言行举止背后的潜意识,还是婴幼儿时期的活动或经验,都与性有关。“性,乃是开启精神心理症难题之门的钥匙,也是所有心理症的共同核心。”(P454)力比多或性本能,尤其是婴幼儿时期的性活动、性经验或性知识的探索,是心理症状的“原初意象”或“原初幻想”,也往往是患者各种心理病症的根源所在,可以说,与性有关的婴儿期情结是精神分析的多重镜像的“根镜像”。从这一性本能的“根镜像”出发,弗洛伊德将性发展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口欲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由于婴幼儿性心理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前三者是导致心理病症的关键阶段。心理病症正是源自力比多、原欲或欲望在各个阶段的被压抑,同时为了应对此种压抑状态,诸如移情(transference)、移置(displacement)或投射、否认、记忆或遗忘、幻想、错觉、叠加或浓缩、固着或固滞、延迟、扭曲或变形、反转等等心理防卫机制也被调动了起来。在性本能中,对心理症起到关键作用的是恋母弑父情结或俄狄浦斯情结,尤其是因对母亲的争夺而导致的对父亲的爱恨交织的矛盾情感。“对于那些他毫不在乎的人们,他可以很容易地让温和的爱意与同等程度的反感平安并存”(141),但对于父亲的此种爱恨交织的矛盾情感则总是令人无法理解其缘由,又让人无力将其顺利排遣或发泄而出,于是隐匿在被压抑的潜意识之中,其直接结果是“意志的暂时瘫痪”。由这种爱恨情结、矛盾情感或正负对立情愫(Ambivalence)所导致的内在冲突,往往是焦虑、内疚(或负罪感)、嫉妒、怨恨、羞愧或羞耻、畏惧、同情等等常见情感的根源,也是强迫性念头或冲动的产生源泉。如阉割情结、施虐或受虐情结等等也源自于恋母弑父情结及由此而形成的爱恨交织的矛盾情感。再如,人们对于如爱人、兄弟姐妹等父亲之外的其他人也会有爱恨交织的矛盾情感,这是由于对父亲的爱恨交织的矛盾情感移情到他人身上,或是由于双性恋倾向的冲突,或者这些他人都像父亲一样是要抢走母亲的人。另外,宗教的起源也可以追溯至俄狄浦斯情结,宗教图腾最初就是父亲的替身,后来的神灵也不过是父亲的另一种形态。其四,文明及其发展是源自对本能的压抑和升华。“文明的进展必然伴随着对人类性生活的压抑”(P190),这一点尽管很早就有其思想萌芽,但是直到弗洛伊德晚期在《文明及其缺憾》一书中才进一步完整地明确了这一重镜像。由此而在自我与社会、本能与文明、个体发生学与系统发生学之间建立起了某种关联:“若是在个体发生(ontogenesis)角度的研究还没有完满之前就系统发生(phylogenetic)的角度去求解问题,这其实是犯了方法论上的错误。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我们要顽固地拒绝承认个体早期的‘史前经验’,却又对来自祖先的史前经验加以如此的重视。”(P276)他甚至大胆地预言“一个新的时代马上就会到来,我们精神分析学家早已表达过的一种观点将得到普及:我们原本以为精神疾病只具备‘个体发生性’,但其普遍意义上的‘系统并发性’却终将被证实——在梦和心理症中,我们又重新找到了人身上潜伏的那个孩子,他有古怪的思维,古怪的情感。另外,在这出上演在梦和心理症的舞台之上的戏剧里,除了孩子,还有一个重要角色,那是一个野蛮人、原始人,他也会在梦和心理症中出现,就好像他总是会在我们对古人类或其他人种的研究工作中显出行迹一样。”(P362)弗洛伊德有关个体发生学与系统发生学之间关联的此种论述,从秉承社会学主义的涂尔干看来,也许是一种心理主义、个体主义的还原论。但这二位思想家在方法论上却也有些相似,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到原始社会的宗教信仰和宗教仪式中去找寻现代社会的构成基础,而弗洛伊德则是到童年(尤其是婴幼儿儿的性活动或性知识探索)中找寻现代人心理病症或现代社会病态的根源。这种到“简单类型”中找寻现代“复杂类型”之根源或基础的方法,除了“由简入繁”的方法论考虑外,也体现了他们强调原始社会与现代社会、幼儿期与成年期之间连续性或一致性的理论预设,而这一点很可能不会得到强调现代社会之变异性或革命性的马克思和强调现代社会之高度理性化的韦伯所不能完全同意的。也就是说,此种还原式或追溯式方法可能具有“降格处理”的嫌疑,将文明的现代人和现代社会“降格”为粗野的原始人和原始社会,将智识发达的现代成人“降格”为只是依循本能的婴幼儿。这些多重镜像之间的转换衔接在于各种行迹彼此之间的象征关系,既需要在言行举止、观念意识等层面上的证据来说明不同镜像之间的联结,也需要悟道式的想象来勾连不同镜像之间联结的潜在意义。当然,弗洛伊德自己主要强调的是前者,也即重点在于“证”而非“悟”。他像福柯一样将其分析工作比喻为考古学,二者的不同在于,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所考据的是“知识型”的生成史,而弗洛伊德的心理考古学挖掘的则是个体意识深处的潜意识、心理病症在婴幼儿时期性活动或性知识探索上的根源。因此,如果说抽丝剥茧式的分析“心理构成”是把握症状的方法的话,那么,心理考古学则是弗洛伊德通过“证”来实现镜像之间转换或衔接并建立起象征关系的具体方式,由此而架通了作为表征的症状与作为根源的潜意识或性本能之间的桥梁。弗洛伊德藉由案例分析来呈现的精神分析思想的生成与证成的过程、多重镜像之间的转换衔接过程,并非全然是一帆风顺、畅通无阻的。在其证成过程中,有时会经历“瓶颈阶段”、“短暂困难”、“疏忽大意”,有时则“遭遇断层”甚至“徒劳无获”,有时则需“思想冒险”,偶尔会有“意外发现”。可见,精神分析思想在案例分析中的生成与证成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各种碎片、断裂和张力,这也正说明了精神分析思想永远处于生成和证成过程之中,而几乎不会最终得以完成。弗洛伊德曾期望对性知识孜孜不倦地探索着的“小科学家”小汉斯早日发现“所有的知识都不过是碎片,在任何时候都有不能解决的问题”(P84),也许我们还可以将这句话返赠于弗洛伊德自己,精神分析尽管有其系统性,但一定程度上也是零散的认识断片或碎片,在面向具体问题、分析具体案例的进程中不断予以修正甚至颠覆,相信这也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思想之生成与证成的本意所在。精神分析思想生成与证成过程中的断裂及镜像转换中的衔接不当,正给予其他人以补缺和完善的机会,如荣格在弗洛伊德的个人无意识基础上发展出“集体无意识”思想,弗洛姆将马克思主义与精神分析结合所形成的颇具社会批判意味的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马尔库塞追随弗洛伊德在《爱欲与文明》、《单向度的人》中进一步从心理分析角度论述了现代文明的危机,人类学家勒内则在自我之欲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他人的欲望(即因他人而形成之欲望而非自我的本真性欲望),并在《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一书中将模仿他人而形成之欲望的思想用于文学批评之中。除此之外,在精神分析的思想链条上,还可以罗列出数不胜数的思想家们。其实,不管是对于弗洛伊德、心理症患者还是普通读者来说,精神分析的每个案例都是一个深有共鸣的心理故事。正如情感社会学家托马斯•舍夫(Thomas Scheff)在对蒂利《为什么?》一书的评论中所指出的,故事具有通过感同身受的情感来增强社会整合的巨大力量。某种意义上,作为读者的我们并未将病例中的患者看作是有病的人,而是感到他就是我们自己,或者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定程度的心理症患者。于是,对这些案例分析的阅读和体悟,既是对精神分析思想的生成与证成过程的深入把握,也是对自我及所有人以至于整个社会的感同身受式反思。由此而使我们在对精神分析治疗案例的阅读中,犹如自己对自己进行了一次深度的精神分析,自己去揭开自我意识背后的潜意识,通过对潜意识之根源的自我理解和深入分析,解除本能、幻觉或幻惑对自我的冲动而盲目地驱使,从而获得将潜意识之压抑转换为温和地自我节制的“精神自主性”,实现对自我的真正掌控。所以,精神分析既是针对心理症患者的心理治疗手段,也是“尽可能少地牺牲个人能动性”来实现个体之社会化与文明化的儿童教育方法,更是有助于我们每个人进行自我分析的启蒙工具,其所蕴含的“解蔽”或“解惑”的重大功用,正是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思想接生术”的核心所在。说明:拒绝转载!如需使用,请豆邮联系!
  •     作为一个只能具象思维而无法抽象思维,一旦跟我说什么逻辑推理,我就想瞌睡犯困的纯文科小白,读弗洛伊德会不会太高冷范啊~~~~~本来吧,我想着,这么本看起来很高深的书,还卖得有点贵,大概不太会有人买吧,小编我也已经做好亏钱的准备了。没想到上市以后,居然。。。还卖得可以啊。。。。好吧,所以,为了销售,我要放大招!告诉你们,原来我的文案是这样的:============我是编辑脑洞大开的分割线==================如同侦探小说那样扣人心弦,让弗洛伊德为你揭开心理病症的层层迷雾,探究人类精神的“潜意识”。小汉斯的故事:天真可爱的5岁小男孩对性的好奇和对马的恐惧,有没有什么关联?鼠人的故事:受过大学教育的年轻中尉为何要将自我人格中的矛盾和分裂投射在老鼠身上?狼人的故事:小时候总是梦到卧室窗外的一棵树上坐着一群狼意味着什么?施雷伯大法官的故事:一位聪慧有教养的绅士法官,为何妄想成为女人?少女多拉的故事:一个楚楚动人的明艳少女,无法直面自己被抑制的性欲,陷入歇斯底里的毁灭。====领导看不下去,觉得这还是一本经典,你不能乱来的分割线====我想,领导一定觉得,如果把这个文案印在封底,弗洛伊德会从墓里跳起来找我算帐的吧。要不然,他搞不好也会托梦,告诉我,不要看太多《福尔摩斯》。。。。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没读完,这逼难装
  •     好东西。
  •     本来我还设计了一个很狗血的文案
  •     死都是 自己yy出来的
  •     花费一晚上熬着眼睛读完。很多事情…似乎有了解释。今天不能再一夜不睡了。姑且当作是有些困惑里对的归因吧。
  •     读起来好累
  •     刚看完,小汉斯的案例真是很震撼我。
  •     与人相处也不过是两人家庭过去的交道。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深入分析境遇、梦境、孩童成长与原初映像对人的影响。十九世纪作如此纪录并发表,却也划时代。
  •     高中时睡前催眠书籍,躺在床上看上一会就能进入梦乡,非心理学专业真的很难坚持看完~~
  •     案例全面,站在现象朴实的分析,读得明白,解除一些困惑,喜欢。
  •     (补)只看了一半,但内容简直强奸式的分析病症((
  •     太能扯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