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视野中的文艺美学基本问题研究

出版社:齐鲁书社
出版日期:2003-1
ISBN:9787533313333
作者:谭好哲 程相占主编
页数:308页

章节摘录

书摘  现在,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为什么存在审美活动?也就是说,人类为什么需要审美活动?或者说,“审美需要”的根源何在?与当代中国主流美学将“美的本质”视为美学的基本问题不同,我们认为,审美需要才是美学最基本的问题,“美的本质”问题应该由“审美需要的本性”问题来置换,我们将“审美需要”视为与审美意图互为表里的一个关键词。  人类活动多种多样,原因是人类的需要多种多样,每一种需要促成一种目的。当代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nam H.Maslow,1908—1970)的需要层次理论显示,人有从低到高的生理、心理、精神等多种需要。审美需要显然是一种高级需要。这可能从正反两方面来解释。正面来说,人在吃饱、穿暖之后,为什么还需要审美活动?反面来说,人甚至在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备受屈辱的苦难境遇里,仍然具有审美的需要,甚至更加强烈。这无疑暗示,审美的价值或功能应该从正反两方面去理解:正面是升华人性,使人性更加完善;反面则是超越苦难,消解“文弊”。  亚里土多德在将人定义为“理性动物”时,同时指出“没有德性的人是最邪恶、最野蛮、最淫荡和最贪食的动物”,表明他对于人性的善恶二重性具有清醒的认识。人性的二重性造成了人类文化的二重性。按照价值观念,文化总体上可以区分为两部分:符合正面价值观的是“文明”,描述它的三个形容词是真、善、美;其反面是“文弊”,描述它的三个形容词是分别是假、恶、丑。“文弊”又作“文敝”,在中国古代颇为常用,大致上也是“文明”的反面,如当代新儒家人物牟宗三先生,就曾用“周文疲弊”指代“礼坏乐崩”这一先秦子学兴起的背景。在现代汉语常用词语中,诸如弊端、弊病、弊政、兴利除弊、弊绝风清等,使我们很容易领会文弊的含义。我将之改造为一个文化哲学概念,用意在于强调指出人类历史的阴暗、险恶乃至罪恶的一面。我们曾经见到过许多种以人类文明为题的论著,但至今未见有人写过一部旨在展示人类假、恶、丑历史的“文弊史”,好像人类从未有过罪恶、从未制造过灾难似的。古诗有言:“一将功成万骨枯”。人们似乎最容易注视着成功者的荣耀,又似乎最容易忘记种种荣耀掩盖的累累白骨、血汗和泪水。文明与文弊的共生性显示了一种“悖论”,笔者希望自己将来有机会认真探讨“文化悖论”的内在机制。简单说来,心性中的对象化、主体化能力以及阴暗成分是其根源,人类置身其中的社会结构则是推动力量。个体在出生以后的社会化过程中,不但发展出对象化、主体化能力,同时也被塑造出愈来愈强烈的社会性欲望,并处于“社会迫力”——由社会机器所产生的、客观存在的、对于个体具有强制性的无形力量——的巨大漩涡中,个体不由自主地随波逐流,甚至被吞噬而彻底丧失自主性。它无疑是心性扭曲的强大动力。正是文弊的存在,“返朴归真”、“复古”、“复元古”等观念才能得到确切理解;非对象化、非主体化、非功利欲望、超越社会桎梏的审美活动,作为一种净化文弊的文明活动,其功能和意义也由此而得到彰显。总之,只有正视文弊,才能真正理解审美需要。  我们已经明确了艺术品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动因,现在需要讨论艺术品产生的哲学根据。我们想到了康德哲学和美学。  关于审美判断的先天原理,康德提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作为第三个契机。这是康德美学的重点和难点。上文已经涉及到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它是康德目的论的远祖。二者的根本区别是,康德把合目的性当作与知性“建构”相对的理性“范导”原理,并不真的认为自然确有目的。  康德将目的区分为经验和先验两种。前者是感性直观中所见到的目的现象或关系,比如传统目的论认为天生老鼠是为了给猫吃,生长五谷是为了给人吃之类。康德给目的下的定义是:“目的是一概念的对象,如果把这一概念看做那对象的原因(即它的可能性的现实基础)的话。””这个定义相当费解,首先要理解那个“如果”从句,它的含义是:假如我们从关系的范畴来看待概念和它的对象,在二者之间确立起因果关系,就可以把概念“看做”对象的原因,而对象自然就是概念的结果。“对象的原因”就是其“可能性的现实基础”,也就是它得以成立的条件。这种“概念:原因”、“对象:结果”的哲学逻辑表明:就像“原因”导致“结果”一样,“概念”是“对象”成立的前提,无概念则无对象。总之:概念建构对象。  这种哲学观点显然与常识不同。从常识的观点来看,有了一个具体对象,然后给它命名,使它获得一个名称(概念),对象是产生概念的基础。但是,康德的认识论与此恰恰相反。在康德看来,经验对象(现象)之所以可能,取决于主体认识能力的积极构造活动。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明确指出:“经验可能性的条件,一般来说同时也就是经验对象可能性的条件。”“经验”在康德认识论中指出现在主体意识中的表象,其“可能性的条件”是主体的认识能力和功能,也就是感性(时空)和知性(十二范畴)形式。主体用先验形式去构造对象,就像用模具去铸造器物。比如制造月饼,各种原料调配好之后,用圆形的模具去烤制,得到的将是圆形月饼;方形模具去烤制,得到的将是方形月饼。并且,月饼上的各种花纹无不取决于模具上的各种花纹。原料即“质料”,模具即“形式”,为无形式的质料“赋形”,就是生产(月饼)。在康德认识论中,概念范畴承担着“模具”一样的重要功能,认识对象必须依靠概念来为之“赋形”,也就是说,是由概念“铸造”(建构)出来的。由此可见,概念和对象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概念是因,对象是果。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作为结果的)对象就是(作为原因的)概念的目的:概念的目的是建构对象。  必须进一步指出的是,康德哲学中的概念区分为知性概念和理性概念两类,后者一般称为“理性观念”或“理念”。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知性概念有感性直观作为质料,可以构成“实有”的知识,如看得见的月饼;而理性观念则没有感性直观与之对应,如根本无法看到“自由”或“上帝”。因此,后者无法构成确切无疑的知识,是“信仰”的领域,其功能是“范导”人类超越自然界的必然性而走向本体界的自由。  遵照康德的哲学思路,我们可以断言:艺术品的概念建构艺术品,艺术观念建构艺术。这是我们首先讨论艺术品与艺术概念、并将之作为文艺美学学科之逻辑起点的原因。既然我们在艺术品的概念中注入了审美意图作为它的基质,那么,由审美需要引发的审美意图将建构出真正的艺术品:一种以审美为根本特性的人类产品。如果我们将由审美需要引发的审美意图当作艺术创造的原因(目的),那么我们将像伦理学上的动机主义一样,是一个美学上的动机主义者。由此我们提出另外一个概念——“创造动机”,作为文艺美学的一个关键词;艺术品的创造过程无非是为来源于生活的质料赋予形式——“赋形”,文艺美学的另外一个关键词——它要求我们认真深入地探索形式的本源、意义,以及形式化(即赋形)的具体情况。     直觉、知觉、愉悦与意味  滕守尧在《审美心理描述》中提到,“纯粹的认识活动仅仅从因果等逻辑关系中探求事物的本质,而审美活动却是外向活动与内向活动同时进行的——首先是对事物外部形态和特性的集中注意,然后又转回到人类内部生活,外部与内部在多次回返中达到同形,最后使内在情感得到调整、疏理、和谐,产生出愉快的情感感受。”心理功能是审美过程的存在、运行以及审美意味实现的方式,也就是说对各种心理功能的调动是实现审美过程及意味的内部组织结构和外部的呈现状态。审美活动作为心理活动处于生理性心理活动和社会性心理活动中间,它既带有自觉直接的特点,又带有一定的导向性。自觉直接性强调的是它的运行规则和方式,而不是生物性的直接反应内容;导向性的着眼点是审美活动的外在运行目的,以在情感支配下的理性而不是单纯的理性规则为导向。同时作为一种心理性的活动,不仅因为在审美活动过程中调动了感觉、知觉、想象、情感、理解等诸种心理要素,而且更重要的是对情感在诸要素结构中主导地位的认同。对情感的唤起以及实现是审美意味得以实现的重要内容和方式,情感不仅是审美过程的运行规则而且也是审美活动运行的结果。由于情感是审美过程的代表性特征,也是审美心理运行的主导因素,因此根据情感运行的特点我们可以简单的把审美心理活动过程的阶段划分一下:直觉式的兴奋、价值评判中的愉悦和综合性的心理功能。同时,情感的引发与形式建构原则的实施是同一个过程,“形式与情感在结构上是如此一致,以至于在人们看来符号与符号表现的意义似乎就是同一种东西”,所以与情感引发不同阶段相对应的是形式转化的不同层面,与直觉式的兴奋相对应的是感性层面——物质媒介的感性整体、与知觉相对应的是知性层面——表现技巧的形式化内容、与愉悦相对应的是整体层面——和谐的表现整体。审美欣赏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这三者作用的综合,只是某一阶段上某一功能较为兴奋,成为代表性特征。  直觉如同灵感一样,是人们常常认为具有神秘力量的东西。两者都以一种简单直接的触发方式,通过普通又微小的触点引发出源源不断喷泻的想象和情感。审美过程的运行及审美意味的实现主要表现为情感的直觉性呈现及运行状态,与其相对应的就是对形式外在整体意味的强调。审美活动中的情感既是运行规则又是运行效果,直觉性是情感与审美共同具有的属性,作为直觉性的情感可以以自身为原则和效果,思维性情感却是思维过程的附属行为,只有当思维性情感转变为直觉性情感时,才会具有审美价值。因此思维性情感以一种潜在、隐含的方式决定了审美活动的深度,在层次上控制着审美活动的进程,并不直接参与到审美活动过程中,在  直觉有两种层面上的意义,一是具体的层面,一是抽象的层面。具体层面是指,直觉是感知的一种初级方式,通过不诉诸于复杂、高级的理性思考直接进行反应的心理行为。直觉的抽象意义是就外在形式而言的,抽取了具体限定性内容的直觉成为一种经验性的图式化模糊导向,它带给我们的是朦胧的吸引,将对象置于一种非逻辑分析的状态,通过带有情感的想象和联想直达事物的本质。因此直觉是一种吸引力的指数,指数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情绪起伏的高低,是情感引发的关键。直觉与兴奋值也有关系,最初对感知对象的触动和震撼就是通过直觉感实现的。并且由于直觉是以直接方式直达本质的活动,与内心的情感关系也就更为直接和密切,常常能够直接引发情感海洋的起伏波动。于是在许多情况下,直觉的方式与方向本身就意味着最初的情感取舍,通过直觉形成的判断本身就是情感判断的一种。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直觉成为审美心理活动的运行方式、对象的审美呈现和审美意味的实现方式。同时在审美过程中,直觉并不仅仅是一种感知对象的方式和结果,即它主要规定了情感引发、事物呈现、意味实现的直接方式,更主要的是因直觉生成着审美欣赏的内容,因为较强的直觉力同时意味着较强的形象归类与联想能力,所以通过直觉式的联想、想象使审美主体的经验与客体相结合,从而审美对象不仅是客体而且也是主体本身。通过对直觉的调动,我们在瞬间对审美客体的感性外在实现了把握,直觉既成为我们情绪引发的关键,又使艺术品开始成为审美的存在。直觉首先是对物质媒介的感知,因此在直觉过程中形成的是一个整合着物质媒介的感性整体,既带有鲜明的物质媒介特征,又是一个形象整体。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后记  诞生于中国的文艺美学学科是一门崭新的具有学术诱惑力的学科,  同时也是一门相对来说还不够成熟、在许多方面尚有待广大理论界学人发挥创新精神去加以探讨加以模塑的学科。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文艺美学基础理论问题与体系构架研究”的子课题成果之一,呈现于读者面前的这部新作,就是本着创新与探索的精神写出来的。  一般说来,一门学科的理论架构是由学界形成大致共识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来支撑的,而一门学科的发展实质上往往也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深化问题或是新旧问题交相更替的历史;然后由于学科创始的历史较短,究竟哪些问题算是文艺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学术界还没有一致的定论。本书加以论析的有关问题是基于我们自己对文艺美学学科的理解而提出来的,我们并不企图借此来构建一个与众不同的体系,而是想藉此来凸现文艺美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加深对相关文艺美学问题的认识深度,从而为文艺美学学科走向成熟、走向未来的完善之境做一点基础性的拓展工作。当然,由于文艺美学是在美学、文艺学以及哲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现代发展的学术背景和理论语境中诞生的,因而在强调文艺美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的同时也强调现代意识,亦为顺理成章之事,这是本书定名为《现代视野中的文艺美学基本问题研究》的原因。凸现基本问题,强化现代意识,是本书著者的两点用心之处,敬祈读者诸君明察与批评。  “文艺美学基础理论问题与体系构架研究”是由我为主要负责人承担的一项教育部重大研究课题,作为结题成果,本书也由我负责提出写作架构和写作体例,并约请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内的诸位同行参与课题研究与书稿写作,诸位参与者皆倾心用力,很好地完成了各自承担的研究和写作任务。我的同事程相占本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诗学的,但近几年对文艺美学研究多有用心,建树良多,他在独自完成了“文艺美学基础理论问题与体系构架研究”的子课题“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基本范畴与现代价值”的研究并出版了专著《文心三角文艺美学——中国古代文心论的现代转化》之后,又应约与我一道来主编本书。我在完成初稿的审阅之后,定稿方面的有关工作,主要是交由相占来完成的。在此,我向相占,向愉快地参与课题研究和书稿写作的诸君表示由衷的感谢。本书各章节作者分别如下:  第一章  文艺美学的学科生成与理论进展,谭好哲;  第二章  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与学科特性,谭好哲;  第三章  文艺的审美价值与文艺美学的理论框架,程相占;  第四章  审美意象与文艺的审美特征,杨东篱;  第五章  艺术形式的审美意味,于林立;  第六章  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王汶成;  第七章  文艺接受的审美特性,凌晨光;  第八章  文艺传播与文艺媒介,尤战生;  附录一  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元范畴及其基本思路,程相占;  附录二  后经典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形态与主题,谭好哲。  最后,特别需要提及的是,齐鲁书社的领导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有力支持,责任编辑高十周同志更是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他不辞辛苦一遍遍跑到我家里来磋商有关书稿出版事宜的情景令人难忘。他的敬业精神令我感动,而这种感动不仅将会加深彼此的友谊,也会转化为我对于学术研究事业更加无悔的钟情与执著!                                    谭好哲                                  2003年12月28日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文学美学的学科生成与理论进展第一节 文艺美学诞生在中国第二节 文艺美学的生成依据与动因第三节 文学美学的理论拓展第四节 学科前景展望第二章 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与学科特性第一节 学科定位问题上的争论第二节 文艺美学的学科交交叉性与综合性第三节 文艺的审美价值与文艺美的理论框架第一节 艺术与艺术品的概念第二节 艺术品的创造第三节 艺术品的存在方式第四节 艺术审美价值的实现第四章 审美意象与文艺的审美特征第一节 中国文艺审美范畴的生成与演进:形、象、意、境第二节 意象与文艺的审美特征第三节 文艺的审美特征与文艺的本质第五章 文艺形式的审美意味第一节 形式的概念第二节 形式的关系第三节 形式的意味第六章 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第一节“语言共核”与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第二节 文学语言的自指性第三节 文学语言的曲指性第四节 文学语言的虚指性第七章 文艺接受的审美特性第一节 文艺接受与审美经验第二节 文艺接受与欣赏客体第三节 文艺接受与接爱主体第四节 文艺接受与审美价值的实现第八章 文艺传播与文艺媒介第一节 文艺传播的主要功能第二节 文艺媒介的重要作用第三节 文艺传播媒介的历史变迁第四节 当代传媒艺术的特色附录一、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元范畴及其基本思路二、后经典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形态与主题后记

编辑推荐

  一般说来,一门学科的理论架构是由学界形成大致共识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来支撑的,而一门学科的发展实质上往往也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深化问题或是新旧问题交相更替的历史。然后由学科创始的历史较短,究竟哪些问题算是文艺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学术界没有一致的定论。本书加以论析的有关问题是基于我们自己对文艺美学学科的理解而提出来的,我们并不企图借此来构建一个与众不同的体系,而是想藉此来凸现文艺美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加深对相关文艺美学问题的认识深度,从而为文艺美学学科走向成熟、走向未来的完善之境做一点基础性的拓展工作。当然,由于文艺美学是在美学、文艺学以及哲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现代发展的学术背景和理论语境中诞生的,因而在强调文艺美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的同时也强调现代意识,亦为顺理成章之事,这是本书定名为《现代视野中的文艺美学基本问题研究》的原因,凸现基本问题,强化现代意识,是本书著者的两点用心之处。

作者简介

  一般说来,一门学科的理论架构是由学界形成大致共识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来支撑的,而一门学科的发展实质上往往也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深化问题或是新旧问题交相更替的历史。然后由学科创始的历史较短,究竟哪些问题算是文艺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学术界没有一致的定论。本书加以论析的有关问题是基于我们自己对文艺美学学科的理解而提出来的,我们并不企图借此来构建一个与众不同的体系,而是想藉此来凸现文艺美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加深对相关文艺美学问题的认识深度,从而为文艺美学学科走向成熟、走向未来的完善之境做一点基础性的拓展工作。当然,由于文艺美学是在美学、文艺学以及哲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现代发展的学术背景和理论语境中诞生的,因而在强调文艺美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的同时也强调现代意识,亦为顺理成章之事,这是本书定名为《现代视野中的文艺美学基本问题研究》的原因,凸现基本问题,强化现代意识,是本书著者的两点用心之处。


 现代视野中的文艺美学基本问题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