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种红菱下种藕》书评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222105577
作者:王安忆
页数:236页

王安忆-第二本

读王安忆总是很让我有画面感,很多场景的描绘都会让我觉得又回到小时候。屐着凉鞋,扎着羊角辫,跟一两个那时的好朋友,放了学,穿梭在黑瓦白墙之间。在年幼的我眼中,小镇曾是那样大,可现在她却又是那样小。走在相似的路上,现在已经很少看见捧着饭碗串门的人了,反倒是我妈难得回趟老家,身上还保留着这种陋或不陋的习俗。据说小镇现在在慢慢扩张,不过好在我回去的时候,好多街坊邻居还认识我,一路走过去,记得的记不得的都要叫上一声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好,人们脸上挂着的都是真诚的笑容,一直暖到心窝里。一路走,一路的回忆,路过老家的门口,踮着脚尖还拼命的想往里面看上两眼,想知道院子里的葡萄树还在不在,还想看看堂屋里那扇每年年三十晚上都要爬的门还在不在。。。可是总是一抬眼,老房子的木门已经被新主人的不锈钢门代替了,回忆果然还是要放在心里的。可我还是会想起,每到夏天时,我们会一人拿一个蒲扇,爬上我家的二楼平台上去乘凉。天气若好,我们还会搬一张竹床上去,那风,丝丝的,吹的真凉快。天空也很晴朗,我最喜欢躺在竹床上看星星了,然后就在妈妈摇曳的蒲扇声中睡着了。越扯越远了,不过还真是怀念那时候的日子啊,怀念那种一头可以扎进晒的松松软软的被子里闻着阳光味道的日子。

南方有佳人

很喜欢王安忆在书中塑造的这些人物,各个活灵活现的,看了很是欢喜。比如陆国慎“一个大方的本地姑娘,聪明和才智都是藏在肚里,外表总是安静与温和的”;行文之细腻,大概只有上海的女子才能做得到,比如说陆国慎和秧宝宝之间微妙的情感“再过些日月,她将会长成一个妩媚而多情的姑娘。她将从容镇定的面对很多事情,明晰自己的爱与不爱,自然顺畅的表达出来,免受它们的压力”。上种红菱下种藕,多美的意境,远去的美景!

王氏写作

我熟悉起王安忆,是从《长恨歌》开始的。后来陆续地看了一些她的小说,觉得非常细腻,细腻到了琐碎的地步。而《上种红菱下种藕》,更是把这一种琐碎发挥到了极致。好几次,我都几乎要放弃阅读,实在是因为笔触细碎,以至有了悠长的感觉。这本书的封底上是这么介绍的:“华舍镇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动荡转变,而小女孩也在听闻的叨絮细节下成长。”这是王安忆最为擅长的。《长恨歌》的大思路也无非如此。通过对一个人物[在王安忆笔下,基本是女子]的境遇的还原,折射出大时代的动荡。我一开始以为,她会像写《长恨歌》那样,从一个小人的生写到死。所以一直等待这这个叫秧宝宝的小女孩长大。可是不同于《长恨歌》,秧宝宝没有长大,没有像王琦瑶从沪上淑媛变成死于非命的中年女人。故事结束的时候,秧宝宝只是从一个小女孩,变成了手脚更细长的小女孩。她甚至都没有发育,也没有等到华舍镇衰败,就去了绍兴。王安忆在这本书里写的,不是《长恨歌》那样动人缠绵的故事。《上中红菱下种藕》里,只有小女孩懵懂生长的故事,一个小镇败落的故事。可以称的上平淡。这本书作为小说,实在是很没有趣味。可是从了解王安忆的风格来看,却挺典型。随便翻开一页,都有大量的细节描写。可说,这本书就是在细节描写中进行的,无论是人物、心理、动作、环境。打个比方,王安忆的这部小说,像是被拉成一帧帧后的电影。王安忆,就是在一帧帧地描写故事。而在王安忆的王氏写作中,很有一些共通的东西。比如《上种红菱下种藕中》描写到了张柔桑的新好友。“她是那种被人们称作书蠹的小孩子”“她脸上有一种天才一样的表情,木讷、迟钝,但绝不是愚蠢,而是一种称的上睿智的聪明”这个“书蠹”式的人物,在王安忆的另一本书《妹头》中,是有一号相似的人物的。那就是阿五头。“此时,阿五头已办了病退回城,分在一爿街道小厂工作。他父母要他考大学,就像他的哥哥们一样,他却不考,说大学有什么上头?这话倘若换一个人说,就是狂妄了,可阿五头说,谁都会认为他说出了事实。他是那样老成,稳重,用功的青年,甚至不再是个青年。他好像居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核里面,已经突破了表象,而抵达本质。”另有一例,是王安忆惯有的对女孩的外表描写。这种描写很奇特。《上种红菱下种藕》中,她这样描写秧宝宝:”她变成另一类小孩子。表面看有一些乖戾,是因为有着一股子力量在往外拱,打破了协调,渐渐地,却形成某一种嬗变”。因秧宝宝还不是少女,所以这种身体内部力量向外放射的写法在这本书中并不多。但是,在《桃之夭夭》中,就非常普遍了。“就这样,荷尔蒙在寻求稳定的过程中,颠覆与平衡,在高潮低潮之间来回摆动,影响到她的外部,便是在阳光与阴霾中交替。”“在她身上,再也找不到猫眼工厂间西施的样子,那都是一种特别活跃的生命力跃出体外,形成鲜明的特质。而如今,这种特质又潜进体内更深刻的部位。就像花,尽力绽放后,花瓣落下,结成果子。外部平息了灿烂的景象,流于平常,内部则在充满,充满,充满,再以一种另外的,肉眼不可见的形式,向外散布,惠及她的周围。”我举这两个栗子,是想说明王安忆的描写习惯。而其实,另有一些,比如书法笔触运用到城市图景的描述,都是很奇异地恰当。读起来非常特别,这就是王氏风格。

最好的时光

北京的夏天,过了傍晚,猛烈的阳光便开始缓缓离去,淤积在城市高楼囹圄之中的暑气像泡过水的压缩面膜纸,一股脑儿地涨开,叫人燥热不安。打开台灯,手边是王安忆的<上种红棱下种藕>,字很小,密密地排着,一页一页看下去,白炽灯静静地散着热量,竟全然不觉恼热,平心静气起来。阅读使人心静。王安忆的作品,之前只读过<长恨歌>,那也是很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候觉得好,大概是因着上海女人的味道,有那么些张爱玲的意思在里头。如今看<上种红棱下种藕>,只觉得自己恍恍惚离开了这座巨大的城,站在江南水乡的街头,怀着小女孩般细腻扭捏的小心思,走走看看。水上吹过夏日的风,摇过咿咿呀呀的船,远处又响起机器运作的巨大声响。日复一日,水乡发生着变化,老街隐没在新街的钢筋水泥里,河水漂浮起垃圾塑料,孩子们在悄悄长大,老人转身没入余辉。新旧交替的变换,叫人伤心又落寞。记得去年去绍兴游玩时,正值江南细雨朦胧之际,走在仓桥老街上,想象着曾经整个城镇水道纵横,如今只留下一条街以示怀念。就如书里讲述着的,逐渐消退的古老沉静的美,也是以后世世代代都无福消受的美。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新与旧的碰撞,用风清云淡地笔描出来,更觉悲伤。色彩、味道、声响王安忆的小说,自始至终在很美、很雅致的格调之中。没有了上海的世故,水灵灵的文字贴合着华舍小镇的枝枝蔓蔓、曲曲折折,一笔一笔从轮廓到灵魂,绘制出清明上河图般的生活之美。从天刚蒙蒙亮开始,到正午,到黄昏,到夜晚,从春天到夏天,到秋冬天,司空见惯的景物在不同季节不同时分的光影变换下,重现出不一样的面貌。天空是蓝的,是青白的,是灰蓝的,是灰胜于蓝、蓝又胜于灰终于归于墨色的;阳光是暖色的,是清冷的,是红的,是姜黄的,是腌熟的鸭蛋黄;镇子是明的,是暗的,是黑的瓦楞,是灰白的水泥,是蓝灰色的影子,是通透均匀的色泽。。。色彩的晕染无处不在,有时是一幅工笔细描的水墨画,有时是时光缓慢的长镜头,美妙极了。如果说色彩的描绘呈现出美的画面感,那么声音和味道的加入,让这些画面变成了立体的生活。孩子的哭闹声,鹅娘的叫声,公公的歌声,撑船老大的吆喝声,隔河喊话的应答声,外乡打工人的喧嚣声,工厂里机器的嗡鸣声,还有喧嚣退去后蟋蟀的独奏声,以及午睡时分老街的静谧。这起起收收的声音,仿佛几百几千年之中从停息,氤氲在江南的水汽里。而味道呢,在南方特有的湿冷与湿热中,愈显浓烈。河腥味,饭菜味,鱼肉味,汗水味,垃圾堆积的臭味,夏日过后空气的清爽味,化工原料的刺鼻味。浓郁的味道从平缓的笔尖流入华舍镇,渗入每一处空气,感知着这座古镇的命运。故事、电影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一个小学四年级女孩秧宝宝的寻常生活。日复一日水乡里的生活,没有跌宕起伏的事件,甚至每一位人物的出场都是淡的,却在时间的缓慢流淌中,慢慢显现出心性。感情是细腻的,细细地淌出来,不言语不鲜艳,更显得珍重。生活中不断的相聚又告别,让这个故事显得忧伤。而其中最打动我的,是公公的故事。秧宝宝的父母决定去温州打拼,把秧宝宝寄宿在镇上老师的家中。乡下的老屋没人住了要荒芜,便叫隔壁的公公看着。公公年岁大了,耳朵聋着,却恪守着自己的生活方式, 每日必要去茶馆喝茶吃馒头,后院的葫芦架结了第一颗葫芦,家养的母鸡出的头生蛋,都要端端正正地送去给秧宝宝。这是老一辈人的风骨,如今却像是没落荒芜的老街,没有人在意。公公年岁大了,开始为自己准备后事,叫人做了寿材,又在自己的田里造了石棺。可是如今的时代哪里还允许土葬呢?干部来宣传火葬,公公便关了门誓死不相见,众人在门外嬉笑看热闹,门内却只是静,后来公公在门里高昂地唱起歌,唱着  有个曹阿狗,  田买九亩九分九厘九毫九。  上种红菱下种藕,  田塍边里排葱韭,  河坎边里种杨柳,  杨柳高头延扁豆。  大儿子,又卖红菱又卖藕,  第二儿子卖葱韭,  第三儿子打藤头;  大媳妇,赶市跑街头,  第二媳妇净头戽水跑河头,  第三媳妇劈柴扫地搬碗头。我不懂绍兴的方言,但我想用方言念出来,这首童谣一定格外动听。公公不吵不闹,捍卫着自己的死亡方式,他唱着古老的歌谣,那是属于他的生活与记忆。他的倔强在这个年代显得格格不入,却让我眼泪直流。入土为安,一个传统的中国老人,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火葬的。可是,我们的传统不是已经消失了吗?这一百年来,变化翻天覆地,我们早已和千百年来的祖先们形同陌路了吧。公公走后,他接受新式教育的儿子们将他火葬了。自始至终,公公的出现与离开,都是平静的,只有这一出激昂。他像这首古老的歌谣,哼着哼着就留在了记忆里;他像被新街挤走的老街,消逝的传统与古意,留下"现代化"时期灰蒙蒙的钢筋水泥。然而小女孩的心是明净的,我们的女主角,秧宝宝,也许她自己都不知道缘由,却为公公的倔强和离去,伤心了好久。最后离开的,是秧宝宝自己。有太多的外乡人、杂乱的事物涌入这个小镇,人们都说华舍迟早要报废了。秧宝宝要离开小镇去更广阔的地方生活了。她应该是永远地告别了,因为即使有一天她回到这里,见到的,也不再是同一个华舍了。我在想这样一个看似风清云淡却被忧伤笼罩的故事,如果拍成电影,一定很美。平缓的镜头,时而喧嚣时而寂静,慢慢的讲述,不温不火,却在时间的流逝中让人惘然若失。这样的电影色彩是水墨的,光影的变幻细致入微。这样的电影是文艺的,可是王家卫不能拍,岩井俊二可以尝试,可又担心他不懂得这边的风情,错拍成了日本的文艺。最好的侯孝贤已经离去,这样的电影在中国注定票房也不会高,还有谁会来拍呢?


 上种红菱下种藕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