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的搖籃

出版社:麥田出版
出版日期:2007年09月13日
ISBN:9789861732664
作者:馮內果,Kurt Vonnegut

内容概要

馮內果(Kurt Vonnegut,1922-2007)
美國文壇大家,黑色幽默派代表人物,代表作有《第五號屠宰場》、《貓的搖籃》、《冠軍的早餐》、《囚犯》、《時震》等。曾在康乃爾大學就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於美國航空部隊,戰後在芝加哥大學攻讀人類學,四○年代後期成為記者和作家。著有十多本極受好評的小說和無數的短文和評論。
1963年《貓的搖籃》出版時他被封為「真正的藝術家」,1968年《第五號屠宰場》一書的出版,更奠定了他在美國及世界文壇的地位。他慣有的黑色幽默、諷刺的筆調和豐富的想像力,自1959年起就擄掠了全美國的注意,他確如英國作家葛蘭姆.格林(Graham Greene)公開推崇所言:馮內果是當代美國最好的作家之一。

作者简介

《貓得搖籃》是馮內果創作高峰期最膾炙人口的代表作,也是最有「依據」的一本科幻小說作品。主要在控訴人類的愚行與惡毒:以其有限的智慧,不完美的道德觀,「製造不值得製造的東西,知道不值得知道的事」,而且還沾沾自喜,像隻學會抽菸上了癮頭的猴子、會表演爬樓梯的海豹那樣天真「無知」,或者像設計出回飛刀而不知如何使用的獵人……。──吳錫德
這是一個尋求真相之旅的故事。
約拿在寫一本《世界末日》的書,他在探訪第一顆原子彈落到廣島那一天,美國的重要人物都做了些什麼事?
於是他追索原子彈之父霍尼克博士的三個子女,發生了許多令驚奇而又可以理解之事…最後,他們來到一個小小的像「瓊斯帝王」一般的島國─聖羅倫佐共和國。
他將發會發現人類的許多行為的虛幻,如同馮內果一貫的質疑,也許,只有「布克農」─個本質上「泛愛眾」的心靈交合,能挽回這個世界?……


 貓的搖籃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66条)

  •     就是译林出版社刘珠还的版本。原著……米看過
  •     我不明白 这主题挺好的 要是写多点分析多好啊
  •       1 我的灵魂似了象烧着了的猫皮一样焦臭。
      
      2 美国人总是在并不体现爱的形式中,在不存在爱的地方寻找爱。这可能和消失了的边疆有关系吧!”
      
      3 作家为自己的作品做索引不过是一种泄露天机的勾当。有经验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厚颜无耻的展览。“
      
      4 在“业余活动”这一栏里他填写:“活着”。
       在“主要职业”这一栏里他填写:“死亡”。
      
      5 人是邪恶的,人之所为一无是处,人之所知一无是处。
      
      6 成熟是一种痛苦的失望,它无法补救,除非说笑能。根治百疾。
      
      7 “对博克依教徒来说,什么是神圣的呢?”停了一会我又问。
        “据我所知,连上帝也不是。”
        “一样都没有吗?”
        “只有一样。”
        我猜:“是海洋吗?是太阳吗?”
        “是人,”弗兰克说,“只有人!只此而已。”
      
      8 于是我想起《博克依的书第十四卷》。这本书我是在前一天晚上才全部读完的。第十四卷书又题名为;《鉴照人类一百万年来的盛衰兴灭,一个勤于思考的人对地球上的人会抱什么希望呢?》
        读《第十四卷书》并不需要很长时间。这本书的全部内容只有六个字和一个句号。
        “不抱任何希望。”
      
      9 “历史!读着它哭泣吧!”
      
      10 “我向你们建议,假如我们是在诚挚地祭奠山洛伦佐失去的这一百个孩子,我们就该蔑视造成他们死亡的那些东西,也就是人类一切愚蠢的和邪恶的行为。
        “可能当我们回忆战争之时,我们应当脱光衣服,把身体涂成蓝色,整天在地上滚爬,并且象猪那样呼叫。这样做肯定比发表高尚的演讲、比舞动军旗、枪械的表演更为贴切。”
      
      11 “最初,上帝创造了地球,他在无边的寂寞中看了它一眼。
        “上帝说:‘让我们用泥土制做些生命吧!这样,那些泥土使可看到我们的作为。’于是上帝创造了许多现在活着的生物,其中一种就是人。只有泥人能说话。泥人坐起来后,上帝就俯身靠近他,向四周看了看就说起话来。人把眼睛眨眨、彬彬有礼地问上帝。‘这一切的目的何在呀?’
        “上帝反问:‘难道每一件事情都得有目的吗?’”
        “人回答说:‘那当然了。’”
        “‘那么就叫你自己为这一切想出一个目的来吧!’上帝说完了就走了。”
      
      12 “有一天,有一天,这疯狂的世界要完蛋,
        上帝要把他借给我们的东西索还。
        而假如在那一天你想要把上帝责难,
        你尽管去骂他,而他只会微笑,把头点。”
      
      13 “妈妈,正象一个诗人说的‘在老鼠和人的一切话语中, 最悲哀的一句话就是:‘本来可能如何如何。’”
        “这句话不但俏皮。而且真实。”
      
      14 “假如我是一个年轻人,我就要写一部人类的愚蠢史;我要爬到麦克凯布山巅,仰面躺在那里,把我写的那部历史书放在头下当枕头。我要从地上拿取一些能够把人变成雕像的蓝白两色的毒药,把自己也变成雕像,变成一尊仰面而躺、满脸狞笑对着那个人所共知的人歪眉科眼的雕像。”
      
  •     史上最大氣也最富哲理的幽默集綿
  •     你还没睡.... 我还听了你的歌,发现您还真是多才多艺啊...
  •        通常对这部书的评论是,在科幻小说的外壳中讽刺现实。作者被归为黑色幽默一类的。《猫的摇篮》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书名“猫的摇篮”,是一种绳圈游戏(就是小时候玩的挑花线、挑绳)里的一种样式。
       小说里有几个很经典的角色。
       科学家霍尼克尔:一个科研怪才,正是此人参与研制了原子弹。原子弹爆炸那天他在家里无所事事地与孩子玩翻绳游戏,玩“猫的摇篮”。也是此人因为陆军部长的一句“能不能不再让海军陆战队陷在沼泽里”,就研制出了骇人听闻的冰-9,死前还以一种游戏的心态把冰-9放在厨房里玩了一把。
       霍尼克尔的三个孩子:孤独地长大的孩子,在老爸死后平分了他的冰-9,并且以冰-9为条件为自己换回想要的东西,大姐和侏儒用它讨好爱人,大哥用它换来的小国的国防部长的职位。
       圣洛伦佐共和国的总统“老爹”和博克侬:表面上互为敌人,其实互相利用的一对。“老爹”宣布通缉博克侬,禁止博克侬教,却永远抓不住他,这个国家的每个人甚至都有一本博克侬经卷,“老爹”本人也是博克侬教徒。
       “我”:小说里惟一脑子比较正常的人,但私欲同样正常。与莫娜结婚是源自对女人的欲望,接受圣洛伦佐总统之位是源于对权利的欲望。
       在小说里,科学家是一群基本没有是非观、现实感和责任感的人;统治者和宗教领袖互相勾结,利用虚幻的教义共同欺骗和愚弄人民。在一次事故中,冰-9掉进了大海,整个地球结成了冰,只有几个人幸存下来。在一片悲观绝望中,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失去了。世界回到了蛮荒时代。甚至不用再经历一次战争,人类就用自己的发明毁掉了自己的家园。
       推荐美国大使在纪念活动上的一段话,大致意思是,战争,无论是发起方还是参与方,都是同样残酷和灭绝人性的。在战争中失去生命的人们,也许根本就不明白自己的死有多么荒谬。在小说里,科学家的侏儒儿子将双手一摊,问“我”:你看到猫了吗?看到摇篮了吗?
  •     明日何其多
  •     这个发现很有意思!!!
    最后他们是怎么处理老霍的尸体?是不是CIA的人来调查过处理了霍的尸体呢?
    因此对老霍的死,政府必然守口如瓶,也绝不会对外宣布。
    又或者小牛顿他们处理了父亲的尸体,就像那条狗?
    这件事是不会被记入史册的。大家都在隐瞒。
    我想冯爷那么说也许是因为这个道理,也许他写糊涂了,作家也是人,天知道。
  •       另一个版本是山西人民出版社 陆凡 译,我看的是这个版本,另外英文原版我也有,谁要?
      我的Email catch22@126.com
  •       《猫的摇篮》
      
      有新意思和幽默
      一个个短章节组成,形式不是什么大创新,老实说。
      不过他用一种奇怪语言定义,描绘和讽刺了世界:)
      从这个角度看,发明自己的体系定义和阐述世界,还不错。
      
      
      有一次发明家打赌我说不出任何称得上绝对整理的东西。于是我对他说,“上帝是爱”
      他说,上帝是什么?爱是什么?
      
      我把房子借给一个流浪诗人住—我感到他是我的卡拉斯的成员。如果他真的是,他为卡拉斯服务的方式是充当一名郎郎。郎郎,根据博克农的说法,以他自己的生活为榜样,缩短思辨线而使别人偏离思辨线,从而误入荒诞之中。(爆笑)
      
      一个真正的杜普拉斯,博克农告诉我们,是外人不能入侵的。甚至连这个组合亲生的孩子都入侵不了。
      
      黑泽尔对全世界印地安纳人的痴迷是一个虚假卡拉斯的范畴,一个徒有虚名的团队,是博克农称为格兰法龙的典型。其它例子包括共产党,美国革命之女,通用电器公司,国际古怪人物教团---以及任何国家,任何时间,任何地方。
      
      明顿,引用他夫人给时报的信,美国人,永远在绝不存在的爱的形式中寻找爱,在绝无希望找到爱的地方寻找爱。这一定跟消失的边疆有关系。
      
      莫娜的亲热的方式:)
      
  •     在理。
  •     同意楼上的,写得空了
  •     你的评论很好。为什么最近不写了呢
  •     读小说也是各取所需......
  •        著名的怪爷爷冯尼古特的比较早期的作品,1963年出版。一部比较疯狂的小说,按现在的对超现实主义的定义(比如电影《300》和《罪恶之城》那路),它也符合。也属于我不太感冒的那种寓言化的小说。印象最深的是,小说虚构了一个宗教,叫博克侬教,当这个宗教的信徒想到或看到灾难、饥荒、专制、原子弹爆炸或者追名逐利等等事件时,他们想的是:忙啊忙啊忙啊。其实你也可以用这句话想想你自己浮生若梦,究竟看到了什么。
        冯尼古特的小说总是以怀疑主义者为主角,而这本更不讲理,书中所有的人物都是彻底的怀疑主义者。彻底怀疑自然就无所顾忌了,譬如历史虚无主义者中的一部分人不反对残忍。这种看待世界的方法放在100年前很不赖,放在1960年代也时髦,放到今天就显现出站不脚的一面了。
        还是这个有点儿意思:忙啊忙啊忙啊。
       忙啊忙啊忙啊。
       忙啊忙啊忙啊。
      
  •     这是哪个版本? 看着也挺难受。原文不是这个味道。
  •       这书有两个译本
      一个是江西人民出版社的老版,还有一个译林的新版
      网上也有在线阅读``基本和正版书靠不上谱
      故事本身是很有意思的。
      两种版本对照来看,则会觉得两者都有很大问题。
      
  •       本文獻給珍寶,飛象,無限,四十二,她條仔,她妹妹,她只狗多比以及這個很可怕但還是很多人還愛着的世界
      
      
      我第一次看這書的時候並不知道這書在講什麽,但覺得很好看,因爲本書行文幽默,寫作手法新鮮,針砭當年的時政,又仿佛講了一些大道理。
      我就給了它五星。即便這樣,我還是不懂得它說什麽的。現在我把這些帶來很大閲讀快感的書稱爲口体之奉,我相信它們有更深的精神價值,但因爲自己水平有限而難以理解。數年後,我上了一門講interpretation的文學堂。講書的教授是位難對付的角色,他一邊說着“我有朋友在哈佛教書我覺得你們寫作文水平和哈佛的學生差不多”,一邊給了全班作文平均分C。當我從這個教授手裏拿到A-的成績的時候,我覺得我慢慢地能看懂一些文學作品了,便試着寫寫我的一些看法,與各位朋友交流。
      
      這本書有關真假善惡,以及對人類的關懷。科學是“真理”,未必能救人,宗教是“謊言”,未必不能改善生活。兩者都是工具,一切全在於人類是否還關心人類,是否能讓世界好一點點。
      
      好了,我已經採用開門見山的手法寫出了我對本書中心思想的見解,下面都是一些分析,很長很沉,不知道要什麽時候才能寫完,朋友們你們可以打道回府了。
      
      本書完成于六十年代。當時的美國,高科技革命正在風行(1)。這個技術革命從二戰開始,給人類帶來了許多發明。譬如原子彈,譬如電子計算機。而當時的美國政府更是認爲只有科技才能使美國“世界領袖”的位置得到保障,於是把發展高科技產業定為基本國策(1),一方面發展運用于軍事的高端科技,一方面發展的民用科技。
      所以我們能夠看到發明原子彈以及冰-九這兩樣幾乎毀滅世界的發明的霍尼克爾博士被捧為民族英雄,獲得諾貝爾獎,連被他擺弄過的甲魚也被恭恭敬敬地保存起來供後人瞻仰。
      那時的一些美國人相信科學能夠拯救世界。根據桑德拉的轉述,布裏德博士相信,世界的問題在於人們仍然愚昧迷信,而不崇尚科學。而如果大家更多地學習科學就不會有現在這些問題了。後來的聖洛倫佐島——發展中國家的代表——的獨裁者“老爹”也迷信科學。原来相信宗教力量以及善恶二元对立可以帮助聖洛倫佐的他,在臨死前使出渾身力氣說,杀死博克侬,宗教是謊言,科學是真理,科學是有實效的魔術。他曾任命弗蘭克林·霍尼克爾,又或者原子彈之父之子,為聖洛倫佐共和國科學與進步部的部長,大興土木。對了,美國當時是真的也有聯邦科學技術委員會之類的政府科學部門的,相信那是個與科學與進步部一樣很受重視以及非常有型的組織。
      
      但是,科学科学,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什么呢?
      
      説到這裡,是不是覺得有點熟悉?本國幾年前還在“科教興國”呢。所以,可以理解爲什麽邱華棟要在序裏面說,此書“對於當下我們不遺餘力地依賴科學技術發展經濟,導致環境惡化和資源迅速被消耗,也是一個很好的提醒。”
      
      如果人不再關心人,我們將死于飢荒,瘟疫,戰爭,污染,如此等等。也不是的,更多的人將死于心碎。
      
      引用:
      (1) 何順果 《美國歷史十五講》 北京大學出版社 p258-260
      (2) 冯内古特,库特. 《猫的摇篮》.【译】刘珠还.译林出版社.2006
  •       偶然看冯氏的作品,只是因为他是学理的,介于翻译会给重读添堵,整理一些提要自用,或许已经有一些观念先入为主,读后恰好嫁接到这本书中,也罢。
      
      首先释题:
      政治、宗教、科学都是“猫的摇篮”,没有该死的猫,也没有该死的摇篮,只是一片唬人的虚无,(暗暗觉得其实爱情在作者眼里也算,好吧,是我觉得),正如《博克侬经卷》开宗明义的警言;“我将告诉你的所有真理都是无耻的谎言”。
      
      回首历史,你就会知道它们曾与罪恶携手,然而我们学习历史,却不吸取经验教训,放任悲剧的滚轮一再碾压微渺的性命,那些赴死的烈士,只是全人类愚昧与凶残的牺牲品,“他们像男子汉一样地死去,是他们永远的荣耀,却是我们永远的羞耻。”
      
      是我们没弄明白,对于博克侬教徒来说,上帝不是神圣的,君王不是,海洋不是,太阳不是,“人,没别的了,惟有人才是神圣的。”
      
      当我们质问上帝“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是我们不明白人生本来没有意义,唯一的意义就是自己去赋予它意义。
      
      上帝说:“难道所有的东西都必须有一个目的吗?那么我就让你为这一切想出一个来吧。”
      
      正在读三联的一本《蚂蚁》,特别注意到其中有关蚂蚁在世界末日后存活下来的一段,“你知道蚂蚁为什么如此成功,它们合-作。”“那可是个很棒的词汇—合-作。”我们学习自然科学,难道不是为了获得通识,获得终极的真理吗?那么不妨学习蚂蚁,祛除人际中的芥蒂,通力合作,如果人类还不能明白,那么“阅读历史,并为之一哭吧”。
      
      之后,就书中的名词解释做一摘录:
      卡拉斯:人类组织成各种团队,在用不知情的情况下执行上帝的意志
      
      格兰法龙:虚假卡拉斯,是徒有虚名的团队,毫无意义的组成,“你若想研究其本质,只要除去玩具店气球的那层皮”。
      
      觉着冯氏有意地区别这两个词,或许是不应忽视的提点:我们应当更宏观地看待团体这个概念,之前所说的合作,应该是在全体人类,或者是人与自然,甚至更为博大的全集之间的,而绝不是分化割裂成什么“共产党”和“民主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类的“格兰法龙”。
      
      此外,注意到一些碎片
      博克侬教特有的关于侏儒的论述:一个人与他的希望与思想一样高。
      
      定义扎玛吉波:命运是不可改变的定数。
      
      统治者芒赞诺“老爹”与宗教领袖博克侬的对峙,冯氏暗示控制就是通过制造恐怖来实现的。因为一个不安全的社会环境会使人民寻求一个稳固的政权的保护,毕竟政府在这种情况下才有存在的必要。
      
      ============================================================
      冰9到底是什么,不是说氰化物吗,有氰化物碰上水就结冰吗?那些人到底毒死的还冻死的啊...唉,科幻小说,纠结
      ============================================================
      推荐篇评论http://www.douban.com/review/2204785/
      当中关于人们为什么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归入卡拉斯或者是格兰法龙中的部分可以联系下群体特征研究
      
      
  •     信仰的荒谬本质。
  •        冯内古特的东西简直是黑到人哭笑不得,后半部对于Bokonon的描写是真正的大头,换作严肃一点的人,会讲成对Jim Jones那种宗教的控诉一般,可放在冯内古特的手里,着眼点就更高了些,因为描绘的不再是所谓的邪教,不再是科学的不受控,不再是光怪陆离的人物和故事,而真正的核心在于人类的愚蠢,人类自己的足够“黑”。
      
       得说,他用的英文经常含一些俚语,更不用说自创的词汇了,所以读起来不那么容易。何况他故事走得跌宕起伏,往往没看到情绪烘托什么就出来一个大拐弯。
      
       真得是逐字逐句,但看完大爽,这个Bokonon的以谎言作为信仰,实在是太有趣又太一语破的了。
  •     我点了“有关键情节泄露”……
  •     有用吗?在无法自己控制的世界版图中,不管言论怎样的直接了当,都会在无法在黎明后伸出头脑,甚至在看到阳光前就夭折了!
  •     要考虑到本书的写作背景
    在世界明天就可能被美苏的核弹变成焦土的时候,谁还会管科学技术对发展经济的作用
  •     我累死了
  •     不是小岛没了,是整个世界没了。
  •     你的页面好有内涵。
  •       很久前在看科幻世界时就知道了冰九 多年后偶然读到这本书 才知道冰九是出自这本书 看封面时以为是写的生活故事的书 没想到是本科幻类的书 看完后还是比较喜欢的 其中的悬疑让人着迷 比较喜欢的是书中的冰九和博克侬这两个概念 贯穿了整本书 本书意在让人们思考科技的利弊吧
  •     看过这个译本,译得可真够烂的,英文够好的话就看看原本 T_T
  •     这还没写完哪 我从来不写评论呀 现在没热情了
  •     老霍是自然死亡的,那个狗是第一个死于9号冰的生物,芒赞诺老爹是历史上第一个死于冰9的人。
  •       会有人说这是一本科幻小说,因为其中出现了属于科学幻想的冰-9成分,然而这恐怕是对科幻的溢美,就像1984一样。
      
      没有冰-9,这本书依旧成立。我想,与其说作者是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加入了冰-9这种足以将整个世界的水都凝结成冰的元素,还不如说他是在本来就很黑色的小说中加入了又一道苦涩的幽默。
      
      不过我仍旧不太分得出作者的寓意,只有下面这句话,让我看到作者对科学工作者辛辣的嘲讽:
      
      “我意识到我同意当老板大大帮助了弗兰克,使得他可以在不承担任何人类责任的同时尽享荣华富贵。”
      
      不得不承认,这嘲讽尖刻有力,让人无言以对。但除此之外,似乎也没有别的出路。
  •       这种游戏很多人都玩过。双手的手指穿过毛线或橡皮筋,通过不同的组织方式,可以做出大桥、交叉道、手枪等各种不同的图形。我们叫“翻花绳”,大洋彼岸的人们也玩这种游戏,不过他们称之为"Cat's Cradle" - 猫的摇篮。
      
      
      
      你可以很简单的来理解Vonnegut的这部小说:翻花绳可以翻出各种不同的花样,可不论你怎么翻,那里面没有猫,也没有摇篮,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人们幻想中的骗局。
      
      
      
      要了解《猫的摇篮》的主题,就必须先粗略了解Vonnegut的生平:
        科特·冯尼根(Kurt Vonnegut,1922-2007)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印第安纳波利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军,被俘后关入纳粹战俘营,战后获得颁发给受伤士兵最高的奖状紫心勋章。他战前曾在康纳尔大学读书,战后又入芝加哥大学,当过芝加哥新闻处驻警察局的记者和纽约通用电气公司的职员,一九五○年后为专业作家,一九六五年后又当过中学教员和大学讲师。
       冯尼根写过九部长篇小说、两部短篇小说和六个剧本(包括一个电视剧),是六十年代崛起的比较有影响的作家。青少年都爱读他的作品,美国的各大专学校里还有不少冯尼根迷,他们都把冯尼根看作自己的代言人,说他的作品描写了对人类社会的失望和恐惧,道出了众人的心声。冯尼根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不幸,人变成了机器,环境遭到了污染,核武器的发展更是个大灾难,因而在他的创作里对这些现象进行辛辣的讽刺。冯内戈特的小说起初被评论者当作一般科幻小说家对待,未受重视。六十年代“黑色幽默”作家作为重要流派进入美国文坛,大家才尊他为“黑色幽默”的重要代表,把他的作品归入正统文学或严肃文学中。从冯尼根的例子可以看出,所谓“通俗文学”和“严肃文学”中间其实并不存在明确的、不可逾越的界线。
      
      
      
      上面的是传统文学评论家对冯尼根的评论与记叙。看一看就好,别用它来界定老冯的本质。这里要提一下,冯尼根在2007年4月12日意外去世,不知道他死之后,他是否可以葬在他的《第五号屠场》,可以摆脱绕在他身上那卑鄙的猫的摇篮,也不知道他的墓碑是不是座印着“母亲”二字由雪花石做成的男性生殖器状,希望可以肯定的是,死亡可以给他带来平静。
      
      
      
      虽然他不喜欢,但人们还是习惯把他称为“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到处充满了讽刺与嘲讽,他一直在讽刺着现代文明对人类的毁灭作用,更讽刺的是现代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而最讽刺的,他讽刺的人类创造了的讽刺性质的现代文明,其中也包括了他。
      
      
      
      《猫的摇篮》出版时,正值美苏冷战,涌现出了《动物农场》,《第22条军规》等一系列讽刺战争与政治斗争的作品。后来者习惯于把他们归类为黑色幽默派,简单的说以一种悲观可怕的论调讲述人类现处于的尴尬与恐惧处境,揭露现代科学与深层政治对人类社会的摧毁与控制状态。
      
      
      而那时,“迷惘的一代”与“垮掉的一代”所带来的影响尚存,美国社会的青少年仍然学着Kerouac与Hemingway那一代的思想与行为方式。从这个角度看,黑色幽默不仅仅是让人笑不出来却想哭的幽默,更体现了一种宇宙中的孤立感,以及人类在现代文明中的思想荒漠状态。
      
      
      
      127篇,127个片断,127个零乱的段落。构成了一块世界。原来他们想表达的,世界就是破裂不完整。荒诞主义与黑色幽默,从这个意义上同样糟糕,同样的只能愤怒而悲悯的看世界,然后撒手不管,一点办法没有。那么,就如引言中所述“那就以某种让你又勇敢又仁慈又健康又快乐的谎言为信条而生活吧。” 人类已经不相信神迹,但还是去找宗教来麻痹自己,让自己成为完整的“人”吧!
      
      
      
      "Call me Jonah" - 这个Jonah或John。 要写一本人类在世界毁灭时的书。其实他不知道怎么写,他很迷惘。于是他找到原子弹的发明者,那个老头早已死去,躺在他男性生殖器刻着“母亲”二字的墓碑下化成腐水。他的"Ice-9",足以让整个世界的水化为冰块,分给了他一个书呆子的大儿子,一个粗鲁的女儿,跟一个侏儒小儿子。
      
      
      
      三个白痴平分了“冰-9”。女儿送给了那个帅气有钱的通用电力公司总裁的丈夫,那个每夜不回家或醉熏熏回家后就打老婆的呆瓜却不小心吞了下去;侏儒送给了一个同样是侏儒的莫斯科女演员做定情信物,那个婊子却卖给了美国然后跑回了苏联;大儿子卖给了太平洋上一小岛国的独裁总统,换了个将军位子。
      
      
      
      John跑到岛国,却发现总统要死了。书呆子大儿子让他做总统,并且许诺可以让天仙般的总统的女儿也是书呆子的未婚妻嫁给他。听到这个条件John答应了,没想到那天仙是个淫妇,喜欢跟任何男人做博克侬教的交流礼 - 坐地上赤着脚脚心对脚心。这让John即嫉妒却又离不开她。
      
      
      
      “冰-9”被总统吞下去自杀了,却在总统葬礼上不小心因为飞机失事撞到了棺材而掉入了大海,大海开始冰化,整个世界开始冰化…… 躲起来的John跟天仙倒也自在,可惜天仙信奉博克侬教,亲了亲冰块化成了死人。
      
      
      几个人在冰化后的世界重逢,看着洁白的世界茫然,博克侬却最终出现了,这个黑老头写下博克侬经卷的最后一句话:
      “如果我是个稍微年轻一点的人,我会写本关于人类愚昧的书;我会爬到迈卡伯山的顶峰,仰面躺下,把我的历史书当枕头;我会从地上拾起一些使人变成雕像的蓝白色毒药;我会把自己变成一座雕像,仰面躺着,恐怖地嘻嘻笑着,对“你知道是谁”嗤之以鼻。”
      
      “我的遗言? '生活,连只动物,即使是老鼠,都无法忍受。' ”
      
      
      
      看到一个网友这样写道:
      “那个我崇拜着的疯子老头Kurt Vonnegut死了。
      4月份。84岁。他死了。
      在如此宿命的月份,如此宿命的年龄。我的又一个叫Kurt的领袖以一种突然而诡异的方式,终于摆脱了地球这个疯人院。如果老头子死之前的脑袋还清晰,他会怎么嘲讽自己的死法呢。
      “从楼梯上摔了下来,脑部受伤,最终没能熬过去。”报纸上是这么说的。
      我觉得很逗,很滑稽,可是我开始哭了。
      我只是有那么一点的伤心,和一大团的绝望。
      老先生,你知道的,离世界毁灭的那一天,我们又近了一步。
      我才刚刚认识你不久,才刚刚爱上你那如烈酒一样呛人又醒人的思想不久,你就把我丢下了,丢在这个混乱不堪的蓝色星球上。你总在开玩笑,不停地戏谑着,笑骂着,同时告诉我们真相。4月11号是你开的最后一个玩笑。”
      
      
      
      他为什么会这样悲伤?他自己也明白,冯尼根只是想给这个无奈而悲惨的世界带来一种称之为“笑”的事物,虽然那种笑只能让我们悲伤,可他也努力想让大家笑起来,不过世界就是这样,他也无奈。也许这个网友也明白,世界一步步走向毁灭,他们的路程一步步接近终点,还是努力笑一笑吧。只是在听闻这个博克侬的化身终于也在世界毁灭前死去时,还是抑止不住的开始哭起来。因为就算他明白这一切都是谎言,可毕竟他是依靠着那谎言在生存。
      
      
      
      
      
      “有一天,有一天,这疯狂的世界将要毁灭。
      我们的上帝将把他借给我们的东西收回。
      倘若你在那个伤心的日子里想咒骂我们的上帝,
      不要犹豫,直接了当的骂他就是。他只会
      点头一笑了之。”
      
      
      
      博克侬,Vonnegut,老冯。我们,都恐惧,但也明白那天的到来。谢谢你的提醒,我想如果到来了,我会咒骂那个上帝,并且那天时,我希望我能有些时间,再读一读你写的这些 -
      
      谎言。
      
      来自 http://www.koloya.org/read.php?277
  •     读小说是读自己,说自己,劝慰自己
  •     求英文原版,谢谢 87027085@qq.com
  •     1 宗教皆是谎言
    2 而这些谎言却是对人类起着莫大的安慰作用
    3 人文主义 - 科学应为人服务 人才是中心 不是科学家不好 而是被异化而被科学奴役 缺乏人文关怀的科学家不好
  •     还有我觉得邱华栋是个山寨嘛
    国内人写的前言都不值一看嘛
  •      “有一天,有一天,这疯狂的世界将要毁灭。
      我们的上帝将把他借给我们的东西收回。
      倘若你在那个伤心的日子里想咒骂我们的上帝,
      不要犹豫,直接了当的骂他就是。他只会
      点头一笑了之。”
      
      
      
      博克侬,Vonnegut,老冯。我们,都恐惧,但也明白那天的到来。谢谢你的提醒,我想如果到来了,我会咒骂那个上帝,并且那天时,我希望我能有些时间,再读一读你写的这些 -
      
      谎言。
    很感动.不知说些什么.
  •     Really lousy translation. Beginner mistakes. No fun to read. Criminal.
  •       书中没有什么是真实的,因为真实的都在现实里。
      
      
      读完这本书,所耗时间并不长。
      关于此书的寓意,该研究的学者们都已经研究出来了。我无非也想凑热闹,看看自己所认识的可否深切。
      
      Nothing in this book is true
      这是我最喜的一句话。用我们恶俗的话讲,我觉得这话听起来很"搞".这书中所事物虽不够真,但所述之人,却是我们。
      
      “猫的摇篮”在书中正式出现只有一次,老Hoenikker那天很兴奋玩给牛顿看,可那牛顿见自己老爸这副恶样,只吓得哇哇就跑了。
      “猫的摇篮”是什么,是谎言。因为这里头根本没有猫也没有摇篮,这玩意只是大人骗小孩的。
      
      我们便是那小孩,宗教政治军事科学便是那骗人的玩意。
      
      JONAH在最开始就说,想写一本书,The Day the World Ended,并且这将是一本宗教性质的书籍,什么是宗教性质的,无非就是误导人们该如何赎罪之类。
      书中所提“Bokonon”教,是对所有宗教的一个玩笑。
      文学上说,这叫戏仿--Jonah, Bokonon以及小说本身--都是对圣经的戏仿。
      bokonon教义便是,人信一些无害的谎言也无妨。
      博克侬之书便是那圣经,开篇应为“Nothing in this book is ture"
      博克侬是个无用的东西,因为它尽是骗人的玩意。
      但它又是个有用的东西。
      人的精神在这里可稍作解脱。正所谓信他一些谎言也无妨。
      
      
      在有那科学。
      为的甚???
      为人们的幸福生活??为统治者政治权利??
      因为牛顿等人把九号冰换作美女、老公和地位??
      其实不然,老Hoenikker,只是把这当儿戏而已。
      
      但是这精神和科学的东西能为人们做什么呢???九号冰毁了一切,博克侬只管涅槃~~
      
      
      小岛没了,宣告人们所建立的那个肮脏虚伪荒诞的社会终结了,此为The Day the World Ended。
  •       如果读过《猫的摇篮》一定知道这个名词,是指那些急于把自己归类的人,然后就开始变得神志不清,其实是为了得到信仰、捍卫某种中心思想的特殊乐趣。当然,说成安全感也许更合适。
      
       其中还有两种特殊的类型,托普拉斯和格兰法龙。前者是一双珠联璧合的情人,两人在精神上合为一体,彼此依赖,形成一个排外的甜蜜团体,也许这是对某种理想化爱情的模仿。假如你想对你心爱的人表白,同时,你认为自己是出于寻求灵魂伴侣的高尚诉求,你不如这样对她说:我知道,你是我的托普拉斯。格兰法龙很好理解,比如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和民族”“北大校友会”之类的皮包团体就可以叫格兰法龙。“如果要研究格兰法龙,就撕掉玩具皮球的皮吧。”
      
       到处都是卡拉斯。当然,在中国主要是格兰法龙。我很难想象,假如有一个读者爱《猫的摇篮》这本书爱的发狂,同时又是一个“冯尼古特粉丝团”的铁杆成员是什么感觉。这意味着他疯狂迷恋着一部以讽刺他自己本身为主题的小说的作者。说白了,就是犯贱。冯尼古特本人一定会对此大发脾气,并且说,如果你他妈真的读懂了这本书,你就不可能参加什么鸡巴粉丝团。更何况你还爱得发狂。我敢说,他自己都要晕了,毕竟人家只是爱他爱得发狂,并没有什么错。
       这样的“爱情”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是件特别滑稽的事情,但愿谁也没有被这样的人爱上。这太滑稽了。
      
       我对各种卡拉斯团体十分敏感。这主要还是因为我常常在这方面受挫折。什么鸡巴卡拉斯我也不属于,满世界转悠我也渴望能找到一个两个自己的卡拉斯成员,庆幸的是,还是有一些散布在各地。从我本人出发,就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人早早选择了自己的卡拉斯?把自己扭曲变形成一个合乎规范的成员。“汉典古典文学论坛”(一群认为即使是用古文写的数学题也比聂鲁达的情诗更煽情的疯子),“外国文学爱好者协会”(与前者相反,业余爱好是喜欢炫炫自己的拉丁文和德语。)。当然,还有很多。莫名其妙。他们一开始出于某种爱好,到后来,则为了忠于某个团体而斩断自己的手脚,把自己变成一个畸形的但合乎团体话语和行为模式的成员。往往如此,这是统一化的需要。
      
       前两天为了帮某个兄弟,到处问人有没有可以投稿的地址。当然,我很清楚我又要面对各种卡拉斯团体了,青春读物型团体,报刊文摘型团体,哲学批评型团体等等。我问了几个长期投稿的朋友,要了些编辑号码。
       其中一个男人尤其令人崩溃。此人得过一些奖,身在作协,出过几部青春读物,但常常自我标榜为哲学达人,正在和某个大牛合力办一本只发真正的“硬文”的杂志。虽然我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硬文”。我依依呀呀地听他骚完了,拍了几个适当的马屁后,补充了一句,我哥们儿也拿过奖,写得不错啊,只是有点油头滑脑,不知道行不行?可能我马屁拍出了效果,他说话的口气明显带有了挺直腰板做人的自信,他先是要求必须得看看那个和他拿过同样奖状的哥们儿的“功底”怎么样,文够不够硬,接着又十分遗憾地表示,唉,我们的杂志要求的文是很硬很硬的,太硬了。恐怕不能发啊。几乎是自言自语。接着又说没关系,要不你就让他去找某某某吧,别的杂志也行,我倒是可以帮忙联系一下。我感到一阵强烈的“卡拉斯”气场,还带有某种“格兰法龙”的做作。他一直在强调那个硬,我可以想象得出,他边说着话,边像个发糕一样自我膨胀着,硬了起来。当然,是在脑海中,而且,恐怕永远是在脑海中。但愿他狠狠地被挫败,并且搞清楚自己错在了哪里。当然,在中国,他也许会很成功,因为他给一个无头苍蝇般的国家似乎提供了某些很坚挺的幻想。有些中国领导人特别喜欢为此买单。为装逼买单。
      
       我想了很久才明白,一个人如果过早的把自己硬塞进某个格兰法龙或者卡拉斯团体里,也许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不安,对自己孤零零的身在茫茫世界的不安,所以需要找到某种精神上的归宿,即使是虚假的、暂时的也在所不惜。
       还有,恐怕是自卑吧。需要靠乔装打扮和在背后支持的某个团体的权威给他以做人的自信心。做人毕竟是困难的,更何况是孤身一身。孤身一人又从何而来那种活着,并且确信自己活得十分得当的自信心呢?归根结底,谁也不可能真正自信的活着。假装一下,也挺不错。但是,装得太模式化,肯定一眼就看出来了。那种崇拜一个人时千篇一律的热烈口吻,自己所谓捍卫之物受到挫折时做作的愤怒,总是让人不舒服。缺乏幽默感。不少中国人实在是缺乏幽默感。
       当然这其中还有一类也在这里常常能见到,却很难真正辨识出来。就是那些通过发动、组织和加入格兰法龙团体来谋取暴利的人。如果读过《猫的摇篮》,再来看什么邪教,XX党,XX帮,还有最近一个学发条橙用电击治疗网瘾的丧心病狂的杨永信网瘾治疗中心,就很清楚他们在干些什么了。号称自己代表某种神圣的使命,然后让别人无条件的服从。宗教狂热和法西斯的借尸还魂。而相比之下,法西斯起码是纯净的,不管是什么颜色,是黑色还是紫色,起码他没有卑鄙下流到用一种精神来赚他妈肮脏的钱。当然我常常觉得这些一点也不奇怪,当今的中国似乎正是一片孕育新时代法西斯的土壤、摇篮和温室。法西斯只需要一种力量就可以被唤醒,对某些统一的、虚空的、相信并强迫所有人都必须坚信的意志的向往。
       你有吗,如果你有,我想告诉你,你已经成为了全人类下一个敌人。
      
  •     当然是黎明前的黑暗啦
  •     猫的摇篮呀。还有几本小册子。
  •     网上只有缩写版本,似乎。
  •     我也想要英文原版,谢谢。imakey003@163.com
  •     翻译好很多阿
  •     看不出来哪里绝妙了
  •     对了,我看完了,我觉得书里根本没有证据老霍尼克尔是死于冰⑨
    只有一句直接说道了他的死亡,就是小牛顿还是谁要去向他报告狗冻僵了,但是发现了他同样僵硬了的尸体
    人死了都会僵硬的啊
  •     卡拉斯与都普拉斯
  •     get不到作者在故事大说特说的东西,这个美国式的荒诞故事多多少少让我觉的有点故弄玄虚和狭隘,但也有有趣的地方。
  •     他的小说BUG总是很多
  •       我是一个很喜欢看小说的人,我也是一个很怕看到不好看小说的人。对我而言,小说只有两种,好看的和不好看的。
      不好看的小说不一定写得很糟糕,但是好看的小说却有一个共通点:流畅。库特·冯尼古特的这本《猫的摇篮》,就是一本让人不忍释手的小说。
      之前因为朋友的介绍,读过冯尼古特的最后一本书《没有国家的人》。第一次读就觉得很惊艳,怎么可以有一个作家能这样随心所欲地书写,仿佛所有的框架只是为了反衬他的自由。尽管如此,我还是没有把他列入喜欢的作家行列,直到读了这本《猫的摇篮》。
      《猫的摇篮》是一本带点荒诞却又很好玩的书,故事也非常有趣:一个作家为了写一本关于有名物理学家,也是原子弹之父的书,找到已故物理学家的三个子女,却意外发现物理学家之死是因为他造出了一种名为「冰—9」的水同位素,而这种「冰—9」能在常温下使水分瞬间凝固。为了解开「冰—9」之谜,作家来到一个小岛,在那里,他不仅见到物理学家失踪的二儿子,更发现原来物理学家的三个孩子竟然都拥有「冰—9」……
      这个故事如果给二流的作家写,大概会写成类似好莱坞电影的惊险动作片,但是冯尼古特却手持利刃,干脆地将故事剖成127节,很简单地就将复杂的叙述模式变得简单,而且用标题直接引导读者进入该段的主题。
      试想,当一个作者试图在三百余页的书中塞入进一百多个主题时,怎样才能使读者最大限度地了解?小说是所有文学作品中与读者最亲密的书写模式,它诉说传奇,渴求有人倾听,然后引发相似情感的共鸣。因此,小说不是供作家用来自我卖弄的地方,如果以形式拒绝读者,这本小说从一开始就失败了。这一点很多作家不懂,而冯尼古特懂了。
      所以,简单而明晰地单刀直入,如武侠世界里绝顶高手。只是一式,足以让你一震,干干脆脆,绝不拖泥带水。
      这便是冯尼古特聪明的地方,也是他厉害的地方。
      回过头来讲讲这个故事吧。
      书名「猫的摇篮」其实是翻花绳游戏里的一个花式,第一次出现是在物理学家的小儿子牛顿写给作家的信里。有意思的是,牛顿第一次看到父亲兴奋地在他面前一边翻花绳一边问他有没有看见猫的摇篮时,他竟然觉得「父亲是我见过的最丑陋的玩意儿。让我一辈子做噩梦。」对于他来说,那条绳子里没有摇篮,也没有猫,简直就是一个谎言。而这个概念也贯穿了整本小说,不断叠加而来的人物与情节,似乎都在呼应这个主题。
      阅读很容易产生一个误区。很多阅读者都很简单地将自我的观点移植到作者的观点上,并以此取而代之,甚至将粗暴地推广成大众化的观点。《猫的摇篮》所讲述的故事,竟从某个角度而言与此吻合。书中小岛上的人对于博克侬教的态度,便是如此:处罚人用的大铁钩、被禁止却又出现在各个角落的经书、世界末日里的群体性自杀……所有抹在外层的东西看起来非常重要,可实质上却一点价值也没有。所有假的东西,永远都不可能变成真的,就像那个看似唾手可得的统治权,如果没有人诚心依附,只不过是一场华丽的表演,随即就会分崩离析。
      反讽的是,这本书的译者在序里竟然也由着自己的想法写出这样一段:「这一点,对于当下我们不遗余力地依赖科学技术发展经济,导致环境急剧恶化和资源迅速被消耗,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醒。」老天,我根本没有在这本书里读出丁点这一层的信息。这段话写在这个故事之前,真让人哭笑不得。
      如果冯尼古特看见了,他会不会露出他狡猾地微笑,然后不断地问:你看见了吗?你看见了吗?你看见摇篮和猫了吗?
        
      本书引文部分均出自《猫的摇篮》(【美】库特·冯尼古特,刘珠环译,译林出版社(大陆)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PS:我也不晓得是我适应力太强还是会自找乐趣,个人没觉得翻译有太大影响阅读的地方,毕竟我不是版本比较的人啊!
  •     BS不点有用的挨骂鱼~
  •     我要英文原版,谢谢,freaxever@gmail.com
  •     讲话唔算数
  •     我很茫然
  •     好能写。。。
  •     反讽的是,这本书的译者在序里竟然也由着自己的想法写出这样一段:「这一点,对于当下我们不遗余力地依赖科学技术发展经济,导致环境急剧恶化和资源迅速被消耗,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醒。」老天,我根本没有在这本书里读出丁点这一层的信息。这段话写在这个故事之前,真让人哭笑不得。
    ---
    本书的一层意义即在于,单纯靠科学发展是不能解决“世界问题”的(这是布里德的观点p26,也是老爹的观点p234)。
  •       喜欢kurt
      喜欢约纳——约翰——山姆
      喜欢沫娜
      喜欢搏克农
      喜欢侏儒小牛顿
      喜欢橘子花瓣雪
      
      马否马否,一派马否
      忙啊忙啊忙啊
      毫无希望。
      
      喜欢他只言片语
      喜欢他白痴地把东西不分巨细杂糅在一起
      当然是用基督教定义下的白痴和基督教定义下的部分巨细和基督教的杂糅
      
      还是去做个搏克农教徒吧
  •       用这样的文字写成的一部著作,翻译时想刻意省略些什么也难。因为它针对的不只是意识形态的对错,更是在探讨科学的利弊,它涉及的完全不是政治制度的孰优孰劣,而是人的社会性的虚伪本性。
      想要知道自己每天接触的人事物究竟有着怎样的本质,看这书吧。
  •     刚看完,你摘录的这个版不是译林刘珠环版。
  •     这本书我很早以前看了都忘了
    只记得一句话——其实没有猫,也没有该死的摇篮。
    不过我读的是这个版本:http://www.douban.com/subject/1770002/
  •       邱华栋的前言里说老霍尼克尔自己被冰9给冻死了,而书里P253明明写着:
      “这样的症状今天已不再是新鲜事,上帝知道。但当时绝对是闻所未闻的。芒赞诺老爹是历史上第一个死于冰9的人。”
      到底谁的理解有问题啊。
  •     ……中国这摇篮也只有蓝猫的……
  •       科幻小说嘛,难免有些离奇的东西,不过这里面的东西给你感觉发生都很自然,很自然的开始,很自然的发生,很自然的结束,很自然的逻辑,幽默的背后有些不安,就像是猫的摇篮,不稳定且没有终结
  •     是不是真的有很多人从信仰里找到了安全感呢?这些人即便傻,是不是也是傻得幸福、快乐呢?还是说有信仰的人也许就是在清楚一个荒谬的预设前提下欺骗自己靠这些虚无生活得更深刻呢?这究竟是悲壮还是愚蠢呢?
    想知道还有没有冯内古特的好书可以推荐的,除了《五号屠场》,《冠军早餐》,《时震》,《没有国家的人》,这些国内都出过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