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江湖

出版社:尹钛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13-01出版)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515003641
作者:尹钛
页数:245页

章节摘录

3.十六铺    现在的十六铺,位居外滩之侧,与隔江的陆家嘴商业区咫尺相望,东近仁恒滨江园、菊园等高档居住区,西邻老上海的豫园商业街,已经从一片衰落破旧的平房区,开发成了崭新的城区。    但在晚清,十六铺却是一个嘈杂的水陆码头,江中樯桅如林,岸上货殖山积。在小东门城外到东昌轮渡口,原有一条通黄浦江的支浜,支浜上有一“陆家石桥”,为华界与法租界的交界处。桥南华界的警察不能涉足桥北法租界,桥北的法租界巡捕也不能越界捕人;而支浜两侧的居民,其管理权既不属华界也不属法租界,是真正的“两不搭界”,故近代上海有句歇后语:陆家石桥一两不管。    十六铺的有名,除了这里是个大水陆码头外,就是因为这里黑社会发达,许多威震上海滩的黑社会头子,都是在这里登上了黑船,走上了黑道。在黑社会横行的十六铺,杜月笙做上了平生第一个正经工作,就是水果店的学徒。    杜月笙从浦东过来,先在他堂伯父杜阿庆所在的张恒大水果行做学徒。但杜月笙地头熟了以后,就开始不守本分,常把店里的水果做人情,结交街上的瘪三,又时常去街上游荡。吃饭常欠账,弄到饭店常上水果行讨账。杜阿庆脸面挂不住,只好荐他“改换门庭”去了宝大水果行。在宝大他一如既往,还新学得了挪用店里的钱,长此以往,拉了个大窟窿,结果半年后就被扫地出门。于是,在十六铺浪荡了几年的十七岁的杜月笙,重回高桥卖了几个月的油饼油条,结果又把本钱蚀了,只好再打道回归十六铺。张恒大水果行的账房黄文祥看他可怜,就背着老板把一些烂水果批给他,让他在十六铺码头上摆个摊子维持生活。    三年的卖水果生涯,杜月笙赚到了两个外号,一个是“水果月生”,一个是“莱阳梨”。叫“水果月生”,是因为他削水果有一手绝活。他往往站在别人背后,看人家搓麻将或推牌九,一边和别人谈笑,一边手持小刀,运指如飞,几下就能削出一只白白净净的水果来,更绝的是,那一圈圈果皮,粗细深浅如一,一刀到尾,绝不断折。叫他“莱阳梨”,是因为他卖水果能做到“整旧如新”,一只烂梨子经他妙手飞刀,烂疤一剜,小刀在梨屁股上一戳,就是雪白漂亮水灵灵一只鲜梨。    他有这两手绝活,但靠这种小玩意儿过日子终究不能安稳。他大概深信“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这句俗语,以为要发横财,唯有赌博。所以,他常常扔下水果刀,将掷骰子、押注、推牌九、搓麻将各种赌博套路都操练了一遍。要是赢了钱,当然是和一帮瘪三朋友大吃海喝,消此数日光阴,要是输了钱,那就再去偷抢蒙骗,实在不行,还回去卖水果。到得后来,杜月笙干脆扔掉这套水果营生,领着一帮小瘪三做起“抛顶宫”的勾当来。当时街上行人多有戴帽子的,“抛顶宫”就是趁人不备抢帽子,抢来“顶宫”到旧货摊上一转手,又有得几日吃喝不愁了。    杜月笙有一种天生的性格和气质,那就是豪爽,讲义气。这是他在十六铺立足最大的本钱。他没有钱,但他决不吝啬自己的全部家当,愿意和所有的兄弟分享自己最后一个铜板。他没有固定的住处,常常落到和叫花子一起睡大街的地步。自小的流浪生涯使他为人非常四海,倘若有朋友没钱吃饭,只要他身边还有两角小洋,即会毫不犹豫地全数奉送,还爽快地说一声:“你拿去吃饭去,以后有钱了来救我!”他决不告诉人这是他唯一的两个银角子,因为这样别人也不好意思要。于是他往往这样挨一夜饿。    杜月笙好赌,在十六铺白相人中赫赫有名。他可以一天不吃饭,但决不可一天不赌钱。如没有赌资,就拿了同伙仅有的衣服去下赌场,输光了赎不回来,他也不会让朋友没衣服穿,而是让同伙穿着自己的衣服上街,自己蜷缩在被窝里睡大觉,直到朋友捞到钱来“救”他。    杜在某年过生日的时候,他几个同道兄弟每人凑了一块钱,准备晚上打牙祭,也为他这个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人做个生日。不料到了下午,杜月笙就把这几块钱输了个精光。他光棍一条,生勿带来,死勿带去,无需对何人负责。说得难听一点,是无赖,说得同情一点,何尝不是无奈的悲怆。在十六铺,杜月笙曾生了一场大病,几乎一命呜呼。他的朋友问他还有什么亲戚,意思是后事该交代谁,他茫然摇头,半晌才瘫软无力地说,还有一个姑母,姑母的一个儿子在小东门一家铜匠铺里学生意,这就是万墨林,后来成了杜月笙的管家。幸赖他姑母的悉心照料,杜月笙才起死回生。    其后不多久,在十六铺做瘪三的杜月笙被小东门的“大阿姐”(一个小有名气的烟花间老鸨)相中,做了一段烟花间的杂役,日常时间替妓女拉皮条,给嫖客跑腿。就在这一时期,他结交了一个臭味相投的兄弟,这就是以后成为他死党的顾嘉棠,也是在这一段时期,杜月笙人了青帮,正式成了“在帮”的白相人。    青帮,论其源流,原是漕船水手的帮会组织。有清一代,虽然禁止民间结社,但民间的秘密结社却也一直未曾完全根绝,其中青帮算一大统系,维系着游离于乡村与城市正常治理秩序之外的大量“异常分子”。清末河工废弛,运河堵塞,政府无钱疏浚,只好发展海运,尤其是“洪杨”事起,漕运只得改成由轮船直运天津,运河顿失作用,原来以运河漕运为生的水手纷纷另谋出路,于是“青帮”组织离开江淮流域,转移到其他地方继续活动。其中上海这个远东第一大城市,因为水陆交通方便,就成了“转业”青帮新的立足点了。然而,“转业”谈何容易,这些粮船水手不少难以再在水运行业谋生,只好上岸落地成了游民。另一方面,原来在街上做“孤胆英雄”的地痞瘪三,也终于“找到组织”了,纷纷加入青帮。于是青帮渐渐转化成为以都市流氓为主的黑社会组织。青帮和流氓的结合,使得青帮变了味,然而也正是这种变化,使得青帮势力大涨。    P39-42

前言

画鬼容易画人难——给尹钛的序    张鸣    写史,最难的是写人。历史是人折腾出来的,说史,即使是单纯的大事记,也免不了有人在里面,不能把人和事剥离开。但是,现在做历史的,往往见事不见人,写来写去,干巴巴的,就那么点事儿,里面当然有人,但是人都“事儿”化了,没血没肉没性情。说实在的,不是写史的人不想写人,一边是多年的积习难改,一边是写人也的确有难度。俗话说,画鬼容易画人难,难就难在人是现实中存在的,有些人,还是另外一些人熟悉的。写史不同写小说,可以乱加虚构,写得不好,也许连人都不像了,更何况真实存在过的张三李四?    历史上的张三李四难写,写名头响的大人物则更难乎其难。说的人多,写的人也多,但写好了,写活了很难。其中,袁世凯和杜月笙两位,要算是难中之难。    袁世凯是个著名的白鼻子人物,从民国起,凡是有关袁世凯的叙述,除了他自己人的《容庵弟子记》之外,基本上都是负面评价。袁世凯的脸谱,从北洋时期就给人画花了,近似小丑或者二丑,到了国民党主政,就基本上定型在白鼻子上面了,成了京剧中的王莽、曹操之流亚。此后,更是每况愈下,写传者,不在袁世凯三个字前冠以“窃国大盗”四个字,基本上是不能开印的。直到近年,才稍微好了一点。相形之下,杜月笙的命要稍好一点。在北洋时期,杜老板食客不止三千,比当年的孟尝君和信陵君还风光,捧他的文人多,连眼高于顶的章太炎,都出来拍杜老板的马屁,把一个浦东不知什么来历的小混混,捧成杜周和杜预的后人,再上,一直推到尧舜。国民党时期,由于主政者有意遮掩当年自己的青帮痕迹,有意疏离,杜月笙风光不再。但文人墨客,落井下石者也不多。也只是到了1949年之后,纸上的杜月笙才真的变得穷凶极恶,文人们仿佛才悟到,原来这是一个五毒俱全的帮会头子!于是,左一个流氓大亨,右一个流氓大亨的文字问世了。    中共主政中国,自1949年开始,而在中共主政之前,史学界的主流,就已经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当家了。这种史观,评价人物有两个尺度,一是进步史观,二是阶级分野。在前者,只要推动历史进步的人,都是正面的,而历史,即使在形式上,也只能前进不能倒退,谁开倒车,注定要被钉死在耻辱柱上。在后者,则是讲究人物的阶级属性,如果出身不好,向先进阶级靠拢也可以。在这样的历史观主导下,我们这两位,袁世凯和杜月笙,究竟在史家或者文人的笔下能有伺等命运,不问可知。当然,眼下的境况已经好转,人们写史的禁忌少了些,也有些人出来给过去的反面人物抱打不平,说几句好话。但骨子里,进步史观的阴影还在,人们还是脱不出好坏善恶的二元分际。无非是过去说坏,现在说好,翻烙饼,标准还是那些货色。更要命的是,跟整个学界的浮躁类似,现在的写史者,写来写去,好像都是为了市场,大家都是写手,一种市场化流水线上的写手。,除了极个别学者之外,很少有人去发掘史料,钩稽隐事。只消文字绚烂,有噱头,不愁没有销路。    尹钛写这两个人物,在我的印象里,已经有好些年了。首次完稿,记得是在2007年,当时,一些出版人看了以后,就轰然叫好,给了这个没有什么名气的作者最高的版税,甚至,我的序都已经写好了。但是,尹钛却始终不肯出版,总觉得还要加工修改,打磨再打磨,一拖就拖到了今天。我原来写的序已经怎么都找不到了,只好重写一篇。不过,这两本书磨到今天,的确跟当年不一样了。里面不仅有更多不为人知的细节,而且文笔更加好看,好玩,完全没有了他这个年龄比较有学问的学者那种掉书袋的感觉,很大气,绝少斧凿的痕迹。任何一个层次的人,只要喜欢历史,多半会捧起放不下。这两本书,不客气地说,是当今写人的佳品,至少,在我有限的阅读中,还没看到过比它们更好的著作。    尹钛是我的学生,一个相识很久的朋友。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是个书虫了,每日蓬头垢面,就知道读书。他还在本科的时候,给他们班上的第一门课,我给了他120分。此后,一直到博士毕业,其实我没教给过他什么东西。我跟他之间,其实就是资深的朋友,书友。我真的不明白,他小小年纪,腹笥怎的会如此之宽,肚里的货这么多,而且倒出来的时候,竟然如此灿烂有光。    以上的文字,有吹捧自己学生之嫌,在某些学人,吹自己的学生,就是吹自己。但是,平心而论,我真无此意,即使说了好听的,不过是真心话而已。是好是坏,读者诸君自己判断,建议在买之前,先看上一段,如果真的像我说的那样,你再掏钱。    2012年12月1日,手京北清林苑

后记

这书已经伴我走过了十年的时光。    2002年,应一位出版人之邀,写五个人物的图文版小传,作为一个设想宏大的出版计划的试水之作。因为种种变故,这一计划未能实现,仅留下了五部粗疏的书稿,分别写了五个似乎毫无联系的人物:袁世凯、杜月笙、章太炎、张謇和张勋。当时的篇幅,是每部五万字左右,如果单独出版,不成体统,合成一书,又毫无统系,至此终于体会到鸡肋的滋味。    2005年,同学好友张昊琦君偶然看到我电脑中的存稿,不无感喟地说,可惜了一番功夫,何不发到网上,也听个水响?于是,他热心地在天涯网的“煮酒论史”版帮我陆续连载了两部“民国人物小传”,这就是现在的网络上依然可以看到的“帝国骄雄袁世凯”和“杜月笙的1931”。    其间在网上互动往还,以文会友,有些朋友仍保持着联系,他们的鼓励和帮助让我至今感念不已。我不确定他们是否愿意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我的致谢辞中(我想,这或许是一种打扰),但我定会永志不忘。网上连载后的数年间,也有一些出版人联系纸质出版的事,只是由于自己的种种考虑和疏怠,终于未能付诸实行,辜负了一些朋友的厚爱,甚至自己还有背信弃义之举,至今犹觉抱愧已极。    最初写作的时候,并不知道会写成一本什么样的书。惟心中有一愿望,希望它“好读”。为此,拒绝了章节体,也刻意避免通常写人物传记时的那种线性叙事结构。在材料上,采用了一些野史轶闻,想必难符史家严谨之规,于评说时,也免不了私心揣度,定有妄作解人之处。书中有些自己对历史情境、事件和人物的看法,也吸纳了不少严肃学者的观点(未能一一注明),但无论就其表达形式还是就其发掘深度而言,它当然绝非什么值得一顾的学术著作。然而,我也从未设想它是“历史小说”,或是“戏说历史”的新路数。    十年之前,写作之初,对这些人物实在谈不上有多少了解。是在看那些一手材料(主要是笔记史料和回忆录)的时候,才渐渐于心中浮现出一个个鲜活的、有别于一般史学专著和人物传记的人物形象,他们的音容笑貌和言谈举止宛在眼前,他们所处的境地和遭逢的际遇,也如影像一般在我眼前一幕幕展开,甚至他们心中所想,我也设身处地揣想一番,然后再参以学者的著述和解读,加以认知和体会。如果说“神游古今”,这也算吧。在我来说,这是一个滴涓入味的学习过程,也是一番情随事迁的人生体验:十年来,心境、认识甚至文风都改变了很多,这些书稿当然也在一点点变化其内容、风格和色彩,其篇幅也渐渐增扩至将近十万字了。    坊间每有关于这些人物的新论述和新材料出来,都不免稍为留心,但不管我如何弥漏补罅,限于功底和格局,这些文字终究不能焕然一新,解读人物时的底色,仍然是当年读史时“凭空”拟想到的名利、权位和心机的铺陈,而援引史实时的错讹,也可能一仍其旧。如果让我重新写过,我再也不会简单从这些角度去理解他们了。写作时阅读参考过的著作中,最让我感佩的是骆宝善先生的《骆宝善评点袁世凯函牍》一书。先生对袁世凯相关材料的掌握之丰,对其人其事的了解之透,至今恐怕无出其右者,而先生文采斐然,不愠不火,不燥不腻,读来亲切有味,感人至深,这正是我心向往之而不能至的境界,有时甚至想:有了他的书,我又何必再献丑来写袁世凯呢?有心的读者不难看出,我书中有些令人深思的细节和对人和事的看法,其实源自骆先生的大著,而我自知,骆先生的著述足当名山事业,故宁愿我这书稿速朽,以免贻羞。据闻骆先生主编的《袁世凯全集》将于近期出版,则于研究者和读书人而言又是一番莫大的功德,衷心翘首企盼之至。沪上名报人徐铸成先生的《杜月笙正传》也是我写作、修改这些文字时常翻阅参考的名著,其中个别细节和故事,我当做一手史料,几乎无所更改地融入书中,因此间种种情境,唯有凭徐先生亲历亲闻之资、借其如神如绘之笔,方能再现其精彩。写杜月笙时,《旧上海的帮会》和澳大利亚学者布赖恩·马丁的《上海青帮》等专著和回忆录是最主要的参考资料。此外尤须提及的是张建伟先生的系列著作,他的《大清王朝的最后变革》当年在《中国青年报》连载时,我还是一高中生,站在学校读报亭中追着看完,激动不已,惊叹历史竟然还可以这样写!及至自己来写袁世凯时,在写作手法和对材料的理解上,自然还是受着他的影响。其余参考的种种史料和著述,惠我良多,因年深日久,当时不学,亦无随手作注的严谨习惯,或采或撷,难以尽述其渊源,无以致谢,有愧于心,而无补救之策,在此祈请众位方家和读者诸君包涵。    虽有种种佳作在前,令我有黄鹤楼头之叹,然而还是不畏东施效颦之讥,出版这几篇人物小传,非为博名—我恐赚得的是骂名,而是为一些盛情所感。有几位好友知道我写过这几个人物,常常催问何时出版,而我往往只能支吾以对,还有一位远隔天涯素未谋面的朋友,“责”我至今悄无声息,有负他当年期许,种种厚望,我无以为报。另外,对于书中这些人物,遥想多年,竞至有了一些感情和感想,其中间或有他人未道之处,想一吐为快。我自信这书的写法和一般的人物传记有所不同,这也许是这些文字,还值得化为油墨清香的一点点理由。    好友陈平对这书稿“视如己出”,不辞其烦地配上了丰富的图片,并撰写了精彩的图注。尤其是陈平先生还帮我订正了一些错误,免我贻笑,没有他的付出,此书将失色不少,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其实,最应该感谢的是我的博士导师张鸣教授。2007年他得悉此稿有望出版,乃欣然作长序,而我迁延失误,竟至遗失先生之文,今次先生不以为意,再赐一序。为这芜陋文字,两次劳动先生费墨,想来亦是一桩空前绝后的奇闻和笑谈。此事在我固然失礼之极,且有不尽的汗颜和感激之情,而于先生,适足以彰显他提携后进的大德,和古名士之风。老师的厚爱褒奖,我实在愧不敢当,而说无教于我,则无论如何不能同意,因为,倘无十余年来的知遇和耳提面命,则绝无今日之我,为人为学皆是如此。老师向有赏“芝兰玉树”之怀,而我至今仅有莽草之质,每念及此,心中内疚,难以言述。忐忑之中,惟望读者诸君不致因失望于此书而苛责恩师的溢美之词,否则我真是玷辱师门了。    2012年12月修改于北京

书籍目录

画鬼容易画人难——给尹钛的序 张鸣楔子 上海传奇第一部 开祠  杜月笙的请柬 16  申城何事起观潮 20  只此一回 21第二部 杜月笙的上海地图  黄浦滩 34  高桥 38  十六铺 39  黄公馆 46  走出黄公馆 60第三部 白手套  初识蒋介石 83  党国的“白手套” 89  押宝多押一方 101  渐行渐远 104第四部 空手道  遍地金银 135  布局工商 141  操纵工会 146第五部 小杜城南  东方之乐 164  “兴革旧仪” 167  朋友不分新旧,友情不论大小 169  人在江湖 178  生财无道 182  花钱有道 186第六部 消逝的租界  “强盗扮的书生” 204  接管法租界 209  “两个钟头内毁灭法租界” 212尾声 告别上海滩后记 241

编辑推荐

1931年的上海,发生了什么轰动中外的大事?    什么样的政治和江湖生态造就了千古一人的杜月笙?    作为中国帮会近300年来的第一人,杜月笙靠什么智慧玩转民国的政治与江湖?    杜月笙的跌宕沉浮对今人的为官、做人、混江湖有什么启示?    今天与昨天,江湖和政治,相似的与不同的,教训和智慧,尹钛编著的《政治江湖:杜月笙的1931》让历史吐露自己的秘密!

作者简介

混江湖,不了解杜月笙,注定不得善终;混官场,不了解杜月笙,注定籍籍一生;中国帮会三百年来第一人,在民国江湖的腥风血雨中,他凭什么做成“谦谦君子”,在民国政坛的波诡云谲中,他稳坐钓鱼台,是什么,让杜月笙在乱世之中游刃有余?是什么,让杜月笙总能在危机之时,全身而退?
尹钛编著的《政治江湖:杜月笙的1931》以民国的政治环境为大背景,结合上海在民国政治生态中的重要地位,讲述杜月笙发迹、辉煌、没落的历史,用杜月笙的亲身经历,告诉今天的我们为官、做人、混社会的智慧和教训,剖析政治与江湖的微妙关系。
《政治江湖:杜月笙的1931》以政治史的大手笔写透民国的政治江湖生态,百余幅罕见历史图片,揭秘青帮大佬的真实面目,历史故事讲述杜月笙的政治头脑和江湖智慧。


 政治江湖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杜先生一心求绅士风范在民心,无奈那个穷小子在上海滩游荡的前世因缘深深的羁绊了他的心灵,为求生存走了邪门歪道,倒也是乱世天下成就一代枭雄。在下佩服杜先生的城府、见识和胆魄。上海滩日新月异,当路过老街旧房,想那些昔日荣耀的人们啊!他们的故事从未消散,杜先生抱着必须成功闯荡上海,香港谢幕了他的一生,身在江湖身不由己,任你是多么荣华富贵,在时间面前只不过一粒尘埃呵
  •     是很不错的老师出的书~~~
  •     感觉象台湾版的概括版本,文笔不错,但史料太少,为本书写书评的人有些忽悠
  •     写得相当不错的一本书。
  •     还是胡兰成评的好:无恶不作,众善奉行。也是饶汉祥写的不错:春申门下三千客,小杜城南尺五天。只可惜啊,最后仍没能遂己愿葬回上海高桥。杜月笙先生,我不会忘记你开烟馆的十恶不赦,但我也愿意叫您一声先生。
  •     一个充满了矛盾的人物,但是细读之下,你会发现杜先生心他有自己的一套处世哲学,对趋势的判断与把握也有过人之处,抗日的立场也相当坚定,可惜人生的黑点太多,罗辑思维有一期分析感觉很到位,他对自己曾为青帮的历史是极为鄙夷的,那种强烈的自卑心理在光鲜的排场下并不被旁人所察觉
  •     杜月笙的悲哀
  •     杜月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