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笼子

出版日期:2015-11
ISBN:9787508655621
作者:[美]尼古拉斯·卡尔

内容概要

著名科技作家。出版有《浅薄》、《IT不再重要》、《要紧吗?》等著作,在《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英国《卫报》、《连线》杂志及其他报刊上经常发表文章。卡尔现与妻子居住在美国科罗拉多州。

书籍目录

前言 致驾驶员的警告
第一章:怀念手动挡汽车
谷歌的无人汽车
未来世界
充实工作的意义
被高估了的自动化
第二章:自动化大时代
无法阻止的机械化大潮
机器革命
当机器人取代你的位置
按键式控制
从工厂向办公室、商店和家庭进军
第三章:自动驾驶来临
自己飞行的飞机
专业飞行员即计算机操作者
新型坠机事故
走出飞机驾驶舱的人们
第四章:重塑工作和工人
过度依赖的后果
钝化的思维
在行动中思考
插曲——跳舞的老鼠
第五章:白领的计算机
电子病历的副作用
惯性:剪切+粘贴
技术与工人
计算机的新技能
数据和算法的缺陷
第六章:当世界只剩下屏幕
真正的女神——GPS
迷失方向
越来越聪明的计算机
设计师的忧虑
肉体中的思维
第七章:自动化,为了人类
是否需要人类?
技术优先
给人类空间
以技术为中心还是以人为中心?
小心——如果技术优先
插曲,盗墓者的启示
第八章:内心的低语
伦理的挑战:杀缪机器
深层自动化
透过玻璃
意愿的松动
代码背后的商业动机
第九章:事实是,劳动让我们有存在感
使用工具的乐趣
主人和奴隶
一则寓言
破笼而出

作者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自动化的书,它提醒我们自动化对人类的影响,人们心安理得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却忽视了,它已经渗透进了生活和工作改变了我们的思维和认知方式。商家在设计程序和应用时,早就把他们的想法埋入了编程和APP中。
卡尔的作品无疑是给我们这个时代灌入了的一剂清醒药。他独特的思考问题角度,犀利甚至略为偏激 的言论再加上丰富的*前沿的科技案例会让人读起来畅快淋漓,且醍醐灌顶,意识到自动化等高科技潜移默化地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影响。这位一直在互联网时代火热浪潮里的冷峻观察者将我们带入了深刻的反思。


 玻璃笼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对高度智能化世界的提问——读尼古拉斯·卡尔《玻璃笼子——自动化和我们的未来》我们的双手有望离开汽车方向盘,因为无人汽车已经出现;我们不用再为找不到路犯愁,辨别方向的事儿GPS就能办到;遇到难题,搜索引擎能帮你解决可以不动用大脑;只要有一台电脑,坐在家里就能创业、就业……互联网时代,人类的运动简化为启动应用程序,向主机求得答案,听从算法的智慧。在这个智能设备无所不在的年代,自动化让生活更为便捷,同时也偷走了我们的部分生活,限制了我们的视野,时时暴露在监控之下,隐私被剥夺,不少人甚至退化到不会思考,对人类的未来已然懵懂。正如“这个时代最清醒的思考者之一”尼古拉斯·卡尔在其新著《玻璃笼子——自动化和我们的未来》中所言的,“各种各样的智能设备和计算机包围着我们,使我们仿佛生活在玻璃笼子里一样,我们的体验变得不再那么丰富,而我们的智慧正在受到侵蚀。”卡尔延续他在之前的书《浅薄》中的主张。在他看来,自动化也好,媒体也好,计算机也好,互联网也好,都是工具,但是这些工具从不是毫无影响的中立之物,它们反映着其诞生初期的设计者的意愿、使用者的关注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并在成熟之后积累了许多惯性,继续沿着已有路径发展,从而影响人们工作和思考的方式——对于此,我们即便是个人,也不可能摆脱。“人是万物的尺度。”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在《论真理》中说,人类向来自诩为万物之灵,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主宰。但是,这种自我意识正在消解。在自动化时代,“很多人类从事的工作已经被各种人工智能设备所复制和替代。比如航空员在驾驶的时候更多依靠科技,这让我们感到今天的飞机不是驾驶员在操纵,而是计算机软件在控制”。卡尔认为,智能机器不但会取代人类的一些行为,还可能毁灭掉人类,乃至统治地球或操控整个宇宙,而“公众没有完全认识到这些风险的严重性”。2003年,里斯勋爵出版的《我们最后的世纪》一书里警告说:“人类的破坏性及表现出来的各种自残、自毁行为,最终可能导致2100年人类彻底灭绝。”尽管里斯勋爵的话有点儿危言耸听,但在卡尔看来,“超级智能机器”,或“人工综合智能”,确实可能危及人类存亡。一如剑桥大学哲学系著名教授休·普雷斯所言:“超级人工智能有可能是‘潘多拉的盒子’,一旦盒盖打开了,灾难也许会飞洒人世。我们对此务必重视,错过这个关键时刻,就可能陷入灭顶之灾。”尽管“他们(人类)把我们造得太聪明,太完美,而到了最后,剩下的只会是我们”,只是电影《2001太空漫游》里的一句台词。但是,正如尼古拉斯·卡尔在《玻璃笼子》里所言,“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都在某种玻璃的框子里边,也就是说大家都离不开某种屏幕,每个人在讲着话都会不断地看手机,被屏幕围绕和控制,在未来几年里,我们看到好像不借助某一种计算机或者屏幕的话,似乎就不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情,我说这种无形的影响我把它叫做‘玻璃笼子’。”而且,种种迹象证实,尼古拉斯·卡尔对人类过度的依赖智能机器的担忧正从忧虑中成为现实。如果我们依然继续地过度依赖智能设备,一旦人类所独有的本能(或机能)丧失,人的个体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演化都必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对于飞行员来说,在这种玻璃笼子里切断了应有的知觉、感知和敏锐的反馈;在我们的生活里会切断人和人之间的互动和世界之间的互动,它会使我们的感知、思考和思想受到重要的封锁。”当人类仍沉浸在技术带来的便利和高效的时候,尼古拉斯·卡尔看到的却是技术背后隐藏的“手术刀”正改变着人的大脑,从而影响人的认知和行为。当然,卡尔的《玻璃笼子》并不是简单排斥自动化、计算机或者其他的智能机器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和好处。他所强调的是,一切技术都不能或不该“绑架”人类,人类也应抗拒被自动化、计算机及其他先进的科技束缚住手脚和思维。“我想今天人类面临这样一个重要的抉择,就是在计算机或者自动化越来越普及越来越被大力推进的时刻,在人和机器之间,到底谁控制谁呢?我的观点是要让技术为人类服务。”正如尼古拉斯·卡尔所言,人类自身的很多高级能力既是不可替代的,也不应该由智能机器来完成。“人类发展的过程,更多是对从事的工作中所掌握的技能来实现的。如果软件本身的设计不够好的话,那它会把人类所达到的目标引向歧途。随着技能的提高,不断去接受更新的挑战,然后得到新的结果。大量自动化的过度依赖,也会影响人类自身的发展和学习能力。”尼古拉斯·卡尔思考问题的角度独特,观点犀利甚至略为偏激。事实上,对每一个人或整个社会来说,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确实应该靠我们自己来滋养,概念思维的能力、创意思维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都要通过人类自身的体验和操作来完成(或实现)。所以,《玻璃笼子》,对还在一边走路一边刷微博、聊微信、查收邮件、看视频、玩游戏的“低头族”而言,或是一种提醒,即便没有醍醐灌顶的功效,至少也会引发思考。在互联网时代,卡尔屡屡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玻璃笼子》旨在阐明一个特立独行的评判:自动化和智能化代替人脑的部分功能,会否害了人类?不能不说,卡尔的提问是有足够价值的。刊载于2016年1月8日《经济参考报》第八版http://dz.jjckb.cn/www/pages/webpage2009/html/2016-01/08/content_14105.htm-----------------------------------------------------------------------------------------------------------------------------原创稿件,谢绝任何网站、新闻客户端、微信公号等以任何形式转载,若转载或商用请致函致电商洽索取原创及润色后的完整版(qq:472176745)。但是,欢迎转发和分享至您的朋友圈。      新浪微博,欢迎互粉:http://weibo.com/1391089223/
  •     普遍性的数据采集,以及人本身成为计算机体系的传感器,成为关键性运算的一部分,让计算机掌握更多实践,剥离了人的直觉体验和接触性学习。虽然详细的数据采集让计算机决策越来越稳定,但突发性的,非统计性的情况会导致迷茫~从人类的角度去模仿的智能时代已过去,机器学习采用了人类完全不同的路径,各有所长又各有局限
  •     我是多看阅读APP的忠实用户,从2013年起看了大量的电子书,多看的排版是最好的!强烈推荐。以下是我以前发表在多看的书评,现转载过来:这是一本讨论技术自动化潜在威胁的书,是我看过的类似主题的第一本书,我也十分庆幸首先看到的是这本充满哲思的书,而不是其他赞颂科技至上的书籍。作者由无人驾驶汽车开启话题,对多个行业里的自动化状况进行了讨论和反思。包括汽车驾驶、飞机驾驶、农业、工业、医生、GPS导航、艺术家、建筑师、战争机器人、手机、谷歌眼镜等行业或热门话题都有涉及。作者说的大概是,类似镰刀这样的工具是人身体的延伸,增加了人类的探索能力和视野;而自动化则不需要人类参与其中,会使人失去学习和进步的机会。它们不是身体的延伸,它们正在取代人的角色。比如飞行员因驾驶自动化的发展而减少了学习机会,一旦出现系统无法自行处理的问题,人在慌乱之间根本无法快速应急。自动化确实减少了事故的发生,但一旦发生事故,就一定是重大事故。自动化带来的模式化、简单化磨灭了人的创新意识,一切工作都变成或即将变成面对屏幕的操作。我们被放置在屏幕组成的玻璃笼子内,我们不再能完全理解工作的进程,我们被编写好的代码隔离,被自动化的工具改造,我们成了机器的奴隶。人只有在工作中,只有在不断的挑战中才能认识自我,获得成功的喜悦;自动化的笼子使我们失去了这种快乐。书的前半部分描述了各种驾驶问题,或者工业生产问题,距离我的生活还比较远。然而后面说的很多问题我却都遇到过,比如GPS。在智能手机大行其道之前(其实也就是几年之前),如果要出门游玩,我首先要查好地图,规划路线,做好一切准备,以免迷路。但现在在百度地图等导航app的帮助下,我可以无所顾忌,有了随时定位的帮助,我可以轻松解决路线问题。然而仔细回忆,原先那种记忆路线、自我定位的成就感确实没有了。如作者担忧的那样,人们的定位能力会逐渐退化,甚至影响记忆等其他大脑功能。盲目相信导航导致的一些交通事故也正在警醒着我们。作者说的工具应该是人类身体延伸的说法我非常认同。以前武术老师教兵器的时候就告诉我们,刀剑等兵器就是胳膊的延长,什么时候能如臂使指般熟练自如,就算练成了。而这是需要大量练习的。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快感相信每个人都经历过。再说说现在人手一个的智能手机,它是我们自身的延伸吗?我们是把手机同化成了自身的一部分进行劳动工作了,还是被手机牢牢吸引无法自拔?我们以为自己是手机的主人,可是对比拥有智能手机前后,我们的生活方式是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是否用手机的时间在逐渐增长?我们正在被手机改造,或者说被手机和各种APP的制造商、编写者改造。一旦失去手机,那种焦虑感能令人发疯,不是吗?要打破玻璃笼子,并不是要完全远离电脑或者一切自动化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角色放在第一位,避免人被机器完全替代,失去创造力、想象力和克服困难带来的快乐。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人脑和机器智能的恰当分工在哪里?作者提了一个大问题,但答案写得不够清晰
  •     自动化本身是没错的,但问题在于,我们不知道该在什么时间说“够了”,不知道自动化和人工的界限应该在哪里。
  •     内容很丰富 论据很全面 论点很全面 值得看看 了解不少 自动化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     工作成就一个人,我们即是我们所做事情的集合,作者对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提出了一些质疑,也列举了一些事实;技术和工具应当是人的延伸,而非人的萎缩,但是技术的发展是不是一定是对我们有益呢。
  •     第一财经推荐。alphago的胜利也让我最近一直思考是不是人工智能个好事情,是不是有可能演变成灾难?技术不是奴隶,人类需要时时刻刻警惕技术的道德破坏,独裁的帮手,对人力能力培养的限制。整书逻辑性稍差,但观点足够清楚了。
  •     工具和现实的冲突
  •     技术和工具应当是人的延伸,而非人的萎缩。卡尔和K.K的书对照来看很有意思,两种截然相反的立场。作者很警惕谷歌,在《浅薄》中就谈到了谷歌公司对用户数据的贪婪攫夺,而在这本书中则提醒我们:谷歌虽然抱持技术改善人类生活的美好理想,但别忘了他们同时也是追逐利润的上市公司,他们拼命捕获你的注意力,不是为了让你变得更好更聪明,而是让你更懒惰更易榨取。在这本书中,作者使用的论证依据不仅来自诸多科学家和心理学家,还包括哲学家和诗人。这说明一个人读书面广,有利于增加书籍篇幅和版税。又一次看到了“形式知”和“暗默知”,不过这里的使用语境与日本企业管理的语境差别很大。作者总体倾向于认为,扩充“暗默知”(隐性知识)是让我们认知进步的重要途径,自动化在让工作变得轻松高效之余,也在擦除我们的隐性学习过程。
  •     作者应该是学文科的吧,全书充满了深入思考的浓烈人本气息。甚至在结尾中以一种温和而又自尊的方式抵抗人工智能,来强调人优于机器的灵魂和自由。全书在描述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巨大影响中,充满思辨色彩地总结了人工智能缺乏思维能力,但亦毋庸置疑正夺去人类工作的事实。一方面技术上占有优势的程序算法有利于开发者获取更多的财富,而另一方面自动化的普及也将替代越来越多不具创造性和复杂度的工作岗位。书中花了大量篇幅来阐述自动化的优势对人力劳动的侵蚀,不仅造成工作岗位减少工资降低,而且过分依赖技术还会弱化常人的各项技能,并且从生物学、心理学等方面进行科学实验和实际事例的佐证。
  •     堆砌证据之作 读了一半草草收场
  •     堆砌,缺乏诚意,但是还是一本值翻一翻的书
  •     好无聊。第一次两小时读完一本书。
  •     自动化让人失去了存在感。
  •     反思自动化对自身想象力、注意力以及感知域的影响。
  •     作者最有名的书应该还是IT不再重要,但这本书明显没有讲清楚作者真正想讲的东西,或者说作者根本就没有想讲的东西,但里面罗列的一些事实呢确实也会引发读者的一些思考,自动化或者智能的东西会帮助我们的生活,但也确实在很多方面上改变着我们的思路和观念,这些顺应了潮流,但顺应潮流不一定是好的
  •     且不说论点如何,全书的内容写得有系统性和逻辑性,也不乏感性。看了这本书之后,回过头来才明白电影《萨利机长》想表达的是什么。
  •     通过各种例证来说明自动化带来的伤害。从民用的汽车无人驾驶,到自动射击,到医疗机构,到航空航天,到工作技能,随着计算机对工作的替代,人类天赋得不到训练,独立于工具的能力缺失。 自动化带来高效,但从容缓慢的思考机会被消灭。复制拷贝占成了工作方式,基于深度思考的数据不再被创造。未来大数据与学习的内容会是基于什么。 自动化带来了人与自然的直接交互被屏幕和数据分割,交互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认知方式随之改变。 自动化是0/1的世界,即使随着面对的困难越来越多而改进。但机器最终的决策取决于算法设计者的目的。人类整体的判断与生活大都是在灰色地带,没有对错,机器将体现独裁者意志。 就像电力,像汽车一样,自动化工具也越来越看不到背后的隐藏的危险。和其他技术一样,技术会在不成熟的时候应用,危险不知在何处爆发
  •     从结局来看,作者还是挺有保留,没有达到我的期望。
  •     自动化延伸到了我们存在的最私密领域,从而增加了风险。我们可以让自己在技术浪潮中随波逐流,也可以逆流而行。拒绝发明并不是排斥发明,而是让发明融入我们的生活,让进步脚踏实地。抵制永远都不会是徒劳的,我们最崇高的责任就是对抗任何削弱或腐蚀灵魂的力量,不论其来自制度、商业还是技术。
  •     作者担心随着自动化的发展和各种傻瓜式的应用,人类会失去越来越多的东西。
  •     关于人类未来发展趋势的预言,通过对比过往历史论证自动化或人工智能发展让人类先天技能退化,从而提出一系列作者自己的观点,未来智能化发展对于人类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人类应该正确处理科技与伦理,人类与智能的关系
  •     并不感情用事的书。20161202
  •     没什么意思,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事情,竟然写了一本书。
  •     我们握着方向盘,却分不清是谁在驾驶。
  •     key point: 自动化不只是一种工具,同时也在重塑使用者(人类)和这个世界交互的方式与能力。//所以这也是一种进化方式吧,向内or向外的迷思又来了
  •     2016年3月,AlphaGo战胜了李世石,人工智能成为该年度最火热的科技名词。5个月之后,我看到了《玻璃笼子》。书的作者尼古拉斯·卡尔从2003年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IT不重要》一文起,他就成为坚定的IT商业评论领域悲观论者,除了本书和之前的一本《浅薄》,他还于2008年在《大西洋月刊》写出了一篇《Google是否让我们变成傻逼》。看完本书,我觉得他写的有些道理,但是这种论调的争议性似乎超过了自动化本身的争议性。任何时代都需要反对者和不同的声音,训练从相反的角度看问题是让我们始终保持「不惑」的手段。2016年8月读,「得到」APP版。
  •     在微信读书上读完的,五星好评。这是我看过的,对技术时代认识最精准,而且最有启发性的书。
  •     看不到作者的什么观点,内容属于论文,可阅读性不好,我读着读着就困了。梳理大量引用历史文章或书稿,其中引用到国富论的部分还不错,恩,我决定去看一下国富论。
  •     翻译也太差了吧。后悔没去看英文版。
  •     “一个工具优于其他工具并不在于它的新旧,重要的是它能增强还是削弱我们的能力,它能如何塑造我们对自然和文化的体验”。慎重地对待自动化,慎重地对待所选择的生活方式。
  •     还讲自动化?现在都叫人工智能了!
  •     别被计算机手机绑架
  •     自动化使人的技能退化
  •     要不是老师让看这本书。。。我才不回去看呢
  •     还是值得一读的。
  •     好书。作者以批判性地思维看待如今热捧的科学技术,提醒人们用心感受世界,致敬。书中的语言精致,感谢译者的辛勤付出,非常值得学习。书中的很多部分都已标注,简单地写下了自己的思考与感受。继续鼓励自己读书的新方式,抛弃以往懒惰的习惯。借书中结束语部分,简作summary:如果如爱默生所说,生命力的来源是“活的灵魂”,那么我们最崇高的责任就是抵制任何削弱或腐蚀灵魂的力量,不论其来自制度、商业还是技术。我们每次与事实碰撞,都会加深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并更好地成为它的一部分。我们面对屏幕时,需诘问自己:我们的本质是否还是在于我们的所知,抑或我们现在满足于用需求来定义自己?活的灵魂是明亮的灵魂。最后想说,我们向每个新的时间打招呼,问候,说你好,说再见。殊不知,是时间悄悄地送走我们每一个人。2015,走好。
  •     听书
  •     虽然我同意人类通过计算机而接近信息技术甚至于自动化的进程将必然的对社会风俗、思维习惯、生活动态发生改变,也确实对此是好是坏存疑,但是仍然觉得作者的观点未免有点极端。尽管作者自己说是要提醒昂首阔步买进自动化时代的人们去观望它不好的那一面,但其实通篇看来更像是一个技术悲观者抨击过快的技术发展与过慢的人类更新间矛盾的论调。未来的世界是人类的还是技术的确实难说,充满好奇,有一点点恐惧,但是,没有谁能让它停下来,葆有生而为人的那一点点感性、一点点伦理观、一点点道德感、一点点潜意识和知觉,去看一看那个不远又不近的崭新世界。
  •     这类书最大的价值都是提了个好问题和举了很多生动例子,但回答乏力。
  •     刚看完《黑箱社会》反思以经济利益为诉求的公司化封闭算法因缺少有效的评估和监管机制将对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本《玻璃笼子》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自动化机制对人类技能影响的负面作用,在对人工智能普遍乐观的情境下重新思考工具和人类谁是中心的哲学命题,发人深省。作者并未悲观的持反科技的态度,只是对人类该如何面对算法改变世界的时代,把科技对人类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对做产品设计的人来说,核心是如何做到人本主义。
  •     担心科技的进步把人类变傻了?不是没有道理,但是有点过了。
  •     自动化,人工智能反思,提醒
  •     看看
  •     作者从反面陈述:人工智能的危害,无人驾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技术慢慢的在影响人类的智力和技能,目前大家都在看好人工智能,这本书让我们反思,人工智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也许通过法律、技术、人协同解决一系列人工智能的弊端。
  •     用进废退!!科技发展的另一面!!!无形的舒服:玻璃笼子,被关进去而不自知,甚至庆幸
  •     一小时读完
  •     在自动化、AI面前人类要比以往更深刻的向内寻求答案。
  •     并不能赞同其中大部分的观点,作者基本上都是在为自己的观点找例子,所以感觉说服力也不够。
  •     那些重复性、可编程的工作被计算机取代之后,人类还能做什么呢?
  •     反自动化没有意义,这是不可能倒退的趋势,一旦倒退,后果才真的是不可设想。与其希望减少使用,如果开始着手改进这个工具,并将它用得更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